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素质教育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的新审视
(大竹县庙坝中学
刘洪莲)
素质教育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近年来,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方面作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笔者感到,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还普遍滞后于素质教育思想观念,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落实。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行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素质化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中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如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是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学校教育要加强学生多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要让学生亲自走进社会,走近生活,从实践中去感受科技,应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是活动课的设计,要把视野指向校外,把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场所纳入教学设施范畴。可以从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确定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去调查,去实践,去研究;也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些长期合作的教学实践基地和一些用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使学生的实践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动态信息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才能在教学实践上转化为具体的素质教育行为。没有教学设计的素质化,也就不会有课堂教学的素质化。
第二篇: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新追求
———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
湖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冯庆婷 湖州中学 全刚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也在发生根本的转变。那么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将会发生哪些转变?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本文将简要地阐述新课程课堂教学发生的转变及基本追求.
关键词 新课程
生物课堂教学
生活性
发展性
生命性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渠道。“加强高中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习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那么,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是什么?
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的需要; 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1. 教学的生活性
生活不直接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知识本是生活的结晶,但当我们单纯把它们作为知识传授,而根本就没有顾及它们对生活的意义时,我们所授知识只是一堆与人无关的僵化的东西。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少学生学习了高中生物课程,却不会解决现实中简单的生物学问题,不懂解释生活中简单的生命现象。新课标也明确要求生物教师、生物教学要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生活,服务生活。这无不要求生物课堂教学追求生活性。1.1面向生活的教学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在与生活的接触中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而生物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与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相关。例如:“转基因食品、绿色食品、基因诊断与治疗、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组织培养、非典、禽流感”等生物学名词在各种媒体中频频出现;用加酶洗衣粉洗涤有血渍的衣物很干净,一般的洗衣粉却效果不佳。这些生物学名词和现象虽然家喻户晓,但很多人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如转基因食品是如何产生的,禽流感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加酶洗衣粉能很好的去除血渍等。课堂教学要面向生活,就是要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疑问中引入课题,立足课本知识、使知识具体化、真实化,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对转基因食品的产生过程,对禽流感的产生等知识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对是否食用转基因食品做出决策和了解如何预防禽流感等。1.2联系生活进行教学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不可缺乏的认知停靠点。生物学教学要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才能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显得空洞、枯燥,而具有趣味性,这样也拉近了生物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高中生物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教学几乎都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例如在“细胞渗透吸水与渗透失水原理”的教学中,就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入手,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归纳。如“用盐腌萝卜盘子里的水会变多,这水是哪儿来的?学生很快回答出:“从萝卜的细胞中渗出来的。”这时要求学生模仿着也举这样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了例子。“这些例子说明了什么?”“细胞内的水份可以从细胞内向外渗。”再如“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青菜变得鲜嫩?” “把青菜泡在清水中,菜叶中的水就得到了恢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青菜细胞吸水了。”在这一问一答中,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接着引导学生归纳出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失水、在底浓度溶液中细胞吸水的原理;并利用这个原理,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的庄稼长不好,一次性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现象等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与信心。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有“实际生活”作为认知停靠点。2.教学的发展性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以学科为本位,旨在传授知识;发展性教学以人为本位,旨在促进人的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其发展的内涵而言,是指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这个三维目标的整合,而这个三维目标的核心就是人的发展。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1由狭义教学向广义教学转变
