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7单元 21掌声(第1课时)教案 苏教版范文
掌 声
《掌声》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他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的鼓励后的英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字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学习以小英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段,借助文中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的表述顺序和篇章结构,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小英的神态与动作的语句,体会小英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两次掌声的句子,感受全班同学对小英的爱。
4.在阅读中学习抓住人物动作、神情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并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进行片段练习。
【重点】
通过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感受其从自卑走向自信的心理情感变化过程,进而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尊重、鼓励的道理。
【难点】
学会抓住人物动作、神情表现人物在心理的写作手法,并运用这种写作手法进行片段练习。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重在指导学生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课文时要注意读通句子。对课文只要初步了解内容即可。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小英的情感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3.课文最后一段要求熟读。在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事例,谈身边的人和事。真正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的内涵,这不仅仅是“掌声”,而是鼓励、帮助、关心、支持,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鼓励的时候。
4.加强朗读练习,联系学生的生活,重视体验和感悟。
【教师准备】
课件、歌曲《掌声响起来》《爱的奉献》。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2课时
第课时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字词。理解生词的意思,并尝试运用。
2.学习以小英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段,借助文中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的表述顺序和篇章结构,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重点】
学习以小英的情感变化给课文分段。
【难点】
反复朗读课文,借助文中重点词句概括段落大意,理清课文的表述顺序和篇章结构,用关键词语把课文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方法一
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
师:同学们,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在什么时候得到的?你的心情怎样? 生:彼此交流,谈感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掌声的课文。
揭题,读题。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是围绕着“掌声”来写的。在生活中,掌声是常见到的现象,在一定的场合,有时自己为他人鼓掌,有时他人为自己鼓掌,每次掌声都有不同的意义。从学生身边生活现象说起,学生会感到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由掌声的话题过渡到文本内容,自然衔接,顺理成章。也给理解文章中同学们给英子的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打下基础。方法二
板书课题,质疑问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1课“掌声”。看老师板书课题(老师边写边说)掌字下面的手要写得舒展,手掌尽力伸开才便于鼓掌。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立刻产生了什么问题? 生: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故事? 师:这个问题提得不错,请坐。
生:课题为什么用“掌声”这个名字? 师:两位同学的问题,老师记在这里。
师:还有吗?请你来。
生: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 师:对呀,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随着这堂课的学习大家慢慢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提出问题了,我们认真去读课文,一定能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出示课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落实学习基础。
1.认读生字词。PPT出示:
tūn
dǎo
xī chí
