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

时间:2019-05-15 04:3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

第一篇: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

内容摘要〗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在“动中生疑”,“疑中生趣”,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新知的最佳心理状态。我觉得设计数学问题情境应从新旧知的差异、从操作活动、从身边生活实例、从研究者角度、从旧知的整合引入。同时把握好创设问题情境的几个原则,及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而使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同时进步,达到德育、智育双重教育的目的。〖关键词〗数学教学;发现问题;创设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纽带。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经验,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的技能,体验学数学的价值。在“问题情境”中,问题是核心。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产生学习的原因是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是问题,培养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动力是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那怎样巧设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去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使他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呢?下面就结合我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体会到的来谈谈这方面的一点认识。

一、数学问题情境的涵义及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学生已经有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法一时不能同化接纳新知,从而产生一种力求问题而又不能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问题情境”顾名思义,它由问题和情境两个部分组成。“问题”,即数学问题。这里说的数学问题是指与学生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在当前状态下还难于理解的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具有一定难度的、不可以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轻易解决,需要学生努力而又是力所能

及的问题。“情境”,指数学知识产生或应用的具体环境或氛围。这种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经验性的想像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甚至是群体的学习气氛等学习环境。情境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

我认为一个问题情境的构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1、老师所展示的学习材料应该是学生未知的。

2、这个未知的知识要能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贮备发生矛盾冲突,造成认识不平衡。

3、新的学习材料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有关联,通过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复活”或改组,使新知同化,得以纳入原认知结构中,扩建成新的认知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源泉,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1)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学习过程被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中,设计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积极思考,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

二、如何设计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1、从新旧知的差异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当新旧知识联系比较紧时,可以在复习旧知的过程中,为新知埋下伏笔,使学生在“复习”中,学习新知,激起认知冲突。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可出示下列这样一组计算题,让学生计算28÷4、17÷8、15÷7、35÷11,学生认为这是旧知,当他们顺利地算完了前面两题,在计算后面两题时,出现了怎么除也除不完的情况,商的小数部分一些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新情况把他们带入了欲罢不能的问题情境中。

当新旧知识有层次的区别时,在抓住已知和未知间的内存联系后,我们可以对旧知适度伸延,使学生的已知与伸延后的旧知间出现脱节,从而引出问题情境,例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可先让学生做如下几道除法题:18÷6、180

÷60、1800÷600、1800„„0÷60„„0(被除数和除数末尾各有100个0)当他们计算最后一题时,原先具备的除法经验不能计算这题了,又充满了认知和困惑。在应用新旧知差异性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建构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2、从身边生活实例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抽象的数学源于生活,来自具体,在生活中产生了数学,而最终又应用于生活。关注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不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必须改变课堂等于教室、学习资源仅限于书本的观念,强调对“生活的回归”。要使学生意识到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学习的课堂。在教学中应从新知识的契合点和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创设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之形成积极状态,产生急于提出问题的强烈心理趋势,并趁势提出数学问题。创设与现实生活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情境。

如在一年级“物体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在他们初步认识了物体的各种形状后,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心特点,布置学生回去观察自己家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与家长探讨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的,为什么?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如硬币是矮圆柱容易存放,茶杯做成圆柱体既美观又节约材料等。这样学生们通过实践及身边的物体进一步认识了这些物体,并且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了知识,而且也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注意一是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教学素材;二是尽可能激发学生发散性的提出相关问题;三是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与筛选,选择切合教学要求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并不是刻意追求解决所有问题。

3、从研究者角度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学生的模拟研究活动体现为探究的兴趣与过程,保持和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利用科学研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并进行数学学习,要设法把发现提出问题的角色让给学生,教师不要包办;同时要注意不拘泥于前人经验,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在我听一节“圆柱体侧面积”时,老师要学生探究圆柱体侧面积与什么有关联时,我觉得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课前就准备好一张标有长、宽数据的长方形纸,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指导他们进行操作,探求知识,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会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在一卷一摊中,使学生以研究者的角色出现,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逐步了解数学的探究过程方法。这样不但弄清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的由来,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4、从旧知的综合应用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在学生解题的时,会不自觉地联想以前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条件相似的题目,有没有做过结论相似的题目。都是可以利用联想来创设问题情境。据此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找出问题相似的地方,或“形似”(条件或结论一样),或“神似”(方法或解题思路一样),形似题称之为一题多变,而神似题则称之为多题一解。

