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恰当的“留白”使初中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恰当的“留白”使初中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中文摘要】:高中历史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养料,充满了“沉甸甸”的厚重之美,还历史教育的本真,努力重构以人文生态为呼吸的课堂,将人类历史中的的人文因素,纳入到课堂教学的应有的位置和视野中,并尽心呵护人文教育中那怕是最为纤细的根茎,成为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人文生态 课程理念 探究
历史浩瀚博大,纵览风卷残云的万千气象,深思关乎人类命运的历史事件,不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生命个体,都有其警世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不少智者和先行者,已经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一道道尘封的门,于是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后人得以机缘,窥见历史更细微更本真的原貌。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做这样的先行者,并且站在史学和现实的高度,带领学生行走于历史广袤的原野中,收获“沉甸甸”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育,30%是启发,70%是等待。对儿童如此,对成人亦如此——教育应该是留白的艺术。艺术需要空白。诗人称“空白”为“含蓄”,图画“无画处皆成妙境”,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空白处就是翻腾挪移的云朵,历史教学,适当留一点空白,更是包孕着无限生机和“韵味”,给学生以无限的探究可能和多维度的解读。
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李惠军老师在讲解在《战争与革命》的结尾处这样说道:“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幅令人百感交集的照片。这是人们在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时的一瞬。人们的表情中的无奈、怀念、离愁到底说明了什么?我不知道!而一位老者写道:‘人们在悄悄传说,革命已经复活,生活在神圣天国里。据说天国并无上帝,那是卡尔和伊里奇的国度„„他们必将重临,将审判一切死者和生者,并在人间建立普通大众的千年王国!’我每每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感情是复杂的。但是,当我临行下来时,一个问题似乎永远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有天国吗?有永恒的天国吗?天国在哪里呢?”
然后,整节课在这样的悬念中戛然而止。李老师有意在此时制造了悬念和空白。这样的悬念令人回味悠长,使人欲罢不能,必将如惊雷一般激起学生心中“漩涡”般的张力。这就是空白艺术的魅力,它虚实相映, 神形兼备,直触学生的魂魄和情感,吸引着学生自己去判断,去思索,去回味。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空白艺术,其核心就是;少一点来自教师的“听”,多一点真实具体的“做”。
单一的材料不足以引发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钟情”,也难以引发学生有兴趣去甄别有意义的材料。如何在“有限中求无限”,使有限的课堂教学留下无穷的意味呢?美国教育家威廉·沃德说:“生命并非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你并不是在发现自己,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这里所谓的“创造”,必须是发乎于学生内心,源自于学生“本我”。教学中巧妙设疑,巧设悬念,营造曲径通幽的教学氛围,恰为学生的重新发现和重新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持源。
一教师在教授北师大教材《戊戌变法》一课后,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探究;“中国历代成功的变法,都无一例外地要取得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如果康有为的变法不是依靠无实权的光绪帝,而是谋求掌权的慈禧太后的支持,结果会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课后讨论十分热烈,课是结束了,但对该课的探讨却没有停止。
在讲完“七七事变”之后,可设置这样的悬念:①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其原因何在?其教训又是什么?②哪一次战役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③台儿庄战役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
第二种情况是在讲述有关的历史结论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历史现象是无法改变的,但对它的认识和判断却会因站在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的时代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在讲解历史结论时要留给学生“残缺”,尽量让他们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外,教材有的结论缺少史实做支柱,有的地方则史实叙述较多,这也可以留给学生自己去作史实和结论的互为补充
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适当留白,同时在教学方式上也要发挥“留白艺术”的特殊作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认识自己,教育自己》一文中写到:“柯里亚坐到课桌前准备作弊时,他的目光突然与老师的目光相遇了,老师急忙把目光移开了,他从监考人桌边站起,沉默地走到窗前,柯里亚呆住了,他明白了老师的宽恕之意,从那以后,柯里亚再也没有舞弊过。一旦产生投机取巧的念头,他便总是想起老师默默地走到窗前时的情景。”人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柯里亚现象”。这个事例生动地说明了,老师适当使用沉默比直接训斥更能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教育艺术千变万幻,对空白艺术的运用应依据学情、教情、班情、校情而定,其中大有学问。我作为教坛一小兵,对空白艺术的理解还很肤浅,因此,今天我就起抛砖引玉之用,以期各位高人的指点。
铺一条阶梯,让学生有路径攀登
