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

时间:2019-05-15 03:4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

第一篇: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

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

松江一中 周钢

摘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策略有很多,学案是较理想的选择之一。数学学科中课前通过利用学案引导学生预习、课堂中通过基于学案反馈问题,组织教学、课后注通过关注差异,尊重个性的分层训练等策略,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案教学中,设计学案、处理好学案与教案的关系以及体现教师个人教学特色都值得注意。关键词: 学案

有效性

策略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利用各种载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主动发展、自主创新的时间、空间和机会,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通过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学案是一个提高学生有效学习的很好载体。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达成积极的情意态度而编制的学习方案。通过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有如下表现。

一、利用学案,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预习,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在以往教学中,笔者经常要求学生作课前的预习,但效果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主动预习的意识不强,预习的效果不理想;(2)预习目的不明确,比较随意和盲目;(3)缺乏毅力,不能坚持,需要督促。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笔者在讲授《等差数列》时提前下发学案,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进行预习,进行了如下尝试:

《等差数列》学案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2、通过有关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知识的问题运算,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积极参与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增强自身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学习重点与难点】

1、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学习导航】

一、阅读课本第10页~第11页,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是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等差数列定义中去掉“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判断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是等差中项?

等差中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什么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导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典型例题

„„

学生通过浏览学案前面部分,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的重点、难点,知道这节课将要学习什么,大致有哪些内容,预习起来就具有非常强的目的性。然后根据学案中的【学习导航】完成学案中设计的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完成第一层面的问题——知识性问题:什么是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如何表示;什么是等差中项等。第一层面问题主要涉及教材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公式等,学生看过教材后就能完成。

通过思考完成第二层面问题——理解性问题:在等差数列定义中去掉“同一个常数”中的“同一”可以吗;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如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层面问题涉及对课本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根据教材进一步领会定义、定理、性质等内容的真正含义。

通过解答完成第三层面问题——应用性问题:典型例题。典型例题一般由课本例题与教师补充例题组成,需要学生能灵活应用课本上知识来解决问题。

利用学案预习,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和主动预习的意识得到增强,同时由于教师可以将学案收起来检查,这样就会督促学生做好预习,避免学生半途而废。

为了更好地提高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在利用学案预习起始阶段需要加强预习方法与习惯的指导。例如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重要的知识点,用红笔划出;多多思考新旧知识的联系,思考定理的条件及推导过程;把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在课本或学案上注明,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上课的注意力会提高,效果也会更好。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的逐渐内化,教师对学生预习方面的要求就变成了学生对自己的要求,阅读的习惯、思考的习

惯就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养成,预习的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基于学案反馈问题,组织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学案预习的效果往往是不一样的。有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而有些学生则不善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有利于科学的进步。”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基于学案反馈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问题:

第一类的问题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课本或完成学案过程中,不能很好理解课本或学案内容而造成的。因此,在学生预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遇到思维障碍时,一定要及时将不理解的内容用红笔注明,等到上课时提出解决。

另一类问题是学生对课本、学案深入思考后产生的问题。它是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充分思考后的产物。如学生在预习《等差数列》这节课时,对于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数列是特殊的函数,等差数列是怎样的函数呢?通项anana1(n1)d,跟n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是课本与学案中所没有的,是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的。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学案上没有的、具有一定思维层次的问题。

第三类问题则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它有可能由于学生与学生讨论时产生,也有可能由于学生完成的学案与教师的讲解不一致时产生。因此,这类问题具有生成性,与前两类问题相比,是教师较难把握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

学生产生的各类问题,是教师以学定教很好的素材,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那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说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学生预习时已掌握了的内容,课堂上不需要多重复和强调,对只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课堂学习才会变得高效而又精彩。

如笔者在上《幂函数》这节课时,首先在学生预习后上课前收集学生手中的问题(这个工作可以由教师做,也可以交给班级各个学习小组的组长来做),然后进行汇总、归类,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笔者在课前收集到的主要问题有:

(1)课本、学案上:为什么将形如yxk(kQ)称为幂函数,“幂”字有何具体的解释?函数y2x是不是幂函数?如何研究函数yx何规律?

212的单调性?幂函数在第一象限内的图像有

(2)学生在完成预习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根据什么性质来得到幂函数在其他象限内的图像?幂函数与我们以前学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有何联系与区别?

