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意义[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3:11: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的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的意义》。

第一篇:课堂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渠道。课堂改变了,学校教育才会改变;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质;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第二篇: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

课堂教学评价的意义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相反,它更是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不断学习、改进、提高的过程。简要地说,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如下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能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达到改进课堂教学的目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对课堂教学中与教和学相关的各种因素的选择和侧重点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将促使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评价所侧重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展示和发挥的重点,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2.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功能,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

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析教师课堂教学的状况和优缺点,只有让教师了解了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才能找到今后努力发展的基点和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了解自己教学情况的一条关键途径。同时,课堂教学评价还可以使教师在相互之间的听课、评课活动中增进了解,互相学习,在听课、评课的交流中激发内在的需要和动力。

3.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是教师立足的基点,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正好可以为广大的教师提供一个科学了解自身教学状况的窗口,使其明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针对目前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教师的适应性问题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特别是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正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4.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决策和鉴定功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鉴定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质量、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使学校的管理工作更系统化,决策更科学化。

第三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

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及意义

镇海教研室魏志刚案例研究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以往我们对教育理论的实践指导作用一方面抱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寄予过高的期望。抱有怀疑态度的人往往只承认具体经验的价值,而忽视观念和理论的根本性引导作用;寄予过高期望的人往往以为教师带着先进的观念和理论走进课堂就可以实现有效的教学。其实案例研究应成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命题。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应体现教师的主动精神和对改革目标的追求,而不应是在社会要求下的被动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成为自觉的学习者与研究者。那么,什么样的题材、情景才是教师能进行自觉学习与研究反思的切入口和平台呢实验区的研究表明:将教师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难题细心地梳理为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剖析和研究,才能使教师通过最直接、最确切的方式具体感受与分析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才能有效地理解、应用教育理论,提高用理论来分析评价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专业水准,改进教学实践。

一、教学案例及特征、定义:教学案例是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富有深刻道理的教学事件。它具有叙事的一般特性:背景、冲突、问题、活动方式及结果。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和效果,包含着其体的处置方式和特有的教学理念,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情感。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描述真切,给人以真实感和亲近感。因此,在解决教与学的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1)与论文相比,有自己固定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表述方式上来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而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从思维方式上来看,论文的写作一般是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而案例写作是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与教案、教学实录相比,有自己固定的写作内容和选材特点:教案是事先设想的教育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育措施的简要说明;案例则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一个是结果。案例写作虽与教学实录的体例相近,同样是对教育情境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教学过程具体的实录,而案例是有所选择的。至于怎样选择,要看案例撰写的目的和功能而定。()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相比,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文体。它们也包含着教育情境和个人思考,但与教学案例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学随笔有感而发,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边叙边议。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侧重于教育工作者个人方面,范围较窄,教学案例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它地区的,小到可以是一堂课的片断,大到……。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早在世纪末,美国的哈佛法学院,就使用案例方法教学,世纪年代,这种教学方法在商业教育中相当普及,到了年代,逐渐运用到教育领域,并得到普及。促使美国学生的快速增长,也促使美国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许多经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和新加坡都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改革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如:运用案例方法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教师的观念应与教材改革同步”、“改变单纯的授受式,运用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以上这些经验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教育领域近几年也掀起了案例开发热潮,出现了许多理论成果。如郑金周主编的《案例教学指南》,顾泠沅教授主编的《以教学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堂教学改革》等文章,都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和研究,作了理论上的指导。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许多学校进行的校本培训,都是为了更新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积累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经验。但是,这些活动很少与教学案例开发相结合,只是使教师在理论观念上得到转变,并没有付之教学实践。

三、案例的写作格式

、背景分析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

、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它通常应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常见问题、困扰事件,要富有时代性,体现改革精神。

、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案例的细节描述应是一件文学作品或片断,而不是课堂实录,无论主题多么深刻、故事多么复杂,它都应该以一种有趣的、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方式来讲述。此外,案例的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真实的经验(情境故事、教学事件);当然,具体情节可经适当调整或改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紧紧环绕主题并凸显出讨论的焦点。、结果

案例不仅是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

、评析

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可作多角度的解读。这里的分析,应回归到对课堂教学基本层面的探讨,这样才能展现案例的价值,如果仅限于个别情境或特殊问题,或者限于细节、技巧的追究,会失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是自评,就事论事,有感而发,也可以请专家点评、深化。案例的评析不要太长,贵在精炼、精到。精炼是指无废话,具有入木三分、精辟入理的工夫。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磨炼,从而不断提高自己。有了以上结构并不代表就是一篇好的案例,而写好案例的关键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选择复杂的情境。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指故事的发生、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决定。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了。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要从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独到的思考才能做到。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四、教学案例的功能

、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但不少教师总觉得理论与教学实际有相当大的距离,难以与之挂钩,不如学一些具体方法来得实用。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凭经验、凭感觉行事的情况并不少见,最终也影响了教师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而教育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教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相脱离的不足,它像一道桥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许多教师对教育理论学了不少,但这并不一定表明已经真正了解和掌握了。通过案例的形式学习运用教育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案例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有经验的教师谈起自己的教学经历,都有不少成功的事例和体会。因此案例撰写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哪些教法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哪些教法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通过反思,提炼并明确有效的教育行为及其理论依据,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生涯里里,有许多值得思考、研究或回味的人和事。有些事情或思考并不适合写成论文,也不想记成流水帐,那么撰写案例不失为一种选择。案例不仅叙述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经验、教训。它是个人的教学档案和教育史,有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案例十分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校本教研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案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这些问题和想法开展交流讨论,对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也就是说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五、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

