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秋天公开课教案 绝版
秋 天
何其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等词语。2.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二、能力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2.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教学方法
1.诵读法。《秋天》绘写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用精辟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意味深长。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全诗以“秋”为线,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皆收笔下,每一句诗都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意象及组合的想像联想,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著名女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遥落而变衰”,同样的,杜甫笔下也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描写,在众多文人墨客的眼中,秋天是那般忧伤哀婉、萧瑟零落。但有时,秋天亦会有它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人何其芳笔下的那别样的秋天。2.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文艺评论家。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本文选自《预言》。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文,解决生字词。(1)生字注音
丁丁()肥硕()鳊鱼()乌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芦篷()梦寐()(2)解词
丁丁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冽 梦寐
2.自由朗读后男女生比赛,注意读出节奏与抑扬顿挫的语调。3.模仿录音朗读,注意感情的投入全班配乐齐读。4.找找本首诗都描绘了哪些景物?
满披的露珠、丁丁的伐木声、饱食过稻香的镰刀、装满瓜果的背篓、冷雾、圆圆的网、青鳊鱼、乌桕叶、芦蓬、白霜、小桨、草野、蟋蟀、石、溪水、放牛娃等
5.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试着为它取上一个好听又美丽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提示:可从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情感等方面入手。)(1)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4)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5)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6)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2.“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把你最喜欢的一二句诗幻化成形象的画面,用语言为我们描述出来。
老师示范: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画面描绘:在秋天一个朝露未唏的清晨,从幽静的山谷中传来丁丁的伐木声,飘得老远老远。草叶上的露珠揉揉惺忪的睡眼,一个不小心,给伐木声震得掉到了地上。3.你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小结:这首短短的小诗,诗人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由远及近、有动有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净、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使人乐在其中的秋天。
四、拓展延伸
仿照下列句式,写出你眼中的秋天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 在 ; 秋天 在 ; 秋天 在。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热爱秋天、大自然、生活
秋 天
何其芳
马岩
第二篇:《秋天》公开课教案
秋天
何其芳
上课教师:夏兰
教学目标:
1.掌握 “丁丁”、“梦寐”等词语的读音。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学习品位诗歌优美的语言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的方法。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品位诗歌优美的语言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的方法。教学方法设定:
1.以绘秋导入,以读导品,以品味诗句的方法来体会秋天优美的意境。2.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演示文稿。
2.学生课前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完成预习案。教学过程:
一、找词绘秋
1.导入:同学们,当阵阵细雨带走夏日的炎热,我就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第二首中的两句诗“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是啊,秋天到了,山和水都是那样的明净,草上还残留着白霜。几棵枫树的叶子已由深红替代了浅黄。看到“秋”这个词,同学们,你们能找到些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描绘它呢?(指名学生回答)
2.同学们的脑海真是一个个知识的宝库啊,储存了这么多的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同学们来看一看,哪一些词语可以作为秋天的景物代表或者用来描绘秋天。(出示词语)
莺歌燕舞、晴云秋月、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金桂飘香、秋阳杲杲、烈日炎炎、枫林尽染、稻谷飘香、梧桐叶落、3.就是这一些秋天的景物,诗人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怀。现代诗人何其芳就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景物成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秋天》。(出示诗歌)
二、读诗感秋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1.读诗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课需要强调的字词读音吧,顺便检查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重点字词,进行强调。)
2.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诗人笔下的秋天,去感受一下这秋天的意蕴。请注意要求:准确、流利,并按老师预习时的指导,注意停顿。(齐读)
3.请两个同学评价一下大家读得怎么样。举个实例哪里读得好或不好,自己做出示范。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评价,忍不住也想要秀一把了。那接下来老师也读一遍,同学们听一听,对照老师的朗读,看看自己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在就请大家参照老师的朗读、刚刚这两位同学的示范再读一次。
三、品诗言秋
其实,要读好诗歌,首先必须要投入,要对诗歌内容有深入地理解。这秋和诗一样是含蓄的,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品诗言秋的环节。1.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方法:可以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品味诗中词语的生动性、精准性;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品味用词的精妙性;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品味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老师先举例。
例: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赏析:“游戏”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天像儿童一样游戏,秋天本来是抽象的,到这里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游戏”就是玩耍,充满了轻松、活泼、高兴的情调。)
学生四人小组互相讲述自己欣赏的诗句,就从老师讲的这些角度去赏析。各组选学生代表全班交流,赏析后并将这句诗读一读。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用心,也从你们对诗歌的赏析中感受到了秋景的优美,我已经爱上了这浓浓的秋意,爱上了这四季轮回美色无边的大自然,你们爱上了吗?好,那接下来我们就再一次朗读诗歌,请带上爱心去读,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
3.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如果让你来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诗中的画面,你会吗?这也是我们课前的预习任务,同学们完成没有?那我请三个同学来分别描绘一下诗歌的三节。预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四、写诗颂秋(拓展)
同学们,何其芳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美的一幅乡村秋景图,我想大家学习了他的诗之后,心中或许会有一点蠢蠢欲动,也想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那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仿照例句,补写三句诗,使其组成一首小诗。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
在。秋天
在。秋天
在。
