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3:3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

第一篇: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

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

利 江

(广西艺术学院 设计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 通过分析当下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存在的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积累薄弱的问题造成对专业设计的影响,提出了问题的结症所在和对今后设计专业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 设计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分析

[作者简介] 利江(1976-),男,广东梅州人,广西艺术学院08级在职硕士研究生,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南宁市教育路7号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530022。0771-5333347,***。fry-915@163.com

一、前言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的民间文化与民族文化,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与外界交流融合发展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鲜明的地域性和整体性。中华传统文化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 等,是中华文明的代表。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 [1](p1)。设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近二十年中,我国的设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得益于设计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既能体现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彰显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而在设计所涉及的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景观设计、动漫设计、纺织品设计、陶瓷设计、器皿设计等领域中广为运用。

优秀的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的技巧,更重要的还包括设计师的修养和对设计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市场的把握,若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元素的设计则更要求设计师及其设计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扎实的修养积累,能够在运用的过程当中抓住精髓,而不是肤浅的搬用模式化的图形图像。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及对外交流的深入,外来文化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尤为强烈,因而就目前针对艺术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设计成了不太好把握尺度的内容。就这一问题我们在此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希望以此找到问题的结症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现状分析

目前设计专业学生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内容的设计项目时,少部分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设计内容和设计目的,同时能比较主动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素材,并进行相关市场调研,从而使设计作品表现得比较到位。而同时也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元素的积累并不是很深入,往往流于表面的了解,因而设计出的作品效果肤浅,内涵不足,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体现,这样的设计往往是归于失败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文化归属感薄弱

文化归属感应是在文化氛围之内接受一定程度的熏陶后积累形成的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多数的青少年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对本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日益薄弱。哈韩哈日,欧美流行风是当下大多数现代青少年关注的文化趋势和热衷追逐得对象,多元文化的冲击慢慢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中的地位,因而形成了上面所述的在目前艺术院校当中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游离感”,这种“游离感”的形成使学生对于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往往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点到为止。

2、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和设计元素的套用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陈汉民、靳埭强先生为代表的内地及港澳台的一批设计师将中国传统元素符号以极致的手法运用到标志、招贴、包装等设计项目中,将传统文化的韵味体现得深厚悠远,他们的这一举动为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领域中的重新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针对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设计主题的设计课题,在艺术院校设计专业中也在一时间兴起,大家都以“传统”为对象,但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1)设计手法运用的模仿。学生在学习设计的过程当中往往会对优秀的设计作品印象深刻,同时也容易在思维上陷入某一模式,因而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类似于”的作品,这些作品“依葫芦画瓢”,缺少个性,往往能从中看到某些作品的痕迹。这种没有经过借鉴、消化的一味模仿是难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2)设计元素的套用。这一问题主要是学生对设计主题理解不到位,同时对于设计元素只知是“传统”而没有理解其出处、关联、寓意等,从而不能从深层次发掘出具有内涵的精髓,只是将元素直接搬用,照贴在画面中。同时也反映了艺术院校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掌握,即自身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当中能剖析案例,解读文化元素符号,旁征博引,给学生确立正确的赏析方法和思维方式;其次,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教师能对其作品进行指导,这里所谓的指导是指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层面思考,避免学生流于表面的作品出现。因此,教师的把关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思维方式、敢于大胆思考,勇于创新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三、解决方法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中国设计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加强

设计史讲述的是设计发展的历史,中国设计史主要讲述中国自原始社会人类使用工具开始自近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的设计,顺着其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的看到优秀文化绽放的光芒。因此,中国设计史是我们接触和了解中国优秀设计文化的开始。

目前全国各类艺术类院校均基本设置有中国设计史方面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优秀设计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

