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摘要: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创新的根基所在,而文化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和关键。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培养方式
由于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存在淡化、削弱甚至扼杀学生文化题意识的现象,因此,需要突破旧的教学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创建新的教学格局。这是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对老师的要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下的要求,是时代的号召。有人做过调查,发现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好问的及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在逐级递减。在小学,教师课堂提问的举手率为84%,初中为53%,高中为31%,而大学生能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不足5%。亦有学者用图形“O”像什么为题,分别对小学生和大学生进行过一次测试。在两分钟之内,小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非常活跃,提供的答案有20多种,而大一的学生竟然没人回答。因此,我结合自己高中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努力抓好初中到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许多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后,感觉到英语学起来难,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同时,新课标在根本上的变化使学生面临的困难比以前更大,所以老师更要做好学生心理的调试工作,减少学生对英语的心理恐慌,特别要注意男生。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及一些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男生英语从八年级就开始掉队,他们认为不可能学好高中英语,所以老师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从高一一开始就放弃英语,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后面的教学工作,以及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培养,最终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前程。所以在一个月时间之内要充分了解学生对初中英语知识的欠缺,及时帮助学生弥补这方面的知识,包括上课课堂的补充及引导学生查相关资料,从而使他们跟上高中教学的步伐,更快地接受高中的教学模式,更快地和高中老师建立良好的英语教与学的新局面;再有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方法,课前预习这包括单词、语法,以及写作,让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比如一些对他们有兴趣的英语报纸、杂志、新闻,等等。还有老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督促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作业,注重的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只要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提出心中的疑问,老师再引导他们解决,他们学到的就是终生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
二、培养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在前面的初、高中英语的衔接过程中已经有初步的规划。我在教学中摸索出一条很有效的方法:有次我把班上几个经常逃课打游戏的同学叫到宿舍,让他们见识“红色警戒”、“星际争霸”、“沙丘两千”等许多游戏,很快他们进入状态,打的那叫一个乐乎,但当他们只会千军万马,奋勇厮杀,快要解放全人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的时候,屏幕上就会弹出英语提示,他们全都傻眼,我在旁边给他们讲解翻译,很快他们胜利了。之后我发现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一点点提高,成绩也慢慢提高。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好处和用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让学生自编短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常每节课会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表演自己创编的短剧,必须以课本上的课文、新闻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为背景,这一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的温习,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对当前时事的了解,对英语的写作,阅读有很大的帮助,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要重在课堂,可以实施问题化教学。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及求知欲强的特点,现代教学应该在排除旧问题的同时,促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旧问题如此循环下去,就会使学生的知识及智慧与日俱增,这就要求学生经常带着问题进出课堂。这是我在初高中的衔接过程中强调的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如果学生主动积极地预习,那么他们一定能从预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逐一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上课时至少提出一两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在解决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的同时,还会设置一些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我会尽我所能将所讲过的知识提高一个层次,或向外扩展,或向内延伸,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或者向学生布置下一次课的预习任务;或者让学生直接去观察、去动手做事、去收集资料,看看他们会不会有什么新的发现。总之,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实际努力和动手操作,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如果遇到新的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可再次带进课堂,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离不开语言环境的培养,英语口语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有些英语教师没有注意到,在教学中直接忽视掉,那么这样长久下去,怎能和外国人进行交流,又怎能运用它呢?即使考试能考满分,最后张不开口去说那说学习英语有用吗?我在教学过程中会努力地创造平等友好的人文环境,因为任何交流都是在良好的环境下发生的,包括开课结课时的要求,以及师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并且我会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运用英语口语的机会,所以一直以来我都会要求我的学生见到我的时候用英语和我打招呼。刚开始的时候感觉他们会很羞涩、很胆怯,但是慢慢地,他们会感觉到说英语的乐趣。这一块其实前面有所提及,就是课堂上的短剧的表演。这方面的效果很不错,等到高三毕业的时候,他们其实基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其实在这一块对学生的英语语法、词汇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个人认为学习英语的语法词汇就是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运用它。所以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四、结语
当今的英语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是为学生插上飞翔翅膀的圣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细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让学生的意识更好、更广、更全面地增强,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进而构建一种和谐的英语课堂。
第二篇: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之文化意识 摘要:随着语言学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语言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英语中不仅仅要教学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渗透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由于国内英语教学环境限制,难以进行大面积的跨文化交际练习,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的鉴别能力。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一、引言