第三篇:伯牙绝弦 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 罗玺
教学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峨峨”“洋洋”“谓”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流程:
一、读课题,解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继杨氏之子后的又一篇古文,(课件出示课题)指名朗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弦的读音,随即板书弦字)
2、全班齐读课题。
3、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让我们一起打开书本第137页,走进课文。(课件出示朗读要求:自由地朗读文本,要求字音读准确。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入文本,读韵律
1、读完后,文章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
预设:文章写的是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板书:伯牙钟子期)
2、终究是古文,不如现代文易读易懂,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难读? 句式1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你是如何读的?为什么会在兮字后面停顿一下?预设:因为它是语气助词。你如何得知的?预设:从注释中知道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注释这一种方法来理解文本意思。再次指名2~3名同学朗读此句,齐读此句。句式2: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有些句子难读,是因为我们对句子的理解不够。谁愿意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课件出示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预设: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2、学习文言文,侧重字字句句的理解。这里的“谓”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这一种方法来对字词意思进行理解。(课件出示——谓:①称为②认为,以为③评论)预设:认为、以为。
3、那么“乃”呢?预设:“乃”是“于是、就”的意思。
4、理解过后,我相信这句能读得更好。指名朗读此句,男女分读。
三、赏文本,知含义
1、难读的句子已经解决了,谁能一口气将全文读出来?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课件出示古文全文)听到你们的朗读,我不得不说句:“善哉!”。
2、文章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你从文中哪里可以形象地感觉到伯牙真的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预设:可以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体会到。(课件出示文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你是如何理解这段文字的?预设:伯牙鼓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说:好啊,高高的犹如泰山一样。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说:好啊,广大的像江河一样。(课件出示文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标注古文中所有的善字)
4、看到这个善字,意思是否一样,你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吗?
预设:这里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5、师小结:真棒!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这里的“善哉”是子期听了伯牙琴声后一种由衷的称赞。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预设:好啊!/真美妙啊!
6、在古代就说成——预设:(齐答)善哉!
7、谁能把子期对伯牙琴音的由衷赞叹之情读出来。指名朗读。教师随即点评。
8、让我们一起来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我来做伯牙,你们来做子期。师生互读。师: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生齐: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生齐: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9、子期,我心来到了这里!(播放音乐+图片:高山)子期,你会怎么说? 预设:我会说,峨峨兮若泰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10、我心来到了这里(播放音乐+图片:流水)子期—— 预设: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高山指的是泰山,流水指的是江河,那具体的江河是什么?预设:长江与黄河。听到长江与黄河,你脑海里第一想到的词语是什么?预设:波涛汹涌„„
11、子期,你听出了我琴声里还蕴藏着什么吗?预设:志向。追问:怎样的志向?预设:远大宽广的志向。
12、师点评:知我者,子期也!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说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志向。这样想来,伯牙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不仅仅是想,那是“志存高远”的志,“胸怀大志”的志啊!(板书:志)
13、古书上记载伯牙的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伯牙的精湛琴声为荣幸,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 预设:不能得。
14、唯有谁能得之? 预设:钟子期。
15、谁能必得之? 预设:钟子期。
16、这就是(课件出示文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齐读。(板书:念)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都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无边的寂寞与孤独。可是在这里,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有怎样的感慨想对子期说呢?请你顺着“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接着往下写。(练笔,背景音乐《知音》)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
17、我们一起来看看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出示文本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子期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板书:心)用四字成语来概括就是预设: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叫什么?预设:知音。
18、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会,终于等到了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恨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还有人能知我之志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志)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念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念)师:还有人能知我之心吗? 生齐答:没有!(擦去板书:心)
19、创设情境引渡,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20、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师: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峨峨兮若泰山”)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却再也听不到子期说——(生读“洋洋兮若江河”)
21、师:伯牙满腔悲痛,化作了课题中的一个字——绝(板书绝)。所以(课件出示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22、知音已逝,岂一个“悲”字了得。(擦去板书:钟子期)伯牙摔破自己的琴后,写了以下文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三、总结文本,升华中心
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故事感动和温暖着一代又一代渴望找到与自己心有灵犀,心心相印的人,最后让我们尝试着依据相知——相惜——相离这个层次来背诵这首感人肺腑的故事。
几百年后的战国时期,故事记载于《列子》和《吕氏春秋》,包括后来的唐代诗人薛涛《寄张元夫》牟融《写意二诗》记下了这对知音的名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也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中。
板书设计:
23、伯牙
绝弦
知音志 念 钟子期心
第四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教学实录
一、课前谈话:
1、师:孩子们好,希望这节课能够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老师带给你们带了一份见面礼,几句古今交友的名句。请看大屏幕——出示“古今交友名句”。放开你清亮的嗓音,先自己读吧。(学生自由读)
2、师:真是难为你们了,这份礼物有点拙劣是吧。看的不太清楚。来,咱们一起分享一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这样说……唐代诗人张九龄这样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说道……清代小说家曹雪芹这样说道……现代作家鲁迅他这样说道……(师引读,生接读)
3、师:是呀,人生的一知己足矣!都说友情是一杯茶,需要慢慢去品;友情是一杯酒,越陈越香。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跟友情有关,同学们,你们做好上课的准备的了吗?真自信。好。上课!
