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时间:2019-05-15 03:02: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第一篇: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七区汝河路小学

张桂兰

“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教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河南教育报刊社编写,大象出版社出版。课题:

第六单元 地球真的不动吗 课题2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课程标准相关陈述:

科学知识:

18.3知道地球自转,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18.4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科学探究:

25.1能保持好奇心,从兴趣和经验出发,对自然界中的物体和现象提出问题。

26.2能设计合适的观察研究方案。27.1能通过观察、实验收集实证。

27.2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时能和其他人进行集体合作。28.3能将所获得的实证与之前的预测相比较,并在实证和已有的理论或模型之间建立某些联系。

29.1 用适当的方式,准确如实地公开自己的研究过程与结果。内容分析:

本单元属于综合探究活动单元。三年级下学期把“猜想与假设”

二七区汝河路小学 张桂兰

作为探究过程能力培养的一级目标,本单元力求达到“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安排了两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的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关系。每一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培养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每一个知识点的获得都试着让学生经历猜想、体验、推想、观察、讨论、阅读、反思等探究过程,着力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训练。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知道昼夜的形成和太阳有关,部分学生认为和月亮也有关系,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能正确的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他们多数的观点为:

1、太阳围绕地球转。

2、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转,当转到太阳身边时是白天,转到月亮身边时是黑夜。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三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他们已学会了观察与提问,具备了初步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主要处于形象思维时期,不太会进行的抽象思维,空间想象力还较差,很多知识要借助于动画、模型或游戏感知。学习目标:

1、通过动画模拟、三球仪等多种方式,初步了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2、借助模型准确地演示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3、借助模型清楚地讲解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地球昼夜的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评价设计:

1、通过观察学生对三球仪操作是否正确及在模拟游戏中的表现,检测学习目标一的达成。

2、通过提问、观察学生转动地球仪的方向,检测学习目标二的达成。

3、通过观察学生实验和聆听他们的讲解,检测学习目标三的达成。

材料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三球仪 学习活动方案:

一、课件引入,引发思考

课件展示:白天渐渐到晚上,昼夜交替出现。

师问:同学们,你们看,白天渐渐地变成了黑夜,而且这种现象不断交替,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昼夜形成的原因和昼夜交替的原因上发问,为引出课题做准备。)

学生思考、议论片刻。

让部分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试着说一说这样回答的原因。(1、老师了解一些学情,为后续有针对的突破重点和难点做准备。

2、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探究能力。)

二、引出课题,深入研究地球自转与昼夜的变化的关系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发现有的同学还不能正确的解释这个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自转与昼夜的变化,答案就在本节课中,咱们就比一比,看哪位同学先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示课题: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地球真的不动吗2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授课人:张桂兰

让我们带着问题出发吧!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看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运动的,来看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模拟动画。(放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动画,在这个模拟动画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的运动状态:边自转边围绕太阳公转,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模型。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有些猜想和假设与事实是不太一致的。)师提问:通过看动画模拟,你能说出地球在宇宙中是如何运动的吗?

(起反馈作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老师因材施教。)(2)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光用眼睛看动画模拟,我们可不过瘾,让我们用模型模拟一下吧!

师出示三球仪,问:哪位同学能用这个模型正确的演示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

个别生上来演示,其他学生评价。(真的模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使学生一步步区分事实和假设。)(3)游戏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你们想不想化身为地球来旋转一下呢?

师:咱们做一个游戏吧,来两个同学,一个扮演太阳,一个扮演地球,来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通过游戏,加深同学们对地球的运动状态的认识,同时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否到位,并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是课堂充满趣味性。同时使学生认清事实。)

(通过上述动画演示、三球仪模拟、游戏演示三个环节的学习,达成目标1。)

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自转一周的时间。

师:在刚才的游戏当中,我们发现扮演地球的同学往哪个方向旋转的都有,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又是多少呢?

