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的教学反思及经验交流(本站推荐)
高中数学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的教学反思及经验交流
高中数学新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数学
1、数学
2、数学
3、数学
4、数学5,选修课程分成4个系列:系列
1、系列
2、系列
3、系列4。根据四川省教学实际、学生状况和教师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数学内容遵照数学
1、数学
4、数学
5、数学
2、数学3的顺序实施教学,其中数学3在高二上学期的前半学期进行,作为必修模块的最后一个。
今天,我围绕必修3 模块的教学作一教学反思和交流。有不妥之处,请大家不吝指正。
必修3包含算法初步、统计和概率等三章内容。数学3与别的模块不一样,教师在教前的学习任务更重些,备课量大,尤其是对于已经教了很多年的老教师而言,这部分内容可能有一些困难。
一、概括地谈谈各章教学前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算法初步”是必修内容中惟一新增的章节,要教好它,自己先要接受它、喜欢它,具体的要了解算法教学的作用、意义,理解算法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以往我们虽然教过统计,但与大纲的安排不同,课标把它安排在概率之前,我觉得教师要认真领会这一安排的用意,更好地把握课标对统计的教学要求。只有我们自己真正领会了统计的特征(部分推测全体),体验了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懂得了统计结果的随机性,知道统计推断可能出错,才能更好地把握统计教学的真谛。概率教学也一样,也要领会好变化的意图:一是概率之前不安排排列组合,二是概率放在统计之后。我们备课组经过讨论,认为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概率教学的本质,即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避免复杂的计数导致概率教学的错位──把不确定性数学教成了确定性数学。
二、关于《算法》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我多次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数学课中教“算法”?大学是计算机课的内容;我们自己的算法知识有限,感到心中无底。而且在高考中,这部分内容也不多。
没有教前,我也对算法教学心中无数,但通过备课组的研讨、自学,并结合教学不断地自我反思,还是顺利地完成了算法的教学。回过头来看,这章的教学并不困难,而且学生特别是男生很愿意学,学习的兴趣也较浓。从教学的过程来看,本章的教学主要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同时,这部分非常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在算法形成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揭示其中的基本逻辑结构,如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材料。高中数学的算法知识由下列部分组成:算法的概念,算法的三种表示---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框图和算法程序,和算法案例。
(1)纵向看:有自然语言到框图到程序这一个逐渐精确的过程,这既是完整地认识算法的过程,也是对“有序地做事”的感受,会对数学学习乃至做其他事情产生积极影响。如:平时解题不一定有严格程序,因为人的思维可以有跳跃性,但要让计算机做,必须严格“按部就班”,这会促进我们养成“想清解题的每一步”的习惯。
(2)横向看:这里都内含着一条主线──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机会,实际上对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也大有好处。
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教材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从解决特殊问题入手,经过观察、分析、逻辑思维,最后得出能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
(1)例如,在讲解程序框图、算法语句时,多次使用“判断整数n是否为质数”“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的近似解”等,还用了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求三角形面积、成绩排序等各种典型实例。我认为,这一做法不仅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对算法教学的精神,而且也有利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处理,就是要认真用好这些例子,引导学生从特殊推广到一般,学会从问题中提炼基本逻辑结构,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算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掌握了这些具体例子(案例),那么也就掌握了本章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这些例子的处理,当然,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学生做好推广到一般的工作。
另外,算法教学只有12个课时,教学中感到时间不够。
(1)主要原因是:教学中需要学生参与,给学生思考、探究和交流的机会,这需要有时间来保证,如:算法概念这节课,只有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获得对算法内涵的感悟,在这一基础上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才能为学生理解。再如算法案例都是在解决具体问题,要给学生探究、操作的时间。算法的教学,教师讲得太多没有用。
(2)我自己的经验是:宁可暂时舍去教材中的个别例题不讲,也要保证教学中学生能参与算法形成的过程,因为,算法教学的关键是要通过典型例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关于《统计》的教学反思
对《统计》这部分内容,前面已经提到:大纲教材与课标教材在教学要求有了变化。我感触最深的是人教A版课标教材的“统计味”很浓厚,这对学生领会统计思想、培养统计素养很有利。以往的统计课程,比较偏重于现成书本知识,如比较详细地介绍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抽样方法的定义,各种统计量的计算公式,统计图表的制作方法和步骤等,但对于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特别是让学生展开真实的统计活动,解决有真实背景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标”非常重视统计课程,增加了内容和课时。特别是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介绍”,而是强调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从中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教材在这些方面都强调得很到位。
在高中阶段,统计的介绍分为两部分,在必修3中,设计了概率初步和统计初步的内容;在选修1-2和选修2-3中,设计了统计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螺旋上升安排。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这个“螺旋”,让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总的来说,用好课本的例子(如把实习作业安排为“长作业”),“让学生开展真实的统计活动”是教好统计的“诀窍”,这是我最主要的感受。
课标教材先统计后概率的安排与大纲教材是不同的,顺序的变化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呢?