1、关注课堂

课堂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也是体现一名教师施教之功的重要场所。课堂中蕴藏着成千上万宝贵的案例资源,这为一线教师撰写教学案例提供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许许多多优秀的教学案例都源自课堂。课堂中教师对某一突发事件的处理、对某一教学细节的独到分析,无论成败得失都可成为案例素材,写出来可给同行提供借鉴。如有一篇《哄堂大笑之后》的教学案例文章,写的是一位高二政治老师去上课,走上讲台时,脚被放在台前的一盆花绊着,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教室顿时一片哗然,一阵哄笑,有的竟拍手叫好。当时局面异常难堪,但该教师起来不愠也不怒,不紧不慢地说,人生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鲜花掌声,也会有困难挫折,就像我刚才一不小心摔倒了一样。但是摔倒后就应该爬起来,我们应相信,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下课后,许多学生还问他那一跤是否是为导入新课而摔的。这是一则教师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案例,充分显示了该教师的教学机智,读后于人颇多启迪。

2、走近学生

学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对象,看上去我们每天都和学生呆在一起,其实我们常常相距遥远,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世界,世界上最难攀登的是心灵之山。学生对教师来说简直是一部书,很难读懂,但又是不得不去读懂的一本书。为此,我们必须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虑所盼,每一个小小的细节一经被我们捕获,就可成为我们案例写作的素材。如一位教师在一段教后记中这样写道:今天我伤了一位学生的心,因为能叫出班里许多学生的名字,但当一名女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我笑着问她叫什么名字,没想到她很生气地说:“我没有名字,你能给我一个名字吗?”接下去的整堂课,她压根儿就不听我的课了。后来,这位教师便以《让我记住你的名字》为题写了一篇案例文章,评析中说道: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其衡量的首要标准便是能否叫出他的名字,如果一位教师课堂提问时都以“这位同学来回答”“××的同桌来问答”“几号同学来说说看”之类的话表述,那么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肯定很遥远,学生绝不可能“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师平时一些不经意的言行举止很可能就会伤及学生脆弱敏感的心。可见,教育无小事。我们必须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3、敏锐观察,细心捕捉

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在观察的领域,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教育领域中每天都有许多鲜活生动的事件发生,有的教师熟视无睹,有的教师却能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如一位教师写了一则《“山鹰”起飞了》的案例,说的是一位名叫刘勇的学生写了一首题为《山鹰》的诗叫语文赵老师看,结果老师看过后说他是癞哈蟆吃天鹅肉,刘勇听后很伤心;接着他又鼓足勇气让教政治的班主任王老师看,王老师从诗句中看到了闪耀的童心,看到了刘勇身上有着山鹰一样搏击长空的雄心与信心。于是,他鼓励刘勇,耐心指出诗的缺点以及修改意见,并鼓励他投稿,果然诗被发表在了《语文报》上。此后,刘勇不仅乐于写诗,学习成绩也跃至前列。为什么在《山鹰》诗稿面前,两位老师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倾向?其实,创作就是发现,教育也是发现。不过教育不是像作家那样去发现素材,而是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短处,发现学生思想上的一闪念。发现,来自不寻常的注意力和观察力,而这两种能力又来自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反应快。作为教师,不能过于关注既定的教学目标,还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应不断追问,深刻反思,从而挖掘更多的教学案例资源。

教学案例在促进教学反思、推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个精彩的案例不亚于一项教学理论的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最适合做这种研究。目前,以案例形式开展教学研究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但只要我们对教学实践活动,多一份关注,多一点思考,多一些主动,就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抓拍”到精彩的一瞬,实录到一个让人震憾的片断,把握住一个个恍然流逝的机会,写出活色生香的教学案例。



六、典型案例案例一

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书上还是没把生物说透!” 师:(一愣,随即笑了,鼓励)你说说看,为什么?

生:书上讲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在于生物可以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适应环境等,但我觉得这是它在已经有了生命之后才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点,究竟什么才是生命?(全班热烈鼓掌,一致附和)

师:(高兴)很好!我为我们班有这样的同学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我愿意和他一起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大家呢?

全班:(兴奋地齐声大喊)愿意!

师:(启发)那我们就一道来研究研究人吧!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生甲:一出生。

生乙:不对,在妈妈肚子里会动的时候。

生丙:不会动的时候也是生命啊!

生丁:我看课外书上讲,好像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生戊:那受精卵之前的精子、卵子难道不是活的吗?是活的就是生命。

师:(笑)大家想想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单个的精子或卵子能发育变成人吗?

生:(肯定)不能,精子和卵子要结合成受精卵才行!(笑)我们又不是克隆出来的!

师:(赞许)对,一个人的生命起点就从受精卵开始,受精卵将发育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并逐渐展现生命的系列特征。

生:(疑惑)为什么受精卵会发育起来呢?

师:(耐心、浅白)因为它能够从母体吸收营养,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并把自己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再通过母体排泄出去,这样它就逐渐发育了,直至最后变成一个胎儿。我们把这种个体和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生:(好奇)一切生物都在新陈代谢吗?

师:(幽默)是啊,我们哪位同学能够站出来说:我再也不和空气打交道了?我再也不吃东西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啊!

(全班大笑)生:那么,老师,生命就是新陈代谢吗?