(引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自转一周的时间这个知识点。)学生思考、讨论。

(1)自己实验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里的地球仪研究一个问题:元旦那天,位于祖国东边的哈尔滨,日出时间是7:14,而位于祖国西边的乌鲁木齐,日出时间是9:43,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同学实验探究。

师请部分同学讲解自己的探究结果。

(由问题引发学生的猜想,让他们自己探究得到事实。)(2)由事实猜想自转一周的时间

师:请你根据自己的观察,猜想一下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提问。

(根据日出规律、人的作息时间等等,学生不难得出问题的答案,引导他们用事实验证自己的猜想。)

(3)动画演示自转的方向和自转一周的时间。

师:我们来看一个模拟动画。请你注意观察,看是否与你的猜想一致。

播放动画。学生观看动画。

师提问上述两个问题: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什么?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又是多少?

(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对比一下自己的猜想与事实有何差距。)(4)地球仪演示自转的方向。

老师这里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可以向大家演示一下地球自转的方向?

师:拿出一个地球仪,请部分学生上来演示,使它按正确的方向

转动。

部分学生上来演示,其他观察。(老师检验一下学生对目标2的达成情况,同时加深学生对地球转动方向的认识。)

师总结: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自转的方向从北极看是逆时针,从南极看是顺时针,从侧面看是自西向东。(同时屏幕显示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动画演示和地球仪演示两个环节的学习,达成目标2.)

3、地球的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关系。

(1)实验验证对地球的自转和昼夜变化的猜想。

师:地球的自转和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说一下你的猜想。

同学们畅所欲言,尽情猜想。(锻炼学生的猜想和假设能力。强化对一级目标的训练。)

师:同学的猜想有对有错,我们用手里的地球仪和手电筒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吧!

同学们两人一组,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师请部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继续对二级目标进行训练)

(2)动画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关系。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动画,请同学仔细观察一下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的关系。与你的猜想一致吗?

放映动画。

学生观看动画。

(放映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动画,同学们通过这个动画可以清晰的看到地球一半被照亮,一半黑暗,形成了昼夜;地球还在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让同学们对照一下自己的猜想和事实有哪些出入。)

师提问:昼夜是怎么形成的?昼夜为什么会不断交替? 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师总结:地球是一个近乎圆球的不透明球体,它本身不发光,当地球绕地轴自转时,太阳只能照着它的一半,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称为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称为夜。地球每天都在不停的自转,每转一周,称为一个周期,白天和黑夜就变换一次,这就是昼夜交替循环的原因。

(同时屏幕显示该总结,加深同学对事实的印象,帮助同学们记忆。)(3)有趣的游戏:小小的一天。师:下面同桌两个为一组,在你们的地球仪中国北京的位置上粘贴一个标志,假象他为一个小人,名字就叫小小吧,用手电筒做太阳,请你完成下列任务:使他经历一个白天和黑夜并告诉你的同桌他经历了多长时间。学生模拟练习。

老师挑部分组上来演示。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同学们对昼夜成因和昼夜交替的认识。使课堂生动有趣。并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猜想、验证、动画演示、游戏演示几个环节的学习,达成目标

3.)

相信此时你对老师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早已非常明了了!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部分学生回答。(使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收获,使学生学会反思,学会总结。)

师小结:我们知道了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状态,也知道了自转的方向和自转一周的时间,重点是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和交替的原因了。

四、布置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极昼和极夜的文字和视频资料,并和同学或父母分享这些知识。(属于拓展延伸部分,引导学生继续猜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不断探索的兴趣,潜移默化的对他们进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精神教育,同时加深对本节课的认识。)板书设计

课题2地球自转和昼夜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

3、地球昼夜交替的原因。

第二篇: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2013-03-03 08:30:32)转载▼ 分类: 教学个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及学情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又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五年级的学生虽然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编写来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谈话、合作等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本课开始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产生”,接着让学生发表种种猜测,这就涉及到相对运动的知识,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所以设计模拟实验,利用小组合作模拟实验、汇报展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喜悦与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了解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2.过程方法:

