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潍坊市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潍坊市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省教育厅《关于规范办园行为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等有关问题的通知(鲁教基字[2009]29号)》以及市教育局《关于切实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的通知(潍教办字[2009]7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更新课程理念,规范课程管理,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制定本意见。
一、课程设置
1.确保幼儿园主流课程的设置。全市统一使用由山东省教学研究室编写、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8年审查通过的《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以下简称《省编教师用书》)。《省编教师用书》是山东省幼儿园普适课程教材,各幼儿园要将其作为主要教育用书。
幼儿园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应使《省编教师用书》的内容占总课程内容的绝大多数。其所占比例应分别为:省级十佳、实验、示范幼儿园,市级十佳幼儿园达到80%以上;市级示范幼儿园达到90%以上;其他幼儿园达到95%以上。
提倡创造性地使用《省编教师用书》。在使用过程中,对教材中一些不适合本园幼儿的内容或目标,可做微调。同时可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开展省编教材园本化研究。
2.确保幼儿园课程开设的严肃性。严禁开设超越幼儿发展阶段的学科课程和小学化课程。未经县市区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增减课程门类,不准进行写字教学、拼音教学、珠心算等小学化课程内容,不准布置有书写要求的家庭作业。开设英语等非幼儿园规定课程的应上报县市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执教教师必须具有相应专业资格并持证上岗。
3.确保实验课题开展的严谨性。幼儿园开展实验课题研究,须向县市区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课题申请报告,经审批备案或立项方可开展。未经批准或立项,严禁在幼儿园开展任何名目的实验项目(含兴趣班、特色班、实验班)。
4.确保幼儿园课程内容安排的均衡性。幼儿园课程应严格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均衡安排,并考虑各领域的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培养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5.控制幼儿园集体教学节数。幼儿园每周的集体教学活动不宜过多,原则上控制在小班5次,中班8次,大班10次。
二、课程实施
1.制订各种课程管理的图表。如“幼儿园课程实施管理网络”(样表见附件1)、“幼儿园各年龄班作息时间总表”(样表见附件2)、“幼儿园各年龄班课程安排总表”(样表见附件3)等,以便于管理。
2.制定各项幼儿园课程实施常规计划。
(1)制定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要带领管理层和教师共同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参考山东省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结合幼儿园地理环境、硬件设施、师资队伍、教研科研水平、家长情况、社区资源等因素,制定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样表见附件4)。
(2)制定学期教研计划(样表见附件5)。内容包括教研活动现状分析(教师的教研水平、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本学期教研工作的目标、重点;采取的方法措施;具体内容与时间、人员安排等。
加强教师教研活动管理,促进落实各项课程计划,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和专业素养。保证教师的教研时间,合理设定教研任务。幼儿园可根据实际每周或隔周定期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重点研究各项课程计划落实中的问题,并做好教研记录(样表见附件6)。要做到主题明确,方案具体,资料齐备,措施可行,讲究实效。活动前要让教师明确任务,做好知识、经验和活动材料的准备;活动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分析现象,找出原因,寻求教育对策,指导教师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活动后要求教师认真进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3)制定级部或班级课程实施计划。教师要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制定班级课程实施计划。具体内容包括班级情况分析(幼儿基本情况、幼儿发展状况、家长情况)、本学期重点工作、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含学期主题名称)、教育策略、月保教重点、特色研究(各班根据教师特长、自主选择)、家园合作等。
(4)制定每个主题活动的具体实施计划(简称主题教育计划)。包括主题名称、主题目标、时间安排、次主题名称、活动内容等。在每个主题活动实施前,由幼儿园级部教研组长组织级部教师,采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形式,对所确定的每一个主题作细致分析,把握其核心教育价值,研究和制定主题教育计划。
一般每学期安排6—8个主题活动,每个主题实施计划一般安排2—4周的时间完成。
(5)制定周课程安排表(样表见附件7)。各班教师要根据主题教育实施计划,提前安排下周课程,对一周中每一天的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包括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等,要注意在内容、形式等各方面的全面性、系统性、丰富性和层次性。
(6)制定每日教学实施计划(样表见附件8)。根据周计划,贯彻“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对一日活动内容进行备课,做好活动实施前的准备。对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应写出详细的实施方案,使各项活动内容具体、目标突出、形式新颖、方法多样、动静搭配,并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师还应根据计划,做好相应的物质准备(如教具、学具、课件、投放的区域材料等)和心理准备。
3.加强教师备课管理。保证教师备课时间,常态下不备课不上课。做到教师上课有教具(挂图、图片、音像资料等),幼儿上课有学具,教师熟练掌握和使用各类教具及教辅设备,儿歌能熟练背诵,故事能脱稿讲述,歌曲能熟练弹唱,舞蹈律动能动作熟练,科学实验事先做过,避免活动无准备。认真分析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所特有的价值元素;活动目标体现该领域教学的特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的选择适合幼儿的兴趣需要;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到低成本高效益;环境创设随着主题活动内容的演变而进行;课后反思关注幼儿的发展等。备课内容范围除集体教学外,还应包括户外活动、室内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
4.科学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以游戏为幼儿基本活动,把游戏、参观、实践、探索、操作等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做到集体活动与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相结合,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相结合,集体活动和自由游戏活动相结合,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指集体教学活动)与间接指导的活动(室内区域游戏活动)相结合,使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室内区域活动、生活活动相辅相成,促进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和习惯养成。
三、课程管理
幼儿园成立课程管理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制定、实施(落实)、反馈、调整、评价等。
幼儿园成立课程研究小组,由业务园长、保教主任、骨干教师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课程实施的研究、课程内容的拓展、教师培训等。
幼儿园成立课程实施小组,由教研组长(年级或领域)与骨干教师组成,开展每周一次以上参与式研讨、教材培训与集体备课活动,进行班级情况交流、课程活动案例分析、观察方法与记录的研究等,以保证课程全面、深入的实施。
四、课程评价
幼儿园课程评价包括幼儿发展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
1.幼儿发展评价。以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学期对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发展评价工作。评价结果主要用来指导教师分析、生成新的教育内容,调整教育目标,改进教育方法,从而促进幼儿更好地发展。评价应自然地伴随整个教育过程,以日常观察为主要方式,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幼儿发展信息,建立幼儿成长档案,保证评价工作的合理性。切忌为评价而评价,避免人为地设计情境和试题对幼儿进行评价。切忌简单地公布评价结果或对幼儿进行排队。
2.教师成长评价。教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包括班级计划制定、备课、组织一日活动、教研活动与自我发展等,幼儿园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水准、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制定教师评价激励制度。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幼儿园应为教师建立并负责管理教师个人成长档案,系统性、规范性地记录整理教师职业生涯中个人的工作计划(总结)、教案设计、教学反思、研究课题、发表(获奖)论文、工作成果荣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等信息,让教师体会到专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
