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川教版历史教案七年级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案(上册)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大致了解青铜铸造工艺的过程。在想象、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划分青铜器种类。认识并欣赏部分著名的青铜器,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能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赏析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探讨问题,交流心得,从中体会合作的乐趣。在识别、欣赏青铜名器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人类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欣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悠久的,中华民族是有高度智慧的。商周的青铜文明,的确值得我们引以为自豪。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和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教学重点
欣赏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欣赏能力。课型 新课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方法
讲解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欣赏法、问题引导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媒体
计算机与软件,投影仪。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漫画,猜成语。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漫画《问鼎中原》和《一言九鼎》,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两幅漫画画的是什么成语故事?(学生回答:问鼎中原、一言九鼎。)
不错。问鼎中原是我们学习第二学习主题春秋争霸一课时学过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除了这两个成语外,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和鼎有关的成语?
(学生回答:三足鼎立、人声鼎沸、大名鼎鼎……)
同学们说了不少和鼎有关的成语,谁来告诉我鼎究竟是什么东西?
鼎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一种。最初是一种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到后来逐渐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今天我们除了要认识鼎,还要学习其他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而又瑰丽的青铜艺术世界吧。
(二)新课学习:
整篇课文分为三大版块:冶铸技术篇、器物分类篇和精品赏析篇,三大版块体现了青铜艺术的三个特点:技术高超,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三个版块是开启青铜艺术世界的三把钥匙。首先让我们进入冶铸技术篇。冶铸技术篇
请同学们用两分钟时间根据提示阅读课文相关内容,了解什么是青铜,我国历史上哪一时期属于青铜时代。
(学生阅读后回答:青铜是以铜为主要元素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历史上称夏、商、西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出阅读材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提问:从阅读材料中你还了解了哪些和青铜有关的知识?(学生回答)
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铸造的青铜重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归纳。
首先是把铜、锡、铅等几种金属按一定比例放入坩埚中,加热熔化,然后将合金溶液灌注入陶范里。冷却后撤去陶范,再精心修饰,青铜器就制造出来了。再通过一个计算题体会铸造司母戊鼎工程的浩大和工艺的精巧。
计算题: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1.9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3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学生回答:70个坩埚,140平方米,210个人)
文字介绍比较抽象,我们借助flash动画播放一个青铜酒器觯(zhi)的铸造过程,来形象生动的感知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播放flash动画:块范法铸造青铜觯的过程。
1.用特制的塑模泥土,做成一个跟待铸的觯外型一样的实心泥模,然后在上面雕刻花纹。
2.泥模干后,在上面分块翻制外模。外模依器型的需要,分成若干块。由于觯的形体比较简单,器身部分只用前后两块大模,在加上口部和底部两块模就可以了。3.修整外模,加刻精细的花纹,并且控制花纹组织的均匀。
4.在觯模的底部,制作一个铭文模,以便铸成后,觯的底部会留有铭文。5.在实心泥模的表面上刮去一层厚度,这样在外模和实心泥模合在一起后,两者间便会形成空隙。这层空隙就是待铸的觯的厚度了。
6.将内模和外模合在一起,以子母榫相互扣合,以免错位。并且留出喇叭形的浇口,然后用大约摄氏600度的温度,将泥模预热。
7.把熔化的铜液从喇叭形的浇口注入,浇口旁边有排除空气的小孔。
8.等待青铜溶液凝固后,敲碎铸模,取出青铜觯,然后再经过细部的修整、打磨,一件金光闪闪的青铜觯就完成了。其他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也大致如此。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青铜器冶铸技术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巧夺天工或类似的表述)
我国古代先人利用巧夺天工的技术铸造出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青铜器的分类。器物分类篇
学生用两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大致了解从用途上划分,青铜器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进行游戏竞赛。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出四组五类青铜器图片,分别是:酒器、乐器、食器、兵器和工具。然后将学生分成四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线归类,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大屏幕上进行连线,正确率最高的为优胜组。游戏后教师引导提问:“青铜器是青铜冶铸技术的成果。它的价值首先在于实用。请想一想,除了刚才提到的外,你还知道哪些青铜器?”(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青铜器种类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种类繁多或类似的表述)精品赏析篇
在种类繁多的青铜器中有不少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珍品。在精品赏析篇中我们不仅会欣赏到一些难得的艺术珍品,还要初步学会赏析青铜器的方法。1.四羊方尊(以教师示范讲解为主)
步骤(1):展示四羊方尊图片,学生整体感知。
步骤(2):教师引导提问:“四羊方尊究竟美在何处?”学生分组讨论,畅谈自己的感受。
步骤(3):教师引导观赏,介绍赏析方法,从三个方面来赏析:数据分析,整体欣赏和细节欣赏。并给出参考资料。
数据分析: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4.5公斤。通过数据,我们大致了解了四羊方尊的大小和重量。
整体造型:四羊方尊整体造型别致奇特,整体器型和动物形象相结合,巧妙自然和谐得体。它集线雕、浮雕、立体雕塑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是我国上古文明的瑰宝。
细节欣赏:尊的颈部铸有蕉叶,蕉叶上的花纹叫夔形纹。夔是古代龙的一种,象 4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征王权。蕉叶的底部饰有兽面纹,用狰狞的面目体现当时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可逾越。肩部有四条龙蟠缠在四周,尊的腹部分别铸有四只大卷角羊,突出尊外。羊大为美,含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间都铸有棱脊,增强了造型的气势,使方尊的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体现出商朝的威严法度。全器上下线条光洁刚劲。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技术,就很难达到整个器物浑然一体的效果。步骤(4):学生归纳此尊的特点:造型奇特,纹饰瑰丽。2.司母戊鼎(以学生模仿讲解为主)步骤(1):展示图片,学生整体感知。
步骤(2):学生分组交流自己欣赏的感受,简单谈谈对司母戊鼎的初步印象。步骤(3):学生模仿上述欣赏方法,参照课文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在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数据分析、整体造型、纹饰图案三个方面进行赏析讲解。参考资料:
数据分析: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整体造型:立耳,柱足,腹长方形,形制雄伟,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纹饰欣赏:饰饕餮纹,腹内壁铸铭文“司母戊”三字,此鼎据考证,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步骤(4):教师点评学生的赏析讲解。
3.三星堆青铜器(以多媒体影片播放欣赏为主)
首先是整体欣赏,让音乐、画面将学生带入一个青铜艺术的世界。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及三星堆文物的出土,确凿无疑的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一体的。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相同,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三星堆遗址就是长江上游地区中华文明最杰出的代表。它的奢华在许多方面为中原所不及,它是三千多年前傲视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南方文明无可争议的中心。出土的各种器物,它们有的被神化了,而有的又具有写实风格,动物雕像形象生动,制作传神,植物的创作也似乎被注入了灵性,它们有的纯朴古拙,有的诡谲神秘,将怪异的“形”与神秘的“神”相结合,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然后是三星堆青铜器珍品欣赏,包括青铜面具、青铜神树和青铜大立人,可以根 5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据时间进行选择欣赏。每段影片之后都有一个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青铜大立人:青铜大立人身高172公分,加基座通高262公分,重180公斤。青铜立人像头戴华美冠冕,身披法带,穿龙纹左衽燕尾长襟衣,粗眉大眼,威风凛凛,双手夸张地握成环形,赤足佩脚镯立于双层方座之上,给人以高贵雍容、生动精美之感。他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神权和王权,是一个集神、巫、王于一体的领袖人物形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大得出奇的双手,所执何物,费人猜思。思考题:根据大立人的头饰和衣着,请判断他在古蜀王国中的地位,并说明原因。(学生讨论后回答)