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能用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做好模拟实验和运用实验收集的证据。3.情感体验:

认识到一种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培养主动探索,积极合作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能用模拟实验验证每一种假设。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地轴是直的)、小灯泡(带灯座和电池夹)、实验记录表、课件。

六、课前活动:

(黑板中间贴着一个圆)

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这可能是什么? 学生自由猜测并说明缘由。

教师小结:说得非常好!在没有其它新证据之前,我们可以大胆的猜测,科学研究上也一样。这是我们课前进行的一个小活动,现在我们准备上课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出示两张照片:白天的天安门和晚上的天安门)(1)提问:两张照片最大的区别在哪里?(2)引出昼和夜。(板书)

(3)提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和夜之分呢?这和什么有关系? 如果地球本身会发光,会有昼夜现象吗? 如果地球是个透明的球体,会有昼夜现象吗?

2、播放小视频:天安门太阳东升西落,白天黑夜交替循环的画面。(1)提问: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2)引出昼夜交替现象。(板书)

(3)提问:为什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会交替进行呢?如果太阳和地球都不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呢?会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吗?

(4)过渡:太阳和地球之间怎样运动能够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关于这个问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进行探索并作出了种种猜测。我们今天也要象科学家一样,猜测一下有哪些可能会产生昼夜交替呢?

(二)推测假设:

1.学生尝试猜测,个别学生示范画出示意图。

2、小组讨论,在实验记录单上画出其它可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示意图。

3、收集学生的猜测: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4、过渡: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那这些观点能不能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呢?怎样来验证你们的想法呢?(实验)实验怎么做?太阳在天上,地球在脚下,都是非常巨大的天体啊。(模拟实验)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用其他物体来代替太阳和地球。这就是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非常常用的一种方法。模拟实验就是用我们取之方便的材料来当太阳和地球,模拟他们的运动,从而可以找到证据,做出合理的判断。

2、选择模拟实验材料:

有好几种观点,到底哪种是正确的,或者说一种正确的都没有,怎样去判断呢?

(三)模拟实验:

1.出示实验器材,明白用途。

(1)把地球仪当作地球,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呢?(手电筒),地球上被太阳照亮部分是?(昼)没被太阳照亮的是?(夜)

(2)小红旗,贴在地球仪上作标记,假设就是我们的家。

怎样才能让红星处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假设。

2、PPT出示实验要求:

(1)作标记:在地球仪上贴小红旗。

(2)实验中地球仪不要转动太快,手电筒不能随便乱动。(3)认真观察:小红旗出处昼夜会不会变化?(4)完成实验记录表,作解释。昼夜交替实验记录表

第三篇:《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教学设计

本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第一课。我们已知昼夜现象的形成跟太阳光的照射,地球是球体,球体不断自转这三个因素相关。学情分析:

一部分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些,但大多数学生还不能。而这一课恰恰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现象的看法。而关于昼夜现象形成的因素——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将安排在本单元的后几课进行具体的解说和学习。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具准备: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地球公转轨道仪。

课件:自制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演示软件。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2、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板书: 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师:同学们你们桌前放置的是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① 学生观察、讨论。

②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③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师:介绍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

师:请同学们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

①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②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2.太阳直射点是如何在南北半球之间移动的?

① 请同学们根据上述要求认真观察和讨论,并完成下表的填写。

②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教师分别请四位同学各完成一个节气的填表内容。

请一位同学到投影仪前用红笔画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路线,并回答教师提问。

师: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哪条纬线?那么最南界线呢?一年中太阳直射一次的纬线是哪两条纬线?那么直射两次的地区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23.5N纬线叫北回归线,南纬23.5S纬线叫南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师:课件演示:自制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请同学们注意,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例如暑假后,白天是越来越长了还是越来越短了呢?