3.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课程实施方案(方案编制、方案内容、时间安排、资源支持)、环境创设和利用(园所环境、班级环境)、生活活动(安全与保育、行为观察、自我服务、交往机会)、户外活动(运动时间与运动量、器械与材料、资源利用、运动保护)、室内区域活动(条件提供、游戏观察、游戏的支持)、集体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师幼互动)、卫生保健、家园共育等。通过现场考察、访谈、问卷、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采集信息,查看课程落实情况。
附件: 1.幼儿园课程实施管理网络(样表)2.幼儿园各年龄班作息时间总表(样表)3.幼儿园各年龄班课程安排总表(样表)4.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样表)5.幼儿园教研计划(样表)6.幼儿园教研活动记录表(样表)7.幼儿园周课程安排表(样表)8.幼儿园每日教学实施计划表(样表)
第二篇: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推进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美术课程标准》,特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能够传承美术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能够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够拓宽学生发展空间,助益学生人生规划。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求;
2.培养民族审美意识,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3.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二)目标
高中美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描述,通过这几个方面目标的整体推进,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1.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美术某一门类的特征和发展,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社会、自然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我省各实验学校及美术教师要深刻理解、领会和掌握《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目标要求,同时结合我省高中美术教学实际,在教学实施中加以贯彻和落实。
(三)主要任务
1.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全面、积极、稳妥地开展课程实验工作,取得适合我省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课程改革推进经验。
2.探索符合高中美术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探索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机制,促进教师、教研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提高素养,形成一支课程改革的骨干教师和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
4.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课程资源,建设符合课程标准、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具有我省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体系。
5.建立与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实施评价体系、教师与学生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6.改善美术教育的条件和环境。
7.通过实验验证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为国家修订课程标准和修订教材提供依据和经验。
8.建立高中美术课程推进的长效机制和信息交流平台,确保课程改革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程内容:
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行选修和学分管理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可能性,学生在完成基本学分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通过选修课程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高中美术新课程设置五个内容系列和九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五个内容系列的“成就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便于老师们比较、理解和把握,使课程实施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五个系列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九个模块是: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一)实施步骤与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制定《河北省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2)召开高中美术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座谈会。
(3)组织河北省高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
(4)对目前师资、设备、开课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到先行实验区考察。
(5)因地制宜,做好美术课程开设的师资、设备、模块和教材选择等准备工作。
2.推进阶段(2009年9月-2012年8月)
实验从2009年9月开始,预定三年。
第一年(2009年9月-2010年8月)
(1)全省所有高中启动课改实验,在高一年级优先开设基础性模块《美术鉴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其他模块的实验。
(2)各市确定高中美术课改重点学校,着重进行选修模块多样组合的可行性探索。
(3)跟踪调查实验情况,及时发现和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开展专题研讨,组织选修模块多样组合可行性探索的经验交流。
(4)组织美术相关领域和内容的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或拓展教师的专业特长,使他们能基本胜任选修模块的教学任务。
第二年(2010年9月-2011年8月)
(1)全省所有高中都要开设至少三个模块,各市要求总体至少开设六个模块。
(2)继续跟踪调查实施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跨校跨区域资源共享的机制。继续开展专题研讨、听课交流等活动,组织已开设模块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评价研究,以及教师评价、课程管理评价研究。
(3)继续组织能够提高各模块教学能力的教师培训。
(4)省市协作,对全省课改情况进行调研、阶段总结。
第三年(2011年9月-2012年8月)
(1)全省所有高中都要开设至少五个模块,每位美术教师能胜任两个以上模块的教学,各市要求总体开齐所有九个模块。
(2)继续跟踪调查实施情况,加强对不同层次学校的分类指导。继续开展专题研讨、听课交流等活动,深入进行各模块课堂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习评价研究,以及教师评价、课程管理评价研究,对实施中的先进典型、经验给予表彰和推广。
(3)总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经验,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4)通过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对高中美术课改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反思、总结,对各模块教学情况、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与方法。省、市、县、校分级总结,对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提出具体建议。
(二)模块选择与学生选课指导
1.模块选择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行学分管理,通过设定必修学分,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美术学习要求,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具体选择方法如下:
(1)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高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修习54学时,以获得规定的3个学分。
(2)尽可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但原则上以修习1个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
(3)在取得必修的3个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其它学分。所选模块不加规定。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选修模块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进行自主选择。但由于我省目前高中美术师资的短缺,一些模块的内容在教学实际中难以实施,因此,在开始实施阶段,模块的选择可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情况择优选择。学校要做好规划,逐年扩大和完善模块的选择范围。
2.模块选择建议
(1)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学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根据《标准》的建议,可在3个基本学分中采取“1+2”的选课策略,即学生先选修(必选)“美术鉴赏”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它内容系列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