传统的知识性教学主要是促进学生认知素质发展的最有效的资源,对于人的其他方面素质的发展来讲,它只是提供一个发展基础,可以说知识性教学是“狭义教学”。而“广义教学”,不仅仅是指关于知识的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育资源,它应有活动的教学、交往的教学、间接经验的教学、直接经验的教学、环境的教学等,总之包括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资源的教学。相对于传统的狭义教学,新课程强调广义教学。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如简单讲述沃森和克里克DNA模型的建构在科学发展和普及中的意义,激发同学们制作DNA模型的动机和热情;师生共同利用各种手段查询和收集DNA模型的相关资料;成立合作小组,设计制作方案;小组合作完成制作过程;课堂上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由同学们做出评价;对自己的模型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学生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修正自己的观点,激发出新的灵感。通过这样的互动、合作、交流、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学习了生物学知识,还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使学生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2.2由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
在讲授性教学中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自主性的体验,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教师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书本中隐含的只能意会的知识时显得困难,只能靠死记硬背。至于学会解题要靠多做练习,自己在练习中去领悟,但只有少数好的学生能真正在练习中领悟到解题策略和方法,多数学生却没有领悟,大量的练习成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厌恶学习。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等要求,这些要求都在呼唤讲授性教学向感受性教学转变。感受性教学的进行主要是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体验,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从而习得只能意会的知识。某教师在“人类遗传病与优生”的教学中,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区,甚至到医院去调查。让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的遗传病种类、外在表现及其遗传规律。如让学生从社区了解常见遗传病到底有哪些种类,有哪些外在表现并通过交流获得比来自书本更为具体的必要信息;了解外耳道多毛症患者是否均为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是不是远远多于女性等。还借助当地医院收集了多份遗传病例、家系图谱,通过已有的遗传学知识进行分析,找出凡是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案例的遗传特点。又组织学生到遗传咨询中心了解有关优生与遗传的知识。在这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的经历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方式,还有互动式体验、情景中体验、想象中体验和艺术陶冶中体验等形式。2.3由依赖性教学向独立性教学转变
实现“满足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念之一,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进程和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的,是由完全依靠教师的阶段向完全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发展的过程。高中阶段主要是实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基本独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师怎样教密切相关。有些老师非常善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快,反之,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发展得慢。那么教师如何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这实际上是由重教师的 “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 “学”的指导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彻底摆脱传教学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角色定势的影响,不能以自己预设的思路和方案去取代学生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去影响学生,而是以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服务者去参与教学。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看书、查阅资料、动手实验等自学形式,指导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设法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悟出其中的道理,理解所得的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目的。在这个“从教到学”的转变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不断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作用发生与之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独立,教师作用告终。3. 教学的生命性
传统课堂,教育工作者常把人“物化”,忽视了教育场所中“人”的活动和“人”的感受,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忽视,还表现为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从而影响了课堂的活力。而事实是教师劳动的对象不是无生命的自然物质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和主动性、独立性、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把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生命化的课堂教学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单个表演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形成“学习的共同体”,通过有效的交流与互动,共同建构知识的意义。其次,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只局限于认知方面的发展,而是促使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不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的苦与乐,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次,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再现,而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充分展现。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面对思维各异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很难扮演的,要开动脑筋,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形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各种信息的综合把握,及时做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最后,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构筑和支撑,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56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生物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中学生物教学,2005,7-8:6-7.
