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条例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
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学院教学实验实训、科学研究、对外开展各类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的重要基地,为加强学院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学院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结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我院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指以校内实验实训室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场所。第三条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要以人才培训为出发点,按照“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形成系列、统筹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协调发展,提高投资的效益;必须贯彻以满足实验实训教学为主,兼顾社会培训、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原则。
第四条各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实训室人员的配备、管理与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务实高效的实践教学管理队伍。
第五条实验实训室建设要走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之路,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 基本任务
第六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求做好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落实实验实训室建设方案,配合专业、教研室完成实训教学任务及相关的软硬建设,全方位管理实验实训室;根据学院教学计划承担实验实训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
第七条实验实训室要营造职业环境,按职业岗位要求做好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工作;努力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开设新的实验实训项目。
第八条在保证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对外服务、技术开发及学术、技术交流活动。
第九条完成仪器设备的管理、维修、计量及标定工作,使仪器设备经常处于完好状态,并开展实验实训装置的研究和自制工作。
第十条严格执行实验实训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实验实训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逐步使实验实训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第三章 体 制 第十一条学院成立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为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下属职能机构。主管教学院长任组长,组员由政府代表、行业代表、企业代表、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教学部门代表及学术、技术、管理方面的专家担任。对实验实训室建设、高档仪器设备购置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咨询、提出建议,制订具体办法。
第十二条实训中心是在主管教学院长领导下管理实践教学的职能部门,是实践教学管理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实验实训室工作实行主管院长领导下的学院统一管理和各系〔部〕分工负责的“专管共用”管理模式。
第十三条主管教学院长负责全院实验实训室工作,实训中心、院后勤集团是学院分工负责实践教学与实训室工作的职能部门,设专人负责实践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各所属部门由一名主要负责人主管实训室工作。
第十四条学院相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实训中心统筹负责实践教学工作〔实践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施、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等〕,对各部门根据专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组织审定,协助实验实训室工作水平评估及实验实训室建设管理工作。负责实践教学现场管理〔实验实训室职业训练环境、运行秩序、安全、卫生等的监督与指导,规章制度建设与落实,实验实训室维修等方面的管理,日常实践教学的规范管理与监督检查,教学资源的协调等〕,组织实验实训室日常管理工作评价及实验实训室工作水平评估。
二、院后勤集团主要负责实验实训室建设与资源管理〔场地与设备等资源管理,实验实训室整体布局,实验实训室装修管理、审核与协调,实验实训室资源信息发布等〕,组织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评价,协助实验实训室的工作水平评估,协助人事主管部门和实验实训室所属部门一起做好实验实训室人员定编、岗位培训、考核、奖惩、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
三、教学系部要有一位主要领导负责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协助实验实训室的建设工作。要对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建设方案、使用效益负全责,落实实验实训室的管理、使用责任,严格管理、科学使用、提高效益。
第十五条实训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全面负责实验实训中心的日常工作。
第四章 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实验实训室下设实验单元〔由同时容纳一组同学进行实验实训的场地及其设备所组成,以统称为实训单元〕。实验实训室要按技术应用群或专业大类进行设置,场地分布应根据工艺流程、生产流程、实务流程或技术模块进行布局,设备投入应贴近生产、技术、工艺。实验实训内容、设备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实训室尽可能集中设置,更好地发挥人力、设备、场地资源的共享性。
第十七条实验实训室的设置,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专业及课程发展方向或有明确的技能培养目标,实验实训教学、科技开发等任务饱满要求。
二、符合安全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的房舍、设施及环境,符合环保要求。
三、能完成实验实训任务的成套的仪器设备。
四、避免重复建设、建成后使用率低等问题〔特殊情况除外〕。
第十八条实验实训室及实验实训项目由学校统一规划与建设,其设置、调整和撤消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实验实训中心综合考虑,并与相关系部协商一致,与人事处等部门研究会签后由主管院长批准〔发文〕。
第十九条实验实训室建设要按计划进行,要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建设项目应纳入学院的总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规划,按照立项、论证、实施、监督、竣工、验收、效益考核等项目管理办法的程序,由学院同意归口,全面规划。实验实训室的房舍、设施及大型设备要依据规划的方案纳入学院基本建设计划,一般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维修费要纳入学院财务计划,工作人员的配备与结构调整要纳入学院人事计划。
第二十条有条件的实验实训室要积极申报各级重点实验实训室。
第五章场地(设备)管理
第二十一条实验实训室应对外公示本室可开实验实训项目及相关的简介、规章制度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实训室内外装修需提前向院后勤集团提交装修计划,由院后勤集团负责与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对装修方案进行审核。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部门未经批准不准随意占用实训(验)楼大厅、走廊等公共区域和设施,不得随意改变公告区域已有装修,特殊情况需要改变或新装修时,须提前向院后勤集团提交申请,实验实训中心协助审核。
第二十四条对不使用实训设备的课程,不得占用实训项目;对较少利用实训设备进行教学的课程,应按实际使用课时进行安排。