但是,随着设计史课程的结束,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学生基本对课程的内容没留有太多的印象,以至在接触专业课程后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时发现基础的理论知识已基本被淡忘,这其中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教授方法提起学生学习中国设计史兴趣的问题。中国设计史理论教学给学生的感觉基本上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所以教师应当要尽力避免用“填鸭式”和“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课程,那样的方式导致的结果只能是“老师完成任务,学生印象不足”,没有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比如,可以以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分析;可以就某种图形图像或元素符号进行横向、纵向的关联性研究;可以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同类或同一图形图像的不同设计应用进行总结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专业块题教学中对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理论内容的掌握与设计的结合在专业学习中会体现得比较突出,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在设计该项内容的课题时可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比如以具体造型元素方面的如“剪纸”为主题来进行设计,整个课题必须以“剪纸”图形为主体,在相应的设计项目中均体现出来;以传统文化引申语意内涵方面的如“道”为主题,从字面中充分发掘文字内涵,将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提炼出来,这些内容有可能是具象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比如“仁”、“礼”、“义”、“智”都可以从“道”中引申出来,这是一个可以拓展含义的文字,是抽象的。当学生可以从类似的块题设计中自觉的调动手、眼、脑来收集、了解、分析与主题相关资料的同时,他们已经在学习中自觉的探寻中国文化的根源和了解文化的发展了,这对学生提高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修养和知识的积累是不无裨益的。

3、“走出去”与“请进来”

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的积累并不局限于书籍和教师教授的内容,在艺术院校中,“采风”是很好的“走出去”收集第一手资料的途径。在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遗留下来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这些文化艺术有些被发掘出来进行了整理展出,有些则隐匿在民坊间,需要通过影像资料和写生、文字记录等方法去深入收集。

每个学生看待同一事物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即使是同样的元素符号在不同的学生处理应用后会呈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这正体现了学生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深入本质的过程。

再则,“走出去”不仅仅是走入民间,还应当是走入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即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课堂设计过程中表面的、抽象的、唯美的、自我的东西比较多,这些设计大多经不起社会应用实践的考验,学生一旦接触到具体的设计项目时往往会手足无措,或者即使设计出来了也难以达到客户的要求,与实际脱节。因此,鼓励学生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到实践中去锻炼提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何应用到实际当中的途径。

作为拓展和补充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重要手段,“请进来”是提高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认知水平的好方法。首先,请专家;包括理论专家和设计专家。理论专家可以举办讲座的形式开展某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特定时期各种文化变迁、发展的背景,形成的环境和影响的范围以及代表性的元素符号,深入讲解形成一定影响的文化类型等。专题讲座的形式可以将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更加深入、具体,其中的典故也能激发学生对该专题的兴趣,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程度;而设计方面的专家则可根据自己在设计这一领域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优秀作品和分享自身设计过程当中的领悟与感受,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极大的帮助。

四、结语

通过艺术院校对设计专业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提出可见: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应当从上述不同方面入手,使学生首先在认知上认识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在行动上重视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在实践过程中发掘传统文化所潜藏的魅力,设计出具有独特视角的优秀作品。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spiring art design teaching [ABSTRACT] It is common that a majority of art design students are weak in Chinese tradional culture accumulation.It may reflect the designer’s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Therefore, it is active to strengthen traditional culture penetration in art design education.[KEY WORDS] art design educa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analyse

[1]朱孝岳.设计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二篇: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艺术创新性教育的思考

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艺术创新性教育的思考

摘 要:平面设计是现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领域,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教学存在这观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整体性和系统科学性等缺陷,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将设计基础教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注重时代性与本土化的结合,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优化教学模式,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

检 索:www.xiexiebang.com

The thinking of Art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Graphic Design at the University

HE Jing

(San Men Xia Polytechnic,Sanmenxia 472000,China)

Abstract :Graphic design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modern design art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graphic design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our teaching rooms,such as lack of integrity and systematized.In order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we must to take the design basic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of teaching,mixes the times and localization together.In addition,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using a variety of ways to develop innovation thinking of student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developing the good designer who is adapt to the times.Key words :Graphic design; Art education; Innovation thinking

Internet :www.xiexiebang.com

一、艺术创新性教育现状分析

平面设计作为设计艺术的形式之一,运用各种直观的视觉元素向受众传达设计者的设想和计划,是艺术与商业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滕守尧为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的著作《艺术与视知觉》所作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在当今世界,设计已成为结合艺术世界和技术世界的‘边缘领域’。”在当今多元化的大众需求和全球化经济趋向日益膨胀和扩张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个性化和创新性的设计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艺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艺术教育,成为人文教育中创造性培养的中坚力量,承载着“艺术化生存”的重要目标,具有更广泛的人文意义。笔者在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与观察中发现,作为设计艺术的基础学科教育,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学面临着文化与技术创新教育的双重窘境,存在着观念上和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和弊端,影响了我国设计艺术向现代性和全球化迈进的速度。

