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

时间:2019-05-15 02:4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

第一篇: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

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

毕亚楠

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人体素描课作为绘画专业的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有学习绘画的学生都要经历素描静物到素描人像再到素描人体的学习过程。那么作为绘画专业基础课,人体素描课程开设的目的性,我们有必要来探讨一下。

一、人体素描课的目的

经常遇到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人体,人体画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怎样的作品才算是好的作品?对于学生们的困惑我想对他们说,艺术不是数学,不是靠加减乘除去计算、衡量,它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无限的创造性,只要能触动人心灵的都是好的作品。但是目前我国所广泛采用的是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孤立地强调明暗层次和光影虚实的照片效果,追求表面的相似和画面的细腻感。这种教法方法重写生能力而非创造能力,重模仿能力而非表现能力。所产生的后果就是学生普遍缺乏创造能力,所学的基础课程与创作课程很难衔接,因为学生把模仿当做是素描的唯一方法,并没有真正去发掘人体的美感与画面的表现力。

这是由于我国传统上一直采用的是苏联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使素描教学产生了单一的教学形式。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过分追求三度空间的深度表现,使用削尖了的硬铅笔来细心刻画明暗调子层次之间的细微差别,以达到近似于黑白照片的效果,也是我们常听到得“全因素素描”。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基础技能训练中无疑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它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绘画中空间、结构、明暗层次等基本要素,但是素描的目的就仅此而已吗?这里我们有必有讨论一下学习素描的目的,素描仅仅是作为绘画的基础所做的练习吗?当然不是,素描作为绘画中的一种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的,安格尔曾说过:“素描包括构成绘画的一大半”,“素描除设色以外包括所有的一切。”他还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必须经常画素描,不用铅笔时就用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师流传下来的的优秀素描作品并不比其油画、版画作品逊色,而且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比如丢勒的《母亲》,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壁画所做得草图,安格尔、鲁本斯、伦勃朗等所画的素描人物全都非常生动,打动心灵。

如果把我们的素描作业同某些欧洲大师们学习阶段的素描作业相比较,不难发现,我们的素描作业并不是画得不够,而是画过了头,因为在追求空间、结构上过了头,一味追求细微调子上的差别,结果完全失去了绘画应有的味道。即使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把一幅素描作业画得很完整,也不过像一张逼真的黑白照片,这样的素描是无法体现出绘画的魅力的。

二、人体素描课更应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

教师应该每个学生都当做艺术家去培养,在教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将艺术理念传输给他们,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把他们当做艺术家看待,除了绘画的功力以外,还要特别审视他们艺术个性的发展,重视从艺术素质的考察和培养,防治纯技术为主的手段。

要做到以培养学生艺术素质为素描课的前提,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艺术实践经验与艺术修养的积累相溶合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是只关注对象的外形特征,结构线条,而是要先用心灵去感受对象,抓住对方的第一感觉,挖掘对象的生动特征,也就是要抓住特点,用心表达。例如忻东旺的作品中那些憨厚质朴,个性鲜明的农民工无不给观者震撼的感受,让人的心随之所动,觉得眼前看到的就是活生生的农民工形象。但当我们看到他所画的原型时,会惊讶发现其实画作中的本人并没有那么的个性鲜明,也并不生动,就跟我们每天看到的普通农民工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画家的眼里普通的人能变成画作中那么生动感人的形象呢?就是因为艺术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创作之前,他们已经用眼睛、用心灵画出一幅生动的蓝图了。

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画模特之前竟然没有打量一眼就起笔开始画,不一会儿又擦掉重画。这样的学生通常是糊里糊涂作画,像是没有经过彩排就直接上场的戏剧,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从学生开始的第一笔就能大概看出来他是否心中有数,有些学生经常看手画手,看脚画脚,眼睛里只有局部,没有整体,他们经常花费打量时间去刻画每一个局部,但最后整幅画的效果却不好。而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笔墨不多,但是画面效果确实十分完整生动,这说明这些学生是用脑在画画,而不单纯是用笔画画。中国画论强调“意在笔先”,下笔之先要“成竹在胸”,西方绘画同样强调创意、感受。画家在作画之前,精神应处于高度集中,神经极度兴奋,感情激荡的状态,这样才能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要捕捉对象身上的美,发掘自身深透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把自己当做是一个艺术家,而不是画匠。