保留《标准(实验稿)》中在横向上的三个层面的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对这三个层次所要达到的目标的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的结合更为紧密。比如在课程内容中,以教学活动建议的方式,设计了很多学生运用知识的活动,包括讨论、辩论、讲述、调查、访谈、比较等,旨在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还注意到,课标修订稿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其更清晰、更具体的表现。比如说,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侧重在于技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对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初步收集和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初步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调查研究的能力;对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多一点甄别,让学生有能力提升
张:课程标准的内容有这样一条规定:“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由此可见,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与历史意义。在教学中,背景肯定要讲,但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讲背景也只是服务于学生对辛亥革命过程和历史意义的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很多,在教学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侧重于其积极影响,因为历史意义这个词是指积极的影响。谈到这,该谈学习需要分析了。我们用内部参照法,即“既定目标作为参照值-学习者学习现状=差距”。
既定目标在课程目标中找。与本课有关的课程目标是:“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与辛亥革命的联系极为密切。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等人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虽然它有种种局限,但是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它就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界碑。
学习者学习现状是知道法治、民主等一些名词,但并不知道其真正的内涵,也不知道近现代中国人民为之艰苦奋斗的历程。因此,这节课的学习需要就是学生感悟“孙中山为救亡图存和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伟大意义。”这就是这节课的中心与灵魂。围绕这个中心,教师去确定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引自李惠军老师《战争与革命》课堂实录
第二篇:留白教学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为核心。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和学习的“空白”,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意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如果有效的应用留白教学,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地讲解,为应付考试而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应是一门动静相宜的艺术,一味让学生全盘接受,读死书、死读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教师不要讲的过多、过满、要适当“留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第斯多惠说:“优秀的老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如重庆的名师王君老师就是这样践行的。她在教《纸船》过程中,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初读,初品之后,教师投影出一封冰心写的“信”。内容是:冰心得知此诗被选入了中学教材,特意给全国的小朋友写了这封信,告诉大家,这首诗是自己年轻时创作的,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并不完美。所以,希望同学们能够举行一次诗歌评改会,帮她将这首诗改得更精美一些。王老师将“信”介绍完后,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兴致盎然地开始讨论、交流。有的学生改得非常成功,如“流”改“漂”,赢得了热烈的掌声;有的改法遭到了同学们的反对,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个比一个深入﹑细腻,令人惊喜不已。这封信其实是教师虚构的,但它却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掀起语文课堂上异彩纷呈的浪潮。这样的留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正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境界。因此,教师适当地在课堂上“留白”,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深入思考,自由想像;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诺贝尔获得者李远哲博士曾经说过:“最坏的教育是不好的老师占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又学不到什么,得不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理运用教学留白,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教学《夜归鹿门歌》时,我没有逐字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结合诗句自主思考,对于这首诗你有哪些疑点,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学生认真的阅读诗句,结合诗意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人们都回家了,而诗人却去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的“开”怎么理解?(这是最有价值的问题。)“惟有幽人自来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主动提出的这些问题,说明他们在积极思考,要比老师一味地讲解更有效,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三、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对那些“神来之笔”,教师可以运用想象留白,让学生置于广阔的思维空间,大胆联想想象,把文章静止的文字符号变为丰富多彩的立体画面,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气息。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浪漫主义杰作,诗人运用大胆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幻的境界,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我们可以想象“海客谈瀛洲”时的神采飞扬和听众连连称赞的情景;想象“天姥连天向天横”的高大雄伟;可以想象诗人“一夜飞度镜湖月”的神奇,也可想象“云为衣兮霓为裳,虎鼓瑟兮鸾回车”的壮观热闹场面。后来我让学生重点以“一夜飞度镜湖月”展开丰富的想象,并写成一段150字左右的短文。果然,学生的答案异彩纷呈:有同学说,诗人在朦胧的月色下,超尘脱俗,御风而行,仿佛腾云驾雾来到了天姥山,然后又迅速掠过平静的湖面,飘然而去;有同学说,溶溶月光之下,广阔的天幕上似乎有一颗巨星划过,“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飞向天姥山,这番奇特的意境充分吻合李白豪放飘逸的诗仙形象。可见,如果教师巧妙地运用“留白”教学,可为语文课堂增添亮丽的风景。