(2)模块的开设方式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的实际进行灵活的设置。下表是高中美术课程各模块组合可考虑在54个学时中留出9个为学生自修学时,学生的自修学时计算在54个学时之内。这样既便于学校排课,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的自修必须在总体教学计划之下根据课程进度及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对学生自修的内容及其成效应有明确的规定、要求和评估方法。
(3)鉴于高中美术教学的特殊性,建议学校在排课时除美术鉴赏外,其它模块尽可能地做到两节课连排,以方便教学的实施和确保教学实效。
3.学生选课指导
(1)各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手册,认真做好学生的选课指导工作。
(2)提供多种模块供学生选择。学校要利用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尽可能地多提供学习模块,扩大选择的范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学习模块。
(3)学校可通过举办美术展览、讲座、座谈、出宣传栏、宣传手册等方式和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征,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4)可通过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不同门类的美术特长,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发展需要进行模块选择。
(二)教学实施建议
1.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是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核心,美术教师应重视每堂课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准确、具体。
2.合理安排美术鉴赏与美术实践教学内容。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教学中要将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根据《标准》的要求,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不能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因此,在教学中要兼顾二者的关系,以确保高中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3.美术教学活动要贯穿课改的要求和美术教学的原则。美术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规律和特征,诸如审美性、直观性、形象性、示范性、实践性、情感性、创造性等,都是美术教学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规律与原则去进行教学,才能体现美术学科的特征和以美术的方式实现高中新课程设定的各项目标。
4.美术教学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5.注重情景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美术、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文化氛围,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也应当创设能激发学生艺术想象力的情景,鼓励学生创作出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作品。
6.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计算机艺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要重视对学生鉴别、筛选、处理信息资源能力的培养,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艺术视野。
(三)各模块教学建议
《标准》根据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选择和发展的需要,在高中美术课程中设置了5个系列9个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5个系列分别为:
系列1: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包括鉴赏基础和鉴赏内容两部分,主要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高中美术课堂信息量大,教师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美术体验,进行美术资料的搜集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用口头或文字描述、肢体语言等形式表达美术鉴赏的心得与体验。此外还应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还可以采用办美术墙报或召开专题美术班会等形式,交流鉴赏体验。
系列2:绘画·雕塑
“绘画·雕塑”系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提高与拓展,绘画、雕塑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
该系列的教学也应结合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欣赏中可以模仿借鉴,使学生在造型能力上得到启示和帮助。在该系列教学中,造型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技能的学习应融于造型实践活动过程中,并应在表现思想、表达情感上下功夫,将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系列3:设计·工艺
“设计·工艺”系列是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提高与拓展,设计、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各种材料,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高策划、设计、绘图、制作能力和形成创造意识。
该系列的教学也应结合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灵活运用身边的材料,有创意地完成艺术创作。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创作的计划性和专注度。
在民间工艺丰富的地区,可安排较多学时组织学生采风,深入民间学习,有益于学生直接向民间艺人或民族工作者学习传统工艺,掌握民间工艺的独特风格,了解美术文化的历史沿革,理解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
系列4:书法·篆刻
文字是书法、篆刻创作的根据。在教学中,要重视对“文字”的研究,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汉字的产生、形态衍变的时间脉络。以便较为准确地运用文字进行书法和篆刻创作。要重视学生对于优秀书法、篆刻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以临习历代碑、帖、印谱为学习技法的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技法形成与变革的原因,寻求自己能够适应的学习方法,确立自己追求的方向。
系列5:现代媒体艺术
这一系列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校要有硬件设备如照相机、摄影机、能处理图像的电脑、录像编辑机、扫描仪、彩色打印机以及必要的软件等作为教学保证。教师要注意积累图形图像资料,可以通过扫描自己拍摄的照片逐步积累起来;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图像、声像和文字资源,以备教学使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从观念、创意、拍摄与制作技巧等方面,用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优秀现代媒体作品;通过实践和动手操作了解媒体设备的特点,学会独立操作和使用软件,记录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有创意地完成自己的现代媒体作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评价建议
《标准》要求,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以及推进高中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我省各实验学校应结合学校实际,逐步建立健全与高中美术新课程相配套的评价机制。
1.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多主体性评价要注重民主性、开放性和广泛性。
2.注重表现性评价。采用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要注意做到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完整性、长期性、方式多样性和真实公正性。
