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信息,随即从高中生物“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体步骤入手,继而总结此节内容的教学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教学经验和知识重难点的突破方略。
关键词:高中生物;经验总结;突破方略
“免疫调节”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此册教材第2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此节内容的知识与人体的健康问题联系紧密,因而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这也间接地要求老师务必要做好此节内容的课堂教学工作,从而突破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实现教学目标。
一、结合实例,做好课前导入
要想做好“免疫调节”的课前导入工作,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结合实例引出本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此节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老师可以提出问题:最近大家谁感冒过啊?(学生举手发言)有没有哪位同学没有打针、吃药,感冒就好了呢?(必然有个别学生举手示意)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没打针吃药就好了呢?(有的学生回答自己身体好,有的学生回答自己有抗体等,但都没有说出问题的重点)那大家觉得他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抗体又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学生叽叽喳喳、模棱两可)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具体内容,请大家将课本翻至第2章第4节,我们一起学习和了解“免疫调节”的知识内容。这般课前导入的方法生活气息浓厚,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老师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总结重点,细致讲解知识
课前导入结束之后,老师就应结合历年关于此节内容的考试要点,理清并总结此节内容的重难点知识,细化考试要点要求,从而细致地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让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知识概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所得,“免疫调节”一节重点要把握的知识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和三个主要的功能;(2)全盘说出人体的“三道防线”内容,并明晰免疫的具体类型;(3)顺畅画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图解;(4)阐明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的基本概念,且能够各举一例加以说明。但应注意的是,在搞清楚这四个重点问题之前,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别清楚抗原、抗体之间的区别差异,这样才能为新内容的学习扫除障碍。
三、空白设计,巩固所学内容
自新课改全面深入实行以来,老师的教学方式、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愈来愈严,因而老师务必要紧跟教育发展脚步,巧用空白设计与探究性教学方式,以此来巩固学生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免疫调节”此节内容的重点知识联系性较强,老师可以紧扣这一特征,为学生设计出空白的知识框架,鼓励各学习小组成员结合所学内容讨论交流后填满知识框架中的空白之处,为学生勾勒出一条无形的知识线索。待到学生填满空白之后,老师可以随机抽取小组成员用生物专业术语论述此条知识线索,给学生提供完整阐述知识线索的机会,在阐述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帮助学生构建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这对于学生掌握此节内容的知识要点是极为有益的。
四、处理内容,升华教学目标
按理来讲,“免疫调节”此节内容所囊括的众多知识点不含有情感因素,但老师如若想要真正地升华教学目标,就必须对知识点内容做一处理,深入挖掘部分知识点的情感因素,并给这些因素赋予鲜活的情感色彩,从而达到升华教学目标的目的。比如,老师可以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作为切入点,将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比作人体内的“安全卫士”,将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视为安全卫士的“武器”,靶细胞看为洞穴,然后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激烈的第三道防线的保卫战争。这个知识点内容的处理过程不是老师单方面完成的,需要学生的配合与协作,老师语言描绘、学生动作表演,这样的做法锻炼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信坚强、互帮协助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了教材以外的知识能力。
五、综观全节,提出注意事项
综观“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整个教学流程,老师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对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代表老师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毫无瑕疵,还是应提出几点注意事项:(1)课前导入所应用的实例,应切实可行且贴近学生生
活,努力规避实例过于“大、空”的问题;(2)空白设计环节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动和引导他们填充知识框架空白处,最大限度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3)决定升华教学目标之先,老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找准切入点,找寻出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绝不打无把握的仗。
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免疫调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准内容重难点、妙用优质教学法,在“教”与“导”的进程中引领学生领悟知识,最终有效提升“免疫调节”一节内容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韦霞.“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2]宋利大.高中生物中生物数学模型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4).编辑 温雪莲
第二篇: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的思考
虽然我们都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培训和专业知识培训,也聆听过专家的指点和报告,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准备,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开展新课程教学的许多方面都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无论从思想观念、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学生评价、学习过程的控制、学习成效提高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深入研究、认真探讨。
一、要想教好新课程,必须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在课标的指引下,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开展恰当的教学。如果对课标理解不深,教学过程就不能充分体现三维目标,教学方法必然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教学就会偏离课标的要求,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方向。
二、教师自身要适应和实现三个转变。
1.教学理念的转变:要由教师的主体性转变为学生的主体性,由教师教书转变为教学生学,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有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以了解结论为主转变为以如何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主。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
2.教学方法的转变:传统的教学以讲述法为主,教师的传授水平对学生影响极大。其基本模式就是: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被动的回答老师的提问,至于探究、验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交流反思、自我评价等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极少采用,大多时间都是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只是配角,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的获得、知识的达成情况、调查研究等探究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形式单
一、内容枯燥,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3.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要从“唱主角”和“一言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或者协调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仍然存在,但不应该 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运用教材、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充分体会和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和体验。
