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纬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
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教学媒体: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总结作业情况,地球的真实形状思考、回答 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
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观察地球仪、思考 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 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 极圈、回归线、经线、纬 线、经度、纬度。了解低、中、高了解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认识地球仪 识、了解地球仪,直
观,印象深。掌握、理解。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小组交流、讨论,完成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格 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表格。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答案(表格见板书设计)识。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 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演示地球自转
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 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达标反馈 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到黑板上绘制 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巩固知识
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通过实际操作,能直观际操作 地观察地球仪的转动。
内容总结 方法归纳 板书设计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轴是假象轴(2)、南极S,北极N(3)、纬线和经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线 分布规律 经线
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圆 半圆 一样长 南北方向 0度经线
圆
赤道最长,南北极最短 东西方向
赤道、南北回归线、极圈
0度经线以东为东经,数值越来越大,0赤道纬度是0度,以北为北纬,以南为南度经线以西为西经,数值越来越大并在纬,数值逐渐增大,到南北极点为90度 180度东西经重合。
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半球划分
总结归纳,巩固练习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纬线(圈)
经线(圈)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2.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教学设计反思: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简单说就是解决“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教得怎样、学得怎样”的问题。今天这一讲,就“教什么、学什么”以及“学生基础怎样”的问题,依据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要点标准,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
第二篇: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教案
区域地理第四讲 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
一、南北方向的判断
例1:读图判断A、B、C、D四点的南北方向
N60°NABCD0°30°S60°s
最北方的点是
,最南方的点是,自南向北的点的顺序是。
一)图示法:在侧视图或俯视图中,离北极点越近的点,越靠北;离南极点越近的点,越靠南。(即近北则北,近南则南)
二)数值法:同为北纬,数值越大,越靠北
同为南纬,数值越大,越靠南
一南一北,北纬在北,南纬在南
练习:1判断A(27°N,102°40′E), B(27°50′N,102°E)的南北方向。
判断以下两幅图的南北方向
30°NSAB
二、东西方向的判断(依据地球自转方向确定)
例二:作出地球自转方向;标出A、B的经度;判断A、B的东西方向。
B45°0°AS
一)、图示法(步骤)
作俯视图,并确定任意一条经线为0°经线。标出所求经线。
平行于劣弧作地球自转方向,箭头指向的方向为东方。二)、数值法:
同为东经度,度数越大越在东。同为西经度,度数越大越在西。
一东一西:度数之和大于180°,西经在东,东经在西。
度数之和小于180°,东经在东,西经在西。
度数之和等于180°,不分东西。
练习:判断A(27°N,102°40′E), B(27°50′N,102°E)的东西方向。
小结:先南北、后东西,同一纬线上两点无南北方向,同一经线上两点或相对两点无南北方向。
练习:1甲在乙的 方,丙在丁的 方。
2判断A在B的 方向。
180°140°/130°A20°50°B30°
3读下图,某分机从A地出发,到B地,最短航向是。
BA(注:判断航向最短问题,先确定东西方向,再确定南北方向。)
第三篇:《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2 地球仪和经纬网》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及作用,知道纬线与经线的特点,掌握维度与经度,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能力目标
帮助学生建立纬线与经线的空间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主动探所、克服困难的意志,激发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纬度与经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和工具
1、小组合作学习。
2、表格法。
3、游戏法。
4、问题解决式教学。
5、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杨利伟在太空中拍摄的录像,老师讲述;杨利伟在太空中能看到地球的面貌,我们苦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地球表面上的人们如何看清地球的面貌呢?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展示地球仪。
二、教学新课
1、地球仪
要求各小组观察地球仪,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然后讨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面貌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点和线?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线纬线定义后,课件展示“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模型图”,让学生用鼠标拖动名称(北极、南极、赤道、地轴、经线、纬线)到正确的位置上。
2、经线与纬线
教师展示“经线与纬线填充表格”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探究经线的问题。一组探究纬线问题,各小组发言人在讲台上用经纬网模型介绍本小组所获得的结论,师生共同明确问题的答案。
3、半球的划分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1)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叫做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均等的半球。你认为哪一个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为什么?(2)如果我们要利用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动画“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以0度及180度所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度W和160度E。
4、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首先让学生结合教材上的图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教师展示“高、中、低纬度分布图”,让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高纬、低纬、中纬各两个选项)到图中正确的位置上,如拖动的位置错误,自动返回到远处。
5、经纬网
教师利用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课件展示“班级座位表”,让学生明确如何用排,行确定自己在教室中的座位,后给排、行填上相对应的排及行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教师利用此原理和经纬网模型讲述经纬网的概念,然后开展以下游戏活动。
(1)教师念出经纬度,请位于此位置的同学站起来。
(2)依次请位于一下位置的同学站起来: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南半球,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东半球,既位于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3)分别请位于低中高纬度的同学站起来。
三、总结
1、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补充。
2、要求学生课后利用毛线、篮球,乒乓球、作物的秸秆制作经纬网模型,其同桌利用自制的经纬网模型,一人报经纬度,一人指出其位置。