3.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成长记录主要有“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成长记录评定的意义在于提供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文字或图像等美术信息、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教师能通过学生的成长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评语与等级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5.建立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应转变在教学评价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可采取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6.遵循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进行评价。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目的性、导向性、科学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定必须科学、合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不同模块的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应当简明,做到既科学又便于操作。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进行评价。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1.各校要根据所开设的美术课程配置专用美术教室,配齐相应的美术教学设置与器材,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2.学校的图书馆要配备美术书籍和教师参考书、画册、学生参考书、美术及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录像带等美术资源,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进行合理调配,共享美术教师资源。学校之间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师资需求,互通有无,充分利用优秀美术教师资源;还可聘请社会上具有美术专业专长,又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员来校兼职或进行专题讲座;还可利用跨班,跨年级上大课等办法,作为解决当前师资匮乏的过渡办法之一。
4.要充分利用校外的各种地方美术教学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要充分利用地方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本地区优秀的美术文物资源及自然环境资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如蔚县的剪纸艺术、曲阳的石雕艺术、衡水的内画、武强的年画、乐亭的皮影等艺术;还有许多具有民间特色的陶泥、根雕、石刻、编织、刺绣艺术等都是身边存在的资源。教师要注意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有选择地引进课堂,作为校本教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6.要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挖掘美术课程网络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便于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还可通过网络开展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以及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六、实施保障措施
(一)各级教育部门和实验学校要根据我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做好课改工作。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方案和制度,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要尽最大努力,改善美术师资缺乏的状况。要通过培训、组织教学观摩、开展教学设计、论文、案例交流评比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要保障教师的待遇和教学条件。要配备专职美术教研员,尽快建立和完善教研网络,提高教学指导的力度。教育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监管,保证高中美术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实验学校校长要高度重视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工作,尽力解决相关困难,为新课程实验实施提供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各实验学校要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标准》的要求和教学需要,配置专用美术教室、美术教师工作室、学生手工活动室以及教师、学生所需美术教学器材。学校图书馆应配备美术教师用书、美术书籍、美术教育杂志、美术光盘、幻灯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三)校本教研是开展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的有力保障。高中美术教研活动提倡以校为本,围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引导教师将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在校本研究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水平,推进我省高中美术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和发展。
第三篇: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为配合江苏省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全面实施《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积极稳妥地推进全省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特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文件精神为指针,以“江苏省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为指导,全面把握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提高实施高中新课程的自觉性,明确高中生物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价值,贯彻《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继承与借鉴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经验,结合江苏省和各市高中教育的特色,实现高中新课程目标,努力创新,认真总结与反思,积极稳妥,逐年推进,圆满完成高中生物课改实验任务。
二、目标任务及实施步骤 1.总体目标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门科目。通过新课程实验,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对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实验课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中,重视联系现实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保证终身学习的可能性奠定基础。
2.阶段目标
2005年到2008年是我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为了使新课程顺利推进,特制定下列具体的实施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05年上半年开始)组织好通识和学科培训。全省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省、市、县(市、区)要共同努力,为全面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通识培训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课程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课程设置;新课程与教学新理念,包括教学观、教师观与学生观,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与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和校本培训的开发与规划等。
学科培训要学习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整体介绍以及实验教材教科书编写意图和教学建议;新教材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录像;与新课程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等。建立专业研修机制,委托若干高校,按必修、选修课程的有关重点、难点内容,分别举办研修班,用大约两年时间(2005年—2006年),对全省高中各年级生物任课教师分批进行轮训。
(2)全面推进阶段(2005年9月—2006年8月)各地区和各学校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机制,明确工作责任,为保证生物教学创造条件。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要加强集体备课,抓好校本教研,通过教学,结合地区、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课题研究;这个阶段的教师培训应当结合教学公开课进行,也要注重校本课程开发和专业研修方面的培训,为选修课程的开设作好充分准备。
(3)反思调整阶段(2006年8月—2007年8月)总结反思前两阶段实验的得失,对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各种层次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办法,有针对性地调整、部署下阶段实验工作。
在系统总结实验学校选修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对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的关系、选修课程的资源开发、选修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学生选课的平衡性、指导学生选课、选修课程的评价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选修课程开发方案”。同时吸收各地、各校教学评价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生物学业成绩测试及学分管理方案”。
(4)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阶段(2007年8月开始)对各校的课改实验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制定“江苏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评估方法”。积极研究与生物新课程相适应的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实施意见。吸收各地课程开发、实施中的经验,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体系。