观察讨论四: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时,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2.夏至、冬至日时,极昼(只有白昼)、极夜(只有黑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①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观察讨论并完成下表。

② 学生演示、观察、讨论并填表。

教师指导:

师小结:赤道地区终年昼夜平分,春分、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外,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昼;冬至日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以内地区出现极夜。南北纬66.5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界线,所以称为极圈。66.5N纬线称为北极圈,66.5S纬线称为南极圈。

师:刚才,同学们动手演示,观察的都是立体模型,在投影图上如何反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呢?

师:在投影仪前边转动投影片,边总结:

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长短相当,南北半球获热相当,这时为北半球的春季;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获得热量多,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夏季;9月23日前后,太阳又直射赤道附近,全球昼夜平分,南北半球获热相当,此时是北半球的秋季;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短夜长,获得热量少,因此这时正是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人们通常将3、4、5月作为春季,6、7、8月作为夏季,9、10、11月作为秋季,12月及次年1、2月作为冬季。由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中纬度地区,终年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所以四季变化最为明显。

教学评价: 这节课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因为有了直观形象的课件辅助教学,实验过程也非常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观察地很仔细,动手操作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二、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

1.特征:绕太阳,自西向东,365.25日

2.四季更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第四篇:“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设计

地理科学2005级 管恩胜 1022405001

一、课标要求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课标中使用“分析”一词,表明不仅要求学生要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还要通过各种探究活动来发现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具体到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要知道晨昏线、昼夜交替、地方时、时区、区时、日界线等相关概念,还要求学生掌握昼夜交替和地方时产生、区时、日界线设立的原因,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它们。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最后具体分析时区、区时、日界线的划分,它综合了经纬线、地球自转等知识,所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体现“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的课标精神,但同时,也对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本节知识既是高中地理教材的难点,又是高考的重点,在历年高考中,关于晨昏线的判断、时间的计算都占到一定的比例,因此需要采用合理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教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虽然初中学习过该部分知识,但由于认知水平和时间的关系绝大部分已经忘记了。对于学习该部分知识,预测会出现下列障碍:

1.缺乏经纬线的基础知识,不清楚经线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经纬度的划分。2.对方向的判定不过关,尤其是在本部分要用到的东西方向的判定。3.空间想象能力不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计算能力不过关。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昼夜交替与自转的关系 1.理解地方时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 2.了解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

3.学会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加强地理计算能力的培养。4.了解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1.反思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经线的东西方向不会确定); 2.尝试通过探讨问题情景,了解“人类为何要设立日界线”这 一知识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勇于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晨昏线的判读,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2、教学难点: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东西方向判断),日界线的设立及日期的变更

六、教学方法:

本节教材课型为讲授课,由于本节教材比较抽象,因此以传统的讲解法为主,比如讲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特别的计时方法,日界线设立的过程等;

在具体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等,使学生更直观地对地球自转运动规律进行把握;

此外,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适当问题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点,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透彻。

七、课时安排:

1.5课时(1课时以40分钟计)。

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教材的重中之重,由于其抽象性也是高中教材的难中之难,本节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拟打算共用5课时进行讲解,前两部分各用1.5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拟用2课时,从而让学生对教材掌握得明白、透彻。

八、时间分配: 情境导入 3分钟

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8分钟

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包括导入)9分钟 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包括导入)11分钟 时区和区时的划分(包括导入)15分钟 日界线的产生(包括导入)12分钟 课程总结 2分钟 时间总计 60分钟

九、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3分钟)(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其旋转轴的运动,叫自转。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球面上的点除南北极外,每小时转15°。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公转一周360°,所需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即一个恒星年。(恒星日和恒星年时间长短让学生回答)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自转和公转,那么它们会对地球本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地球自转对地球的影响。(板书:§3.2 地球自转与时差)在开始新课前,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位母亲乘轮船由上海去旧金山,在途中先生了一个女孩,10分钟之后又生了一个男孩,照说女孩应该是姐姐,男孩是弟弟。但实际上,女孩叫男孩哥哥,这是为什么呢?学了这节课之后我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师)首先让大家看一看地球上的昼夜现象。