慢吞吞 舞蹈房 珍惜 持久 .... 2.出示“落下了残疾”“身处困境”两个词语,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落”和“处”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情境理解“愿意”的意思。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句子之间学会停连。
(学生行为预设:根据课前检测,“……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这句话,多数同学漏掉了“在”字。)学生读错时,老师用课件把这句话展示出来,让学生认真朗读,直到读对为止。
[设计意图]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己梳理,自己分享的知识点往往记得很牢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掌声》这篇课文讲的是同学们之间的故事,故事很小,但很感人。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刚才大家读书都非常认真,老师想问一下:你们知道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一起说吧。
生:英子
师:这个小女孩从小就患上了——
生:小儿麻痹症。
师:老师在多年前教过的一届学生,班上就有这样一个同学,他走路时一瘸一拐的,特别不方便。文中的小英子也是因为得了这种病,所以腿脚—— 落下了残疾。PPT出示: 落下残疾
师:这里哪个字的读音要特别注意啊? 生:落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4 生读。
师:这个“落”(lào),还能读什么音呢? 生:落(luò)
师:能组个词吗? 生:落下
师:冬天来了,树上的——
生:叶子落下来了。
师:好,“落叶”又出了一个新词。还读什么音?(稍等)“我和刘翔一起跑步,他的速度特别快,我一会儿就被——”
生:(齐)落(là)在了后面。
师:明白吗,“落”一共三个读音,但在这里面读什么? 生:lào
师:再读一遍这个词
生:落下残疾
师:离开拼音了,谁敢领读啊? 看屏幕,一生带读。
师:回到句子里了,谁敢试一试? 指名生读。PPT出示: 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生读。全班齐读。)PPT出示: 骤然间 热烈 持久
师:(指前排一名学生)好,从你开始,每人读一个。又回到了句子里,再请一个学生读。PPT出示: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到得流下了眼泪。
指生读。PPT出示: 5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师:看这个词“似的”怎么读? 指名生读。
师:大家同意吗?在这里它应该读翘舌音。大家一起来读。
齐读:似的。
师:你给大家读一遍这个句子。
生读。(在同学提醒之下,生自己纠正了读音。)师:非常好!我们一起读一遍。
齐读。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落下”,引导学生体会小儿麻痹症为英子带来的痛苦,打下感情的基础。
三、走近人物,感受“情感”变化。
(一)感受英子的内心变化。
1.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师:从中你知道,以前的英子是什么样的? 生:忧郁的(板书:忧郁)师: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英子的忧郁。快打开书找找,看看是哪一个自然段? 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语中你们感受到英子内心的忧郁呢? 生:“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默默的”,什么意思?默读是怎么读? 生:不出声音地读。
师:那“默默的”呢?是什么意思? 生:不动声色的。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句去体会,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跟老师想像一下:当同学们出去快乐活动的时候,英子却总是——
生: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师:当同学们还走在上学路上的时候,英子已经早早地——
生:来到了教室。师:下课铃响了,她却要——
生:最后一个离开
师:是啊,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呢? 生:她得过小儿麻痹症
师:还有吗? 生:腿脚落下了残疾(“落”字念错,自己又纠正了)师:自己能纠正真好!(记住多音字的某个读音,不容易一次到位,教师几次提醒学生自己纠正,并进行鼓励,真有耐心!)师:还有谁想说? 生: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师:是啊,身体的残疾使小英子躲躲藏藏,失去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她总是感觉自己很差,不如别人,这说明她的心里还非常的——
生:自卑。
师:(板书:自卑)这是我们刚才读书共同的体会,同学们还应该把它记下来。快动动笔。
师:让我们再走近这个自卑忧郁的小英子。轻轻地读,“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开始!全班齐读。
2.感受英子的开朗、自信。
师:后来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什么变化呢?快读书,看谁先找到。
师:原来小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里,现在和同学们一起——
生:交谈、游戏。
师:还忧郁吗? 生:不忧郁。
师:性格变得?——
生:开朗
师:原来她的腿有残疾,从来不敢让同学看见,但是现在还让同学教她——
生:跳舞。
师:说明他对自己充满了——
生:信心。
师:好,让我们一起把体会记下来。
(师板书:开朗 自信)师:看到英子的变化,你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师:那咱们读出高兴的心情,把你的情绪酝酿到脸上,笑起来真漂亮!端好书,“她和同学们一起——开始!”