第二十五条实训(验)室公共区域卫生由物业公司负责清洁,各实训项目内部卫生由各实训(验)室负责,实验实训中心负责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不允许在实训楼内吸烟,不得将食品与饮料带入实训(验)室,实训(验)室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有责任进行监督与检查。
第二十七条实验实训室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关规定,加强工作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工作,不随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不污染环境。
第二十八条实验实训室要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发的《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安全保密制度,定期检查防火、防爆、防事故等方面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定期进行安全教育,由学院保卫处负责监督落实。
第二十九条院后勤集团负责水、电、气设施的检查和维护,统一收集和处置实训(验)室排放的废物、废水、废气等,防止污染,消除隐患。如遇紧急情况,现场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措施并立即报告院后勤集团和实验实训中心。
第三十条实训中心负责对所有教学仪器设备进行编号、异动、报废、报失等管理与核查。
第三十一条院后勤集团负责管理,实训中心设备维修组配合服务完成所有教学仪器的维修与保修期间的跟进服务工作,具体按照《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仪器设备操作维护管理细则》执行。
第三十二条实验实训室等仪器设备和耗材等物资的管理,按照《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材料、易耗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执行。实验实训室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包括岗位责任制、岗位职责等。
第三十三条各实验实训室要全面负责本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的帐务管理、维修维护、计量及标定工作,按学院有关规定执行。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原始记录,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及时为学院主管部门提供各种情况的准确数据。
第三十四条实训(验)室安全消防设施由人事保卫处负责检查及维修。实训室装修与布置须符合消防要求,不得阻碍消防通道或损坏消防设施。
第三十五条实训场所内的设备(设施)搬出实训教学场地时,须经实验实训中心办公室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放行。
第六章 运行管理
第三十六条实验实训中心负责对实训(验)室规章制度制订与公示情况、实践教学文件配备和准备情况进行检查。
第三十七条实训(验)室应在学期末提前做好下学期实训教学准备工作,确保新学期开学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三十八条各实训(验)室应在学期初公示实训(验)室使用安排表,对未安排课程或作其它用途的时段,实验实训中心可根据学校其他部门的教学、科研、职业技能培训、技能鉴定等实际需要,对各实训项目资源的使用进行统筹计划和调配,各实训(验)室有责任提高利用率。
第三十九条各实训室应及时填写实训项目当天使用记录,不能漏填或过后补填,不得填写虚假信息。
第四十条实验实训中心为实训着装的归口管理部门。凡在实训楼参加实训的学生和教师必须统一穿着实训服装,具体按照《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实验)室师生统一着装管理规定》执行。
第四十一条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见《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工作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各实训(验)室应根据实训教学要求提前做好实训耗材计划并报院后勤集团,按计划采购,做好入库和使用记录,公示相关管理制度,减少随意性和浪费。开办职业培训班所需实训耗材,应提前向成教处在提出采购计划,费用从培训收入中开支,禁止将计划内学生实训耗材用于培训创收。
第四十三条利用实验实训室进行有偿服务的,应报实验实训中心、院后勤集团审批,并按学院有关创收分配管理办法规定收取费用。
第七章
人员
第四十四条实验实训室根据需要设置专职的管理与技术岗位,责任实验实训室的日常管理与运行、设备维护与管理、耗材管理、辅助实训教学、安全和卫生等工作。实验实训室实行岗位责任制,以岗定编,一人多岗。各类专职人员的编制,要参照在校学生数、实验实训教学类型、仪器设备配备状况,实训教学工作量、管理工作量以及其他工作量合理折算后确定。
第四十五条实验实训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由所管部门根据学院的工作目标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具体确定,同时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
第八章考核与奖惩
第四十七条健全实验实训室管理监督检查和评价机制,学院统一对各部门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对实验实训室及所管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四十八条实验实训室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并实行科学管理,逐步采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对实验实训中心的工作、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及时为职能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情况数据。
第四十九条参照国家教委制定的实验室评估制度和标准,制定校本评估制度和标准,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使用和管理,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用和管理。
第五十条实验实训中心、院后勤集团组成综合检查组,依据实践教学有关管理工作规定及相关细则,每学期对实践教学情况进行检查。实验实训中心负责实验实训项目管理与使用情况的日常检查及实训(验)室建设、管理、实验实训教学的综合检查、评价和评估;院后勤集团负责对实训项目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考核。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并作为实训(验)室建设投入及管理质量考核的参考依据。
第五十一条每学年由实验实训中心牵头,院后勤集团以及实训(验)室所属管理部门配合,评选管理工作优秀实训(验)室,优秀设备管理员、优秀实训(验)室专职管理与技术人员,并上报学院予以奖励。对违章失职或因工作责任不到位造成损失者,将依据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篇: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产能和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双师型”和“高级应用型”人才,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类型
第一条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批准在校内建立,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活动场所。
第二条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或院(系、部)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有关单位共同协商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或由学校在校外投资建设的实践教学场所。
第二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级别
第三条 校级实践教学基地。由学校根据各专业建设及发展情况对各二级学院申报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考察、审核,在审核合格的基础上,依据实践教学基地评审条例,由教学工作委员会评选,并经学校领导批准确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全校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
第四条 院(系、部)级实践教学基地。由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需求与有关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经学校评审、认定合格的实践教学基地,主要用于本(系、部)专业的实践教学。
