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回顾与复习展望(丽水)
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回顾与复习展望
浙江丽水中学 邹晓勇
普通高中实行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自建国以来最重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改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既富有艰巨性,也充满挑战性,既是困难,也是机遇。面对新课程,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迎难而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重视培训与学习,深刻领会新课程理念。我们虚心学习和借鉴先前实验省区、兄弟学校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和推进课改实验工作。在实践的操作中,我们结合《新课标》、《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对人教A版新教材使用后的感想。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就知识结构与内容而言,新教材的确做了较大调整。在“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的思想指导下,改进了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严谨性、深刻性的不足,更强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关注知识的内在规律;突出数学知识与社会时代发展的联系;尊重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不同层次的需求与选择。整套实验教材富有弹性,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能反映出教材特色和新课程理念的还是它给广大师生营造的宽泛生动的思维空间。
1. 用“问题与矛盾”来激发思维
旧教材与新教材编写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学习数学知识目的性的描述。前者的理念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而例举问题加以应用”,重心在知识的传授,问题解决则是知识应用的载体。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数学结论的表述———数学结论的验证———应用举例———巩固练习。师生在教学上往往照本宣科,思维的重心局限于知识传授、记忆和验证上。因此,学生对数学的思维空间是相当有限的。而后者的理念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引发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与思考”,重心在知识的探究,问题解决是知识探究与应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基本格式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理解———动手实践———问题解决———思考交流———抽象概括。这样师生关注的重点不再是知识结论的合理与验证,而是知识的内在规律、知识的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表明,新教材用“问题激发思维”“问题解决训练思维”“抽象概括升华思维”的编写意图得到了较好的实现。
2. 用科学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诱导思维
教学中作者发现,自主阅读教材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情形与旧教材教学时形成了极大反差。是什么因素使教材如此吸引学生呢?显然,教材语言的“思维化”是主要因素之一。在问题与知识结构之间,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富有启发性的思维语言,就像是一名富有经验的专家娓娓道来,使“枯燥”的数学不再枯燥,深奥的数学变得浅显,像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思维的语言不仅使教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更使一个偌大的思维空间变得清楚明白了。概括起来,教材中,引导思维的语言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是“启发性”语言,主要是对问题提出的描述。例如,教材必修1对对数函数概念的引入,以细胞分裂为背景,指出由x﹙分裂次数﹚、y﹙细胞个数﹚的指数关系转化为对数关系后,一句“对于一般的指数函数y=ax(a>1,a≠0)中的两个变量,能不能把y当作自变量,让x是y的函数呢?”使得对数函数的概念这一难点在学习者的头脑中有了很深刻的感性认识。
第二是“分析性”语言,主要是对问题解决思路的描述。例如,必修3对第30页例8的解决,可做如下分析:为什么要使用循环结构?循环变量是什么?起始和终止条件怎样设计?循环体是什么?怎样设计?其效果是使整个算法流程图(这是很难的)设计起来自如流畅,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第三是“概括性”语言,主要是对方法、规律、结论的描述。例如,必修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通过例2的分析,归纳描述十分精当:“一种方法是判断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是否有解„„;另一种方法是判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关系„„”这样的描述简单明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又如必修3《算法初步》中对循环结构的归纳,强调要做好三件事:“确定循环变量;确定循环体;确定循环的终止条件”,从方法上给学习者提供指导。再如必修4对《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归纳时指出:“向量的数量积运算是研究空间图形度量问题和位置关系问题的有力工具„„”,在知识的应用上给予明确的指导和思维升华。
3. 用现实的存在需求启发思维