第三篇: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新课堂教学的审视与纠偏
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了,课堂教学从理念到行为发生了重大改变。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一些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教育改革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作为我们的试验品,一线教师需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这也是改革精神的应有之义。因此,教师阶段性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些客观理智的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革新教学方法。从而,走出教改的迷茫,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期,我们从依旧存在的教学顽疾、难辨真假的不等式和审视教学的七个自问等三个层面抛砖引玉,回顾和总结一下教改以来,我们的新课堂教学还应该如何完善和修正。
一、剔除教学的四点顽疾
在新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大的顽疾莫过于教师不可撼动的主权地位。时至今日,不少老师依然“大权在握”坚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仍旧是被动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以下是教师在教学中顽疾的主要表现及建议:
1、过度的基础知识讲授
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本来是完全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来回答或表达的,但老师还是喜欢自己在滔滔不绝地讲,结果让学生无事可干或无话可说。其实,对于基础性知识(如定理、定义、基本概念等),完全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课前预习中通过简单的阅读与理解后解决问题,课堂上只需要通过简单、快速的练习检查(或检测)就可以了。
2、过早的干预叫停
在答案反馈过程中,当老师发现第一个学生回答有误或不完整时,老师没有足够的耐性或智慧来让其他学生作补充性回答,而是马上干预叫停,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或作过分的补充,结果让被提问的学生感到非常难堪,与此同时也剥夺了其他学生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因此,在答案反馈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项活动。当一个学生回答不正确时,应马上让其他学生来纠正或补充。在确认多数学生都无法解答时,才进行干预纠正、解释或补充。
3、过多的包办代替
学生在答案展示的过程中,老师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到黑板来展示答题过程,而是喜欢代替学生在黑板上作答,于是就出现了学生边说老师边代写的现象。老师之所以这样做其理由是一方面可以省点时间,另一方面又可以减少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不要影响课堂教学的进度。实际上,在答题过程展示这一环节,教师最好直接让学生到黑板上完成答题过程。一是有利于真实暴露学生答题的误区以及规范性问题,二是有利于及时提醒其他学生避免出现相同的失误,三是有利于为学生创造机会去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
4、过分单一的展示 一节课下来,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中只让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而其他学生只是在当观众看热闹,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各自的展示和充分的互动,一节课的关注点好像只是几个学生,把其他学生都闲置起来。课堂应该是所有学生共享的课堂,而并非是个别学生的专用场所。老师要面向所有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与分享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充分讨论、交流、互评与展示,然后才派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展示。如果展示过程中有不当之处,再让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来补充或纠正,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展示范围。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再是若干年前老师想象中的学生。他们一方面是学习者,但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如果老师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资源,那么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老师的助手,同时也是学习者之间的助手。
二、厘清教学的五个“不等式”
新课改的背景下,由于各个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误区,所以各个学校的课堂上都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尤其是下面几种常见“不等式”,应当引起教师的关注与反思。
1“自主学习”≠课堂“放羊”
在新课程背景下,主要有三种新型学习方式,即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由于对自主学习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误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的事,只要把部分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就是自主学习了,以致课堂失控,学生自由散漫、为所欲为,自主学习变成了课堂“放羊”。教师应当明白,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自主学习需要自律、自控,更需要方法与技巧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时,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征和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自主学习需要教师适时“放手”,但绝不是无条件地放任自流,它对教师驾驭教学的技巧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2“合作学习”≠“小组学习”
许多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时,千篇一律地使用小组合作模式,问及原因,众口一词道:“合作学习不就是分组学习吗?”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包括同伴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员合作学习三种主要形式。目前,只重小组合作学习而轻视其他形式的问题愈发突出。其实,同伴互助合作学习的典型形式就是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它比生硬的分组学习要简单得多、方便得多,授课者为何要舍近求远呢?另外,全员合作学习同样值得尝试与探索,它以教学班的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特征。例如:班级授课过程中的讨论学习、角色扮演活动等,都是全员合作的范例。