第三章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基地建设本着双方互惠互利,义务分担的原则,在生产、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能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第六条 基地建设本着专业对口,尽可能立足河北、就近优先的原则,既便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利于节约经费的开支。
第七条 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学工结合、校企联合,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创业意识。
第四章 实践教学基地具备的基本条件
第八条 具有一定的规模,在建设与管理中特色鲜明、成效显著,能满足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要求。
第九条 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精湛技能,且结构合理、素质高;指导教师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
第十条 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能为学生的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提供最基本和必要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等基本条件。
第五章 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的程序
第十一条 专业所属单位对拟建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初步的考察论证,在考察论证基础上与基地依托单位进行协商,达成协议,填写《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登记(申请)表》,报教务处审核备案。
第十二条 教务处在各院(系、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对二级学院报送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审核认定。
第十三条 学校将根据院(系、部)意见和专家组评审结果进行审批。
第十四条 学校批准后,院(系、部)与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签订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一式三份,分别由教务处、实践教学基地、院(系、部)保存。
第六章 实践教学基地挂牌仪式
第十五条 实践教学基地确定后,实行挂牌公开运行,举行挂牌仪式。挂牌仪式由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教务处协助落实。经学校评选公布出来的实践教学基地标牌,由学校统一制作。
第七章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第十六条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专业都要有足够数量、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院(系、部)要根据所属专业的教学需要,科学规划,做到立足专业实际,面向社会,积极创建和发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第十七条 实践教学基地在主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学校本着“扶持发展、适当平衡”的原则,对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分类管理。
1.对于主要服务于教学、收入用于维持正常运转和再建设、不进行收益分配的实践教学基地,学院鼓励其走自我发展壮大、良性循环之路。
2.教务处负责基地的宏观管理,掌握基地的运行情况,为院(系、部)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服务。
3.对于教学、开发、经营一体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将纯收入全部上交学校财务处,由学校留作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基金。
4.学校对已建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资产评估,对资产增值显著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资产流失的,要追究基地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
5.院(系、部)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根据所辖基地的实际情况和性质,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报教务处备案,自觉接受学校的监督。
第十八条 检查和评估
1.为促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规范管理、教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将组织进行系列检查与评价,包括组织有关专家对基地及实践教学工作进行不定期检查,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深入了解和掌握基地的现状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情况。
2.学校按《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评估办法(试行)》每3年组织一次评估,评选优秀实践教学基地、优秀实践教学管理者和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建设不好的、问题突出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要限期整改,如仍达不到要求,要依法解除协议,经学校批准收回基地牌匾和撤销实践教学基地称号。
第十九条 经费划拨与使用
1.为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正常运行,对学校新认定的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资助经费5000元人民币,作为实践教学业务联系和基地活动经费。
2.教务处统一划拨经费,各二级学院对此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不得用于其它方面。此项经费的使用采取报销制度,报销前须到教务处审核登记。
3.对于校级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指两个院(系部)及以上单位共建的,其使用资金按学校文件公布的单位数,由教务处负责平均分配,具体建设项目由院(系、部)协商。
4.学校将定期检查基地建设和运行情况,对于没有按实习计划和大纲要求完成实习任务的实践教学基地,将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扣减或延缓拨付实习经费;对不合格或有名无实的实践教学基地将追回经费并取消相关资格。
第八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践与成效
浅谈中职机电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功能与成效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技能训练的系统场所,学生可以在一个仿真的工作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
职业学校学生主要是学一技之能,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各工种的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经过2、3年的锻炼后进入企业,直接到工作岗位上,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之后并不一定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而目前大部分的学生进到企业之后,企业要先对他们进行二次培养,才能真正地适应岗位需要。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竞争激烈的时代,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将企业和实训基地结合起来,使实训基地具有生产的功能,将传统的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
1、由于中职机电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设备,师资条件差,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搞教学难度很大,对机电专业要把教学搞好,难度更大,设备很难达到学生工位的需求,实习材料的消耗性太大。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能使实训成本得以极大降低,使生产性实训成为实训教学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即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或技术研发的同时,完成对在校学生的实训任务。同时会促进学
