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生活第1课 文化与社会教学案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B.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一切文化产业 D.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
8.201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考虑到文化因素对竞选获胜具有重要意义,两党都围绕着文化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宣传,以期抢占文化的“桥头堡”。这体现了
A.文化是政治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 D.文化教育对政治起促进作用
9.2011年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这一部署
①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②能够使我国的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③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④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No.01
——从社会的发展看文化
编写:赵长荣
审核:郑来福
时间:2013.5.23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结合实际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和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能够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的状况。
【知识自主探究】
一.体味文化【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7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简要谈谈你对文化现象的普遍性的理解。
2.简要说明你对文化现象的多样性的理解。
3.文化的内涵:(在课本上找出并背过,默写在下面。)
4.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____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人是文化的创造者)(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通过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步培养出来的。(人是文化的创造物)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______,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7-9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5.文化的形式(1)从动态看:
(2)从静态看:
6.文化的社会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转化为_____
217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高一文化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社会
______。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提示:阅读课本9-1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
(1)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________是基础,______是经济的集中表现,_______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2)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__________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阅读课本第10页,理解文化对政治、经济影响的多样性。
2.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表现有哪些?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
3.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我国该如何应对?
【探究案】
1.文化不是一种物质力量,但是文化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起积极地促进作用。
3.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因此,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218
【拓展案】
1.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消费中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
①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文化 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1年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吉祥物“UU” ②某中学校园文化艺术节
③2011年11月3日中国“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对接 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 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3.2013年春晚背景设计很“亲民”,不奢华、不豪华,张扬了一种民族艺术氛围、中国特色风格、时代精神风貌、公民理想情感。看节目、读背景,如在享受一道时代文化盛宴。对于“文化”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就是文学艺术,是小品、相声、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的总称 ②文化离不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 ③文化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创作
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并不仅限于文学艺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官二代”李某在河北大学内撞两女生一死一伤,叫嚣“我爸是李刚”。这一经典语言,丰富了网络语言,也再次重现了几千年的衙内之风。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③通过人的活动可以透视人们的文化素养 ④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以工业建设史为大背景,通过鞍钢工厂甚至幸福大院这个小窗口,透过主人公的命运和人生,让观众得以一窥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鼓舞着有梦想的人们坚持不懈,勇敢前进。这表明
A.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6.中国邮政曾经发行了《海峡两岸建设》特种邮票,该邮票形象地展示了海峡两岸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由此可见
A.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B.文化能够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C.邮票成为展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 D.发行邮票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7.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我国网络游戏产业销售额猛增,并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219
第二篇: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必修(III)导学案设计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学生姓名:_________】【使用时间:2011-9-1】设计人:宋小敏【学案编号:①】
第1课孔子与老子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相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孔子:
1、历史定位:孔子是时期的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整理记录的_____________一书中。
2、思想内容:
(1)政治思想: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主要内容是“”和“”;提倡“”,逐步改良政治。
(2)哲学思想:对鬼神_____,把探讨和解决___放在优先位置。
(3)教育思想:
教育原则上,主张:“”;教育方法上,主张:“”; 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要实事求是;要反复温习,要有恒心;还主张要把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坚持正确意见。
3、历史影响:
(1)孔子的思想在当时,逐渐形成完整的,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2)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也被推崇为 圣人,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子:
1、历史定位:本原的哲学家。
2、思想内容:
(1)哲学思想:
①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的思想,摈除了“”的绝对权威。
只要能就可以.(2)政治思想:倡导“”,以“无事取天下”。
3、历史影响: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的哲学家。
(2)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包括、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 1 页,共 4 页 ②辩证法: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
[预习自测]
1.下列对孔子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A.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B.他要求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其思想具有保守性
C.他子主张“因材施教”,他兴办私学,只招收贵族子弟
D.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允许学生坚持不同于老师的意见.下列对孔子的“仁”和德政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性质
③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④维护奴隶制,反对社会变革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4.儒家思想之所以能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其根本原因是()
A.孔子是“至圣先师”B.儒家思想有助于消除分裂
C.“仁者爱人”思想与休养生息政策不谋而合D.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支柱在山东某旅游点,导游在一处为“杏亭”的景点讲解:“春秋时期,此人在这里大办教育,讲学授课,培养了大批人才。”你联想到此人的政治主张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6.“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下列对老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准确的是()
A.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B.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不断运动
C.认为事物相互依存且不断相互变化D.认为对立的东西相互转化.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
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
8.从历史的角度看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是()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思想;C.唯物主义思想;D.朴素辩证思想;
【合作探究】
一、为什么教材指出孔子的复礼是一种保守思想?“礼”的实质是什么?
