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浅谈合作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郭志军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学生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经被打破,出现了旨在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过分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忽视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致使合作学习有其形而无其效。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呢? 对策1:明确合作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都喜欢与他人合作,把合作当作是一种有效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时,能主动找同学讨论,与同学在面对面的交往中互相学习。但是,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小组合作的任务布置得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究竟要做些什么。这样就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欲望,不能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要改变这种表热实冷的状况,我认为事先做好统筹安排是关键。我们必须在合作学习前让所有的学生都清楚合作规则,明确小组各成员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对策2:选择适合小组合作的内容
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什么内容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动辄就是“同学们讨论一下”、“同学交流一下”、“分小组学习”,可能会导致问题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而其价值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长期还 会造成学生的“懈怠”。我们的教材并不是所有的部分都适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如概念教学,因其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决定了概念教学的复杂性、多样性。有的并不能单靠学生的交流、探讨能研究出来的,徒增学生的学习难度,得不到真切的效果。又如遇到难度较大的内容时,不经过一番“扶”的过程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那可真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了。如何选择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则是:在你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必要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后,选择一个最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以学生的实际定合作交流内容,我想是最恰当的。如在我执教的班级中,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多种不同的结论后,我给他们定的内容就是:“请你说服你的同学接受你的结论或找一个自认为最好的结论并说服朋友!”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尽量减少“仰视”、从属心理的带来的不良影响。
对策3:如何促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所有学生的舞台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成绩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而学习困难或性格内向者,往往只是充当“听众”,有的甚至游离于小组学习的内容。而在班级交流时,代表小组汇报的还是那一两个频频发言的学生。如此就形成了那一两个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角”,而其他学生只能充当“配角”。
为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有平等的学习机会,我们在分配任务时应注意任务的层次性,让弱势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胜任的工作。同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观察和参与,特别关注差生,适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帮助。在小组汇报时也可以建议各小组将“杀手锏”留在最后,先由其它小组成员作汇报。最后,教师在评价时要讲究评价策略,强调整体的进步,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标准,鼓励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对策4:要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组织、倾听、挑战、帮助、捕捉资源、激励和评价、引发质疑、总结和引起反思等方面。营造小组合作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心理环境),组织小组活动的进行;认真倾听小组中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思考状况;适当提出一些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帮助学生们了解小组合作的任务,在学生思路受阻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在观察学生中捕捉资源,保证全班交流中不同观点的碰撞和启发;鼓励学生们以小组的名义表达小组的成果,并给予激励性的评价;组织不同小组进行合理的质疑,使全班同学学会从别的小组的发言中获益;对小组合作和交流的结果给予总结,明晰重要的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反思。
这样,在今天的教育改革大潮中,教师才能不迷失自己,学生才能不放纵自己。构建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教学关系。
第二篇: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我在班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十几年,先后接过三、四个班级。每个班级的特点各有不同,每个学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无论是那个班级,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留给我最值得反思的是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因为这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教育好学生的首要条件。
我一直认为班主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不是一个应是几个。在学习中,老师与学生是师生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老师与学生是亲人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要像妈妈一样关心呵护学生,问寒问暖,体贴入微;在社会中,老师与学生是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教师能理解学生,为他分享快乐和痛苦。