生技能的提高,学习效率高,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的调动积极性。
2、从教师层面上,由于大部分的老师是从校门到校门,实践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没有工作经验,在教学中可以传授的东西很少,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老师要参与生产性实训,产品引进、来料加工等方面要全程参与,理论上得到了升华,老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容量不断的扩大,反过来,提高教学能力。而且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训项目也由以往的传统性实训转变为真正的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涉及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企业的产品往往不是某个学科教师可以单独设计生产的,需要一些跨专业的教师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将会促进专业发展,机电专业发展没有新方法、措施很难发展,通过生产性实训,能够达到和企业对接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提高了老师的水平,对社会声誉起到了广泛的宣传作用,并且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4、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当今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全球一体化促使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可能成功,沟通和合作变得十分重要。学生通过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并且经常一起交流、商讨、争论以设计较佳的研究方案,最后通力协作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综合效益如何影响着整个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教育以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的社会效益为最高目标,不但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尤其要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建立稳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重点,开拓市场才有活力和生命。
1、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控制实训过程成本
由于实训产品基本上都是直接加工或半加工,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只能赚一点加工费。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科研能力,设计、开发有科技含量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实训基地收入。
2、提高产品合格率
我们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初次加工产品时,或多或少会出现操作上或技术上的问题,会产生一些残、次品,降低合格率。这需要加工前先模拟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后再进行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加工要求,不同的加工操作方法,加工的先后顺序在反复生产实际得到解决及其强化。生产性实训由于加工的产品数量众多,学生生产加工时同一操作在一定时间内重复多次,由技能上升为技巧,从而提高实训产品合格率。
3、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
由于企业承担着学生技能训练的重要职责,在企业氛围中感受工厂生产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性,学生在企业的训练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工学结合教育的成败。所以,选择合适、对口的合作企业是学生掌握技能及与企业接轨至关重要的一步。
4、加大对外生产的规模
为解决机电专业学生学用分离、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学生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训的问题,例如我校针对纸品机械市场需求旺盛,学校有较强设备、技术条件等优势的实际情况,自发研究生产组装了无纺布机械。由于我校成立的公司是属于校企,同时生产产品多属小件,单件产品利润较少,需增加加工数量,提高效益。
实现中职校内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探索多种问题,将实训基地建成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城市社区市民教育培训基地、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鉴定基地、产学研结合基地、师生技术创新和制作基地。这样才有生命活力,有效地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和发展力争,才能成为促进职业教育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实训基地建设才能获取更大效益。
第四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学生在校期间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内的实训基地进行各工种的实习,以提高技能水平,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企业之后并不一定适应企业的生产需求,还要经过企业的二次培养才能真正地适应岗位需要,这样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改变这种状况,各个学校都在探索将企业和实训基地结合起来,使实训基地具有生产的功能,将传统的消耗性实习转变为生产性实习,学生加工的零件就是企业的产品。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教学队伍的建设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也是建设的难点。企业的产品往往不是某个学科教师可以单独设计生产的,需要一些跨专业的教师合作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打破以往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团队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如何抓好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也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丰富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具有参考价值。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八合一”。
生产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教学用具与生产工具合一,作业与产品(作品)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八合一”,可以看出,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是老师也是师傅,要让学生实习的任务和企
业的产品一致,又要在完成实训的同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这不是传统教师单兵作战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有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
1、教学团队的规模
组织行为学的团队理论,AOL公司的总裁说,优秀团队的秘密在于:“往小处想。理想的情况下,你的团队人数应该为7-9人”。他的建议是有不少证据支持的。泛通常来说,最有效的团队规模不超过10人。而且专家建议,在能够完成任务的情况下应该尽量使用最少的人数。
基于以上观点,教学团队的规模应参考管理学上团队规模的经验,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一般以团队专业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3-6人,年轻教师5-8人,服务性人员1-2人,总数不超过20人为宜。
