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生物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案
高一生物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案
【】“高一生物植物的矿质营养教学案”以下是编者为大家整理的高一生物教学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B:识记)。2.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和利用的特点(B:识记)。3.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B:识记)。教学重点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2.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教学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教学用具 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的投影片、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需要量的投影片、试管、玉米幼苗、营养液、实物投影仪等。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启发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1课时。板 书教学过程第五节 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一)必需的矿质元素 1.大量元素:N、P、K、S.Ca、Mg。2.微量元素:Fe、Mn、B、Zn、Cu、Mo、CI。
(二)非必需的矿质元素
(三)溶液培养法
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一)吸收的形式—离子
(二)吸收的部位—根尖
(三)吸收的过程—主动运输
三、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一)能再度利用 1.呈离子状态,如 K。2.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N、P Mg
(二)不能再度利用,形成难溶解的稳定的化合物,如Ca、Fe。
四、合理施肥 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引言: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小麦等植物体内的主要元素的含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等植物体内主要元素含量表投到大屏幕上。)? 提问:在植物体内哪些元素含量最多?(回答:C、H、O三种元素。)? 提问:这三种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回答: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获得C和O,从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讲述:植物体内的其它元素是怎么进入植物体内的呢?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那么,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我们就叫它为矿质元素。植物是怎样吸收、运输和利用这些矿质元素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节内容:植物的矿质营养。? 讲述: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问题,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土壤中矿质元素有许多种,这些元素是否都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呢?我们来看课外小组的同学做的一组实验。[同学活动:课外小组同学展示并讲解他们用溶液培养法培养玉米幼苗的过程和结果。一号试管是用含有全部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生长正常);二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矮小瘦弱,叶片发黄,叶脉呈淡棕色);三号试管是用缺少氮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在幼苗出现不正常生长后,又补充了氮元素后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又恢复了正常生长);四号试管是用缺少铝元素的营养液培养的玉米幼苗(该幼苗正常生长)。](教师活动:用实物投影仪把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依次投到大屏幕上。)讲述:从同学们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因为缺少了氮,植物就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而补充了氮。植物的生长发育就能恢复正常状态。铝元素则不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策,因为缺少了铝,植物仍能正常生长发育。我们把课外小组同学采用的实验方法叫溶液培养法,即用含有全部或部分矿质元素的营养液培养植物的方法。目前,科学家们已确定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K、S、Ca、Mg属于大量大素;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
元素。讲述:植物是怎样吸收这些矿质元素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个问题: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问:矿质元素都存在于哪里?(回答:土壤里。)讲述:对,矿质元素是以无机盐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里,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形成离子,才能被植物的根尖吸收。你知道硝酸钾中的N和K是怎么被根吸收的吗?(回答:硝酸钾溶解在水中,形成K+和NO3-,K+和NO3-分别以K+和NO3-的形式被报尖吸收。)植物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植物的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会不会就是同一个过程呢?如果是同一个过程,大家想一想,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应该是什么关系?(回答:成正比的关系。)可是科学实验证明:植物根的吸水量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量并不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例如:科学家用菜豆做实验,发现菜豆的吸水量增加约一倍时,K+、Ca2+、NO3-和PO33-等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同原来各自的吸收量相比,只增加0.1~0.7倍;又如,有不少实验甚至得出这样的结果:植物的吸水量少时,某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量反而增多。可见,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不是同一个过程。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土壤溶液中的矿质元素透过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进入内部的过程,不仅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质的协助,而且需要消耗细胞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那么,这种运输方式属于哪一种呢?(回答:主动运输。)如果用化学药品抑制根的呼吸作用,根细胞内ATP的形成就会受阻,直接影响主动运输过程。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就会中断。由此可见,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了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讲述: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是怎样运输和利用的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个问题,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矿质元素进入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后,随着水分最终进入根尖内的导管,并且进一步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有些元素(如K)进入植物体以后,仍然呈离子状态,因此容易转移,可以随时被运送到新生的或急需的部位去,能够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似K在老叶中的含量会大大减少。