一套好的教材,固然要为教学提供思维的大空间,但这个空间必须是现实的,是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否则,要么虚无缥缈,要么深不可测,学习者无处可思,无维可思。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新教材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贯彻“身边的数学”、“有用的数学”的理念,用大量的篇幅,坚持从实际生活背景中提出问题,提炼观点、然后又回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反复告诉学生,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是你的朋友、数学能帮你解决问题!众所周知,函数一直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也是核心。在以往的教学和考试中人们往往热衷于挖掘其理论纵深,比如对“复合函数”“函数方程的迭代”“反函数”等方面的研究不断加深,乐此不疲,从而使大部分学生的认识走进“函数难学”的误区。新教材则彻底放弃了这些陈旧、繁难的知识,立足现实的函数,这正是函数的本质。概括起来,这一章的编写有三个特点:第一,突出生活中的变量,自然形成函数的概念与性质;第二,立足实际,强调函数在生产实际、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编选例题习题大多是具有鲜明的实际背景和意义,难易适中,个个精彩;第三,重视在二维图形中对函数问题的思考,形数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探究 1.知识观念须改变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过去教材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利用新教材中的知识系统及要求的同时,不断地加深和增补,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都不自觉地回到老教材上,从而失去了使用新教材削枝强干的意义,更改了新教材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不能只囿于过去那种老方式,应按新教材内容得到更新。新教材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由于内容的删减和增补,势必有许多不同,有其独到之处。如作为工具使用的向量的引入,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注入了新的活力。
2.知识衔接应畅通
造成学生感到数学难学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衔接的断层引起的学生思维上的空洞。这主要反映在:第一,初中内容的删减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影响。由于初中数学教材删减后,个别教师不去熟悉初中新教材,还以初中旧教材为基础,在教学中把过去教材中有的而现在已删去的知识用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如立方公式现已从初中教材中删去,高中教材也不见介绍,在集合与不等式中,不自觉地把它介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势必导致学生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第二,教师在选择知识理解的突破口时,超越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系统,使教学大纲的层次要求得不到充分体现,无意识地深化和横向联系使学生无法接受。如在“函数”一章,值域的求法已大大降低,如果开始就给学生讲如某某形式的值域求法,学生就不易接受,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掉队而不能继续学习,产生分化的现象。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过渡到新的知识体系中,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改变或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
3.训练工具要适度
在传授新课的过程中,如果选择的问题难度太大,综合性太强,技巧性太大,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到畏惧。教师解决问题是集自己多年经验于一身,学生只是学生,如果用自己的水平去衡量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跳越学生自己的知识系统和知识技能,导致基础年级学生分化严重,尖子与普通学生差距拉大,最终使部分学生失去信心,丧失教材弹性内容的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大量重复练习,又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训练工具所选择的数学问题,无论从量还是从难度上考虑都应做到恰如其份,掌握好一个“度”,让更多的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保持他们学习数学的那份兴趣,使学生学会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
4.考试难度系数应放宽
考试作为检验、反馈和评价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受升学率的影响,考试试题总是针对尖子,出些综合性强,技巧性大的试题,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从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导致学生产生数学难学的感受。考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然是作为检验、反馈、评价学生的一种手段,为什么要考“倒”学生呢?学生“倒”下去了,教学岂不等于失败!所以我认为考试应充分用来调节学生学习情绪,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宽难度系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希望。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的认识是有其自身的阶段和发展过程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超越了这个阶段和过程,那只能是拔苗助长。因此我在教学上的观点是:高一防分化,高二重发展,高三抓贯通,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中数学新教材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少数地方的合理性尚需推敲
如文科数学中删减了计数原理和排列组合这一模块,计数方法又回到了原始社会——枚举法,以至后面的概率教学很难展开,对于文科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说我认为是一大倒退。又由于删减了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模块,后面的导数概念就显得先天不足了,只能很生硬地让学生记住并应用,教学时感觉很别扭,尽管后面的导数应用很精彩和实用。还有就是选修部分有些内容太难了,如线性回归、独立性检验、几何证明等内容,计算繁琐,理论艰深,难讲授难理解,教师教学时也只能以很模糊的方式带过,学生根本谈不上理解掌握和应用了。
2.部分教学内容安排还可研讨
数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功能体现不够。新教材数学安排顺序与物理、化学和地理教学不相一致,比如:立体几何安排较后,极不利于地理课的教学;解析几何部分安排较后不利于物理中运动学的教学;古典概率教学放到排列组合之前不利于学生学习。新教材在安排体系上,起不到相应服务作用。
3. 教师教学用书要进一步充实,应有配套课外辅助材料。
目前很多教师都对手中的教学辅导用书及辅助练习存有困惑,原因是不知新 高考的考纲,且许多练习与旧教材藕断丝连,教学难度的把握心中无底。