文化意识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称“文化”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意识”则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一节中说:“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往今来,不知多少人对“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并正进行着不断的探讨。
语言学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毫无疑问,作为人类沟通的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反应了其它的文化元素,并给它们以意义。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就像血液将整个身体联系在一起一样,它将各种层次的文化元素联系起来。而且,语言是文化传播中最有意义的、最有力量的工具。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多、最广的一种语言。我国的学生多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帮助学生养成尊重、开放、宽容与平等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提高跨文化意识。
二、培养文化意识的原因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本身的需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上文已提到,语言是文化的特殊部分,它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不能不讲文化。其次,能帮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养成开放的心态。语言本身就是一种交际工具,通过它能促进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了解。这样人们就不会囿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当井底之蛙。最后,能培养世界意识,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只有培养文化意识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世界并不太平,虽然现阶段国际社会上的各种冲突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有文化因素,但文化歧视现象还是存在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要把培养文化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想方设法扩大学生接触说英语国家的文化的范围,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培养文化意识的方法
第一,要帮助学生克服思想上的两个极端,学会沟通和交流。一个极端是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地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文化。大家都知道,英美国家的人较小年纪时就开始独立生活,老人很少与年青人住在一起,于是就有人称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以致老年时要承受孤独。其实,他们是善于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是一种爱的方式,而且还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极端是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盲目崇洋。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免费的,比我们的好。但是他们不知道那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制度同样给纳税人增加了负担。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不同的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优劣强弱之分。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将是大势所趋。要帮助学生学习别人、别国的优点,积极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改善自己。
第二,要充分利用教材,以课本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国外文化。新高中英语课本内容丰富,涉及社交、文学、艺术、餐桌礼仪、文化遗址、风俗习惯等等。新教材的另一特点为内容新颖,多为当代中学生关心的话题。如高中第三模块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各国的节日,第四模块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各国的成功女性,这些话题很容易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适当地渗透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第三,扩展阅读,扩大知识面。若只是学习英语单词、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却没有运用所学的单词、词组和语法去表达和交际,那不是真正的学习英语,也不能应付日益完善的英语考试制度。在英语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人们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概括起来主要有两大类: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前者由于比较典型,又显而易见,容易引起学习者和教师的重视。但后者隐藏在语言学习的背后,是依赖于语言这一载体而存在的,在英语学习及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殊不知这种错误对英语学习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它阻碍了学生对英语阅读材料的全面理解和运用,在英语的实际运用中更是会造成曲解甚至闹笑话。报纸,不但能提供给人们大量的信息,还能十分清晰地反映一个国家的民族和文化。所以,可以说,阅读报纸是了解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英文报纸的种类繁多,如二十一世纪报(高中版)、英语周报等等,都能给我们提供进一步了解中西文化的窗口。因此,在认识到文化问题重要性的时,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之外,还要扩展更多的英语课外阅读。
第四,观看影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一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又包罗万象,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介绍。因此,我们要尝试各种课内外的学习方式,进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以帮助学生增加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了解,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跨文化意识。可以开设“走遍美国”等的选修课,充分利用音像教材,让学生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英文和中英文电视节目,如“希望英语”和“让世界了解你”以及央视九套的节目;在电影方面,可以推荐《刮痧》等。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的学习者必须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很明显,近年来,语言教学研究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将带来语言学习内容和评价体系的变革。培养文化意识已是贯穿英语教学整个过程的生命线。没有渗透文化,英语教学就没有了生机和活力,也没有了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教育的过程是苦的,但果实一定是甜的。古今中外,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数不胜数。我们学英语,就是要学会与世界各国的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县级汇编)参考文献:
① 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168页; ②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③刘书林,刘春燕,林跃武《英语教学新概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15页;
④《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22页; ⑤张静,重视中西文化差异 提升英语阅读能力,2007年4月;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靖江市城南办事处中心小学 周锐 ***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在学习餐具时引入西餐的餐具摆放,在教学食物单词时,比较中西方饮食习惯差异等。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反映。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英语教学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渗透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对语言文化差异的体会和理解,致使学生不知道在何种场合下该说什么话,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本国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人文素养。