三、丰富教学方法,让人体素描更具艺术表现力

如何让学生人体素描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培养学生把握好人物的动态和用线,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学生的人体素描作品会有明显改观。

首先,把握好人物的动态为什么在人体素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动态能体现人的生命和神韵。动态(包括五官的动作、面部表情)体现人的生命力、心理活动、性格和气质。人物素描的高境界是以形写神,神形兼备。只有处理好动态的和表现才有可能达此境界。动态体现着人体的生命力。在人物造型中需十分重视动态的表现,动态比其它因素更能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一件好的作品可以允许许多技巧、技术上的不足,但不能没有动态的准确表现。

如何很好的把握人物的动态,徐悲鸿先生曾说过:“宁过勿不及”“如头向上仰,宁求其过分之仰:后顾,必尽其回顾之态。”在写生绘画中“宁过勿不及”是一条不成文的准则,例如米开朗基罗的人体素描中人物的姿态都是经过他艺术加工过的,让模特摆其姿势是摆不出来的,再如鲁本斯所作的人体,几乎全部夸张了人体的分量感,使他画中的人物具有向外的扩张的力量的美感。这些大师的作品之所以给我们以视觉的享受,心灵的震撼,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描摹生活的原型,而是经过自己的艺术加工,使画中的人物更具美感和表现力,从而升华为更高于生活的美。

那么如何更好的表现人体的动势之美,要靠线来表现。以前学生在静物、石膏素描训练阶段,他们养成了用明暗调子表现体积结构,头脑里没有线,更不懂得线的神奇表现力。西欧绘画大师后期的素描作品,无不以惊人的线条表现力令人叹服。

与线描方法相反,素描的另一种方法是以块面为主的表现方法。以块面为主的素描方法,作为锻炼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有重要价值的。因为它表现的范围比较广泛、全面,除色彩以外可以籍这种方法研究表现很多东西。能够把对象画得比较完整、真实,做到如实地表现对象。对初学绘画的人是有用的,作为基础课也是符合美术院校的教学要求的。但是对一个画家来说,也只是在他学习的阶段才有必要进行这样的素描锻炼。这种素描方法尽管能够做出比较全面的表现,但毕竟不能代替线描方法。而且与创作的关系不太密切,因此艺术家只要进入独立创作阶段,就没有必要再做这样徒劳的练习了

学生要不断研究线的运用,提高用线的表现能力,否则素描就只能停留在学生的素描水平,而不能成为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使用大胆的、简练的、奔放有力的线来肯定形体,之所以能够使人喜爱,正是因为素描的线描方法本身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但艺术决不能等同于生活。艺术不应该是模仿,绘画不应该是生活的模仿品。绘画艺术的创新,要求建立相应的素描观念,以正确的素描观念去进行创作。我们提倡的是创造型素描而不是模仿式素描。以形象构成的本质因素为基础,注入画家个人的真情实感,才是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人体素描研究》立项研究成果。

第二篇:《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精)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本科)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特点与地位

《现代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一门基础理论科学,是公共事业管理(教育)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是以教育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的产生入手,以现代教育实践为依据,循着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两条主线,从最一般、最普通、最基本原理的层次面,对教育本体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予以全面的阐述。

本课程的特点是体系与结构清晰,理论与内容统一,同时坚持学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现代教育原理》课程在教育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是一门必修的、相对独立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教育观和方法论,使他们通过课程学习,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培养他们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理论的能力和方法,提高他们从事教育职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素质。

2.课程教学方法建议

(1)为有利於学生系统、准确地领会和掌握现代教育原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平等参与、共同合作进行教学活动,力求教的生动,学的活泼。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多结合教育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来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分析、解决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在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观点。

(3)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

3、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 学生要独立、认真完成中央电大和地方电大布置的作业和研究性学习活动。

(2)期末考试

4、《现代教育原理》课程为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资源

1、《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2、《现代教育原理》课程考核说明。

3、文字教材《现代教学原理》。文字教材为合一型,共十一章,每章均有“学习目标”、“学习建议”、“小结”、“思考与练习”。

4、录像教材:主要内容有四部分,(1)课程知识、理论结构;(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3)课程重点、难点剖析;(4)复习。课程重点、难点主要是通过对具有时代性、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提高学生能力。(共11学时)