(5)课程计划的建议
2005年9月—2006年8月:进入第一轮实验。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实验任务,第二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任务。有条件的市可以在高一年级完成所有必修模块的实验,并做好选修模块的实验准备工作。
2006年9月—2007年8月:进入第二轮实验。在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或必修模块3《稳态与环境》的实验;第二学期进入选修模块的实验。
2007年9月—2008年8月:进入第三轮实验。高二年级继续完成第二轮实验。高三年级继续完成选修模块的实验,并进行第一轮实验工作的全面总结。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课程标准,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新课程目标
所有高中新课程任课老师都必须认真研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领会高中生物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的变化及其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认真把握模块的特点、设计和实施的要求,理解各模块在生物课程中的价值;理解在模块教学条件下的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要努力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要结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重视生物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在形成和巩固生物学观点与科学世界观,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发展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与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从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等方面,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2.改进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纳入教师的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更新,优化教学过程。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独立建构知识,改变单纯教师讲解的教学模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中既要重视概念、原理等知识体系的教学,又要防止“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接受,轻创新”等传统教学弊病的重演;既要重视让学生全面掌握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要重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要重视初中新课程与高中新课程的衔接与过度,重视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继承与衔接,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准。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认真体会,认真实践。
要善于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要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注重课程标准确立的有关发展科学探究能力11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努力在探究性学习的各个关键环节上探索有效组织指导探究活动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切实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通过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正确地生动活泼地组织好合作学习;注意将合作学习同探究、观察、实验、调查、设计、制作、结论推导、反思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3.加强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的教学
加强实验是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特色。教学中要注意针对操作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设计制作实验等不同类型的实验,采用适切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验质量。在定量实验中,要特别重视相关技能的养成和提高,重视定量实验对于学生科学素养所起的重要作用。要认真钻研组织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重视教师演示实验的教学,努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同时要努力提高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性。
新课程增加了许多类型的实践活动,教师要设计好这些活动的教学过程,提高实效,让学生在学科学、做科学的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发展。
开展实验和实践活动的教学,需要一定的条件,各地、各学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增加、更新必要的实验设备、器材,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重视校内外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降低实验教学的成本。教师要根据当地和本校的实际条件,努力开发效果好成本低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做好生物学科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工作。
4.做好选课指导
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是高中新课程的突破,体现了新课程的特色。为了帮助学生正确选择课程,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切实解决选课同发展方向不一致、选课零散不集中、单纯听从家长安排选课、不顾发展方向选择容易获得学分课程等容易出现的问题。要依据学校选课制度,编写“生物课程选课指南”,并采取咨询、答疑、讲座等各种有效形式给学生进行切实的指导。
四、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是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促进学生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在评价理论、评价技术和工具等方面有较为重大的突破。教师需要对此有深刻的理解,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落实。
1.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 在高中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转变陈旧的评价观,努力克服单纯重视评价的筛选功能的弊病,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要从根本上戒除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教育思想,探索建立全面的行之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注重过程性评价
要切实克服以往教学评价只注重学习结果的片面做法,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记录,注重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以便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要探索过程性评价同终结性评价之间的联系与协调,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3.探索多种评价策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把评价策略同教学过程融为整体。在新课程实验中要针对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多种评价策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注意通过笔试对知识目标达成情况的测试,加强操作性测验对实验技能、过程技能的测试。对于探究等复杂的活动更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形式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4.切实加强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新课程确立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需要通过切实的评价措施检测其达成情况。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要注意探索行之有效的评价措施,并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融入学习过程评价、探究活动评价、实验评价之中,要注意发挥教师、学生本人、其他同学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中的作用,注意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5.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结合起来
要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调控作用,注意对教师教学理念态度、学科知识水平、教学业务能力、教育技术与资源开发利用、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成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评价。注意运用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注意将教学评价同教学反思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促进教学的作用。