三、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应牢牢抓住提高质量这个中心,认真搞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将“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课程—复习归纳—布置作业—考练结合”的模式转变为“问题—探究—反思—提高”的模式,使学生体会到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演绎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在教学中要加强生物学知识间的联系,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如在第一章“走进细胞”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因、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等角度引导学生理解生命。从基因的角度去审视生命,学生将从本质上理解生物的生长和发育,理解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以及遗传与进化的实质;从统一的角度审视生命,有利于建立生物学众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四、要适时改变教学方法,进行教法创新。
课程改革强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体学习为合作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应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百花齐放。这些教学方法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均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探究性学习
等的倡导,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广泛出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这对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往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很容易走入误区,不能辩证的看待各种教学方式,或者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讨论法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例如,关于比较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的实验,我让
3+学生首先思考过氧化氢的分解可以在哪些情况下完成,如加热、有无机催化剂(Fe)、生物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等条件,要遵循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正确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和原理等等。然后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步骤。再如,对于伴性遗传的学习,我们也可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先给出学生伴性遗传的具体实例,让学生结合学过的遗传规律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揭示其本质;二是首先给出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然后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基因可能怎样传递,基因的这种传递可能使后代的性状遗传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第一种方法采用的是分析归纳的思路,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演绎推理的思路,两种方法都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各有侧重。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有效组合,应该与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性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环境相适合。多元的教学目标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达成,单一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与多元教学目标的实现相适应的。我们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但如果将探究泛化,将它用于一切教学情境,那有悖于有效教学常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课堂上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而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参与是低效或无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是积极地在进行深层的思考,有其思维的参与,这样的教学却是高效的。
五、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任务重,教学任务很难按计划完成。
2.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方法太少,没有找到符合学生实际的较好模式,需要摸索和探讨。
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能听懂,好像会,但不会做题,考试成绩不理想。说明学生没有真正弄懂所学知识。如果只强调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形式,忽略考试能力的培养,将来无法应对高考,有效教学就谈不上了。如何加强学生的应试能力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需要认真应对,找到平衡点。
(二)一些思考和对策
1.如何处理课标、教材中的活动和实施条件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和各种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一个特色,设置了大量的探究实验,几乎每章、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出发点在于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掘知识,使
学生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日益凸显出各种问题,引起各种对新课标的质疑。比如,过分强调活动,但事实上活动的开展存在很多困难。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处理呢?正如课程专家赵占良所说:“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应当追求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1)对每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它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在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分别去考虑,价值不高的就不要做。要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精选,价值相对不高、可行性差的要删去。其次是不必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的完整性,学生懂得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能够应用就可以了。
(2)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对能看懂的内容先自学,课堂上只是解惑和训练,指导学习方法,以保证完成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3)调节教学进度,难度大的知识和对学生能力要求高的知识可以延时处理,容易掌握的知识在注重成效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课标要求不高的就不再精讲、细讲。
(4)不要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课外知识,将课本上的知识讲透彻就行,这样就能较好的化解课时与内容之间的一些矛盾。
2.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应试能力提高的关系
高中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讲,核心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高中教学又是必须面对高考的,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现实,因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无可厚非,只要高考存在就回避不了应试。问题是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单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或主要的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灌输、机械重复与训练就成了课堂的主旋律。这种课堂教学把应试推到了发展学生素养的对立面,教学的价值就剩下了应试。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指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当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创建真正有活力的高效生物课堂,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而教。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高考中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不断的实践、检验、建设,教育改革才能得到完善。沿着“知识与过程并重,传统与创新结合”的思路,积极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
第三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2.理解和区分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3.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及特点
教材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人体的免疫已经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对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具体组成、免疫的具体过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等相关知识没有接触过,因此对于免疫过程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要突破的知识难点。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激发兴趣 播放视屏《康熙因痘得福,继位成天花防治专家》
问题:
1.康熙是靠什么战胜天花的?