5、IP课件: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精讲文字教材中主要章节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共备有15个IP课件)

6、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要求,针对文字教材内容,对学习现代教学原理应了解、理解和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教育规律等内容进行辅导,并提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7、作业与评价:作业与评价是一本练习册,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理论。

三、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问题

本课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多种教学媒体,这些媒体是一个统一体,是服务于整个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

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教学和学习本课程的归宿和评价依据。课程考核说明是对教学大纲内容、要求的细化及对考核范围、要求的具体化,对教与学指导性很强,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说明,不仅教师要遵照执行,学生也应充分明确。

文字教材是教与学的主教材,录像教材、IP课件和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辅助教材。教学中应以文字教材为主。录像教材、IP课件与文字教材相辅相成,都是针对大纲和文字教材中某一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有计划组织学生观看录像教材和上网看IP课件。为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和解决学生手头教育理论书籍资源不足,在网上课程辅导文本中还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加深对有关问题的深入理解。

网上课程辅导文本是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一份助学材料,是根据教学大纲、考核说明的要求对文字教材每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进行重点简明提示的材料,学生可按学习进度灵活使用。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及措施

(一)努力建构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中,强力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专业的培养对象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管理者或教育教学执行者,他们在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新的形势下,参加本专业课程学习,在学习方式上必须首先进行转变,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推动国家课程改革,倡导和实践新的教学方式。

建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在远程、开放的成人教育中应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应积极采取参与式的方法进入教学活动,并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1)平等参与、共同合作;(2)尊重多元、形式多样;(3)利用已有经验,主动建构知识(4)重视过程、促成改变;(5)理论联系实际,具体与抽象相结合。

1.对学习者的要求

(1)要做到自主学习

在学习活动之前要明确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有感情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并能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要做到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积极投入教师创设的各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中(探究问题),或自己在课程内容学习及工作实践遇到的问题中,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或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做到合作学习

学生要积极参加教师辅导和小组的学习活动,认真研讨,互教互学,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4)在学习中确实遇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到所在教学中心指导教师处,以求教师给以解答,或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到省(区、市)电大教学部或中央电大师范部。

(5)要独立完成中央电大和教师布置的作业,杜绝相互抄袭。

2、对教师的要求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师的角色要尽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导学者、辅导者。

(1)执行《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教学实施设计方案,掌握文字教材、录象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文本的内容和联系,并综合、灵活应用。

(2)要在上述基础上制定本课程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进度,并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3)要把教与学的活动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认真改进教学方法,身体力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至少要组织两次研究性学习,并将学生学习情况记入形成性考核成绩。

● 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应以本课程教学内容为主,应具有综合性、或社会性、或实践性。

●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大量的学习内容是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或在教师的启发、帮助,或合作学习中通过自主选择获得的。

●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呈现一个学习、探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这个问题可以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

● 研究性学习大都采取小组合作形式,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

●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全员参与。

●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指导的内容不是将学生的研究引向一个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维、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尊重多元化;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 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要充分、灵活地利用已提供的课程资源,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6)要组织好集中导学、辅导环节。认真收集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精心准备,集中或个别释疑。

(7)教师要认真抓好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工作。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20%,即20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中央电大编写的《作业与评价》,并认真批改。(8分)

● 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由教师或省(区、市)电大编制的两套综合试题。(3分)

● 认真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成绩(评价内容:观点明确、参与的态度、获得体验情况、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共6分,一次3分)

● 教师要认真组织好期中考试。考试的形式建议为口试,即教师预先准备若干份试题,学生抽题,在全班学生前回答,教师给出评定成绩。(3分)

(二)完成教学任务的措施

1、师资培训

中央电大师范部在开学前组织试点电大教师集中研讨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文字教材、教学实施方案专门会议,聘请主编或主讲讲解文字教材思路、结构、重点及难点、教学方法等,明确教学要求。

2、集中答疑

2002年12月底,通过“电大在线”进行集中答疑。教师和学生要在11月30日前通过网上、电话、传真、书信等途径将教学和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反映到中央电大师范部。

