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单元信息窗3练习课教案
第二单元 信息窗3 课时备课
课型
练习课 课题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几十几减几十,几十几减几
主备人
彭延芳
使用人
使用时间教材分析
在11~20以内数的认识里初步认识过,但由于数目较小,有一定的局限性,认识计算单位“十”主要在这一单元完成。这部分内容涉及了数概念的基本内容,如数位,比较数的基本方法等,所以它是认识多位数的基础。学情分析
孩子们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接下去进一步学习百以内写数、比较大小的基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减一位数、几十几 减几十(十位相同)、几十几减几十(个位相同)的正确口算。
2.巩固数的组成概念,渗透加法交换,律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地进行整十数加减及相应的一位数减法的计算。教学难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温故复查
二、设问导读 上几天老师带小朋友去果园摘石榴,还当了小裁判,大家都表现非常棒,今天 老师再带着大家一起去小阳同学的菜园里去帮小阳摘南瓜,看看今天在菜园里又会 发生什么故事呢?
情景展示,发现问题我们来到了菜园里,小阳一家人都在这里摘南瓜呢,我们 先来看看他们摘了多少个南瓜了,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呢?(展示情境图,学生观察)生汇报:我看到了妈妈摘了 30 个。我看到了爸爸 摘了 40 个。我看到了小阳摘了 6 个。
生提问: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妈妈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 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板书问题)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啊,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接下来就要看看谁更聪明 了,一起来解答刚才同学们的问题吧!爸爸和妈妈一共摘了多少个? 40+30= 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开动小脑筋吧!(同桌讨论,并汇报)方法一:我 数一数,50、60、70.。
方法二:4 个十加 3 个十得 7 个十,是 70。
同学们的办法还真多呢,聪明的孩子再来解答这个问题吧!“妈妈和小阳一共摘 了多少个?” 30+6= 方法一:数一数,31、32、33、34、35、36.方法二: 3 个十加 6 个一,得 36.还有最后一个问题,爸爸和小阳一共摘了多少个?同学们肯定会自己解决的,自己把算式写下来并计算。
四、自学检测:自主练习第 1、2 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练习第 5 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 56-50 和 23-3 你会计算吗?课后可以 讨论一下。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小朋友,当你一人在家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如有人敲门,先要从猫眼或门逢中看清来的人是谁,再决定是否开门。不管来的人有什么理由,即使是自称是你的爸爸妈妈的朋友的人,请你都不要给不认识的陌生人开门。
第二篇: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22-23页练习五1-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学会解答简单的减法应用题。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条件和问题,排出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教科书P22第2题。
[本题中的多余条件我们已经走了15分钟了写在旁边,便于学生发现。学生能很快选择出题目中需要的信息,解决问题。]
二、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教科书P22第4题,本题中多余条件和有用条件写在一起,位置隐蔽,需要。
[让学生观察画面,口头编题,列式计算,全班订正。]
三、完成教科书P22第1题
让学生根据画面意思,进行编题。(小红和小丽每人要写15个大字,小红已经写了7个,还要写几个?小丽还要写6个字,她已经写了几个字?)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列式解答,全班核对。]
[引导学生学会多次运用有效信息,体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正确解决问题。]
让学生将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清楚,再列式解答。
[然后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化问题结构,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四、完成教科书P21第3题
[全班同时开始,在指定的时间内检查学生的计算质量,对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五、完成教科书P23第6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教师任意指一两题,请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六、完成教科书P23第8题
七、课堂练习
完成教科书P23第5、7、9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乘、除法知识解决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技能。
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我们已经学了利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都有哪些收获?把你的收获再组里交流一下。
2、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3、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探索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第4题。
(1)、出示情境图,学生看图,想想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还有其他想法吗?学生思考、回答并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完成第5题。
(1)、让学生完成前两个问题。然后交流汇报。
(2)、引导学生再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完成第6题。夺红旗比赛并评比优秀。
4、引导学生完成第7题。学生看图思考并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数学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
1、补充拓展性练习。
(1)、妈妈分苹果,分给家里每人1个后还剩1个,如果每人分2个,还少2个,家里有几个人?妈妈拿来几个苹果?