2、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为提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效益,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制定实训基地指导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通过“内部培养,生产实践,同行交流,企业引进”等方式,加强基地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培育一支专兼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实现实训课堂与企业生产岗位的无缝对接,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图1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1)建立校企互动的实训基地双向交流机制
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过程的质量,实现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深层次合作,构建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教学团队成员到企业顶岗实践的交流机制。
(2)教学团队专业带头人选拔、培养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的“领头羊”,是教学团队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拔具有丰富的企业背景,深厚专业造诣,具有对专业整体建设、规划、协调的能力,具有教科研能力、产品开发能力、业界交往合作能力的专业带头人,并针对专业带头人的弱势进行针对性培养。
(3)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建设
重点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骨干教师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专职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基地专职指导教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践,引导教师进入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全面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生产全过程,参与企业科研项目。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完成科研课题等方法,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使他们成为生产性实训的教学能手。
(4)兼职教师队伍培养
通过教师顶岗实践与校外实训基地互换引入了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通过为签约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方法,根据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聘任兼职教师,有效地解决了生产性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脱节问题。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根据生产性实训项目的需要,调配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训,有效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3、以生产性实训项目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把一个教研组的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随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的实训项目也由以往的传统性实训转变为真正的企业产品的设计、加工,涉及的内容不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这就需要多个课程的骨干教师成立教学团队,及时解决产品的设计、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应该以生产性实训项目来建立教学团队,这样的教学团队可以跨学科,跨系部,在学生的生产性实训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在教学改革工作中团结协作、互为补充,可以有效推进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1、存在的问题
(1)教师团队专业带头人素质要求相当高,缺乏足够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骨干教师以及专任教师的真正的“双师”素质培养需加强。
(2)团队成员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理论、技能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不能主动深入专业课程改革,师资水平制约着生产性实训的水平,专业建设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3)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环境还有差距,不利于教师开展生产性实训。
2、改进计划
(1)加强专业带头人的素质培训,通过企业挂职、顶岗实践、技能培训、参与企业技改等方式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有能力带动整个团队教师水平的提高。
(2)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对团队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培训,使团队教师主动适应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需要,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提高。
(3)进一步增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使生产性实训环境更接近企业生产环境。
四、结束语
传统的消耗性实训转变为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实训基地教师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带着问题深入研究,培养一支优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团队,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案例
论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王晓江,罗怀晓,张普礼 梁熠葆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本文在对校外实习基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托校办实习工厂、按照“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指导下,在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校内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其它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养成至关重要。拥有功能强大、设施齐全、服务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具有真实企业化育人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衡量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依据之一。教高
[2006]
14、16号文件对此均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和院校举办者,要努力提高示范院校基本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要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多年来,我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理顺管理与运行机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协调生产与教学关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同时仍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解决。