1、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板书)(8分钟)

演示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问)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2分钟

(讨论完毕)引入基本概念:(1).昼、夜半球(板书)—1分钟(师)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黑夜)。(2).晨、昏线(板书)—5分钟(练习3分钟)(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作晨昏线(圈)。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16页图1.20归纳出晨昏线的特征。特征(板书):晨昏线过球心且平分地球;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原因说明:由于地球近似球体,太阳光是平行光,因此无论任何时候,昼、夜半球的表面积各占地球的一半。所以晨昏线(圈)始终垂直太阳光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叫晨线(前一刻为黑夜,即将进入白天); 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昏线(前一刻为白天,即将进入黑夜)。

(练习)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判断晨昏线。(3).昼、夜弧(板书)—1分钟

纬线被晨昏线分成在昼半球部分为昼弧(代表白天时间)纬线被晨昏线分成在夜半球部分为夜弧(代表黑夜时间)

第2个问题导入—2分钟(问):刚才我们了解到地球上总是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一个地区永远只有黑夜或者白天吗?

(学生期待回答)现实生活中,一个地区既有白天,又有黑夜,黑夜可以过渡到白天,白天可以过渡到黑夜。

(师)确实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找一下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板书)(7分钟)

(问)在找到昼夜交替原因之前,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地球没有自转运动,静止不动,那会怎样?(学生期待回答):如果地球只有公转,没有自转,那么昼半球永远是白天,夜半球永远是黑夜。

(师)可见刚才我们了解的地球昼夜现象与地球自转无关,而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产生的。那么地球上为什么还有昼夜交替呢?请同学们观看一下地球自转情况下的太阳光照图。演示地球自转光照FLASH图,让学生观察地球上的昼夜发生怎样变化,并在观察中思考以下问题:

地球上为什么有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长?(学生讨论回答,不一定得出正确答案。)

(师)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昼和夜也就不断地更替。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和昼夜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板书)。

昼夜更替的周期(板书)是一个太阳日(以太阳为参考系),为24小时。由于昼夜交替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第3个问题导入—2分钟

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光照图FLASH动画,引导学生发现:(学生期待回答)同一纬线上,总是东边的点先见到太阳

(师)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晚,从而得出不同经度时刻就不同,这种由于地球自转而使不同经度具有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3、地方时产生的原因(板书)(9分钟)(1).地方时的产生(板书)—4分钟(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到,地方时的产生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自转有两个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地方时(板书),这点非常重要,需要跟后面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公转地理意义区别开来。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

(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地球自转一周是360°,一太阳日为24小时。

(学生期待回答)因为地球自转一周为360°,一太阳日为24小时,所以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2).地方时的计算(板书)—5分钟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地方时的概念,那么我们能不能由一个已知地区的地方时计算出未知地区的地方时呢?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经度每隔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在计算地方时的时候我们需要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当所求地方时的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则加时差;若在已知地的西边则减时差。

(公式)未知地方时 = 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板书)

(课堂演练)北京(116°E)的地方时为9时,那么120°E的地方时是多少?60°E的地方时呢?

第4个问题导入—1分钟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方时以及它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发现,两个地方由于经度的差异,时间也存在着不同,比如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如果各地都以当地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那么会有无数个地方时,时间不统一,对于生活和生产都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引出时区和区时这两个概念。

4、时区和区时的划分(板书)—14分钟

(师)为了解决刚才的问题,于是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全球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方法。规定每隔15°划分为一个时区(时区内使用同一时间),这样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让学生对照教材17页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

(师)请大家对着图1.21,我们来看一下时区的划分。(1).时区的划分(板书)—3分钟

(根据图1.21讲解)国际规定,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中央经线,跨东西各7.5°,作为中时区(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是东一区、东二区„„至东十二区,中时区以西依次是西一区、西二区„„至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合并为十二区。(画示意图讲解辅以课件显示)