(生读)[设计意图] 品词、品句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本环节抓住最能体现英子自卑的句子,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抓住英子的情感变化,通过关键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师:是啊,是什么让英子有这么大的变化呢? 师:现在你能用黑板上这些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谁来试试。(生概括)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住,孩子们,抓住关键词句,我们就能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由忧郁、自卑的英子到开朗、自信的英子的转变,我想问同学们,是什么让英子有了如此大的转变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共同探究。
一、给句中加点字注音。
1.小英因为()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2.新调()来的老师不了()解情况。..3.教导处()正在处()理这个问题。..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的掌声()地鞠躬()的眼泪()地注视
三、照样子写词语。
1.默默地:
、、2.慢吞吞:
、、3.一摇一晃:
、、【参考答案】
一、1.wèi lào 2.diào liǎo 3.chù chǔ
二、经久不息 深深 激动 默默
三、1.深深地 静静地 紧紧地 2.急匆匆 慢腾腾 干巴巴 3.一草一木 一长一短 一心一意
第二篇:鲁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学情分析:
本单元内容离得学生生活世界有些远,比如说《搭石》《卡罗纳》《古诗两首》,这些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感人实际的生活环境都离学生比较远,要多多练习学生实际体会课文所包含的人间真情和爱意。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本单元中的名家名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要从文章学习过程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的优美句段。通过读、说、背、写及课外收集,扩大对爱的了解,提高对优美篇章的感悟能力。
本单元教学预计时间为12课时。
25《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学生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表演体验送别情。
5、小结: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6、【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己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3)教师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范读,学生挑战,即时评议。4)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学生吟唱李叔同的《送别》,笛子伴奏。
3、自主选择个性化作业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3)写一写:把诗改写成短文。《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4)【诗文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教学后记:
26《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五.小组交流。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摆
整
走
搭石
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让 协调 有序 理所当然
背
过
教学后记: 27《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一直对小钱的重要性。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猜谜导引
师:老师有个谜语,请大家猜猜。
谜语:水里看是一个洞,岸上看是一张弓。身背千斤不喊重,河西立刻到河东。(打一交通设施)
(学生数人发言,都猜到谜底是桥,并说明了猜谜理由。教师由此谈话:是啊,桥是联系河两边的,其实我们刚才的交流就像已在我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友谊之桥。)
三、揭题
1、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教“峡”的书写,“山字旁”要写得瘦些。)
2、生读题,教师问学生读了课题后有什么问题?
生:生命桥是从哪里到哪里?
生: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生命桥指的什么”这个问题引入文本:那么,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反馈:
(1)(教师出示词语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懂:步履间隔凋零暂停身躯袭击空旷辗转血脉白血病骨髓移植
a、师:在这些词语中,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b、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步履”,教师作了引导。
(2)、(教师出示句子认读。)
我能读准,我能读通: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这个句子中包含5个生字,谁能读准?
五、结合“谈何容易”研读课文
1、师:救这个青年容易吗?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词语。
(生数人回答,答案有“谈何容易、终于”等)
2、出示句子: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理解读)
师:为什么这么不容易找呢?从文中找到有关句子。
反馈:
生1: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发散:小钱可能会在哪儿找骨髓?(在学生的回答中理解辗转。)
(从哪儿体会到不容易。)
六、小结课文,结合“谈何容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2.指名反馈:
3.教师导读:
二、说感动、感悟的品质
1.教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至六自然段,把令你感动的句子划下来
2.集体交流感动的句子,引导探究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引导学生讨论: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
3.教师小结:是他们的爱心给了小钱第二次生命。
四、总结全文:
宝岛台湾与大陆同胞被台湾海峡所隔,但血脉亲情是无法割舍的这种血脉亲情——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令你感动的句子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后记:《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我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你感受过怎样的爱?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失去了世界上最最珍贵的母爱,他就是——卡罗纳(齐读指名读)相信学了课文之后,再读这个名字时,你会有不同的感受。
二、感受不幸
1、读过课文没有,想不想再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想一想,卡罗纳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儿感受到的并在句子旁写上批注。
2、生读课文
反馈:
有不会读的生字词吗?(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我体会到了一个(怎样)的卡罗纳,是从(读一读文中句子)感受到的。(板书:伤心、可怜、痛苦、悲哀…)
预设: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读后说说感受,请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朗读。
a.你发现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b.是啊,想起从此再也见不到母亲的面,再也得不到她的疼爱了,卡罗纳怎么不难过呢?——齐读
(2)我们从卡罗纳的外貌、神态、行动中感受到了他的可怜与不幸。这样的句子,课文中还有很多很多,请找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指名朗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a.卡罗纳的母亲病的很厉害,卡罗纳很多天没来上学了。
想像说话:这几天卡罗纳会做些什么呢?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b.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这样的场面,文中还有一处,找出来读一读。
c.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仔细读读(b c)这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理解“放声大哭”“号啕大哭”
“号啕大哭”什么意思?(大声地哭,伤心地哭,痛苦地哭……)他为什么哭?