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
(1)从统计与概率的发展史看,确是先有统计后有概率,概率是追究统计的理论依据的结果,这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客观规律的真实反映。
(2)统计的操作性强,而概率的理论性强,从具体操作入手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统计与概率的直接感受,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统计的实用性很强,现实生产、生活和科研活动都离不开统计,所以统计观念是当代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
正因为如此,在大纲教材中属于选修内容的统计,在课标教材中变为了必修内容,并在选修1、2系列增加了实用性很强的“统计案例”,这是符合发展需要的。
先学统计后学概率,对熟悉大纲教材的教师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严谨性上,有一些问题,比如随机抽样要求每个个体被抽中的“机会均等”,实质是概率相等,由于没有讲概率,所以表述的严谨性上会有一些困难。
从我的教学经验看,学生在直观上理解没有问题,而且教材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要尝一锅汤的味道,必须把它“搅拌均匀”。这种“搅拌均匀”后抽取的样本就具有代表性。教了以后,我认为顺序的变化对教学没有什么不利影响。从我们的教学情况来看,统计教学最主要的特点有哪些呢,因为统计属于“不确定性数学”,学生要对统计的思想方法有好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其实我们自己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到位。
(1)我认为,通过案例化解困难的观点是正确的,案例教学是统计教学的基本方式。教科书也特别注意了这一点,安排了丰富的案例,我体会这样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体会、理解统计知识,并从具体案例中总结、归纳出有关统计知识和方法,把统计思想渗透其中。
(2)我在教学上特别注意“案例”的作用。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讨论1936年兰顿总统选举失败的民意调查的例子,通过分析导致统计推断失败的原因(因为当时有电话、有车的只是少数富人,只能代表富人的观点),学生就较好地理解了强调样本的代表性的重要性。
我觉得让学生解决一些真实的问题也是案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样能落实“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较为系统的数据处理全过程的要求,即真正地让学生从动手收集数据开始,让他们自己利用图表整理和分析数据、求出统计量、进行统计推断。
但是在统计的实际教学中,对于两个变量的相关关系,画画散点图、求回归方程等内容,因为数据太大,操作困难,另外就是高考也不做什么要求,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显的非常薄弱,有点“走马观花”的感觉,对于这部分该怎么教,我觉得应该向各位老师讨教。
四、现在我们谈谈概率的教学。
概率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概率是学生普遍感觉有趣的内容,但要真正把握却有较大的难度。原因还是其“不确定性”。从教学后的反思来看,我觉得尽可能突出每个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概率背景,这样就比较有助于对概率的理解。如课本中安排了用概率知识解释“游戏的公平性”内容,其中有一个“探究”,这个栏目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的好素材。
课本给出的定义是概率的统计定义,我感到让学生理解这一定义的关键是要让他们认识到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其频率的稳定性。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认真真地作了抛硬币试验,还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试验(如抽奖试验)去做。确实有些费时,有的学生也不认真做,但是认真做的学生对概率意义的理解确实较好。
另外,和大纲教材相比较,大纲教材把概率放在排列组合之后,课标教材在概率之前没有安排排列组合。概率内容的变化较大。与大纲教材比较,课标教材更关注了对随机现象和概率意义的了解,同时增加了几何概型、整数值随机数、均匀随机数等内容,教学后感到应用性增强了。我的体会是,这样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内容的取舍问题,更重要的是对概率到底该教什么、如何教的认识上的变化,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更关注概率的本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概率计算。
从教学上讲,先讲排列组合确实可以给古典概型的计算带来方便,但那是关注如何教会学生计算概率的结果,而现在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理解概率的意义。这种变化确实促使我们提高对概率教学的认识。我感到,课标教材的教学,让我更注重利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中奖概率为1/1000的彩票,买1000张不一定中奖;为什么天气预报说“明天的降水概率为10%,后天是90%”,但却明天下雨而后天不下雨,帮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和概率的意义,让学生在解释随即现象的过程中掌握概率知识。由于这一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我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同时这一内容有直接的实际应用,我在教学中用了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动手试验,我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比较高。
据我了解,有的教师在概率之前补充了排列组合的知识,他们认为这对概率教学更方便。
一开始我们也想这样,但是通过我们备课组集体研究,再参考课标要求,觉得这样做没有必要,而且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这里补充排列组合的唯一目的就是计算古典概型,但课标对古典概型计算明确地要求“用列举法计算”,强调的是理解古典概型的两个特征: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每一个试验结果出现的等可能性,以及让学生学会建立古典概型解决实际问题,而“如何计数”不是重点。补充了排列组合后,以为计数复杂一点的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做,结果造成学生在解题中把注意力集中在计算事件的个数上,反而把是否能用古典概型的先决条件遗忘了。如果用排列组合来计数,反而会弱化用列举的方法(如列表、画树状图等)来计数,从已进行高考的课改试验区的试题看,古典概型的计算确实不需要排列组合知识,因此即使为高考着想,也应该强化列举法计数而不是补充排列组合。
另外,和大纲教材相比,增加几何概型,目的是可以使学生解决更广泛的概率问题,不过仅限于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这里所涉及的问题主要是可以用几何度量模型(线段长之比、面积之比等)模拟的问题,课本中所选的例题也比较简单。所以我认为几何概型的教学不需要花大量时间进行概念的分析和计算,也应该把重点放在建立实际问题的几何概率模型上。几何概型本身也是比较抽象的内容,它还涉及到有关极限的问题,不宜深入,我认为它的难度只要控制在教材程度就可以了。