二、揭题导入
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请同学们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
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这个“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边说)
2、师:课题写好了。读过这个故事了吗? 生齐:读过了。
师:知道这是一个关于谁和谁的故事?【课件:课题】 生:这是一个关于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师:没错,伯牙和钟子期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与人物名】故事呀发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被人誉为“琴仙”,传说有一年的中秋节,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途经汉阳江口,他一时兴起,在江边弹琴,这优美的琴声啊吸引了打柴归来的樵夫钟子期,两个人就这样因为音乐走到了一起,于是就有了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师手指课题)生齐:伯牙绝弦。
3、师:这么一读啊还真有故事的味道。“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请你。
生:应该是说伯牙不再弹琴,然后把琴毁掉吧!
师:是的。你说的一点儿也没错。被人誉为“琴仙”的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不着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老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课件出示原文与导学提示)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开始吧!【课件】(学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交流。师:这么快就读好啦!注释和拼音这两个小老师同学们都用好了吗?放下书,老师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出示“善哉”“峨峨兮”】(1)师:课文里这两个是带有注音的词。同学们一块儿来读一读。(生齐读)大胆的来放开你的声音。再读。(生齐读)师:读得真准呀!
(2)师:“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这两个字都是语气词,都是表达感情的。师:表达感情?有谁来补充? 生:也可以补充为“啊”。
师:其实注释里已经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了。【出示词语及“哉”“兮”的注释】
(3)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请你 生:善哉——,峨峨兮——
师:好。谁能把“哉”和“兮”延长来读?这样,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指生读)真好。感谢你为大家的示范。同学们来试一试,读。(感谢你为我们做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
(生齐读,读得很有味道)
(4)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出示原文,二、三句字体变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孩子,这两个词你读得真好!你看,注释呀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 词语,还能帮助我们朗读呢!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句子,读出了停顿,颇有古文的味道)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5)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一生读全文。)
师:真不简单!你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注意到了词句间的停顿,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你的手举得最高,请你。
(再请一生读全文,生读得流利且抑扬顿挫。全场掌声。)师:不仅同学们给你掌声,在座的老师们也都给你掌声了,看来咱们六、二班真是卧虎藏龙呀!
3、孩子们,其实我们还可以把课文读得更好。请看大屏幕。(出示课文、无注释的三组词语与导学提示)这三组词语在课文里可是没有注释,如果你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也弄懂了,就能把课文读得更好。(1)师:下面呐,我请同桌之间合作交流,互相的来讨论,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先说说词语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开始吧。(生同桌讨论,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
师:孩子们讨论得可真认真!有结果了吗? 生:有了!