这是我在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工作时,得出的一点结论。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结论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那是我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特点是学生的素质不是很高,缺乏组织纪律观念,我行我素是每个人的做事特点,学习意识缺乏,成绩不是很理想。在接到这个班时,我按照以往的惯例对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针对学生的现状做了具体的措施,主要的办法就是以“严”为主。因此,在班级时学生经常看到的是我严厉的面孔,听到的是严肃的语言,学生也就不敢在我面前有说有笑,最重要的是不敢放肆。就这样,他们在我严格的要求下努力学习。班级每天都非常平稳,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就是打架骂人这样的事都很少见。我在学生的眼里就像是一位“母夜叉”。这种认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占据了很长的时间,终于有一天,学生对我的认识改变了。那是我们学校组织的一次春游,去动物园游玩。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是一个比较大的动物园,我们进园后一直再走很少休息。快到中午的时候,动物园有一项活动“动物大巡游”,就是很多动物在驯兽师的带领下围绕主要道路走一圈。我们选择好最佳的位置以便观看。为了让学生都能看到并注意安全,我让他们坐在道牙子上,并尽量紧凑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可爱的动物。这时,我班的文娱委员突然说了一句话:“老师,你为什么在学校对我们那么严厉,这时对我们这么好呢?”听了她的话,我回答说:“在学校要学习,学习上不能马虎,这里我们是来玩的,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当然要关心。”
这次春游后,学生的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不再是像以前一样被动的接受我的教导,而是主动学习,并且将班级看成是自己的“家”。
经过这件事我深深的反思,作为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并且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用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管理好班级,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第三篇:《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读后感
读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一文,我认为“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我认为,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的,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当学生通过观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他们会把自己的爱回报给老师,从感情上来缩短师生的距离。
另一方面师爱又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桥梁。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师读书学生越能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就越加信任老师。老师的教育就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却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的付出。教师给学生以爱,既要一视同仁,又要有所倾斜,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顽童。
是的,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的确如此,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第四篇: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动的关系(最新)
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动的关系 张富钰
(华池县第一中学,甘肃 庆阳,745600)
摘要:如何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通过笔者近几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本文分别从: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弱化,在教师发挥指导性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就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关键字:高中物理教学;教师指导作用;学生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ZHANG Fu-yu(First middle school of HuaChi,GanSu QingYang,745600)Abstract:How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 the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edu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problem, also is a very complicated problem.Through the phys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recent years,the author talk about some of his own opin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ive full play to the teacher's guidance function and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that teachers guidance can't weakening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develop the autonomy of student under teachers’s guiding, How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 leading and the students' subjective.Key words: Se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Teacher's guidance function;Students' subjective 引 言:高中物理教学,不单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然而学生成绩的好坏,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所以物理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而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自主学习”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自主学习”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话好像教师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下面笔者就就此浅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弱化 1.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起主导作用
高中物理教学,不单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然而学生成绩的好坏,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所以物理教师指导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成为高中物理教学的落脚点。例如:在电磁感应这一节的教学中,同学们往往在学习了右手定则后常常与左手定则相混淆,在使用中经常将这两者的用法相混淆,该用左手定则时用成了右手。对于此我的指导是:第一步首先讲明白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第二步对这两种定则进行对比讲解:①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虽都有很相似的三个“方向”,但是它们之间却有本质的不同,在右手定则中导体的运动方向是外力促使的,属于“原因”;而在左手定则中通电导体受力而运动的方向是磁场对通电导体作用力所导致的,属于的“结果”;在右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系统内部产生的感生电流,是电磁感应的结果;而左手定则中的电流是由系统外部来的,属于“原因”。