青铜面具:青铜纵目面具,通宽138公分,通高65公分,眼球柱状向外突出长达16公分,最奇特的是它的招风大耳,许多年轻人把它视做外星人。古代史书中说:蜀王杜宇乃“从天堕”,即从天而降,这是否意味着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创造者们真的是天外来客?还是古代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还是早期蜀王蚕丛的神像?甲骨文的古“蜀”字的上部象征纵目,纵目人像与《华阳国志.蜀志》有关蚕丛纵目的记载正相吻合。
思考题:发挥你的想象,除片中的说法外,此面具还可能来自什么地方?(学生讨论后回答)
青铜神树:通天神树全是用青铜铸造,高达384厘米,最上端的部分已经缺失,估计全部高度应该在4米以上。神树分上、中、下三层,每层有三枝,共九枝,符合中国古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每枝朝不同方向弯成弓形,上面挂满了“果实”;神树上还有一条龙,从树顶上蜿蜒而下,栩栩如生。这棵神树结构复杂的造型、精美独特的工艺,可谓举世无双。思考题:猜一猜,古蜀人铸造这棵高大神树的用意何在?(学生讨论后回答)
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归纳这些青铜器珍品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工艺精湛或类似的表述)
最后教师进行小结: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夏、商、周三个朝代,它是中国文化灿烂的篇章。自从发现了青铜材质,人类从原始阶段进入到一个文明的时代,青铜是这一时代鲜明的标志。世界各文明古国都经历过青铜时代,唯 6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有古代中国赋予青铜器重要的社会意义,深厚的精神內涵,以及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
(三)美文、美器欣赏。
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种精美的青铜器物,同时富有感情的朗诵文章,让学生感受青铜之美,产生共鸣,得到情感的升华。
文章内容:每当我面对青铜器时,总感到有一种神力在震撼我的心灵,令我崇敬而流连----它那硕大和精巧的形体,凝重和庄严的气质,无不显示出王权的威严、神权的尊贵;
它那和谐流畅的线条与通体巧夺天工的图饰,展示出了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璀璨的思想。图腾之精神幻化出的巨力点燃了那个刚刚从蛮荒中蹒跚而来的时代的文明之光,并成为后来华夏民族坚强意志的巍巍大厦;
它那铜绿斑斑的外表,在久远的年代中剥蚀着,但那由血与火铸就的厚重历史的内核,却永远不会被风化。
由青铜器构成的青铜文明,始终昭示出英雄时代的辉煌和不灭的伟力;人的力量,历史的力量,时代的精神,使青铜文明灼灼发光,耀眼四射,恰如丰碑般的崇高而魅力不朽!
(四)课外拓展:
学生活动:1.“我是小小欣赏家”。学生回忆本课欣赏过的青铜器精品,然后选择一件自己最喜爱的大致画下来并运用这节课学过的鉴赏方法将欣赏时的感受写下来。
2.课后用橡皮泥模仿或创作一件青铜器,并在课外活动中交流展示。教学后记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注意难易适度,符合初一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教学方法上也尽量避免干瘪的说教和严谨的理论分析,而尽量采用观看漫画、互动游戏、影片播放、问题讨论等符合青少年思维方式的方法,让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将历史知识与艺术欣赏结合起来是本课的特点之一,我将这一思路贯穿到整个教 7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学当中,力求在历史知识和艺术欣赏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为本课的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教学情景中欣赏青铜之美,领略艺术之美,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知附着在青铜器物上的人的力量、历史的沉淀和当时历史文化的沉积。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能力要求之一。如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完三星堆青铜器珍品后提出的思考题:发挥你的想象,除片中的说法外,这个青铜面具还可能来自于什么地方?猜一猜,古蜀人铸造这棵高大神树的用意何在?等,让四人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体验了成功。同时,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意识。一个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还是由孩子提出来,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它不仅让孩子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而且激发起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本课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一段和青铜有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中发现问题,寻找信息,得到收获,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去思考。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尽管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简单,或者不是问题,但也足以说明他们已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已在思考,已经有了问题意识。点评
《青铜艺术的杰出成就》一课属介绍、说明类历史知识,教师很难用叙述、描写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容易出现枯燥、干瘪而难以激活学生思维,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结果。而饶振宇老师上的这一课,却别开生面,完全打破了程式化、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全课以“美”为统帅,以美的欣赏,美的教育贯穿于历史知识教学过程之中,使原本枯燥、单调的青铜器及其知识变得清新、活泼起来,并具有令人想象、流连、咀嚼、回味的艺术魅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在数字化平台上利用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色彩和可感性强的冶铸技术工艺图,创设出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迅速获取信息,并积极思考,自主建构的较为真实的、生动的情景(而非简单的电子黑板),8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将学生融于流动美,立体美,和谐美的氛围之中,而使其轻松愉快地获得有关青铜文化的知识,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美和美的历史的教育过程中,陶冶了性情,提高了审美能力。该课把历史知识、审美情趣和数字化有机结合起来,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第二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 北京人 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 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巩固知识、激发兴趣。【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听,集中注意力。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 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华夏之祖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禅让的传说
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治水的传说
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禹治水的传说。要求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传说。然后问,禹治水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然后小结:禹治水成功,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处理辅栏的读读、说说。过渡、导入。
学生好表现,给他们提供表现的平台,取得成功感
五、情感升华
我们从他们身上学习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将其发扬光大。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拓展学习
P16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讲其他的传说故事,要说出传说的名称、点出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或提供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学生讲。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大家看过电视《封神榜》吗?谁来说说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导入。
注意引导学生神话作品与历史的差别是非常大的。用学生熟悉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艺作品
二、西周的建立
1、周族的发展:简要讲述。
2、周灭商:抽学生来讲周灭商的牧野之战,并要求学生概括出一个相关的成语来。并谈一谈这一战的胜败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3、西周的建立:学生一起说西周的建立时间与建立者。教师运用书上的地图说明西周的来历。
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通过分析认识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败的最关键性的因素。观察地图、识读地图
三、分封制
1、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以后,抽一学生来主持:对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来主持,热情很高 参与积极
可能的问题: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都分封的是些什么人?主要有哪些诸候国?分别在哪条大河流域?诸候与周王之间有什么样的权利与义务?起了什么作用?你认为分封制能长期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吗?