4. 初、高中衔接内容须合理安排 5.其他
1是否该补充的教学内容:定比分点公式,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抽象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和周期性等
2感到困惑的地方:○课时分配与教学难度,由于顺序问题引起的教学问题(如充要条件等),教学内容与习题配置的脱节,立体几何课时偏少,探究活动难以组织,作业量大,负担重等。
3有争议的教学内容:简易逻辑中的一些问题(如x23x20的两根为○x1或x2是否为p或q的形式等),算法与框图中的算法编程等。
高中数学新教材新高考的复习思路
1.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必然要与数学知识的考查结合进行。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强调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对运算能力的考查主要以含字母的式的运算为主,兼顾对算理和逻辑推理的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是指对空间形式的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图形的处理与变换都要与推理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上述三种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2.数学教学必须尊重并按大纲、教材进行,不能盲目扩军备战。重点知识重点复习,常考常新。对于高等学校继续学习有用的知识要重点复习,能力要求、综合程度要达到一定火候。要注意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注意试题的多角度、多层次和综合性,特别注意知识的交汇点上设计的试题的复习和训练。
3.这几年对运算能力的考查力度较大,平时教学中要逐步让学生养成“一遍算对”的良好运算习惯。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主要数学思想方法,要让学生熟练、规范、灵活地掌握和运用。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数学材料,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反思教学的意识,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纠错和小结的学习习惯。
4.提高学生的悟性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的根本。①要让学生独立地学习一点新东西,独立地去读点书,独立做题和独立地研究所做的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学会:拿到一个有点陌生的或从未见过问题,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研究,如何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找到一个好的“念头”,然后将念头一步步具体化,最终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②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对基本问题,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达到熟练的程度需要也正常。但“熟能生巧”多指操作而言,从培养解决新问题能力角度,仅有熟练远远不够,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感悟。现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拼命让学生做题, 以为这样学生就可以见的多,会的多,期望高考题都是学生所见过的,且越熟练越好。实际上这是培养学生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新问题能力,解决不熟悉问题的能力。高考题总要避开常见问题,以新问题考查学生的能力。这自然导致学生的能力越来越脱离高考所要求的能力,这是教师应该认真反省的。凡事都有一个“度”,过了头就要走向反面,熟练到人变成了机器,熟就要生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指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只能引导,领悟必须也只能靠学生自己。
第二篇: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实施回顾与展望 作者:黄晓标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3年第06期
2008年9月,江西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中新课程实验给我省高中学校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依据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和顶层设计者的思路,高中物理教师认真进行课改实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物理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展望高中物理教学前景。
第三篇:郑州质检高三英语二轮复习回顾与三轮复习展望
立足于传统着眼于创新
——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郑州十九中 汪小问
各位老师:
大家好!
去年高考和今年的一检二检,我校语文学科取得了小小的成绩,非常荣幸让我代表十九中语文组,把大家日常的做法加以整理汇总。
在剩下不足百天的时间里,我们放下手头繁忙琐碎的工作,回首走过的路,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以求得更大进步。本校的做法,难免囿于一孔之见,或是流于粗疏,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计划周密、小卷落实;
学期开始,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贴到醒目的地方,并且每位教师存入电脑,每周初看看本周的教学任务,每周末检查落实情况,保证整体高效推进。当然,计划再周密,也赶不上形势的变化,我们会根据学情,适当的微调,及时的用活页小练习跟踪训练的方式,巩固薄弱知识,活页小卷是我们自己拼贴的,选择新颖的典型的题剪下来拼贴,上面的内容有成语、病句、衔接、仿句等,根据情况再加上文言文或现代文或诗歌鉴赏等,这周把下周要用的提前印出来,每天一张,十分钟做完,然后收上来批改,第二天上课根据情况重点点拨,用时十分钟左右。语文学科在许多学校都是弱势群体,这样训练针对性强,费时少,收效大,能落实教学计划,巩固知识,学生见到试题也没了畏难情绪。
(2)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高三备课繁重,再加上作业批改,整天疲于奔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具体做法有三点:①分工合作:根据每位老师的特长,提前两周布置任务,组长平时督促,大家严格遵守约定时间,在每周教研的时候,按照复习的进度,有相关老师主讲所分管的知识,有不足之处,其他老师补充。②人尽其能:年轻人电脑玩的转,多上网搜资料,发到大家的邮箱,大家筛选新颖典型的试题,印出来大家用。这样既能摆脱疲惫,又能充分备课。③巡回讲课:有老师哪个专题讲的成功,请他在全年级巡回讲课。我们尽量每位老师都有巡讲的机会。学生有新鲜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