2.影片中提到的“种痘法”原理是什么?
3.康熙为什么终身再也不会得天花?
认真观看视屏,注意视频中的细节,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通过视屏中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欲望。
自主学习
知识初探
一、自主阅读教材35至36页内容,并思考完成如下任务:
1、说出免疫系统由什么组成。
2、依次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3、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二、学生代表发言,发表自己对知识点的初步理解 使学生对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人体的`三道防线有自己的初步理解。
小组探究
加深理解
一、给学生观看“艾滋病”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艾滋病的致病机理;
二、给学生分配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教材36页资料和曲线,思考相关问题,说出第三道防线的作用;
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不同特点 观看视屏,了解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小组合作,对资料和曲线进行理解分析;仔细阅读教材,描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出两种免疫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选派小组代表,上讲台阐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锻炼学生的资料分析和知识处理能力,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难点突破
一、结合各组的讨论情况,予以点评;
二、总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特点和二者的区别;
三、提出二次免疫的概念,结合疫苗注射的实例和相关二次免疫的曲线图,引导学生找出二次免疫的特点:更多、更快、更强。 听取教师讲解,认真做笔记,对不明住处提出疑问 使学生对当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更好地掌握,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
知识巩固
回顾课题导入时的视屏后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应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疑问。 思考课前导入时留下的疑问,应用当堂知识予以解答。 使对所需知识灵活运用。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发展的严峻形势,以及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2)了解艾滋病的病因和预防,认识到艾滋病患者是HIV的受害者,需要得到我们的关爱。
(3)倡导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生活理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人体三道防线的具体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但由于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对于以上知识点的认识可能会有些模糊。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和三道防线的防卫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免疫细胞在维持人体稳态中所发挥的协同作用,解释艾滋病的死因。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利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2.根据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流程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所学知识,关注自身健康,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评论(0)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评论(0) 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从内环境稳态切入,让学生意识到仅靠神经和体液调节是不行的,要抵抗外来病原体和体内异常细胞必需靠免疫调节。
展示“泡泡男孩”图片和有关艾滋病宣传图片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 分析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教学意图: 体会免疫调节的重要性,观看图片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2【活动】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师活动: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课前预习学案(见附后学案),由学生互相评价。
教师提醒:B细胞与T细胞的来源与存在部位
学生活动:
预习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课前学案。并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通过互评找到错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动3【活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师活动:
播放视频
思考:1、第一、二道防线是一出生就具备的,那说明人体通过什么方式获得?
(小结前两道防线的作用和在进化上的意义:人体的这两道防线是人体一出生就具备的,通过遗传获得,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机制。)
2、第三道防线也是对多数病原体都起作用吗?其作用是否也具有先天性?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通过课上与课前预习,归纳三道防线和所起到的作用。
总结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其特征,对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做详细讲解:(当病原体接触人体时候,先由第一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发挥阻挡的作用,当部分病原体进入到内环境中,则由第二道防线发挥吞噬和杀灭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但前两道防线都被攻破时,则由第三道防线发挥更强大的免疫作用。)
教学意图:
从生活实际入手,通过一些生活习惯体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重要性,通过学生自主的思考,掌握前两道防线的先天性及非特异性的特征。
活动4【练习】反馈练习1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粘附病原体
C.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活动5【讲授】相关概念:抗原和抗体
教师活动:在学习第三道防线该如何发挥免疫功能之前,我们先学习两个相关的概念,抗原和抗原决定簇。
1、什么是抗原?抗原有哪些特点?