a、师:好,我们现在先来看第一组,这一组,压力比较大。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四个“善”字呢。【出示】请你。
生:前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后面两个“善”是一个意思,前面 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后面两个“善”是“好”的意思。师: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生:“伯牙善鼓琴”的意思是伯牙很会弹琴,“伯牙鼓琴,志在高山”的意思是……(生的意思是说对了,但语速过快)师:孩子,其实你的意思是说对了,你的思维非常的敏捷,不过我们说话要让大家都能听得清楚,我们先听听别的同学怎么说,好吗? 这组谁再来说?请你。
生:前面两个“善”是“擅长”的意思,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善哉”的“善”是“好”的意思,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雄伟得像泰山一样!”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又说:“好啊,广大得像江河一样!”(这个“峨峨兮”像泰山一样,能不能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说呢?“峨峨兮”也说一说。接着往下说。)
师:孩子,你说得有条有理,向你学习!其实啊,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我们的现代文里有,在古文里也是很常见的。
b、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出示】这两个词语你解决了么? 生:“伯牙所念”的“念”是“心里所想”的意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钟子期总能准确地道出伯牙心里所想的东西。师:恩,你真厉害,说得非常清楚。
c、师:再来看第三组。【出示】你解决了么?请你。
生:“谓”应该是“认为”的意思,“乃”是“于是”的意思,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知音了,于是就摔破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师:你理解得非常正确,而且把意思也说清楚了。
4、师:有了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出示全文】咱们一起来,看的清楚么?伯牙绝弦,起——(生齐读课文。)
四、诵读课文
1、师: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孩子们,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讲究韵味,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2、师:请看,咱们先合作这来读一回。(出示五句话,竖行排列)你们来读黑色字体的句子,老师来读红色字体的。
(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读写伯牙的句子,老师读写子期的句子,学生听了老师的朗读后语调、语速发生了变化。)
师:就是这样,速度放慢一点儿,这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抓住这种感觉,咱们换过来再读一遍。你们来读钟子期的句子,老师来读伯牙的句子,明白了么?注意听。(师生互换角色,再次合作)
3、师:同学们是越读越有味了!下面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当伯牙,一位同学来当子期。对读。
(指名分角色读,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此处应该有掌声。(生鼓掌)伯牙和子期配合得多默契啊!谢谢你们。
4、师:咱们请男生和女生再来一遍,男生来当子期,女生来当伯牙,咱们一起来,抓住刚才的感觉。伯牙——读。(男女生分角色读,越读越有韵味)
5、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啊!下面老师把每一句话,去掉了半句话,你们还能读吗? 生:能!
师:好,相信你能行!伯牙善鼓琴,起——(出示半填空式,学生背诵)
五、理解故事
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把一篇古文给背下来了!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啊,我想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先自己练一练。开始吧。(学生自由练说故事,师巡视指导)
2、师:好了,孩子们,可乐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我请后面那位女同学。请你。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巍峨雄伟的泰山!”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便说:“太棒了,简直让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江河!”伯牙心里所想的,钟子期都能知道。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毁了琴,今生再也没有弹过。
3、师:你听听她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完整地向我们讲述了,真 好!还有谁像说?如果你能用“古时候,有位音乐家叫伯牙”这样讲故事的味道就出来了。
(再请一生说,挺有故事的味道,学生鼓掌)
师:真有故事的味道!你看,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了,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六、拓展延伸
1、师:伯牙和子期之间到底是一份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课件:图片】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就不由得赞叹道——【出示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生齐读,读得没有气势。)
师:那是怎样巍峨雄伟的泰山啊!孩子们,读出那种气势来!钟子期赞叹道——
(生再次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师: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齐读,读得很有气势)
2、师: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生:是。)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并且发出由衷的赞叹。【出示】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哉,兮若!善哉,兮若!
(《高山流水》音乐起,师作弹琴状)师:我志在徐徐清风,你钟子期曰——请你。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众笑)师:没听懂我的琴声。我志在徐徐清风。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众笑)师:还是没听懂,真难找啊!请你 生: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我再弹。师:我志在依依杨柳。请你。
生:(有感情的)善哉,依依兮若杨柳!师:你听懂了!我志在皑皑白雪。请你。生:(很有感情的)善哉,皑皑兮若白雪!师:我志在茫茫大海。生齐:善哉,茫茫兮若大海!师:真乃知我者,子期也!
3、师:无论我伯牙心里想到什么,你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我的心意,用文中的一句话讲就是——【出示句子】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一定能道出我的心意,我没听出来,再读。(生再次齐读,强调“必得之”。)
4、师:好一个“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 必得)师:伯牙和子期一个所念,一个必得,你觉得这时候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这种情谊? 生:心心相印。师:对呀,还有?请你 生:心有灵犀。
师:对呀。心有灵犀、心心相印。能遇到这样的朋友容易吗? 生:不容易。
5、师:不容易,那假如你就是伯牙,得遇钟子期这样的朋友,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同学们,拿起你的笔,用几句话写下来,开始吧,在老师给的练习单上。【出示】
“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配乐《琵琶语》,学生练笔。师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三个“一”不要忘了,咱们高年级还有注意书写的速度。)
师:孩子们,写好了就坐正示意我,好。谁来说?还没写完的我们可以口述。请你。
生: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知我者非你钟子期也!”
