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各位同仁:
今天,我以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为内容说课,说课的题目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一、把握课标,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这一篇课文的重要地位就在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恩教育、爱的教育。
课文讲的是,上课时,老师从孩子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的孩子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强烈对比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及第五组的其它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八组四篇关于“献爱心”内容的拓宽与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感受“爱与真情”的同时,能够行动起来,在生活中能够体验这种感情,学会表达和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他人。
2、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第二学段(3~4年级)学生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由此可见,识字写字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必须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课文中的新词,这是本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习目标之二,这也是《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学习目标之三是,读懂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学习目标之四,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3、说重点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说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查找自己最满意的生日照片或一份生日礼物; 教师准备:查阅远程教育资源,并下载相关资料,课文插图及歌曲《生日歌》
二、培养能力,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是教和学双方互动的教学活动。文本是一座桥梁,联结着读者和文章,也联结读者和作者,阅读就是跨过这座桥的最好方法。
为达到上述学习目标,我对教法和学法的总体预设为:以学生为主体,以阅读为主线,充分引导与文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在阅读中品味,在阅读中情感得到升华。
三、激发情感,说流程
本篇课文我预设为两个课时,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整节课我以情感为主调预设为四个板块:创设情景,生成情感;多重对话,迸发情感;深入品读,燃烧情感;拓宽实践,延续情感。
㈠创设情景,生成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良好的开头,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开课前,学生齐唱《生日歌》,开课时,教师在全班做一个调查:谁记得自己的生日?谁还记得你父母为你过生日的情景?谁能说说你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情景?这种这种轻松愉悦的开课方式,就有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到最佳程度,此时教师相机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加强对课题的理解。教师设问:读了课题后,你知道了些什么?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达到第二个小高潮: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又是谁在沉默呢?为什么而沉默?沉默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教师把握这一最佳时机,引导学生观看课文中第二插图,体会文中的孩子们沉默、不安、羞愧、不好意思的表情。学生的学习情感生成了,也为下一环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㈡多重对话,迸发情感
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想方设法地促进和加深学生与文本对话,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化思考,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深层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我们在第一个环节,先给学生带来这样一个悬念:沉默为什么可贵?为解开这个谜,此环节我又设计了这样一条主线:热闹——沉默——热闹,根据这样一条主线,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第一次热闹的场面,是老师调查孩子们的父母为自己过生日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情、动作中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第二个场面是孩子们的沉默,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此时,教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再进一步观看课文中的第二幅插图,品味孩子们沉默时的心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初步感悟沉默的含义。学生通过与文对话,比较容易明白,孩子们都认为自己做得不好,感到很惭愧。所以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第三个场面是“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孩子们在沉默之后再热闹起来,是因为老师的提醒“怎么才能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其实老师是在提醒他们自己的过失是可以弥补的,当孩子们明白这一点后,心情也就渐渐地放松了,于是“教室里又热闹起来”。这些情感的习得,是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到的。
㈢深入品读,燃烧情感
在第二环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可能会达到一定的境地,怎样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学生的预设是:深入品读课文,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燃烧。
一是情感朗读。如指导朗读文中两个热闹的场面(出示课件),一是要让学生读出“得意”的神情、“骄傲”的神情,要读的“神气十足”。二是要让学生读愉悦的心情、天真可爱的表情,因为孩子们知道了过失可以弥补,你说他们的心情能不愉快吗?再如指导学生品读“沉默”这部分(出示课件),既要读孩子的惭愧,又要营造一个“沉默”的场景,读到省略号时(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可让学生有意沉默一分钟。根据农村的孩子情感朗读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教师可采取教师示范朗读、远程教育资源示范朗读的形式进行,这种示范朗读的形式,一定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朗读欲望,学生在模仿中可能会达到预期效果。
