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3:1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

第一篇:[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

反三角函数性质的简单证明

我最厌恶的仅仅是那些口惠无实的教学原则。

— — 乔治· 波利亚(G eor ge Po l ya)没有信仰的科学是瘸子,没有科学的信仰是瞎子。

— — 爱因斯坦(Al bert Ei nst ei n)—

注: 该文章是“ 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 中的一小片段,全文共14 页。

反三角函数概念一直是教学难点,中国大陆教材先淡化了反三角函数内容,并逐渐取消了这部分内容。国际上各发达国家的课程纲要也在不断改革,他们的情况又如何? 现在时尚流行与国际接轨,国际间交流的互相影响有多大? 笔者作为一最基层的工作者无法了解这些情况,只知道台湾新课纲也删去了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此背景下讨论这一教学议题还有意义吗? 对此必须先提出观点并为之作一简单的辩护: 反三角函数的概念是重要的,反三角函数已经成为数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只是按什么体系编写、如何教学的问题,并不应存在其它的争议。如何正确深入理解反三角函数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一观点在课纲改革之前是不言而喻的。在反三角函数内容日趋淡化时,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传播》“ 四个阶段的数学” Vol.2 0No.4、“ 浅述高中三角之功用与教材之变革” Vol.2 1No.4 一文也表达过类似观点。新课纲为什么删去了这部分内容? 这需要追溯课纲改革的深层背景、原因,虽然意义重大只是超出了本文范围。但课纲改革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却值得谨慎借鉴。台湾课纲中谈到“ 所谓删去,并不代表绝对不能出现在教材中,因为课纲代表的是教材的最低门坎”。从理论上看,台湾98 课纲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是民主的: 台湾已经正式成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这是全体国民一致的荣耀与骄傲。民主制度的根本就是注重法治,依法,(a)「每一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每个人的意见也都同等重要;而且(b)「没有一个人」可以

第 1頁 共 4頁

否决已经合法而且符合程序正义所完成的决议。对于课纲改革(1)接受课纲修订的理念,同意这样的修订的确有助于高中数学的教与学;或者(2)说服课纲工作小组接受他的意见,并反应在纲要之中。这一开放的理念为我们对问题做全面、深入的反思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奉行这一原则能避免陷入僵化的自我封闭。而以现行的课程纲要为标准限定讨论数学内容难免会本末倒置、削足适履。

虽然中国大陆、台湾课纲删去了这部分内容,但本文谈及的内容对中学教师来说并非陌生,也不难。花点时间能重新思考一下是有益的。由于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深入剖析学习、理解反三角函数的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表明数学教育的内涵是丰富的、传统解题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对此观点进一步的简单辩护放在了文末。现在我们就转入本文的主题。

1、实践暴露出的问题 反思中突破:反三角函数概念难点的突破

反三角函数概念一直是教学难点,从课堂表面教学效果上看学生能完成教材的习题,对概念是有一定的认识,但涉及深层次理解的问题就暴露出了理解上的不足。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

2、简单的证明 漫长艰辛的过程:反三角函数性质的简单证明

继反三角函数概念后研究其性质是一种逻辑必然,因为研究反三角函数必然要涉及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这一性质证明是必要的。大陆高级中学课本代数(甲种本)给出了反三角函数的两个性质:

arcsinx=-arcsinx

x∈[-1,1] ⑴

x=-arccosx

x∈[-1,1] ⑵ arccos其中性质(1)是通过观察反正弦函数图像而得出,性质(2)给出了一个较复杂的代数证明(见文后附录一)。学生感到这一证明生涩难懂。同一问题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证明方法,也不太令人满意。反三角函数性质证明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讨论多年也没找到一好的突破方法。新课改后大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删去了反三角函数的两个性质。但删减教材内容终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还有个删减是否合理的问题。从新视角重新审视一下是有益的。对于反三角函数的两个性质笔者找到一直

第 2頁 共 4頁

yp'pp1'Op1x

观、简捷、统一的证明方法。下面以(2)为例作一说明。

设=arccosx,=arccosx,在单位圆中可把角、作出来。如图⑴,若的终边为op ,易知的终边op与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即p1op, =∠p1op

中 在Rt△pop1与Rt△pop1=x ∵op=op=1,op1op1 ∴△pop1≌△pop1p1op ∴∠p1oppop1即:arccosx=-arccosx

反三角函数性质证明难点的突破归根结底在于对反三角函数概念的本质及于对数学符号arccosx本质的深刻理解。这一证明是简单严格的,而在单位圆中作出该角并证明结论就是简单的例行公事了。令人不解的是这么一个小问题曾困扰了教师多年,竟没发现这一证明。

这一证明不仅是简单严格的而且是有用的。根据反三角函数性质很易解出本文中例2。对于例2, 大多数教师都在按照流行的方法讲解,而且这种方法也是有成效的。教师介绍的特值否定法、排除法确能帮助学生得到分数。令x2代入4个选项立刻得到答案,教学2既轻松又简单,师生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但这里既没对反三角函数概念、性质的理解,又没有严格的数学证明。这就是数学吗?恐怕无人会认同这种对数学的肤浅理解。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大陆而言)是紧紧围绕升学应试服务的。多年来这种解题思想方法在教学中是流行的。教学中反复强化这种方法技巧有失数学教育的价值、存在着弊端。我们下面将通过典型例题对此作出剖析。

附录一

证明:由1x1,得1x1,即x属于反余弦函数的定义域[1,1]

(arccox)scos(arcxc)osx,因此,根据诱导公式与反余弦函数的定义,得cosarccox是s余弦函数等于x的一个值,又因0arccxos,所以0arccxos,由此可得arccosx0,即arccxo[s0,]。

第 3頁 共 4頁

因此,arcco是属于[0,]且它的余弦等于x的一个值。于是 xsarccosx(x)arccosx。

附录二

第 4頁 共 4頁

第二篇: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新世纪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是它的核心,无论从理论的或实践的层面上都富有创新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创新。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谈谈对此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考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本文首先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论述以现实的具体的人为基点,由此在新的唯物史观中提出人民主体观和群众路线的世界观和方法,通过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来促使人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其重大现实意义与长远历史意义。