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3)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小结引读:
是啊,就这样,卡罗纳的母亲永远离开了人间。卡罗纳无比悲痛,只见(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当他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时侯,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三、感受幸福
卡罗纳失去了母亲,遭到了巨大(板书:不幸),心里承受着的悲哀。他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他失去了母亲,今后的生活将会是怎样?
此时的他,最需要的是什么?(关爱幸福)周围的人们又是怎样表达对卡罗纳的爱的?
请再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仔细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在旁边做上批注,在你感动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次。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开始。预设交流:
1、体会老师的爱
“卡罗纳的母亲去世了……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从一个词,一个标点中你都能感受到这份爱,谁想说?“!”——非常严肃、命令(指导朗读)为什么不许、不许什么?再来读读。
“老师把卡罗纳拉到自己胸前……孩子,你要坚强哟”联系上文读读,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卡罗纳的爱?学生说一处,就带着感受朗读。老师的哪个动作哪个称呼让你仿佛觉得就是母亲在身边?(“拉到”“孩子”)再来读。
2、体会“我”的爱
“我本想跟他说几句话……别哭了。”千言万语化为一个动作,做这个动作表示什么?请你来读,把动作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朗读出来。千言万语还化为一句话——齐读
3、体会同学的爱
“我心里不由得泛起一阵阵同情和怜悯,大家屏息凝神地望着他。”
屏息凝神地望着他,什么话都没说,其实那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什么?如果你就是卡罗纳的同学,你要用这目光告诉他什么?此时的确是无声胜有声啊!这样的场面还有一处,让我们再来读读吧!“放学的时候,大家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4、体会“我”母亲的爱
学生说我的爱,还会说到后面,再引导孩子读最后两段,说说最感动我们的是谁?(读了老师、同学和我对卡罗纳的爱,谁还找出谁也给了卡罗纳的爱?)
“母亲把我推开了,她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母亲的用意我最后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知道,母亲这个举动想告诉我什么?
同学的母亲,她也非常理解,同情卡罗纳当时的处境。
根据板书小结
这同情、怜悯、关爱……包含着周围人对卡罗纳深深的爱!
这些“爱”卡罗纳感受到了吗?(感受到了)从哪儿看出来?
齐读(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卡罗纳真的没话说吗?他似乎说着什么?是啊,此时的卡罗纳已不需要太多的言语来表达他的感受,真是无声胜有声啊!
四、总结感悟升华情感
生活中难免遭到不幸,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对于我们周围那些遭到不幸的人,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呢?(关爱)这也是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发。再读课题。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他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他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吧,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齐读师打手语)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人的关爱下,在自己的坚强面对下,他一定能成为生活的强者!相信,当周围的人遭遇不幸时,同学们会向他伸出关爱之手。因为我们知道“心地善良,心中有爱,你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他人;心地善良,心中有爱,社会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你。” 板书设计:
卡罗纳
可怜
怜悯
不幸
爱
关爱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七
习作:《胜似亲人》 教学目标:
1、观察插图,理解图意,引起合理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组织语言,尝试表达所想所感,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感受情感表达的方法,受到互帮互助的人际常情教育。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仔细看图,发挥想象,尝试习作 教学难点:理解图意,进行合理的细节联想与想象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投影仪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境,导入课题
1、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希望别人对你伸出援手吗?……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见过、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人与人互相帮助的事情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看一幅跟亲人有关的图,这幅图的名字有一个“亲”字,叫做《胜似亲人》。(齐读)
3、理解“胜似亲人”
(“胜”、“似”都有超过的意思。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
4、出示图文,明确习作要求。(读课文的习作提示)
二、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1、指导看图。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生交流看到内容。
(按从人到物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具体)
3、猜测图中人物关系。
A、在小组内说说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
(可引导学生注意人物的服饰,她们也许是邻居,也许是……)B、全班交流。
4、理解图意,用几句话写写图上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
5、学生试写片段讲评。
三、画外联想,丰富内容
1、指导图前想象。
(根据刚刚所猜想的人物关系,想一想在这幅图之前,可能 发生过什么事体现她们“胜似亲人”?请你把她们之间可能发生过的事情简单的写在纸上。)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指导图后想象。