观念决定态度。包豪斯提出的三个重大设计原则是: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时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三点涵盖的艺术设计的重要理念,实现它的途径只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勇于创新。其中尤以创新最难达成。在所有平面设计教学的问题之中,关于艺术创造性教育的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但又至今难以完全挣脱的难题,虽然一直在努力,但结果仍不尽人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在观念上根本转变对艺术创新性教育的态度,表现为忽视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地位,盲目崇外跟风,教学和设计中的“拿来主义”。首先,一提起艺术创新,很容易被误解为漫无边际的夸张和想像,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重视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发展个性,以至于有的学生也认为特立独行和夺人眼球就是创新的目的和标准,而忽视基础课和实践课。其实,平面设计教学所开设的基础课,是创新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养来源,离开它,创新将成为无根之木;实践课是验证和提高自身艺术创想和技术能力的最好途径,离开它,创新是否具有意义讲无从谈起,尤其是对于实用价值有要求的平面设计来说,实践的结果成败决定了艺术创新的成败。一个真正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必然是有坚实的设计基础作为铺垫,有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实践作为前车之鉴。在当今这个开放的世界,给我们面对的是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铺天盖地的外国设计作品,以其新鲜独特感带给学生全新的艺术感官体验,于是很自然地开始了模仿,作品充满了他者的元素,迷失了自我。遗憾的是,由于高校的扩招,教师由于能力和精力所限,很难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辨别其中的优劣,树立正确的创新设计理念。

态度决定行动。在教学方法上,由于教育观念滞后,缺乏创新意识和大教育观,系统的平面设计教学还没有建立更科学的优化模式,处于创新摸索阶段,教学观念上还没有跟上大众的心理需求和时代需要,仍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方法,忽视了对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既颠倒了教学中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设计出来的大都是些陈陈相因的东西,抓不住受众的心理,更不用谈什么深刻的印象了。本来平面设计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平面形式的约束,如果没有创新作为生长点,作品将毫无存在的价值。

二、改进艺术创新性教育的培养方法

改变观念,重视基础教育,是平面设计教学的重点。学生入学之初,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树立正确设计学习理念的关键期,利用专业基础课严格要求学生,并对其进行基础能力与创新能力并重的观念转化,使其认识到基础课程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源泉。否则,空有满腹精彩的想法却不知如何真实完整地表达出来。

教师还要注意将时代性与本土化结合起来,运用到平面设计的教学。任何时候,平面设计都是走在时代潮流前端的一门学科,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引导学生打开双眼,敞开胸怀,有针对性地接纳各种新的设计理念,更新知识储存库,报刊、杂志、展览、各种媒体等等,无一不是另一个课堂。此外,作为需要向公众传达信息的平面设计,必须考虑文化传统的影响力量,将本土的传统文化糅合进自己的设计作品,使受众能最大限度产生心理的共鸣,达到设计目的。当下平面设计教育往往存在着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缺陷,这是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形式化夸大化的结果,使之比形式更形式,到最后只剩下空架子,浮于表面,缺乏精神内涵。教学内容也缺乏创意与涵义,年复一年,老是重复同样的内容,不能及时更新,使得教师教着没劲,学生学着没意思,与现实生活脱节,与表现形式脱节,失去了表现力。要想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需要教师根据需要及时调节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民间美术知识,将传统民俗美学与现代性紧密结合,探索平面设计本土化的道路。实践证明,学生在这种具有特定文化情景的学习下,思维活动异常活跃,其作品与时代风格的融合更加自然贴切。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Garhard Mathias)在比较中德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时指出:“中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设计思想,即创意。”创意来自于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即有创意的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是人们对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所进行的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的思维活动。我们的平面设计教学中,往往缺少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其实早在18世纪,雷诺兹(Reynolds,J.)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所作的讲座中就已经明确指出,凡是优秀的艺术家,总是会在自然和身边不起眼的小事中细微观察,勤于思考,获得艺术灵感:就像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样,他能从奇怪的形象中获得灵感,比如火焰中的幻影或褪色墙上不经意的划痕。艺术家的头脑中充实着丰富的思想并具备熟练的手上功夫后,就能轻松自如地进行创作。