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结合体。所以人既有自然需求,又有社会需求。从人的自然需求来看,为了延续生命,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等需要。从人的社会需求来看,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还包括归属、认同和尊重的需要等等。人不是为生产而生产。归根到底,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利益,愿望和诉求。仅以人的需要来说,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不仅有个体需要,还有群体与总体需要。每个个体不仅有自身需要,还有相互交往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政治需要等等。所有这一切的逐步满足,都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下实现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由人的活动实现的。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体,满足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以人为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要,以人的价值为导向与尺度,注重提高人的素质,注重提高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开辟每个人的个性自由发挥的天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为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与价值尺度。这就是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关怀人,关爱人。

必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发展的第一要义和根本目的。这根本不同于我国古代的民本民贵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剥削阶级的生活离不开老百姓,他们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

牛身上挤牛奶。这也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人本理论,因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调动雇佣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从这些理论出发而提出的“泰罗制”、“福特制”等所谓的科学管理方法,虽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把人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而我们强调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中以人为本,则不仅仅是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为了解放人、发展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从必然王国进到自由王国。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二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既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的贯彻和体现,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首先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要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为了群众,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相信群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根本要求。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得为民所谋”。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反过来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生活水平越高,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应该是民(人)本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应该是民(人)本经济。当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服务,最重要的是努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生活问题,认真履行为群众谋利益的责任。近年来,城乡贫困人口增多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产生贫困人口的原因,有生理疾病、工伤致残等自然性和偶发性因素,但主要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在老工业基地,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速度不快,一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部分职工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增大,陷入贫困化。在当前社会保障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对这些处于困境的群众给予特别的关心和帮助,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中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工作。

三、坚持群众路线,实施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表现为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

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更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群众路线,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要求:第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第三,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人民所应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始终把为中国最广大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奋度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摆脱了苦难,翻身做了主人;摆脱了贫穷,过上了小康生活,使中国人民的地位和生活得到了彻底改变。

从全世界着眼,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类本质”在当代的要求。这一切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具体应用的典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阶级基本上消灭以后(尽管在政治上要区分人民与敌人),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事业,应强调“逐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即覆盖社会上的一切人。从而,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最高目的,也是他们所制定的不朽著作《共产党宣言》的核心理念)。人是自然与社会发展的产物。然而有了人之后,不但社会是属人的社会,自然也不断演化为属人的自然。可见,人是属人的社会与属人的自然的主人和中心。人通过社会实践,不断与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发生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生态平衡,实现人自身各种要素与各个层面的和谐。人的特点就是不满足于现状(现有的价值)而追求理想(更高的价值)。用哲学家的话说,总是从“实然”走向“应然”,从“既定”追求“设定”。因此,以人为本也应永远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

参考文献:

[1]郭承福;科学发展观下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学理论;2010年10期

[2]胡锦涛;2005年12月15日在青海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J];求是;2006(1)

[3]赵玉萍;对“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旬阳教育网党政建设正文;2009年4月

[4]高等教育出版社;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版

第三篇:爱的教育哲学思考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尺度

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换句话说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其为教育。然而,对学生不可以“过爱”,因为“过爱”反而害了学生,这就是爱的尺度。有爱心的教育就要有惩罚的教育,有了惩罚才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就是大爱,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这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才能相得益彰。反过来说把握不准对学生爱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这个爱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超过了这个尺度,疼爱就会变为溺爱,而溺爱对孩子的伤害远甚于不爱。因些,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爱的尺度应从学生实际情况来定制。如今的学生孩子,家长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孩子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使爱变了味,变成了肤浅的从容,反而使自已的孩子形成了双重人格,给学校教育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家长和老师都要把握好爱的尺度,将爱埋藏在心底,用关怀和严格来诠释它的真谛。爱的尺度要顺应学生孩子的发展,顺应应当有度,也有前提,前提是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孩子的发展要心中有数,能够把控学生孩子的发展方向。如果只是一味的顺应,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让孩子牵着鼻子走,自然无法在真正意义上起到家长和老师的主体作用;爱的尺度要让学生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教育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自然要教学生孩子学会保护自己,让学生孩子学会自卫。然而,自我保护是有度的,要有“理”,有“节”,如果没有了“理”,没有了节制,那么学生孩子的自卫就会变成主动攻击,而攻击性的养成对学生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有着相当不利的影响;爱的尺度要让学生孩子学会爱自己,爱自己要有度,要学会把爱分一些给别人,学会分享。自爱没有了度,就会变成自私;爱的尺度要赏识学生孩子,一个老师只有欣赏和相信学生孩子,才能教育好学生孩子。然而赏识要有度,不赏识过多过滥,赏识就会变成奉承,变成拍马屁,这对于学生孩子的成长有弊无利。爱应有度。超过了这个度,爱会变成溺爱,批评会变成谩骂,自卫会变成攻击,自爱会变成自私,赏识会变成奉承„„正是由于这个度没有把握好,才使我们一些好的教育初衷没有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赏识关怀学生孩子就是爱的体现。初涉人世的学生孩子就像小树苗一样,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呵护。在学生孩子的成长的过要程中,需要老师和家长,不断鼓励,爱会给孩子信任和动力,在信任中长大的学生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用爱去鼓励学生孩子,给学生孩子勇气,让学生孩子有勇气征服自己,克服困难,让学生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一位作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在于他的潜力有没有被发现,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作为老师和家长就要帮助学生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什么最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没有发现出来的学生孩子,我们在善于发现学生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学生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唱歌、有的喜欢跳舞、有的喜欢画画等等,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进行了细心的观察,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法来改变学生孩子,对学生孩子的大胆想像作出了肯定,让学生孩子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孩子活泼开朗快乐起来。

严格要求学生孩子更是爱的体现。现实生活中中国父母都对子女倾注一片爱心,都有望子成龙的一片痴情,到头来能够让父母感到无限欣慰的固然不少,但事与愿违的却为数更多,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不乏其例。有些父母更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把所有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这个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迁就和顺从,缺乏应有的道德教育,使孩子成为家庭中至高无上的“小太阳”,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在父母“爱”的怀抱中养成自私自利,不尊敬长辈、不爱惜财物、任性、骄横和依赖等不良品性,做出有害于他人的事情,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实际上就是父母没有把握对孩子爱的尺度所造成的恶果。老师和家长