2、学生或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有关分封制利与弊的分析,为以后春秋的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西周的结束
点出西周末年,由于各种矛盾交织,决定了西周灭亡的必然命运。最终在周幽王在位时的前771年,被犬戎攻破镐京而统治结束。
要求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找找西周在周幽王时灭亡的主、客观原因有哪些?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原因,训练概括能力
五、小结全课:学生来小结全课的内容。教师补充。
六、学习与探究:学习测评,阅读“史海拾贝“。布置作业:心得与疑问。【教学后记】
第6课 春秋争霸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复习分封制的权利与义务而导入。回忆,为学习打下基础
二、春秋五霸
1、东周的建立:西周结束,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并说明东周包括整个春秋时期和战国。
2、春秋的特点:讲解特点:一是王权的衰落(原因、表现及影响),二是诸候争霸。指导阅读“引文“。
3、春秋五霸:学生勾在书上,并在地图上找出这些诸候国在地图上相应的地方。本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缺乏必要的直观材料来帮助理解,所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阅读教材,并且落实在书上。
这说明了什么变化?反映了当时历史的什么特点?
三、齐桓公首霸
1、看地图。“读读”:说的是什么人?与齐桓公称霸有何关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何感想。
3、指导阅读小字,看看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在他当国君前后有什么变化?由这种变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后,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呢?学生看书解决。训练识读历史地图。
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学生进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教育的渗透。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四、晋楚争霸
阅读,找出 “晋文公与楚庄王能够称霸,分别与哪次重要的战役直接相关?第一次战役,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说明呢?哪些成语与楚庄王称霸有关。简略处理。
学生阅读教材找成语,文史结合学习历史。体现什么智慧?
五、吴越争霸
1、阖闾是如何成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与之相关的成语你知道哪些?勾践称霸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出答案来,互相补充。
六、小结:学生小结本课的内容。
问:你发现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你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谈谈你的看法。
训练学生综合历史的能力学习历史,联系古今
七、学习与探究:学习活动:讲故事,说成语。【教学后记】
第7课 战国争雄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春秋争霸”,作为一个时期的名字,春秋和战国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我们了解了春秋争霸的情况,战国争雄的局面又如何呢?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争雄战争有什么不同?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硝烟的战国。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观察地图,谈发现。然后引出: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三家分晋”,七个国家的分布有何特点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
细读教材,看看战国时期战争有哪些特点? 读教材“围魏救赵”、长平之战,然后请几个同学来复述这两次战役。思考:体现了哪些战争艺术、成语? 简述长平之战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突破难点。
三、合纵与连横
阅读教材:何为纵、横?
什么是合纵?什么是连横?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何影响?在地图上出示意出来。阅读小字,评人物的行为。“朝秦暮楚”。认真听讲,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四、课堂小结
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春秋时期的战争和战国时期的战争在作战目的上有何不同?战国纷争有哪些?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教学后记】
第8课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破题导入。学生自由发言,然后总结。发言,思考。讲授新课
一、秦孝公求贤
1、观察教材44、45页的三幅图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说明什么问题?后归纳,讲解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趋势。
2、阅读。为什么“求贤”?结果如何?补充舌战。观察发言,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归纳。
二、商鞅主持变法
1、归纳:为什么要变法?师生介绍如何开始变法?
2、细读教材,找出是如何变法的?引导分析:改变了什么法?确定了哪些新法?损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获利益?为什么要这样变?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小结。
3、变法内容中,你认为那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条对今天的政治生活影响最大?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举手表决,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1、在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变法带来的变化?
2、朗读教材,落实在书上。
3、介绍都江堰、郑国渠。
4、指导阅读,了解商鞅的结局。讨论: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 充分发言后,指出成与败要看是否达到了目的。过渡、引入
仔细看书,积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认识是非善恶,明确我们今天的改革的意义和我们在改革中应该有的态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 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回忆商鞅变法与长平之战的影响,合纵与连横。回忆发言。讲授新课
一、“秦王扫六合”
1、1、读李白诗,分析反映的历史事实。找出完成统一的时间、都城、人。讨论: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师总结。讨论:统一的历史意义,生小结。
2、讨论:统一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阅读,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讨论、发言,得出结论。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谈话法解决“皇帝”的称号及其权力。
2、如何治理国家?讨论后阅读教材,然后归纳,落实在书上。
3、分析理解其权力的中央集权。讨论:优与劣。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观察插图,谈发现,说明了那些问题?
2、为什么要这样做?做了后,有什么好处?
3、发言后,归纳:为了巩固统一,在经济、文化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谈分的影响。
仔细看图回答
1、战国时期各国的货币不一致,2、秦始皇把原形方孔的秦国铜钱作为统一的货币。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课后作业
写心得与疑问。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准确把握教材 【教学后记】 第10课 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 “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
(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回顾总结: 复习本课线索、内容。【课后反思】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三、张骞出使西域
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阅读找出答案)
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9页辅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
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
四、西域都护府
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教学反思】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教学准备】教师:
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1、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
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
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学生阅读书74——75页的内容)
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汉与欧洲的往来
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
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教学反思】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 请几个学生将三国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
2、曹操势力的膨胀:再读教材,归纳。三点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先请学生一起朗诵曹操诗《龟虽寿》,再请一个学生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最后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课堂小结
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然后汇报讨论成果。
课后作业:写心得与疑问。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归纳回答。讲授新课 一、三国时期南方的开发
1、教材主要介绍了三国时期那两个政权的经济发展情况?这两个政权分别位于祖国的哪个位置?这两个地区在之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怎样?