师:可以这么理解,正是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新陈代谢,所以,生命的世界才是如此丰富多彩、绚丽动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新陈代谢,这是我们《科学》书本上未提及的。

生:(追问)老师,那为什么受精卵在子宫内就能新陈代谢,而精子、卵子就不行了呢?

师:(打趣)两条腿走路的人是正常的,少了一条腿,能走好路吗?

生: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受精卵能进行新陈代谢、发育成人呢? 师:受精卵里的物质。

生:什么物质?

师:受精卵细胞核里的一种物质。.

生:受精卵细胞核里的一种什么物质? 师:DNA。

生:(会心地笑了)听说过。老师,DNA究竟是什么东西?

师:一个生命的全部信息都贮藏在它里面,它决定这个生命将来的全部面貌、全部特征。

生:这么说,生命就是由它决定的? 师:对!生:生命所进行的新陈代谢也是由它决定的? 师:对!

生:(坚定)老师,那您就不能说“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是新陈代谢”,而应说“生命最本质的特征是具有DNA”,DNA就代表着生命,对不对? 师:很有道理!只不过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生命。

生:(继续刨根问底)那现在出现的转基因、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跟DNA有关吗?

师:(高兴)当然有关!这些都是人类向DNA等遗传物质吹响的进军号角,是人类从分子水平上彻底揭开生命之谜的阿波罗计划。那时,我们将从本质上完全搞清楚:我究竟是谁?生命究竟是什么?怎样改造生命、造福人类?

生:(异常兴奋)老师,你再给我们讲讲这些吧!

师:(风趣)我这个生物学硕士都快被你们问住了。

(学生面露得意的神色,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师:大家知道陆老师课堂上感到得意的事是什么吗?

生:?

师:(笑)就是被你们问住!(全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师:我们课后将再接着刚才的问题来继续共同探讨,欢迎大家向我开炮,向书本开炮,更向未来宣战!只有同学们不迷信、不盲从,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打破沙锅问到底,才能真正掌握打开科学之门的金钥匙,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拥有一把金钥匙!

(热烈的掌声再次响起来,在教室里经久不息…此时“丁零零…”下课铃响了)

评析: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略带贬义的“节外生枝”,是意外,是败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最忌讳“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打乱了教师课前的教学思路,影响了课堂正常的教学进程;于是,教师往往对制造“节外生枝”的学生轻则加以制止,重则厉声训斥。殊不知,“节外生枝”中可能隐藏着意外的收获,看似败笔中也会蕴涵着教育的良机!上述案例中,正是有了半堂课的“节外生枝”,才使课堂熠熠生辉,也正是有了学生连珠炮似的追问,才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众所周知,在今天的科学课程中,确立科学精神的培养目标的真谛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牢固地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追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等的争论、实践的检验等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案例二

崔老师怀着焦急的心情快步奔向班级,边走边想该怎样压缩教学设计,利用剩余的二十几分钟时间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教室。立刻,全班四十几双探询的目光一起投向她,这个说:“老师,你从不迟到,我看你的脸色有些发红,今天你是不是生病了?”那个问:“老师,你是不是在实验室忘了上课?”还有的问:“老师,刚才你是不是在开会,所以来晚了?”……看到一张张关切的、探询的小脸,崔老师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到底为什么来晚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她因势利导,继续追问:“那你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和办法知道答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这边说:“老师,我们可以到实验室去问问,你刚才是不是在那儿准备实验或聊天。”那边说:“老师,我们可以找校医,确定你刚才是不是去看过病?”……听着同学们想出的种种办法和方案,她感觉时机已成熟,宣布:“看来,同学们对老师今天上课迟到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大家提出了几种可能,到底是哪一种呢?现在就按照你们的猜测和假设去寻找答案,出发吧。”同学们跃跃欲试,最后还是推选出几个同学做代表,只见他们小鸟似地飞出了教室,迫切想知道谜底的心情可见一斑。

大家终于知道老师迟到的原因了,可这时离下课仅剩3分钟,只见科代表突然站起来,着急地提醒说:“老师,快下课了,我们这节课还没上呢!”学生们也在随声附和:“是呀,老师,马上要下课了!”只见崔老师面带笑容,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说:“同学们,你们刚才对老师今天上课为什么迟到这个问题的整个探询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你们已经很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科学探究,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了。”同学们露出一脸的惊讶,但却掩饰不住收获的喜悦。

评析:完成教学任务,不仅是要完成计划之中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之中。

课堂上,如果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采用随机应变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注意力、兴趣点引导到有序的学习活动中来,使其在富有趣味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随机的诱导方式,既顺应了孩子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释放了他们激动的情绪,使他们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学习中来。本案例中意外的发生,打乱了教师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可喜的是,崔老师能采用随机应变教学策略,毅然地放弃了原来的教学设计,抓住机会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以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为导火索,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中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所以,当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与偶发事件遭遇时,教师要灵活处理并驾驭它,从意外中得到更大的收获。案例三:张伟的电话在我班上,有一位叫张伟的同学去了美国,来信要我转告班里同学,他很想念同学们,希望同学们有时间晚上打电话到他的家里,他每天晚上都在家。我告知了全班同学,并把张伟在美国的电话号码写在了黑板上(这件事情我有意安排在上这堂课的前几天)。

第二天一大早,好几位同学问我:“老师,我们昨晚打了一整晚的电话,都没有听到他来接电话,是不是您搞错了?”我笑了笑,然后开玩笑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不够诚心,再试试看。”第三天、第四天也都如此。问的同学越来越多,到后来有的同学,还准备跟我打赌。每次我都笑着鼓励他们继续再试一试。