对待学生孩子必须严格,只有经过严格规范的管理与教育,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严格遵守或执行规定、规则十分认真,不偏离原则,不容马虎;老师在教育和教学上都应严格要求学生孩子,严格会让学生为你的负责和耐心而感动;总之,爱学生孩子应该从教育目的出发,对学生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正确把握住爱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孩子的健康成长。

充满爱心,把握尺度。充满爰心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爱学生就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老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活动,把自己当作学生的贴心朋友。还要从学生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入手去贴近学生,学生就会亲近老师。第二爱学生就要爱全体学生,老师应当热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爱好学生很容易,因为他们懂礼貌、守纪律、成绩好,他们是班上的好学生,让老师看上去很舒心。可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调皮捣蛋、成绩差,让人看上去不舒服,让人去爱他们的确有些为难。如果我们放弃这些孩子,不去爱他们,那么老师的爱就是片面的。现实生活中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闪光点,教师不能因为一念之差而将差学生一篙子打下水。要知道好学生是爱出来的,差学生是嫌出来的道理。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差学生,把爱洒向全体学生。对待差学生老师班主任要给予更多的爱,要善于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知道自身也有优势,为他们多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让他们避免短处展示长处,同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第三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尊重和理解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相互的,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加倍地尊重老师。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他们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作为老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当学生的,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爱是他们的权力。老师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把握尺度应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做父母的不要总以为学生孩子年幼无知,忽略了对学生孩子应有的尊重,高兴时百依百顺,生气时就横加指责。这样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伤害学生孩子的自尊,从而使其养成不良的心理。第二满足正当的需要,抑制不合理的要求。对于学孩子提出的意见和要求,父母要善于倾听,如果是正当的需要,就给予适当的满足,反之,就应当和蔼地拒绝,坚决抑制。千万不要因学生孩子的无理哭闹而迁就顺从。第三注意培养学生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时刻为学生孩子的未来着想,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应及时教学生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学生孩子玩完玩具后让他自己收拾好;吃完饭把凳子放回原处;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可以教他洗自己的手帕、袜子,扫扫地等。第四家长对学生孩子的要求要具有一致性和连贯性。父母两人不要一个严一个宽,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使孩子思维没有定规,无所适从。这样无形中削弱了父母的威信,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制造了“防空洞”。

综上所述,爱是打开学生孩子心灵的钥匙,更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学生孩子的发展需要爱的抚育,老师和家长应该用爱的智慧,充满爱心、把握尺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孩子,让学生孩子真正体验到老师和家长无私的真爱,让老师和家长心爱唤起学生孩子心灵的爱,这才是教育成功之所在。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奉献

一位著名的作家曾经这样说过:“在所有的称呼中,有两个最闪光、最动情的称呼,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老师。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是的,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能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她用智慧开启思维,用创造开拓未来,在付出青春韶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这一曲歌、这一首诗,就是“爱的奉献”。

博主曾撰写过《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爱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等很多博文,反复强调“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的基本观点。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著的《爱的教育》

诉说了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现代教育家夏沔尊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说“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有爱心的老师,会急学生所急,会爱学生所爱,会乐学生所乐,会与学生的情感共鸣,会教好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给予赞美和提醒;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给予启发和鼓励;在学生坎坷的时候,给予指点和帮助,实际上这是爱的奉献。

什么是“爱的奉献”?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用行知作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园满精辟的回答。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也即爱不是单向付出,而是“给予”中的“获得”。爱是一种态度。但自爱是最基本的。自爱不等于自私。而自私却是不会自爱的表现。爱是一种实践。爱的实践需要克服自恋、实现信仰、对爱持有积极的态度。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老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老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倍数的幸福。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所以,有爱心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教育,是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对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学生的严谨、细致、专心的习性进行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爱心是教育的天职,是教育人应有最起码的素质。爱是生命的源泉,爱是所有等式的源泉。人们称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是在这崇高的赞美后面,有着多少琐细的工作和繁重的劳动。这些都需要爱为基础。如果教师连起码的“爱孩子”的心都没有,那就不配这个崇高的赞美和神圣的使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一项事业,是一项爱的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只有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才能用心灵赢得心灵,“让学生感到幸福”才是教育追求,“教育是奉献”就是要把学生成才当成最大的乐趣和幸福。我们常说,师德的核心是爱,爱自己的职业,爱自己的岗位,爱自己的学校,最重要的是爱学生。有了这份爱,才会注重自己的形象,才会无时无刻不关心爱护着自己的学生。师爱是师生关系的桥梁,教师对学生的爱,促进师生平等关系的建立,使师生之间产生相互信任,便于和学生展开心灵的对话。没有爱心的教育就没有人类教育的辉煌;没有爱心就没有教师自我完善的动力;没有爱心就没有全面发展的学生。付出了,能不能得到回报是一方面,是不是对得起那一双双眼睛,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想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把真挚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自己耕耘的沃土,只要充满爱心,甘于平凡,乐于奉献,任何教师、任何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教育的意义在于爱的奉献,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着对教育事业有着执着的追求,对教育工作有着无私的奉献,对圾祖国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孩子学生有着一片的爱心。换句话说就是把事业似为自己的生命,把人民似为自己的亲人,把老师似为兄弟姐妹,把学生似为自己的孩子。做为一名有责任有义务为孩子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播洒文明的使者,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不论是做义务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高等专业的教师,都是教书育人,都要树立使每个学生都成才的思想干教育,增强教书育人,以身作则的责任感,加强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让我们的教育树立强烈的进取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提高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自觉性,抛弃个人私心杂念,做到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苦干实干,依靠不懈的奋

斗精神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创造事业的辉煌,造福于祖国人民。

教育的意义在于爱的奉献,关心学生健康,关注学生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学生,进一步激发人们关注孩子学生、呵护孩子学生、保护孩子学生的热情,帮助孩子学生“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能够让孩子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帮助他们从小树立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全面提高孩子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促进孩子学生全面地发展,健康地成长。为孩子学生安全、健康地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关心孩子学生成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有3.7亿少年儿童,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凝聚爱心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公益平台,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扩大热爱慈善事业的爱心群体,为创建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孩子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茁壮成长,离不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助和关爱。只有让我们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肩负起“一切为了孩子”的社会责任,为孩子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做好事、做实事,推动儿童公益事业发展,让祖国的花朵绽放得更加鲜艳。