《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二级的文化意识分级目标具体为: 1.知道英语中最简单的称谓语、问候语和告别语; 2.对一般的赞扬、请求等做出适当的反应; 3.知道国际上最重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 4.知道英语国家中最常见的饮料和食品的名称; 5.知道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和国旗;
6.了解世界上主要国家的重要标志物,如英国的大本钟等; 7.了解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节假日。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加强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是包括了学习和了解与语言有关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以饮食为例:中国人的主食为米饭类,因此习惯用筷子、碗和汤勺;而英美国家的人们爱吃牛肉、鸡肉、鸭肉、羊肉等,通常用盘子、叉子和刀。于是我在教学内容中主意渗透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如在3B Unit7 At a snack bar中,教学内容为食品类单词(rice、fish、beef、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 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How about……? 教师先向学生介绍一下中西方在用餐方面的不同之处,再出示两个分别代表中西方国家的人物图片,引导学生猜测他们晚饭分别吃什么。最后,由教师进行个人小结: I’m Chinese.I’d like some rice, some fish, some vegetables and some soup.I’m English.I’d like some hamburgers, some chicken and juice.After dinner, I’d like some dessert.这时学生会问:What is dessert? 教师回答:It’s something sweet,like pudding, fruit or ice cream.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将C部分的语言文化内容融入了词汇、句型教学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中了解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在教学4B Unit9 Breakfast B部分的单词:plate, knife, fork, spoon, chopsticks时,教师先让学生回忆3B学过的摆放西方餐具的方法,边摆放边用英语描述如:The knife is on the right.The fork is on the left.The spoon is beside the knife.The plate is in the middle.然后,再引导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时使用餐具的不同:Wu Yang is from China.He can use chopsticks.Mike is from America.He can use fork and knife.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又能使学生在教学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验,从而将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二、在情感教育中结合文化意识的培养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自己的祖国、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的成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把情感教育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起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英美传统、文化习俗进行讲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语言文化方面的背景资料相互交流,都可以让学生对英美文化以至于对英语这门学科产生兴趣,从一个侧面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动机。
在教学一些独特的节日如Halloween、Christmas、Easter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的由来、节日的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有关的一些活动等。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找寻、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圣诞节一课时,教师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切身体验一下西方人欢度圣诞节的一些风俗和习惯。具体做法是,教师事先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了解圣诞节的有关风俗和习惯,并布置教师,还在上课时带来一棵圣诞树(Christmas tree)和一些小礼物(gifts),教师装扮成圣诞老人(Father Christmas),边用英语与学生交流,边将小礼物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将自制的圣诞卡片(Christmas Card)送给其他同学,同时播放Merry Christmas,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这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参与精神空前高涨,如能积极与“圣诞老人”对话,与同学交换礼物和圣诞卡片等。这样,从收集资料到课堂情景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用真实的情感体验了西方的节日文化,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习延伸到了课堂教学之外。
三、深入挖掘语言素材,开展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际联系和活动中,言语表达及行为要符合文化规范,这也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个目标。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句子和特定词汇的教学方面,语言更有明显的文化积淀的内涵。我们平时常常忽略,如单词、句子结构、语法构成等蕴涵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语言素材中有关文化意识方面的内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但按照英美国家的习惯,则更倾向于直接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 please./thank you.若不想要,只要说声No, thanks就行了。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美国家人们直率的不同文化。
又如学生们都知道teacher一词翻译为中文是老师的意思,于是相应地把“周老师”称为“Teacher Zhou”。其实,在英语中teacher只是职一种职业,但在中国有尊师的传统,“老师”一词已不仅仅指一种职业,更是对人的一种尊称。正式由于存在这些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学生片面的解释:周老师= Teacher Zhou。此外还把汉语中习惯的称呼“王秘书、”“张护士”称为“Secretary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因此教师从第一节课起就要让学生逐渐改变中文式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用英语的思维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
通过教学实践,我也认识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要主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将文化意识培养与英语教学的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既学会语言,掌握语言技能,又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的能力。
2.导入的文化内容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有限,在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要浅显易懂,有些内容只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仕清.外语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原则.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3).3.孙春玲、冯国平.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优势、误区及对策.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6).4.焦新荣.设计制作课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英语周报,2004(31).