第二周的星期一,我们开始上“不断运动的地球”一课,上完第一节“地球的自转”

后,仍然没有同学说他和张伟同学联系上了。到了准备上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的那天早晨,一位叫杨峰的同学悄悄地告诉我:昨晚我已经和张伟联系上了,但老师您还是骗了我们,张伟说他刚好回来取作业本,才接到我的电话,就匆匆忙忙地把电话挂掉了。也就是说他们晚上还上课。”我跟杨峰同学说:“你敢在课堂跟同学们这样说吗?”我故意激他。

“敢。”杨峰坚定地说。

电话真的错了吗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教室,学生们仿佛都很激动,有很多双期待的目光都在看着我。同学们,跟张伟同学联系得怎样?”我问道。

晚上他们家根本就没有人,我连续一个星期晚上八九点打电话给他,都没有人接。”杨言同学站起来带点不满情绪说道。“老师,您是不是弄错了,或者晚上他根本就没有回家。”很多同学也这样附和道。

听说他晚上到外打工?”不可能,他家那么有钱。”

想像力还蛮丰富。课堂上,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纷纷,都想争着发言。

这时,杨峰同学站起来说:“我上周五晚上和张伟同学讲了两句话,他说他马上要上课,就匆忙地把电话挂断了。他晚上要上课,那就是不在家啦。”他果真重复着告诉过我的话。

周六上午10点钟左右闲着没有事,我拨了他的电话,他却说准备睡觉。”吴军说道。

哦。原来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真的是老师弄错了吗?”我打断吴军的话,反问道。老师,你没有错。张伟同学说他是每天晚上都在家。”那你能不能把你联系的情况说一说?”我鼓励道。

我昨天上午打电话给张伟同学,他正准备睡觉。告诉他有好多同学给他打了电话,都没有找到他,问他上周怎么回事,竟然连续一个星期晚上都不在家。张伟同学说他上周每天晚上都在家。肯定是我们搞错了。

我们错了,真的吗?为什么呢?”我问道。

学生们等待着,思考着,一时又找不出原因,说不出理由。

这时吴军又站起来说:“张伟对我说,这可是美国啊。你们一定是按北京时间算的,对吧?老师,是我们弄错了。”

现在知道我们大家错在哪里吗?难道美国和中国真的连时间也不同吗?”我继续鼓励道,“看一看美国在哪里,在哪个时区,我们中国又在哪个时区?”

李一明同学说道。学生们立即翻书,阅读时区图。又再议论起来。“啊,原来我国的北京在东八区,美国纽约在西五区。”“哎,经度相差那么远,时区相差那么多,时刻肯定不同了。”“这就是出国的人们经常说的时差吧?”

学生们仿佛突然醒悟了。

我继续问:“中国的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相差多少个时区?学生们在数着,过一会儿,大家异口同声地说:“12个。”真的只是相差12个吗?”学生们又数。

我提示道:“相邻时区,相差一个时区,那么北京与纽约相差……” “是13个。”我还没有讲完,大部分学生改口说。这是真的吗?确认了吗?”“是。”学生齐声说。那么我们和美国纽约相差多少个小时?”我再次问。“13个小时。”学生回答。

啊,原来他们的时刻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晚上打电话过去时,他们正好去上学了。我们要上学时,那才是他们的晚上。怪不得我们晚上打电话到他家总是没有人接。”恍然大悟。

“啊,原来如此!”同学们

评析:教师如何精心地创设一个让学生深感兴趣从而充满探究热情的问题情景,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艺术。

在本案例中,舒老师正是巧妙地利用了打电话这一问题,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了学生们在打电话过程中产生与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相矛盾的问题。急于打通电话解决问题成了学生们的愿望,促使他们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也正是这个内在的动机需要,激发了学生对“时区换算”一课的学习兴趣。

究竟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这是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新课题。这个案例,给我们以下启示:要设计一堂好课,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其次,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创造充满活力与动感的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乐园,而不是老师对学生一味地机械灌输。

案例四: 一节计划外的课

教师的真实心态:这是七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按照教学进度这节课应该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按我顺势展示了某三星级酒店大堂的一幅世界各地时钟照片……照课本要求,只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就行了。我本来也只想这么上课。

但是,在上前一课“物体的浮沉现象”时,有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

你怎么会这样想呢?”密度大小影响浮力的大小。”么有关?” 你看,我将铁块放进水中,它就沉下去,这说明它受到的浮力小,将乒乓球放进去,它却浮上来,说明听了他的话,我没有立即说出我的看法。而是问全体学生:“同学们,你们想一想,浮力的大小与什这下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进人的液体深度有关”、“与物体的表面积有关”。

听到这么多答案,我想:如果我按照书本进度讲“阿基米德原理”,只是告诉学生浮力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其他因素没有关系,那么学生肯定心存疑问,对他以后的学习不利。于是这节课我决定改为:“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案例描述

课前我根据学生提出的与浮力大小有关的条件,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一个弹簧秤,两块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两杯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一盒可改变形状的橡皮泥。一个里面装了半瓶沙的药瓶。

上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课堂热闹起来了。我先让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学生分别测出体积相等的铁块和铝块在水中的浮力,他们很惊奇地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毫无关系”。

然后,我再问学生:“那么,根据这个实验,你们可以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重量有关吗?