爱的教育哲学思考:爱的智慧

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作家亚米契斯(1846—1908),写了一部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使他一举成为世界级的作家。《爱的教育》是他在1886年写的。小说以一个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的故事。四年级小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爱的教育》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引导我们读者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他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我提议教育部的领导专家到每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都应该解读这本书,时刻牢记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就是爱的奉献。

《爱的教育》记载了小学生安利柯整整九个月的四年级生活。爱是整篇小说的主旨,就在最平实的字里行间,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这里有让安利柯深以为傲的好友卡隆的侠义之举,有品学兼优的班长代洛西的助人为乐;也有华梯尼的虚荣狭隘,诺琵斯的傲慢无礼;还有朴实可爱的“小石匠”,坚强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的教育》该书传达出了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爱的教育》该书虽然讲的是情感教育,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读者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每个故事都讲述了那些朋友的友谊和宁肯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激励着读者。《爱的教育》这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我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我们的老师,和养育我们的父母。

万世师表陶行知是爱的教育的先行者,陶先生倡导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教育的根基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爱的教育就是要让每位家长和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在道德上坚持高的标准和要求,在个性上允许孩子自由发展,这是一个教育智慧大问题。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做到了,做得很杰出,陶先生的爱的教育实践告诫了我们教育必须要成为爱的教育,爰的教育必须有爱的教育智慧。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思维。教育智慧是具有某种教育情感品质的教育思维。教育情感是人类情感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其品质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特殊性。对于教育情感及其品质特性的认识,我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会形成迥异的理解和解释,但我们都肯定,教育情感是一种正向的人类情感;而人类的正向情感,其终极品质就是爱。所以,概而言之,教育智慧就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教育智慧,通过教育思维,反映着人类思维的创新性,表现着人类思维的高品质;通过爱,反映着人类情感的方向性,表现着人类情感的高品质。显然,教育智慧即具有爱的教育思维,符合我们对于智慧的解读,体现了人类思维与人类情感的有机融合。教育智慧是对于教育者而言的,它作为一种特殊品质的思维,可以说是教育者最好的素养。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者对教育智慧的追求,看重的就是这一素养的高品质及其基础上的教育能力的提高。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观。通俗地讲,教育思维是人类关于教育的想法、做法的逻辑轨迹,是人类知、行能力在教育领域的实现,是人类反映、控制能力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总体来说,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而言,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因此,教育思维由教育观及教育操作思路两大要素构成,具有爱的教育思维,就转化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仅仅出于分析的考虑,我们将分别讨论教育观及教育操作思路如何具有爱。事实上,对于教育智慧而言,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依然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依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也符合教育思维自身的内在结构。教育观,笼统地说,是我们对教育是什么的理解,具有爱的教育观,就意味着我们以爱的视野,对教育是什么进行理解,实现以爱统领整个教育活动,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包括五大构成部分,分别为教育目的观、关于教育者的认识、关于受教育者的认识、教育内容观和教育方式观。我们形成具有爱的教育观,实际上,就是分别以爱的视角关照这五大构成部分,使这五大构成部分渗透着爱,具有爱的品质,而高明的教育方式定然是融汇了爱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但对于现实的教育者来说,具有教育观的人,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教育操作思路的人,不一定具有明确的教育观。这也是我们现实教育存在问题的一大原因。

爱的教育智慧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奠定了教育智慧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思维的核心,是人对教育的设计,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即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将爱的精神贯彻在整个教育行动的设计中,以爱统领对教育行动的思考。教育操作思路是人对教育活动的理论构思,作为教育实践的方法论,涉及教育原则、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教育操作思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教育操作模式,另一部分是教育操作原则。模式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教育操作模式即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教育操作方式。教育操作方式突出的是教育方式的动态形式,教育方式是对教育操作方式的静态描述。方式是方法和形式的统一,同一种方式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形式组成,比如传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行。教育操作模式最终是教育方法

和教育组织形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教育操作思路的核心。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在教育操作模式上无法实现,因为操作模式是客观的人的行为的方式,是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在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包括根本无爱的人。而教育操作原则却能够具有爱的品质,于是,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问题,就转化为使教育操作原则具有爱的品质。原则是行为的准则,反映人类行为和活动的合理性,反映遵循客观规律和人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教育操作原则,反映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和教育价值追求的统一。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操作最终表现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从而,教育操作原则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原则,即教育原则;总结已有的认识,这些原则分别为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也就是说,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问题,最终转化为使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启发诱导原则具有爱的品质。而爱的品质,就是因材施教,“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之间的关系”,“它尊重了受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的特点作为教育决策的依据,符合教育民主的精神”,体现了具有爱的教育精神;循序渐进指向“教育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要求知识逻辑序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序的结合,既考虑知识,又考虑了人”,“同样是饱含爱心的”;启发诱导,“则是综合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和教育要求水平快速一致的策略”,其“对立面是填鸭式灌输、注入,从中可以窥见启发诱导原则自身所蕴含的民主因素和爱的精神。启发者欲使人在愉快中学习,欲使人享受思维之乐,实为教育之爱”。这些原则所体现的爱的教育精神,恰好吻合了我们对教育操作原则具有爱的品质的追求,只是现实中的教育操作常常不能真正地遵循这些原则。概而言之,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就是在具有爱的教育操作原则指导下,运行教育操作模式。

本文阐述爱的智慧就是指爱的教育思维,它主要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诚如上文,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的形成,体现为形成具有爱的教育原则。至此,我们认识到,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也就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启发诱导三大教育原则。教育应关注人类之爱,这是因为爱是教育存在的本源:爱是生命的真实存在。从生命的孕育到生命的逝去,有哪一阶段不需要爱呢?爱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地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爱的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整个过程;爱的教育应蕴涵于全部教育始终;爱的教育应是全人类的教育。