四、协调教学的节奏 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堂由很多个教学环节组成,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只有对各个环节精心设计组合,才能实现高效课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巧妙设计利用“留白”,可以缓解学生的审美疲劳,调节课堂的教学节奏,为构建有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大有裨益。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上,随着教学环节的推移,学生会疲惫厌烦。而“留白”教学则可以使课堂教学快慢适宜,错落有致,不但可以调节学生的神经活动,还可以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课堂呈现一种灵动之美。如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由于是文言文,枯燥乏味,学生对于字词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是孔子的思想,理解的时候更有难度,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疲惫的情绪,如果一讲到底,恐怕会陷入唱独角戏的尴尬之中,教学环节也就难以推进,教师可趁此机会,提出问题,留下“空白”。如:孔子面对四个弟子述志的内容,他为何“吾与点”呢?曾点的志向有什么与众不同?为什么会得到老师的赞同?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这些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打破了学生被动静听的局面,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讨论。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同学们各抒己见。曾点的志向是“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中,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淡泊名利、洒脱高雅、不汲汲于富贵,寄情山水、逍遥自在。为什么他的志向偏偏得到孔子的肯定呢?有同学认为:曾皙的理想正是孔子的“志”。古人云:“宁为太平鸡犬,莫做乱世人民。” 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孔子不得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追求的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一个礼治的太平盛世,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吾与点也”。也有同学认为: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的思想很突出。《史记.孔子世家》中说:“鲁终不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曾皙“不求为政”之意正吻合孔子晚年恬退避世之心,故“吾与点也”。面对学生呈现的答案,不得不叹服学生思考的角度之独特。适度的安排教学“留白”不仅使学生度过疲劳区,激活思维,还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保持鲜活与生动。
五、提高学生的审美力
美学家们把文学作品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所谓第一文本就是文学艺术家直接创造出来的作品,没有真正进入读者的审美视野,这和我们通常所说的“文本”基本相通。第二文本是指已经进入了读者的审美视野的作品。教材上所选的那些文质皆美的文章,可以称作第一文本。它们需要读者去阅读、品味、理解,从而去激活它,而文本所创设的大量“意义空白”和“模糊性”给读者提供了解、探究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情感体验去补充文本的“空白”。如古典诗歌,短小精美,言有尽而意无穷,存在大量的空白,经过读者的阅读感悟、咀嚼想像,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如贺铸的《青玉案》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首词主要抒写了主人公内心的“闲愁”。究竟愁什么?结合诗句不难看出,下阙的“碧云冉冉”两句写黄昏景色,可以想象出抒情主人公痴情等待那位“凌波”女子直到日暮,仍杳无踪影,内心的愁绪渐起。同时“碧云”句也暗指时光流逝之快,自己已到了垂暮之年。结尾连用三个比喻句来表现“闲愁”之重、“愁”之浓,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十分形象生动,以“一川烟草”比喻愁的深广,以“满城风絮”比喻愁之多,以梅子黄时绵绵不断的雨比喻愁之时间长。读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被誉为绝唱。可见,诗词语言的背后隐藏着大量的空白,需要读者去感知、解读和填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现代作家的一些作品中,同样存在着大量的“空白”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浓缩了父子之间那份浓浓的亲情。如果我们不深入探究文本,浅尝辄止,则只能对“父亲”为“儿子”三次买橘子的背影有点印象。“父亲”和“儿子”微妙而又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生活环境对人的逼迫就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父亲,先是闲居在家,之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这些都间接反映了一个知识分子为了生计而疲于奔波,世路艰辛,境遇凄惨的社会现实。基于这一背景,作者所表达出的真挚淳朴,感人肺腑的父子之爱,不仅是体现传统伦理道德中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关爱,特别是在渗透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也饱含着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的抗争。这样的留白,自然会引起学生的怜悯同情、乃至产生强烈的共鸣。