二是表演朗读。在第一次情感朗读中,我们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找准文的人物角色,并初步体会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为分角色表演朗读打下基础。表演朗读比情感朗读也许更困难一些,但是我相信,学生有了情感朗读做基础,再要求他们把课本演一演,他们的兴趣一定会更加浓厚。对学生的表演朗读,教师的要求不必太高,只要他们读出“骄傲”的神情、读出“可贵的沉默”、读出可弥补过失后高兴的神态,就基本达到了目的。
通过深入品读的方式,可让学生心与情与课本融为一体,与课文中的场景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㈣拓宽实践,延续情感
在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领悟了文章的情感之后,我结合课文中最后的一个学习目标“我也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设计两项实践活动:
一是课中实践活动。回忆和交流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在前面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定都受到了深深感染,并产生联想,他们会联系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的小事,体会到父母的关爱无处不在,活动的交流一定会异常的热烈,异常的真诚,这是可以设想到的。
二是课外实践活动。一是向父母了解他们的生日,并做好详细的记载;二是向亲人和邻居了解,在小时候父母是怎样疼爱自己的。对这一活动,教师一定要做好检查,还可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开一个“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以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培养他们尊敬父母、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
四、抓住主线,说板书
根据课文的表达方式,我板书的主线是:热闹(骄傲、神气)——沉默(惭愧、内疚)——热闹(能弥补过失、高兴),这种简单明了的板书,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上我就《可贵的沉默》一课的教学做了一个预设,课堂的“生成”会是怎样的呢,这不可能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我相信,在教学中只要我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预设”与“生成”就一定能达到和谐的统一。(沙洋县高桥小学CJR)
第二篇:《赛龙舟》教学设计(对话引导)
《赛龙舟》教学设计(对话引导)
教学目标:
1.读课文,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3.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是如何描写赛龙舟的热闹场面,积累、丰富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赛龙舟的热闹场面,感受竞争、向上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朗诵一首诗,同学们听听是写哪一个节日的?(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生答。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生答
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逐渐形成的,在我国南方每逢端午节时,还有一个这样重要的习俗。(板书:赛龙舟)
师: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这节课,我要带你们去看“龙舟比赛”。那可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把课文读好,二是一边读一边想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具体地写这场龙舟比赛的。
二、初读感悟,理清思路。
师:你们知道吗,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把你们美妙的声音展示出来。
师: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再把课文读一遍好吗?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答。
师:谁想读读这热闹的场面?指名读一至四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想一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师:评价读书情况,课文会读了,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答 师:通过概括,我们摸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答。
1/3
师:我们在练习作文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写,这样能使读者思路清晰,读得清楚明白。
三、精读感悟、体会写法。
师:现在我们具体看看每段是怎么写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们听明白了吗?第一自然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生答
师:虽然只有两句话,却交待得清清楚楚,文章就要这样开头。
师:人们的翘首企盼,终于迎来了龙舟的到来,如果你在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答
师:带着这种感受快速浏览第二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你此时心情的句子大声读。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读出来?生读。师:师指导朗读。生再读。
师:你们读得多高兴啊!你发现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生答 师:远处的龙舟像什么?生答
师:你们见过蛟龙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生答
师:用上比喻句,文章要描写的事物就更加生动、形象,大家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学习这种方法?
师:范读龙舟样子的句子。
师:能用声音把龙舟的威武、精美展现给老师吗?生读
师:看着这高昂的龙头,我还有一种骄傲、自豪,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答
师:龙舟是威武的,我们是龙的传人也应该是威风凛凛的,让老师看看自信的你们,想去比赛吗?我们来个现场模拟,划船的姿势怎样?
师:要想比赛,应该怎样坐着?穿着什么?划着什么?
师:穿戴整齐,我们就要出发了,做好姿势,预备开始。划不齐怎么办?生答。
师:中心人物出现了!他的动作什么样?配上声音
师:在你们的努力下,龙舟有节奏地起伏着,飞快地前进着,作者看到此景,发出了赞叹!让我听听。生答
2/3
师:龙舟的出现,使人群沸腾;竞赛的激烈更把赛场的气氛推向高潮。现在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在龙舟竞赛部分是抓住什么来写具体的?
师:谁愿意把写龙舟的部分读一读!
师:通过作者的描写,龙舟比赛有什么特点?生答 师:哪些词或句子能突出激烈的场面。生答。
师:看到这热烈的场面,你会怎样?观众的反应是什么样的?生答 师:我在人群中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
师:龙舟过去了,人群还久久不能平静,这两段具体地把龙舟的场面和人们的激动心情淋漓生动的写出来:龙舟、人
师:写一个场面,就要像作者一样抓住典型的事物写具体,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作者赞美之情。生读 师:作者的感受是什么?因为什么难忘?
四、整体回顾、感悟升华。
师:作者的精彩描写也让我们难忘,下面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遍课文。师:赛龙舟这项活动为什么能从古代流传至今?它仅仅是一种竞赛吗?生答 师:希望同学们从比赛中汲取力量,发扬龙的精神,今天积极进取、努力学习,明天积极进取、共创祖国的辉煌。
五、布置作业。
课后,我们也来进行一场比赛-----拔河,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比赛的激烈场面,然后模仿第7课,也来进行一个场面描写。看谁写得最棒!