在教学评价的形式方面要注意采用研究课、观摩课、说课、教案交流、课件交流、教学体会交流、教学论文交流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提高教学评价的效果与效率。
五、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1.切实转变陈旧的课程资源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切实克服“一本教材打天下”的陈旧课程资源观,注意用好、用活、用足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教具(挂图、模型、标本、音像材料、实物)等配套的新课程资源,全面实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
2.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江苏省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互联网辅助教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中要充分合理利用已有的这些影音资源和网络资源,同时进一步开发新的软件和硬件资源,积极推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与效果。
3.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潜在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地方各种潜在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已有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技术资源,将这些潜在的课程资源转变为现实的可用的课程资源是生物课程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各地各校都要组织教师认真调研,努力开发这些资源,例如塑料大棚、水库、湖塘河流、丘陵、农田、食用菌生产基地、医疗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生物技术公司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高中生物课程的有益资源。学校还要努力开发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如纸板学具、油泥、果冻等,还可以结合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用具、起居条件等来创建课程资源。
六、保障措施
1.各市要建立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指导小组,具体规划、指导、督促课程改革正常进行。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具体对全市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的使用、课程改革的师资培训、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指导,组织开展相应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负责收集、分析、研究与总结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情况,完成生物学科教材的试验报告等。
各级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指导小组,要注意研究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整体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注意研究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以对学校试验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并为同级课程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提供决策依据。
2.教材选用一般以市为单位进行。各市要建立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在充分听取教研员、教师代表和相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课改需要选用教材,反对由行政领导独断决定,杜绝教材选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
3.建立教师培训网络,分层对高中新课程任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各市要发挥培训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保证每一位教师都能进行培训。同时发挥驻地高等师范院校的培训作用。培训必须包括通识培训、课标培训、教材培训和教学方式培训四项基本内容,不能马马虎虎走过场。要切实做到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新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4.各市要建立严格的教学研究制度和完整的教学研究体系,及时抓住课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案例,抓住各种实际问题和倾向,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进行教学研究,推广先进,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确保课改健康地向前发展。各市、区、县、乡(镇)都要建立稳定的教学研究小组,吸收当地生物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代表参加,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同时也提倡各校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究活动,讨论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教师人数较少的学校可以跨校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市课改指导小组和市、区、县、乡(镇)的教学研究小组要负责督促、检查各校教学研究活动的情况,及时发现典型和问题。
在教学研究方面要着重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研究、制定较为完善、可操作、适合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整体推进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
(2)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方案,配合各级教研室认真做好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工作;
(3)研究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工作需要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的基本要求并优化资源,为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学校配备必要的生物学科课程改革教学设施、设备等提供决策参考;
(4)组织、指导试验教师在研究的状态下实施新课程,提倡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及时反思、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确保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的顺利进行;
(5)研究促进试验教师教学思想更新、教学业务提高、教学技能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试验教师的执教新课程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6)指导本地区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生物学科课程改革试验工作,使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能落到实处;
(7)认真组织和开展各种类型研究课、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倡导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与感悟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形式,引领本地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在发挥传统教学优势、改革传统教学弊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张扬师生个性的过程中健康地发展;
(8)评选生物学科课程改革优秀教学研究论文,构建生物学科课程改革网上交流论坛,为广大生物试验教师提供交流和展示教学与教研成果的平台,并有效互动。
5.各市课改指导小组要做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评估工作,协助检查、督促该市课改进展的情况,建议小组成员分工联系一定地区的课改工作,同时也要不断听取各区、县、乡(镇)课改进展情况的汇报,收集课改信息,形成定期公开的新课程实验工作报告,协助领导宏观调控各市的生物课改。各校要有专人负责生物课改工作,负责同市、区、县、乡(镇)指导小组或教研小组联系。要做到持续评估与阶段评估、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校外评估与校本评估相结合。在评估中要注意及时发现和总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范例、先进教学经验和优秀教师典型。针对课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对策,出台相关策略或措施,评估、调控并规范课程改革中的相关教学管理和教学行为。
6.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地方(校本)课程资源的建设,加强生物教师评价等的政策建设,加强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研究,为生物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对学科辅教辅学材料的开发、发行、使用要加强管理和指导,坚持辅教辅学材料的报批、审查制度,使不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各种学科辅教辅学材料远离课堂,使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科辅教辅学材料发挥应有的作用。