(练习)已知经度,求所在时区?举例116°E在东八区。

(师)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全球可以分为24个时区,此外人们还规定,在同一个时区内,时间相同,并把各个时区内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一下区时及其计算。

(2).区时及计算(板书)—7分钟 区时概念板书。

(师)区时是一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相邻时区中央经线差15°,则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区时的计算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即越往东,区时越早。每向东跨1个时区,区时要加1个小时;每向西跨1时区,区时要减1个小时。(公式)未知区时 = 已知区时 ± 时区间隔 × 1(小时)(板书)(举例问答):东二区比东一区早1小时 东五区比东一区早4小时 西一区比西五区早4小时 东八区比西五区早13小时

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7页读图思考。(比较)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举例)北京的地方时即116°E的地方时;北京的区时即北京所在东八区的区时,也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地方时和区时计算的区别:(多媒体展示)

地方时 区时

第一步 求经度差 求时区差 第二步 求时差

经度差×4分钟 求时差 时区差×1小时

第三步

向东数,加时差;向西数,减时差。“东加西减”(3).特别的计时方法(板书)—3分钟

实际上,在分区计时的基础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演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

有的国家根据跨越经度广的实际,不同的时区分别采用不同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如美国:东部时间、中部时间、山岳时间和太平洋时间);

有的国家为了国内各地联系方便,统一采用首都所在地的区时(如我国);

还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将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标准,(朝鲜位于东8区和东9区之间,采用东9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第5个问题导入—4分钟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地球自转会产生地方时,人们为了时间使用的方便规定了区时,地方时和区时都有一定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下列这个问题,看看你会发现什么问题。

(计算)已知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08年3月2日9时,请根据区时的计算方法,分别用东加和西减两种方法计算出纽约(西五区)时间为何时?(学生期待回答)如果考虑纽约在东八区东面,计算出纽约的区时为2008年3月2日20时;如果考虑纽约在东八区西面,计算出纽约的区时为2008年3月1日20时,问题在于一个地区只有一个区时,而不能同时产生两个相隔24小时的时间。

(师)确实如此,同学们已经发现,如果只有区时的划分而没有其它规定,我们在计算时间时是很容易发生混乱的,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人们又规定了日界线的概念。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日界线的知识。

5、日界线的产生(板书)(8分钟)(师)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还规定了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人们规定以180°经线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图1.21)—3分钟

(师)大家看,如果没有日界线,那么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使用的是同一时间,但是现在我们以180°经线作为新的一天的开始,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转动的,那么当东十二区为0时时,我们就要遵循东加西减的原则,这时西十二区应该看作在东十区的西面,二者相隔24个时区,因此,东西十二区时间相同,但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一天。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一天。(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图1.21)—3分钟

(师)同学们继续观察一下,国际规定的日界线与180°经线完全重合吗(学生期待回答)不一致,日界线有几处曲折。

(师)实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是完全吻合的,大家请看180°经线主要在大洋上,但是还经过阿拉斯加地区,阿留申群岛以及大洋州一些岛屿等,因此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日界线避开了陆地,实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吻合,而是稍有曲折(引导学生知道三处曲折)。

(引导学生教材18页活动部分及课堂开头的一个问题情境。)—2分钟

6、课程总结(2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内容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课后要多花一些时间好好巩固一下,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指引板书)在地球自转和时差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意义:产生昼夜更替和产生地方时,其中关键是要学会有关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还有,大家需要知道日界线的产生及日期的变更,这部分内容是考试的重点。好了,同学们,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下课。

十、板书设计:

§3.2 地球自转与时差

一、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2、地方时的计算

1、昼、夜半球 计算公式

2、晨、昏线

四、时区及区时的划分

3、昼、夜弧

1、时区的划分(示意图)

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2、区时及计算

1、原因:地球自转 区时概念 昼夜现象 计算公式

2、周期:一太阳日(24小时)区时与地方时的区别

三、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3、特别的计时方法

1、地方时的产生

五、日界线的产生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方时 示意图—日期变更规律 学案部分:

1、背景知识—日界线的产生

1519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一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为什么他们记录的时间会比始发港少一天呢?