第四篇:“经纬网”教后反思
“经纬网”教后反思
2013年9月28日是初中地理研究课活动日。结合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低年级入门教学的研究”,我讲的是第一节《认识地球》中第二课时经线——经度。授课后,和各位老师一起进行了了交流。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把握教材
《经线——经度》是学好经纬网的基础。本节课学习经线——经度,而其中的经线的学习,首先了解其定义,在地球仪模式中认识哪些是经线,结合纬线特点的学习来学习经线的特点。这个也要通过模型及多媒体经线。经度的学习主要是学习经度的划分及东西半球的划分等。因此,把“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变化规律”列为教学的重点。
初一学生刚进中学,首次接触地球相关内容。而学习地理重在读图、识图、填图、绘图,初一学生对于读图、识图、没有经验,因此,把“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变化特点”也作为教学难点。本节教材主要由经线的特点、经度的划分及特点等二部分组成,以较多的图文资料进行了阐述各知识点。但是初一学生立体感不强,只有课本图片可以观察,经线的特点想象不出来。所以,课上我充分利用地球仪,多媒体立体图片进行观看。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主要采用抢答比赛、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运用地图和观察地球仪,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由此来学习巩固知识点。
二、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让学生参入其中,兴趣高昂的学到知识。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
(1)兴趣导入:通过从生活中的地理:海轮触礁情况十分危急,船长向救援部门求救,作为船长应该怎样汇报所处位置。这个所为切入点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导入新课。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2)小组抢答
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好说、好动又好胜的特点,我采取小组抢答游戏,让学生在复习检查和集中学习新知识比赛中小组抢答加分。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并能运用知识。(3)多媒体教学法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对经线的特点理解不够,经度的划分特点等都难以理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有利于知识的简化,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来看,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映还算积极,对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还不够,特别是语言不够有激情,语言也需要规范。另外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使有些问题学生回答有些难度,影响了教学进度。这堂课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仍有很多地方不足,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多听课、多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真正成为高效的课堂。
第五篇:如何进行经纬网教学
如何进行经纬网教学
《地理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经纬网知识,历次考试也把其视为考核重点,而课本却只有寥寥数语。因此,教学中难度较大,学生难以掌握。部分学生直到初三毕业,也不能正确写出经纬网上某点的地理座标。
出现以上情况的主要根源有以下两点:一是经纬网为假想线,从认知规律来说,属抽象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学生缺少了感性认识这一基础,也就难免有空中楼台之感;二是教法不当,教师照搬课本中的概念和《教参》书中提供的教法,不遗余力,大讲特讲。而学生却因难以理解和难以接受,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谁都知道,一个优秀的撑杆跳教练员,必须给他的队员一根强有力的撑杆,并授以运用的要领,这个队员才能跃过理想的高度。同样,在经纬网教学中,教师也应因材施教,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经纬网现场,作为学生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撑杆,这个现场就是教室。另外,孔子早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还应在使学生成为一个“乐之者”上下功夫。也就是说:“在有了形象的地理现场后,教师还应紧扣教学内容,力争在教法新颖的基础上,积极组织激发兴趣,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几个兴趣高潮。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让学生说出自已在班内的准确位置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如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出来,也非易事。因此,成绩好的同学就会认真思考,准备回答。差生也自以为找到了自我表现的绝好机会,所以,学生的兴趣很快被推上高潮。这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在纵排和横排的第几排上,说出自己在班内的准确位置来,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
2.让学生用经纬网说出自已的位置在学生能够按纵横排说出自己位置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将每一纵排和横排标上经纬度,让学生按经纬网说出自己的准确位置。这一环节可分为四步走:一是引导学生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说出纵排、横排各属经线还是纬线;二是教师给每一纵排和横排标上明确的经纬度,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哪条经线和纬线上,教师书写该生的地理座标;三是引导学生观察现场,得出以下规律:向北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北纬,向南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南纬,向东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东经,向西去度数越来越大的是西经;四是教师给每一纵排和横排只标度数,待学生思考几分钟后,先让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做一做示范。然后,教师读经纬度点名,点到谁请谁站起来。这个任务一经提出,学生就会积极进行思考和准备。因为点到谁,谁就会成为全班目光的集中点。如果不能及时站起来,那可能是一件大丢面子的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3.拓宽经纬网的知识面在教师不断变换经纬度、学生能准确说出自身地理座标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渐拓宽知识面。如说相对方向,说低、中、高纬,说半球等。在这一环节中,有两个难点:一是相对方向中的东西方向。在这个问题上,学生习惯于“左西右东”的判断,而对两点间所跨经度的大小不太注意。所以,教师应提请学生注意,并授以判断的方法。二是东西半球的判断。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在20°W←0°→160°E的范围内,即是东半球,超出这个范围即为西半球。当然,这一环节也需要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同类站队等。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第三个高潮。4.将现场绘制成经纬网图绘图,是读图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绘图,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技能。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能将自己班的座次绘制成图,那是一件很有吸引力的事情。因此,学生的兴趣再次形成高潮。绘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给每一纵排和横排标定经纬度。然后,指导学生将其绘制成经纬网图,并写出自己的地理座标,低、中、高纬,所在半球,以及与另一同学的相对方向等。这一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起到了桥梁与纽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慎重对待,力求准确无误。
5.指导学生读实际上的经纬网图读实际上的经纬网图,是经纬网教学的根本目的。这一环节,是认知过程中,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完成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出虚设的现场,步入实际。这一环节,看似新授部分的继续,实际上,它已带有相当的复习巩固的成分。对学生来说,攻克这个堡垒已是游刃有余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适当提高难度,将所要分析的各点分别放入不同的经纬网中,让学生综合分析。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情趣,高潮叠起,使学生在看似游戏的学习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还不够。在今后的学习中,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还必须对经纬网知识,不断加以丰富完善,不断练习,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