2、当机体受到抗原刺激时,会如何发挥特异性免疫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
学生活动:理解概念,观察图片
教学意图:通过例子说明抗原的特征。进一步强化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活动6【活动】三、体液免疫
教师活动:
1、展示学生构建的体液免疫的过程图,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2、观看体液免疫动画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互评
教学意图: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流程图,通过比较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找到不足,进一步对流程加深理解。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a.当病原体进入体内后,先由什么细胞发挥作用?吞噬细胞能否在这种情况下就把抗原消灭掉呢?如果不能,它又将把抗原传递给什么细胞?
b.最后由什么细胞感应到抗原的入侵,而它又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c.抗体由什么细胞产生?它有和作用?为什么说抗体和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
d.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它能否继续分化?
学生活动:根据所学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学意图:逐步让学生了解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
教师活动:
3、二次免疫和第一次免疫相比,速度和强度有何特点?如果病原体一进入人体就被吞噬细胞吞噬并消灭,是否属于第三道防线的免疫作用?
学生活动:分析曲线,找出二次免疫的特点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曲线的能力
教师活动:
4、展示正确的流程图,并对体液免疫的过程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修正自己的模型
教学意图:体会构建模型的过程是不断检验和修正的
活动7【练习】反馈练习2
2、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仍具有分裂能力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活动8【活动】四、细胞免疫
教师活动:
1、展示学生构建的细胞免疫的过程图,
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2、观看视频,让学生“音配像”
学生活动:交流展示、互评
教学意图: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规范性,进一步理解细胞免疫过程
活动9【练习】反馈练习3
3、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活动10【活动】小结: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点
教师活动:
再次展示两种免疫方式的过程图,总结
相同点、不同点及其联系。
学生活动:
通过讨论,总结两种免疫方式的异同点和联系。填写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表。
教学意图:
通过比较两种免疫方式的异同点,自主掌握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活动11【测试】课堂检测
1.人免疫系统中大量合成并分泌抗体的细胞是( )
A.巨噬细胞 B.T淋巴细胞
C.致敏T细胞 D.浆细胞
2、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 ( )
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浆细胞
C.形成效应T细胞 D.浆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3、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浆细胞
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8.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
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
4、如图为人体内的浆细胞结构图,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细胞都由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
B.发挥免疫效应时,该细胞能直接消灭抗原
C.该细胞参与的免疫称为细胞免疫
D.抗原第二次侵入机体时,该细胞的增殖速度比初次侵入时快,数量比初次侵入时多
5.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中的B细胞和T细胞都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成,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B.①和②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被的参与,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该免疫过程有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
D.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⑤反应,因为③过程可迅速完成
活动12【作业】布置作业
复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和二者的关系,预习完成下一课时学案
活动13【活动】附:本节课学案
附: 《免疫调节》(第一课时)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重点:
抗原和抗体的知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过程: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下列问题: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 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 、排除 ,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 和 。
2、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非特异性免疫
分析资料,讨论以下问题:
资料1 :皮肤大面积烧伤病人往往要入住洁净的加护病房(重症监护室)
资料2: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皮肤烧伤的病人为什么需送入洁净的加护病房?皮肤对我们人体有什么重要作用?为什么清洁的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猜测皮肤还具有什么样的功能?
小组合作分析,得出结论:以上属于免疫系统防卫功能中的第 道防线。
资料3:家里养狗的同学可能留意到,当发生意外创伤的时候,会用自己的舌头吮舐伤口
资料4:皮肤破损后,往往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如疼痛、发红、肿胀等,一段时间后可能还会流脓
问题:小狗舔伤口是因为疼还是有什么作用?皮肤流脓又是怎么一回事?
小组合作分析分析,得出结论:以上属于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第 道防线。
思考:我们自小打的各种疫苗有什么用,疫苗所起的作用属于上述的非特异性免疫吗?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下列各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反馈练习】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呼吸道黏膜分泌黏液粘附病原体
C.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的链球菌
D.感冒病毒刺激人体产生抗体
三、特异性免疫过程
1、体液免疫
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吞噬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功能是什么?
2、抗原最终呈递给B细胞有几条路径?为什么有的抗原需要经过吞噬细胞、T细胞,最终再给B细胞?
3、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什么细胞?这些功能有何不同?