(3)优化课堂、精讲精练;
根据教学计划和学情,制定每节课明确的教学目标,紧紧抓住四十分钟,向课堂要效率,因为课下我们很难抓住学生。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每节课有所
突出,前后课有所联系,如复习到小说的时候,这一节侧重整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下一节侧重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下一节侧重讲情节的设置及评价等等,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会明白小说的题型,然后,稍加梳理,学生就会非常清楚小说类试题常考的试题及应对方法。这样,不用陷入题海,就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手中有技巧,学生就能游刃有余的面对小说类试题了。
(4)点滴积累、厚积薄发
学生备有整理本,摘抄本。在每一节课里,老师讲课不把时间用完,总会留下八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及时整理,整理的内容有除了成语,病句,文言实词、虚词,系统知识等,还有仿句,作文素材,改过的错题,思路点拨,等等。我们对于知识的归纳整理根据学生的情况,每节课都会融入,学生也形成习惯了,一上课,整理本就放在旁边,随时飞快的往本上去记。另一方面是课前五分钟的利用,上课前让学生提前在黑板上抄两个成语和意义,让大家抄到整理本上,在大家抄成语的同时,让准备演讲的同学脱稿播报当天的新闻,或是给大家介绍写作素材。根据教学进度,也安排学生自选古典诗歌,要求必须分析艺术手法,并让大家抄到整理本上。另外每周雷打不动的有一节阅读课,要求必须有摘抄。这些抄在整理本上的知识要求基本上达到会背,我们定期以提问、默写、迁移运用等方式检查,做好督促作用。如果没有这一环,有懒惰的学生就要懈怠了。还有,要求每周写周记,不少于300字。经过这样的零打碎敲,天长日久,厚积薄发,有的同学在测试中运用到自己整理本上的知识,感觉这样做很有成就感。
(5)规范答题、每分必争;
我们特别强调规范答题,只有规范,答对的才可以一定拿到分数,否则,答对也不一定得到分数。比如,对于诗歌鉴赏类的题,强调一定不要忘记思想情感;简析一定要生动形象描绘,不能简单的写几个意象;文言文翻译,大意要符合原文意思,尽量直译,要求字字落实,不能不对应原句,随意发挥;现代文阅读,强调一定加小序号分条作答,根据分值,估算几个采分点,宁可多,不能少,告诫学生多了不会扣分,少了一定会扣分的;作文开头4行之内必须亮观点,每段结束要及时点题,结尾一定要收束全文。在平时的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树立每分必争的观念,力求养成好的习惯,这样,在高考的时候,才会习惯成自然。
(6)专家指导、把脉会诊;
我们相信只有请进来,才会走出去。所以,在高三下期的复习中,我们曾经邀请高全套老师来我校开作文讲座,因为高老师曾是多年高考评卷作文组的负责人,他的观点就是高考作文的方向,非常有效,特别是一些临场技巧,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我们邀请朱建军老师来我校听课,朱老师真诚热情,手把手指导,让我们在课堂节奏、知识密度、关注学生主体等许多方面有很大的改进,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还邀请了卢珍老师来我校讲现代文阅读,卢老师高屋建瓴,讲的系统全面,当时我们刚复习过现代文,还没有进行总结,而卢老师的课让学生阅读知识全面,思路清晰,应对有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情变了,形势变了,我们立足传统,努力创新。
去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宁夏海南卷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自己也顺应变化,才有出路,面对变化,除了传统的行之有效地复习方法之外,我们的做法还有:
(1)研究课改、把握变化;
我们往年的高三语文组就非常关注考纲。今年高考是全新的一年,必须高度关注高考的动态和形式。在高三开学之初,我们对新课标试卷逐套认真去做,然后大家交流观点,分析试题会如何命制,该怎样指导复习,进行大胆的尝试,几次测试成绩证明我们的方向是对路的。同时,我们认真对待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不管是市教研室组织的复习备考经验交流会或课型模式探讨课,还是外省市专家老师带来的宝贵经验,只要有机会,我们语文组都是全员来听,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立即选取运用,这样,我们少走了弯路,也节约了摸索的时间,赢得了宝贵的效率。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①特别关注学情,熟知每个学生情况,仔细研究学生大型考试的答题情况,并做好统计,每个同学薄弱环节是什么,擅长什么,心中有数,把同类题薄弱或擅长的同学归到一组,根据情况,每天辅导时,对同类题薄弱的同学有所侧重,这样,老师每天关注的人群不一样,基本上一周之内全班同学都会照顾到的,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补差培优了。②关注思维品质的不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加大方法的指导,找每段的中心句,找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反复强化训练;对于迁移能力较差的同学要进行相似、相关、相反、相对等能力的点拨和培养;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对于答题思路混乱的,要教给他基本的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3)交流素材面批作文;
对于作文素材的积累,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和作文错开时间,每两周有一节素材交流会,定下一个中心,然后前后左右的四人为一组,有一人做笔记,把大家说的素材概括记下来,前二十分钟讨论交流,后二十分钟每组代表发言,老师要求大家把新颖的素材记下来,这样用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得到很多的素材。对于作文训练,在整体上,我们从审题、立意、开头结尾、结构、文体、语言几个方面一一进行扎实的训练指导。但有些学生写作文时依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们批到本上,他们看一眼就扔一边了,有时看都不看,就扔到一边去了。老师的心血指导,学生没引起重视,也就没多大提高,为了让学生作文有提升,我们批到本上之后,趁课间,找学生一一面谈,怎样开头,如何点题,怎样有文采等等,学生印象很深,然后把作文修改之后上交,老师再改,再面批,这样,反复修改,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升很快。这样之后,还给他几篇例文,让他去比较鉴赏,寻找差距,然后借鉴模仿。
(4)阅读训练 系统严谨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根据信息,我们主要选了小说。