②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消耗电能,得到了机械能,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而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感生电流,消耗了机械能,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③凡是牵扯到物理过程是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习题,同学在解题时该用右手定则,反之,则用左手定则。第三步,选择典型习题,使同学反复练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前面所述的差异比较的方法进行解题,正确应用左、右手定则。同时,恰当而适时的指导,将会对学生的观察听讲起到积极的引导点拨作用。比如:判断感应电流方向一节中,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电流的偏转方向,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自己得初结论,印象深刻。假若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可能课堂上一无所获.2.高中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应当起主导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应在实验前,先向同学讲清楚各种相关仪器的具体使用方法以及本次实验可能会发生的故障,明确指出出本次实验的关键,指引学生学会独立排除实验故障。这样才能减少因为错误操作而造成的仪器的损坏,又能使教师不处于被不停地被学生问及问题之中。
例如在《练习使用计时器》等四个实验中,都用到了计时器,但是他出现故障的频率又相对较高。这就需要教师提前讲楚清它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几种故障情况,从而引导学生自己独立的排除实验故障。通过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反映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也反映说脱离了因为要不停排除故障而所导致的慌乱,从而有了指导学生的主动权。
在实验课之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尽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在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情况的同时,更要认真分析试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师是在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工作的,因此工作的重点,不单单只是讲解和辅导,而是应当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特别对于基础薄弱并且动手能力差的学生,更要耐心指导,引导他们找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并对他们指出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
对于一些较难的实验,如《阿基米德原理》《测定固体、液体密度》,再加上学生的基础又比较偏差,因而完成实验有一定的困难。如果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采用首先培养“小领队”的做法,先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各实验小组长参加实验,先走一步,取得一定的经验,接下来再由他们带动其他同学完成实验。学习中学物理是学好物理、培养物理专家的基础,打好这个基础,物理实验课是决不可忽视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活动阵地。
二、在教师发挥指导性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虽说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重要但也应该注意适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就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1·首先教师和学生都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只是各自担当的角色不同而已。教师是导演,是物理教学的主导者,起着启发、诱导、扶助、传播知识的作用;学生是演员,是物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如果充分激发他们的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的话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扮演主体的学生,更应该是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的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而成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探索者和受益者。
3·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主体客体通过互动,共同参与,也就是说主要通过教师激励、指导和组织,从而达到学生自主认识物理现象和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如何正确处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教”这个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学”这个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是主导,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是实施者。毫无凝问,那种陈旧传统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已被彻底淘汰。“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但我们也不能因片面地强调个性而忽视引导,从而走入自主学习的误区之中。误区
一、把“自主学习”变成“自己学习”。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充当“召集人”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吵吵闹闹地读啊说啊,教师则无所事事,导致课堂效率很低;有的教师只充当了课堂交流的“旁听者”,在学生的讨论汇报中不加引导,使学生海阔天空地交流汇报,使学习活动过于肤浅;还有的教师只充当了学生的“捧场人”,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大加表扬,不敢有半点否定之词,惟恐稍有不慎便会报来“不以学生为主体”的罪名。误区
二、把“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
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目标和学习进程的自由化。误区三:把“自主学习”变成“自愿学习”
这种失误尤其体现在合作学习和汇报展示中,课堂上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参与了学习活动,而大部分的学生却成了被教师遗忘的角落。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正确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个性,并不是表示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更加全面,思考更加合理,体会更加深刻,情感更加丰富。
四、总结
总之,如何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唯物辨证法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认真处理好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这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诣、友善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积极寻求开放、生动、变化的课堂教育模式,认真实施诱导、鼓励、常识的教育策略,使学生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参考文献:
[ 1]李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主要内容与途径、方法[ D].首都师范大学, 2000.[2] 吴超男,《新时期中学物理教师的自我修养》,《当代教育论坛》,2008.6 [3]潘海良.高中物理教学要立足于创新[J].素质教育论坛,2010,(5).