1.礼,即周礼。为实现礼,孔子提出“正名”主张。所谓“正名”,就是正奴隶制统治之名,使周以来奴隶制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得以恢复和维护。这反映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实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为什么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在后世又被尊为“圣人”?
三、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也就是要求统治者“以德治国”。现在党中央又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决定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请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一下二者有何区别.(角度:社会前提、内容、作用)
四、合作完成下列表格,对比孔子和老子的异同。
五.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和我们的唯物主义辨证法是否相同?
积极:它体现了事物的矛盾性,同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因此它是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消极:它不是唯物主义辩证法
【能力提升】
1.(2005上海2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想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0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多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孟子 D.荀子
3.被全球主要宗教的代表作为人类和平共存的基本原则写入《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应该是孔子思想中的()A.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B.性相近,习相远也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2003年底至2005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孔子文化展”上,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时代开始,欧洲就承认这位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下列不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仁”学的提出 B.宣扬“吾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C.主张“为政以德” D.倡导“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5.孔子曾用“而立”“不感”“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名副其实,何虑无闻”与“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两幅寿联所贺寿主当时的年龄分别为()
A.20岁、30岁 B.30岁、40岁 C.40岁、50岁 D.50岁、60岁
6. 2009年4月25日,第十九届全国书交易博览会在山东举行。开幕式上由10部巨型“书”拼接而成的背景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 .因材施教 B .有教无类 C .温故知新 D. 当仁不让师
8.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9.《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全相反。说明孔子()
A.孔子也不明确答案B.偏爱某些学生C.有教无类D.因材施教
10.孔子强调”仁者爱人”最能体现他赋予”爱人”以教育涵义的主张是()
A.因材施教B.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C有教无类D.诲人不倦
11.孔子的学生冉求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抓紧,要立刻去做;而仲由敢作敢为,但做事鲁莽,孔子就教导他凡事要冷静,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教学理念?
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择优而教
12.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一、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国大夫季氏使用8排64人规格的乐队在庭院奏乐,被孔子看到,感叹到:“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材料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材料三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者焦土断垣,急切的问:“伤人了没有?”对于财产却只字未提。
材料四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材料五孔子聚徒讲堂,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
(3)材料五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3分)
第三篇: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2012---2013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导学案编写:高二历史组使用时间2013班级姓名
第1课《孔子与老子》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重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难点: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特点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产生的必然性。注意事项: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理科班探究题不做。【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学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并熟记基础知识,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打上问号,以备上课集体讨论、突破。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题目。【预习学案】
一、孔子1.简介:___时期鲁国人,著名的____家、政治理论家和___家,__ _学派创始人.2.思想内容 核心思想:(1)“_____”和“___”,其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仁”——“仁者爱人 ”①反对____________和任意______________.②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_____________.③实现“爱人”必须遵循“__________”之道,要求做到“,”
(3)“礼”——“克己复礼”
①实质:西周的_______________制度,维护奴隶制.②实现的途径: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按
照_____的制度矫正社会秩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孔子政
治思想中_____的一面.政治主张:“德”——“”
爱惜民力。实行“礼”治的同时,逐步_________。
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___________________。
教育思想:
①教学对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④学习方法:学与思结合,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
等.3.地位影响孔子思想在社会变革时代不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逐步形成完整的_______ _ 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___。
二、老子1.简介:______时期楚国人,思想家,_____学派创始人.2.《_______》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3.思想内容(1)哲学思想:①世界本原:“___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天命观:他还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③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转化.(2)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3)社会理想:向往“鸡犬之声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原始社会。4.地位影响(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______、______以及中国人的___________、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链接】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一】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你认为孔子的“仁”的含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在治国方面如何运用?【合作探究二】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他主张如何实现“礼”?“礼”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评价?