《现代教育原理》主持教师 许乃英 孙福万

电话:(010)66419050 66412233-0719 0711

传真:66419050 66419025

E-mail: sunfw@crtvu.edu.cn

文字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 柳海民教授

电话:(0431)5682912

E-mail: liuhm@nenu.edu.cn

3、巡教检查

主持教师一方面通过书信、电话、网上向试点电大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另一方面到试点电大巡视检查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课题研究情况。

4、认真总结,改进工作

各试点电大在本课程期末考试结束后2个月内,将学生考核评价(形成性考核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一览表、教学总结、课题研究情况上报中央电大师范部,主讲教师会同有关人员认真分析材料,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改进教学。

五、地方电大的职责与任务

1、根据中央电大的要求,联系本地实际,制定本课程教学实施意见,并於2002年9月20日前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2、提供学习本课程所必须的学习服务支持系统,为教师提供中央电大编制的本课程所有资源,督促教师充分利用本课程多种媒体和执行课程教学实施设计方案的各项要求。

3、确定和聘请本课程的合格教师,学历要本科以上,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育系毕业或多年从事“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各省(区、市)电大在2002年9月20日前将每个教学试点班所确定和聘请的本课程教师简要情况(包括姓名、年龄、学历、毕业学校、专业、专业技术职务、从事教学工作简历、研究成果)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4、本课程属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公共事业管理(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范围,各省(区、市)电大不仅要重视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加强研究的领导力度,精心组织研究队伍,明确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2002年11月底请将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报中央电大师范部。

六、研究工作设想

遵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原理》课程教与学实践为样本,积极探索我国开放教育的教与学模式。

(一)研究课题

教与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 教与学支持服务系统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作用。

(二)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 在中央电大项目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专业课题组的研究构想,开展课程的研究工作。

● 课程研究人员主要是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两部分人员组成,以地方电大为主,并聘请专家指导。

● 各省(区、市)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方案。

(三)研究阶段

研究分两阶段进行。2002年9月-2004年9月为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5年9月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重点研究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的模式,第二阶段重点开展模式的验证、推广工作。

(四)研究成果

2004年7月前,各省(区、市)至少上交两篇论文。

2005年9月前,各省(区、市)上交本课程研究报告和若干篇论文。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 B.奥利沃 C.博比特 D.威斯特迈

2.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

A.教师和学生 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 D.行为和内容

3.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A.自我实现 B.道德完善 C.个性发展 D.知识获取

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5.“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 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 D.《隐性课程论》

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 C.连续性 D.积极性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 D.要素主义课程

8.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

A.体验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0.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 B.统一论 C.平行论 D.超越论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12.“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 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 D.课程实施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进步主义运动 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实践 C.方法 D.拓展

15.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高级学习C.分散学习D.集中学习

16.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1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8.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A.附带学习B.附学习

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1.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皮特斯 B.奥苏伯尔 C.布鲁纳 D.赞科夫

22.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A.泰罗主义 B.实证主义 C.唯科学主义 D.普遍主义

23.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 B.心理学取向 C.忠实取向 D.背离取向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因材施教 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6.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A.目标取向 B.过程取向 C.主体取向 D.客体取向

28.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29.“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

A.“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 B.“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 D.“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30.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

A.实践理性 B.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的教学设计:

进入情境。教师通过演示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型或用多媒体显示细胞膜模式图,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搭建支架。这一环节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过程。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定向;其次,要围绕当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该内容所需要的概念框架。本节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概念框架包括:细胞膜成分、细胞膜结构、物质通过细胞膜的3种方式等,从而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打下基础。

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用多媒体计算机设计一个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镶嵌排列的三维动态细胞膜模型;同时,设计物质进入细胞膜的3种物质运输方式的三维动态模型,从而初步建构关于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概念框架。

协作学习。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学生或是共同在电脑上制作或修改自己制作的细胞膜模型,或是查阅有关资料,或是讨论在自主探索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最终实现对细胞膜概念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教师对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中的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四篇: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

一、新的教学观

1、教学目的的新演变——新的教学目的观 1双基观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2智能观加强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素质观加强基础增强能力发展个性提高素质。

2、教学本质的新定义——新的教学本质观

1将“教学”当作一种行为即相当于老师的“教”是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一方的行为。

2将“教学”看成是一个联合词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学”两方面组成的活动并且两者不可分割。

