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共5篇)

时间:2019-05-15 03:4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

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2、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引出规律

游戏:拍手游戏

× ×┃×× ×┃× ×┃×× ×┃× ×┃×× ×┃

× ×┃×× ×┃× ×┃×× ×┃× ×┃×× ×‖

师生一起拍手,发现规律。

(二)自主先学

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1、观察:夹子与手帕,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一一间隔排列。

2、探究

师:仔细观察表格中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把你的发现填在表格下面的横线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师:反过来?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 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个数少 1。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 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

③木桩和篱笆 生:

3、猜想

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

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课件出示)

(四)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

师:看看他的3种不同摆法,小棒和圆在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师:小棒和圆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都是小棒,我们发现的这些关系与前面猜想的规律一致吗?(课件出示)

师:大家用小棒和圆画出了许多摆法,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图来表示(课件出示)。

师:看来,不管是什么物体,也不管有多少个,只要是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相同,就有怎样的规律?谁来说说看?

师:反过来,中间物体个数? 拓展延伸

(五)当堂检测

1、寻找生活中具有一一间隔规律的物体

2、练习:

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六)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教学中注意让学生注意观察情景图,同时注重让学生读题,交流题目中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老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所产生的方法乃至错误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78~79页。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教学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教学过程:

(一)引入。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 ┃ × ┃ × ┃ × ┃ × ┃ × ┃

引导学生指出: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三、出示自学指导。

有了目标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自学指导。

1、分别观察图中小兔与蘑菇、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方式。

2、这三组物体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点?

3、认真观察乐园图,数清后把书p78表格填写完整。

4、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四、先学。

1、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能认真地自学。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板书。

五、后教 :

1、大家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学习。①夹子和手帕

生:夹子个数比手帕块数多 1。师:反过来?

生: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师:为什么夹子个数会比手帕块数多1,手帕块数比夹子个数少 1?

②小兔和蘑菇

生:小兔个数比蘑菇块数多 1,蘑菇块数比小兔个数少 1。师:8只小兔中间有几个蘑菇?9只小兔呢?10只小兔呢? 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 生:根据规律说就快了。③木桩和篱笆

生:树桩个数比篱笆个数多 1,篱笆个数比树桩个数少 1。

2、猜想

(1)提问:从位置上看,夹子、小兔、木桩在每组的排列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我们把处于一一间隔排列成一行两头的物体叫两端物体。(课件出示)

(2)师:每组中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3)师:反过来,手帕、蘑菇、篱笆处于中间,就叫? 生:中间物体。(课件出示)

(4)师:猜一猜,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成一行,两端物体相同,两端物体个数和中间物体个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如何用式子表示?

六、归纳总结。

师生讨论总结:“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如果两端相同,他们的数量相差1;如果两端不同,他们的数量正好相等”

七、联系实际,巩固规律(当堂训练)

1、练习:

马路一边有34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呢?

2、小小设计师

①桃红柳绿

(课件出示:小操场照片)

师:沿圆形池塘的一周栽了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温馨提示)围成一圈和排成一行规律一样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一定要认真思考哟。

学生先交流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封闭图形 :围成一圈、首尾相连、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八、盘点收获。

师:这节课很快就结束了,回忆一下,你在这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师:能具体说一说吗?

师:这些规律都经过我们的观察分析、实验验证过。可以说,有规律的现象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更多规律,解决更多问题。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一间隔排列

排成一行

两端相同

两端物体个数-中间物体个数=1

不封闭图形

排成一行

两端不同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封闭图形

围成一圈

首尾相连

两种物体的个数相等

教学反思:

间隔排列同步练习题

一、轻松填一填。

1、如果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共挂了7个气球,每2个气球间隔5分米,那么黑板长()分米。

2、一根木料,每据一端需4分钟,锯成10段需()分钟。

3、一条公路长35米,在路的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路两端都要种,一共种()棵。

4、○○○○○○在每相邻2个○之间摆2个△,一共要摆()个△。

二、按规律填数。1、3、7、11、15、()、()、()。2、5、15、25、()、()、()、65.3、121、232、343、()、()、()。

三、解决问题。

1、马路边有一行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已知广告牌有28个。那么电线杆有多少根?

2、圆形餐桌上均匀地摆放着8副碗筷。每两副碗筷中间摆着2包餐巾纸。餐桌上一共有多少包餐巾纸?

3、沿着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60棵桃树每两棵之间栽一棵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杏树?