【合作探究三】
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的内容分析孔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作探究四】
孔子与老子思想的主要区别
(1)孔子的思想是积极入世,甚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体现的是一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执着精神;而老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避世思想,是一种看破规律、尊重规律的超脱精神;
(2)孔子的思想主要研究社会人际关系,对“天道”避而不谈;而老子思想则研究“天道”,用“道”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变;对现实社会则恰恰消极避之。【知识体系】完成下列表格
【预习检测】
1.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 2.孔子“克己复礼”中的“礼”,指的是
A.上古时候的禅让制B.东周时候的分封制C.西周时候的井田制D.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 3.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聚徒讲学,弟子三千”,这主要得益于他的A.创办私学B.因材施教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 4.清康熙帝为北京孔庙提写“万世师表”的匾额,主要是为了 表彰孔子对中国古代
A.政治思想的贡献B.伦理道德的贡献C.哲学思想的贡献D.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贡献 5.下列对老子哲学中的“道”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万物的本原B.抽象的概念
C.具体的物质D.不可名状的自然本体
6.老子指出:任何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如高和下、前和后、有和无、难和易等。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这体现了他哲学中的什么思想
A.道为万物本原B.辩证法思想C.天道自然无为D. 无为而治 7.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齐聚巴黎,他们在《巴黎宣言》中写道:“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摘自《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摘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4分)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4分)
【课堂检测】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者爱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学派是()
A.法家B.儒家C.墨家D.道家 2.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A.仁者爱人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下列能体现出孔子“教育公平”思想的是()A.“有教无类”B.“因材施教”C.“温故而知新”D.“当仁不让于师”
4.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出了一份考卷,应考者300多人。有一道题要求考生列举崇拜的人物,统计结果是“崇拜孔子157人,孟子61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B.孔子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较大 C.孔子倡导“天法道,道法自然”D.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5.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表明他()A.强调“大一统”B.推崇法的作用C.主张顺应自然D.相信天人感应
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7.答案要点:【合作探究一】
含义:仁者爱人;途径:忠恕之道;治国:为政以德。【合作探究二】 “礼”: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实现:“克己复礼”、“正名”。【合作探究三】
(1)经济: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3)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4分)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6分)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4分
第四篇:swasky《文化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新人教)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0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教案《文化生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作为全书的起始,在全书中起着开篇立论和探究导引的作用,后面各单元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并进行深入探究的,学好本单元,你就会明确学习本书的意义和方向,从而为本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通过感受文化,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利用文化塑造人生,增强人的精神内涵和精神力量;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主要内容】
本单元阐述了文化与生活的关系,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起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统阐述了文化的产生和作用。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两课: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二课—一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一课又分两个框题.一是体味文化;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主要内容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积极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社会,文化与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课也分为两个框题,一是感受文化的影响;二是文化塑造人生。主要内容包括: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对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文化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辉煌人生的作用。
二、知识结构:
三、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单元导语:
走进社会,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需求日益强烈,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可是,你是否认真思考过: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有什么作用?文化怎样影响人的成长?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将会看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三、【整体感知】:
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四、【相关知识】: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历史课本中历朝历代的文化发展。
(3)政治生活中关于综合国力竞争的相关知识。
(4)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入体会知识经济、文化经济现象。
五、【方法点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文导语】:
文化,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然而“熟知并非真知”。有人说,文化是知识;有人说,文化是艺术。究竟什么是“文化”?只要在社会生活中细细体味,我们就能真切地感悟“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力量。
七、【新课教学】: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一、【课程标准】:
1.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点拨:教材插图:踢踏舞《大河之舞》,《长征组歌》,杂技《科技灵光一一晃圈》,芭蕾舞《天鹅湖》,旨在向同学们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使同学们对“文化”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课堂探究:(1)你通常采川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问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点拨:教材此处的插图及辅文(读书俱乐部、上网、晨练),旨在使同学们体味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文化,如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网络文化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毋庸赘述。而作为其中一族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 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课堂练习:
1、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②参加学校运动会③参加演讲会、辩论会④购买蔬菜水果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⑥合唱团、舞蹈队、装表演队⑦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⑧某国议员竞选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④⑦⑧ 答案:C 解析:社会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把握这一点,对各种现象进行分类就不难了。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晶。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小辞典:(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课堂探究:(教材插图略)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足灭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面足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l}I获得和享用文化。
◇点拨:教材在此处的“相关链接”引用了中固古籍中的有关论述,强调了教育感化 在治理固家中的重要作用。
(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U常生活中的青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3)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足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叮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巾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插图略).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青年更有“文化”。4.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这是教材对本部分内容经过逐层分析后的得出的最后结论。
“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把握“文化”的含义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刚,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
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2)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3)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小辞典: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课堂练习: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②张家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③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 ④大汶口文化遗址⑤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⑥克隆技术⑦伦理道德观念⑧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⑨乡镇企业⑩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统治机器