3华东师大施良方教授指出从关注教师的行为的角度来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组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学生的某些内在的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3、教学价值的新内涵——新的教学价值观

1重外在价值轻内在价值。教学的外在价值即教学服务于社会的价值。教学的内在价值即教学具有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价值。2内外价值并举。教学不能仅仅只注重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还应关注人的情感智慧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4、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的教师观 1教师的职责定位传授文化知识教师的角色定位知识的传授者、课堂

纪律的管理员、社会的代表人等。

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为人类文化的传递者新生一代灵魂的塑造者学生

心理的保健医生学习者和学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教

师职责的新定位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

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5、对学生的新认识——新的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

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 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

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 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 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 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创新素质包含内容作用 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创新兴趣、乐于创新 2 创新精神创新理想、创新勇气、创新意志敢于创新 3 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善于创新 4 创新能力敏锐观察、丰富想象、独特实践能够创新 5 创新人格创新品质、创新情感、创新个性保障创新 三创新教育与教师。

1、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创新教育”首先是作为一种观念提出的。任何一种新观念的提出都是

时代时展的必然结果。创造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创新教育是走教育创新的必经之路。同时新观念都具有超前性。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活动。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情是基础理是目的。创新教育要注重人的情感投入创设怀境、培养情感使课堂充满人情味。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现行教材中蕴藏着大量创新的好题材如“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还有别的解法吗”等等。但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的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观念、知识的更新往往显露出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联系实际进行及时的充实和变通。四创新教育与学生。

1、强调主体的参与。

2、强调知识的应用。1课本知识生活化培养应用意识。

2重视实践培养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创设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的实践活

动引导和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学习中提高应用能力。

三、素质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有机渗透思想教育。

1、结合教材自然渗透。教科书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挖掘并有意识地去揭示它们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感觉从而自然地受到教育。

2、见缝插针适时渗透。除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外其他学科都有它自身的

教学要求和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见缝插针抓住每一个教育时机适时向学生渗透。

3、持之以恒、不断渗透。一种正确的思想、科学观点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和树立的它需要长期的实践反复不断地认识逐步形成或树立。这就要求教师在 教学中持之以恒、进行不断地渗透。

二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优化课堂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教师虽代表不了学生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全部但却象一面聚光镜一般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现代教学研究认为“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学生就当然是主体。”学生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有目的地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把教与学的关系看作“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这就明确指出了教与学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活动中辩证统一的两个侧面的关系。只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并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教师要在认真学习《纲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发展水平结合认知、技能、情感等要素分别制定学期、单元和课时目标。课

堂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便于操作。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要在不断调控教

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较为理想的认识、思维条件有目的地把教学目

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意图。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全体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讲效率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

程。这一认识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复习铺垫、引入新课、探索新知、巩

固练习、总结评价等环节构成。优化教学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保

证。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各

个环节中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这

样的意识能让全体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就不让少数或个别人代替。

3、优化教师的“教法”教给学生“学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在共同活动中的方式。常用 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游戏法、阅读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舍弃

一节课只用一种教学方法的做法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心理 特点、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综合运用。三突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发展学生获得知识不是他们学习的终点而是他们心理发

展的起点。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识的发展和意向的发展。认识的发展主要指一

个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等。主要表现在认识客观事物的

敏捷、正确、深刻和完善程度概括和抽象水平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等。意向的发展也有称为个性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待客观事物的态

度和行为方式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认识的发展与意向的发展是相互

促进、相铺相成的关系。

1、创造良好的气氛效应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教师的任务是力求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并善

于运用气氛去引发或转变学生的行为这种气氛应该是和谐的、认真的、合作的、追求科学的一种学习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

注意、期望、鼓励、关怀和爱护。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做的“皮

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情感是促使学生积极上进的

物质力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说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品尝到成功的愉快才能树 立学习的自信心。

2、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锻炼意志发展能力。

人的意志是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在学习活动中的锻炼。

四、注重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注重参与的广度让全体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参与“量”的飞跃。

1、采取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使每个学生在

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因此课堂教学必须采取“合作研讨”、“分层教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展示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全过程参与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受到恰当的思维训练完成知识的“发现”和“获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准备性参与、尝试性参与、理解性参与和巩固性参与从而达到全程参与的目的。