在学生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和分数乘除法后,为这两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可出示这样一道题:狐狸和黄鼠狼进行跳跃比赛,狐狸每次可向前跳1/3 米,黄鼠狼每一次可向前跳1/2 米。它们每秒钟都只跳一次。比赛途中,从起点开始,每隔 2/5米都有一个陷阱,当它们之中有一个掉进陷阱时,另一个跳了多少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学生知道计算最小公倍数,也知道分数计算,但对于分数的最小公倍数课本没有涉及,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分析,当狐狸(或黄鼠狼)第一次掉进陷阱时,它所跳过的距离即是它每次所跳距离的倍数,也就是(或)和 的“最小公倍数”,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再针对两种情况,分别算出各跳了几次确定谁先掉入陷阱,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利用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应当培养学生联想、逆向思维的能力与习惯,以及善于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2)

5、从操作活动中引入,设计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理解,进行操作演示,可以从中引发矛盾,促进思维。而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

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认知始于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才能有认识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归纳的能力。

(3)

例如教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老师演示用刀切土豆成长方体,一边演示一边说“一刀出面,二刀出棱,三刀出顶,若是用刀垂直各个面继续削下去又会怎样呢?通过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动脑,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是产生疑问、解决问题的过程。动手操作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应注意在操作中激趣、趣中生疑。老师在设疑时,不但要注意“疑”设在新知识的重点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先把一些做好的三角形放在信封里,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会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当你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了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而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就不能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呢?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此时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已经成为一种 “自我需要”,为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问题情境设计几个原则

1、阶段性原则

在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是不同的。低年级的儿童更容易走进直观、生动、形象的数学,中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走进和接纳身边生活中的数学,高年级的学生容易被富有挑战性,实用性的数学情境所打动,因而创设情境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

2、个性化的原则

我们经常碰到,某地区的情境到另一地域创设学生的认知不能被激发。去年创设的情境今年创设同样的情境,学生的认知冲突同样不能激发等问题。充分说明创设情境应关注不同班级,不同地域的班级,不同时间段学生所表现的来的个性,例如:农村特色,城镇特色,城市特色(地域个性),年龄特色,时间特色等个性特征。总之,合理的情境创设必须适合该班学生的实际和个性特征。特别

是在上公开课或示范课时,是借班上课的,更要先与学生沟通一下,改变你已经备好课中不适的地方。

3、问题性的原则

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将数学问题与儿童的生活有机的整合,使数学事实与儿童的经验发挥整体效应,因而,合理科学的情境创设必须有利于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运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冲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4、活动化的原则

活动是完成有意义的建构的前提。情境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运用“观察、操作、猜测、推断、推理、合作、研讨、探究发现”等方式参与学习。从本质上改变“讲数学”“练数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中,玩中”学数学,让学生在仿真的数学活动中,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及得到很好的数感教育。

(4)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以此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师范出版社2005年

(3)、杂志《课程·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期

(4)、杂志《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期

第二篇: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

巧设教学情境激起思维浪花

【摘要】目前,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许多专家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卓有建树的思想和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大多只侧重于思维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它只能解决学生“会思维”的问题,但学生只会思维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想思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迪学习动机,坚持一贯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同时具备兴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敏捷、灵活的发展。本文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创设悬念、设计问题、组织竞赛、利用知识冲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思维 悬念 设疑 竞赛 思维冲突

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也是日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许多有教学经验的专家对如何培养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卓有建树的思想和方法。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大多只侧重于思维方法的教学。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是培养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它只能解决学生“会思维”的问题,但学生只会思维还不够,还必须使学生想思维,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启迪学习动机,坚持一贯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只有同时具备兴趣、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学生,其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敏捷、灵活的发展。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激发学生思维兴趣,作了如下的探讨。

一、精心创设悬念,点燃思维火花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设置悬念是设疑的一种重要方式。悬念是引起人们对事物关注的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渴望获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答案。产生非知不可之感。课堂教学中若能巧妙设置悬念,则可“一石激起千重浪”,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火花。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方式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最多的机会是一节课的开头,悬念设于课头,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把精力引向教学中心。这种情况常从概念、法则、公式的实质之处设悬念。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在课头设悬念。教师讲:“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在今后的学习中,常常要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不论这些数有多大,只要你们把这些数(如:8460、97825、11578等等)告诉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很快判断出这些数是否能被2、5整除。”教师的准确判断使学生感到莫明其妙,从而使他们急于想探知:“能被2、5整除的数”的其中奥秘,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急于追索新知识的激情去认真学习。