同时,他还向青年学生介绍了一种被称为“模仿构图”的训练方法,就是将相同类型中其他作品的不同优点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掌握所选择的艺术,明白什么是卓越的艺术,接着是达到本质上的完美。这不仅适用于绘画、雕塑等纯艺术门类,同样也可以应用到平面设计课的训练,以此加强设计科学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提高设计能力。

传统的平面设计艺术教学,注重的是对传统艺术成果的继承,采用经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创意积极性、拓展创新思维缺乏引导和激励作用,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设计潜能。这种问题式教学,首先改变的是僵化的教学方法和陈陈相因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首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最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这种问题教学的情境创设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体现时代性和生活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应打破学科界限,深入挖掘相关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创新思维培养方法还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不应忽略的,就是采用联想的方法,进行头脑风暴,激发设计创意。头脑风暴是从社会学引进而来的,借鉴到平面设计教学中,笔者认为需要根据教师提出的特定话题进行有意义的联想,具有目的性,方式方法也可多种多样。例如,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几个完全无关联的事物,要求他们展开激烈的讨论,发挥想象,找出有抽象意义的共同点、共通点,并或创建合理的联系,设计一个有意义的视觉传达图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课堂上思维异常活跃,通过设计和相互交流,视野得到更大拓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双方互相交流、沟通、启发,进行情感交流,相互影响和促进,做到教学相长,千万不要以为自己高高在上,学问比学生精深渊博就凭感觉和经验轻易否定学生。《礼记?学记》中就明确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是师生交往互动中容易出现问题矛盾的地方。

三、优化教学模式,激发创造性思维

每一个阶段、每一节课都要确立明确规范的教学达成目标。有的教师洋洋洒洒讲完了,学生也做了作业练习了,却收效甚微,感觉作品没有更多的新意,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详细目标和教学方法,巧妙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或本阶段需要向哪个方向努力,以此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也可根据目标设计相关的评价方式,检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生活实践相关的课题,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可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创意潜能。平面设计艺术为现代商业服务,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平面设计,早一点建立起课堂与社会的关联,利用艺术设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无疑是有益的。可以是一张海报的简单构图,可以是包装纸的设计,也可以是T恤上的图案。课题设计注重的是对生活的洞察,对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关联,用一颗饱含创意之心打动别人。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培养,开放式教学也是很值得探索的教学模式。课堂所得终究是有限的,要想视域更宽,还要将课堂的大门打开,让课堂外的知识走进来,整合校内外资源,让学生体验不同艺术情境。例如,根据课题让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信息,丰富设计资源;对优秀设计家进行访问,拓宽艺术视野;请相关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互动,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看展览,关注艺术动态,提升艺术修养;鼓励学生适当参与社会实践,体验设计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一个优秀的平面设计作品,不仅在理论和学术上是好的,更要经得起社会需求和社会审美层次的考验,了解从设计走向产品、走向社会的流程。通过如此种种灵活多变的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力将得到无限延展,艺术设计教学将不是一个封闭的圈,而是一个发散的模式,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创新性教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又不可能一蹴而就,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和改进,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全球化中中国文化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又为我国设计早日在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改变当前“中国无设计”的说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第三篇: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在高校艺术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平面设计教学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人才。然而通过对整个教学进行审视后则会发现,教学评价环节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鉴于此,本文从教学评价的含义和重要性谈起,并对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完善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教学评价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评价是指教学实施者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具有诊断、导向、激励和甄选作用。诊断作用是教师根据教学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审视,判断教学的质量、成效和缺陷。导向作用是指通过评价结果,能够自然体现出一种正确的学习理念、方式和方法等,引导学生自觉、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激励功能是指评价结果能够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心理作用,如果评价结果较好,则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果评价结果不理想,则更像是给学生敲响了警钟,需要在学习态度、方法等方面做出有效的调整,方能达到要求。甄选作用是指评价结果能够作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供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选拔、评比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有着独具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不足

近年来,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了完善与革新,但是唯独对教学评价环节没有足够的关注,仍然存有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评价主体的单一化。即教师是惟一的评价者,难以保证评价的准确和客观;其次是评价理念的形式化,认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出一个分数并进行成绩评定,没有体现出评价所具有导向、激励等作用。再次是评价方式的片面化。一些学校和教师,都采用量化制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殊不知一个简单的分数,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的反映,如果结果和学生的心理预期相距甚远,那么很容易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应该对该环节予以全面和彻底的变革,使之真正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对完善平面设计教学评价环节的思考和建议