第五篇:浅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浅谈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认识
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我们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并研究其策略。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意义
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并迅速传播,加之新教材的使用、“普九”教育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新形势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此同时,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共性,而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处于和教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学生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记。学生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形成了“老师死教 ,学生死学”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对立性”,对立的双方很难交流,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心理健康教师很少考虑,因此师生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关系紧张 ,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本的改变、实验教科书的试行、新的教育内容的注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均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发展,并不断深入。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及社会的迅猛发展,都极大地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部分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甚至已超过老师。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今天的教师不能再用传统“教”教材的方式来面对信息来源广阔、思维方式灵活的学生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动力。
著名作家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从这个方面来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实践表明,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都是片面的,都不适应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之下,由它的需要和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已是迫在眉睫,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而且也是教师彰显自我人格魅力的需要所在。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的阐述 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态的关系,每一个时期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面临并呈现出各种新情况需要重新审视与研究。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再存在。现在我国学者在自己平时教育实践过程中和在对国内外教育研究借鉴上总结出我国教育的弊端,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我国学者的研究,本人认为,现今的师生关系的确有很大缺憾,师生关系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以学生为本,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相互关爱的结果,是师生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真正贯彻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营造出新型良好师生情感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应该从始至终都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得教育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
因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和谐的。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为基础,师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诚地参与教学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愉快课堂气氛的基础运用于课堂建立在平时。我们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爱学生,能像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看待,并且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当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近教师,相信教师,师生间才能存在平等、民主、亲密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才有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合作,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共同努力。同时也就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师的任务不再是简单机械地传递知识,也不是教科书的解说者,而是学生求知与发展过程的向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与能力。树立以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为本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与学校的发展,它将不再以把人管住、管牢为主要目标,而是“人为本”重视激励管理对象的创造力为价值取向,它将不再拘泥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等级关系,而是强调合作,不断推陈出新,它将不再把校内各类组织凝固化,而是以“学习型”组织的原则构建学校管理系统,使之更有张力,更有效率,更有活力,更有生命力。
三、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这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同样存在师生交往中。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坚信,常常以教育上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由老师取决。教师精深的学问、友好的态度、儒雅的修养、高尚的人格、浓厚的教学兴趣、适当的情绪表现以及合理的言行,皆将成为学生所观察、模仿的对象。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和素养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所以,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最权威、最重要的角色。实践工作表明,通常情况下学生心里会自觉不自觉地与老师产生一道不易逾越的鸿沟。通俗地说,学生对对老师存在畏怯心理。有很多老师认为这点很重要,否则就没有威信,管不住这生龙活虎的几十号人。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素质教育,倡导发展学生个性。这就要求老师应充分尊重学生思想和独立行为,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充分尊重他们渴望独立、自主的个人情感意愿,不要在他人面前把学生像猴子般戏弄。只有给学生以尊重,才能对学生产生亲和力。这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班级得以有效管理的源泉。有一位校长教育他的员工时说了一段很实在的话:“不要不爱优生,将来他们很可能是科学家;也不要忽视中等生,以后他们将和你们现在一样;更不要歧视差生调皮学生,未来的企业家将是他们。”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是我们教育者的职责。学生得到尊重、理解,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其次,常作心理暗示。经常暗示学生的能力,肯定学生成绩,会增强学生的自信,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我们都熟悉罗森塔尔效应。他利用名人效应,暗示不同层次的几十个学生将成为伟人,结果这些学生得到暗示,信心大增,学习效果明显比同层次好。再次,注重特长展演。学校应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展示学生各方面成果、作品,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还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尽量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任职,让每个学生都有抛头露脸的机会,这样也能增强学生自信。注重师生交流,重优淡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孩子的评价不能只局限于他的学习成绩,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目标。所以对学生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抱怨。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说话、交流,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谈论学生必须淡化其缺点,注重其优点,哪怕有一丝令人满意都要明示赞许。世界上有哪一棵生长在阴暗角落的小草长成了参天大树?再有,学校应有苦难体验课堂。经历苦难越多,自身承受力就越强,人就越自信。日本中小学有定期的越野拉练,美国有荒野训练(让手无寸铁的中小学生独自在荒野过夜)。最后,教师应多提供生活楷模,尤其是缺陷人物的成功范例,好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对生活充满自信。