A.①②③④⑤ B.⑥⑦⑧⑨⑩ C.③④⑤⑥⑦ D.③⑤⑦⑨⑩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具有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第三,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2.人们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天生的吗?如何培养文化素养? 答案:(1)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2)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培养公民的文化素养,国家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为个人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作为公民个人,要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汲取文化营养以发展自己。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弄清文化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生活和实践。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 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点拨:“教材插图”(图略),“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党宣言》”及辅文内容,以事实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这一点我们在下一框内容中还会学到。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50多年来,《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译成20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欧洲,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直接催生了列宁主义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以后,中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建立大成就;今天,我们正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为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意: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蓉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课堂探究: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
◇探究提示:《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无产阶级进行反对责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如,1864年第一固际的成立使田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21年巴黎公社运动更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高潮。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说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化,它对 世界的影响将是长期而深远的。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课程标准】:
1.2评述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二、【新课教学】: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课堂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感受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1)你能对上述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吗?(2)也许有些内容难以归类.你的理由是什么?(3)你和你的家人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吗? ◇探究提示: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为:第一,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第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第三,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文化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例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也正不断走向深入,社会政治关系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
◇小辞典: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同一内容,相对于生产力而言叫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叫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范畴,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政权和领导国家政权的政党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但它并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相反,上层建筑一经建立起来,就对经济基础发生大的反作用。这一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例如。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我国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决定,并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
◇注意: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时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盖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课堂练习: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解析:文化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大,有的受经济的制约小。比如,教育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医疗卫生事业的规模与涵盖面大小,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但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的出现,又可以超越经济的制约。因此,对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需要做具体分析,不可绝对化。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如,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闲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义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阐述了如下道理:不同的社会形态(如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如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等),这些不同的社会文化,都对该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课堂练习:
1.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 B.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
答案:D
解析:题目材料包含两个信息,一是文化受经济和政治的制约,二是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但材料又单独从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政治独立的高度强调文化:的作用,结合题目的选择要求——主要说明,便可锁定D项。
2.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坚持弘扬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A.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B.精神能够决定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
C.只有先进的思想文化才能反作用于事物
D.错误的思想文化不以一定的经济、政治为基础
答案:A 解析:本题涉及两个知识点,一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很明显,B、C、D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当代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它们不断接近以至融合甚至部分重合,其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自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20世纪中叶又兴起了全球范围的新科技革命。20世纪,是知识不断创新、科技突飞猛进、世界深刻变化的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导致新技术不断涌现。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科技创新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在新的世纪里,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科技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当今世界,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开发人才资源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尖端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正是通过对劳动者的改变而毅胃实现的(其作用如图所示)。通过这种影响作用,劳动者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者的生产经验,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进而创造性地制造出更为先进的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劳动工具,提高劳动的效率。
当今的世界经济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这一点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把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的基础,大力培养人才。在这种形势下,现在发达国家发展经济所需要的主要资源不再仅仅是埋在地下的煤、铁、油,更重要的是人的知识,即使教育事业很发达的西方国家,也遇到人才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经济兴起的今天,资源争夺已从“物”转到了“人”。有实力的国家,早就开始用吸引留学、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较高的工资等方式,大量吸引高级人才。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纷纷流向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也大量流向美国。为了争夺人才,很多国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采用了很多办法。商业化的各种“猎头公司”也大量出现,活跃在人才竞争的最前沿。
中国要实现自己经济发展目标,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多培养人才,同时更要注意应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争夺战。
(3)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表现出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一是规模巨大,数量惊人。我国当代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要无论在数量上、强度上、实现方式(规模、途径、媒介)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二是需求的多层次、多方位。从普通市民到文化人士,从大众娱乐到艺术精品,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者表现出对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的强烈需求。三是一轮接一轮的文化时尚表明了文化需求的迅速转换。
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与结合,出现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运动。文化已经不是单纯的文化,文化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或者反过来说,经济活动渗透到了文化领域,出现了专门从事文化生产、文化经营的产业——文化产业。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正日益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崭新的经济增长点。
◇点拨:教材此处的“相关链接”旨在让我们体会和感受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巨大发展前景。
◇小辞典:文化生产力。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生产力的提出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生产力构成中人是第一要素的思想,突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巾目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文化已经成为进行政治斗争、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之一。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价值、争夺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对象的争夺,对受众注意力这种特殊的稀缺资源的占有,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失去文化市场就意味着失去政治优势,意味着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乃至萎缩或丧失。这一点,从目前世界正在进行的空前规模的“文化战争”,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小辞典:什么是“文化战争”?