1.树立正确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变革和完善教学评价,首先要对以下几个问题有正确的认识。如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评价、当下的教学评价存有哪些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予以改进等。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教学评价的目标。结合平面设计的专业特点来看,整个目标应该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说,要通过教学评价实现以下三个目的。首先是等级划分目标。虽然量化制评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其便捷性还是显而易见的。要通过量化评价,直观反映出当前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此有及时的认识,一方面也方便教师根据结果进行一些甄别、选拨活动。其次是信息反馈目标。作为教师来说,实施评价的目的并不是打出一个分数,而是要将教学评价视为是一面镜子,以此获得对整个教学情况的了解,并做出积极而有针对性的调整,及时巩固教学成果,使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最后是激励目标。从大学生的年纪特点来看,他们对评价结果是较为看重的,而且很多选拨活动也是以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评价的及时性、有效性和全面性,使之成为学生继续努力的助推器。所以说,要转变之前对于教学评价的简单认识,教学评价不是为了给出一个分数,而是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目标的树立,为后续评价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完善评价主体

长期以来,教师都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自然也就成为了评价的主体。虽然教师具有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但是仍然是存有一定的不足。这种以教师评价为主的方式更适合于有着标准答案的一般学科,而不是适用于平面设计这一个性化、创造化的艺术创作。作为学生来说,他们在每一次的创作中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每个人都想获得一个准确和客观的评价,且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没有标准答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的评价与自己的心理预期相差较大,那么很容易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所以无论是现实需要还是平面设计学科的特有属性,都要求尽快引入新的评价主体。如学生自评。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平面设计作品,是学生独有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运用的结晶。要想更好的欣赏作品,需要设计者给与一定的补充和说明。而引入学生自评,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能够详细阐明他的设计理念、构思和风格等,既满足了学生的表达要求,也让教师对学生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继而予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又如企业评价。学生毕业后都是要走向工作岗位的,作品质量将会对今后的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如果学校能够经常邀请一些企业的一线设计人员,从行业和市场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那么则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真实水平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并按照市场需要进行调整,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来说是大有益处的。所以要打破教师是唯一评价者的传统,尽快引入新的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多元化。

3.改变评价标准

平面设计是一门个性化的艺术创造活动,其本身的评价角度是十分多元化的。在以往的评价中,多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从自身的审美习惯和经验出发,对作品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创新因素和个性因素,则很容易因为和教师评价标准的不一致,而难以获得好的成绩。这对于学生的主动性、个性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求教师和其它评价者,能够跳出个人主观感觉的层面,从更加全面的视角进行评价。如创意方面。创意是平面设计的灵魂,也是学生最宝贵的创作思维。但是一个创意的形成,是需要一个长时间准备和表现过程的。很多学生有了一定的创新想法后,满怀欢喜的表现在了作品中,但是因为还不够成熟,所以未能得到教师的关注,也就没有信心继续探索下去了。反之,如果教师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用心观察学生的作品,发现作品中的每一个的闪光点,并予以及时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则会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沿着当前的道路继续探索下去,直至创新的最终实现。又如审美方面。每一个的审美理解都是各不相同的,由此才形成了艺术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如果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始终坚持用自己的审美理解来看待学生的作品,显然是有失公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只要学生的审美表现是符合艺术本质规律的,而不是过于极端的,都应该予以鼓励和支持。通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4.丰富评价方式

前文中提到,在当下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多数学校和教师都采用量化制形式,虽然量化制有着便捷性、直观性等优点,但是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简单的分数,信息量少之又少,并不是学生真实水平和能力的反映,所以要引入更多的评价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对学习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又能够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如档案袋评价法。这是一种尤其适合于平面设计的评价方式。其主张为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档案袋,在学习过程中定期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材料放置到档案袋中。包含学生的自评、教师评价和该阶段的作品等。一方面,其能够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出了评价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档案袋还是学期末评价的重要参考,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和公正。又如网络评价法。学校可以利用院系的网站,开辟专门的栏目,将学生的作品上传到网上,面向所有人。因为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所以评价往往是更加中肯定和真实的,帮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还有展览法、比赛法等多种评价方式,都是值得探索和运用的新型评价方式。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并有着独具的价值和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该环节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不但没有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反而成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瓶颈。所以在下一步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观念,积极实施科学而灵活的教学评价,使高校平面设计教学因为该环节的变革和完善,而迎来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现代艺术学院)