第四篇:培养文化意识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浅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吴忠芬
摘要:文章立足于《新课标》的目标要求,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文化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在英语教学中从阅读、语法、词汇教学等几个方面渗透跨文化意识,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要实现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中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受到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对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际能力,以适应国际化的趋势,从而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顺利发展。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伦姆伯克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然而,在我国传统的中小学英语课堂中,出于应试的需要,教师往往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较好的语言知识,却常常产生文化上的误解,在真实的交际过程中造成失败。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二、英语教学中常见的文化差异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两者从文化习惯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必然造成对同一语句的不同理解和对同一现象或思想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往的外语教学认为,只要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及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词不达意和语用失误的现象。这种体现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英语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尊重
同讲英语的外国人谈话时,应尽量避免如年龄、职业、收入、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涉及到个人隐私的话,因为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存在差异。在中国,询问别人年龄、婚姻、收入、体重等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美国家,这些是属“个人隐私”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再如中国人习惯打招呼时说“干什么去?”(What are you going to do?)和“你在干什么呢?”(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别人的话语,会使对方感到很反感甚至恼怒。因此,在与英语文化中的人交流时,有必要了解他们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理解和范围,切忌在交往中涉及到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英语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不同国家的人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对礼貌的理解是不同的。英语国家please,thank you,sorry(请、谢谢、对不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词语。英美人在接受别人帮助时,会说谢谢,即使是家庭成员之间也会这样。而在中国,关系亲密的人总是说谢谢会显得生疏,这些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
中国文化讲究谦让、委婉和含蓄,英美文化提倡个性、率直和诚实。比如,中国人节日收到礼物时会客气一番,不当面打开礼物。而英美人士收到节日礼物会当面打开,并表示称赞和道谢:“Very beautiful!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再比如,谦虚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辞时,尽管内心很认同也很高兴,但还是要对赞美之词否定或谦虚一番。而英语国家的人会用“Thank you”来接受这种赞美和鼓励,让别人分享被赞美的快乐。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念迁移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会无意识地将本文化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迁移到其他文化中去,因此引起的语用失误比比皆是。如中国人崇尚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关怀他人被看成是一种美德。然而如果将这种关怀迁移到英语文化中,却常常导致语用失误,产生误会。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老人让座、帮老人拿东西、扶老人过马路等是有修养的表现。而英美国家的人独立意识很强,不想被看成弱者处处受照顾。例如遇到年长的外国人问候并主动搀扶,会使他们感到难堪;“您慢走”、“好好保重,注意身体”等关怀性的话语会让他们觉得自由受到干涉。
以上的文化差异说明,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交际能力。不了解英语文化,在英语交际中势必会遇到文化障碍,甚至会造成文化休克。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如果能够掌握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便有助于正确、恰当地使用英语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
三、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还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文化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词汇教学中彰显文化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负载量最大的部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正确运用词语。以“Go For It!七下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为例,教师在教学动物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任何民族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因此宠物文化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例如中英两国的人对狗有不同的传统看法。中国人一般厌恶鄙视这种动物,经常用狗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诸如 “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国人对狗有好感,认为狗是忠实可靠的朋友。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狗的习语,例如lucky dog(幸运狗),喻指“幸运的人”;big dog(大狗),喻指“大哼、要人、保镖”;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等。又比如中国人对“龙”怀有至高无上的尊重,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化身;而西方人对龙却没有好感,认为它是一种……
第五篇: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看美国对中国意识观念的转变
从女性个人主义角度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女性人物性格特征 人名名词词汇化问题
从《大象的眼泪》看人与动物的关系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围城》的幽默翻译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从异化和归化的角度浅析中文菜单的英译 大学英语电影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
商务英语交流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从唯美主义的角度论《道林.格蕾的画像》中的主要人物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关联理论在《老友记》幽默言语翻译中的运用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
The Influences of Religion On the American Society 《红字》的人文主义色彩 《雾都孤儿》中南希形象分析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浅析“苹果”广告中的文化因素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解读《荆棘鸟》中的女性形象 车贴中的语言污染现象研究
《红楼梦》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研究 西方文化视域中《简爱》刍议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Symbolism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对《愤怒的葡萄》中圣经原型的分析 英语商务合同的文体特点及其汉译 英文中“and”的用法及译法探析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 论石黑一雄《别让我走》中新与旧的世界 英汉习语中隐喻的民族性及其翻译策略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
《推销员之死》中男主人公悲剧命运分析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
On the Integrative Use of Multiple Teaching Methods in Middle School English Class 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礼貌现象研究 中美大学课堂文化比较研究
英语新闻中批评性语篇的对比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
An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Moment in Peking 46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委婉语翻译探讨 4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48 互联网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英汉习语渊源对比及其常用分析方法 50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On Women’s Status in the Early th Century Seen i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52 《无名的裘德》中裘德的悲剧探析