有些矿质元素(如外N、P、Mg)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不够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分解以后,释放出来的矿质元素又可以转移到其它部位,被植物体再度利用,所以N、P、Mg在老叶中的含量也会大大减少。例如,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当叶绿素被破坏分解掉以后,Mg就可以转移到叶内新的部位,被再度利用合成叶绿素。有些矿质元素(如:Ca、Fe)进入植物体以后,形成难溶解的稳定化合物如草酸钙),不能被植物体再度利用,也就是说Fe和Ca只能利用一次,所以在衰老的组织器官中Fe和Ca的含量会大大增加。讲述:不论是花、草、树木还是农作物,它们在一生中都需要不断地从外界吸收必需的矿质元素,那么,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提问: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N、P等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是相同的吗?(回答:不同。)讲述:好,让我们来观察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对P的需要量。(教师活动:用投影仪把小麦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和对P的需要量投到大屏幕上。)讲述:大家看,小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K的需要量,对P的需要量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这一特点来促进植物的生长呢?请同学们讨论。(同学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得出结论:1.要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适量地施肥,以便使植物体茁壮生长,并且获得少肥高效的结果。2.疏松土壤,促进有氧呼吸的能量释放,以促进根系对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吸收。)讲述: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想一想“土”是不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 回答:土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没有土,可以用溶液培养法培养植物。)这就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无土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有什么优点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小字内容后进行讨论。(同学讨论结果:1.能用人工的方法直接调节和控制根系的生活环境,从而使植物体能够良好地生长发育,达到高产。2.节约水肥,产品清洁卫生,有利于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工厂化和自动化。3.不受耕地的限制,可以在沙滩地、盐碱地、海岛以及楼顶、阳台等不适宜栽种农作物的地方栽培,极大地扩大了农作物的栽培范围和面积。)。讲述:大面积开展无土栽培是非常有前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摆脱耕地少的困境,但是无土栽培需要具备一定的设备条件和较高的技术。目前,我国的无土栽培主要用于温室大棚中蔬菜和花卉的栽种,其它栽培还有待于开发。
第二篇:《植物的矿质营养》说课教案
一.教材
1. 教材分析
1)新老教材的差别
①新教材把矿质营养安排在光合作用之后,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②注重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介绍必需的矿质元素时不再是简单的结论,而是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溶液培养法,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
③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增加了合理施肥及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内容,删除了农业生产中不再使用的(NH4)2SO4,NH4NO3化肥等内容。
2)重、难点
①重点
a.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
b.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②.难点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与其它章节的联系
本节内容前与根尖的结构、水分代谢、光合作用,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内容相联系,后与呼吸作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相关联,教学中注重知识之间的渗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识教学点
a.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种类(知道)
b.植物对矿质元素利用的特点(识记)
c.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知道)
d.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理解)
②.能力培养点
培养观察、分析对比、综合判断能力及学科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根对水分和对矿质元素吸收过程的比较,学习用对比分析方法去研究事物本质,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②通过合理施肥及水培法培养植物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③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科学理论、规律必须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才能成立,通过科学实验——“溶液培养法”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法
由于中考不考及高一不开生物课等客观因素,高二学生的生物基础普遍较差,但由于高考及生物学自身的魅力,学生对生物课还是很感兴趣的,对这节课学生已有水分代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等基础知识,但对初中相关知识缺乏整体了解。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对“根尖的结构”、“呼吸作用”作简单复习,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利于本节教学。
在教法的选择上既有课件展示过程中的直观教学法,又有探索求真的发现法,还有双边互动的谈话法。
三.学法
1.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由过去的知识灌输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通过师生互动、交往、对话、激趣设疑、探索疑难、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2.对教材中的有些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让他们去发现和提炼要点,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一些新、异的想法,正确的要充分肯定,错误的要正确引导,不要轻易磨灭学生的创新意识。
3.精心设计的作业既可检验教学效果,又可让同学们找准自己的位置,好的尝试到成功者的喜悦,差的找出了不足,弥补缺陷,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外学生通过“无土栽培蒜苗”的学习,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使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得到生成、张扬、发展、提升,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1. 基本思路
重难点采用“设疑导入——引导探究——研讨求真”的发现法教学,其它内容采用学生自学后的谈话法教学,课时按排为1课时
2. 实施途径
由“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引出本节的课题,讲完确定必需元素的实验后,提出问题:
根是如何吸收矿质元素的?