学生迟疑一下,有学生回答:“无关。”我说:“为什么?”学生继续回答:“因为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重量都不相同,但它们的浮力却相等。”体重量”上打“×”。

对。”于是,我将黑板上列出的“与浮力有关的因素”中“物体密度”、“物体质量”、“物接着,我让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浮力”。学生将同一盒橡皮泥做成各种形状,分别放进水中,通过弹簧秤测量,他们也发现物体的形状并不能改变浮力的大小,同时他们也得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表面积无关系。

紧跟着,我让学生分别在水中和酒精中测同一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纷纷告诉我,浮力会改变,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于是,学生告诉我,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及时表扬学生,然后我继续让学生通过弹簧秤将装有半瓶沙的药瓶徐徐放人水中,直至完全被水浸没。在这过程中,观察弹簧秤的读数,咦,他们叫起来啦,“老师,弹簧秤的读数越来越小。”我问他们:“那说明什么呀?”“说明他们受到的浮力越来越大。”“很好。”我再继续让学生观察完全浸没水中的瓶子,并且继续将瓶子往下沉,在这过程中,弹簧秤的读数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没有变化”,从而得出浮力在这过程中没有改变。于是,我让学生思考:通过这个实验,你们能得出浮力的大小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学生没有人回答。我再提醒他们:“瓶子徐徐放入水中时,联系以前什么在变化?”有一个学生小小声回答:“水面在上升。”“对,那么是什么使水面上升?”学习的测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想一想。”这时不少学生都想起来啦,“因为物体将水排开了。”“很好,这说明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哦,总算说出来了,我松了一口气。我顺势再说:“对啦,同学们再想一想,刚才在实验过程中,当瓶子完全浸没水中再继续向下沉的过程中,你们发现水面有没有很大的变化?”“没有变化。”“那么这说明什么?”有学生回答:“这说明物体再继续下沉时,排开的水已经稳定,不再增加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有没有变化?”“也没有变化。”“这说明什么?”“在水中时,瓶子受到的浮力都相等。”“对,这也可以证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当瓶子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已经稳定,浮力的大小也不再改变。所以,只要物体已经完全没入水中,不管它进入深度的多少,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改变的。”我将在下一节课“阿基米德原理”中讲述。

最后,我将这节课的结论总结在黑板上。“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系。至于怎样的关系,评析:这不是教师计划中的课,但是通过这节课,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体会:、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必须按照学生实际进行。当学生有问题没有解决时,不要急着按照进度进行,而是先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中要注重学生的问题。如果当时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物体的浮力大小是不是跟物体的密度有关系?”只是单纯地为他解释一下,没有考虑其他同学还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那么就不会有这节课。学生在学习完“浮力”知识后,总是有疑问,这些疑问肯定会干扰学生接受知识。、课堂中最好不要直接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答案,自己得出结论,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的学习效果好,而且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就是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如果这节课教师只是通过自己演示实验,告诉学生结论,

第四篇:将剪纸纳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将剪纸纳入课堂教学

白 璧 关 初田 娟

将剪纸纳入课堂教学的意义

剪纸,是中国农村普遍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分布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极富地域特色。剪纸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它功用多样,常用于宗教、传统仪式、装饰造型等诸多方面;它不仅广泛表现出群众的审美爱好,且含蕴着深层的民族社会心理,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剪纸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共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中极其重要的一支。山西是我国剪纸艺术的重要产地,山西剪纸在北方剪纸中独领风骚,有着别具一格的地域特点,且省内风格流派繁多,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和口头传播方式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活动逐步趋于淡化,加上市场经济的影响,传统剪纸艺术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形势十分令人担忧。

其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步改变,剪纸赖以生存的空间已动摇和改变,而适合的空间存在形式又尚未完全形成。比如:昔日剪纸(窗花)依附的木格纸窗已逐渐消失,这无疑对剪纸(窗花)的延续形成威胁;人们对于风俗习惯越来越趋于淡漠、对于民间传统的了解趋于断代,很多极具深远意义的风俗习惯、礼仪、象征形象被人们淡忘,推出了历史舞台,因此附着于其上的传统剪纸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其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传下来,靠的就是口传心授和祖传绝活再加社会需求。民间剪纸多以母传女,长带幼的形式代代相传。如今剪纸艺术既没市场,年轻人又不愿学,还受社会的轻视。一些掌握剪纸技术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剪纸因传承人去世而出现了剪纸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面临失传。

其三、现代文明对传统艺术重大的冲击。现代文明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以剪纸为例,即便现在有婚丧嫁娶要用到剪纸,人们也不会去自行或托人剪制,市面上销售的激光打印剪纸塑膜不仅方便快捷且价格便宜,人们不会再深究剪纸内容的深层含义,剪纸的传统意义正在受到冲击。

其四、我国社会对于剪纸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滞后。政府方面,重申报,轻保护;民众方面,传承积极性不高;现行保护人才队伍素质普遍不高;现行教育体系中没有系统的剪纸艺术教育;还没有在高等院校设立剪纸专业。

针对上述问题,怎样才能使剪纸后继有人? 保护民族文化要从教育入手,要重建民间艺术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让民间艺术进入课堂不失为一条良策。《汉书》认为:“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 意思是说上层推广的东西,具有教化意义, 若这种推广成为社会风气,人民大众就会用以自我教化,最终将形成被公众认可的民俗。民俗现象一旦创造出来,就为民间所传袭,并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推广的力量,把剪纸的基础知识理论普及,让学生在自由之间,在创造中发挥,成为现代剪纸人。且在当代青少年中

不了解民族民间文化,蔑视民间文化已成为普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教育与民间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因此,把民族民间文化纳入学校,尤其是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义务教育教学中就显的更加重要。