3/3
第三篇:与大师对话,引导我们跨入崭新境界。(一)
与大师对话,引导我们跨入崭新境界。
(一)学习名师,成就自己
――沈大安文本解读的观念与方法
一、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正确深入地文本解读、独具匠心地教学设计、机动灵活地教学实施。
二、文本解读的要素:放松心态、潜心会文、知人论世、寻找缝隙、多元解读、换位思考。
放松心态即指一位语文教师开始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最好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放松地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种对作品的直觉弥足珍贵。
潜心会文,即指文本细读关键在潜心涵咏,而涵咏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正如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语文教师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沈大安强调潜心涵咏,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知人论世,指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合作意图的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无一不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
寻找缝隙,也就是寻找作品中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语文教师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不仅要发现作品自身的矛盾,也要发现作品跟生活、跟人之常情的矛盾。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长江这么长,这么宽,江面上不会只有这一条船吧?但是李白却说“孤帆”,因为在李白眼里,其他的船都不是船,他的心里只有载着好友孟浩然的这条船员。抓住了这一缝隙,我们就能感悟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多元解读、即指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动态过程,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只是作家创造的,而是作家的创作和读者的接受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这种意义也并不中是客观和固定的。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想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作者在作品通过言语句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的到的的意义。但多元解读还得考虑教学的主导倾向。对教材教育价值的把握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应该权衡得失择优而行。
换位思考,即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有普通读者、教师、学生三种身份。教师细读文本时必不可缺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他们会误读吗?也就是说,“文本”固然重要,但“生本”更重要,语文教学要从“文本”走向“生本”。支玉恒:《珍贵的东西》备课思考
《最珍贵的东西》是一篇内容新颖而实在,涵义深刻而易懂的文章,散文中富含哲理、议论里不乏抒情。文章通过阳光、空气、亲情、友情等人人须臾不可或缺的事物,举一反三,说明“最珍贵的东西是免费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恩之情,劝勉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拥有。教学文本的主要手段是读,特别是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诵读。在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弄清作者所讲的事理,体会文章的情感。一些精彩的句段则要求学生能够背下来。并仿照作者的叙述方式,以第八小节列出来的而未具体叙述的信念、希望、意志、梦想、春风、细雨、皎洁的月华、灿烂的星辉为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和想法,类似于文章的续写。这和我们的主题写作是非常相似的。
教坛吹来清新的风――支玉恒课堂教学艺术解读 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新的创造: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这一新颖的教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支氏品读法”一时广泛流行。支玉恒老师说:面对千差万别、个性迵异的学生,教师应当始终高难度创新的意识,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能新意迭出,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始终有新的感受和体验,始终对语文充满着兴趣和向往。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由自主学习、自主求知逐步走向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路,这是教育的最美好境界。支玉恒老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努力追求这一境界。猜测教师可能会提什么问题,这一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阅读课文、自己主动发现课文中所含的深意。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标志。因此,支老师在课堂上决不轻易地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总设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的过程。
让语文课堂有情有趣:在支老师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苟言笑、一本正经的情形,让幽默、风趣代替了。学生正襟危坐、战战兢兢的情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开朗。解读支玉恒老师的课堂创新意识,我们或许能从支老师的一番肺腑之言中悟到点什么:
――我备课,事先不看参考书,即使自己以前的备的课也只是参考一下,决不照搬,每一课都要经历一个深深的独立思考的过程。
――要多研究,从繁忙的工作中挤出一点时间,顺手写一写,哪一节课上好了,怎么上的,为什么成功,归纳几条;哪一节课没上好,怎么做的,原因是什么,记下来就是。――要善于积累资料,平时看了书刊,觉得不错,摘录一点。占用不了多少时间,积少成多,什么时候都用得着。――要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课一定不要与别人相似,要创造新意,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常教常新。薛法根——追寻理想的课堂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上课不能作秀,做人不能作假。真实,是课堂的生命。人有人品,课有课品。一个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奠定了他的语文课堂的品位,课品如人品。而真实,是衡量人品、课品的基本准绳。
简单也是一种境界:语文教学就是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言语智慧,这是语文课堂的“根”。因此,蒒老师的课堂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特别是匠心独运地把朗读、感悟、想象、复述等整合成几个生动活泼的板块,使学生在层次分明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达到了以简驭繁、以一当