笔者先将问题进行分类,有的是关于概念的,有的是关于性质的,有的是关于类比的,然后通过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提出,提供给学生进行讨论、解答。比如对于“函数y2x2是不是幂函数?”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马上有了答案:不是的,理由是它不符合幂函数的定义,幂函数的系数为1。对于“幂函数与我们以前学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有何联系与区别”,学生也不难得到答案。而对于“为什么将形如yxk(kQ)称为幂函数,“幂”字有何具体的解释”这个问题时,有学生做了很好的解释,“幂”实际上是一个数学名词,表示乘方的意思。那时其他学生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课本上并没有解释,他是怎么知道这个字的含义的呢?当得知他是通过上网查询知道这个字的含义时,大家都被他那种认真预习的精神所感动。笔者借着这个机会,在表扬那位学生的同时,也告诉其他学生预习时要认真对待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并尽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幂函数的图像在第一象限内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在课堂上花了较长的时间,先让学生研究几个特殊的幂函数,观察它们的图像,再总结规律,得到答案:

而对于“可以根据什么性质来得到幂函数在其他象限内的图像?”这个问题,笔者在学生解决上一个问题后,完全交给他们讨论,由他们自己来发现规律。事后发现,学生完全有能力在学习前面的问题后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基于学案反馈的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一得到了解决。并且在问题的分析、讨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更深地理解了所学的内容。相比以往在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学习,基于学案反馈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学习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作为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在学案中反馈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更好地以学定教,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中要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内知识,剖析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对

基础知识和典型方法进行小结。教师要学会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宽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的信心,找到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关注差异,尊重个性,分层训练,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通过学案完成预习,通过课堂完成学习,每个人之间都是不一样的。假如教师在学案中布置的作业是无差异的,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是同一要求,那么这就等于教师无视这种差异的存在。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必然使得差异越来越大。若要缩小这种差异,教师首先要承认差异,然后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子”,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下面,笔者将从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两个角度来阐述如何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1、作业的设计

作业的设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在课前,另一部分在课后。课前学案上的作业设计,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学习重点与难点,遵循由浅到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兼顾学生个性差异,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中间层次的学生为主线。训练题分基础训练与拓展训练,比例大致在7:3左右。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案作业部分

基础训练:

(1)、求下列抛物线方程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① y26x ② x221y ③ x28y0 4(2)、已知抛物线y8x上一点M到焦点的距离为8,求M的坐标.(3)、已知抛物线y2x,求其焦点到准线的距离.(4)、过抛物线y4x的焦点,且倾斜角22为的直线方程.4(5)、已知点P到F(1,0)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x1的距离,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6)、斜率为1的直线经过抛物线y4x的焦点,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A、B,求线段AB的长.(7)、若过点(0,-1)的直线l与抛物线y2x只有一个交点,则这样的直线有几条? 拓展训练:

(1)、对于抛物线y24x上任一点Q和点P(a,0)都满足PQa,求a的取值范围.(2)、已知M为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F为抛物线的焦点,定点P(3,1),求MPMF的最小值.(3)、已知抛物线型拱桥的顶点距水面2米时,量得水面宽为8米,问水面升高1米后,水面宽是多少米.由于是抛物线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笔者着重选取了一些比较基础,紧扣课本内容的训练题给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做,而数学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基础训练外,还要完成拓展训练。这三题中第一题含有字母a,需要较高的思维能力;而第二题需要学生转化才能求出结果,第三题则是简单的应用性问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本知识后再求解。

课后的作业设计主要依据学生预习的反馈和课堂上对问题的理解、反应。对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的部分,除了课堂教师重点讲解外,在作业中也要具体体现,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如笔者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案作业后又增加了两题:

(1)、若抛物线的焦点在直线xy10上,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注:本题两解,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此类题的错误率较高)

(2)、已知点M到点F(4,0)的距离比它到直线l:x50的距离小1,求点M的轨迹方程.(注:本题需要转化后才能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在课堂上此类题做的不理想)

2、作业的实施

对于学案上的基础训练题主要提供给班级中学习成绩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完成,拓展训练题主要针对的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这样既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饱,又可以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掌握课上基本内容,达到训练效果,从而使得学生乐于学习,在自主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同时,笔者鼓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也尝试做拓展训练,并对做的学生及时表扬。通过分层训练,一方面可以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不搞题海战术,另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找准自己的“位子”,能更加自主地投入学习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对于第二部分作业,它是学案、课堂错误率较高的练习题的变式题,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尽可能完成。