3反对“满堂灌”≠弃用“传授式”
教学法新课改以来,“满堂灌”被视为洪水猛兽,专家评课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讲得过多了”。于是乎,套用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方式被无限放大和机械地滥用,一些浅显的知识也采用启发式教学,一些已掌握的生活技能仍进行教学试验,教师就是不敢直接“灌”给学生。结果,只能以浪费时间为代价,换取低效的“满堂彩”。其实反对“满堂灌”,并非就此淘汰了“传授式”教学法。一些专题知识、人物背景、知识间严密的逻辑推演等,学生难以独立建构,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引导。传授式教学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其正确运用不仅能节约时间成本、增加教学内容,还能确保知识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传授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开动脑筋,积极互动。当传授式教学法与其他新型教学法相互交融时,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才会进一步拓展,课堂才能更加精彩与高效。
4运用多媒体教学≠弃用板书
由于传统板书的“板书、板画、板演”等预设性功能完全可以用多媒体完成,且多媒体更方便、更准确、更美观;还因为有的教师(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的书法基本功较差、板书太丑羞于见人等因素,造成当今课堂上部分教师惜字如金、难见板书的奇怪现象。在我看来,预设性的“板书设计”完全可以由多媒体课件所替代,但多媒体不能完全替代板书。传统板书较多媒体演示的最大优点就是灵活性,即生成性。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静态的课件预设无法包罗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临场发挥时需要板书;同时教师的漂亮板书对学生也有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多媒体板书,这就给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只有多媒体与传统板书优势互补、有机组合,形成紧密的“鱼水关系”时,才会产生最佳的课堂展示效果。
5课堂“热闹”≠教学“有效”
如今的很多公开课热闹非凡,学生们说、唱、演,或者加上游戏和竞赛,欢歌笑语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以至于一些听课者说,仿佛走进了影剧院或菜市场。如此嘈杂“热闹”的课堂是教改追求的境界吗?“热闹”之中教学效果又如何呢?语文课程专家杨再隋教授曾指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教学也很相似:体育课上,学生喊破嗓子却未曾出汗;数学课上,学生抢答问题时声音响亮,独立作业时却一筹莫展……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双慧眼,学会透过事物现象去看本质。不能仅仅看到课堂气氛“热烈”,就以为学生思维跟上了教师思路。尽管精彩热闹的形式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这并非是决定教学有效的关键因素。“热闹”的氛围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教学的目标所在。
三、审视教学的七个问题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然而,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往往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和操作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偏差,集中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而实际普遍存在的有效性问题,即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却不高。因此,教师要经常从以下七个问题来自问和反思自己的教学。
1、我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吗?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被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有的对此还推崇备至。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特别是一些没有认真学过新课程知识的教师,由于对这些学习方式不甚了解,只知些皮毛,不具备组织运用开展这些课堂学习新形式的知识,就“依葫芦画瓢”,只图形式、热闹,结果反倒是学生不知道的还是不知道、该懂的还是没懂得。最终还得通过讲解、提问等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转了一圈又返回老路子上来了,并且还耽误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作为教师,面对自己的课堂,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效吗?我究竟什么没做好?我还要学习什么?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实现有效课堂的目的……”
2、我的课堂到底还拥有什么?
上课时老师关注学生什么?是关注学生服服帖帖,唯唯诺诺?还是关注学生表面的热闹、虚假的兴奋?都不是。老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心灵相通。而现实课堂中最常见也最可怕的是一“发散”“就收敛”,当学生提出“如果……有多好”的声音时,教师往往会用“不行”或者“不可能”来回应。现实中数学终归是一堆乏味的公式符号,语文就是字、词、句、段、文、音乐等于视唱,美术等于绘图……忽略了对孩子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假大空”式的言说、公式化的套话连篇累牍;在课下,他们我行我素,课堂言说早已抛至九霄云外。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所以说,有些时候,我们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到底还剩下了什么?
3、我的课堂里什么是值得自豪的?
我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不足,还应当找找自己的“闪光点”,给自己一些信心。我不是王崧舟,我没有“诗意语文”;我不是孙双金,我创造不了“情智课堂”;我不是窦桂梅,我不谙“主题教学”……我是谁?我是我,也同样是世上独一无二的,我同样能够创造精彩的课堂。与此同时,也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的课堂里什么是值得自豪的?是语言的幽默、情境的创设,还是某个环节的设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咱们总有自己的特长、拿手戏,但是,不要一味模仿名师大家而丢弃了自己。不然,邯郸学步、东施效颦,都有可能上演在你身上。我们要记住——“我的课堂我做主”,因为咱们永远不可能是王崧舟、孙双金、窦桂梅……
4、该怎样去吸引那些“学困生”?
