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请结合教学,举一教学案例,谈谈你是如何通过付出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进步的。(最终版)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请结合教学,举一教学案例,谈谈你是如何通过付出对学生的爱,激发学生进步的。
有一种爱叫做无私;有一种爱叫做关怀;有一种刻画着伟大的灵魂和歌颂着崇高的品质,那就叫做“师爱”。
转眼间,踏上讲台身为人师已经十五个年头了,一路走来有泪水也有欢笑;有迷茫也有收获。这些年使我对“师爱”感悟深刻,一切成功的教师都离不开爱的支撑,教学与“师爱”犹如生命与阳光。
如今一走上讲台,在班里有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的生活单调,只是家庭,学校。学习——休息——学习,他们是物质上的富翁,精神上的乞儿。他们的家庭相对富裕,家长则异常繁忙,几乎没有时间和他们交流,一个月与父母说不上几句话,父母对其习惯、品性的培养与关注就更谈不上了。爱与关注的缺乏有导致其自卑与不自信,以及对他人不信任。他们自制力不强,抗挫能力差,优越的物质享受中从未受过压力,对学习缺少勇争一流的意识,成绩大多较差。但是“师爱”,成了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是学生成长的力量之源,是学生向上的动力。
我所教的班级就出现这样一位学生,认识他的人都叫他“阔佬”。父亲是一位包工头,家庭经济非常富裕,所以“阔佬”花钱如流水,上课还经常睡觉,考试向来是不及格的。对学习没一点兴趣,由于自身的零花钱较多,导致了“阔佬”经常性的出入网吧和游戏厅。家里怕他逃学,每天上学家长或保姆都要亲自的送到学校的大门,但等到家长一走,“阔佬”的脚上一抹油没影了,就算在学校上课多数都是睡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弃,我总觉得可能是我还没发现他的闪光点,但有一点我必须承认,“阔佬”的礼貌非常的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见到老师都很主动的向老师问好。成绩好的学生在校外见到老师都不一定叫声:“老师好。”所以针对“阔佬”的特点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是融洽师生的感情,课下主动与他接近,跟他聊天,拉家常,或打篮球投投篮。有时还有意的叫他帮我做一些事情,比如,下课了帮老师拿教具到办公室,或者发作业的时候经常叫他帮忙,有时候帮老师买瓶水之类的事情,时间长了他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老师看得起他。为了便于监督他,我还给他当上了小组长,这可把他给乐坏了。“老爸是包工头管人,我现在也能管人。”这孩子啊!一当上这“芝麻官”纪律可变啦!上课极少睡觉,还挺遵守学校纪律的。但我还觉得揪心的是成绩没变啊!要趁热打铁啊!这时候我就给他调换了座位,让他坐在前排,上课提问时,估计他能够回答的问题,就让他回答,对他的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下午第三节课我都尽可能的辅导他,对于他的作业我都是“独立包装”的。差不多一个学期,“阔佬”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这位学生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我们学校,并且能进入我们矿区的重点班。从他的转变,我看到了保护一颗纯洁幼稚的童心是多么的重要。体会到这都是归功于“师爱”这两个字眼。
由此可见,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师爱”就是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同行们,让我的“师爱”微笑地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吧!
第二篇: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学习方法的?请举一教学案例说明
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教学生学习方法的?
请举一教学案例说明
庐山区威家中学 周中华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人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导入课堂教学的。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 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 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 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 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 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电脑绘画的教学中,经过分析教材发现:画圆,画矩形,画圆角矩形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我只详细讲解了圆的画法,而矩形,圆角矩形,在课堂教学中只提了一句,方法与画圆一样。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由画圆的方法自学掌握其它两种图形的画法,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还比如说,在《上网浏览》教学中,由于这一课内容较多,学生一下子掌握所有内容比较困难。其中,通过搜索引擎进行网上搜索是一个难点。于是,本人在开始授课时没有把网上搜索这一内容放进去,先把网址的填写和网页的浏览讲解完,然后让学生操作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即想查找一些信息或访问某个网站但又不知道在哪个网站上,网址是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动脑筋自己解决。能解决最好,如果无法解决,大家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一下。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破了难点,真是事半而功倍。又如在讲解网页修饰这节内容时,可先展示一个已经修饰好的网页,并让学生与上一班级制作的网页相比较,从而提出任务一:给网页添加背景、修改字体、字号、颜色。学生可以通过“帮助”、网页学习网站等获得操作信息。学生因为已经学过word字处理软件,任务一很容易就完成了,于是再展示一个网页进行比较,并提出任务二:给网页添加图片、动画、音乐、水平线等内容。教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指导学生使用在word中已经学习的方法去操作以达到知识的迁移。最后教师总结。在完成整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着十足的好奇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把自己的网页装扮地五彩缤纷,个性十足。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得出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活跃、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们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运用科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第三篇:请结合你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
请结合你的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案例,谈谈如何进行一个专题的学习。
传统节日之“清明”与古诗文专题学习
济源高级中学 梁存周
1.教学设计及实施的前提条件
本专题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本专题学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上网搜集资料;第二阶段精读原作,即根据搜集的学习材料,进行原著阅读并思考传统节日与古诗文的关系,即古人为什么喜欢以节日为题材创作,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思想;第三阶段阅读后人的评价性材料,即后代作家、学者以及研究这一专题有心得的专家或读者的评论性著作或文章。这三个环节不断反复回环,用时大概在半个月或二十天左右。这样学生对这一专题学习的内容就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或理解。
2.教学目标
(1)理解古人以传统节日为题材的创作初衷
(2)把握作者通过传统节日这一题材表达的主题思想(3)把握作者在创作这类作品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3.组织形式
第一阶段:学生上网搜集学习材料,包括清明节的由来、习俗与饮食、有关清明节的古诗文。通过这一阶段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清明节祭扫的目的与由来,各地习俗与清明节的文化内含;“足下”这一敬辞的由来;进而理解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哀伤的节日,也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第二阶段:学生阅读搜集的相关古诗文,初步对作品进行分类,了解哪些表达的是哀思之作,哪些是表达欢快之意。进而体会我国以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的用意。
第三阶段:学生通过阅读与学习形成自己对传统节日与古诗文创作的见解,形成创造性、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第四篇:1.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你对PCK是如何理解的?