2、教材就吴国经济的发展讲了几个问题?(原因和表现)
3、孙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那些?
结合辅栏87页,介绍为南方开发作出贡献的三部分人
4、孙吴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手工业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结合教材辅栏88页讲吴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 请学生看课后“史海拾贝”
5、诸葛亮治蜀:措施和结果,讲解七擒七纵、南中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二、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
1、老师介绍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朝代更迭情况。从北方五胡十六国的动荡,南方东晋南朝的相对稳定导入
2、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教师提问: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何异同?
4、教师问:东晋南朝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 教师总结,分为:农业、手工业、商业 结合今天的环境问题,讲围湖造田
5、问:从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给我国今天的经济建设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 点
讨论课堂,加深理解,进一步熟悉教材。
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小结 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从南朝统治南方,引出南朝时北方怎么样呢?然后请大家先把课文认真预习一遍,包括课文中设计的所有信息,看书的同时找出你没有弄懂的问题,5分钟后我们一起讨论解决。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看地图册,明确东晋南朝时,北方、西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看清楚内迁各族的位置和名称,在本子上写画五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的情况?教师稍着讲解,这时北方寒冷干潮。
2、东晋北朝时,哪个少数民族的影响最大,为什么?
3、总结一下,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讨论,请学生看书作答。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教师:细读教材94—96页,看看有哪些内容? 小结:背景——措施——影响,学生落实在书上。
2、课堂讨论:北魏孝文帝却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汉族姓氏。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3、看迁都图,请学生讲述迁都的故事,讨论:他为什么要如此辛苦的把都城迁到洛阳,迁都成功有什么好处?
4、孝文帝为了吸收汉族文化,采取了那些措施?请勾画下来,然后我们来开展课堂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看法。后归纳整理,突破难点。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的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孝文帝迁都原因和经过。分析教材,落实知识,感受教材,提高兴趣。
三、北方民族大融合
1、教师投影“北魏墓出土的石砚”、“北魏墓碑上的书法”、“身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形象”,说明了那些问题?
2、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有没有影响,有什么样的影响?
3、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如何评价孝文帝改革? 仔细看图回答,理解影响北魏时期汉族服装、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影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并记下笔记。
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言总结 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 【教学后记】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后记】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谈话导入新课
大家听说过都江堰、长城吗?谁来讲讲它们的故事? 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动用学生的旧知识,生成新知识,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 讲授新课
一、都江堰和郑国渠
1、都江堰:(出示历史地图册“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学生结合教材归纳该水利工程修建的时间、筑坝的地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结合都江堰的地理位置讨论都江堰水利工程选址科学性,分析该工程建成的历史工效。
给合“二王庙”的来历,简要评价李冰的贡献,指出他的成功实际就是他充分处理好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郑国渠:结合课后“史海拾贝”,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影响等。
学生认真听讲,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老师的问题指导下再读教材,并作下笔记。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完成学习
二、秦长城和灵渠
1、秦长城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会忆:秦汉时期,我国北方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什么?秦朝初年,秦始皇是怎样处理和匈奴的关系的?引出秦长城的话题。
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修建时间、修建者、东边起点、西边终点、长度、历史价值)出示“秦长城示意图”,“秦长城遗址图”让学生形成秦长城的空间概念,了解秦长城的雄伟壮观。
分析秦长城的历史价值,指出它如今已不复存在,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上明代修建的。
2、灵渠
学生读书,学生归纳:灵渠修建的时间、修建的目的、它的历史作用。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
【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教学过程】
教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准备
1、布置预习全文。指导学生收集图书等资料。
2、制作课件。展示一张纸。认真学习查阅资料 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兴趣)新课 教学
展示本课主要内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1、设问:这是什么?大家知道这是怎么不断改进和丰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
2、《科学技术与重大成果》
旁白:把书翻到111页,如果说,1、2课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非常精致的实物,那么本课则需要我们用心去领悟科学的奥妙。展示图表填空
造纸术 发明 西汉时候
改进 东汉——蔡伦 数学 《九章算术》
《圆周率》——祖冲之
医学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麻沸散”“五禽戏”——华佗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 地理 《水经注》——郦道元
3、过渡:先来看“造纸”。
旁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西汉时候)设问:造纸术是怎样一种技术?(课件展示:工艺流程)
4、请同学讲: 设问: 旁白:(简介早期的纸)最早的纸虽然方便,但昂贵而不易制造,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回答,进入学习氛围。边看书,边思考。然后到黑板上填空
结合教材 动手 动脑 理清 线索
了解重大成果 及杰出人物
读表第一行
P111看《汉代造纸工艺豆图》讲解工艺流程。知识的前后贯通,突出“不同”引发兴趣。培养读书能力
各个击破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5、设问:东汉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在哪方面作出了贡献?(简介蔡伦)设问:怎样降低成本? 设问:他是怎么想到的?
6、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意义? 旁白:纸及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技法之一。当蔡伦造纸时,西方还不知道,直到13—14世纪才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造纸术,所以,尽管蔡伦是一名宦官,但是他对人类的历史贡献将永远载入史册,他将永远为我们所怀念。
造纸术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造纸厂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环保?
7、过渡:再看数学成果。(课件展示)设问:什么是负数?
哪本数学著作最早提出负数的概念。旁白:这些都是世界最早的?
过渡:数学上关于图形的计算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圆。(课件展示)设问:圆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C = 2πr 设问:怎样计算圆周率?哪位科学家在这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旁白:介绍割圆术 圆周率
问:祖冲之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就?
设问:同学们,能用一句话说明祖冲之在科学界的地位吗? 答:“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树皮、麻头、旧麻布、破鱼网”与“好麻”相比。答:“反复思考、试验” 阅读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观看《蔡伦墓》及外传路线 我国——东亚、中亚、欧洲 有所思?