第四篇:《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当前,一场规模宏大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中小学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带来了可喜变化。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也遇到了不少新问题,出现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对此,我们若不及时加以研究,深入思考,轻则会影响课改成效,重则可能葬送它的前程。老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曾为此深表忧虑,他将近年来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和浮躁现象,比之为“浮肿病”和“多动症”,并断言:这一场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在这两种病。吕老的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警钟常鸣。历史的经验反复告诫人们,对于各式各样的教育弊病,单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它们的根源,多半在于教育哲学的缺失或错位。

教育是一项复杂工程,无论是政策、体制、资金、设备,或者技术、方法等,众多因素都会在客观上对它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然而这些影响,只有在经过人们理性的过滤和价值的判断,并据此作出选择与决策之后,才会进入实际的教育过程而产生作用。所以,一切教育问题的瓶颈所在,取决于教育者在更深层次,即哲学层次上对于教育的理解;哲学处于教育的上位,它对教育有着最终的规范和指导作用。因此可以说:“所有的教育问题最终都是哲学问题”——这是著名教育哲学家谢密斯的结论。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其实就是教育本性的回归,是一次教育的正本清源。如果进一步问:教育的“本”是什么?它的“源”在哪里?这些带有根本性问题的答案,只能到教育哲学的层面上去追寻。对于物理教学而言,最为本原的问题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第一,什么是物理(本体论问题);第二,为什么教物理(价值论问题);第三,怎样教物理(方法论问题)。人们对于这三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就构成了物理教育哲学的主体内容。

一、什么是物理

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问题。翻开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难找到这样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但这只是对于物理这门科学在学术意义上的一种界定。而我们所面对的“物理”,它同时又是一门课程,于是就有必要从教育意义的层面上去进行一番再认识、再分析,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丰富内涵。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上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为物理学的飞速发展插上了双翅,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以致于人们将20世纪称誉为“物理学的世纪”。什么21世纪呢?有一种流行的说法: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其实,这句话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21世纪是物理科学全面介入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只有与物理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发展。展望物理学的未来,充满着机遇与挑战。李政道先生在《物理的挑战》一文中,曾提出21世纪物理领域所面对的四大难题:为什么一些物理现象在理论上对称但实验结果不对称?为什么一半的基本粒子不能单独存在而且看不见?为什么全宇宙90%以上的物质是暗物质?为什么每个类星体的能量竟然是太阳能量的1015倍?这些问题极大地激励着人们不懈探索的勇气与热情。可以预见,一旦拨去这几朵笼罩在物理天空中的乌云,物理学将会展现出更加灿烂的前景。

其次,物理又是一种智能。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科学家玻恩所言:“如其说是因为我发表的工作里包含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包含了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思想方法基础。”物理学之所以被人们公认为一门重要的科学,不仅仅在于它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还因为它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正因为如此,使得物理学当之无愧地成了人类智能的结晶,文明的瑰宝。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当今,物理学的触角已经伸向众多领域,并取得了越来越大的成就,以至我们很难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界分什么是物理学了。1995年在我国厦门举行了第十九届国际统计物理学大会,会上交流论文的涉及面十分广泛,诸如植物的花序、DNA药物系统、交通的流量、文字的存储等等,光看这些篇目,似乎都不太象是物理。什么,究竟什么是物理呢?几年前,美国《今日物理》杂志,曾就此问题向读者广泛征求意见。最后,他们推崇的答案是:物理学家所做的就是物理学。这话乍听似觉偏颇,其实不无道理。因为在今天看来,物理学更多的是体现出一种智能,“代表着一套获取知识、组织和应用知识的有效步骤和方法,把这套方法用到什么问题上,这问题就变成了物理学。”(赵凯华语)

再次,物理还是一种文化。从广义来说,文化指的是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同样地,物理学家在长期科学实践中所创造的大量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也就构成了物理文化。物理文化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知道,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基本研究方式就是实践,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于人类,它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另外,物理学还在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正因为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的三重属性,我们完全有理由说,物理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物理学是求真的。物理最讲究实证,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最基本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坚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原则。正如物理学家费曼所说:“不论你的想法有多美,不论你什么聪明,更不论你名气有多大,只要与实验不符便是错了,简简单单,这就是科学”。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修正错误、不断逼近真理的“求真”史。物理学是从善的。物理学致力于将人从自然中解放出来,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帮助人们不断认识自己,促使人的生活趋于高尚。这是物理学的价值取向和终极目标,因而物理学的本质是从善的;另外,物理学家的行为也是从善的。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居里夫人和以她为代表的杰出物理学家:“第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更大”。他们那种严谨求实的态度、献身科学的精神,热爱人民的情怀等等,对于后人无疑是一份尤为珍贵的人文财富。物理学是至美的。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说过:美是真理的光辉;罗马哲学家普洛丁又说过:善是美的本原。由此,物理学因真而美、因善而美就是十分自然的了。物理的美属于科学美,主要体现于简单、对称和统一;对称则统一,统一则简单,它们构成了物理学的基本美学准则。

翻开物理学的篇章,可以发现到处都跳动着美的音符,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仅以统一性为例。当代物理学的发展,正朝着两个相反的研究方向延伸:最宏大的宇宙与最微小的粒子。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它们两者并非是分道扬镳、越走越远,反倒显示出不少殊途同归、相反相成的迹象。例如,粒子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常被天体物理学家所借鉴,用来探寻宇宙早期演化的图象;(正由于此,粒子物理学在某种意义上也被称为“宇宙考古学”。)反过来,宇宙物理学的研究也为粒子物理学家提供了丰实的信息与印证。于是,物理学中两个截然相反的分支,就这般奇妙地衔接在了一起——犹如一条怪蟒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又如,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首先发现,在自然界的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下列引人注目的关系:宇宙半径/电子半径≈10(40次),宇宙年龄/强衰变粒子寿命≈10(40次),氢核与电子的电力/氢核与电子的引力≈10(40次),……在上述比数中,宇宙这个最大的系统,与基本粒子这个最小系统之间,竟然珠联璧合达到了如此完美的统一,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了物理世界的美,一种动人心弦的壮丽的美。正是这许多美不胜收的事例,激发起人们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与敬畏,难怪爱因斯坦会说:“宇宙间最不可理解的,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于物理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智能,更是一种文化。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能对自己所任教的物理作一番全方位的审视与剖析,这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丰富的的内涵,从而会更自觉、有意识的去挖掘和开发它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使我们看到,物理原来有着如此美好的禀性,从而会更加钟爱物理,更有激情地去从事物理教学。我以为,只有真正热爱物理的物理教师,才能做到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物理、应用物理,而且还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感悟物理、欣赏物理。