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汉语菜名中的应用 54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角下《嘉莉妹妹》主人公命运评析 56 英汉品牌名的文化差异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 58 零售创新典范及其对中国零售业的启示 59 从中美商务谈判语言看中美文化差异 60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61 分析《土生子》中的种族主义的恶性影响 62 探析《愤怒的葡萄》中人性的力量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64 论《简爱》中的经济意识
《老人与海》和《热爱生命》的生态比较 66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67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69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On Dual Personality in Dr.Jekyll and Mr.Hy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eud's Psychoanalytic Theory 7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72 论莱辛作品《又来了,爱情》中妇女失爱的原因
The Reflection of Virginia Woolf’s Androgyny in Orlando
从心理学角度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中典型语法错误的产生原因及其应对策略 75 青少年的危机时刻——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初探 76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浅析《宠儿》中三位黑人女性的身份寻求之旅 78 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浅析商宴之道
The Study of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Native Language on Junior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80 中文商标英译研究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 82 《加里波利的坟墓》的反讽与对话 83 中西方礼仪差异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85 从生态批评视域解读《热爱生命》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女性的自我迷失与回归—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蒂凡尼的早餐》(开题报告+论文)88 从多视角比较《论读书》的两个译本 89 从“龙”一词的文化内涵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从绝望到适应——鲁滨逊在孤岛上的心理变化 91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92 跨文化背景下的广告翻译技巧 93 语用预设视野下的广告英语分析
On Social Function of English Euphemism Expression 95 从《大卫科波菲尔》女性人物形象分析来看狄更斯以女性为中心的家庭观 96 重压之下的人之风采——以海明威《老人与海》为例 97 中国菜名翻译的技巧与准则 98 论中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
《高级英语》中某些修辞手法赏析
不可避免的命运—对《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后现代分析 101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 103 旅游英语翻译的研究
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
从精神分析法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成长 106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中文旅游文本翻译 107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与避免方法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 109 商务信函中的介词用法
中英文化的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111 哈代小说《绿林荫下》的视觉呼唤
Superstition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13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 114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方商务谈判 115 从《大卫科波菲尔》中看狄更斯的道德观 116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
对比研究《珊瑚岛》和《蝇王》主题的冲突性 118 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 120 《游泳者》中的艺术特色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看《老友记》字幕中的幽默翻译 122 《雾都孤儿》中南希双重性格分析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124 《永别了,武器》中的自然象征意义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分析马克吐温的幽默讽刺手法 127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128 英语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跨文化交际中旅游英语菜式的翻译 130 以《老友记》为例浅析美式幽默 131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133 方位词“上”和“Up”语义对比研究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135 英汉形状类量词的隐喻认知分析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翻译在模因传播中的分析 13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习语学习的影响 138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从曼诺林角度研究圣地亚哥形象 140 论英语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142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43
《喜福会》中母爱主题的文化阐释 145 论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有效沟通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Online Subtitle Translation Group 147 语言变体的翻译——《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的两汉译本的比较 148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49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150 从主述位理论看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连贯性 151 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52 中西问候语差异对比
15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154 中美幽默的比较
155 从《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探索简奥斯丁实用爱情观 156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57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158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自然意象 159 英汉色彩词的语用对比研究
160 奥斯卡.王尔德的美学观点及其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体现
161 用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品特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房间》和《看管人》为例 162
163 论商务谈判口译员的角色
164 论《追风筝的人》中父子关系的心理剖析
165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of O.Henry’s Short Stories 166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167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 168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人物分析 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 170 肢体语言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 171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72 论《最危险的游戏》中的生态伦理混乱 173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性格分析
174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 175 从心理语言学谈提高新闻英语听力的新模式 176 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研究
177 生存危机和渴求改变——黑色幽默小说的主体研究 178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179 伍尔夫的悲剧—电影《时时刻刻》观后
180 试析爱丽丝沃克作品中的女性主义观点——以《紫色》为例 181 从情景喜剧《老友记》浅析美国俚语的幽默效果 182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83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之比较
184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剧《绝望主妇》中的委婉语 185 海明威战争小说人物悲剧色彩研究 186 从《喜福会》透视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187 An Appeal for Oedipus Rex 188 论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189 英国议会制辩论--探究与实践
190 魔幻现实主义在《所罗门之歌》中的应用 191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192 语法翻译法视角下的中学生英语家教辅导 193 话语中的性别与身份:以《绝望主妇》为例
194 Modern Views on Marriages in Wuthering Heights 195 论《紫色》中西莉的精神意识的创建 196 英文导游词的特点分析
197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198 麦当劳法则及其在美国社会的影响
199 Translation of Advertising Slogans from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heory 200 《织工马南》中马南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