第四篇:对书法课中书写教学的思考

对书法课中书写教学的思考

李光启

书法是我国历史悠久而又最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它以汉字特有的线条和书写规律,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笔法、章法和笔势,反映人们的气质、情趣和审美理想。书法在传统文化中居有极为尊崇的地位,受到中国人民普遍的喜爱,也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取代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在当代青少年教育过程中,书法课程的开设和书法学习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传承优秀中华文化传统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青少年接近数字化世界,比如:写信用短信、邮件,记录事件用打印方式等等,所有的数字信息现象使得汉字的书写渐渐的远离中学阶段的青少年。笔者认为书写汉字对于中学生不仅是在传承文化,更重要的是书写的过程在提升学生的心智、增强感悟力、磨练意志品质等方面有深远意义。大多数书法任课教师将毛笔和钢笔书写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拓印古迹名帖以及书法作品等等按相同比例分配课时,并将一系列和书法有关的文化性知识如篆刻等作为教学重要组成,当然无可非议。但笔者更倾向于学生书法课以美育和文化教学为最高理念指导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书法课程基础阶段的书写教学。

一、书法教学前的理论指导环节

书法学习应至少掌握基本的两笔,即毛笔、钢笔,但任何一种书写工具都离不开学习前的正确思想认识和理论指导。作为书法教师应在正式进入课程前梳理并讲解正确的理论,帮助学生清醒认识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心态。书法教师应该将美育、书法的“修身”和“平心”作用作为书法课程与教学的主旨,并以此为目标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重要指导点——正、静、勤、恒、悟,下面简要阐述。

正----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曾提出:“心正则笔正。”(《新唐书·柳公权传》)所以这里的“正”,是道德的“正”,“求善”与“求真”。学生练习书写,在理念上不能只停留在笔用中锋的正,结构的正。在教学环节,应该以“心正”为信念引导学生并落实在书写练习环节,这更是素质教育在书法课堂的真正的本源性体现。当然,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必须通过形式、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感悟理念。尤其对于毛笔字书写,“笔管正直”是写好(毛笔)字的前提和关键——“笔正”;“笔正乃可法”,从而在书法实践中探寻到书法的规律和方法。

静----从欣赏的角度上看,书法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从书写练习角度看,静就是要达到内心平静并有迸发的动势。对于初学书写者,抑制躁动、不安和骄气必须用其自身的意志和控制力磨砺出静如止水却内蕴动势的心境。教学引导中,必须贯彻这一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的抗干扰力,引领学生提高书法心智力和思域境界。

勤----所谓“勤”即是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懒惰,持恒而不懈怠,坚信书法书写练习中“天道酬勤”。书写练习过程强调“勤”,即是做到“眼勤”——积极动眼观察;“手勤”——天天动手练习。只有时常读帖精赏——看到心里去,发现其书写规律之所在,并通过经常有规律的临、摹、记,训练其对起收提按、粗细转折、曲直斜正、刚柔缓急的控制能力,成年累月,方能形成技巧,并进而从容有序地完成灵敏美妙的运笔动作,这就是“勤”在书写练习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

恒----人贵有志、学贵在恒,练习书法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在学习书法中的作用大致有两点:其一是表层性的坚持,在日积月累中感悟书写规律,久而熟能生巧,内化为自我书写;其二是技巧性积累和书写经验总结;其三是深层次的心智磨砺,成熟的思维境界和长期的阅历加之感悟共同作用习作书法的具体的人,在提高整体素养的前提下,促使书法练习和作品意蕴的提升。书法练习以“恒”为指导性要求,书法教学环节更应依托和贯彻这一理念。

悟----书法悟性的产生,是在继承中产生,在创新中发展。悟是什么呢?悟性包括各个方面,有书法内在的悟,还有书法外在的悟;有技术上的悟,还有思想上的悟。从用笔到结构,从思想到观念,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才能从中悟出一些道理,在实践中得到体验,从而得到升华。

二、强调学生书写练习中的读帖

临写书法时,一拿到字帖,就手忙脚乱地临写起来,这样做的后果,一是容易形似而难于神似,整体的精神风貌没有吸收;二是写字帖上的范字还可以,但写字帖上没有的汉字,则难以根据范字精神加以仿写或创作,即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是学习效率低,往往事倍功半。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临帖书写之前,花一些工夫,细心读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智慧的“入口”。读贴的过程就是用视觉和感知把握书写规律的过程。“读”,并非读出声音来或单纯地识别汉字,而是观察、琢磨、研究字帖上的范字,那么,怎么“读”呢?