二、为什么教物理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根本的问题,要正确回答并非易事。笔者对此问题的认识,就经历过从“知识本位”到“学科本位”,最后又回归到“学生本位”这样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有很长一段时期,我都把物理教学的目标锁定在知识层面上,认为教物理就是要把物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以供他们今后一生的受用。因为我信奉“知识就是力量”。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我们授予学生什么多的物理知识,其中不乏象“F=ma”这类极其重要的知识,但在他们往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却很少显示出有什么直接的功用。以至过了若干年后,许多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用他们的话说,“全部都还给老师了”。我为此感到深深的失落;但每当我向他们提出“高中三年岂不白读了”的反诘时,这些离开学校多年的学生,却又都会异口同声地作出否定的回答,一致认为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他们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可又说不清究竟是哪些具体知识所起的作用。我想,这大概好比吃饭,谁都不会否认吃饭对于生存的意义,然而谁又都说不清楚,吃了这顿饭究竟是在身上的什么地方长了块肉。

一位毕业已有二十余年的学生,曾与笔者聊起他“印象最深”的一堂物理课。原来那堂课讲的是重力势能。当时为了说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我曾向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有人站在五楼的窗台上要往下跳,你说危险吗?开始大家都认为这太玩命了,后来仔细一琢磨,又全都乐了:你别往窗外跳,往窗里跳不就没事了吗?这位学生觉得这个例子特有意思,于是经久不忘;但问他该例说明了什么物理知识时,他说忘了。正当我面露憾色时,他紧接着的一番话却令人宽慰,他说:“这个例子使我懂得凡事都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尽管这堂课所传授的物理知识,这位学生已经遗忘殆尽,但通过有关知识的学习而凝炼成的思想、方法等,却在他的心里铭刻上深深的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多年前的这堂物理课,对他不也是极有价值的吗?学生从高中毕业后,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将告别物理,所学的物理知识终究会被忘记,到那时再回头审视一下:物理教学留给他们的还有些什么呢?如果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不出物理所给予的才智与启迪,那将是物理教学的失败。由此看来,具体的知识通常只是作为教学的载体,在知识的背后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东西。正如我国资深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的:“我在大学里学的是物理学,…….以物理学为对象我学到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逻辑思维的能力,物理学的知识有时是很有用的,但通过物理学学到的这些能力,比物理学知识更有用。”钱老在读书时就是通过“物理学”这个载体,获得了很多比物理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所以,那种将物理教学等同于物理知识教学的看法是偏面的,而以“知识本位”来确立物理教学目标取向的做法同样是短视的。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教师一般都会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日臻熟悉,从而格外钟爱。可能是受了这种职业情感的影响,我还一度把物理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将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为物理学家或物理工作者”。尤其是当我从农村普通中学调入重点高中,面对的是一个个聪颖好学的学生时,这种愿望愈显强烈。但我不久就发现,其它学科的教师大概也出于各自的职业偏好,都对学生有着与我类似的期望。这样一来,大家自扫门前雪,各唱各的调,没能将各学科的分力凝聚成一股合力,实际效果当然就差强人意了。尤其令我沮丧的是,班上那些物理学习优秀的“得意门生”,日后直接从事物理专业的竟然也少之又少。正当我陷于迷惘之时,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先生的一则事例给了自己极大的启迪。当年复旦大学曾对核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与核物理有关的工作,其余的都纷纷改行,活跃在金融、企业或行政等岗位上。对此,多数人都断言这是物理系的失败,而杨福家却认为这正是“复旦”的成功。因为,通过这四年本科的物理教育,使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是毕业后都能很快适应各种不同领域的工作。这也印证了赵凯华先生的话:“一个人学了物理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他的物理没有白学。在我看来,对于学物理的人无所谓‘改行’……。”经过上述曲折的认识历程,使我逐渐看清了物理教学最终目标的聚焦点,既不在知识的本位上,也不在学科的本位上,而应该落实在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的本位上。

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也可以反过来设问:“如果我们不教物理,学生不学物理,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发展留下那些缺憾?”一种显而易见的回答是,学生将因此学不到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这话没错,但不够全面。因为除此之外,学生还将失去更为重要的,有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从而最终影响他们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当前,物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一位有教养的公民都必须懂得的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今天学习物理的目的,恐怕不是为了明天去进一步研究物理,而是有助于他去面对或决策所遇到的大量非物理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一生的文明、健康,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正如《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所说的:“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为了使人们能够过一个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作准备。” 据此,对于“为什么教物理”这个问题,最确切的答案就是: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教。——这应该成为我们的物理教学观。

众所周知,生物基因对于生物进化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极其细微的基因差异,往往会导致生物之间的巨大差别。受此启发,有不少社会学者正致力于寻求在人类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有着哪些最为核心的要素,从而提出了“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人类文化系统中的“遗传密码”。文化基因的核心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人类的进化比一般的生物进化更为复杂,它具有双重进化机制,除了生物基因进化机制外,还有文化基因进化机制。教育正是推动文化基因机制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要义,不只是文化现象的展示与诠释,而在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发展。物理教育当然也不例外。什么,蕴含在物理教学中的“文化基因”究竟有些什么呢?笔者以为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因为这三者是构成科学素养最基本的要素。如果将科学素养比拟为一座金字塔,什么科学知识犹如塔基,科学方法就是塔身,科学精神则是塔尖。物理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为了构建这座宏伟的科学素养之塔而添砖加瓦。换言之,物理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促进学生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把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使他们知识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客观的人;二是把前人从事智力活动的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能力,使他们明白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成为一个理性的人;三是把蕴含在知识中的观念、态度等转化为学生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懂得怎样使世界更美好,成为一个创造的人。