设疑:
水培法培养一株植物,开始时NO3-浓度为0.1M,一天后为0.15M,为什么?
指导谈话:
①矿质元素是溶解在土壤溶液中以离子的形式才能被根吸收
②根只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那么根吸收水和吸收无机盐是否为同一过程?
想一想:
如果矿质元素是随着水分的吸收而被吸收的,培养液中离子的浓度将会如何变化———不变。
结论:
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相互独立的。
比较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对比中揭示事物本质)
部位
方式
能
水
根毛区
渗透
不耗能
矿质元素
根毛区
主动运输
耗能
从理论上证明其正确性。
为什么又是相对独立呢?
a.由于矿质元素是溶入水中,以离子形式被吸收,矿质元素的吸收离不开水。
b.问题:把洋葱表皮细胞放入1MKNO3溶液中,开始时发生质壁分离,尔后自动复原,为什么?
思考后得出结论:表皮细胞在失水的同时,矿质离子被吸收,导致溶液浓度降低,小于细胞液浓度,导致细胞吸水而发生复原。
明确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的关联性。
故: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练习:将等量的NH4+、K+、Ca2+共同置于5000ml水中,再放入新鲜水稻根,几小时后测定混合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如下表:
项目
水
NH4+
K+
Ca2+
Po43-
减少
0%
83%
72%
97%
84%
(1)上述四种离子减少的原因
(2)Ca2+比K+减少量明显大的原因
(3)离子大量减少而水却没有减少的原因
设疑:
①呼吸抑制剂处理根细胞,矿质元素的吸收停止,为何?
②通常情况下,根细胞中K+或其它矿质元素的浓度已高于土壤溶液中的浓度,但是,植物的根仍然吸收这些元素,为什么?
讨论:
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呼吸作用为其提供能量
低浓度——高浓度
结论:
是主动运输的过程。
展示课件“矿质元素的吸收”(注意观察能力的培养)
验证结论:
矿质元素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到根细胞内部的设疑:
根吸收矿质元素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何?
重新展示课件,学生通过观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呼吸作用为根吸收矿质元素提供“CO2和ATP”
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中耕松土可提高土壤肥力
练习:
1、种庄稼要松土,下列不能成立的理由是:
A、增强根细胞的呼吸作用 B、促进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运输
C、促进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
D、使土壤疏松,有利于水分、空气进入土壤,有利于植物生长
2、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分别来自:
A、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 B、渗透作用和光合作用;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D、渗透作用和呼吸作用。
关于合理施肥的学习,先提出问题:
如何利用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的特点,来促进作用的生长?
学生阅读、讨论,教师点评
①需肥规律:a.不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需求量不同(举例)
b.同一植物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求量不同(展示课件中的插图)
②合理施肥:
a.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使植物体茁壮生长,且获得少肥高效的效果。
b.疏松土壤,促进有O2呼吸,从而促进根对必需矿质元素的吸收。
练习:用人工配制的植物培养液培植黄瓜,若过一段时间,营养液中缺少镁,颜色首先由绿变黄的是:
A、茎尖 B、新生叶 C、植株中部叶片 D、植株下部叶片
课外活动——无土栽培蒜苗
提供:
培养液:蒸馏水,自来水,土壤浸出液
基质:沙粒,石粒,砖碴,无基质
容器:用过的一次性塑料杯
材料:新鲜蒜瓣
设计实验,探索无土栽培蒜苗的合适条件。
五、板书设计
(一)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1.概念
2.必需矿质元素的种类:
大量元素
微量元素
(二)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1.吸收状态
2.吸收过程
3.根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三)矿质元素的利用
1.可被再度利用的元素:N、P、K、Mg
2.不被再度利用的元素:Ca、Fe
(四)合理施肥
1.根据作物需肥规律施肥
2.适时、适量进行施肥
六、结束语
未来的课堂教学是创新的、互动的、师生是共同发展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中找出不足与缺憾,提升自己的生物教学水平、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将是我一贯的追求。为此,我愿在师生对话的“平台”上,向生物界同仁学习,并为之努力奋斗!