(2)、盒子里有一些饼干,它们的块数比20多比30少,如果把它们平均分,那么平均分成的'份数和每份的块数同样多。你知道盒子里有多少块饼干吗?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练习四7-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解决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11-3=
12-6=
13-7=
12-8=
11-2=
14-5=
[学生任选一题说说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9页的第7题。
4+8+6=
11-3-3=
15-7+6=
5+4+7=
8+7-9=
19-5-8=
12-4+5=
17-2+4=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P19页的第8题。下面每组算式卡片的得数相同,你能填出被遮住的数吗?
+9
7+()
12-()
6+()
()-5
()+4
5+8
11-2
15-7
[首先让学生理解题意,举例说明得数相同是什么意思,然后观察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确定算式的得数,再让学生尝试填出所缺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9题。
[可让学生看图,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四第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练习中让学生发现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突出了想加算减法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这一思维方式逐渐得到了认可。
第二单元练习课一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18-19页练习四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十几减几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迅速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
2、训练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启蒙教育。
3、培养学生计算退位减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计算方法,能直接说出得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练习口算减法,出示教科书P18第3题。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8页的第4题。
[可组织学生开展游戏,并记录捉小鸡的`过程,逐一写出相应的算式,再观察算式中的变量与不变量,你发现了什么?]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
2、完成P18页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3、完成P19页的第6题:[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练习课是为了巩固所学,熟练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为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注重了学生数学思考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了题意,快速地口算解答。
第三篇:5单元信息窗3教学设计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赵婧婧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航,尝试自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森林中谁是大树的医生吗?(啄木鸟、喜鹊和黄鹂)大树公公生病了,他们便不知疲倦地忙碌着,捉大树公公身上的虫子。咱们来看看它们的劳动成果吧(出示信息窗3)
师: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相应的数学信息是:
(1)黄鹂捉了146只虫子;
(2)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虫子;(3)啄木鸟比黄鹂少捉了12只虫子。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板贴问题)同学们提出问题: 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啄木鸟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2、独立思考
求喜鹊捉了多少只虫子
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生:黄鹂捉了146只虫子,喜鹊比黄鹂多捉了38只。
师:我们一起把相应的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读。(齐读)请同学们思考这几个问题:(1)在这个问题里,是谁和谁在比多少?(生:喜鹊和黄鹂)
(2)喜鹊和黄鹂究竟谁捉的虫子多?谁捉的少?(生:喜鹊捉的多,黄鹂捉的少)(3)多的比少的多了多少?(生:多38只)
(4)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生自己想不出)
(5)你能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这些吗?
前三个问题,老师边读题,学生边回答;后两个问题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听听学生说的。
二、小组交流,合作互学
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那就和小组同学一起想想这三个量的关系,还要想个办法让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你所说的?
学生小组学习
三、课堂交流,质疑点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你们的想法。你们组用的什么办法?你们是怎样想的? 小组汇报:
我们小组认为黄鹂捉的虫子数+喜鹊比黄鹂多捉的虫子数=喜鹊捉的虫子数。我们是用纸条图表示捉虫只数的。
师:那就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纸条图吧!(利用投影仪展示,一边指着,一边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别的办法吗?(也让学生说一说)
师:不少小组选择了纸条图的办法,老师这里也有一些纸条,谁能在白板上摆一摆? 师:老师手中有6根纸条,你想用哪根表示黄鹂,哪根表示喜鹊?为什么这样选? 生:短的表示黄鹂,长的表示喜鹊,喜鹊比黄鹂多。(两纸条左边对齐)师:黄鹂捉了多少只?生:146只(画上大括号写上146只)
师: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学生指一指,老师画出来)师:(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指一指,补充板书)师:这样一来,你能很清楚的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了吗?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板书:146+38=184(只))
师: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师:146、38、184各表示什么?(让学生上来对应纸条图说一说)
四、基础练习,内化提升
1、学生独立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吗?(一个小组到前面做,其他同学自己做)
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2、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师拍2下)师说: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 生拍
师: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师: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师: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3、青蛙的工作 过渡:想不到轻轻松松的游戏中也运用了数学知识呢!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三位树林医生,其实,还有许多田园小卫士呢!想不想去看看?(课件出示)
师:一起去看看青蛙的工作。(点击青蛙出示)大、小青蛙。师:你能看明白吗?试一试?做到练习纸上。(指名说,用实物投影)学生汇报。算式各数表示什么意思?都是这样做的吗?真棒!(4、蜻蜓吃蚊子
过渡:让我们再去看看捉蚊子的高手,蜻蜓在干什么呢? 谁来读读题?作到练习纸上。汇报。(直接说算式)
五、梳理总结,应用拓学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和树林医生一起为大树治了病,还解决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板贴)。认识了更多的田园小卫士,他们都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爱护他们!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3单元信息窗1教学设计