4、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5、为什么抗体与抗原结合就可以消灭它呢?
构建体液免疫过程模型:
【反馈练习】
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细胞5仍具有分裂能力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2、细胞免疫
思考:1、细胞免疫是哪种细胞在发挥主要作用?
2、什么是靶细胞?
3、T细胞怎样识别靶细胞?
4、T细胞如何使靶细胞裂解?
5、病原体最终是由谁清除的?是随着靶细胞的裂解而死亡的么?
结合体液免疫的学习,总结细胞免疫的流程图。
【反馈练习】
下图表示人体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对a、b、c、d四种细胞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细胞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能力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C.c细胞的裂解死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d细胞通过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课堂小结:
比较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活动14【讲授】板书设计 活动15【讲授】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第一课时,是《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中的重点章节。主要讲述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各种免疫细胞、免疫物质的作用等。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很复杂,又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可是书上的内容和附图过于简化,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我在教学上采取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如展示免疫系统三道防线视频动画,播放艾滋病病毒侵染人体的资料及课下学生搜集的资料分析等活动,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个难点做铺垫。对于体液免疫的教学,让学生课前根据学案要求,结合课本体液免疫的示意图阅读教材进行问题讨论,然后用流程图的形式构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免疫的过程则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的辅助手段,使学生有个直观印象,再来层层深入探讨相关问题,最后用图表表现出简单过程。在学生观察、分析动画过程的基础上,具体总结、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找出它们的关系和规律,在在课堂上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讲授,不断地用图表、用视频材料等对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在引言中,我让学生了解到了免疫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内容,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了真爱生命、珍爱健康的重要意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不足之处是时间较紧,收放欠自如。最后细胞免疫讲的比较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只能留到第二课时来总结了。因此,对于教学手段的选择还是应该精简,安排教学应使学习变得容易、有效,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对于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还是让学生放在课下来完成。在课堂上,教师进行点拨总结即可。
第四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研究性学习
将班上同学分为4个小组,分别搜集以下有关内容的资料:疫苗的发明与应用、免疫学在各种疾病的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器官移植 搜集资料,形成本组的发言稿,并推选发言代表。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免疫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
课堂交流、讨论、小结 免疫学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你知道哪些疫苗?对什么病起作用?
引导学生回顾人教版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中用来说明细胞膜的流动性的科学史: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其中的荧光标记法就是免疫荧光标记法,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先将已知抗体标记上荧光素制成荧光标记物,再用这种荧光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使细胞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讨论:为什么器官移植难以成功?免疫抑制药物对人体免疫力起什么作用?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短缺问题? 展示交流搜集的有关疫苗的资料
回顾与思考
阅读、分析、讨论 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免疫学的应用为治疗和预防人类疾病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认识计划免疫的重要性。
充分利用课本已有的科学史素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感受免疫学技术对生物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也从器官移植供体不足中认识到科学的局限性。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技术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唤起爱心。引入科学史,建构调节网络的概念
提出疑问:20世纪以前,人们只知道神经调节,1902年,促胰液素的发现使人们发现了体液调节,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现在我们学习了免疫调节,免疫调节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有关吗?为什么把它们称为“完整的调节网络”呢? 介绍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学者Besedovsky等首次获得了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证据,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假说。近十多年来,在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有了突破性进展,从分子水平上找到了两者之间的统一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神经免疫内分泌学。
思考、阅读、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三大系统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它们共同协调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从而主动构建调节网络的概念;同时也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明白科学知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又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小结反馈 板书设计
三、免疫学的应用
1、疫苗的发明与应用 征服传染病
2、临床检测与科学研究 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
3、器官移植 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四、人体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再次回顾本节内容,掌握要点。完成练习。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课后拓展
查找资料:骨髓移植适合哪些病?骨髓库里保存的是什么?获取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你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吗? 查找资料与思考 全面认识骨髓移植,消除因不了解带来的恐惧,唤起爱心。教学反思
1、整合科学史教育的途径很多,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都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广阔的天空。
2、教师对科学史素材的搜集、学习过程,就是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实现教学相长。
2、科学史的教育功能很多,但也不能奢望每一次整合都达到多种教育功能,只要能使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我们都不妨试一试,因为这是一条值得我们去探索的路!