十、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读薛法根教师“大道至简”的教学观,或许你会对语文教学有一种更为深切的体认: 一是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切、可测。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二是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三是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便可以达到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四是教学媒体简单:语文教学应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使用过多,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五是教学用语简单:课堂中除却了一节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独特的神韵就在于此。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了人文性。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让每一学生教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因此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感受到了思维的深度。他既鼓励学生读书质疑,培养强烈的问题意识;又以教师的“追问”生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智慧,让学生获得从内心深处生发的学习乐趣。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还感受到生活的广度。他将语文教学根植于学生鲜活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在课文中照见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课文的身影”,不失时机地创设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情景,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诗意地生活”。走向高贵的课堂――“燃烧的玖瑰”窦桂梅的课堂教学 窦桂梅课堂教学的三个超越
一是超越教材。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窦桂梅精心选择了300多首古典和现代诗词,200多条古今格言,100多篇寓言故事,200多则典故,1000多条成语,通过各种巧妙的形式,用几年的时间,把这些语言的精华引入到孩子的精神世界。据统计,窦桂梅当年所教的班级,全班人均阅读量400万字,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大超出同年级学生,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习作。
二是超越课堂。以社会当课堂而不是以课堂当社会,这是窦桂梅追求的教育境界。窦桂梅认为,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它还触及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三是超越教师。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窦桂梅认为,老师不是真理的化身。教师应该放下架子,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能够超越的能力;体验超越之趣――实现超越的成功。其实窦桂梅三个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过程。
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点”“线”“面”“体”
窦桂梅借鉴教材的组合方式,围绕“主题”重新建构自己教学的主题单元。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以一个个主题为线索,整合各种阅读资源,以“积累、感悟、体验”等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的语文学习方式。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育,“主题教学”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建立了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眼下,我们也在实施“主题式语文教学”,窦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进一步看到了“主题式语文教学”前景。
点的选取――寻找语言和精神同生共振的“兴奋点”。窦桂梅非常善于抓住一些“点”,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引领学生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线的走向――行云流水的教学结构艺术。在窦桂梅的课堂上,那种传统的四平八稳的从“语言文字出发-感情-语言文字”的教学程式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从“主题”出发,突破文本,整合文本,开展综合性学习探究的线性结构。面的建构――让“文本”丰富起来。在很多时候,老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分析讲解,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文还是扁平的。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则经常通过高超的朗读指导,将扁平的文本变成丰富的画面。
体的确立――让生命立起来。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于为孩子奠定厚实的人文根基。所以在教学中,她往往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角色体验来获得精神的成长。
我们怎样看课――贾志敏的“用教材来教”
一、看教学,不看表演。“何为语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上,指的是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文为例子,教学学生说话,教学学生写话。”(贾志敏原话)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要讲“字词句段篇”,要讲“听说读写”。语文课要真实、扎实、朴实。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朴实是教师教风的具体体现,扎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看学生,不看老师。贾志敏说,课堂是学生的,空间是孩子的,孩子是红花,老师是绿叶。切不可本末倒置,角色错位。大凡来说,学生的能力形成是在课堂上。因此,就有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的说法。小学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积累和运用。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学生是镜子里的教师。老师的一切努力都会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看课,要关注学生。
三、看门道,不看热闹。传统的母语教学应该是语文教育的根基。讲授母语,应该讲求“诵读、感悟、涵咏、体味、积累等体现中国人的感性思维为主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活泼的听说读写,更需要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潜移默化。我们看课要看门道,决不要看热闹。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课堂上学生究竟长进多少,提高多少。长进了,提高了,就好。反之,就很难自圆其说了。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于永正文本细读体会
一是多读。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教材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我的窍门就是读啊思啊,思啊读啊,一遍又一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豁然贯通,有了新的发现。二是朗读。朗读是教师进入文本不可缺少的一环。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激活文字,所以有助于理解。尤其是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如果读得声情并茂,更能深刻地通过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
三是与同行交流。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与别人交流。与别人交流是借智慧,会非常便捷地走入文本。
四是跳出“庐山”看“庐山”。我听课最关注的是执教者怎样理解教材。有许多课文我是边听别人上课边理解,由片面理解到全面、准确的理解。听别人的课,不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误的,等于别人把教材的大门的打开了,我跟随他进去以后,不但他的发现属于我了,他没有发现,我也很容易发现。五是与教育杂志上的智者对话。一本杂志发表几十篇文章,有几十位作者,那就是和几十位智者交谈呀!我会把他们的长处综合起来,为我所用。学习、移植、组装,有什么不好?只要对学生有好处,这样的移植多多益善。
第四篇:抓住教材特点 巧妙引导对话
抓住教材特点 巧妙引导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对话”中,要求老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尊重学生,转变“权威”角色。愚以为,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抓住教材特点,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就是教师首先与文本“对话”,在对教材了如指掌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教与学的“对话”。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抓住教材特点,捕捉最佳的时机,进行教学“对话”呢?