文学作品以文字为载体,往往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善于留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因此,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特点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平台。
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无论其字词、句段的教法,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都包含着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因素。培养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是时代对每一个教师发出的呼唤,也是当今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留白“艺术策略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方向和价值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探究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中学生正处在积累知识、提升能力的最佳时期,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形像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他们渴望张扬个性和释放激情。而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要想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启发,必须有效运用“留白”艺术,要明确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不要事无巨细,一讲到底。对于那些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坚决不讲,留给学生课外解决。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一个最佳的突破口,以巧妙的提问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他们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如教学《项羽之死》一文时,我提出“如果项羽选择了过江东,结果会是怎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留白”过程的设计极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创造力,有学生认为江东子弟一定会与霸王卧薪尝胆、卷土重来,夺取天下。有学生认为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性格,即使卷土重来,也会成为刘邦的俘虏;还有同学认为项羽一定会改过自新、重振旗鼓,东山再起。这些思考真正让学生走出教材,大胆想象、发挥个性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语文教学要巧妙运用“留白”,给学生想像和创造的余地,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飞跃。
第三篇:语文教学的留白艺术论文
1.在表达上留白,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和心智活动。解读文本就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从而由情入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突破时空的界限,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世界,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思想的收获。因为,教学中,教师应留出体验的空白让学生去品尝。如《美丽的武夷山》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中描绘了武夷山的奇山秀水。在教学中给学生留出了体验的空白,让学生闭着眼睛,一边欣赏配乐朗诵,一边想象:如果我们此时正坐着古朴的竹筏绕山漂行,你会有什么感觉?当悠扬柔美的旋律结束后,清溪流水般的余音正是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最好媒介,生硬的讲解已成多余。学生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找到了入诗入画的感觉,就连那些未曾去过武夷山的同学也似乎亲眼目睹了清澈见底的九曲溪水和险峻奇特的武夷山,都纷纷举手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如学生1:“我觉得自己仿佛就在人间仙境,就在无与伦比的山水间游玩……”学生2:“我似乎看到老师当上了导游,正领着我们全班同学沿着陡峭的石阶朝险峻雄伟的大王峰爬去……”学生们的言语都渗透出对武夷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正是教师的这一留白,使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了祖国山川的雄伟、美丽与神奇,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在知识上留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与探索
知识上留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观察与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与探索去理解空白处的内容,给文中知识更大的补充和丰富,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如某老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课文是一首知识性小诗,诗中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预示天气变化,蝌蚪游动昭示季节更新,鱼鳞上的圈圈则可推算鱼儿年龄等,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探索大自然语言的浓厚兴趣。为了点燃学生留心观察大自然和周围事物的热情,也为了指导学生在观察后有所发现,教师课前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去发现大自然还有什么语言。在该堂课结束的前几分钟,他整合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现场仿编、创编诗歌,学生们饶有兴致地编出了一首首简洁、优美、活泼的小诗。教师有意的留白,使学生的活动空间无限扩大,他们在“完形”中领略到了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也激发了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目标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实现了。