学生想办法测量: “祖冲之”看图像。阅读表格第4行
边看教材正文、小字边回答(见P115史海拾贝)答:①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 ②自己刻苦钻研
祖冲之是我国和世界古代伟大的数学家。知识链接 培养分析能力
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教育 增强民族自豪感
联系实际培养归纳能力 培养科学精神 小结
过渡:此外医学、农学和地理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请同学阅读教材 旁白:同学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研究张仲景,并作出评价; 第二组研究华佗,并作出评价; 第三组研究贾思勰,并作出评价; 第四组研究郦道元,并作出评价; 研究后派代表发言。
游戏:猜一猜,下列五个人的动作各代表哪种动物? 重现表格 旁白: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道理,希望我们都能以古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为座右铭,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成为有用的人!分组讨论 上台演评
学生总结 掌握评价科学人物的方法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突出创造性价值,发扬创新精神 培养把握知识的能力。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不说话、不使用肢体语言,快速准确地将一件事告诉你的同桌。
2、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字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汉字是如何产生,如何演变的呢? 饶有趣味地听
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悬念留给学生。
二、甲骨文
1、出示刻画符号若干,让学生研究。
2、问:什么叫甲骨文?为什么要刻在龟甲、兽骨上?都刻了些什么?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有什么意义?
3、抽学生来汇报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识读(表格)、仿写甲骨文(十二生肖),认识它是一种成熟与完备的文字?
4、小结甲骨文。
仔细研究,学生阅读,积极发言,积极参与。
三、金文
1、现在已经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什么?为什么把它叫做司母戊鼎呢?
2、商周时的金文各有何特点?这些金文对今天来说有何作用?(西周时,有人将文字统一成“大篆”。)讨论,阅读,得出结论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四、小篆和隶书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很不方便于交流,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各国文字统一起来,怎么样统一的?
2、汉朝流行的字体和小篆有何不同? 联系已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结论
五、草书、楷书和行书
1、学生阅读书上的本目内容,找出草书、楷书、行书出现与成熟的年代或先后顺序。
2、动手仿写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几个字,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草书”、后来又为什么会出现楷书?后来为什么又出现行书?
3、从中你能发现什么汉字演变的基本规律?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讨论,后积极争取回答
六、收获与疑问:
学习了这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拓展思路。【教学后记】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学术思想,群星璀璨,光耀千古。西方社会学家称,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有长足的发展,还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去寻找智慧。引入。燃起学生的热情
二、孔子
1、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关于孔子的介绍。然后叫学生介绍孔子的生平及事迹
2、要求学生读书,找出“历史上怎么样评价孔子?”后叫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再说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
3、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论语”中的话,理解“仁”的含义。然后教师简介后来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时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一些情况
4、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教育的作法的意义所在。并引导学生阅读小字,以理解因材施教。
5、关于孔子的这些评价是如何得出的呢?引导学生引出“论语”。然后问学生是否是孔子所著?
学生看书、认真思考、寻找、发现
形成整体认识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问: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着什么深刻的变化?你怎么看这个时期的变化呢?
2、得出结论形成了多种观点,即百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主要的学派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代表人物?
3、小结: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如何出现的?情况如何?
4、指导学生阅读小字:了解战国时百家争鸣的争鸣情况。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战国时期,适合哪一种学派的学说来治理国家?商鞅、秦始皇他们治国采用的是哪一个学派的观点?后来汉武帝采用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你怎么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根据你的理解,该采用什么学派的观点来治理今天的国家? 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积极发言
拓展思路
五、小结:孔子的地位。战国争鸣的意义。认真听。【教学后记】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2、我们本地人过世之后,如何祭奠? 听、讲,集中注意力。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二、大诗人屈原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起来简介屈原的生平事迹。
2、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见识、书上的介绍,谈谈屈原的成就。
3、教师总结,突出其伟大的成就(世界文化名人,被译为多国文字)。人们为什么纪念屈原? 调动参与兴趣 听或自己讲
清晰明了,便于掌握。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思想教育、同化之。
三、司马迁与《史记》
1、开门见山指出司马迁及其《史记》。抽学生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事迹。
2、指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小字、观察书上的插图,讨论、思考、归纳得出“司马迁写成此书的原因?”
3、问:《史记》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呢?学生阅读教材,认真思考,特别是理解“纪传体”通史的。
4、指导学生理解“纪传体”通史。讲、听
阅读、讨论、发言
听讲、看书、归纳得出结论。
四、佛教的传入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抓出其中的要点。
2、简介佛教的教义。让学生思考,佛教为什么在我国逐渐流行?你能举出佛教对我国影响深远的事例吗? 阅读、理解、思考、发言。
通过例子,加深理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道教的兴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知识点。
简介道教的教义,让学生谈谈道教传播的原因。说说道教对今天影响的事例。阅读教材。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六、小结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听,集中注意力。拉近距离,激发兴趣。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察编钟图,谈谈发现。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认真观察、阅读。听或自己讲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察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知识要点落实在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史上的崇高地位。看书、观察、归纳得出结论。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知识点。
仔细观察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谈王羲之的品格。阅读、观察、讲、听。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察两幅名画,体会之。补充讲“三绝”。阅读 观察 听讲
六、拓展学习
学习与探究 学生参与
【教学后记】
第三篇:《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第四篇: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全套) (800字)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上)
中太初中历史教研组 涂国珉
第1课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2课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4课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的更替。【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后记】
第5课 西周的兴亡
【课程标准】:了解西周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识记与理解:识记周武王灭商、西周的建立与结束;理解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文史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能力,以及分析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的结果,客观历史地认识分封制的作用,认识到正确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调整统治正确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而分封制实行的必要与其得以维系的缘由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后记】
第6课 春秋争霸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争霸的史实。【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识记春秋的年代与特点、春秋五霸、晋文公与楚庄王称霸,吴越争霸的史实,理解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业的共同原因。[能力与方法]:通过讲解、阅读教材、归纳比较的方法,学习本课的历史,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分封制的崩溃导致春秋争霸,学习齐桓公的胸襟与用人、容人之量,认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认识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国强。
【教学重、难点】重点: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春秋争霸的原因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第7课 战国争雄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孙膑、白起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战国形式图的学习,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合纵与连横。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
难点:对战国时期的战争的特点的理解,合纵、连横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原因。【教学步骤】
第8课 商鞅变法
【课程标准】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商鞅变法的时间,秦国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进步的特点,了解秦孝公的继位和商鞅到秦国,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对秦国的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概括,培养分析历史图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秦孝公、商鞅等历史人物的了解和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商鞅变法内容和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变法遭遇阻力的学习,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认识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气、需要付出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
1、对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的理解。
2、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
【教学后记】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秦朝建立的时间,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职。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的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概括,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秦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秦始皇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灭六国的意义。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内容与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1、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步骤】
【教学后记】
第10课 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推翻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缔造者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著名。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第11课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措施。理解其内容、作用、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初步掌握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通过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教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尊儒术兴太学。开发边疆。
教学难点:“大一统”的含义。“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电视剧《大汉天子》的主题曲,创设历史情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问:
1)、讲的是汉朝哪个皇帝的故事?