所谓“文化战争”,不同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之间的争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文化大战,只不过和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相比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应当看到,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凭借其军事、经济的实力,在世界各地炫耀武力,致使战火不断,使人们得不到安宁。对此人们有切肤之痛,但却往往忽略另一种战争,这就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一场新的战争,属于软刀子杀人的文化战争。这场文化战争同样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动的。它们凭借其实力向世界各国输出其文化产品,就如当年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一样。现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其精神产品、文化产品,如美国大片等。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果严重得多。现在美国对我国既定的战略是“和平演变”、西化、分化。它靠什么来实现这样的战略呢?靠的主要就是文化。古语说得好,“攻心为上”,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领、经济掠夺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用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
◇课堂练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仅需要用经济的复兴来建设物质文明,用政治的进步来建设政治文明,同时也需要用文化的发展来建设精神文明。因为,经济和社会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持、动力和保证,如果没有文化的复兴,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论断集中阐述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不可偏废
答案:D
解析:材料的总体思想是强调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共同进步,三者缺一不可,故A、B、C三项,无论选哪一项都是不全面的。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
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
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
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
答案:C
解析:“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这表明文化是“灵魂”。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要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地位,不但要改变其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性质,而且要使其思想文化成为他国和他民族的附庸。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
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于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量。
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等,展开了复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
◇点拨:教材此处的“专家点评”主要说明人才和知识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引导同学们明确我国目前所处的国际竞争形势,从而增强危机感,树立竞争意识。◇课堂练习:
“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这句话主要揭示了()
A.经济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B.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c.科技在增强经济实力中的地位
D.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四种说法都符合引言的含义,但只有D项最符合题意,因为题目的规定性是“主要揭示”。解答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思想或基本观点,而不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课堂探究:根据上面的材料(见课本,此略),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小辞典: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等基础实力。综合国力既包括自然因素,又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高考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是各种因素、各个领域的总和,也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
◇课堂练习: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美国为首“巴统”在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问题上采取了种种限制措施,以避免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流人中国。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们应该()A.加速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
B.尽快改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C.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
D.立足于自力更生,努力开发所有的高科技技术,以免受制于人 答案:C 解析: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因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各国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开发出自己所需要的所有技术,国家之间必须加强技术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巴统”对我国进行技术出口方面的限制是基于其敌视中国的战略需要。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对我国的技术限制,我国必须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的科技水平。
◇本课小结:本课作为全书的起始课,明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框“体味文化”,它既是本课的前言,又是本单元的前言,还是全书的前言。具体地说,它又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第一课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课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部分即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重点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突破这一核心内容,课本又分了五个层次:第一,明确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第二,讲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第三,讲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第四,强调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第五,得出结论并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苏教版品德与社会第1课教案
1.我的课余生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要使学生懂得休息和娱乐是儿童成长和健康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儿童有自己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
2、情感:学生乐于在课余时间里,培养自己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
3、能力:学生要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使自己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快乐而有意义。教学准备:
1、请学生搜集有关名人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懈努力,最后取得成功的故事。
2、制作录音磁带。
3、准备设计方案的纸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两个月的暑假就过去了,说说今年暑假中最值得回忆的事。
2、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课余时间,寒、暑假,双休日,每天放学后等这些时间都是属于课余时间,平时我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课余时间的呢?今天,就请大家来说一说自己的课余生活(出示课题:
1、我的课余生活)有兴趣爱好的同学进行现场展示。
(二)小辩论
1、教师播放一位同学的录音:
2、同学们,听了明明的介绍,你们对明明的课余生活满意吗,你们想对明明说些什么?又想对他的父母说些什么呢,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3、师生之间开展辩论,老师分别扮演明明和他的父母,与学生进行对话。
4、师生辩论的主题:
(1)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最重要的。
(2)为了保证学习时间,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否可以放弃。(3)学生是否具有自己选择休息、娱乐的权利和自由。
5、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书上出现的有关达尔文的故事以及其他古今中外名人成材的故事,作为论据加以辩论。
6、引导学生请出法律小博士,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休息和娱乐是儿童成长和健康的需要,也是儿童的基本权利,父母不应该剥夺儿童的权利。
7、辩论结束后,进行总结性陈词(板书:学习娱乐
休息
锻炼……)
(三)小调查
1、同学们对明明的课余生活感到不满意,那你对自己的课余生活满意吗?