1.请结合你的教学经验,谈谈你对PCK是如何理解的?
答:PCK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教师独特学科内容领域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是教师对自己专业理解的特定形式。舒尔曼的观点把PCK作用教师最有用的知识,能够区分教师与学科专家,并且是最有效的类推、阐述、示范和解释。总之,舒尔曼对PCK的定义实际上是将PCK作为多种知识的综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格罗斯曼(Grossman)则定义PCK由四部分组成:“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知识、学生对某一主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课程和教材的知识、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呈现知识”。
PCK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还应该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教师的PCK是教师关于如何将自己所知道的学科内容以学生易理解的方式加工、转化、表达与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虽不同于学科内容,但其指向于特定学科及其内容的加工、转化、表达与传授,与特定主题紧密联系即与学科内容息息相关。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综合、转化
而不断获得与丰富的。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教师工作、生活的专业场景。正是在这种由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的不断往复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所以PCK具有实践性。
PCK是教师个人在自己所任学科和所在班级的特定范围内,不断将各方面知识综合、创新的探究过。具体而言,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社会所倡导的学科教学论这种理论形态的“公共知识”(public knowledge)的理解、概括与系统化,并通过与教育实践行为之间的不断互动,才能逐步内化为自己所拥有的、真正信奉并在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知识,即教师的“个体知识”。此外,不同个体在对其已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学习时,由于其已有经验与背景不同也会导致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明显的个体性,不同的教师的PCK是不同的。
教师的PCK涉及教师如何教的知识,而教学是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情境是整个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成分,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教学与学习也不同,教学与学习受到具体的情境特征的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正是这样一种反映教师所处教学现场的特点、与学科内容紧密相关的“视情形而定”的知识。所以教师的PCK具有情境性的特点。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的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莱
德曼和拉茨认为,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持续使用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于教学活动中,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本质上并非是单独存在的知识体系,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与教学知识而形成的知识。
2.请结合教育某一具体内容,如何实现知识序、思维序和教学序的有机融合。
答:知识序是一堂课的主题,例如《压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要先让学生知道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而其中哪些力可以使受力物体发生形变,得出压强就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这一结论;
而思维的顺序也要结合知识顺序来引导学生,先让他们在思想上接受并理解为什么要研究压强,才能让学生与之前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衔接;
教学的顺序也就只有结合知识序与思维序,才能让整节课能连贯有序的进行下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整节课的知识和思维的培养。
第五篇: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_说一说你是如何教授学生会意字的?
大理市小学语文七组屈丽青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使枯燥的识字变得多姿多彩,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识字兴趣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对识字有了一些基础和经验,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应地制宜,应材施教,抓实、抓牢识字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各门课程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会意字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教师的识字教学不仅仅是孤立地认识文字符号,不能只着眼于单个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更应注重把生字符号、图象、声音、意义整合在一起,注重把所学的生字实际运用到读写活动中去,从而使学生的识字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在教学会意字时,我是这样做的:以《日月明》为例,1、首先结合韵文让学生明白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日月明》一课共有13个生字,其中11个生字是会意字,所编排的韵文也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以“明”为例,先引导学生了解“日”、“月”所表达的事物,再进一步引导太阳也好,月亮也好,它们都会发光,给人带来光明,所以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就成了“明”。
2、结合汉字字形“表意”的特点进行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意字最大的特点就是字形表意,例如:“休”字,一人靠在树上歇歇脚,就是“休”字。联系字义识记和分辨字形这种方法比较简便,经过一段时间的示范引导,学生就能基本掌握。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他们就能自主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3、拓展延伸。汉字是非常有意思的,但对孩子来说,却是非常抽象的,如何将抽象的字符变得有意思起来,在结合汉字的构字特点、基本规律的同时,增强识记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月明》这一课,学完文中的会意字,还可以拓展想一想:自己认识的、熟悉的还有哪些类似的字。如:三口品,三日晶等等
总之,识字教学我认为不仅让学生快乐地识字,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让学生在今后地学习中自觉地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识字、积累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