随机模拟是增加的内容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更广泛的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思想和概率的意义,另外还能体现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这块内容的教学主要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在学了古典概型后,引入“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来产生随机数,并体会如何用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了解通过随机模拟可以避免枯燥的大量重复试验。
(2)第二部分是在几何概型后引入均匀随机数的概念,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估计概率,并在随机模拟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频率的随机性与相对稳定性。
随机模拟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这部分要运用计算器、计算机来处理数据,进行模拟活动,要使用信息技术,对于这部分我们在教学中处理的比较薄弱。
1.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
2.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
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邵
营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2013年10月
第三篇:人教必修3检测参考答案
2014届补习中心文言文单元求实检测题参考答案(必修3)
1、C、(A、dì应为tì/揭竿为旗B、藩篱、良将劲弩D、用心躁也度长絜大)
2、答案:C.(爱,吝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文字)
3、A、于是,就/竟然(B 被 C 兼词,于之 D 表凭借,用来)
4、D 趁,趁机(A 险固/顽固B 遗留下的/遗失 C 攻取/尽,完)
5、C 定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宾语前置句。
6、A。荀子的“性恶论” 思想核心是“仁”不当)
7.B .“吊”应为“慰问”
8.A 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9.A 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0.(1)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面呢?(“奚为”1分,“后”1分)
(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句式1分,“箪食壶浆”1分,大意1分)
(3)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固,倍,动”各1分,大意1分)
(4)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一句1分)
(5)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是士大夫们所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也真是奇怪啊!(“不齿”“乃”“其可怪也欤!”各1分)
(6)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使八州来归,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前三句一句1分)
(7)(4分)县官佩服他胆气豪壮并且同情他,暗中将自己的意图告诉他,让他将主谋推给霍氏。(“壮”词类活用、“授以意”状语后置、“令”后兼语省略、“归”,各1分)
(8)(3分)陛下忽然派大军向西而去,使人们感到恐慌,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3分,大意1分,“西”“至”各1分)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11、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韩愈《送陈秀才彤序》)
读书的目的是学习,掌握语言词汇的目的是写文章,并非是为了以自夸而争奇斗新;学习、写文章是为了掌握道德理性。.如果一个人做事有度,合乎时宜,且说话时直逼要点,那么就算不相识,我也敢确信他在做文章和学习上有很高的造诣。12.略
第四篇: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 教学设计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二三视图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三视图(2)完成课后习题
二、教学课题
1、理解和掌握三视图的概念及画法,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教材分析
三视图的教学,应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直观图的理解,通过直观图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时也要根据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基本特征,想象视图中的每部分对应的实物部分的形象,要特别注意几何体中与投影面垂直或平行的线及面的位置,对三视图的学习要紧密结合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
三视图的概念和画法
教学难点:三视图的画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
五、教学过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可以看到不同的图形.为了能完整确切地表达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必须从多方面观察物体.在几何中,我们通常选择从正面、上面、左面三个方向观察物体。这样就把一个立体图形用几个平面图形来描述
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主视图 从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俯视图
从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叫左视图
正投影:在物体的平行投影中,如果投射线与投射面垂直,则这样的平行投影为正投影 下列为两个几何体的正投影:
六、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统计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统计思想。
在统计案例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数据的直观感觉,认识统计方法的特点体会统计方法应用的广泛性,理解其方法中蕴涵的思想。因此若采用单纯的讲授式教学就违背了教材的设计意图,甚至导致学生不喜欢统计学。所以,无论是数据的收集、整理计算,还是分析处理、合作探究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点拨。这对学生提高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应该能够通过亲自参与的探究活动,形成独立地分析简单的统计数据、独立完成简单统计问题的分析的能力。画出几种基本几何体三视图
1.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例1.如图所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5cm、4cm、3cm,画出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讨论:①这个长方体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②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长方形的长宽高分别为多少厘米? ③正视图和侧视图中有没有相同的线段?正视图和俯视图呢?侧视图和俯视图呢? 变式引申