3、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读书、计算、操作、推理、判断等任何一项学习都不可能由眼、耳、口、手、脑某一感官独立完成。必须密切合才能使学习卓有成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通道的学习效率只有30%视觉通道的学习效率为50%而复合通道的学习效率可达70—80%。为确保学生的全方位参与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 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发现、认识、理解、掌握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注重参与的深度增强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参与“质”的飞跃。

1、培养自主意识增强独立性。“独立性”指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能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和判断问题,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和策略能作出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调控。

2、调动积极因素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特征的总和。表现为对学习有兴趣能主动确定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让学生成为信息的主动摄取者和加工者以自身的力量去主动作用于教师的教。

1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兴趣使学生“想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2教给学习方法具有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3、注重思维发展增强创造性。人才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创造。对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培养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人格的培

养等。创造性思维是人的思维品质中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方面。1发展学

生的发散思维。2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

五、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呈现形式比较呆板单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时也习惯于机械呆板地照本宣科严格遵循教材紧扣教材、忠实于教材不敢越教材半步。在现代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生活化、趣味性等特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打破传统的教材处理方法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要拘泥于教材 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多年来教师一直处于知识传授的权威者的地位。老师对学生总有许多不放心总怕学生的能力有限总放不下师长尊严的架子在教学中总喜欢采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说你做的讲授方法这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形成一定的定势。实现教学活动的主体性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获得系统的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大课堂班级授课制是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分

强调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受到限制教学与现实生活、学生的学习实际脱节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要接受讲授式的教学内容进行千篇一律的问题训练思维过程主要是对课本例题的模仿。在现代数学教学中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实效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讨论式学习等学习活动方式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在教学中形成了学生死记硬背喜欢套用公式、例题机械模仿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受到限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要找准让学生探索学习的切入点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在探索中学会验证在探索中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整理在探索中学会求新求异。同时我们要把探索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探索性学习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在评价时更多地偏重于知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要求而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感受、探索性学习的

过程重视不够。现代教学在教学目标上明显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知识技能目标更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目标。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方面的体会更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等。

六、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原则

1、全体参与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创新学习的根本方向。

2、主体主动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学习的前提。

3、启发探索原则。在创新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

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启发探索创新学习的基本方式。

4、求异求优原则。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创新学习的灵魂。

5、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创新学习的重要保证。

6、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创新学习的客观要求。

7、实践操作原则。引导学生在创造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

8、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主动地不断地争取新的成功。——创新 学习的动力因素。

七、重视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一指导“做”培养操作能力

1、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动手操作只是一种手段不能与目的本末倒置。

2、要指导操作过程明确程序不能把操作活动看作是一般的随意的活动动手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操作

过程要有序、明确学生完成的是一个从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的认知过程。

3、操作要同观察、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更好地理解知识构建良好的认识结构。

二启导“思”培养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传播和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转

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要从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四点要求着手要不拘泥于教材采用“开放式”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三诱导“说”培养表达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会

学习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教学有效调控的主要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留足让学生口述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路以体现自主学习精神。四引导“联”培养迁移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切新知都是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迁移现象普遍地存在于人们认识活动之中。

八、构建“自主发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导入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准备

师作好知识铺垫诱发参与意识。生激活原有知识引起注意期待。

2、揭示课题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问题引起认知冲突。

二、探究阶段 自主探索揭 示规律。

3、自主探索

师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发展探究规律。生观察操作、尝试练习、自学课本。

4、小组讨论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

深入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对探索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群体意识和活动能力。

5、归纳小结师引导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同时创设恰当的氛围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展开争论充分体现自主创新。生自由发言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能正确、逻辑地表达出来。