三、怎样教物理

这是一个极具个性化的问题。正如“有一百个演员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样,有多少位物理老师就可能有多少种教法。但是一百个哈姆雷特仍应是哈姆雷特;同样地,物理教学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都不能背离其自身的特点和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在讨论怎样教物理这个“方法论”问题时,必须以“本体论”问题(什么是物理)为依据,以“价值论”问题(为什么教物理)作导向,只有紧紧抓住这两头,物理教学的改革才不致走偏方向。

笔者从事物理教学数十年,围绕“怎样教”的问题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摸索,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与方法,但如果将它们置于教育哲学的高度,并加以理性的过滤,那最后留下来的,大概只是“关注过程,优化过程”这几个字了。我认为这正是教好物理的关键之所在。

作为教学范畴内的知识,一般有着两种形态:一种是外显的学术形态,另一种是内隐的教育形态,前者具有实用的价值,后者具有教化的功能。如果我们把知识比喻为一座冰山,它的学术形态只是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它的教育形态则犹如淹没在水下那浑厚的山体。比如以“电磁感应”为例。有关这种物理现象的产生条件及变化规律等知识,教科书是以准确的定义、严密的推理,白纸黑字形式化地写在了上面,它所呈现的就是该知识的学术形态。而它的教育形态,诸如:猜想假设、实验归纳等科学思想方法,电磁互变、世界多样统一的科学观念,以及法拉弟锲而不舍、十年磨一剑的科学态度与精神等等,则大多隐含于字里行间,不会自动凸现,有待我们去深入挖掘与开发。知识的学术形态往往是一些符号,单凭符号的学习是无法提升智能的。有的学生即便看懂了课文字面的意思,甚至也会做题目,但到头来却不理解学了这些知识的意义是什么,价值在哪里。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深入下去,进一步触及到知识的教育形态。

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功利价值(为个体实现其目标提供方法与手段),认知价值(用以训练心智,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以及发展价值(陶冶情操,修炼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它们构成了一组由低到高的价值层次。教学实践表明,知识价值的发挥与知识所处的形态是密切相关的。当教学活动仅仅在知识的学术形态层面上徘徊时,知识多半只能发挥出有限的功利价值,只有一旦深入到知识的教育形态之后,才能使它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水平。由于知识的学术形态通常以结果的形式来呈现,而它的教育形态则蕴含于过程之中,因此,教学就必须关注过程、突出过程,坚持以过程为主线的原则。教师要尽力为学生营造一片广阔的时空,引导他们去探导知识的渊源,揭示知识的本质,进而体会物理的价值,感悟物理的美感,这才是成功的物理教学,也正是我们提出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缘由。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1.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1.jpg“>

1969年法国数学家曼德布罗特曾提出“英国的海岸线有多长”的问题,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导致了一门新学科——分形的诞生。分形最重要的原理是自相似性。人们惊奇地发现,自然界中原来存在着什么多的“分形”或“自相似结构”(即局部中又包含着整体的无穷嵌套的几何结构)。例如起伏的山脉、闪电的轨迹、晶莹的雪花、金属的断面,等等。众多复杂事物的无规律性,却以出人意料的规律性呈现出来,使人们能够从部分中认识整体,在无序中把握有序。回溯到一个世纪前,法国的胚胎学家海克尔发现,从种细胞成长为成熟的个体,高等生物都要经历一个胚胎发育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该物种长期进化历史的迅速而短暂的重演。此即“生物重演律”。重演现象其实是自相似规律的一种反映,除了生物进化外,在其它领域里也屡见不鲜。就以教学活动而言,学生从“未知”达到“真知”,需要经历一定的教学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也是以浓缩的方式,在短暂而迅速地重演着人类漫长的认识发展历程。——我们不妨称此为“教学重演律”。自相似理论或重演律不仅揭示了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且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将其作为指导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思想,可以有效地促进物理教学过程的优化。

如果把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视作为科学知识的原生产过程,那么学生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过程。理论与实践都表明,这两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互不关联,它们在本质上有着极大的自相似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他们学习科学的心理顺序差不多就是前人探索科学的历史顺序。因此,理想的科学教育应该是,以浓缩的时空和必然的形式,重演人类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让学生去亲历探究的过程,感受科学的启迪。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的知识,还能从中汲取前人的智能,领悟思想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需指出的是,重演并不等于重复。如果将教学活动偏面地理解为一种历史的“文化回音”,或者把教学过程机械地还原成科学研究过程,不加选择的让学生去重走历史的老路,那将是荒谬的。正确的做法,应如玻利亚的“教学发生学原理”所指出的:“在教一个科学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让孩子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最关键的步子。当然我们不应该让他们重蹈过去的无数个错误,而仅仅是重蹈关键性步子”。为了在教学中正确选定并合理设置这些“关键性步子”,教师就有必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的潜科学分析。所谓潜科学是相对于显科学而言的。我们一般将那些已得到确证或世人公认的理论所构成的常规科学称之为显科学,而它的前身,即那些处于孕育阶段、尚未成熟的科学胚胎就是潜科学。科学的发展总是由“潜”到“显”,又由“显”进入更高一级的“潜”,如此螺旋式地循环递进,永无止境。写在教科书上的科学结论固然重要,但它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则更富启迪。

杨振宁教授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将他取得成功的奥秘归结为这样一句话:“要站在问题开始的地方,要面对原始的问题,而不要淹没在文献的海洋里。”这不仅道出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治学之道,对于物理教学也有极大的启示:物理教学同样不能淹没在结论和题目的海洋里,而应将活生生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返朴归真地展现开来,多让学生面对原汁原味的物理问题,引导他们去亲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物理问题的解决过程,等等。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新课标”教材就一改传统模式,另辟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不惜化较大的篇幅与笔墨,去追述当年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规律的探究和思考,把科学大师在重大发现中所显示的创造性的研究风格和独特的思维方法,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以潜科学史实为背景,以科学家的思维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式,为我们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种良好的范例。因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由落体规律本身,尤其是为学生创设了机会,可让他们“近距离”地去体验和领会伽利略所开创的“实验+思维+数学”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这后者的意义或许更为深远。