4、电梯从一楼上升到四楼大约用6秒,小亮要到15楼需要多少秒?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一间隔排列”

“一一间隔排列”说课稿

维新镇第二小学 王永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间隔排列》

一、说教材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并未对找规律进行系统的学习,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这些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后,学生就能对间隔排列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并逐步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为以后学习更复杂的找规律做铺垫,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初步体会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体会并逐步掌握借助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3、逐渐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规律。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通过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

2、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知道为什么,并掌握通过分组找规律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会方法,因此我将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探索发现,除此之外,我还将安排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流程

接下去我将结合我的教学流程来具体说说我的教法设计和学法思考。我将整个教学流程分为以下5个环节:

情景引入,初步体会;比较数量,交流发现;寻找方法,解释规律;习题巩固,深入探究;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1、情境引入,初步体会

首先我将创设一个情境:小兔子们在围栏里种了一排蘑菇,正手拉手在院子里玩耍。情境的设定在于恰当的引入教学。接着我将以问题:在图中小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不难回答到:兔子与蘑菇一个接着一个排成一行;每两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等。学生很有可能知道这样的排列,但是形容时不够准确简洁,因此我将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自己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进行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概括并总结:兔子和蘑菇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学生在发现了兔子与蘑菇的排列方式后,再提问:那么木桩与篱笆呢?夹子与手帕呢?有了之前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准确描述这两组排列了。

这一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了解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间隔排列,发现间隔排列的特点,为接下去讨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间的数量关系以及探讨为什么做准备。

2、比较数量,交流发现

我将以一个问题:究竟间隔排列的物体的数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承前启后,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独立完成书本78页的表格,并独立思考,从中有什么发现。

通过表格呈现数据,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间的关系:第一排的物体总比对应的第二排的物体个数多1,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这里我也将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的方法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这一环节的教学,由直观感知到具体发现,完成表格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发现规律,并产生疑问:为什么数量都相差1呢?

3、寻找方法,解释规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后,便抛出问题: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呢?

以兔子和蘑菇为例具体分析,我将提问学生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兔子比蘑菇多了1,1多在了哪里?怎么思考的?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有了第一、二环节的铺垫,以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体会从头开始,一一对应,分组分析的思想: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

提问:把1只兔子和1个蘑菇看成一组,最后余下的是什么?也就是——兔子比蘑菇多出来的1。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难点,我将请学生通过想一想,圈一圈,说一说理解为什么数量相差了1,从而逐步完成重点的教学,突破难点。

接着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圈一圈,说一说木桩与篱笆,夹子与手帕。及时的巩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习题巩固,深入探究

习题1、2是逆向运用我们所发现的规律以及探索的方法,学生需要弄清楚的是:

1、2题都是间隔排列,并且每两个兔子中间有一个蘑菇,每两个夹子中间有一块手帕,从而能够根据例一图片和所学分析完成习题。

例二作为例一的推广与深入,用图形代替具体物体,用文字代替图片,更具抽象性,难度更大。我将请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问题: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由于之前对例一的探索得出: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数量总是相差1,因此根据结论回答并不困难。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能灵活运用已经得到的结论完成题目。

在此之后提问:正方形和圆的个数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该问题旨在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圆最少是9个,最多11个,因此可能是9,10,11三种情况,又分别是怎样排列的呢?也是需要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最主要的是要考虑首尾放置什么。又于思考操作中体会分组的思想。

5、回顾总结,体会收获

在课堂的最后,我将请学生回顾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说说体会。在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本课学习的知识,掌握的方法,渗透的思想,体会的情感。回归三维目标。

六、总结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掌握方法。课堂结构层次清晰,于思考中完成教学重点,于操作中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会思想。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导学案教学案设计

导学案设计课题 集 合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因此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维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集合的意义,学习用集合的思想方法思考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1.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一切学习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只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理想效果。上课伊始便出示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使学生初步感受重复,为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埋下伏笔。接下来出示例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2.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神奇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真正地做到了自主探究、不断创造,还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与成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引入。(6分钟)1.课件出示: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一起买票乘车去柳州,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上了车。这是为什么呢?(揭示原因:因为只有三个人)2.引入新课——集合。(板书课题)1.怀着好奇的心理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把西瓜、土豆、黄瓜、香蕉、南瓜、豆角、菠萝、柚子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按什么方法分类的。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104页例1。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2)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判断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3.结合学生讨论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维恩图”解决重叠问题。(课件出示“维恩图”)(1)认识“维恩图”,结合例题探究“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①两边的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中间的部分表示什么? ②三个问号所在的区域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维恩图”,探究解题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题方法。

只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只参加踢毽比赛的人数=总人数 对应算式:6+3+5=14(人)5.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1.观察统计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1)根据获取的信息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并选代表汇报方法。3.(1)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维恩图”各部分的意义,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完成“维恩图”并探究解题的方法。4.结合“维恩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5.明确解决集合问题的不同方法。

2.两位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参观动物园,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进入了动物园。这是为什么呢?