第三篇:生物教学案10-5
第10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
第五节 人体能量的供给
【学习目标】
1、说出人体内能量的供给的过程。
2、说出体温的概念及体温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人体能量的供给
1、转变成人体的组成物质
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的能量
(利用氧气将营养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热价:蛋白质17.15kJ/g,糖类17.15kJ/g,脂肪38.91kJ/g。
能量等于重量乘以热价。
二、体温
1、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2、测量体温的三个部位:腋窝(36.8℃)、口腔(37.2℃)、直肠(37.5℃)。直肠的温度最接近真实体温。
3、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
4、“发热”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利的,当体温达到43℃ 就有生命危险。
【典型例题】
例
1、下列与人体能源物质供给无直接关系的系统是(D)
A、消化系统B、循环系统C、呼吸系统D、内分泌系统
例
2、相同质量的下列营养物质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C)
A、蛋白质B、糖类C、脂肪D、维生素
例
3、测得某男同学口腔、腋窝和直肠三处的体温分别是37℃、36.5℃、37.2℃,则最接近他实际体温的是(C)
A、36.5℃B、37℃C、37.2℃D、37.5℃
【巩固练习】《补充习题》P45-46。
【学有所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写下来1、2、3、
第四篇:高三生物教学案:基因工程
杨卫东生物工作室www.aqyz.net/bb
高三生物教学案:基因工程
班级 姓名
一、基础填空:
1、基因工程概念
基因工程又叫 或。它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 的细胞里,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的操作工具
(1)基因的剪刀——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 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DNA分子。
(2)基因的针线—— 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
(3)基因的运输工具—— 运载体能够在宿生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标记基因。常见的运载体有、、等。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有两条途径: 和。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 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而后加入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载入到运载体中,形成。(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根据 判断目的基因导入与否;根据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 判断目的基因的表达与否。
二、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A.“鸟枪法” B.转录法 C.反转录法 D.根据已知氨基酸序列合成法 2.下列哪项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使用的用来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
A.细菌质粒
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细菌核区的DNA 3.(2005·全国卷Ⅰ·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4.(2005·全国卷Ⅲ·5)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马铃薯块茎含有人奶主要蛋白。以下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反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块茎中的表壳是不可缺少的 C、马铃薯的叶肉细胞可用为受体细胞
D、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处理质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产生粘性末端而形成重组DNA分子 5.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限制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 B.重组质粒的形成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C.质粒都可作为运载体 D.蛋白质的结构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6、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操作的正确顺序是()①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提取目的基因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④②③① D.③④②①
7.不属于质粒被选为基因运载体的理由是()
A.能复制
B.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具有标记基因 D.它是环状DNA 8.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杨卫东生物工作室www.aqyz.net/bb A. DNA连接酶将黏性未端的碱基对连接起来 B. 限制性内切酶用于目的基因的获得 C. 目的基因须由运载体导入受体细胞 D.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不用限制性内切酶
9、细菌常常作为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下列理由较充分的是
()
A.形体微小 B.结构简单 C.容易监测 D.繁殖速度快
10、基因工程的“四步曲”中未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是()A.用鸟枪法分离出抗病毒基因
B.将人的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质粒结合,形成重组质粒 C.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 D.抗病毒基因的表达