首先,教育当局应高度认识,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教育者应能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是保护和传承的前提。只有我们从思想上有了清晰的认识,才会从上到下形成合力,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到我们的孩子。

其次,要挖掘和吸收民间的剪纸技艺传承人参与学校教学工作。鉴于传统剪纸艺术出现断层的情况,挖掘和吸收民间剪纸艺人参与学校教学就显的极其重要。我们可以求助于政府、求助于教育行政机关,甚至可以到民间探访、号召广大学生帮忙寻找。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民间艺人课堂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应遣派专人帮助讲解。教师要言传身教,强化学生对剪纸技艺人的敬重的情感,增强青少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思想。

我们白璧关初中,在本学年将剪纸课设置为本校校本课程,在全校推广。下面我想从内容、形式、方法三个方面相结合,谈谈剪纸教学的一些体会经验。

内容上,我校将美术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先从美术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构图、图案、色彩等知识,再结合自编的剪纸教材进行教学。学校聘请我市出色的剪纸艺人为同学们上课,首先向学生介绍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在课堂上现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教学的第一个阶段是训练学生练习和熟悉剪刀。剪纸讲究刀法,常用的刀法有方、圆、硬、软四种,作品的内容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这是剪纸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接着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面经过变形,改成剪纸画。比如:构好小动物造型图,只要剪出外形即可。这是以影造型为主的简化内部而强化轮廓的一种简易表现法,这是教学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学中,要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特点。第三阶段教学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开展,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剪纸教学以徒手剪纸为最终目标,这是教学的第四阶段,此阶段可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

形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堂所学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课堂教学中常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作品来感染学生,再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引导学生把易学的图案组合变化、灵活创新。比如:剪窗花,可以从数量、色彩、线条、组合上进行变化。

在教学方法上激趣、评比、考核与奖赏鼓励相结合。学生的发展是环境、教育与人身心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充分激起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校根据学生好胜心、自尊心

强,求知欲旺盛这一特点,创办了剪纸专栏,要求各班定期设计、展出,学校进行评比、奖励;在学期末,学校还将开展剪纸比赛,号召各班推选剪纸能手参赛,为全校师生现场剪制;学期美术成绩也划出一定的比例为剪纸课成绩。通过以上的活动形式,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眼、脑、手得到了训练,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也培养了师生的审美观念。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践,全校师生的剪纸技艺都有了不小的提升,特别是兴趣小组的同学,基本功扎实,可快速剪出中等难度的作品,形象饱满、刀工老练。

对本课题做这样一个粗浅的研究,希望可以丰富课堂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剪纸表现能力,延续和发展剪纸技艺,促进其全面发展;可以强化青少年的民族技艺认同思想,拯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为剪纸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第五篇: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意义

引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和生活气息,确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以人为本 素质教育

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努力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由低效性向高效性转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健康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特提出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

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用性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是落实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现学生、教师充分和谐发展的主阵地。课堂变则教育变;课堂新则教育新;课堂教学效益高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就高,师生发展就好。当前,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效益低、质量不高、师生没得到应有发展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重教师讲解,轻学生体验;以教定学,师生难以互动。要从根本上解决低效、无效教学的问题,必须立足课堂教学改革,把课堂教学研究做细、做实、做好,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打造有效、高效课堂。

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需要,是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需要;是全面实施新课改的需要;是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教学整体水平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所有教师一定要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处理好“有效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做到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三维目标”理念;立足学生发展,树立“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树立效果、效率的理念;敢于放弃,敢于创新;树立精细化、精致化管理理念;以学生学的如何作为重要标准,树立多元性、激励性、发展性评价理念。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课改的理论,特别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论,把握有效、高效教学的实质,增强开展有效、高效教学研究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构建双主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学习学科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体现学科学习的内容,实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是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基础。构建双主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做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二者互为基础,相辅相成

实现“双主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研究性学习和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掌握其基本方法。建立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经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理念变观念,二是观念变方法,三是方法变文化,四是文化变信仰。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决定方式,观念决定结果。只有树立有效高效教学的理念,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观念的蜕变是一个蝴蝶 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非一气呵成、一蹴而就的事。观念的转变需要学习,需要认识,需要实践,是教师自己的事,非别人强迫。

二、迎接挑战,锐意改革,主动适应新课改。

在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试验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我们要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挑战,抓住机遇,锐意改革,实现自己教育思想、观念、方法的蜕变,建立起双主课堂教学的思想体系。

1、积极面对高中课改下的新挑战。主要挑战有三个:

一是面临整合教材能力的挑战。高中课改,不仅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改革,也包括学材、学法、评价的改革。教师首先要面对新的学材,要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要有整合学材的能力,整合本册书内容的能力,整合教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

2、是面临一直以来“安逸教学”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达到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的境界。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得清、讲得完就可以了。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不允许这样做,它要求老师要达到一课要有一个导学案,要求老师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能应对得了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每一节课都不一样,这就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导学方案。因此,有效教学、高效双主教学背景下的教师就不再像原来那样安逸了。

3、是面临教学安全感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基本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外,教室都是封闭的,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主掌大局,高高在上,自己觉得怎么讲好就怎么讲,把教学内容在40分钟讲完就是一堂“好”课。但是,双主课堂教学却对老师发出了威胁:一方面,学生随时会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除了接受学生的考问外,还要随时接受学校验评组、巡课组的考评。这就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要上好,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原来的教学安全感就不在了,教学危机感就形成了。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必须要有危机意识、问题意识、学生意识、高效意识。