3.在思考上留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将问题一抛,就急着请学生举手发言,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那么学生的思维将受到限制,结果,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不到点子上或语句颠三倒四。这样,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而教师的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
如教学北师大版《妈妈的爱》,这首诗歌感情细腻,语言亲切、自然,学生特别爱读,他们带着对妈妈的爱满怀深情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为了培养学生的仿编能力,也为了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母爱、感悟亲情,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你觉得妈妈的爱还像什么?能不能当回小诗人,试着再编一节?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自信地回答:“能!”接下来,笔者足足给了学生五分钟的思考时间。在这五分钟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进发,有的冥思苦想,有的轻声低语,有的边画边写……在静静的等待之后,学生们精彩的作品诞生了。
4.在评价上留白,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协调。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至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由于多种原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常会出现不正确或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因而,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也许会更真实、客观。同时,这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例如,在请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笔者总不急于给学生下定论。而是有意地在评价上留出空白,即先请学生作自我评价,并给自己打分,然后再请其他学生发表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因为,为了在同学面前给自己“挣脸”。学生都会在预读时下工夫,并在平时反复的朗读训练中积极主动地感悟、探索和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自强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凌驾于学生而对学生具有最高的评价权,以致于学生往往唯教师马首是瞻而压制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事实上,教师由于某些原因可能造成对学生评价的不正确甚至不公正,而这,对学生的伤害是巨大的。其实,在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之后,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放手把某些评价权交还给学生自己,让其实行自我评价和生生评价——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而来自同龄人的评价可能也更真实、客观。譬如,我在请学生朗读完课文之后,从不急着给他下定论,而是先请他自己谈谈朗读的好坏,自己给自己打分;然后,请其余同学表达自己对他朗读情况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自我意识不断被激发,被他人赞赏的自豪感和赞赏他人的使命感也在不断内化和深化——为了在同学面前“挣脸”,学生读书一般都很认真、尽心,“预读”工夫那是做到家了。
“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留白”给课堂带来了无言的精彩,意味深长。“留白”给学生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课堂中翱翔,体会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创造感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留白”让教学达到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教学效果。作为一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在课堂里适当地运用留白,驾驭留白,让留白绚烂我们的课堂。
第四篇:留白美文摘抄
小时候跟爷爷在乡下生活,我最喜欢跟爷爷去刨花生和红薯,刨出来就能吃,还特别有成就感。“看,爷爷,我刨的红薯比您的大!我这一兜花生比您的多。”听我说完,爷爷总是捋着胡子笑着说:“还是我孙子有本事。”
我们收过后,过几天,总有老人小孩去我们家地里再“溜”一遍,竹篮里也是满满当当的。我很不服气,我们家种的,你们凭什么?我便想去说道说道。爷爷忙拦住,教导我说:“我们要收的,已经收了,漏了的留在地里不是白糟蹋了,人家捡去有啥不好?咱只管收的,别管丢的。”爷爷总是这样,遇事,总是捋着胡子呵呵一笑:“好说,好说。”村里有个家长里短的纠纷,都请他去主持公道。
后来我读了大学,就留在了城里,做人事管理的工作,其内容主要是对人员业绩的考核,分总量控制、过程控制、时段控制、督促、检查、落实等,环环相扣。我有一个同学,一毕业就创业当了老板,如今手下也有二三十名员工了,就把我这一套搬了去。
我原想他们公司人少,用上这套管理表格,肯定能搞得清清爽爽,谁想他用了一个月就鸣锣收金了。他说:“你那考核就是计算器,太细了,很多时候没那个必要,人的士气都算没了。”
我听了后觉得有点儿奇怪。一天同我们单位工程师聊天,他说:“这和看房子一样,你只注意墙和地板这些实的,其实我们用的是空间。”这让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意思是三十根辐条加一个孔洞组成一个轮子,但最关键的是中心那个孔。书法中有种说法叫“计白当黑”,就是说,黑处理得是否得当,要从留白处看,并不一定是要盯住黑色线条。还有如中国国画《水牛》,一头牛,一株垂柳,几只小鸟,水一笔不着,一片空白,可它早已画在你心里了。
留白就是留有余地。留白看上去什么都没有,其实它非常丰富,是事物的另一面,以反衬的形式透出另一面。这不仅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可惜我以前不懂。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留白艺术
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留白艺术
摘 要: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暂时性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留白;探索