在课中也可根据需要设悬念。例如: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内容时,当学生已懂得“整除”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时,眼看课的高潮已过,这时,教师及时拿出一张卡片问“a÷b=15,a一定能被b整除吗?”学生思维一触即发。顿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同学都处于紧张的思索中。有的说:“a一定能被b整除”,有的说:“a不一定能被b整除”。经过互相讨论之后,有一位学生举例说明理由,当a=15,b=1时,15÷1=15,所以,“a一定能被b整除”,大部分同学同意这种说法,但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位学生觉得这种说法不对,他说:“当a=1.5,b=0.1,1.5÷0.1=15,所以,a不能被b整除”。后一个学生补充得多好啊。同一个问题,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用正反例子来强化概念,使学生对“整除”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此外,有些内容还可在课尾设悬念。课尾设悬念,虽然课已结束,但学生仍然带着一种回味无穷之感觉去复习下节课的内容。可见,课尾设悬念使其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魅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适时质疑启发

教师在教学中只有不断设疑,才能使课堂气氛跌岩起伏。有疑才能产生认知需要,才能产生积极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通过质疑来引发学生思维。

首先,教师要视具体情况向学生提出疑问,通过“疑一问一激”来促进学生思维,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教师必须明确“教什么”、“怎样教”等。这样才能做到重点处设疑,关键处启发,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看看这个正方形可以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学生经过动手做实验,发现沿正方形对角线对折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并且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恰好等于正方形内角和的一半。因此学生探索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发现规律,教师接着问,“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十分高涨,有的凭着主观的猜想,说是180°。教师据此质疑----这个结论对吗?追问----你是怎样得来的,激----看谁先得到正确的结论,当教师问到他是怎样得来的,他却说不出道理来。这时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障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在最关键处做了启发。请每个同学拿出自制的锐角三角形纸片。标上角

1、角

2、角3。当堂撕下两个内角,与第三个角挨紧排起来。(如图)这时,学生发现这三个内角正好拼成一个平角.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学生在教师半扶半放下获得成功。内心感到更大的喜悦和更强的兴趣。教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因为学生已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故此,个个欲试,人人彷照刚才的方法,同样发现“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这样,学生不但动脑、动口,而且动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拼”等实验活动,探索出“三角的形内角和等于180°”这个结论。

其次教师还可以略施小技,“故设陷阱”,故意出现典型错误,让学生产生疑虑。例如:教师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把一个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每个三角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将三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一位学生回答。剪成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90°,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形和是540°。此生的回答,引起了大多数同学的异议,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课堂上形成热烈的气氛。这种“欲擒先纵”的办法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大有裨益,而且可以预防学生以后犯类似的错误。

三、适当组织竞赛,促进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如能适当创设各种竞赛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斗志,能使教学活动既紧张又和谐,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中,可以开展速度竞赛,求佳竞赛,看谁的解法最简洁而巧妙。鼓励学生,求异竞赛,勇于提出独创的见解。看谁的方法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因此,我注意循序渐进地加一些“多解”的题让学生练习,以锻炼他们的求异思维,以及知识抢答题等。无论竞赛的形式如何,无疑都会对学生积极思维起一定促进作用。但教师要注意恰当评定竞赛成绩。否则,会造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过分的优越感,甚至骄傲,自以为是,而成绩差的学生则产生自卑感,更加畏缩不前。同时,竞赛次数不宜过多,过多的竞赛还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集体团结。

四、利用认知冲突,促进积极思维

当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有几种可能性几乎相等的答案供选择时,他们往往产生认知冲突,不知选择哪个好,心理具有困惑不解和不和谐的感觉时,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求知欲和好奇心又是激发思维活动的一种内在的情感力量,它对思维具有激活和指向作用。冲突的解除过程就是认知结构自我调节和完善的过程,是理解的深化过程,因而是积极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利用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选择题的各个备选答案之间往往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具有迷惑性。因此,教学中可以把概念编成选择题,利用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促其思索,强化要领的本质。此处,还可以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之间的矛盾。创设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

以上几点是创设思维兴趣的方法。此处,教师利用精湛的教学艺术,诙谐有趣的语言,富有意味的问题,以及别具一格的教学之美等因素也可以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

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情境

“问题―情境”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构建一个以情境为基础,学生在学习中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的过程。科学的情境设置,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程度,以及参与教学过程的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让学生面对适当的困难,经受锻炼,体验成功,有利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迁移和拓展,从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获取新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颖的引入方法牢牢地将学生吸引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提升数学教学效益。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及课后反思,列举一些高中数学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案例与广大教师共享。

1.创设生活情境

案例1:等比数列前n项和

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问题一出立即有人说“愿意”,每天1000真的很诱人啊!有的同学却开始沉默了:这真的是一笔划算的买卖吗?