在课堂上总有那么一些孩子不能很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他们身在教室心在外,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们总是抱怨他们不专心、脑子笨、学习差。但是,我们是否考虑过适当调整一下课堂的节奏,设置一些有效的教学环节,创立一种合适的氛围,去吸引那些抛了锚的孩子,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致,让他们也能够动起来,变成课堂学习的主人呢?也许正是我们课堂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才使得那些孩子渐渐地变成了所谓的“学困生”了吧。
5、怎样才能找回课堂的活力?
达尔文说:“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是最强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同样道理,好的课堂不一定都出自于名师、大家之手,也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充满着“时尚的元素”,好的课堂也可以是最具活力的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最具活力的课堂呢?歌德说过:“流水在碰到抵触的地方,才能把它的活力解放。”活力课堂也只有因“抵触”才能激情四射。这里的“抵触”,应该是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个体之内思维的碰撞。有了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使思维更深刻、更具意义。
6、换个角度会怎样?
每个人都喜欢给别人提建议,那是因为所站角度的不同、位置的不同。既然从另一个角度能够产生不同的新的看法,所以当我们的课堂存在某些问题、不足的时候,就应该试试换个角度去对待。换个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或许就真能够找到不足、发现问题之所在,觅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换个角度经营自己的课堂,你将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7、我的理想课堂是什么样的?
我们都有自己的理想,无论是大是小、或近或远,那是你努力奋斗的目标。理想的课堂怎样,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在你的心里不能没有自己理想课堂的坐标。我们自己要建立一个理想课堂的坐标系,从原点出发一步一步朝目标迈进,不断修正、改进,那么自己就会在实现理想课堂的路程中收获一个个精彩。当你达到自己的一个理想时,那是一种成功的惊喜与自励,鼓励自己,接着朝下一个理想努力。总有一天真正的理想课堂、理想的自己就会呈现在自己眼前,自己也会如名师一般独具个性和魅力。但是,最可怕的是在自己心里根本就没有要创设这个坐标的念头。
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不断试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改革的精神,就是开放的意识、探索的心态、包容的气度、多元的观念、虔敬的情怀。所以,作为一名有理想、有追求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阶段性地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重新审视,不断更新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教师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只要教师用正确的心态去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纠偏,不断进步,那么,课堂将不再只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和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越加变得内涵丰富,精彩纷呈。也必将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革命。
第四篇: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福州八中 生物组 陈文辉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深化生物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试验,探讨和推广。关键词:网络环境;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强的学科,生物教学应该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倡学生的主动性。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全新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操作、观察和科学语言等素质的培养,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开展了“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谈谈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生物课堂学习特点:
1、网络环境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利用的资源,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选择一些网上资源,而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网络的应用将是未来生物教学发展的方向。
2、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网络环境是一种适合于学生学习的媒体技术环境,它具有教学信息多样性、反馈信息实时性和教学系统交互性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上进行互助学习、自主学习,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还学生个性。师生的信息反馈、交流打破时空的限制,问题可以及时发现、解决,教学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控。
3、网络环境下,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克服课堂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意识。利用电脑网络,教师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展开讨论,把自己认为有疑难的问题输入电脑,教师通过电脑屏幕显示,了解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有目的地去解决学生的难题。这个环节,老师起引导作用,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电脑真正成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工具。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在教学中的地位:
l、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由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的限制,课堂无法落实分层次教学,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水平自主学习,因而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了素质教学的要求。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软件)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是在研究青少年学生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理论。它对“教”与“学”的本质进行重新认定,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动地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应事物的性质及事物间的联系达到较深的理解。教师的“教”只是一种旨在影响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外部刺激,教师只起引导作用,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推动者。
2、对学生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因而压抑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培养。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地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老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式学习。
3、对教学内容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生物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的惟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生物知识。
4、对媒体地位的重新认识:
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媒体对于教师来说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对学生来说,不仅是用来作文字处理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而且更多是作为学习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借助计算机在学习中的认知功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促进功能与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协作加工信息功能结合起来,认真分析生物教科书提供的有价值而又有限的资源,以它为主线,尽可能地利用网络相关资源。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自主地、协作地构建知识的学习空间。