师:“善哉”“善哉”道出了你心中的想法。请你。生:善哉!善哉!吾终于遇得一再世知音也!师:那是一种怎样的欣喜若狂啊!我没听出来,你再来。(生再读,读出了伯牙的欣喜若狂。全场掌声)
师:还能用古文的形式来写,你的古文底子可真厚!佩服!还有谁?请你。
生:善哉!善哉!有幸遇子期,乃我伯牙之福也!(全场掌声)师:太了不起了,请你。
生:善哉!善哉!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懂我琴音,唯有子期,子期乃我知己也!(全场掌声)
师:是呀,孩子们,你们的话让老师感动,像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对伯牙来说,子期就是他的什么? 生齐:知音!
师:就是他的知音呀!(师板书:知音)
七、吟咏传唱
1、师:孩子们,有道是“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再相会,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汉阳江边,他见到的不是子期,而是一座冰冷的墓碑!【音乐起,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听着这样的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伯牙看到了子期的坟墓,觉得非常难过,就这样失去了一个知音。
师:是呀,昔日的知音有伯牙一个人在伤心地哭泣,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语调低沉)
师:一字一顿,我听出来了你的悲伤,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 生:我仿佛看到了伯牙久久地跪在子期的墓前,以泪洗面,他想,如果没有人再能懂我,要这把琴还有什么用呢?于是,他摔坏了琴,终身不再鼓琴。
师: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啊!请你读这句话。(生深情朗读)
师:是啊,破琴绝弦,那是绝了伯牙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啊!一起读这句话。(全班深情朗读)
2、师:从你们低沉的声音中,老师深切地感受到你们的那种悲痛之情!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出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师生深情吟诵)
3、师:孩子们,这就是《伯牙绝弦》的故事,这就是知音难觅的故事,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像这样千古传唱的故事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外可以再搜集一些来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师:现在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伯牙子期的那份敬意,怀着对知音的无限向往,伴着这曲《高山流水》,将这个故事传诵!伯牙绝弦,读——(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师生诵读课文)这节课,我们上到这儿,下课。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伯牙绝弦公开课教案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先说一个词语,你仔细听,然后照样子说几个这样的词。师:杨柳依依(板书在黑板上)老师选取了其中几个词语写在了黑板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这些词都描写了一些动人的场景,我们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并注意恰当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一定会使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
二、导入:
1、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这个“弦”字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读一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
2、“弦”指的是—琴弦,“绝弦”就是—扯断琴弦。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指生说 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三、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自己读一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由读文)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读3(你读的很流利;这一句话不太好读,谁再来读一读;听老师读一读,你再来试试„„)指导读 “兮”是一个语气词,拖音 真好,读文言文,就应该这样慢慢读,慢慢品,读出其中的韵味
2、听老师读,体会读文言文的感觉
3.(出示停顿)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标注的停顿符号,自己练习读一读文章 生练读 谁来读一读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四、初步感知
同学们,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分别是谁?(板书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怎样动人的故事呢?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手头的资料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读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老师交流交流 生自学
五、细读品析,感悟知音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文中有一句话介绍了伯牙和子期,找出来 指生说 他们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倾听。
你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指生说
这里“善哉”的“善”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意思一样吗?怎么不一样?指生说 一个字有多种意思的现象在古文中很常见。这正是中华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
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将如何赞叹?
这是古代子期的赞叹,现代的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我们这些90后的子期会怎么赞叹?
我们的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另一特点 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两句话。
3、同学们,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指生说(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当“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 指生说 无论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理解,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4、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来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生读
5、其实,伯牙和子期的相识缘自一次山间偶遇:(出示资料)
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乐曲)
伯牙于是把这惊喜、欣喜、与激动化作动人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假如你是伯牙,你最想对子期说些什么? 拿起笔来写在书上空白处 我们来交流一下3 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他们也许还会谈论——人生、谈理想,谈志向„„
同学们,只有这样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只有这样知心的人我们才叫他——知音!
此时的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全天下的人,我终于怎么样?(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来读读这段话
6、是啊,人生得一知己难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来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伯牙如约来到了江边,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学生读。
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所有的期望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理解伯牙此时的心情---—(读)
六、拓展总结: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
我们一起来读,共同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悲痛之情 生齐读
后人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乐曲)
2、《伯牙绝弦》全文仅仅77个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只有77个字,却化作了一段情景交融、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伴着动人的旋律再读这个故事,把这凝练、精美的语言留在我们心中。
齐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