2)、你知道关于汉武帝的哪些故事?
历史上的汉武帝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今天穿越时空,置身西汉,走近大汉天子——汉武帝。
二、教授新课:
歌中唱到“守业更比创业难”,西汉自高祖刘邦建立以来,历经惠、文、景帝几代人努力,到武帝时,他不但守住这份业,而且还发扬光大,今天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我们的语言叫“汉语”,就是因为汉朝的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汉武帝是如何守住这份业的?
(展示)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做的如何?
用5分钟的时间,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分为3组,分别找政治、思想、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什么措施?起什么作用?各组学生相互提问、解答。
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内容→作用:政治上一统于皇帝,加强中央集权。
(问)与景帝的“削藩”有何不同?(景帝用武力 “硬”的,武帝用“软”的,手段更高明、更巧妙)。(过渡)但是,削弱王国实力的做法,在当时招来了诸子百家的责难,他们由于立场不同,议论纷纷,甚至诽谤朝廷,谩皇帝,面对这种局面,汉武帝怎么处理?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惟独推崇儒家学说。)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看图观察太学的基本情况。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经济:措施:(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原因→作用:经济上一统于皇帝。
(展示)感受探究,讨论“五铢钱”为什么是天圆地方的形状?
这样子就从政治、思想、经济等各方面将权力一统于大汉天子手中,这就是大一统。董仲舒宣称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上天的儿子,是人间的主宰。“天子”一词由此而来。
(过渡)看了武帝在文治方面的作为后,感到他确实是有勇有谋的政治家,那么,武功方面又如何呢? 文治上的大一统为武功提供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国力强盛后打败了匈奴,开始了开疆拓土的征战,请认真观察比较一下:秦、汉的疆域对比:汉朝管辖范围大大扩张,奠定了祖国地大物博的基础。
回顾总结: 复习本课线索、内容。
【课后反思】
第12课 张骞通西域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西域的地理范围及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及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意义;培养学生根据史料想象历史情景及根据历史人物的贡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播放西域的风情片,感受神秘和旷远;列表比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与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出使西域对巩固西汉统治加强联系的作用,正确评价张骞。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张骞勇于冒险、勇于开拓、忠于国家、坚忍不拔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新疆历史、维护国家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
二、难点:西域的地理范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三、教学突破:指导学生读图,找出西域的大致范围、张骞通西域的时间、出发点、最远点、所经国家、主要任务,让重难点知识在一张图上凸现出来,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教学准备】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西域风情的电视片、张骞像的投影;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播放影片,引入情景
谈话:同学们,西域是我国西北葱岭以西广大地区的总称。它辽阔、神秘、美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西域去走一走、看一看。播放西域的风情电视短片,让学生感受西域
二、西域
1、引导:此时此景,同学们都在想些什么呢?(美丽的西域在什么地方)
2、出示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讲解西域的地理位置,并让学生认真观察识记。
3、设疑:和我们内地一样,西域有人类生存,那么,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请看书67页辅栏内容。(阅读相关内容,知道西域的人们是如何劳作、生养的,知道很早的时候西域就和内地有联系)
三、张骞出使西域
1、过渡:从阅读中,同学们一定了解了大量的信息,知道了内地与西域早有联系,但显然的是西汉对西域的了解不够,于是汉武帝刘彻招募勇士前往西域探险。请同学阅读教材68页的内容,了解汉武帝招募人出使西域的原因。(学生阅读找出答案)
2、出示张骞头像的投影或者图片,简略告诉学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出发的时间、出发地点、任务、主要经历、返回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有大致了解,并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69页辅栏内容,了解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的危险经历。
4、简单介绍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与第一次比较加深印象)
四、西域都护府
1、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密切,西去东来的人员增多,这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进一步讲解: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加强,各民族往来频繁,为了保护商旅、管辖西域的政治军事,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西域都护府的位置,明白其设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自古以来新疆就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3、结合一系列成果,组织学生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并分析评价张骞。
(意义:具有开创性,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内地与西域各族的往来,为西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奠定了基础。张骞敢为天下先,不辞辛劳,冒着生命的危险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西汉政府交给她的任务,但是客观上促进了西汉政府加强对西域的了解及后来的管辖。张骞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本课总结:本课讲述了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内地与西域的交流,也促进了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管辖的史实。
【教学反思】
第13课 西汉时期的对外交流
一、知识与能力:识记“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大致走向,以及中国与欧洲开始直接交流的时间;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认识“汉委奴国王”金印的历史价值;培养和提高观察概括能力及从历史文物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的有关史实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等形式,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意义和作用;通过放影相关的史料图片的幻灯片,了解汉与朝、日交流的历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西汉时期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国家、地区间的交流对各国和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加深对理解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丝绸之路
2、两汉时期的中日交流;难点 甘英出使大秦及其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
1、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2、东汉陶船图片、“汉委奴国王”金印图片的投影
3、东汉疆域图;学生:收集了解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旧知,构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同时也为这种交流在地广人稀的西域开辟一条通道)
2、请学生朗读一遍“读读”的内容,使学生明白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通往西域的道路被开辟出来,而这些道路对以后的东西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阅读,理解张骞通西域开辟道路的作用。)
3、组织学是阅读导言,引出丝绸之路。
二、具体学习相关知识
1、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课件,告诉学生这就是丝绸之路的线路,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认真看课件,在教师的指导下整体感知地图中的路线,大致了解图中的地名)
2、演示课件,向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学生找出来并回答)
3、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主、辅栏,进一步明确知识点,并了解相关史料。(学生阅读教材72、73页的内容,包括图片资料,进一步了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
4、设疑:在这条丝绸之路上,可以说是山高水远人险恶,经商的人们经过这条路既要与自然斗争,还要时刻防范盗贼。为什么这些商人较安全地通过这条路呢。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后派代表发言。
5、联系收集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史料,谈谈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作用;肯定、评价、总结并形成认识。
三、两汉与朝日的交流
1、导入:了解了陆上通道及丝绸之路,接下来了解一下对外交流中的海上通道,它们在哪里呢?
2、设疑过渡:请大家想一想,去日本、朝鲜不能走路吧,也不能象在丝绸之路上那样骑骆驼骑马吧,那当时的人们怎么去的呢?(学生回答:船)同学们说得对,是坐船去的,那么是坐的什么样的船呢?