1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的定向改造。以下的叙述中,正 确的是
A.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B.基因工程所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连接酶和运载体 C.限制酶的切口一定是GAATTC碱基序列 D.目的基因就是指重组DNA质粒
()
三、多选题
12.目前常被使用的基因载体有()A.质粒
B.噬菌体
C.染色体
D.动、植物病毒
13.人们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用大肠杆菌生产人类胰岛素,这一过程涉及到()A.用适当的酶对胰岛素基因与运载体进行切割并连接 B.把重组后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菌内进行扩增 C.检测重组DNA分子是否导入受体细菌内并表达出性状 D.筛选出能产生胰岛素的“工程菌”
14.科学家已能运用基因工程技术,让羊合成并分泌抗体。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技术将导致定向的变异 B.受精卵是理想的受体细胞
C.垂体分泌的催乳素能促进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 D.采用鸟枪法法获得目的基因
15、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基因工程的设计和施工都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
B.目前基因工程中所有的目的基因都是从供体细胞直接分离得到的 C.基因工程能使科学家打破物种界限,定向地改造生物性状
D.只要检测出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那么目的基因一定能成功地进行表达
四、非选择题
16.(2005·江苏生物·38)在植物基因工程中,用土壤农杆菌中的Ti质粒作为运载体.把目的基因重组人Ti质粒上的T-DNA片段中,再将重组的T-DNA插入植物细胞的染色体DNA中。
(1)科学家在进行上述基因操作时,要用同一种 分别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DNA片段的黏性末端就可通过 而黏合。
(2)将携带抗除草剂基因的重组Ti质粒导入二倍体油菜细胞,经培养、筛选获得一株有抗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植株。经分析,该植株含有一个携带目的基因的T-DNA片段,因此可以把它看作是杂合子。理论 杨卫东生物工作室www.aqyz.net/bb 上,在该转基因植株自交F1代中,仍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植株占总数的,原因是。
(3)种植上述转基因油菜,它所携带的目的基因可以通过花粉传递给近缘物种,造成“基因污染”。如果把目的基因导人叶绿体DNA中,就可以避免“基因污染”,原因是。
17、在药品生产中,有些药品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凝血因子等,以前主要是从生物体的组织、细胞或血液中提取的,由于受原料来源限制,价价十分昂贵,而且产量低,临床供应明显不足。自70年代遗传工程发展起来以后,人们逐步地在人体内发现了相应的目的基因,使之与质粒形成重组DNA,并以重组DNA引入大肠杆菌,最后利用这些工程菌,可以高效率地生产出上述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药品,请分析回答:
(1)在基因工程中,质粒是一种最常用的,它广泛地存在于细菌细胞中,是一种很小的环状 分子。
(2)在用目的基因与质粒形成重组DNA过程中,一般要用到的工具酶 是 和。
(3)将含有“某激素基因”的质粒导入细菌细胞后,能在细菌细胞内直接合成“某激素”,则该激素在细菌体内的合成包括 和 两个阶段。
(4)在将质粒导入细菌时,一般要用 处理细菌,以增大。
18、中国青年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嫁接”到烟草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了抗病毒能力,试分析:
(1)陈炬的“嫁接”技术称为___________。
(2)人的基因能接到植物体内,其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草有了抗病毒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嫁接”的基因经___________产生了___________。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用一套___________,且蛋白质的合成方式__________________。
19.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中提取,每升人血只能提取0.05 μg,所以价格昂贵。现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基因公司用如下图的方式生产干扰素,试分析其原理和优点。
(1)从人的淋巴细胞中取出___________,使它同细菌质粒相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的细胞里,让酵母菌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能用___________繁殖,速度很快,能大量生产___________,不但提高了产量,也降低了成本。
(3)酵母菌能产生干扰素,这个事实说明,人和酵母菌共用一套___________。
19、豇豆对多种害虫具有抗虫能力,根本原因是豇豆体内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基因)。科学家将其转移到水稻体内后,却发现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CpTI蛋白质的积累量不足。经过在体外对CpTI基因进行了修饰后,CpTI蛋白质在水稻中的积累量就得到了提高。修饰和表达过程如下图所示:
杨卫东生物工作室www.aqyz.net/bb
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CpTI基因是基因工程中的 基因,“信号肽”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在①过程中,首先要用
酶切开,暴露出
,再用
酶连接。
⑵在转基因过程中,供体细胞是
,受体细胞是
。⑶②过程称为。
⑷检测修饰后的CpTI基因是否表达的最好方法是。
基因工程答案
(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1、基因工程概念
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它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基因的操作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DNA分子。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把两条DNA末端之间的缝隙“缝合”起来。