需要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十易十难”问题:一是教师的观念明白易,内化难;二是学生新的规范要求易,养成习惯难;三是集体备课组织易,奏效难;四是导学案编写易,保质难;五是学习小组建立易,建好难;六是学校验评、巡课、考评易,引领难;七是教师作用发挥易,主导难;八是课堂展示参与反馈易,精彩难;九是学习任务设计易,达标难;十是教学质量暂降易,提高难。学校、教师要研究这“十易十难”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三、正确理解“双主课堂”教学含义,树立双主课堂教学理念

“双主课堂”教学追求的是高效率(即学习速度)与高效益(即学习结果)的统一。高效率就是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这是“双主课堂”的知识指标。高效益就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与健全人格,这是“双主课堂”教学的生命指标。“双主课堂”教学本身是想通过课堂革命,促进整个教育的变革与突围,是用课堂做支点,来推动整个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全体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改革 课堂教学,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科学方法;完善教学常规基本要求,大力优化教学全过程,让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先学后教,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先学后教,就是以学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学生全体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发展。

“双主课堂”教学是对素质教育内涵和新课改理念的“实践与表达”。新课改主张“自主、合作、探究”,正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六字真言”,落实成方法:群学——对学——群学,自学——展示——反馈。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主体,双主课堂教学的理解是“学生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双主课堂”教学的变革意义体现在:重建教学关系,即变教中心为学中心;重建师生关系,即变师中心为生中心。

1、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学校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称谓只是在特定阶段、特定环境特定的职业称谓,教师和学生首先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而存在的。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教育首先要把生和师当人看,然后才能提到职业的问题。长期以来,管理者的眼里只有老师和学生,而没有看到他们和自己一样,首先都是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人。只是在不同的环境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已。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家里是父母或者儿子,在社会上是一个公民,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学生也是这样,不仅仅是学生,首先是一个儿童,一个活脱脱的生命,不仅仅是老师眼里的学生,还是和老师一样的人,有着和教师一样完整而独立的人格,所以教育首先要把人当人看,要尊重人性,而不是当学生看,更不是当学习和分数看,这些都是对人的完整意义的肢解。

过去的教育是在把儿童变成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把学习变成考试,把考试变成成绩,把成绩变成分数,把分数变成一纸证书。现在需要回到完整的人上来对待教育,学习是生活,生活还是生活,教育即生活,是分不开的,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人,即“人为本”。人为本,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以人人为本,以所有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师为本,以所有人的发展为本,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发展。教育最终要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回归到人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完整的精神世界,独立自由的发展时空中来。然而学生和成人之间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学生是与教师不同的人,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与成人不同。所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成人当成人看,把孩子当孩子看,把每一个人当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己看。

2、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首先是基于师生关系而言,先有学生,再有老师。没有学生,就没有老师。当老师首先要从当学生做起,道理很简单,就像想当爷爷就得先从孙子做起一样。其实,在学校里,只有能者才能为师,而不应该有绝对的老师,绝对的老师就成了权威,成了真理的化身。所以在一所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一对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师者亦生,生者亦师,打破截然的师生概念,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所以我们有了学生中的千百个小老师,有了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生为本,也是以生生为本,以每一 3 位学生为本,而不是以部分学习尖子生为本。所以我们才有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理想发展的教育。

3、以学为本。

以学为本,首先是基于教学关系的重新构建,确立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教学关系同师生关系一样是一对相互转化的关系,教者亦学,学者亦教,但并不对应师生关系,教者未必师,学者未必生。何为师者?何为教者?能者为师,能者为教。教学关系也不是相伴相生的同期关系。没有教存在照样可以有学产生,但没有学存在,教便失去价值和意义。因此学是根本,学是归宿。我们倡导:学习就是自学,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人为本、生为本、学为本是不可颠倒的顺序。三本也是三维一体的,人为本是前提,生为本是目的,学为本是途径。三本观是“双主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双主课堂”教学的精髓:成功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

1、“双主课堂”教学的 “三主三性”教学理念: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双主课堂”的关键取决于学习能力,只有会学才能减少对教师的绝对依赖,打破教师专业化水平对学生发展的框定、抑制。因而我们主张素质教育的主要素质是学习能力。课堂一旦堕落为知识本位时,教学就变成了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便变成了知识的奴仆,教师则变成了知识的贩卖者和二传手。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处于这种状态。而唯有敢于把学习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我做主,让学生去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才充满生命的律动,因律动而感动,又因情感的介入而生动和灵动。所谓学生主体,即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性应始终在课堂上得到最大可能的贯彻和体现,这才是双主课堂。

3、“双主课堂”教学的三主原则:主体性原则——学生主体;主导性原则——教师及时引导;训练性原则——学生训练为主线。

4、“双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抉择:把课堂变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定位: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知识是学生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教师的课堂语言不是讲知识的,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的。

5、“双主课堂”的“三个关注”:

一要关注全体学生。即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教师、教材出发,即教学始终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课堂活动中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要转换教师角色,诚心诚意地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真正做到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合作交流。

二要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不仅要追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关注学生全过程的内在体验。

三要关注师生发展。一是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二是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双主课堂”的特征:

学生能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体验、监控和调整;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学习内容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启发与激励,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1)发展性。课堂教学以人的发展为本,学习成为一种发展需要。发展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学校。

(2)生活性。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学习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学习即生活,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学习。学校生活不再显得枯燥与乏味。