师:在这之后,她们以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大胆、合理地猜测一下吗?(指名说)
四、提示写法、动笔习作
1、再读习作要求
2、介绍看图作文的一般写作方法
3、学生动笔写作 日积月累:
教学后记:
《过故人庄》唐代.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三篇:体育教案第21课时
第 21 课时
学习目标:在体育活动中发扬相互团结帮助的良好品质,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内容:障碍赛跑和跳短绳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常规队列练习,体会在行进间与同伴良好配合,走得整齐且精神饱满。
2.正反口令练习和原地三面转法练习。
3.对学生的练习情况给予肯定,表扬比较好的组,以激励其他组同学。学生活动:1.按老师的要求和口令,精神饱满地进行队列练习,细心体验如何走才能与其他同伴保持一致,并与其他组的同学相互交流,共同练习体验。
2.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反口令和三面转法练习,知道当老师说转时才开始转身(知道其也是与其他同学配合的一种表现)。
3.经过老师的评价后,对自己在练习中的表现能够给自己打一个合理的分数。组
织: 以四列横队完成游戏.二、愉悦身心,快乐练习
重
点:游戏和练习的方法,及在练习中如何与同伴间团结帮助
难
点:在快乐紧张的活动中能够随时记住我应该怎样与同伴团结合作。教师活动: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准备活动。
2.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要求,组织学生游戏,并提示学生在游戏中发扬团结合作的良好风貌。
3.组织学生进行跳短绳练习。
学生活动:1.认真的作好准备活动让自己进入最佳的身心状态。
2.积极进行游戏,在联系中体验团结合作的乐趣。
3.在跳短绳练习中发扬帮助和吃苦耐劳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组
织:障碍赛跑中四路纵队跳绳时自由分散无固定队型
三、放松练习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总评该次课练习情况。学生活动:能够对自己的表现给予正确地评价。组
织: 场地器材:
课后小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创设练习的情境,学生会把一些练习做为真正的演习,动作更加形象有力且有激情.在比较枯燥的跳绳练习中,使学生明白跳绳的意义和给我们所带来的好处,并运用各种练习方式,就会使练习更加丰富多彩.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顽童。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经不止一次一丝不挂地跳进这池塘,追逐过游鱼,捉过青蛙,逮过蝴蝶,摘过莲蓬,挖过莲藕,也掐过荷叶,采过荷花。那时候仿佛爱什么就追什么,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要求不高,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似乎与世无争,仿佛无欲无求,心里纯洁得像白云,感情简单得如白纸,天真无邪得好像我就是一个主宰者,而池塘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是那么神秘,又是那么神奇,这里既有幽静的诗情画意,又有热闹非凡的花鸟虫鱼。水是流动的诗,鱼是水中的鸟,荷是纯情的少女,蝶是多情的公子,黄鹂和燕子是行吟诗人,青蛙和知了是不倦的歌手。我曾经在水里静静地观看那柔若无骨的荷花,也曾经把莲蓬里的莲子想象成一位位神童,曾经趴在岸边对着泥洞里的青蛙默默地观望,也曾经把莲叶当遮阳伞顶在头上观察那飞来飞去欲停未停的美丽蜻蜓。我曾经把荷花当成天上的仙女,也曾经把荷叶上的水珠当成未经定型的珍珠
第四篇:第四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
第七主题单元
一、单元训练重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说明的道理,积累介绍的知识。
二、教材简析与课时安排:
《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在读中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及爱国主义教育。(一课时)
《南辕北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方向正确才能成功。(两课时)
《远行靠什么》:向我们介绍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两课时)语文天地:两课时
三、总课时:7课时
课题: 《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课文,感受诗的内容,体验诗人的感情。
2、学认6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
3、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感情。教学重难点: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日期:2015年4月1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⑴熟读古诗 ⑵理解诗意 ⑶想象意境 ⑷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早发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松愉快)
课题《南辕北辙》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
4、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明白“南辕北辙”的道理。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如果方向错了那就会事得其反。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015年4月2日上午第2节
一、导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1、自由朗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二、教学认读生字
1、让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
2、给认读生字口头组词。
3、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4、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教师评价。
三、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说说你认识哪些字
3、评价学生想的办法。
4、指导书写。
四、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五、作业:
1、写生字词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4月3日上午第1节
一、精读课文
1、照着录音中的感情来读课文。
2、把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
1、为什么说朋友的马越好,旅费越多就离楚国越远?