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思想主动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另外,教师应该通过作业的批改和学生作业的反馈,鼓励学生要善于反思总结学案、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作业与课堂联系的桥梁,支持、鼓励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完成较高一层的训练题,获得数学学习更大的成功。

四、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如何设计好学案

设计好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保障。作为教师在设计学案时,尽可能熟悉新课标的要求,它是我们所有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尽可能多了解学生,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充分组织教学素材,寻找教材之外,学生周围的与教学有关的材料,整合设计成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案。当然,严格从理论上说,学案的设计主体除了教师外,还包括学生,这就要求学案具有开放性。在学案中要预留学生自己的空间,以展示学生丰富有个性的兴趣、问题等,甚至让学生一定程度参与到学案的编写中来。

2、如何处理好学案与教案的关系

教案与学案虽密切相连,最终目标一致,但在目标要求、教学方式方法、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等方面,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着眼于教,一个着眼于学;一个着眼于教师本体,一个着眼于学生客体;一个侧重于教师给予,一个侧重于学生拿来;一个侧重于学会,一个侧重于会学。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上来,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

课堂中学生因学案的使用而出现生成性是教学的一大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因此传统的教案设计模式,即课前预设,课后反思的模式在与配套使用学案后其不足便凸显出来,必然要求将教案的设计延伸至课堂。因此,关注生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甚至教学智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如何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

在运用学案教学的过程中,备课组使用统一的学案。虽然学案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它没办法顾及到到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之间的实际情况,也没有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因此,作为教师一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对学案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更适合本班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基于学案反馈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类,以学定教,二次备课,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案。这样才会更好地体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参考文献:

1、赵加琛 张成菊 《学案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饶小玲 《有效课堂从精心预学开始》,《现代教学》,2011年版;

3、刘国莲 《学案导学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教学月刊》,2005年版。

第二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关于“有效教学”,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通过教学活动,学生是否获得进步或发展,学生的进步有内部的进步,也有外部进步,内部的进步,指的是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理解了本节课重点内容,突破了难点,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本节课会做基础题;外部的进步是指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内学会了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对初中生来说,这些数学思想好像对目前学习没有作用,但对高中、大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通过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师对40分课堂一定有预设的目标,教师希望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A、B、C类学生达到哪些要求,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有没有达到教师希望的要求。

通过教学,学生的学习进步了,也达到了教师预想的目标,那么这种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是“高效课堂”。

二、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新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时,问题情境:三家连锁店以相同的价格m(单位:元/瓶)销售某种商品,它们在一个月内的销售量(单位:瓶)分别是a,b,c。你能用不同方法计算它们在这个月内销售这种商品的总收入吗?学生能够很快写出两个式子m(a+b+c)和ma+mb+mc,从而引出课题。

在学习《分式的乘除》创设问题1:一个长方体容器的容积为v,底面的长为a,宽为b,当容器内的水占容积的多少时,水高多少?问题2:大拖拉机m天耕地a公顷,小拖拉机n天耕地b公顷,大拖拉机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机的工作效率的多少倍?学生之所以能很快写出这些式子,是因为这些问题情境来源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容易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也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2.恰当运用好信息技术,多渠道创设情境,信息技术只是创设情境的辅助手段之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关键的、学生想象起来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还原或演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时,我会先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图片,如鸟巢、金字塔、茶叶盒、帐篷、五环、地球仪、字典、魔方、铅笔、地板砖、课本,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到一些熟悉的图形?学生很快找到圆锥、圆、球等几何图形,而这些图形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通过观看这些美丽的图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要选用现实生活中有关的图片和图形(照片、简单的模型图、平面图、地图等),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趣味。

(二)动手实践与数学思考

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为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与发现数学原理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学习《菱形的性质》时,我会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折纸、剪切的方法,既快又准确地剪出一个菱形的纸片?学生马上动手去做,结果有些剪出来的不是菱形,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剪下一直角三角形,打开,发现这个图形就是菱形,学生在动手对折裁剪过程中,就会发现菱形边、角、对角线的性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有效提问

巴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保罗?弗莱雷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1.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内涵。课堂提问是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就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有效获取反馈信息。

2.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特征:目的性、启发性、多样性、方法性、情感性,例如,我们在学习《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时,通过当堂训练:

(1)(-4x2)(3x+1);(2)3a(5a+b);(3)(-7x2y)?(2x+3y2)。小组订正答案,这时我会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应注意哪些问题?”