(3)生命性。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气息、关注生命体,学习成为一种生命需要,一种生命的活动。

(4)反思性。课堂教学充满真实气息,学习成为一种重建的需要。

(5)主动性。是学习状态,主动会激发潜能、乐在其中,带来效益、生成能力。我把主动性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传统课堂太过被动。

(6)生动性。是追求课堂的情感价值,突出“学乐”和“乐学”,学习如饮甘露琼浆,变“怕上学”为“怕下课”。生动是瞄准了学生在课堂的精神状态而言的,新课改的理念一直在讲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传统课堂的不人道,从来不关注学生的精神状态,一味的打压,一味的强迫。

(7)生成性。追求主体多元,鼓励不同个性的学习见解,让思维激荡思维,让思想冲撞思想,让方法启迪方法。课堂的智慧、高潮、价值尽在不可预设的现场生成上,一切的预设应服务于现场,而不是让现场服务于教师的预设。传统的教学就是注重围绕预设而进行。真正的生成是在自然状态,当生命被激发,被点燃之后,才有真正的生成。而传统课堂所谓的预设就像猎人挖一个陷阱而已。

(8)“双主课堂”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这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须条件;二是厚积知识、破疑解难、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三是学生在课堂上心情舒畅,有安全的学习心理环境。

(9)“双主课堂”要符合三个量:有信息量、有思维量、有训练量。

(10)“双主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交流、生生交流,避免一问一答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发言,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

(11)“双主课堂”要达到三动:一是形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二是心动——思维在动;三是神动——思想在动。

(12)“双主课堂”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自己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双主课堂”的目标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促进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面向优、中、差某一个层面。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模式,落实面向全体的目标。在课堂上,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满腔热忱地关心每个学生,热爱每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全心全意教育好每一个学生。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知识通过教师传授得到是有限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伙伴的帮助,或师生间的协作互动而实现。要充分认识主体发展、主动发展和合作学习的价值,把一切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主动进取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习惯。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教师和同学的质疑。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在双主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分开、分离;教学过程要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要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要反对教师的霸权,又要反对企图以降低教师的地位、淡化教师作用来凸现所谓“以学为主”的单主体的做法。

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每一节课要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有充足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既要重视有深度、有个性的合作交流,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思维品质,把每一堂课都变成充满智慧挑战的生命经历。

科学的评价:将三维目标落实情况作为评价的标准,树立以学论教的思想。课堂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关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关注教师的行为,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的实施。体现评价的多元化,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发展性。

(四)“双主课堂”的灵魂:

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个字代表着一切的方法和出路。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一般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解放学。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更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是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

(五)重新建构两个关系:

校园的两个关系:教学关系、师生关系。

教学的两个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惟学、惟生。

两惟观:围绕“十六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灵魂,从惟学建构教学关系;从惟生建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由惟师改变为惟生。相信学生才是师德。传统课堂也有文化,叫不相信学生的文化。解放学生是教育的使命。今天的教育学应该叫教育解放学。利用学生是一切教育的智慧源头。要利用好学生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研究学情和学法。发展学生是教育的根本。发展什么?课堂的目标六个字:兴趣、能力、知识。围绕两惟关系

改变学习状态就是课改: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两惟实现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的转变、评价方式的转变、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两惟观念下解读主体与主导关系:教师的角色即人格,高效教师的三种素养——人格、性格、专业化;

教皈依于学:限制讲是为了保障学,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才能保障权益,放手才能学会走路;

模式是生产力:解脱学对教的依附,解脱教师的责任和压力; 专业化和教学艺术顺从于模式:让学和模式发挥效能;明确通过学生发展带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思路。假如一味发展教师的表演水平,才能更有助于霸占讲台,而教学最终应落脚在学生身上,是研究如何学才能更好。唯有这样,才可以很好规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而制约教学质量的问题,我们的主张是让学生直接和学习对话,即教师放手发动学生“一传”,坚决摒弃让教师充当知识的“二传手”和贩卖者,中国农村教育的振兴和根本解决之道或许就在这里。

(六)“双主课堂”教学就是好课。

好课就是高效课。学生学得好的课才算是好课。在“双主课堂”上,学得好体现在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学会,二是会学,三是乐学,四是创学。这是基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和学生主体的定位。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可以概括为学会;过程与方法可以概括为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乐学。高效课堂上又讲到创学,即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学得好的指标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让几个优生、尖子生学好,而且这也是唯一的课堂评价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知识的获得,技能的习得,思维的发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统一(目标、内容、方法、要求)的方式面向全体同学讲或教,很明显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和独特性,也就忽视了学生个体学习的需要,当然结果势必低效——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好课集中评价两点:学生的表现——参与度高、状态好;课堂的效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下载课堂教学的意义[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的意义[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五篇材料)

    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 随着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创新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其重点和难点已自然转向创新教学研究以及创新课堂教学研究上。课堂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

    课堂教学督导的作用和意义

    课堂教学督导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积......

    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举例说明《政治生活》实施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意义和要求 张忠锋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含五篇)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

    知觉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知觉特性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学习了知觉的相关内容后,觉得知觉很有意思,并且利用知觉的特性对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对于立志要做一位人民教师的我,学习了知觉的特性以......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意义初探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方法和意义 摘要: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评价制度滞后的矛盾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解决这个矛盾已经成为落实新课程提出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环节......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浅谈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东街小学 【内容提要】:虽然多媒体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辅助性从属的地位 ,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师生的直接交流 , 但多......

    心理学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知觉的特性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意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知觉有这样几个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而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