三、甜甜的梦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信息窗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 [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1 [教材简析]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课是以甜甜在梦中与孙悟空比本领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千米、分米、毫米。教材安排了三个红点问题和一个绿点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测量的过程,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以后学习对学生以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基础,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动画片放完了,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2)验证。
谈话: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3)班内交流,认识1毫米。
谈话: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对1毫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5)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1)、猜测。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
把它在练习纸画下来。(2)验证。
谈话:拿出直尺,验证一下,你刚才猜的怎么样?同桌互相说说。(3)班内交流,认识1分米。
谈话:谁愿意说说10厘米到底有多长?(引导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认识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 1分米=10厘米)(4)巩固对1分米的认识。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分米呢?(学生交流)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认识1千米。(1)猜测。
谈话:孙悟空为了显示出他的本领,他还把金箍棒一下子变成1千米长,仔细观察图画,你能通过图中提供的信息,说说1千米有多长吗?(2)举例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实地感受)。
A:一个人伸开双臂大约1米,1千米大约需要1000名同学拉起手的总长度。
B:你知道我们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吗?几圈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借助计量单位“米”体会1千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千米又叫公里,用Km表示,1千米=1000米)
(3)举例体会。
谈话:谁能说一说从学校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4、小结。
谈话: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都是计量物体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
结合故事情境,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感知---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建立起长度单位的表象,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长度单位概念的认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1)同桌交流。
(2)教师说长度,学生用手势表示。要求:速度要快而且要准确。
2、自主练习第2题。(先猜单位再量一量)量一量1元钱硬币的厚度是()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是()量一量课桌的高度是()
3、自主练习的第4题。(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先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
通过设计趣味性和操作性的练习,让学生在手势游戏的比划中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在猜测、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引入,把学生带进了有趣的数学课堂,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填空练习:
(1)计量比较短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2)计量比较长的长度时用的单位是()
(3)3千米=()米 7厘米=()毫米
1米 =()分米 1分米=()厘米
2、手势比划练习(本题要点:学生能正确用手表示长度单位,加深理解)师快速变换长度单位,学生快速用手比划其长度。(注意纠正学生长度不规范的手势)[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速用手势表示单位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的直观认识,准确建立表象。]
3、填写长度单位(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辨析)谈话:刚才,同学们能用手来表示其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估计能力,看谁能准确填写上长度单位。
一棵树高7()飞机每小时的速度是100()一把小刀长6()课桌高70()
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物体,加强学生估测能力,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
1、做自主练习中的第5题。(重点指导学生量的方法)(1)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测量。(2)班内交流。
2、做自主练习第6题(重点让学生理解算理)(1)引入
谈话:同学们刚才的表现真不错,下面我们来个长度单位换算的小游戏,好吗?(教师 把第6小题变成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进行换算。如:1分米-3厘米=()厘米,可以变长一分米的粉笔,去掉3厘米,还剩多少厘米„„)
(2)学生抢答,并说清算理。
3、做自主练习第7题(1)学生独立填写。(2)班内交流。(学生说出填写理由)
4、自主练习第8题
(1)先让学生读一读,再谈谈自己的感受。(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知识。
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 能力。
三、实践测量。
谈话:同学们知道了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下面我们就用我们 手中学具来量实物,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1、量一量手中铅笔的长度。
2、量一量手指的长度。
3、量一量文具盒的厚度。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班内交流时说一说测量方法。
让学生在动手测量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计划及信息窗教案反思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单元内容包括: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使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年月日等时间单位和24时计时法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时间的可贵,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
4、习惯养成目标:结合本月的习惯养成目标,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课后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的习惯,以及认真审题的习惯、团结合作的习惯。【教学重点】:
时间单位--年、月、日和24时计时法。【教学难点】:
计算一天以内经过的时间。【教学关键】:
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平年、闰年的基本含义以及相互关系。【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
2、为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和思考空间。
3、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课时分配: 5课时。
走进天文馆