首先,通读或曰泛读整篇字帖,感受字帖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意韵。这一过程是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并可在闲暇或零碎时间完成。

其次,细心钻研范所要书写的字的笔画特点和结构特点是最重要的一步。八种基本笔画的粗细、短长、藏露、方圆、俯仰、向背等;偏旁部首之间的比例、避让、穿插、高低、宽扁、呼应、映带等等,都要细心体察,不仅要研究笔画和结构的共性,还要研究笔画和结构的不同变化。一般说来具体的“读”步骤有三:一是看大局粗察其总体风格。看其是粗犷还是灵秀,是险劲还是端庄,是平正还是奇肆,是宽博还是紧敛,是方整还是舒展。二是细察笔画线形。如笔画的形态走势,俯与仰、向与背的程度与动势,勒与策,磔与掠的方向与潜力,粗与细、长与短是何比例,笔画头尾的方圆与形态,用笔是藏是露,是折是转,行笔的提与按是何节奏,笔画感觉是清劲还是丰厚,是圆润还是方棱,是质朴还是风流,是拙朴还是爽劲;三是观察细寻其结字特征与个性规律。如纵向横向之别,穿插依让之态,大小繁简、斜正肥瘦之对比与组合承接,各字开与合,各字几何形与势的倾向性所在,字距、行距、字气、行气、章法布局的严密。

再次,了解所临字帖的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品格,以及作品与作者所处的历史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等时代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读帖这一过程,不仅在临帖之前要进行,而且在临帖过程之中也要穿插读帖的工作,即边临边读或曰边读边临。

经过读贴后,要最终能够形成一种目穿纸背,字由心生,提笔生字的地步,通俗的说就是在落笔于纸面前心中有字,视觉将待写的字已经全然映射在纸面的状态。这样既有利于对所书写汉字的整体把握,更有利于对每个汉字书写方法熟记于心,对自如贴切的发挥汉字书写起到关键性、决定性的作用。

以上是笔者立足学生德育、美育,浅显的谈及书写教学中的点滴思考。总之,作为文化传承机构的学校,要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书法教学,意义深远而现实。应在教学中提高对于汉字书写教育教学价值的认识,全面改善教学方法与能力,尤其要引导学生对于书写艺术的兴趣,掌握书写学习的方法,加强书写艺术的实践。“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王维语)。“书法有法”。笔者坚信以正确的理念和方法做指导,一定能够使青少年在传承文化过程中提升心智、增强感悟力、磨练意志品质,并使书写水平大步提高。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定稿)

一、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区别与联系

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老师反映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对实践活动课的认识问题。如有的认为,数学实践活动就是以往学校开展的数学课外活动;有的认为,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性教学活动,如实验、演示、操作、测量等就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实质是对什么是数学实践活动课,它与数学课及其它数学活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认识不清楚。

数学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课的联系与区别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1.从课程设置地位看,数学课处于主导地位,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处于辅助地位。

2.从教学目标看,数学课有教学大纲的统一要求,其具体教学目标统一且稳定,要求绝大多数学生达标。而数学实践活动不对学生个体作统一的要求,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个个都会,只要求积极参与,尽情投入。因而,数学实践活动的考核评定不像数学课那样严密和定量化,主要是让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自己及他人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3.从教学内容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要求不很严密,活动内容主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从活动的空间来看,数学课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实践活动一般不受课堂限制,可以灵活选择,既可以选择在课堂内或课堂外进行,也可以在社区或大自然中进行。

5.从学生所处的状态和地位来看,实践活动表现为学生的亲身实践,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居于主体地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它们内容相辅相成。数学课就为数学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技能基础和一定的内容来源;反过来,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又会受到数学课内容和教学进程的制约。

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补充,使学生个性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又有特色发展。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与数学课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互相紧密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活动。

2.实践性原则: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充分体现探索的过程、尝试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多动手实践,多动脑思考和多动口表达。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

3.趣味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趣味性原则是数学实践活动的灵魂。以激发儿童的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题目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4.异步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起步上不同,效果有异,在发展上不受限制,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因材施教,个别指导,要在不加重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适度地开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各显其长,各尽所能。