(3)基因的运输工具——运载体 运载体能够在宿生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标记基因。常见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1)提取目的基因 有两条途径:直接分离基因和人工合成基因。
(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用同一限制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而后加入DNA连接酶,使目的基因载入到运载体中,形成重组DNA。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表达 根据标记基因判断目的基因导入与否;根据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的性状判断目的基因的表达与否。
二、单选题:BDAAD CDADC A
三、多选题 12ABD 13ABCD 14CD 15AC
四、非选择题
16.(1)限制性内切酶,碱基互补配对。
(2)3/4,雌雄配子各有1/2含抗除草剂基因;受精时,雌雄配于随机结合。
(3)原因是 叶绿体遗传表现为母系遗传,目的基因不会通过花粉传递丽在下一代中显现出来。
17、(1)基因的运载体 DNA 杨卫东生物工作室www.aqyz.net/bb(2)限制性内切酶 DNA连接酶(3)转录 翻译
(4)氯化钙 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18、(1)基因工程(2)人和植物的遗传物质DNA结构基本相同(3)转录和翻译 抗干扰素 遗传密码 基本相同
19、(1)干扰素基因 合成干扰素(2)出芽生殖 干扰素(3)遗传密码
20、⑴目的四种脱氧核苷酸
限制性内切酶
黏性末端
DNA连接
⑵豇豆
水稻
⑶转录 ⑷让多种害虫食用水稻叶片
第五篇:高三生物教学案封面
高三生物试题集
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便是奇迹
浅谈高三生物复习方法与技巧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科学,也是基础教育必修的一门学科。然而由于受中考与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生物学科的教学在中学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初中生物不属于中考科目,许多初中学校的生物课基本属于走过场,往往是在会考前划出一定的范围或指定几套练习让学生死记硬背。进入高中,由于高中生物无论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与初中生物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相当一部分同学学习生物比较困难。笔者从事高三毕业班的生物教学多年,亲眼所见一些学生学习生物的被动与苦恼。其实,高三生物复习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以下是老师们的一些体会,其中提到的方法和技巧可供同学们借鉴。
一、几种错误认识和做法
1.很多人说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学生物背背书就行。学生物,的确要背书,但如果要真正学好生物,单靠死记硬背是绝不可能的。
2.有些学生不重视基础知识,上课不喜欢听老师讲课,也不愿看书,更不愿对教材中基本概念、规律加以理解,在平时的课堂上总是一味地忙着做题,希望通过做题来熟悉相应的知识点。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利于生物成绩全面提高的。
3.部分学生一进入高三的复习,就急于做套题(各地模拟题),其实这也是不好的。因为此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完整,还不具备做高考模拟题的能力。各地模拟题往往是按高考的标准来命制的,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我们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形成还有一个过程。所以,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最好是跟着老师的进度,做相应的考点训练。
4.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做题的良好习惯,喜欢把参考答案放在一边,只要不会,马上就看答案,不愿意更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很多学生题做了一大堆,能力并没有提高,就是这个原因。
二、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1.掌握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生物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等。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学习线粒体就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①线粒体外膜,将其与细胞周围分隔开,使有氧呼吸集中在一定区域内进行;②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膜面积,有利于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在其上有规律地分布,使各步反应高效有序地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内膜围成的腔内有基质,基质中也有酶的分布,有酶促反应进行(有氧呼吸第二阶段);④由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在线粒体中进行,因而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2.突破难点。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活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使知识一目了然。例如人体体温的调节,我们只要抓住健康人产热与散热要达到动态平衡就很容易掌握要点。产热的机制可以有骨骼肌战栗(收缩),代谢加强则依赖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来调节;散热则与皮肤毛细血管和汗腺有关。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体温的调节是一个神经——体液的调节过程。
(2)抽象问题形象化。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便于理解。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学习,一直是一些学生觉得非常抽象的。如果我们能以2对同源染色体为例独立画出各时期的图形,我想关于图像的识别、染色体、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和各时期主要特征的有关知识,应该就不在话下了。因此,学习生物常常需借助图形、表格、模型、标本、录像等形象化的手段来帮助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3.归纳总结。在生物第一轮的复习过程中,老师一般都是按教材的顺序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分散在课本不同章节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总结要做到“三抓”:一抓顺序,二抓联系,三抓重点。抓顺序就是要将各知识点按照本身的逻辑关系将其串联。抓联系就是要掌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点线的纵横关系,由线到面,扩展成知识网络。抓重点就是抓主流,进行归纳总结,不能大杂烩,胡子眉毛一把抓。