一、校外实习基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性生产实习实训,是很难落实和操作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缺少完善的、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未使企业将接收学生实习作为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在校企合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如减、免、退税等,致使大部分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政府应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法律规范的职能,给予企业优惠政策,促使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建立校企联合、合作共赢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加强日常监控与考核。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一方面急需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希望毕业生能够达到零适应期;但另一方面企业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习实训不够支持,或者是没有精力顾及。因为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必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企业要生存、发展,也离不开市场竞争;同时又由于受技术保密、安全责任、进人计划、食宿条件、生产安排和管理等客观因素,以及怕麻烦、怕影响生产等主观原因的影响,致使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很难落实和有效实施。
三是学校方面。对于校企合作,学校始终是积极主动的,但实际多是依靠私人关系(领导、校友、朋友、同学等)在维持,学校无法对企业提出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存在所谓“一头热”现象。即使有的企业愿意接收学生的实习,但限制性也太多,这也不许动、哪也不许摸,这里不能去、哪里不能看;而且实习费用较高,学校难以接受,也很难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当然也有部分院校主动性比较差,存在等、靠、要思想,一切只是理想化的设想,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校外实习和实训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保障。
由此看来,“物美价廉”、“合作共赢”的校外实习大多只能是“理想”,高职院校要真正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调整思路和做法,必须要有学校能够掌控的基本实训条件,必须要有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作保
障,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比较接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经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实习,达到企业“准员工”的技能水平后,企业可根据用人需求,选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样,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到企业的顶岗实习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积极主动,因为现在的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没有后顾之忧。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之路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和1992年并入的陕西机械工业职工大学。学校创建之初,就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定要求,一并建立了校办实习工厂——咸阳机床厂,主要生产工具磨床系列产品。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校办实习工厂经历了生产规模由小到大、技术含量由低到高、产品结构由单一到系列化、主要功能定位由单纯承担教学实习任务到既承担教学实习又从事产品生产的发展过程,是国内同类院校中规模相对比较大、工种比较全、与学院主干专业设置配套、技术水平较高的校办实习工厂之一,拥有与学院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的产品系列及经营方式,是全国机械行业精密工具磨床定点生产厂,国家《工具磨床、多用磨床、卡规磨床机床标准》制定单位,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已通过ISO9001、ISO2000标准认证,拥有国家《出口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生产有五大系列二十多个品种的“XMT”咸机牌精密工具磨床,年产600余台,占全国同类机床市场份额的40%以上,多个品种曾远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同时提供25个工种、300多个生产实训岗位。近年来,校厂联合开发研制出8种多轴联动的精密数控工具磨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是学院长期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和同行的高度认可。校办实习工厂与学院作为教学共同体,两者同生共长、相辅相成。学院充分利用依托校办实习工厂资源,构建了“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仿真演练——技能训练——实际操练——顶岗锻炼”逐级递进的学生能力培训体系,实现了“专业系部——校办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特别是1999年学院改制建院以来,进一步明确并完善了校办实习工厂“既出产品、又育人才”和“以产养教、以教促产”的功能定位,使其更好成为学院人才培养和生产经营的“两地、两场”,即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高科技产品生产场所和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场所,构筑“校厂一体”的学生能力培养平台,营造“工学结合”的能力培养环境,实行“校厂双向互动”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形成了“前校后厂”的办学格局,为大力推进和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证和软硬件基础,具备真实的企业化育人环境,可实现从产品开发、原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产品装配、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一条龙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实施过程,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使教学从课堂直通车间,学习与就业顺利接轨,让学生逐步提升适应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尽快向员工角色转换。
由于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院社会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保持了“出口畅、进口旺”的良好发展态势。2006至2008年学院第一志愿报考率大幅提高,分别达到110.7%、193.2%、238.5%;新生报到率稳中有升,分别达到86.23%、90.17%、92.41%;毕业生就业工作屡创佳绩,首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7.65%,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省高等院校就业先进单位”。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综合评价的称职率为99.84%、优秀率为54.65%。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自身建设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依据学院国家示范院校建设方案要求,以校办工厂为依托,按照“资源优化重组,机制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的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