2、朋友怎样做才能很快到楚国?你想对季梁的朋友说点什么?
三、扩展内容
1、请大家举出生活中南辕北辙的例子。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南辕北辙的意思。
四、表演课文内容
1、小组为单位练习表演课文内容。
2、让小组表演其他学生评价。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课时训练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无论做什么事,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
(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
方向错了,事的其反。)
课题《远行靠什么》
教学目的:
1、认会16个字,写会9个字。
2、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走得快、走得远,就要发展科学技术。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各种交通工具的资料或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5年4月7日上午第2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出门旅行的时候要靠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人类古代的时候远行要靠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一课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合作识字,互帮互助。
3、检查识字效果。
三、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再读课文,思考:从古到今,人类远行靠什么?
2、教师提示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小组合作整理交通工具的发展史。
3、班内交流。
4、小组讨论:为什么会有新的交通工具不断发明出来?
5、全班交流。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激发想象,拓展延伸。
你认为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己设计,画下来。
2、全班交流。
五、练习写字。
1、指名读要求写的字。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小组内说一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学生练习书写。
4、评议作业。
六、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有关交通工具的资料、图片,班内展示。
板书设计: 远行靠什么
陆地:步行骑马—马车—火车—汽车—电动机 —磁悬浮列车—太阳汽车
海洋:独木舟—帆船——轮船----军舰
—快艇—潜核艇
天空:飞机—宇宙飞船—航天飞机
更快更远)
(科学进步
语文天地 教学目的:
l、描写5个词语。
2、偏旁归类识字。
3、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仿照例子说写句子。
5、阅读短文,讨论自己喜欢走的路。
6、搜集图片,认识各种交通工具。
教学重点:
1、仿照说句子写句子。
2、巩固音序查字法和部首查字法。
教学难点:
认识交通工具,感受科学的进步。
教具准备:各种交通工具的资料或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4月8日上午第1节
教学过程:
一、描一描,写一写。
1、认读田字格中的五个词语。
2、讨论书写这五个词语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重点强调。
4、学生独立认真书写。
二、比一比,看谁写得多。
1、读题,明确题意。
2、动笔独立填写带有“车、舟、马”这三个偏旁的汉字。
3、指名反馈,集体评议,补充。
4、认读同偏旁的汉字,并用字组词。
5、引导学生发现形近字偏旁表意的特点。
三、用音序查字法查出需要的字,填在()号里。
1、读题,了解题目的要求。
2、讨论:用音序查字法怎样查得快。
3、同桌合作查,并真入括号中。
4、指名反馈,集体评议。
5、教师小结。
四、说一说,写一写。
1、出示例子:军舰在大海上巡逻。
2、认读句子,认识句型特点。————在————。
3、出示题中的四道练习,自由选择模仿说句。
4、评议、互动,练习准确表达。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把文中补充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
2、做课时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2015年4月9日上午第2节
一、读一读《我的路》
1、自由读短文,读通句子。
2、讨论交流。
(1)“我”走的是什么路?(2)“我”走路时的心情如何?
3、学生畅所欲言。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5、说说你喜欢走什么样的路?