对小说的复习,方法是:知识回顾: 1,牢记小说的三要素关系紧密相连
因为许多题就是围绕这三要素和主题来设计的,让同学们牢记无论考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要别忘了从另外两个要素进行分析。如考查人物形象,别忘了环境有烘托人物的心情,凸显人物的性格的作用,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
性格。要考查环境的作用,别忘了有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练习、点拨:
第一、筛选材料:把典型小说筛选出来,选文注意考查角度能互为补充,形成系统。第二、具体做法 [1]阅读指导:我们把阅读的步骤总结为四步教给学生:①必须先看试题,这样带着问题去看文章能节约不少时间。②标序号。先把每小自然段标上序号,以便做题的时候快速准确的寻找相关到位置。③抓文脉(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看完每段后略停一下,在心里概括内容。④边读边划。根据考查试题,随手划下关键词句并写上点评。[2]一节课先留二十五分钟做题,要求学生认真写到试卷上,每次选几位程度不同的同学的答案收上来,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对症下药,对于典型的试题每节课要渗透一道题的答题思路.[3].让学生牢记解题3步骤:①审题干②定考点③准确答题。在讲题的时候,告诫学生一定看清题目要求,千万不要答非所问,一定明确考查什么的,再把积累的知识调出来,准确全面通顺的答题。[4]老师讲评时,每篇文章有侧重,如有的考查环境的描写作用,有的考查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等等。再遇到类似问题的,就略讲或不讲。通过典型的几篇文章,基本上就能把小说试题类型及答题思路让学生非常明了了。
3梳理总结
在小说练习结束后,我们留一节课总结,让学生自己把小说考查的方面说说,发现不外乎三要素和主题。然后还有一些典型试题的解题思路:如第一题选择题,5选2的选项设置,学生知道答案不再是简单的选错的或对的,选项之间是整体与部分,主要与次要,逻辑与不合逻辑的关系,知道有些选项并非错了,只是需要在比较中选择,有些选项没错不过是次要的或是部分的所以没有选择它。还有关于三要素的题,和小说标题、表现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的题等。通过梳理总结,学生应对考查点和答题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和文学类文本的训练方法和做题思路有许多地方比较接近:
1.总体明确:传记的阅读要求和人物传记的阅读方法
(1)阅读的要求
传记类文章由于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小说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还要注意五点阅读要求,我们把它打印出来,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的目标。
①.理清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和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与事实之间的关系;
④.分析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通过和小说比较,学生们就能发现第①点要求和概括小说的故事的情节内容相同,第②点分析评价小说的人物形象相似。③和⑤和小说的探究题相同,④和小说的知识完全一致。这样比较找出相同点,学生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
(2)阅读方法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传统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艺术手法的考查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点和小说不同,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很鲜明,而传记想传达的信息很多。这就要求学生要善于从传记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其情感世界,追寻其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其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要做到这些就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传记阅读方法:
①、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
②、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
③、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此处第①点和小说的社会环境一样,②和③点和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一致。同学们明白了传记和小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后,就会灵活的应对了。
2.练习、反馈:和小说一样,此处不再赘述。我们当时重点强调两种题的解题思路。
1、概括题,我们要求学生必须逐段去分析,分层概括,提取要点,宁可要点数量多于分值,不可遗漏要点,同时,特别强调不要合并要点。
2、探究题,我们除了强调必须结合文本来分析,必须先亮观点、分析一定要合乎逻辑,我们还特别强调从文本中水到渠成的得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写空话套话,或是分析文本和得出的观点无因果关系而强加因果。
3.梳理总结
同文学类阅读一样,总结常考形式及应对思路。不再赘述。
各位同仁们,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以上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许多方面兄弟学校的同仁们或许有更好的方法,恳求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求共同进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让我们共同努力,只争朝夕,相信今年,我们的付出将会给咱们语文学科铸就新的辉煌!谢谢大家!
第四篇: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 教学设计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三视图(2)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1、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及画法,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教材分析