4.图表过关。生物图表题是一种难度大,灵活性强,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较高的综合性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中的图表作答题,许多学生感到十分棘手,这其中除了与基础知识不扎实有关外,更重要的是没有掌握运用好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在课后复习时应很好地利用。我们可以尝试着先将课本中所有的图表题过关,再结合参考资料上的图表题专门训练。非选择题生物图表题的一般解法归纳为“审题、定点、作答”3个步骤。审题就是要读懂题目,弄清楚题意。定点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确定题目所涉及到的课本中的知识点。作答是在审题、定点的基础上,做出与题目要求观点一致的答案,前两步是对生物图表题的分析,此步骤则是对分析的结果进行说明,即进行文字表达,它要求科学准确,言简意赅,要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专业术语来答题。还要注意文字表达的角度与题干保持一致,密切相关,否则就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
5.学以致用。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近几年的广东高考题越来越接近生产生活实际,许多材料选自平常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往往以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所以热点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生态农业、环境污染、能源问题、全球气候问题(关注哥本哈根会议)等。
三、从小处着手,重视能力培养
1.学会“看”
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但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在复习中,要认真阅读课本,对课本的核心知识要达到“滚瓜烂熟”的地步。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旁文即教材旁边提供的小资料或小问题,这些都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在看书时加以关注,一方面有利于拓展知识面,另一方面有利于把握重点;其次是教材中的插图,有模型,有坐标曲线,也有示意图,这些不仅是高考直接考察的内容,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加强理解的辅助工具;然后是课后的阅读资料,这部分一般不做考试要求,但是这些课外阅读资料与正文有一定联系,关注之后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正文,事实上,考试题目的背景有时候也会采用这些材料。
2.学会“听”
听课听什么?要听老师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和疑点;听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所未能理解的内容;听老师对相关问题(或习题)是如何分析的。不仅要认真听,还要做好必要的笔记。笔记如何做也有一定的讲究,有些同学喜欢将老师的板书一字不漏地记下来,其实大可不必。我们只要将老师补充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结论做一些笔记,对于习题也只需记一些主要的分析过程,课后再进行必要的完善即可;万万不可顾此失彼,因为忙着做笔记而忽略了听课。
3.学会“说”
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不要总是依靠于老师的讲。有些同学习惯于老师的满堂灌,不喜欢自己整理知识和组织语言,这就很难将知识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积极思考,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思维方法好吗?哪种表达更为准确?所以在课堂上要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会“练”
对于某一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光会听和会看还不行,还需要通过一定的习题来巩固。一般建议大家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但同学们万万不要陷入“题海”,要掌握好训练的“度”。在训练过程中,建议大家准备一个错题本,将典型的错题整理到错题集上,做错的题目实际上是宝贵的资源,能够提醒你在以后的复习中避免出错。
5.学会“思”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言提醒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反思。其实,学习生物知识最关键的是学会其中的学科思想和答题方法,学会思维。因而,同学们在看书或做题时,要多想为什么?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或表述?此类习题有何规律?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生物思维模式和答题能力。
6.学会“调”
整个高三的复习都是紧张有序的,整个过程伴随着大大小小的考试,伴随着学校、家庭的期望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最终都要通过考试体现出来。高考是对一个考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心理等各项综合素质全方位的考查,要想力挫群雄,六月折桂,除掌握必备的知识、技能、方法外,心理素质也是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到在高考时沉着应考,处惊不变,在加强解题训练的同时,应加强心理训练。
总之,高考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需要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领悟。而生物的学习虽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只要我们遵循认知的规律,善于归纳小结,看练结合,用心体会,就一定能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