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并确定整个教学单元的内容和进程,让学生在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助学习,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要努力创造条件,对重点知识的探索,尽可能地从学生的不同水平出发,提供不同层次的活动空间。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创设了两个活动空间:其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学生的课外小调查“单双眼皮的遗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其二指导学生以一名医学专家的身份进行“亲子鉴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方面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自主化和协作化”。比如,为突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自主化,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为充分体现协作化学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应创设课堂交流、课堂论坛等形式。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随时可以点击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得到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这一功能将自己的问题发布,等老师或别的同学来参与解决和讨论,从而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协作学习的空间。
又如,在《生物与环境》这一教学设计中,我们鼓励学生围绕这一教学内容拟定若干题目,例如福州近年来的空气污染和西湖水质研究等问题,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形式直观、形象地把自己选定的问题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实际考察及在图书馆和Internet上查阅资料后,同学们制作了一些自己的软件,教师选取其中适合的软件,向全班同学播放。播放后立即组织讨论,把对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在这个课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是又离不开教师事先作的教学设计和协作过程中的引导,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2、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作好评价反馈,将老师的帮助、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设计方面应体现两个方面:
①教师在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采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中,既要了解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节的学习状况,又要了解不同环节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才可能有助于教师的帮助、指导作用真正地、充分地实现。
②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快而又准地了解到自己在每一个环节的学习状况,从而有效地调节自己的自主、独立、协作的学习的速度、强度。
例如:在《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学生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助POWERPOINT课件形式表现出来,老师可以通过学生小组的课件以及学生代表的汇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利于老师的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和指导学生学习。
3、在对教学内容的重新定位认识基础上,教学的设计中,应适当地作些补充材料,当然要做到:
①尽可能地与本节课所学知识有关,并作适当的扩展;
②可适当地补充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事例。③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尽可能地向学生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活跃学生生物思维等相关的生物网站。
例如:《基因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一教学设计中,和学生共同分析了教材中“白化病”的病例,还补充了“单双眼皮的遗传”和“人的ABO血型与亲子鉴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将所学基因分离规律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相关生物网站如: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资源网等上网浏览。[参考文献] l、《网络环境下学习系统的研究和开发》 徐小东
2、《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祝智庭
3、《Webquest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用前景》 王练强
第五篇: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英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掌握英语在当今中国尤为重要。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一、注重德育,紧抓思想教育
英语教学大纲就指出:教学内容要渗透思想道德因素,要寓思想教育于教学之中。英语新教材寓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在备课过程中,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德育潜力,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启迪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美好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如,在讲授Waste[SEFCUnitVI]一课,使学生认识到目前世界污染的严重性,教育学生要有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净化环境,建设美好家园。
二、激发求知欲望,培养自信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教师能够和学生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而且长期共同承担任务和解决问题,那么,这种相互交往就会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中,我遵循教学规律,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与学生沟通思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我坚持以饱满的热情传授语言知识,安排好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其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点滴进一步及时表扬,让学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有新“成就”,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后进生则经常与之促膝谈心,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多鼓励、少责备,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指导他们学习的方法,义务为他们辅导,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疑答难。
三、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
学习英语不是学习一种知识,而是学习一种技能。要掌握一门技能,必须多实践。因此,课堂上我坚持开展以口语训练为主的课前五分钟的值日活动。课前几分钟的“热身活动”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的渠道之一。通过dutyreport,freetalk,storytelling,Enghshsongs,acting等系列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锻炼机会,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增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能力
电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突出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积极调动学生进行感知、理解、记忆和巩固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借助录音、投影、电视等的立体效应,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
创设情景,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新知识。创设情景,学生学起来轻轻松松,说起来津津乐道,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把课文的篇章结构、思想感情放在突出地位。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语言,又有助于他们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学到知识点还要把素质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达到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