6、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引导真实、正确地表达。
二、搜集图片,说一说。
1、出示本题内容,明确题目要求。
2、根据搜集的图片,资料等,独立填写表格。
3、小组交流、介绍、评议。
4、指名上台展示表格这完成情况,并加以说明。
5、全班评议,或补充。
三、金钥匙:合理使用查字典的方法。
1、读题中的两句话。
2、说说: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3、出示练习,巩固训练查字典的方法。
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模仿短文,写一写自己喜欢走的路。
2、做同步练习。
第五篇: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1.掌声》说课稿 首先说教材
这是一个感人至深、耐人寻味的温情故事。掌声既是题目,也是文眼,还是主线。小英是一个腿部落有残疾的女孩,她鼓起勇气,走上讲台,赢得掌声。在这之前,她是一个忧郁自卑的女孩,她需要掌声。在赢得掌声之后,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活泼开朗,难忘掌声。文章启示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这篇课文与本册教材中先后出现的《第八次》《卧薪尝胆》《军神》《金子》《孙中山破陋习》等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这些课文组合搭配,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的人物专题。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说学情
三年级是小学语文的中间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和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受到心智水平的制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从文本表面滑过去。特别是对于课文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还缺乏深刻细致的理解。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分析。
小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特别喜读故事。特别是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生动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孩子的心灵。故事中的人物和学生同龄,最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这是对学生认知心理水平的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年段目标的要求,以及文本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1、识字学词。会认11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困境愿意持久”等由生字组词的词语。
2、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和掌声的妙处,受到相互关爱、尊重的教育。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内容,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我认为,教法和学法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要以学法为中心,教法要服务于学法。
本课教学,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以感悟为主旨”的设计理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以读促悟、角色体验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和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设计这些方法的出发点是学生,是学生的心智水平,落脚点还是学生,是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和掌握这些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按照四步法预习
课文。一读(读课文,读字词)二查(查资料、查字典)三思(理解课文内容)四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学习新知做准备。重点是读熟课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首先要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熟读文本,吃透教材。于永正老师说,在挖掘教材上,下多大气力,都不足为过。只有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其次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这里要说的是第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情趣导入,扣题质疑——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是突出重点、精读感悟——四是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第一步,情趣导入,扣题质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富有情趣的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上课伊始,我会安排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张开双手,掌心相对,做一个击掌动作。再来,加速、再加速(掌声响起)感谢同学们热情的掌声,我要送给大家一句话:屏幕出示: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范读——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掌声的故事。板书课题,指导书写,掌的上边是党字头,要从中间起笔,第一笔是竖。齐读,有什么问题?(掌声来自哪里?掌声?送给谁?有什么作用?)
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二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读者,拿到一篇文章,总有先睹为快的心理。特别是在扣题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要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通读文本,整体感知。)读书之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整体感知以后,进行学情反馈。
首先出示本课生词,采取指名读、领读、齐读等方式,检查指导。重点指导“经久不息和渐渐平息”这两四字词语。比较特点,都有“息”,什么意思?(停止)都是写什么的?(掌声)意思一样吗?该怎样理解。用掌声告诉我,首先是经久不息,然后渐渐平息。(这两个词语与两次掌声密切关联,在比较中理解,在情景中体验,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理解课文做好了铺垫。)
然后交流读书的收获: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理清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先讲了小英犹豫自卑,需要掌声——再讲小英走上讲台,赢得掌声——后来小英活泼开朗,难忘掌声)(课标要求,从三年级开始要初步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这一环节向学生渗透了列标题把握内容的方法。)
第三步 突出重点、精读感悟
有的学者曾用“模模糊糊一大片,简简单单一条线”来形容语文教学和数学教学的差别。这话很是让我们感到汗颜和尴尬。的确,语
文既要考虑字词句段篇,又要兼顾听说读写练。但是,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的着力点。通过扎实细致的教学,达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目的。具体到这一环节,要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句段,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以境促读,以读传情,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启发教育。
版块一:抓住变化,质疑导学
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思考,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可能会说,小英很忧郁,眼睛真亮,抓住关键词对理解人物很有帮助。这是以前的小英,后来呢?学生可能会说,(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变成一个词,(活泼)概括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能力。(板书)
指着板书,以前忧郁的小英,变成了活泼的孩子,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原因)(板书?)