-----------------------------

讲座PPT

电脑(HOMEME)E:专业成长《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2.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2.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3.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3.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4.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4.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5.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5.jpg“> 吴加澍” border=“0” alt=“《我对物理教学的哲学思考》义乌中学 吴加澍” 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6.jpg” real_src=“http://image66.360doc.com/DownloadImg/2013/10/3121/36374460_6.jpg”>

第五篇:三角函数的教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角函数的教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徐锋文

摘要: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起着桥梁的作用,并且在其他章节的知识中也被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三角函数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科技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三角函数教学的深入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三角函数 教学体会 教学反思 实际应用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日新月异。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思想活跃,关于数学方面的研究日益深入和丰富。三角函数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也日益突出,其中三角函数的教学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角函数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作用越来越重要。下面来让我讲对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的心得体会,反思以及三角函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做一些详尽的介绍。三角函数的心得体会:

1.1 要特别关注和留意教材和大纲内容的变化。认识这一变化,我们才能有目标的学习,了解教学的深度、难度和广度,避免复习中做一些无用功。

1.2 关注教材编写的新颖之处。1.3 强化几何思想,加强几何直观。1.4 加强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把三角函数作为描述真实生活的数学模型,首先展示大量的背景材料,再分析、概括、抽象,建立模型来解决问题,数学生活化,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5 高科技设备的引入和应用。把学生从烦琐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并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数学规律。三角函数的教学反思

2.1 关于三角函数的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2.1.1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模型的意义。

2.12弧度是学生比较难接受的概念,教学中应使学生体会弧度也是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可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逐步理解这一概念,在此不作深究。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一定要注重三角函数中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要对三角函数的图象、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化简、求值和最值等重点内容熟练掌握并加以运用。将三角函数与代数、几何、向量的关系加以联系总结、相互融通。在三角函数的学习中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注重知识的总结。

3.1 熟悉三角变换常用的方法——化弦法,降幂法,角的变换法等;并能应用这些方法进行三角函数式的求值、化简、证明。

3.2 深入探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图象性质及对平移变换、伸缩变换的意义。4 学习三角函数的策略

4.1了解差别:深入探究角、函数运算间的差别,即进行所谓的“差异分析”。

4.2寻找相关性:通过公式间的相关性,找出差异之间的内在联系。

4.3 恰当转化:选择合适公式,使得差异的转化。三角函数知识意义和影响

三角函数知识对于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5.1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函数和方程思想时,讲授求值域、求最值、求参数等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函数和方程的使用,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解题练习,使学生在实际联系中感悟函数和方程思想的意义,从而使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导锻炼和培养。学生能够使用万能公式将原函数转变为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一元二次方程存在实数根的条件求出最值或所求范围。

5.2激发学生数形结合思想

在数学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使用到数形结合的思想,其中最为普遍的是使用单位圆和三角函数图像进行数形结合。在求三角函数的最值时,有效的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更快更简单的解决问题。例如,函数零点(或方程的根)问题:

函数零点就是函数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因此求函数零点的问题往往需要借助于函数图像,通过图像寻找我们要找的答案。

(2011年陕西卷理科6题)

函数f(x)=-cosx在[0,+∞)内().(A)没有零点(B)有且仅有一个零点(C)有且仅有两个零点(D)有无穷多个零点

分析:此题如果想用代数法直接判断函数零点,那么是非常困难的.解决本题的关键将问题转化为研究方程-cosx=0根的个数。再进一步将问题转化为求函数y=cosx在[0,+∞)内的交点个数问题。

解: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出y=与y=cosx的图像,由于x>1时,y=>1,y=cosx≤1,所以两图像只有一个交点,即方程-cosx=0在[0,+∞)内只有一个根,所以函数f(x)=-cosx。

通过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以及综合能力。

三角函数的意义,除了几何应用,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它是很多微分方程的解。因为三角函数的任意阶导数还是三角函数,e指数也有同样的性质,本质上它就是三角函数的另一种表达形式。比如说,速度v,加速度a,位移y,时间t,服从某个关系y=f(v,a,t),因为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加速度是速度的一阶导数,也就是位移对时间的二阶导数,代入后,方程中只含位移与时间,即y=f(t)。这就是一个微分方程,一般它的解是某种包含三角函数的形式。

三角函数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的“随处可见”,算屋顶的高和长度的时候也可能能用到,但还有别的比较复杂点的,比如直的圆的形式各样的楼梯,坡道,土方工程的测量控制。公路桥梁的走向,花园的规划,材料的预算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三角函数的过程中,学会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用数学的专业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同时努力用学习到的三角函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结:

三角函数教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相信,三角函数的教学会更较深入化,专业化,会给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芝平.构建三角函数刻画周期现象——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教学反思[J].数学通报.2012(01)[2]李丛.高一学生三角函数认知障碍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时立文,鲁英.谈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8(18)

下载[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教育]对反三角函数教学的哲学思考(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恋爱的哲学思考 爱情是什么?我想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每个人对“爱情”的理解都不一样。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发生每个人身上的爱情都不一样。然而, 台......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对茶艺的一点哲学思考 茶艺是人类物质生活发展社会化的表现,其深层的文化内涵有着民族情结和价值意义的多项重叠。茶艺在中国的历史延续,不单是人对物质生活的亲身感受,而且是......

    教学哲学的实践性思考

    教学哲学的实践性思考 一、 教学哲学 教学哲学是研究教学中的哲学问题的教学理论和用哲学的方法研究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的总和,其基本研究领域或学术分支有教学本体论、教学......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5则范文

    对人生价值的哲学思考 人生,是一个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远也没有结论的研究课题,不仅哲人对此打发感慨,而且平常人也经常对此进行谈论,作为一名大二的学生,谈论如此大的一个话题似......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

    对改革所作的历史哲学思考[摘要]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在世界风云变化莫测的今天,在中国改革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我国的改革做一个实事求是的审......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对512汶川地震的哲学思考 -----尊重客观规律前提下开展的救灾行动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哲学思考 易传英 (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社科基础部, 四川成都611730)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新世纪以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从大学生就业的诚信......

    对乡镇中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略谈乡镇中学学生作文的问题与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但在乡镇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方 面原因,作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