5.开放性原则:在数学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充分自由,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和灵活的活动时间。解决问题的思路、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活动成果的呈现,教师基本不加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主、自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积极创新。

三、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数学课,但它也存在着一个教与学的问题,也有一个教学过程的问题。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是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该过程是围绕各个活动课题(或活动主题)的主要任务而展开的,一般地说实践活动的基本教学过程是:选择确定课题──制定活动方案──收集信息(或准备材料)──动手实验(或其他实践活动)──观察记录──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陈述──总结评价。这里,选择确定课题实质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定向,包括激发实践活动意向、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明确实践活动目的、协定实践活动程序等;表达陈述是指将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用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展览等形式表示出来,并作出相应的解释。一般是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包括过程总结、结果分析、交流甚至答辩等活动。对实践过程的总结,侧重在学生反思探究、实践中的得失,如。我懂得了什么、我掌握了什么方法、我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得失、我打算如何改进等。

但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几个步骤。有人把数学实践活动确定为五个步骤:材料准备、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可见,在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其步骤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四、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运用和创新意识

1.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自主参与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是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可以说,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或与同伴一起参与完成活动的目标是衡量一节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重要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一年级数学乐园实践活动课中,用虎口脱险的游戏,将学生带进愉悦的童话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无味。课前老师在操场上画上地画。一只老虎蹲在小白兔下山的出口处,准备吃了它,小白兔必须按1到9的顺序下山,才能脱离危险,教师请同学们都来当一回小白兔,亲自走一走。再如,学习认识图形知识后,进行实践活动,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间相互设计活动游戏,可以用七巧板拼成各种各样的图形,也可以找出变形金刚、忍者神龟、小步枪等玩具中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布置活动场地,自备活动道具,最后,由学生总结活动的收获,评选最佳活动选手。各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决定,这就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的运用意识

数学课是以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则好比是在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搭起的桥梁,是以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范围,并观察和体会所学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适时创设环境,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在身边,生活中充满数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重新创造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增强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学习统计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家禽和调查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等实例活动,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习画的方法记录调查获得的信息,学习用方块表示统计的对象和结果,通过从图里你知道些什么?你还发现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感知怎样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而做出判断。这样,学生在经历简单统计的过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又能巩固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又如教学归一问题的应用题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学生自己收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学生在掌握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善于观察、收集具体素材,将实际问题经过综合、概括、抽象之后,设计成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素材,提炼出适合学生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就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教育家皮亚杰说: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把活动原则落实于教学过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探索发现。而动手实践是最易于激发儿童的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的火花闪动。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观察物体中关于平面对称现象学习后,开展平面对称现象的探索活动,在动手实践的探索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数学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欲望,产生对现实世界各种现象进行探究的好奇心,激励学生主动地探索未知,进而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也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需的过程。再如,让学生查找资料:湖南电视塔有多高?武冈电视塔有多高?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几层教室的高度,他们的高度相当于多少个学生手拉手的长度,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形象地描述电视塔的高度?查资料的方法可谓多样:可以网上查找,可以看书,可以打电话查询,可以问大人等,甚至可以实地观察。这样的设计不正是体现了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这样的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的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学生在动手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大胆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活动的教学,拓宽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空间,增强数学学习的意义。但我们的认识是肤浅的,因而,真诚地希望以本文抛砖引玉,并得到专家、同行的指正。

下载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艺术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对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 要]钢琴课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各院校的该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开创了一些自己的特色。但......

    对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电大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电大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称,广播电视大学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各种传媒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课程等进行远程教育的开......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入手,提出在高中......

    对参与式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对参与式教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是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新理念。教学中创设师生平等互助、自......

    中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南京第十二中学初中部陈梅 随着出生人口负增长,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称为“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成为教育改革......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来源: 《中青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交流论文》 作者: 张芳欣 摘要: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要注意几个问题:双语教育的概念问题;开展双......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新课改背景下对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1 新课改背景下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1.1生物教学的现状要求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众所周知,生物科学......

    对语文教学中实施异步教育理论的几点思考教育论文

    语文教学是最具民族性同时也是最讲求科学性的一门科学。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教育家在汉语言的教学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门派众多特色各异的教育理论。民族性科学性的精髓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