3、出示东汉陶船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告诉学生两汉的中日、中朝来往也可以在陆地上开展。
4、组织学生阅读课文,勾出主要内容。展示东汉疆域图。(学生阅读书74——75页的内容)
5、导引:观察下这幅图片,找一找东汉的都城洛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在地图上的位置。
6、肯定学生的观察成果,提问:在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说是东汉光武帝赠了日本列岛南部的委奴国的使节一枚“汉委奴国王”金印,而这枚金印现在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里。今天老师把这个金印请到我们的课堂,大家来看看。简略介绍相关故事,可向学生略讲金印上的字体,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汉与欧洲的往来
以丝绸之路的走向引入再次演示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告诉学生,公元97年,东汉派甘英出使大秦,116年,大秦使者回访东汉。(回忆所学知识,联系课件找出大秦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大秦就是古罗马,而条支海就是今天的波斯湾。请学生阅读课文最后部分了解相关知识。
五、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探讨两汉对外交流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反思】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后记】
第15课 南方的初步开发
【课程标准】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识记和理解:了解孙吴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记住魏温船队到达夷洲,知道诸葛亮治理蜀国,西南地区得到开发。简要了解三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情况;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记住健康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城市。理解南方初步开发的含义及开发的原因条件。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南方初步开发原因的探讨和,表现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培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念。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交流和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认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初步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难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突出表现的史实较多,容易混淆。理解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新发展。
【教学后记】
第16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课程标准】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解释“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识记和理解:记住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的名字。了解鲜卑族拓拔部强大的简要经过。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条件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的分析,培养评价历史事件的初步能力。通过对“北魏蓦地出土的石砚”等的观察,培养学生释读历史图片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北朝时期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北魏孝文帝功绩的概括,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条件和历史意义。
2、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难点:
1、北朝的朝代更替情况。
2、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后记】
第17课 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铜器的主要成分和最主要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理解“青铜时代”的含义几历史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探究和分析,使学生理解青铜文明的实质,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感悟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了解青铜珍品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难点: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家中的香炉;重读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世纪宝鼎》一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中国人民送给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礼物巨型青铜器“世纪宝鼎”图片,由学生介绍其特点[三足双耳,腹略鼓,四周有商周纹饰,浮雕兽面,云纹填底]。教师和学生一起找出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钟鸣鼎食、人声鼎沸、一言九鼎等。
教师点明:鼎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已变成烧香的工具[看搜集到的香炉]。最早的鼎是什么样子?有什么用途?它是怎样制造的?让我们一起去解开那神秘的一页。板书课题。
二、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
教师出示问题组,布置学生阅读“巧夺天工的青铜冶铸技术”一目,点明青铜是一种铜锡铅合金,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1、什么叫青铜器?可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
2、什么叫青铜时代?讨论、合作回答。—教师板书,稍着归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3、如果我们现在要按照商周时期的工艺来做青铜器,应该怎样做?课堂讨论回答。
4、展示人教版图片“制造青铜器”,说明商周时期大型青铜器的生产情况。
三、青铜器物和青铜艺术:
教师布置学生看“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物”和“精湛绝伦的青铜艺术”。学生思考问题: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1、青铜器的造型表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器型各式各样,令人赏心悦目,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2、教师分别展示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点评。教师归纳:母戊大方鼎——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代青铜器的典型风格;四羊方尊——结构巧妙、制作精细、堪称青铜器中的精品;三星堆青铜器——风格独特造型奇异,具有无穷的魅力。
3、青铜艺术的价值还表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青铜纹饰线条丰富,图案优美,给人以艺术的享受。教师指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几幅青铜器图片。
4、教师简单指出,青铜器不仅具有艺术观赏价值,也具有当时社会的适用价值。请同学们根据教材提示给青铜器按用途分类。
四、小结:
教师指点:我们把人类使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称为青铜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便被称做“青铜文明”。提问:这一灿烂的青铜文明是谁创造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奴隶,他们用劳动创造了青铜文明。
五、最后,学生看书熟悉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本课后认识到的问题。教师引导指点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六、基础知识巩固:[略]
布置作业:参照课本,查找资料,写一篇小作文:介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后记】
第18课 卓越的工程
【课程标准】以都江堰、长城等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都江堰和郑国渠的地理位置及修建年代,记住秦长城的修建年代和起止地点。
了解秦长城和都江堰的功效和价值。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读图培养和提高观察分析地图的能力,提高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发生的空间的能力。通过想象都江堰、秦长城等重大工程的修建情景,培养和提高历史相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用,通过了解我国古代的卓越工程,认识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教学重、难点】重点:都江堰、秦长城。
难点:体会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选址与设计的科学性。
【教学反思】
第19课 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地理学等方面的贡献。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培养评价科技人物和科技成果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地改造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课文,接着学生的阅读方法,自主提取教材提供的图文信息的方法。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想象和生活体验,培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通过我国古代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进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祖冲之在圆周率计算上的成就。
【教学难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内容与价值。《水经》与《水经注》的关系。【教具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幻灯投影仪。【教法与学法】讲述法,课堂讨论,比较法及自学等。
变。【教学目标】 【教学反思】 第20课 汉字的演变 【课程标准】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
一、识记和理解:记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标准字体,理解甲骨文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培养学
生观察和区分事物的能力。通过对各种文字的比较,学习和运用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其价值,初步认识汉字文化,加深对悠久丰富的中华文明的情感。通过对汉字的欣赏,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教 学重、难点】重点;