1、在文章的矛盾处引导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抓住教材中看似矛盾的“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适时点拨,让学生把隐藏的认知过程充分显现出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才会茅塞顿开,从心里体验到美感和成功感。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笔者就抓住“在21世纪的新时代里,你认为是做苹果、石榴好,还是做落花生好”这一矛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使学生明白石榴和苹果也有好处,有时候应该“做石榴和苹果”,有时候应该做“落花生”……
2、在文章的结尾处引导对话。“对话”的目的在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话”的特点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不是死板的,而是灵活的;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化的。在教学中我们应以问题作为发散点,在文章的领域里去探索更大的空间,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所谓在结尾处引导对话,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或课堂的结尾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凡卡》在结尾之处,写到凡卡寄出没有贴邮票的信,把无尽的思索和回味留给了读者,凡卡未来将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凡卡以后的命运会如何?引导同学们运用求异思维进行“对话”,多方求答,结论也是多姿多彩:有的说他疯了,住进了疯人院;有人说他继续遭受老板的毒打,有的说他被迫离店出走……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拓开了学生的思路,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再如在《丰碑》一文的教学结尾处,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军需处长写一条碑文,来赞美他的高尚品质。学生们跃跃欲试,写的多姿多彩:“舍己为人红军魂,精神丰碑育后人”;“全心全意为人民,军需处长永远活在我的心”;“立此丰碑留军魂,处长精神泣鬼神”……这样的“对话”,就把教学引入了一个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学生的“对话”,各种各样,不一而足。这一教学环节,使教学再次推向了高潮,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升华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对话。有些课文,留下一定的艺术空白,这就为创造“对话”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我们就可以抓住这些艺术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像,创造“对话”的广阔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小英雄雨来》记叙了这样的情境:雨来被鬼子拉走后.人们听到几声枪响,以为雨来再也回不来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却从水中冒了出来。雨来是怎么脱险的?课文只作了简单的交待: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游到远处去了。鬼子为什么会“不防备”?是怎样“不防备”的?雨来跳水后是怎样躲过敌人射击的?他又是怎样避开敌人搜索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有趣的互动对话,引导学生把这些情节、细节设想出来,既可使雨来机智勇敢的形象更为丰满,又能有效地活跃思维,提高创造想像的能力。
4、在文章的语感点上引导对话。典型的语感点是文章的精彩之笔,是文章的要紧之处,是教学“对话”的最佳“点”。在教学时巧妙的捕捉文章的语感点进行“对话”,往往能收到一箭双雕的妙用。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抓住语感点“冒”字设计三个精彩的对话环节:①“冒”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眼?(学生可能会形成的答案:长、钻、探、伸、露、冲……)②细读课文,体会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叫“冒”出来?(学生可能会形成的答案:使劲、拼命、用力、急切、一个劲儿、高高、痛痛快快、争先恐后、生机勃勃、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喜气洋洋……)③想象荷花冒出来想干些什么?(……)这样的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比较领悟作者用语的巧妙,领悟文章的形象感、情趣感。这样的对话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而不是盛知识的容器,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使学生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学,做到了真正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5、在文章的重点段中引导对话。阅读的“对话”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时,我们抓住重点段“大瀑布变化”引导学生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学生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是真正走进了语文的课堂。在此基础上引导对话: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如果你是一位科学家,你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这样的“对话”,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培育了学生旺盛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里面有心得体会的交流,认识上的交流,也有对写作方法感悟的交流。
综上所述,“对话”就是要抓住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建立起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把学生当作“知识源”,把课堂构建成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励学生乐学;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师生相互质疑,通过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探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产生共鸣,从而发展学生智力,教会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第五篇:借助“阅读批注”引导文本对话
钱雪娟
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来学习课文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文本对话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生通过文本对话才能整体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写“阅读批注”的过程中深入文本对话。所谓“阅读批注”,就是指对文本的品味、鉴赏与评价,并在文本空白处及时地进行记录与分析,是一个读与写、想与悟相结合的高效阅读方式,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文本阅读的预习、品读、反思的过程中,引导初中生写“阅读批注”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借助预习式“阅读批注”,把握文本内容
课前预习是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前预习,他们才能为在课堂上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现在,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往往存在“虚化”的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去读一读课文,给课文分分段。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写预习式“阅读批注”则能够达到比较好的预习效果,所谓预习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课前阅读的过程中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层次及一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批注。预习式“阅读批注”能够促使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前阅读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能够为他们在课堂上的文本对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1.基于文本线索写预习式“阅读批注”。理清文本脉络是进行文本对话的重要基础,而文本脉络反映在文本中就是文本的线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文本撰写线索式批注,从而抓准文本的脉络。