众所周知,“留白”是绘画艺术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其实质是欣赏者通过“补白”和画者之间进行对话、交流和建构的过程。如果巧妙地将写诗作画艺术中的“留白”手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暂时性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
一、在悬念处留白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导入处创造悬念,留有空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提高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这样既能加深理解、记忆深刻,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通分》的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有办法比较大小吗?先试着自己独立的尝试分析、思考,然后组内交流、整理,最后进行全班汇报、展示。学生在交流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时,由于都是经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而且每个人都有话可说,他们的方法也是多样的。
二、在预设中留白
很多教师善于预设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以各种形式鲜明地突显出来,并以其新颖性、奇特性、启发性吸引学生主动热情地进行创造性学习。
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测量3幅画的大小,感知面积是有大有小的。接着让学生凭自己的经验,大胆的猜测一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与它的周长有关,有的说与长或宽有关。学生回答后,给学生每人几个长方形(长、宽分别是整厘米数),分别测量出长、宽以及面积,从而得出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进一步验证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时巧妙地点燃了学生思考的烈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因此,成功的教学预设本身就应该给学生与教学创造提供充分的空间,这样有助于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
三、在指导纠错时“留白”
在教学中,学生自己能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甚至做错的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提出并指导他们解决。如,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后,学生做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现了一些错误:⑴6200÷600=62÷6=20……2 ⑵178÷25=(178×4)÷(25×4)=712÷100=7……12 ⑶1300÷30=13÷3=4……1我把这些题目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结果对不对?为什么?”然后要求学生不用简便方法重算一遍,就会发现第⑴题的余数应该是200,因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100倍;而第⑵题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4倍,就应该把余数缩小4倍;第⑶题被除数和除数根本没有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这样,学生通过讨论,再动手实践,自己找出错误原因,明确了“商不变性质”在有余数的除法中的实际应用及注意点,不仅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在情境中“留白”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在情境出现后,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能激起学生无穷的遐想。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直线和线段》时,中间有这样的一个片断。师: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什么奇妙的地方吗?生:它可以变长。师:假如这条直的线就是金箍棒的话,现在我们就让它变长。(多媒体课件演示)师:你觉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向两端延长。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条直的线它可以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两端延长,我们说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条直的线穿过这块屏幕,穿过教室,穿过教学楼,一直不停地向两端延长……学生的想象经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真是身临其境:画、声、光、动作于一体的画面,使学生具体地感知到什么是“向两边延长”,什么是“无限”,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起来,形象起来。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间让学生想象,为他们制造了心理上的空白,这种留白能有力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无限的时空领域纵横,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快乐。
五、在质疑中“留白”
“首先是怀疑,然后是探索,最后是发现。”有了问题,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一次次地探索,去发现。学生质疑问难的时候,心理上可能是“空白”的,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从“愤”“悱”状态中跳出来。例:教师出示了这样一组信息:每组割3筐,每筐15千克,4个小组一共割多少千克?学生的做法很多,其中一位学生在别人讲好后对教师说:“老师,我与他们不一样,我是这样做的。”教师捕捉到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好时机,于是,在学生质疑时,留给学生发言表达的机会,教师带着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并寻找到答案。
六、在评价上留白
在教学评价上留白。教师在必要时,把有思考价值,有争议的问题,实行延迟性,暂时性的评价,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权还给学生。数学中的一题多解,让学生自评,互相评价。例如,在六年级十二册数学有一例题:在1:6000000的地图上,南京到北京的图上距离为15厘米,求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多少千米?给学生留白,让用多种方法求解,学生互相来评判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