【学情与教学分析】: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但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年月日方面的感性认识。所以在这节课安排了这样一些内容,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然后让学生自己在年历卡上圈圈找找他们认为的有意义的日子或喜欢的日子,从而初步学会看年历卡。再从学生已经从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入手,放手让学生汇报自己已经了解到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研究。【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能看懂年历卡上包含的信息。
2、知道大月、小月,并能熟练的记住大小月的天数。
3、习惯养成目标:结合本月的习惯养成目标,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课后准备整理好学习用具的习惯
4、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记住大月、小月及二月的天数。
2、能熟练的看年历,熟知年历上包含的信息。【教学准备】: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到多媒体教室上课,下面还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老师的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我们三(1)班今天有机会把我们班的风采展现给各位老师,你们是不是也很高兴、很兴奋。让我们把这难忘的时刻记录下来好不好?(板书:2009年3月27日8时30分15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板书:年 月 日)
二、新知探究
(一)观察图片回顾有意义的日子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年月日来记录一些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日子,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这样的日子。(课件展示)你还知道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生汇报)
师:你能在年历卡上圈出你认为有意义的日子或你喜欢的日子吗?你是怎么找到这一天的?你能在年历上找到有关这一天的其他信息吗?谁能总结一下怎样看年历卡上的日子?(可能学生会设计到农历的知识,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一下,比如端午节,中秋节是农历的节日。农历是中国特有的历法,而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阳历则是国际通用的。)
师:除了这些以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板书)
师: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一点呢?„接下来解决哪个好呢?每个人手里除了年历还有表格,同桌商量好,一人研究2008年的年历,一人研究2009的年历,来完成表格。生汇报: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时的进行板书,引出大小月。
9、逐个突破
师:一年的月份天数变化这么大,要想记住它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你有什么好办法,跟伙伴商量一下。(解决完了大小月接下来和学生一起逐渐解决一年有多少天、一个月有几个星期等)学生上台展示
师: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生汇报。师:老师来给你推荐几种记忆的方法: 拳头记忆法(课件演示)歌诀法: 儿歌:要找大月你记住,七月八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七月以后找双数。
歌诀:一、三、五、七、八、十、腊
(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
(十一)三十整。
9、游戏规则:报到大月男生请站起来,报到小月小姑娘请站起来。
三、拓展应用
1、一年有()个月,其中大月有()个,小月有()个。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6月30日的后一天是()月()日。
3、观察今年的年历回答下面的问题。一、二、三月一共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365,366为什么下节课继续研究)2008年的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4、小明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2个月,这2个月是()月和()月,还可能是()月和()月。
5、小丽在奶奶家连续住了2个月,她可能在奶奶家住了()天。
四、回顾总结
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和闰年的方法,一上课,我就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并把每月的天数填写在书上)自学,接着进行反馈,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一个拳头法和两个拳头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感兴趣,于是我采用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儿歌也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因为儿歌记忆既轻松又便于记忆。
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去发现、去讨论。我让他们讨论,对于平年和闰年你有些什么认识。学生经过讨论说出几几年是闰年,顺着他们的思路我又让他们去讨论闰年有什么特点,从而得出被4除没有余数的是闰年,紧接着有问2100年的二月是几天,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是29天,我告诉学生2100年的二月是28天,这是什么道理呀,同学们感到很奇怪,利用这种好奇心,我告诉学生,碰到年份是整千整百数时,必须被400除没有余数,从课后的练习来看这一课的教学效果不错。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方法是很重要的。因为年、月、日来源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教材力图体现知识的呈现与生活实例相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如书上主题图,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意义的日子引入,但我想可能利用身边食品的安全卫生来引入,比利用新中国成立与北京申奥来得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能激起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时,在游戏巩固及练习环节中,我也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猜节日、猜生日、读儿歌、做游戏、玩转盘和用拳头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年、月、日的知识。同时,教学中还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奇妙的星空
【教学内容】
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走进天文馆,第23~25页。【教学目标】
1、了解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3、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4、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进一步发展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难点: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时间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两种计时法
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小明对小刚说:“听说今天下午3时天文馆播放《奇妙的星空》,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奇妙的星空》什么时候播?(下午3时)为什么要加“下午”?(学生交流)
小结:一天中有两个3时,一个在凌晨,一个在中午,加上“下午”,时间就更具体更明确了。
小明他们下午3时来到天文馆却傻眼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天文馆的海报,小明说:“怎么15时才播呀?我们是不是来早了?”)他们来早了吗?为什么说15时就是下午3时?(学生交流)
对,这是两种不同的计时法,像下午3时这样的计时法叫普通计时法,又叫12时计时法,像15时这样的计时法叫24时计时法。(板书: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
二、联系生活
两种计时法到底有什么不同?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完成知识点一的部分。
1、学生尝试解决。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出示一位学生的导学案)(1)大家同意吗?