原来这一天之差包含着他们并不知晓的科学原理。原来是因为当船舶由东向西航行时,地球亦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因此船员们第二天看到的正午要比昨天的正午来得要晚一些,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船舶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一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一日。这样就造成了日期的紊乱。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于是人们在地球上划了一道“时间起跑线”,用以区别今天和昨天,这就是“国际日期变 更线”。它被有意地选在人烟稀少的 180 度经线附近,处于亚美两大洲之间。它从北极开始,经过白令海峡,穿过太平洋,直到南极为止。为了避开一些岛屿,它与实际的180度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2、课堂延伸—0时经线和0°经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时间上跨过午夜0时,就是新的一天的起点。我们称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为0时经线。这是自然界线。0时经线和0°经线是有区别的。0时经线是指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其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而0°经线是指本初子午线,其位置是固定的。当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时,考虑到日界线的作用,此时0°经线将全球日期平分;当0时经线和180°经线重合时,此时全球处于同一日期。

3、巩固练习1.当北京在2008年8月9日上午10点举行奥运会某场足球比赛时,伦敦的球迷要观看这场比赛的现场直播,应选择当地时间几点?旧金山(西经123°)的球迷呢?

2.一青年在某一黄金周到青岛(36°06′N,120°18′E)旅游,于北京时间7时正到达某一宾馆,看到宾馆大厅中有以下信息。图中四个时间,除北京时间外,正确的是()

A.① B.② C.②③ D.①②

3.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

()A.12月29日12时5分 B.12月30日11时55分 C.12月30日12时5分 D.12月31日12时5分

第五篇:《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解释其中的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实,并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用实例解释区时和日界线,并运用此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传的运动规律

2、简单计算时区差、时间、日期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为什么白天和黑夜总是交替出现的?为什么日月星辰总是东升西落呢?

一、地球的自转

1、说明昼夜交替的现象

2、观察地球的自转方向

说明在不同的方位看地球。其自转的方向是不同的

二、时间的差异

1、地球自西向东转——太阳东升西落——东边的地点日出早——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是有差异的。

2、地球上时间差异的规律

地球每天自转一周,一天24个小时转过360,每小时经过15,每分钟转1 地球上时间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相差1小时 举例说明——欧洲的足球联赛

三、区时和日界线

1、区时的概念

强调:东面的时区区时早,而西面的时区区时晚

例1:北京(东八区)12点 东京(东九区)

伦敦(0时区)

纽约(西五区)

例2:假设一架飞机自北京沿40N纬线上空向东作环球飞行,机上人员为了使自己的手表上的时间与途径地时间(区时)一致向东每跨越一个时区需要将手边拨快,还是拨慢一个小时?飞回北京要拨几个小时?

3、日界线:避免日期的混乱

(1)、日界线并不等于180经线,而是一条折线

(2)、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起始线,同时又是一天的介绍线

(3)、日界线两侧的东、西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与时刻早晚不同的是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的日期早一天

(4)、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反之,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进一天

总结: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地球的自转,加深了对地球自转方向、周期等特点的认识,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他们对我们的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实际上,地球的两种运动是同时运行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下一课要探讨地球的另一种形式—地球的公转。

下载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象版科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教学设计 【导入】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师】“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证明地球在自转》教学设计 内容概述: 《证明地球在自转》在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地球的运动时很复杂的,除了公转和自转外,还有其他运动。严格地说,地球的运动时多......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2.通......

    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设计

    《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微型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动画演示,探究地球公转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难点】 探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对......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5篇可选)

    《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三地理备课组 吴盈利老师 【教学设计思想】: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结合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归纳,相互交流。通过......

    科学三年级自转旋翼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制作自转旋翼,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一些有趣的问题(板书课题)。二、活动探究。1、放飞自转旋翼。学生分组让自己的自转旋翼飞起来。2、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