2、统计全班学生对自己课余生活的满意度,统计分为四个层次:(1)满意;(2)比较满意;(3)不满意;(4)很不满意。
3、请每位同学填写书上第4页的调查表。
4、分别选择不同层次满意度的调查表进行全班交流。
5、共同分析这些同学的课余生活哪些方面安排得合理?哪些方面安排得不够合理?
(四)小设计
1、请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合理的要求,自己设计星期日一天的安排。
2、小组内进行交流,每组推荐一份最佳方案进行全班交流。
3、请同学们对照最佳方案,再次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
4、请同学们把自己役计的假日方案带回家给爸妈看,如果父母能接受,就与他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就请他们说说不接受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有些游戏该玩,有些游戏不该玩。
2、情感:学生追求有品位地玩,玩得健康,积极,有益。
3、能力: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做到爱玩,但不疯玩,玩得有度。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社会上因儿童玩了不该玩的游戏,而发生悲剧的真实事例。
2、准备玩游戏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上节课设计的假日方案,家长能接受吗?
2、进行全班统计,统计选项分为:(1)接受,(2)部分接受,(3)不接受
3、请家长不能接受方案的同学说说家长不接受的理由。
4、集体帮助再次修改方案。
(二)开展辩析活动
1、我们同学都乐于帮助班上的同学,请你们也来帮助下面两位同学。(1)聪聪是电脑高手,打开电脑,一玩就是几个小时。
(2)乐乐爱玩打卡游戏,家里买了许多各式各样的卡,一有机会就趴在地上打卡。
2、请四人小组自由选择一位同学进行帮助,我们该怎样劝劝他。
3、全班进行交流。
4、根据学生的交流发言,老师板书: 玩要有度 玩要有品位
(三)开展讨论活动
1、请学生各人发表高见,怎样才能玩得有度?
2、集进行归纳,老师相应板书。
3、在生活中,有哪些游戏,活动是健康、积极、有益,值得我们玩的呢,四人小组进行归纳,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多。
4、全班进行交流。
5、选择
一、两个游戏活动,大家一起来玩一玩,体验体验这个游戏好在哪里。
6、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该玩的游戏,学生一旦玩了不该玩的游戏,会给自己带来很坏的影响,甚至是恶果,请大家读一读中列举的例子《不该玩的游戏》。
7、讨论:这位同学玩了赌博游戏后,给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8、有些不该玩的游戏带来的影响更加恶劣,补充事例《救救游戏厅里的孩子》
9、听了这个真实的事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彼此交流。
10、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游戏是不该玩的?并说说这些游戏的危害。
11、总结:玩是有学问的,我们一定要玩得有度,玩得健康、积极、有益,不该 玩的游戏坚决不玩。
(四)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向自己的家人做一次生活调查,了解他们以前都玩哪些游戏活动,并向他们学一学玩法。
第三课时
(机动:这部分内容在三、四年级时的北师大版已经有过)教学目标:
1、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在不同的年代里,游戏的变迁。
2、情感: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
3、能力: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创造新的游戏,自己制作玩具。教学准备:
1、请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向家中的长辈了解游戏的变迁历史。
2、请学生向家长学一学过去游戏的玩法,有条件的可以把家长请进课堂,亲自来谈一谈,玩一玩,实现游戏资源的充分利用。
3、准备玩游戏,动手制作玩具所需要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们课后向家长做了生活调查了吗?