众所周知,自信心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身体、心理、人格等诸多方面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但是,让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是需要环境的,是需要老师精心呵护的。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经济水平提高和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学生普遍是家里的中心。普遍缺乏挫折教育。一点小小的挫折有时也会摧毁年幼学生心中很不巩固的自信心。如果学生一旦失去自信心,便很容易失去前进的动力,对什么事情都没有热情,这对学生成长非常不利。教师对学生满腔热忱,学生也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使师生产生亲和力,使教与学达到最高境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开展民主式教学
师与生都是自然人,都是普通公民,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讲,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贵贱之分。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不同角色的定位是影响师生平等的重要原因。师道尊严文化传统中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老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期待。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社会生活经验,恪守各种道德规范,社会寄予教师文化化和社会化的角色。这时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代言人,那么教学过程实质就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师生交往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在知识、道德和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正好是学生的欠缺之处。因此,教师的认识、权威、态度等在师生交往中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结果:教师把其知识或人格旨趣与意愿单向地施予学生,学生往往屈于教师的权威而成为受动一方。不平等的交往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另外,师生交往双方如果主要面对的是静止的知识,缺乏探究真理的运动过程,师生交往就不会通过教学而得到拓展和深化。因此,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必须放下架子,主动接近、热爱、关心学生;课堂上是师生,下课后是朋友。这种观念是与传统的“师道尊严 ”的观念所不同的一种新型的思想观念,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不以盛气凌人的姿态把自己的意志不顾学生感受地强加给学生,而是把自己当成学生的知心朋友,主动走向学生,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和平相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人权,努力去创造与学生沟通的条件,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课堂交往中民主关系的基础是师生互爱和理解,爱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早在《礼记·学记》中,古人就曾提出过“教学相长”的观点。《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活动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双方都受益的双向互动过程,在课堂交往中,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对于学生的不同观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并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研讨。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尽管我反对你的这一看法,但我将捍卫你发表这一看法的权利”其次是要允许学生提出错误观点,当学生提出错误观点时,教师不能讽刺和打击,要以平等民主的心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也应认识到“老师不一定永远都是正确的 ”。特别是教师自己感知到自己的错误时,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勇于向学生道歉。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知识面前,没有地位高低之分,只有正确与否。如果教师出现错误,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比试图掩盖自己的错误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这样,学生会加倍地向老师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并且使师生产生共鸣。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化,才更容易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教师也更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支柱。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上进、愉悦的心理,促进师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3、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的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更有利的学习。教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能向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
营造宽和谐松的教学气氛,是现代教学艺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主体意识、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他们有共性也有个性。要让学生在教师互相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我,获得成功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还要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掘。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欣赏、尊重和激励。师生之间原本应该是一种理解、信任、民主合作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结论,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可以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并阐述自己的正确理由。他们既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思考问题,又不担心由于未学会或答错题而受到批评、羞辱或责骂,他们甚至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超前思维,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逐步成为创新人才。
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也是现代课堂教学发展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要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就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意识的氛围与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生动的、活泼的、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要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尊重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共同研究、探索的活动过程。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的、和谐的、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课堂情绪的调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下,有助于他的身心健康,有助于个体的和谐发展。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每次进教室前总要照照镜子。同事不解地问:“你每次上课前总要照镜子,这是为什么呢?”那位老师微笑这说:“我是担心我会把自己凶神恶煞的样子带进教室,我课前照镜子是因为我要把最美的微笑带给他们。” 是啊!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能增进师生间的情感,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的基调。而且学生对老师的微笑也是非常渴望的,不然就不会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我们多么希望你能对我们笑一笑啊!面对这样的感慨,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把我们的微笑带进我们的课堂吧,微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就一个小的举动就能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我们何乐不为呢?只要你不吝啬,把微笑带给学生,学生们也不会吝啬,纷纷投给你一个灿烂的笑容,渐渐的老师和学生间关系就会变的融洽,学生能主动与老师交流,课堂气氛变的宽松、和谐。在以后的课里面,老师可能会变的“被动了”,学生们主动向老师微笑,向老师打招呼,即使在课后,学生也能主动找老师交流。如果这样,你就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老师,也将会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总之,教师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教师必须恪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能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考虑:理想层面———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原则层面———平等、公正、民主地对待学生;规则层面———尊重学生是前提,研究学生是基础,帮助学生是桥梁,信任学生是关键。教师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