第五篇:陶艺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 要】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已开设陶艺通识、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等课程。课程体系在强调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设置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课堂”。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陶艺方向人才。【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15-02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在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大三开设实践课程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生活陶艺。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装饰方法、烧成的技巧。在陶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点,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解决问题,并进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艺教育的实践,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陶艺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老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创作的经验及技巧,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创作,并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从而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陶艺有更深刻的体验和了解,通过创作陶艺作品,对学生设计思维,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强调开阔的设计思路、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实践课程需要艺术理念针对陶艺的特殊性,雕塑专业开设了陶艺通识课程,此课程为理论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陶艺、近当代陶艺与陶艺技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陶瓷概述、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陶艺、博采众长的西方传统陶艺等;第二部分包括现代陶艺分类及风格流派、中国近当代陶艺;第三部分包括陶艺的成型技法、装饰技法、烧成技法。此课程使学生了解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的状态,了解不同艺术形态的变化,制作手法的进步以及装饰手法的发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日后的陶艺创作有一个铺垫,结合传统的艺术理论从而更好地理顺自己的创作思路。所有的实践课程都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理论的学习必须规范化,整体化,即可指导实践又可与现代的艺术思潮发展水平接轨,同时弥补作者的创作修养的不足。因此,实践课程需要渗透理论学习,需要有生命力的艺术理念的介入。

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好的实验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我学院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从设计到成型制作,到装饰再到烧成全方位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综合运用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诸如泥板成型,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条盘筑等)进行作品的创作,完成好基本坯体后再运用刻、划、画等各种坯体装饰手法以及运用釉色进行装饰,最后装窑进行烧制。陶艺方向课程的学习从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为起始,而实践类课程为大三开设的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各门实践课程层层递进,并各有侧重点。

(一)陶艺基础陶艺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如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拉坯成型等几种基本成型技法,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泥性,并解决立体的造型能力。

(二)陶瓷装饰陶瓷装饰是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装饰课程现有设置主要包括彩绘装饰、雕塑性装饰、原料的装饰与火的装饰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第二部分包括刻划、镂雕、堆雕、压印和粘贴;第三部分包括绞胎、色釉、泥浆;第四部分包括素烧、乐烧、盐烧及柴烧。通过对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种装饰方法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自由运用并形成综合装饰的能力。

(三)现代陶艺现代陶艺课程在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之后,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成型技法以及装饰方法,并且加以创作。创作是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关键,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专业只有在设置好课程,预想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步骤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科学的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

三、设置产、学、研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在现代创新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践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现代陶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创作和生产工艺为主线,设置了产、学、研相的结合“第二课堂”。安排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和开放性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和创作与生产技能。

(一)校外实践基地窑炉烧制等一直是陶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安全和场地等因素,我专业于校外设立“东崖柴窑”。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主要是方便学生对于陶瓷烧制部分的学习,实践基地现有大小两个柴窑以及一个中型电窑,陶艺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烧制的学习和实践,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趣味性。实践基地的设置同时方便了学生与陶瓷手工艺人的交流,我们经常会邀请当地的土陶艺人进行技艺传授,比如拉坯制作大缸花盆等等。同时也常邀请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来基地进行交流讲学,使得学生能集各家所长,更好地将学校与社会进行有效的链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第三学期”的设置学校把每年暑期定为“第三学期”,设立了1―3年级学生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以及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大三的“第三学期”为现代陶艺方向对的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利用暑期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江西景德镇,深入产区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社会生产、技术应用中去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了解社会,了解技术应用状况,能够服务社会经济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总结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全面发展,综合学习。陶艺本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在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需要集聚艺术理论、材料、设计、雕塑等领域人才的智慧,以及综合的实力来完成陶艺创作。在实践课程中就更力体会到陶艺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培养的是综合创作能力,这就需要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合到行起,通过老师的指导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以淘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综合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务实、全面的陶艺人才。

下载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体素描教学课程的思考(现代教育教学导刊7).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关于构成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构成基础课程特点的分析,就高职院校构成基础教学过去及现在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

    对《Sketchup》课程的教学思考

    对《Sketchup》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 要:《Sketchup》课程与设计类课程在教学中应紧密配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师能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sketchup表现教学,实际上是辅助......

    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

    课程与教学论问题与思考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 眉山广播电视大学

    中央电大开放教育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责任教师 林朝金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性质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是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心得体会1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技术蓬勃涌现,这极大的冲击了教育。教学不再是单一的讲授形式,教学信息的组织形式也超出了......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又分为: 1)知识目标: A.掌握本课单词:draw,sing,dance,play chess,play violin B.重点句型:——Can you ......? ——......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范文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10年金秋十月,我荣幸地参加了三亚市举办的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课程,感受颇深。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深感幸运,也......

    体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新兴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信息技术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学科都积极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作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