三视图的教学,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直观图的理解,通过直观图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时也要根据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基本特征,想象视图中的每部分对应的实物部分的形象,要特别注意几何体中与投影面垂直或平行的线及面的位置,对三视图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三视图的概念和画法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画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五、教学过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为了能完整确切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必须从多方面观察物体.在几何中,我们通常选择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这样就把一个立体图形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描述
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主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俯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左视图
正投影:在物体的平行投影中,如果投射线与投射面垂直,则这样的平行投影为正投影 下列为两个几何体的正投影:
六、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统计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思想。
在统计案例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理解其方法中蕴涵的思想。因此若采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违背了教材的设计意图,甚至导致学生不喜欢统计学。所以,无论是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还是分析处理、合作探究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点拨。这对学生提高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该能够通过亲自参与的探究活动,形成独立地分析简单的统计数据、独立完成简单统计问题的分析的能力。画出几种基本几何体三视图
1.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例1.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画出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讨论:①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②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多少厘米? ③正视图和侧视图中有没有相同的线段?正视图和俯视图呢?侧视图和俯视图呢? 变式引申
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
2、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A)32(B)16+16
C48
D16+32
变式引申
如下图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是一个体积20cm3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h=________ cm.当堂练习
1、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2、下图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习题1-1A5,6
思考:几何体中的任意一条线段的长度都可以由三视图直接度量到吗?
一、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第五篇:201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 作文命题的回顾与展望学案
2011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高考作文命题回顾与展望
一、2008年高考作文 回顾
1.形式: 话题淡出舞台,命题、材料作文中分天下
纵观2008年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经失去了主宰地位,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山东卷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是硕果仅存的两份话题作文。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
一、全国卷
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共8份,分别是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重庆卷以“在自然中生活”、江苏卷以“好奇心”为题、浙江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湖北卷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安徽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如上海、江苏、重庆等,有的直接给出题目,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2.内容: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从整体上来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发展(天津卷“人之常情”)、成长(如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原则:内容高度放开,限制逐渐呈现
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显露出开放性与限制性并存的新风向。在话题作文形式没有出现以前,高考作文对文体的要求比较严格;话题作文出现以后,对文体的限制逐渐放松,直至“文体不限”;从2005年开始,部分省市对作文文体开始提出明确要求。2006年有回归传统、提倡文体写作的倾向,并首次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文体不限”一统天下的局面,湖南卷明确要求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湖南卷,继续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在内容指向上,坚持高度开放的原则,试题有较强的激发功能,能让每位考生有话可说;新材料作文,不限话题,指向宽泛,允许考生自由解读,如全国卷I和全国巷Ⅱ;话题作文与新命题作文,皆无强制性主题的限制,便于考生自由驰骋。
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