7.加强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学习评价方法的研究,如研究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规范化、评价操作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等,以促进新课程的实施按照预想的目标健康发展,促进师生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全面提高基本素养和发展个性特长。要注意改变过去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等纸笔测试的单一的评价方式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倡导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努力全面而又有个性地评价学生的成绩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中的作用。
纸笔测试的形式仍是新课程中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按照新课程的学科教学的要求进行命制。命题的形式、命题的内容等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8.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加强对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研究。要实行定期研究、合作研究、分工研究、及时研究等制度,重点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实际问题,根据本校、本地学生和环境的实际情况,研究对策。要通过校本教研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用创新的举措来解决新问题、新矛盾,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高质量的优秀教师群体。
第四篇: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
为保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结合实际,现就我省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领导与管理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选派专人负责检查各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的准备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
2.各普通高中应有一名校长具体负责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工作,加强对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做好实践活动的安全工作。各普通高中必须开设通用技术的两个必修模块,每周2课时(建议连排),共72课时;至少为2006级学生在高三开设一个选修模块,并逐年增加选修模块的开设数量。
二、高度重视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早规划普通高中教师专业结构的调整,督促学校根据需要逐步配齐配足通用技术教师。通用技术必修课按每5-6个平行班配备1位专职教师,选修课可配专职教师,也可聘请固定的兼职教师。
4.各普通高中应安排原教学能力较强的劳动技术教师、科技发明教师或动手能力较强、知识面较宽、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理科教师任教通用技术,应鼓励和吸收青年教师充实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招聘工科院校的优秀应届毕业生来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师,支持学校聘请职业高中、职业技校的专业教师担任通用技术兼职教师。
5.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做好通用技术教师的培训工作,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
6.各高等师范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技术教育专业或设置有关的选修课程,及早开办通用技术课程的师资培训班或函授班,解决教师的培养途径和专业技术培训问题。
三、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抓紧专用场地建设
7.省教研室应统筹规划、组织开发通用技术教学资源,编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案例集,建立浙江省通用技术教研网页。
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督促学校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各普通高中应在2007年至少配有一个专用教室,并在3年内达到每6个班级配有一个专用教室的标准。专用教室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装备配备目录》配备器材,各普通高中应在3年内达到标准。建设专用教室时应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室的作用,根据通用技术实施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并利用好已有的器材。专用教室应配有通用技术实验员进行管理。
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选修模块教学场地的建设,除利用已有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高中实践场地以及学校自建实践基地外,还可统一建设技术教育基地(中心),或由临近的几所学校分别建选修模块的专用教室,实行学生跨校选课制度。
10.各普通高中应积极开发和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立有特色的通用技术资源库,并鼓励通用技术教师开发课程资源。
四、充分重视通用技术课程评价工作
1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研部门和高中学校通用技术课程评价研究工作加强指导,监督各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学分认定工作,监控和评估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的质量。
为确保各普通高中按规定开好通用技术课程,在课改刚实施的现阶段,通用技术课程会考暂不执行免考制度。各地各校要组织做好通用技术课程的会考工作。
12.各普通高中要加强通用技术课程的过程管理和档案管理,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五、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3.各市和规模较大的县(市、区)必须配备通用技术专职教研员,其他各县(市、区)必须配备专职或以通用技术为主的兼职教研员。各市、县(市、区)应成立由骨干教师组成的中心教研组,负责指导通用技术教学和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14.各级教科研规划部门每年要有一定数量的通用技术课程方面课题,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本课程推进实施过程中的教育教学问题,提高通用技术教学质量。
15.各普通高中应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或跨校联合成立通用技术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六、认真落实各项保障措施
16.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通用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职称评定、继续教育及评先评优等相关政策。可参照理科教师的标准确定通用技术教师工作量,职称评审时对通用技术教师可单独设置学科评议组,并给予适当倾斜。加大通用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以引领学科的持续发展。
17.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向当地政府争取,为通用技术课程专用教室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通用技术课程的顺利开设与实施。各普通高中应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应的配套经费。
18.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通用技术课程的意义和价值,争取社会和家长理解、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实施。
19.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把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情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范围内,并把考核结果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复评以及市县高中学校评估的评判依据。
第五篇:宪法学课程实施意见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法学专业
《宪法学》课程教学实施意见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宪法学》系法律类(专科)学员的统设必修课。《宪法学》作为一门基础的法律专业课程,涉及到国家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为帮助学员学好这门课程,特提出以下教学实施意见,希参照执行。
一、教学基本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宪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立法原则;熟悉宪法条文的规定;提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法制观念,自觉维护宪法的权威;为学习法律专业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媒体设置与教学进度
(一)教学媒体设置