由于历史等原因,近十多年来,许多学校的校办工厂已从学校剥离,成为独立的社会企业;因为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部分学校的校办工厂已因为不能很好处理生产与教学实习的关系,而逐渐从实际产品的生产中退出,变为纯粹消耗性的仿真教学实习车间;部分校办工厂规模小,甚或产品和设备与学校主干专业不配套,实际上并不具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也起不到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作用。我院几经周折能够得以将校办工厂完整保留下来,方便了教学,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任务得以有效落实和实施,但仍存在诸如校厂如何深入融合等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
为更加有效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使学院长期办学形成的“校厂一体、产教并举、工学结合”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深入,需要对原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优化重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围绕学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使各专业实训设施相对集中、形成规模与体系,组建五个融“教学、生产、培训、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分步实施;以产养教,以教促产,产教并举;优化整合,强化功能,创新机制。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中,实现三个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习基地。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一是生产性原则。作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是真实的产品生产,真实的生产性企业;二是先进性原则。跟踪技术前沿,充分体现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仪器设备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适当压缩传统产品,扩大高技术含量、高利润产品。三是开放性原则。实习基地要能够为多方面提供服务和提供多种服务;以生产为主,规模适度,为教学服务;扩大教学实习,为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岗位;四是市场性原则。要立足市场,降低管理、运行、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建设过程中,考虑工种、设备、工艺流程在反映企业生产实际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一是必须保持生产性,产品要面向市场,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保证职工收入;二是必须提供教学实习,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真实的生产性实习环境,并减少学生实习消耗,主要是为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所以在建设中,必须要有意识地预留一些岗位给学生顶岗实习;三是必须保持适度的新产品研发、试制与推广,以确保始终处于技术前沿;四是必须保持“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具体措施:我们以校办实习工厂为主,工业技术中心、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数控工程系相关实践教学资源为辅,统筹安排,形成规模大、工种全,融“教、学、做”一体化,“实验、实训、生产”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具体包括改扩建七个实习车间和四个实习中心。
七个实训车间分别是机床电气车间、机械加工车间、机床装配车间,焊接车间、铸造车间、热处理车间、钣金加工与塑料成型车间,主要承担机电类各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任务;在车间、工种、工艺流程、设备仪器等安排上,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四个实习中心分别为:一是计量与检测中心,将原工厂计量室、机械工程系公差测量实验室、数控工程系精密测量实训室资源整合,组成计量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机电类各专业学生实习和生产活动;二是工具中心,将原工厂刀具、夹具、量具库、机械工程系工艺工装实验室、夹具实验室资源整合,形成工具中心,服务于生产和机电类学生的教学实习;三是设备维修中心,由校办实习工厂负责机械、机床、电气、动力等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同时为机床维修专业、数控维修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及机械、电气类其它专业的学生实习服务。并建立机床拆装实训室,供机电类专业学生实训实习。四是热加工检测中心,将原材料工程系无损检测与理化检测实训室、基础部力学性能实验室、工厂试验中心资源整合,组成热加工检测中心,主要服务于检测专业、热加工及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办工厂)建设中,我们还将改扩建2万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厂房,添置8大类、18个品种、20台套设备。项目整体实施后,将进一步扩大生产性实训规模,实训岗位将由目前的300个增加到460个,实习实训能力将达到每天1000人的规模,所有重点建设专业和专业群的生产性实训均得以有效保障,实现设施先进、功能强大、覆盖面广、资源共享、全方位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原则
在“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教学任务由各系承担并负责管理,使学生达到本专业初、中级工水平;校内生产性实训由校办工厂承担并负责管理,学生实际操练,并帮助工厂生产产品、创造价值,学院在提供一定实习经费支持的同时,工厂也付给学生一定的劳动报酬,达到“三赢”目的;校外企业顶岗实习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共同管理模式,学生按照“准员工”角色进行管理。
2.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一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由校办工厂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主要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青年教师的技能培训与挂职锻炼。
二是校办工厂和学校的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交叉使用;有关费用由学校与校办工厂统一结算,以保持校办工厂财务的独立性。
三是实践教学任务由教务处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各系部、校办工厂分别下达,教学质量管理中心负责教学实施过程的全面督导与质量评价工作,确保各项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四是学校对校办工厂的考核,除完成一定生产任务、保证本厂职工收入外,还要考核其完成教学实习任务情况及“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服务、生产性实习条件、环境建设等情况。
总体来说,我们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初步实现了生产与教学协调发展,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但距离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诸如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管理与分配制度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2006-11-16.[2] 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Z].教高[2006]14号,2006-11-3.[3] 翟轰.校厂一体,产教结合——前校后厂办学模式的案例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4] 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建设的探索 [J] .中国高教研究,2008(2).
[5] 胡春宝.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注:本文已经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