3.有几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前往后数,小明排第5;从后往前数,小明排第4。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完成教材105页“做一做”1题。2.完成教材107页5题。

1.在小组内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一填。2.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集合问题。

4.三(1)班的同学参加运动会,其中参加跑步比赛的有25人,参加跳远比赛的有22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有10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四、全课总结。(4分钟)1.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集 合 解题方法:

1.只参加A的人数+只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2.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A、B都参加的人数=总人数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解决问题》导学案教学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吨的认识《解决问

题》导学案教学案

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教学中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价值,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1.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派车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有序思考,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体会运用列表法有助于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方案,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2.引导学生经历多种解题策略的体验,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分组讨论、探究,不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过多的干涉,只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列表,加深对这一解题策略的认识,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空白的表格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

(1)有8吨煤,一辆车每次能运2吨,几次能运完?

(2)一辆载质量为3吨的车运了2次后,剩下的用哪种车运最合适?

(3)现在有9吨煤,你认为选择载质量为2吨和3吨的车,哪种最合适?为什么?

2.揭示课题:合理安排车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派车问题”。

1.读题,理解题意,列式解答课件出示的问题。

(1)列式解答。(2)思考后汇报:用载质量为2吨的车运最合适。

(3)思考:哪种车能正好把9吨煤运完且没有剩余?

得出:9÷3=3(次),所以应选择载质量为3吨的车来运。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一填。

(1)1千克=()克

3000克=()千克

1吨=()千克

5吨=()千克

2000千克=()吨

(2)一辆卡车每次能运3吨货物,它4次能运()吨货物。(3)一辆小轿车最多能乘坐4名乘客,如果要运送20名乘客,那么至少需要()辆这样的小轿车。

二、自主探究,找出合理的派车方案。(20分钟)

1.课件出示:一个加工厂里有8吨货物需要运走,可以使用两辆车,一辆载质量为2吨,另一辆载质量为3吨。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你有哪些方案能使这8吨货物正好运完?

2.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派车方案。

提示:这两辆车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把想到的方案填在事先准备的表格里。

3.反馈讨论的结果。

(1)引导学生汇报想到的方案,教师课件显示所有的方案。

(2)观察比较,找出符合要求的派车方案。

(3)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显示的表格,发现有什么规律。(4)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有序地列表可以保证列举的方案不遗漏,不重复,也能让看的人更容易理解。

4.引导学生总结寻找合理派车方案的方法。

1.读题,了解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理解正好运完:保证运送货物时每辆车每次都是装满的。

2.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3.组长汇报本组的方案。

(1)各组说出所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2)说出哪种方案符合要求。

(3)观察后汇报:这个表格中2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大到小排列的,3吨的车的次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4)再次观察表格,感受列举方案的准确性。

4.讨论后小结:寻找合理的派车方案,可以先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再找出符合要求的方案。在列举方案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不遗漏,不重复。

2.选一选。

(1)一辆载质量为2吨的货车,可以一次运走的货物是()。

A.1000千克苹果和2000千克梨

B.500千克大米和1800千克面粉

C.茄子和豆角各1000千克

(2)有28个人要过河,小船限坐4人,大船限坐6人,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应选方案()。

A.小船4只,大船2只

B.小船3只,大船3只 C.小船6只,大船1只

3.圈一圈。

哪几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桥限重1吨)

(牛500千克 熊350千克 马460千克 梅花鹿120千克 小羊80千克 野猪200千克)

三、实践应用,巩固所学。(10分钟)

1.有两种面包车,一种最多坐8人,另一种最多坐10人,要同时把48人运走,应怎样派车?(每辆车必须坐满)

2.小胡有10元和5元面值的人民币各4张,如果要买一个40元的足球,他可以怎样付钱?

1.小组讨论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在全班汇报自己的答案,集体进行订正。

4.解决问题。

一种日记本有两种付款方式:第一种买8本付5元;第二种买5本付3元。小红要买37本日记本,怎样买最便宜?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下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实践课 间隔排列 总第 41课时》导学案含反思(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