板块二:感受鼓励的掌声
1、出示:描写第一次掌声的语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2、听老师读,故意漏掉“终于”和“一摇一晃”这两个词。细心的学生会敏锐的指出来。我会故作困惑的说,没有“终于、一摇一晃”读着也很通顺,少了不行吗?
3、先来看看,为什么不能去掉“一摇一晃”?(准确地写出了
小英走路的姿势)小英走路为什么“一摇一晃”?学生会联系第一自然段,说出落下了残疾。我会及时鼓励:读书就要这样,要前后联系读,理解得才深刻!
4那“终于”能去掉吗?为什么?(学生会说,她不是马上走上去的,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等待。)(课标要求,要理解关键词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上环节抓住“一摇一晃、终于”两个词语,较深刻地理解了关键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是啊,小英的腿有残疾,走上讲台,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请同学们继续联系上文,默读第2、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小英能走上讲台,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可以把有关的词句画下来,也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读完以后,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合作探究之后,进行班级汇报。这一环节的教学具有很大的生成性,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相机指导。
预设
1、体会犹豫的心理。
学生会找到描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小英犹豫了一会儿。小英在犹豫什么?(该不该上去)她愿意上去吗?为什么?(学生会找到第二自然段的——“小英离开把头低下了头”,说明英子很自卑,想逃避。)听其言,观其行。透过动作,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既然不愿意上去就不去好了,为什么还要上去呢?(老师不了解情况,怕辜负
了老师的期望。)多么懂事的孩子呀!
一方面,自己不愿去,另一方面,由不能不上去。这两种心理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就是犹豫。
预设2:观察焦灼的神情
学生会找到表现神情的语句——(小英眼圈儿红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心里很着急,记得都要哭了。真会读书,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小英内心的痛苦!
预设3.感受迟疑的动作
学生会找到描写动作的语句——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对呀!为什么不是一下子站了起来?(学生可能会说,说明他很不情愿,还可能说,说明他缺乏信心)说的都有道理。
透过小英的心理、神情和动作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凝聚成一个词——终于。一个词语的背后有多么丰富的内涵呀!带上感受,再读这段话。
(课标要求,要理解关键词语及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上环节抓住“一摇一晃、终于”两个词语,较深刻地理解了关键词语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板块三:反思感悟,在语境中复沓朗读中心句
1,当看到小英一摇一晃地、艰难地走向讲台的时候,想不想帮她一把?可以怎样做?有没有比掌声更好的办法?(如果我是同位,我想把她扶上去行不行?为什么?)(小英最需要的是不是同情,而是鼓励!)那女生接读上台——鼓掌的内容。
是啊,难道还有比掌声更好的办法吗?出示:中心句——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齐读。)
2、出示:后半段,描写第二次掌声的语句。男女生接读。
3、两次掌声一样吗?含义相同吗?(鼓励、赞美)作用一样吗?(感动、自信。)
4、看看小英是怎么说的?出示第6自然段。齐读。小英的话最有说服力,她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5、这还是那个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的小英?这还是那个低着头、眼圈红红的犹豫不决小英吗?从小英的变化中,我们不得不说,引导学生再次复沓朗读——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这一环节,根据文本内容,创设了4个层次的朗读语境,使学生在复沓中加深了理解,产生了共鸣。)
第四步 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文章是照亮灵魂的一面镜子,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下来。(按照读写结合、以读带写的语文学习规律,促进学生实现情感和能力迁移。)
2、推荐阅读《心灵的暖阳》。(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堂无非是个窗口。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目的。)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粗浅设想。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板书: 21掌声
犹豫
掌声
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