如,对于《变色龙》这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奥楚蔑洛夫斯基的“变”进行批注,让他们对奥楚蔑洛夫斯基的每一次变化情况进行简单记录与原因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够使学生初步掌握这一篇课文的线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把学生的这一种认知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2.基于文本层次写预习式“阅读批注”。文本层次是一篇文本基本内容的一个缩影,把握了文本的层次也就把握了文本的基本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文本层次撰写剥笋式批注,在这个过程中对文本的层次进行划分,对段落进行批注。如,对于《背影》这一篇课文的预习,要引导学生对三次写见到父亲的背影的地方进行批注,在批注的过程中让学生写一写父亲的这三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学生在对父亲三次背影的批注中自然在剥笋式的层层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层次,从而体会到作者在课文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式批注能够有效地使初中生对一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让他们认识课文的题材、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为他们在课堂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感悟文本语言、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解读文本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品读与感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只有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品读与感悟,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对话,把文本语言进行内化,从而不断提升语感。所谓品读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品读文本时,对文本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批注方式。学生在写品读式批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有效地解读文本的重点,促进自身语感能力的综合提升。1.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赏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最后的不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写品读式“阅读批注”来赏析文本。例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大胆引导学生通过点评式批注对课文进行研读,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巴萨尼奥、鲍西亚、尼莉莎、葛莱西安诺、安东尼奥、夏洛克等人物的内容,并对这一些人物形象写一写点评批注。接着,组织学生将自己的点评批注内容在课堂上展示,与同学分享。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要求阅读全文,整理字词句,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感知,并推荐几位同学给大家简述整个故事脉络,并由同桌点评。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其余同学作为评委小组,并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请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段落有感情朗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案例中,学生在对课文中的人物撰写点评批注的过程中主体地位被充分发挥出来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进行角色扮演、学生点评,通过品读、评论,充分展现自己。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充分,教学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生态气息浓郁,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2.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解疑。现在,问题导读已经成了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一大亮点,通过问题导读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借助品读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解疑。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出师表》(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这一篇课文进行批注时,笔者主要让学生根据以下几个问题开展课堂阅读批注:①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抱负?②这一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一种怎么样的精神?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在课文中找出最能够体现中心思想的句子,并对其进行详细的批注。我在进行点拨的过程中,在结合文本主旨的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批注是否契合了文本的教学目标,哪几个批注涉及了,哪几个偏离了,然后再根据教学目标对文本重新阅读,分析、讨论、总结,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品悟式批注的形式还有很多,如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式批注、想象式批注、概括式批注等等。这需要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灵活选择,合理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品悟式批注的价值功能。
三、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内化文本情感
现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只停留于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后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是文本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反思式“阅读批注”,就是指学生在品读文本以后撰写自己对文本的观点与感悟,往往具有学生的个性化成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在这个过程中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内化,从而让文本对话向情感更深入迈进。1.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评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文中所体现的文本情感进行评论式批注,在评论式批注的过程中提升文本的所蕴含的基本情感。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这一篇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写一句最能够体现愚公这个人精神的句子对其进行点评,其中有一位学生在批注写道:“与大自然竞胜,征服大自然”。这一位学生的点评是很到位的,有效地体现了“愚公精神”,同时也可以看出课后批注反能使学生结合文本的内涵,表达自身的感悟,继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升华了文本的情感。2.借助反思式“阅读批注”,对文本进行续写。文本续写是对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的重要形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续写式批注,通过续写式批注来内化文本的情感,这样,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完《愚公移山》这一篇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对“愚公移山”这一则寓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续写,这样,学生在续写的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入对话。
总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通过批注式阅读能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对文本的语言、思想和内涵进行把握与感悟,从而让文本阅读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