问题刚一出来,学生有点蒙了,这时我抓住时机小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最后得到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结果仍是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2)要特别注意积的符号,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其各种思维能力,这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

3.对学生回答的评价:

(1)激励与有效表扬相结合的原则。在对一道题判断正确时,我们应从答案的正确性、格式、书写、语言表达等方面作出判断,例如:“你的做题格式写得真好!”“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比老师都说得好!”“你讲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真厉害!”教师表扬要具体,不能笼统用一句“你真棒!”来代替。

(2)有效指导。我喜欢与学生一起,一行接一行地查看:“你一开头做得很对,你的第一行是对的,你的第二行也是对的,你做了这个那个,现在关于这一行,你是怎么想的?”

(四)有效运用信息技术

数学学习的重难点主要是定理、法则、公式、结论等抽象概念,数学概念的学习关键让学生经历和参与它们的形成过程,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形象,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图像,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完整的认知概念,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数学里的动点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演示动点在线段上移动,从而让学生找到动点的特殊位置:线段的两个端点和中点,这样多媒体起到应有效果;又如学习全等性的知识时,两个美丽的图案是全等性吗?可以通过动画演示,如果两个图形可以完全重合,那么它们就是全等形,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等起到了推动作用。

编辑 鲁翠红

第三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机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自主性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例如:我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位置与方向》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根据学生喜欢小动物的特点,采用森林运动会的形式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教学情景中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再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主探究的有效性,突破重点难点

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对于小学生来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事物或图像比抽象的语言和公式要有说服力的多。再加上他们好动、好奇、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等特点往往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然而借助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动画技术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一课时,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光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学生们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音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较好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2.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时,在屏幕上展示一个亮点,然后,从亮点向右射出一束光线,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接着直线、线段,通过这样直观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选择数学问题就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例如:我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中,利用动态的课件,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深刻的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且掌握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灵活应用。由此可见,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产生的作用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四.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练习反馈的有效性,巩固新知 练习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发展为智力的一种活动。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这一环节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于练习的兴趣不高,其实学生不爱做练习题是有原因的,那么枯燥乏味的习题谁都不爱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对习题感兴趣呢?在教学中我常常设计包含有动画、图形、声音的练习题,发挥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显著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有“试一试”、“练一练”、“比一比”、“考考你”等小板块,从易到难,逐层递进,激发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我们教师应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新的课程改革、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实际,以人为本,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合理地运用好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数学教学走生活化,扩大视野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第七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各种世界大型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我们正是这样运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总之,信息技术与数学学习的有机整合,优化了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传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探究新知识、实现创造性学习的条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大大地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四篇: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_提高学习指导效率反思报告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指导效率反思报告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指导效率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准备每一节课的过程中,始终本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心思想,力求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现反思如下:

教学反思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

教学反思二: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教学反思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第五篇: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_提高学习指导效率反思报告

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指导效率反思报告

帮助学生掌握学科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指导效率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关系、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发挥课堂教学特色,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育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本人不懈的追求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动学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准备每一节课的过程中,始终本着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心思想,力求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新形势下,我们每位教师都必须思索的现实问题。通过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教学反思一: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体知识,注重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要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的网络体系。

教学反思二:注重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重在准备,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学设计要坚持“以学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1、能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2、能设想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教学反思三: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考能求得与学生思维上的同步和心理上的共鸣,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从而能扮演好“教”和“学”的双重角色,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下载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学科运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学生调查问卷

    绿色课堂建设调查问卷------------------数学学科学生问卷 亲爱的同学,为了了解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情况,以方便我们对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进行一些分析与研究。您无需填写......

    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对初中数学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反思 【摘 要】本文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初中数学学科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作初步的探讨,包括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问题设计方案、教学......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都要有较大的提高,但现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现......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枣碧乡中心学校 陈劲松 如今的有效教学真是一个热门话题。那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数学教育改革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米)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米志会现今提倡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有效的活动,这种教学是有带有一定的目的,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独立学习,在数学......

    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学习是学生主动的自我建构过程,评价必须适应和促进这种学习模式的形成。运用测评工具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结合您任教的学科,谈谈教师在哪些具体教学行为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