第五篇: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2章第四节,本节内容是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之一,但不同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作用,免疫系统可以对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衰老的、受损伤的和异常的细胞,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个体生物学水平上需要维持稳态,后面学习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层次上也需要维持稳态,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三、教学方法
高二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学习过免疫与健康方面的知识,而且从小就接种过疫苗,所以对免疫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对于简单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理归纳;对于复杂的内容,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在辅助教师的适当启发和点拨来解决。依据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讲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等,建立起本节学习的新基础后,通过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体液免疫过程示意图,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好学会讨论,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引导学生用图解的形式归纳出体液免疫的过程,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不用多媒体资源的情况下达到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1.复习提问
内环境的概念?意义?等内容,目的是巩固旧知。2.探究新知导入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却不能兑付入侵机体的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有时候我们感冒了,不吃药、不打针,也能自己好起来,这些方面机体是如何进行调节的呢?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3.新授
1(1)免疫系统的组成
借助教材P35~36的图及相关文字,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三部分。教师讲授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起源,均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学生理解记忆,并且强调淋巴细胞的成熟场所不同,区别记忆,然后创设问题情境:列举淋巴器官有哪些?免疫活性物质有哪些?在胸腺成熟的淋巴细胞是哪一种?进行新知的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几种免疫细胞的内环境分别是什么?意在联系旧知,便于知识的前后联系。
(.2)免疫的类型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的知识以及阅读教材P36相关知识,组织学生总结归纳出免疫的类型、组成及其特点。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教材中没有,由教师启发,与非特异性免疫的“非”字的差别,通过比较得出特异性免疫的特点。(3)抗原、抗体的概念
教师介绍最强大的防线是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构成的特异性免疫,即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防卫功能。特异性免疫高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要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引导学生看书,寻找抗原的概念,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入侵机体的病原体都是抗原吗?抗原都是蛋白质吗?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抗原的实质。抗体的化学本质,引导学生回忆必修1中蛋白质的功能,抗体的产生场所以及抗体与抗原的关系,引导学生看图2-15中的一部分。关于抗体的分布,后面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的时候再引入。(4)体液免疫的过程
组织学生仔细观察P37图2-15,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讨论:
①什么是体液免疫?体液免疫主要由哪一种淋巴细胞介导的?目的是明确B细胞的作用。② B细胞什么情况下能增殖分化?目的为明确抗原刺激后,机体会作出相应的免疫应答。③ T细胞具有什么作用?目的是帮助理解呈递抗原的过程。
④ 吞噬细胞有什么作用?除在体液免疫过程中起作用外,还会在哪里起作用?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最终的抗原-抗体结合产物机体是如何消除的?强调并总结吞噬细胞的作用。⑤ 浆细胞的产生途径有哪些?目的是能力提升,学会观察、分析、识图和总结。
⑥ 抗体合成、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与哪些细胞器有关?将细胞器换成细胞结构呢?目的是巩固本节新知。
⑦ 抗体的分布部位在哪里?能力提升,需要与内环境知识综合。⑧ B细胞增殖分化,除浆细胞外还会产生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会起着怎样的作用呢?目的是引出二次免疫的特点及疫苗的免疫学应用,为下一课时作铺垫。
⑨ 如果切除胸腺,对体液免疫过程有什么影响?目的是能力提升,明确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⑩ 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表示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同桌间互相讨论优缺点,展示概括较好的,教师进行评价,目的是突破重难点,最后由教师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过程,便于学生进行统一理解记忆。
4.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以知识网络的形式归纳出本节的主要内容。5.课堂练习
书后习题1、2 2(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①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②接触一次某抗原,记忆细胞就能长期记住该抗原的特征。()③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2).大面积烧伤护理不当时,容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这是由于()
A.非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B.体液大量流失
C.特异性免疫力减弱
D.营养物质得不到及时补充 6.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习题。7.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讨论如何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解的时间应该多给一些,一定要在学生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便于记忆,方便应用;课堂练习针对性弱了些,如果能提前选好题以卷纸的形式人手一张效果会更好!教学是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创新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