2、全班进行统计,得出课后完成调查作业的人数,提出表扬。
(二)开展交流活动
1、通过生活调查,你们都了解到什么呢,请告诉你四人小组中的同伴。
2、请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做交流发言。
3、过渡: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家人们小时候玩的游戏,和我们现在玩的游戏有很大的不同,其实,游戏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缺点,请大家读一读书上第6页的《游戏的变迁》,做进一步的了解。
4、在这么多游戏中,大家原先自己玩的游戏有哪些?
5、通过向家长学习,自己学会玩的游戏有哪些?
6、请向家长学到的新游戏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大家玩一玩。
(三)开展辩论活动
1、通过调查了解,你们认为是自己现在玩的游戏有意思,还是当时家长们玩的有意思?
2、按照学生所持观点的不同,自然分成两个组,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加入其中的一组参与辩论。
3、辩论围绕的主题是:(1)现代游戏的利与弊。(2)过去游戏的利与弊。
4、过渡:其实,每种游戏都有自身的特点,它都能给孩子们带来快乐,甚至孩子们长大了,对自己儿时玩的游戏,还会恋恋不忘。
5、请学生读一读书上第7页的新闻链接《久违了,“弄堂儿戏”》
(四)开展游戏活动。
1、你们羡慕这些叔叔阿姨玩得快乐吗,让我们一起也来玩一玩。
2、宣布玩游戏的要求:
(1)自由分组,选出组长,负责本组的游戏活动。
(2)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可以是现在的游戏,也可以是家长们当年玩的游戏。(3)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注意安全。
3、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开展游戏活动。
4、回教室交流自己玩完游戏后的感受
(五)开展设计活动
1、玩游戏让我们感到快乐,能让我们享受到无穷的乐趣,大家能自己动脑创造新的游戏,或是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吗?
2、学生动脑、动手开始进行自己的创造与制作,可以是单独完成,也可以是合作完成。
3、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六)总结全文
愿我们的每位同学,都能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大家过得健康、快乐而有意义!2.不和烟酒交朋友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学生自己周围人的吸烟状况和有关资料的学习,了解我国面临着“烟民”人数多,危害大的问题。
2、通过学生的环境调查---选择学校附近的某一区域或某一公共场所,看一看有多少烟头,了解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3、懂得酗酒的危害,吸毒的危害,并学会抵制一切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不利的行为,并能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良好的影响。
4、了解国际上对禁烟、禁毒的一些积极行动和有力措施,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不和烟、酒、毒品交朋友。教学准备:
1、进行有关调查和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整理。
2、准备有关录像、录音资料、设备。
3、彩笔、白纸。
4、准备有关图片宣传资料。
5、设计禁烟广告宣传标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调查结果展示与讨论(机动)或调查学生家庭中爸爸(爷爷、外公)抽烟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家人的态度等。
1、将学生课前调查资料的整理结果进行展示。(1)统计
被调查对象年龄段:青少年()人;成年人()人。
烟龄:1—3年()人,3—5年()人,5-10年()人,10年以上()人。患病情况:何种疾病:()()()()抽烟时间:()()()()被调查人对吸烟的态度:
① ② ③ ④(2)结论与启示
2、分小组讨论结论与启示。
3、每个小组在白纸上写出本组同学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4、交流各个小组的观点。
(二)结合书本资料及课前调查情况讨论“吸烟的危害知多少”。
1、学生阅读书本资料P8-9。
2、同座位同学相互讨论。
3、比一比:看谁知道的多---你知道吸烟有哪些危害吗?
4、说一说:(1)课本第9页的漫画是什么含义?(2)如何看待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三)画一画,你能将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或对环境的危害画出来吗?
1、分小组讨论、设计。
2、展示设计结果,并向全班同学说明设计意图。(四)谈一谈,吸烟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1)阅读课本第十页小资料---危害知多少,(2)同学自由发言谈感受。(五)模仿表演
1、阅读P11,由一组学生扮演走进吸烟误区的学生,另一组同学扮演心理医生。
2、互换角色表演。
3、比一比,哪组同学心理处方最有效。
4、教师总结,引导。(六)怎样帮别人戒烟
1、阅读课本中有关资料。P12-13
2、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方法多。
3、说一说:你有帮助别人戒烟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做的?(七)世界无烟日的宣传
1、阅读课本收有关世界无烟日的小资料。P14
2、设计“无烟学校”宣传语。
3、在班级的宣传栏里贴上禁烟标志。
4、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禁烟标志的?(八)法律宣传员
1、阅读课本第14页“法律看台”。
2、说一说有没有违反这些法律条文的现象,应如何对待?