1、甲骨文;
2、小篆。
难点:
1、甲骨文评价;
2、草书、楷书、行书的形成。【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刻画符号与甲骨文(十二生肖)。
【教学后记】
第21课 活跃的学术思想
【课程标准】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孔子的姓名、生活时代及集中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理解孔子对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贡献。记住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四大学派的代表人物,适当背诵春秋战国思想家的名言名句。理解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二、能力和方法:学习从历史人物的言论中提取有用信息、认识其思想的方法。学习评价思想家的基本方法,着重培养和提高历史人物评价能力。培养和提高阅读和理解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崇敬孔子等文化名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优秀文化遗产;通过认识孔子等文化名人及其成就的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孔子及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含义及代表性思想家。
难点:
1、孔子的政治思想。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3、战国各学派的基本观点。【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孔子与诸子的故事。
【教学后记】
第22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课程标准】说出《史记》的作者和体例,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史记》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屈子行吟图》,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
司马迁取得历史学研究巨大成功之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分析道教、佛教兴起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丰富多彩,形成民族自豪感。通过学习“大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司马迁的创作历程,学习他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通过对“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屈原、司马迁的传说与故事。
【教学后记】
第23课 多姿多彩的艺术
【课程标准】列举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方面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能力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讨论,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杰出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通过对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分析,使生认识到人民的创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后记】
第五篇: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第17课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小周初中任运发
课标要求: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知道青铜的主要成分和最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理解青
铜时代的含义及历史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识别和绘画青铜名器,认识古代青铜工艺的发展水平,培养和提高审美能力。学习运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通过划分青铜器的种类,学习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欣赏青铜名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青铜时代,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
教学难点: 青铜的含义、成分及铸造工艺。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准备:
1.教师:司母戊大方鼎的挂图,给学生提供各种青铜名器的相关资料和图片,分类图片。
2.学生:复习第二学习主题并预习新课,有条件的上网查阅有关青铜器的资料和图片,自选一种青铜器进行彩绘或用橡皮泥试制一种青铜器模型,并给自己的作品配上一段简短的说明,供课堂上大家欣赏。
教学方法:图示法、读书指导法、欣赏表演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媒体:地图册,小黑板,挂图.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想看,我们已学习了历史上哪些时代或朝代?(生回答师板书)
原始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你知道上述历史时期人们都用些什么样的工具劳动吗?(石器、木棒,青铜工具,铁器等)远古时期,人们用极其粗糙的石器和木棒劳动,效率很低,后来,他们开始利用金属做工具。铜是人类最早利用的金属。青铜是人类炼成的第一种合金。我们的祖先既用它制作工具从事生产,制作日常用具方便生活,还用它制造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写下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灿烂的篇章。(板书: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
学习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自制的青铜器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青铜大家族聚会,一堵他们的风采!(学生一一拿着自己的杰作上台,以所画或捏的青铜器的身份做自我介绍,活动中老师要适时鼓励、纠正、提醒。用时不得超过15分钟)
刚才呀,同学们的表演讲述,可叫我大饱眼福,大开眼界了。我国古代青铜家族真不简单哩!从刚才的欣赏中,同学们能归纳出我国青铜工艺的特征吗?(高、多、美、)归纳得真是太好了,一个字:绝!
这么精美绝伦的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它们为何叫青铜而不直接称铜?很纳闷吧,那就请同学门仔细阅读课文第一目寻找答案。(小黑板展示阅读思考题)
思考:
1、什么是青铜?(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因呈青灰色而被称为青铜。)
2、我们的祖先大约在什么时候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4000多年前,原始社会末期)
3、刚才同学们展示的青铜器中,有夏、商、西周时期的,也有春秋战国乃至
秦汉时期的,为何课文单把夏商西周列入青铜时代?(因为夏商西周时,青铜在生产、军事和生活中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青铜制作业仍很发达,但已经有了更好的工具——铁器,已进入铁器时代了。)(师完善板书:石器——青铜器——铁器)
补充:青铜与石料相比,优点是易于成形,与红铜相比,优点是熔点低(红铜1083℃,青铜80℃),硬度高。青铜与铁相比,优点是熔点低,缺点是硬度不如铁。
4、以司母戊大方鼎为例,说说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大致过程。青铜冶铸技术
跟钢筋凝土铸模技术有何异同?望同学们课外去观察、比较。(悬挂司母戊大方鼎图,请一学生讲述,也可照书朗读。指导学生欣赏雄伟端庄,气势凛然,代表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司母戊大方鼎)
补充: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物。鼎的使用最清楚地标明了权力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史书上说,祭天敬祖,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最少,只用三鼎。不仅如此,鼎还是国家王权的象征。古代把建立王权或定都某地叫做“定鼎”,而“问鼎”就是向中央王权挑战。
刚才我们了解了青铜的冶铸技术——高,从活动中大家还感觉到我国青铜器(多)是吧,那你能否从文中找到确凿的数据加以说明呢?(学生阅读课文寻找,列举:妇好墓出土青铜器468件,新干县商墓出土475件,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1000多件。)或许有同学列举到这样的数据: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重832.8千克,用了约70个坩埚铸造,青铜立人加底座高
2.62米,有一尊青铜面具高0.65米、宽038米。青铜树高3.84米。教师也应予于肯定,虽然不能说明青铜器之多,但表明青铜器大。补充:现有资料表明,我国已发现的青铜器的数
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已发现的青铜器的总和。
青铜器这么多,它们都用来干啥呢?同学们,你们能否给他们归个类?按什么标准呢?我都搞糊涂了?(按用途分,可以分为食器、酒器、乐器、车马器、兵器、工具等)
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一分:老师将写有不同类别的图片交到合适的同学手里,请有同样用途的青铜器持有者站到一块儿,互相监督检查有没有走错门儿。
等到各就各位后,提问:这些青铜器不仅实用,而且其中许多又是精湛绝伦的艺术品,那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学生略加思考后教师根据时间喊三五个人发表意见)(学生大都会提到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青铜立人、青铜树等,引导大家共同欣赏,既要注意它们的结构造型之美,也要强调纹饰之美,可提及铭文但不必细讲,留待后面专门学习)
总结升华:中国青铜制造工艺之先进,种类之繁多,形制之美观,纹饰之精美,铭文之劲拔,这是世界青铜族所难以企及的。特别是青铜工具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古代人的智慧是如此聪明,给我们的国家创下了如此辉煌的成就,那我们该如何来回报他们的艰辛呢?
巩固训练:
1、继石器时代后,人类进入青铜时代。那么,在我国历史上“青铜时代”主要是指()A夏商周B夏商西周C商周春秋D原始社会末至西周2、因造型奇特而闻名于世的商朝青铜器是()
A四羊方尊B青铜树C 司母戊鼎 D青铜立人
3、巨大的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朝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并发展C铁器出现并广泛使用D畜牧业发达
4、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在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成都平原D太湖平原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至辽宁,南到湖南,都发现过西周的青铜器。那时的青铜器,比前代轻巧,花纹同由繁复变为简易。
材料二:西周时期,青铜酒器逐渐减少,出现了大量的炊具和日常生活用具,还有乐器编钟和青铜兵器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出西周青铜器制造与前代 相比有什么特点。(不得照抄 原文,逐条列出,文字简要)
分布范围广;更具艺术性和技术性;酒器减少,贴近生活的用品增多,实用性增强;已经制造乐器和兵器。
(2)西周青铜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和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手工业进步,分工细,技术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