1.《宪法学》教材采用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焦洪昌主编,2004年8月第1版。配套教材为《宪法学参考资料》(出版社、编写人员及印刷版本均同上)。主教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配套教材部分即通常所说的学习指导书和参考资料,它有三个功能:一是学习主教材的向导和补充;二是连接主教材和录像教材的媒介;三是自学和复习的必要补充,包括练习、案例等。
2.录像教材是重要教学环节,是文字教材的导读、拓展、深化和补充,是学生获得课程知识的强化媒体。本课录像教材共计9学时(含复习课)。
3.网上资源:网上发布包括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公告,问题咨询、案例分析、学科动态、参考资料,并按照教学进度,陆续刊登练习自测题,不定期地进行BBS网上讨论与答疑等。
4.学生应积极通过网上论坛、E-MAIL、电话、信函等形式与教师联系,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交流学习体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二)教学进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建议1周4学时,18周结束新课,19周进行综合复习。参考教学进度如下: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6学时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5学时 第三章 国家性质 8学时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10学时 第五章 选举制度 8学时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8学时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三个文明建设 9学时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0学时 第九章 国家机构 8学时 第十章 国家标志 2学时
三、各章教学内容及要求
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课程共三个部分,10章。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第三节
宪法规范 第四节
宪法的作用 第五节 宪法实施的监督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词义的演变;宪法的民主原则;宪法的分类。掌握:宪法学的研究对象;宪法与民主制度的关系。
重点掌握:宪法的概念;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主要表现(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联系与区别);用阶级观点分析,宪法是阶级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表现。
第二章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
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要求:
了解:宪法的发展及趋势;宪法如何反映特定国家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发展变化。掌握: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重点掌握:英国宪法、美国宪法、法国宪法的历史地位;我国宪法的发展史及四部宪法的比较;1982年宪法的基本精神。
第三章 国家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 第三节
爱国统一战线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的8个民主党派。
掌握:继续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及作用。
重点掌握:国家性质的概念;我国关于国家性质的规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共产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核心;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组织形式;政党制度概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四章 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教学要求:
了解:封建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掌握: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重点掌握:政体的概念及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的表现及其与“三权分立”的界限;如何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五章 选举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举制度概述
第二节
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第四节
我国选举的组织和程序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进程。
掌握:选举的组织和程序;如何完善我国的选举制度。
重点掌握:选举制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我国选举制度的民主原则。
第六章
国家结构形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第二节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掌握:行政区划的划分;特别行政区同中央的关系;特别行政区的政治法制制度、性质、自治权,明确特别行政区的国家机关。
重点掌握: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及分类;我国采取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及含义;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自治机关及自治权;行政区划的概念;特别行政区的概念、政治法律制度、性质和享有的自治权;一国两制理论。
第七章
经济制度和三个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经济制度概述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节 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对财产权的保护 第四节 国家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 第五节 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节
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多样性和分配形式的多样性;经济制度的概念。掌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内容及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重点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 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经济制度所作的新规定;宪法修正案及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有关宪法规定。
第八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述 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第四节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及行使的原则 教学要求:
了解:我国人民权利自由的历史发展;人权与公民权。
掌握:公民与人民的联系和区别;公民权与人权的关系及其宪法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我国公民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遵循的原则。
重点掌握:公民的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及其特点;公民与人民的区别;确认公民国籍的原则。
第九章
国家机构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第二节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第四节 国务院 第五节 中央军事委员会 第六节 地方国家机关 第七节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第八节
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教学要求:
了解:国家机构的历史发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的职权和机构设置。
掌握: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职权以及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作用。
重点掌握:国家机构的概念;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职权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地位、产生、任期、职权和特点;国务院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领导体制和会议制度;机关首长的任期、组成和领导体制;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基层群众性组织的性质;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期及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国家标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旗 第二节 国徽 第三节 国歌 第四节 首都 教学要求:
了解:国歌和首都的有关规定及意义。
掌握:宪法、国旗法、国徽法对国旗、国徽的规定。
(注:学习各章时,应加强对宪法相关条文和修正案的掌握。)
四、作业与考试 1.成绩构成
开放教育专科本门课的成绩由“平时作业成绩+期未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作业成绩占20%,期未考试成绩占80%。
2.本课程期末考试以重庆电大下发的期未考试文件为准。3.其他相关资料请教学班在网上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