案例2:分段函数

某人买西瓜,价格表是这样的: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下9斤以上,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家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整数。可是这位聪明的顾客却说,你不仅没有少要,还多收了我的钱„„请问,顾客是怎么知道店家坑人的呢?

总结:通过创设生动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设置推理悬疑

案例1:二项式定理的引入

今天是星期四,那么从今天开始2015天以后是星期几呢?

案例2:集合的性质引入

在一个村子里,只有一位理发师,他为自己定下了这样一条规矩:“我只为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那么问题来了:理发师该不该为自己刮胡子呢?

总结: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3.参与游戏环节

案例1:“二分法”的引入

在央视“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议论,趁机我拿出准备好的手机:大家看过来,这款通讯设备采用最先进的水滴型造型,外观精美,画质优良,哪位同学能以最快的速度竞猜价格呢?

案例2:“几何概型”的引入

拿出事先设置好的转盘游戏:规定当指针指向某区域时,甲获胜,否则乙获胜。求甲获胜的概率是多少?

总结:通过一些生动活泼、有趣简单并与本节课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游戏,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求知欲。

4.讲述有趣故事

案例1:等比数列求和的引入

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排遣郁闷的心情。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这位聪明的宰相到底要求的是多少麦粒呢?最后这个国王能不能兑现他的承诺呢?

案例2:“算法”的引入

“曹冲称象”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当时年仅6岁的曹冲用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许多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请用自然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

总结:生动的故事引入,不但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让学生真切领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这样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出了示范。

5.动手操作实验

案例1:“椭圆的概念”的引入

课前准备道具:纸板一张,图钉两个,绳子一根,铅笔一支,上课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在纸板上画出椭圆。钉线法实验画椭圆,让学生研究这一曲线的定义和范围、对称及离心率对椭圆形状的影响等。

案例2:“指数”的引入

一张a4纸最多可以对折多少次?

尝试一下可以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能令第八次折得上去,为什么呢?

总结:运用实验进行教学,往往能把学生带入问题的世界,激发其探索欲望。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善于运用实验操作,使学生“欲知而不得,欲说而不能”。

6.融入诗词史话

案例1:三视图的引入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都有什么感觉?”

“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都得到不同的效果。”

苏东坡的一首《题西林壁》把同学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达到了一定的效果跨越学科界限,再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数学知识(如何观察物体)。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意识,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的“美”。

案例2:不等式中的恒成立问题的引入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不等式问题是高三综合复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不等式能成立问题、不等式恰成立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大部分同学的感觉就是这首诗描述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种伤感,一种无奈,却又流露出一种征服的情感。

总结:贴近的生活环境或者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可以更有效激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

创设数学情境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是教学设计中不可避免的首要问题。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在新课引入过程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活动。

第四篇:巧设问题情境

巧设问题情境

---开启小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金钥匙

保太中心小学 李国祥 孔祥海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施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这就是说,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通过巧妙提问,创设悬念的情境,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使教材紧扣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巧设问题情境更是教学最优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问题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巧设的问题情境与师生教学互动中衔接、延伸、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小学生就很容易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使课堂具有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课堂更能呈现小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我曾经在保太镇教研室组织的一次低年级教学观摩中,欣赏了《新乌鸦喝水》的寓言故事教学活动。《新乌鸦喝水》说的是有三只小乌鸦比赛看谁先喝到小口径瓶子里的水。其中两只小乌鸦按照老前辈的办法,忙忙碌碌到处找石子提升水位。第三只小乌鸦却独辟捷径,叼来一根空心麦杆插进瓶子里,轻轻松松地就喝到了水。听完故事,那位老师问小学生:“听完这个故事,你最想对两只乌鸦说什么呢?”小学生面露难色,小手都懒得举起来,不知道要对乌鸦说什么。教师的目的是想让小学生明白两只乌鸦不动脑筋,所以输给了第三只乌鸦。由于问题涉及的面较大,较笼统,小学生们难以回答清楚,好在那位老师及时灵活的调整了问题:“看完故事以后,你觉得哪只乌鸦喝水的办法更加好?为什么? ”话音刚落有的小学生就说开了,有个小学生懂了:“第三只乌鸦的办法好,她动脑筋了,跟老乌鸦的办法不一样,他赢了。”两次提问的不同导致了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一个好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提问是否科学、合理且具有艺术性。因此,深入研究教学中的提问,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小学生学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它是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发展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可见巧设问题的重要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除了要服从语文教学原则外,更应反映出自身领域的带规律性的认识。即应遵循“认知与情感互相渗透;语言与思维同时训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个体参与和群体齐进”四个原则。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巧设问题情境 构建高效课堂:

一、巧设导入问题情境 激发引领学生进入教学

1、巧设问题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问题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问题,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了坚实的基调。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

课堂教学之初,结合课文,在导入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动脑的习惯,更为一堂课创造了探索的气氛。

2、借古诗词创设问题导入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讲究意境,而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运用与课文相关的古诗词做铺垫,可以创设一种优美的情境,最快的激发学生的心理感受。譬如,在学习《西湖的绿》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感情去体验,所以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描写杭州西湖优美风景的古诗(如:北宋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等)。上课时我请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在老师的提示下,西湖美景仿佛一幅幅的图画呈现在同学们的眼前,通过诗句的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西湖那梦幻般的美景之中,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自然能够较好的理解课文。总之,精巧的问题导入设计,可以更好、更快地带动学生进入整个课堂情境之中,从而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二、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针对性提问是指教师能紧紧围绕要求提问,突破重点、难点,问在关键之处。这就是说首先要求我们教师心中有目标,有活动具体的目标。对于文学作品的重点教师可以围绕重点段提问,问题创设不在多而在于精,同时问题创设要随着课堂生成的变化而变化,师生的互动才精彩。因此灵活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这样能帮助小学生抓住作品的关键与核心。故事的关键与核心不外乎故事内容与人物心理的理解,在进行故事教学时,我们就应该针对故事内容和人物心理来设计提问,帮助小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例如,在教学《小猫种鱼》一课中,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小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小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

三、互动式的提问,帮助小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互动式提问,让小学生在讨论中发展表达能力,这种问题主要是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小学生们的积极讨论,使小学生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小学生们的情感与思维,使小学生愿意说,有机会说,只有这样才能加强生生互动,使活动气氛更加积极、和谐!在《小羊和狼》的教学活动中, 针对两只羊为什么会掉到水里去的原因, 我引导小学生讨论: “两只小羊碰到这种情况后, 该怎么办?”小学生们作出了种种推测: “两只小羊可以猜拳, 谁胜了, 谁就先过桥。”“可以采用轮流的办法, 这回你先过, 下次我先过„„”在讨论中, 小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你一言我一语,想出了好多办法, 积极地向同伴说明自己的想法和向老师介绍自己的妙招。这样小学生通过老师的启发和一定时间的考虑答案,组织语言,全面地概括出了为两只小羊想出点奇妙

总之,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目的只有一个,即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问题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热情,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帮助学生正确、迅速、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全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构建高效课堂打下基础。

第五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义。”“数学应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便告诉我们,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学好数学的目的便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数学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

一、数学教学中应重视问题的设置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精心组织学生提问,进而学生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常用手法。

首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其实,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中设置开放性的习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面对开放性的习题,学生会思考:“怎么条件不够?是不是有多种答案,是不是还有不同的方法?„„”,这样,数学问题就来了,学生就会发展意见,从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利用新知识,新问题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矛盾,提出学生力所能及,而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也就是“跳一跳,摘桃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状态,让他们在积极主动中集中智慧和意志,通过充分的思维活动去发现、获取知识,发挥、拓展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设置问题,善于引导学生提问,并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从而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数学教师中应注重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感或心境的氛围,情境理论认为,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情境不同所产生的情趣也不同,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学情境,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认为,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是他的亲切、和谐的笑容。课堂上,探寻、鼓励、肯定、赞许的目光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第二、提供感性的、探究性的并且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数学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数量丰富的直观背景材料,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辨别、抽象,从而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一些研究素材,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思考,通过观察、分析、类比、归纳、作图等程序,探索规律,建立猜想,并进行逻辑验证,从而得到法则、公式等新知识,并且获得一定的探究能力。

第三、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获得自信,充分发挥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生息和时代色彩,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数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能够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价值。

下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激起思维的浪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内容摘要: 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寻求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求知欲,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

    巧设教学情境 快乐学习英语

    巧设教学情境 快乐学习英语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优化教......

    小学美术-巧设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驰

    巧设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飞驰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之作 王岳 教师251110山东省齐河县华店实验小学 电话***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特......

    创设思维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创设思维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本文通过创设生活化,历史化,实验化,错误化的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思维问题情境中学到研......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