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例
2、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该四棱锥的表面积是()(A)32(B)16+16
C48
D16+32
变式引申
如下图中的三个直角三角形是一个体积20cm3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则h=________ cm.当堂练习
1、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直观图可以是()
2、下图所示的是一些立体图形的三视图,请说出立体图形的名称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习题1-1A5,6
思考:几何体中的任意一条线段的长度都可以由三视图直接度量到吗?
一、教学反思
1、重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资源,努力为学生创设感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三视图产生浓厚兴趣。创设情景,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都起到了预想的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重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视图的形成过程。
第五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教研观念和方式,更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精神风貌。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想迅速成长,须合理、有效地对我们教学进行反思,才能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数学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颁布,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中间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适应我们教学对象(学生)的教学方法,走出认识的误区。新课程改革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避免用某种教法作为新课改的唯一方法。只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的方法,都应该是合理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上把学生看做消极的知识容器,单纯地填鸭式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疑、尝试、探索、失败,进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的学!所以,现在教师角色的定位需是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对学生的观察和谈话,“适时”地点拨思维受阻迷茫的学生,“适度”地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及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适法”地针对不同类型知识选择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二、重视初高中知识衔接
初教高一时,深感高中教材跨度大,知识难度、广度、深度的要求大幅高,这种巨大的差异,使刚从初中升到高中的学生一下子无从适应,数学成绩出现严重的滑坡,总感数学难学,信心不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一起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在一堂课中,教师要做到精讲,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刚毕业那会,每次上课,看到学生一道题目往往要思考很久才能得出答案,我就有点心急,每次都忍不住在他们即将做出答案的时候将方法告诉他们。这样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新方法的形成。学生的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资源库,学生往往会想出我意想不到的好方法来。
四、学生学习方法
就上面讲到的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厌恶,害怕,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了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
对于学习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上面所谈到的学生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小组合作学习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着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差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懒得配合了。(6)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指导作用没有跟上,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7)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我们应明确,合作学习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课堂合作学习太多”。这样只能适应个别尖子生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教师需关注学情,安排适当的内容让学生来完成。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恰如其分的引导,使学生会合作,合作内容应该少而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在的学习能力。
六.加强自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更要求教师要有团体,合作的精神。我们新教师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没有反思,专业能力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提高,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学识和身心修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与时俱进,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奠宙
《数学教育学导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丘成桐 《数学与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3、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广州市第十二届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学习材料汇编》2006、8
4、张雅君
教师的教学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6、2
5、章水云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中学数学研究》
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