(2)一天是从半夜12时开始的,也就是0时。(3)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可能说12时计时法前面要加“字”,24时计时法不用加。师问:为什么12时计时法必须加“字”,而24时计时法不用加?
如果学生说在第一圈时表示时间的数字一样,在第二圈时不一样。师问:完全不一样吗?(表示几时的数字不一样,表示分的数字一样。)表示几时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24时计时法比12时计时法多12)
4、小练习:
(1)将12时计时法变成24时计时法。上午8:00 中午12:30 晚上7:10(2)将24时计时法变成12时计时法。5:42 13:15 21:20 交流:你是怎样变的?
四、时间的计算
天文馆一天的开馆时间有多长呢?大家根据导学案完成知识点二的内容。
1、学生尝试解决。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做法:(1)画线段图(2)拨钟面模型(3)用手指数一数
(4)用算式计算。引导竖式的方法。
4、小练习:
金喇叭广播电视台播音时间表 第一次 5:30~7:30 第二次 11:00~13:30 第三次 17:30~20:30(1)哪一次播音时间最长?(2)全天一共播音多长时间?
(3)小明下午4:50放学,20分钟后到家,能按时收听第三次播音吗?
五、达标测试
大家的表现这么棒,相信下面的智慧闯关你一定会表现得很好!加油!学生测试。全班交流。
六、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有了哪些收获?对照导学案前面的学习目标问一问自己:我都学会了吗?
“24时计时法”导学案
学习内容:三年级下册第23—25页 学习目标:
1、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2、会进行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转换。
3、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一起来学习吧!
[知识点一:认识24时计时法] 1、1天有()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跑了()圈。2、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3、拿出钟面模型,分别用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表示1天的24小时,边拨边说,你们发现两种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二:时间的计算] 开馆时间:8:30~16:30 天文馆一天开馆多长时间?大家可以用画一画、拨一拨、数一数、算一算等方法来解决。智慧大闯关
1、用24时计时法表示下面的时刻。一定要仔细呀!凌晨2:10 中午12:05 傍晚6:40
2、你知道吗? 8:30~17:30 银行上午几时几分开始营业?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3、解决问题。加油呀!
一艘船每小时行 30海里,它从上午7时30分出发,下午2时30分到港,一共跑了多少海里?
4、选做题。试试看,你一定能行!(1)小明7:55从家出发到超市走了10分钟,什么时间到超市?
(2)小兰从家到电影院需要15分钟,《科幻世界》16:10播放,小兰最晚要几时几分从家出发才不会迟到? 【教学反思】
上完《24时计时法》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再看一看检测的结果,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教学的重点抓的还是挺准的。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在这点上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习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习,多变,步步为营,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另外,在评价上,这点我做得也很好,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我一上完就觉得效果不佳,自己好像一直没有进入状态,学生纪律很好,但却很严肃,使整节课学习气氛显得很紧张,这样学生就学得不轻松,效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再从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在这一环节我应多加练习,发挥教学机智,从而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但我没能做到。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总之,这节课的收获还是不少的,结合自己的反思,我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在课后给学生在难点重点上又补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学生,关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