3、设计一段小品宣传“法律看台”中的内容。(九)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中提供的戒烟方法,帮吸烟的爸爸(爷爷、外公)戒烟,帮身边的人戒烟。
第二课时
(一)汇报、交流
1、你是怎样帮助周围的人戒烟的?
2、别人怎样对待你的戒烟帮助?
3、你觉得你的做法成功吗?(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通学习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吸烟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我们生存的环境,我们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行动宣传戒烟,除了吸烟以外,还有很多人有着另一个不良的嗜好,这就是酗酒,据统计,我国每年酒的消耗量相当于一个西湖,十分惊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酗酒的危害有多大。(三)大家谈---我见过的醉酒人
1、同学们家庭及父母的朋友中有没有酗酒者,他们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
2、自己有没有饮酒的经历?
3、用一句话说明酗酒的危害。(四)相声欣赏或表演
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形式,目的就是寓乐于教,使学生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知道酗酒的危害。
4、分工---绘画小组和文字抄写小组
5、如果当堂课内完成不了,可在课后继续完成。(五)远离毒品
1、我们了解了吸烟、酗酒的危害和应该采取的措施,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另外一种更可怕的东西---毒品。
2、放有关资料录象片或图片展片:吸毒的悲剧下场。
3、展示毒品危害的统计数据(参见课本第16页有关资料)。(六)了解毒品是什么
1、什么是毒品?
2、毒品有哪些危害?
3、殷汉林的悲惨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4、为什么说毒品是“白色瘟疫”?(七)想一想,说一说
1、你还知道哪些吸毒危害的事例。
2、你知道为什么一日吸毒,终生想毒吗?
3、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禁毒日”的由来。
4、你知道有关禁毒英雄的故事吗,向大家说一说。
(八)表演
1、分组根据课文中“科学告诉你”编制节目――如何拒绝“毒招”。
2、表演、欣赏、点评(由学生自己完成)
2、教师总结、引导。
(九)课后作业——做一个远离烟、酒、毒品的社区宣传员。
1、漫画、标语设计:主题――远离毒品或毒品的危害;要求:主题突出,简洁明了;
2、大家一起出黑板报:主题:我们对烟酒亮“红灯”。
3.害人的邪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刘思影遭遇的了解,认识邪教“法轮功”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本质。
2、认识邪教的真面目,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认识反对邪教与“法轮功”的重要性,积极响应刘思影所在学校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的倡议----不让邪教玷污神圣校园。撰写反对邪教“法轮功”的倡议书。教学准备:
1、有关邪教与“法轮功”摧残生命、人们反对邪教与“法轮功”等图片。
2、收集著名人士反对邪教与“法轮功”的故事。
3、收集世界各国和我国政府有关反邪教的材料。
4、准备撰写反对邪教“法轮功”倡议书的有关工作。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朗读与讨论
1、请两组同学分别扮演刘思影和护士阿姨,朗读小资料中的对话,教师读前面的介绍文字。
2、分组讨论:
(1)为什么刘思影说妈妈骗了她?(2)又是谁骗了刘思影的妈妈呢?
(3)你还知道哪些“法轮功”害人的事例?(二)交流讨论结果
1、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2、教师总结,并进一步介绍邪教与“法轮功”的危害。(三)上网收集
1、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上网收集一些反映“法轮功” 邪教和世界其他邪教罪行的图片,使学生对邪教与“法轮功”的认识更加直观。
2、并请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图片中发生的事情。(四)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认真阅读教材上的有关材料)
1、为什么邪教会让有些人上当受骗?
2、邪教有哪些骗人的把戏?
3、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邪教组织?这些邪教组织是怎样进行犯罪活动的?
4、我们应怎样提高警惕防止邪教的蒙骗?(五)朗读、讨论
1、朗读:《刘思影,我们牵挂你 》
2、讨论:
(1)刘思影的同学怎样牵挂他们的同学?(2)如何避免类似刘思影的悲剧再发生?(3)假如你是刘思影的同学,你会怎样?(六)作业
1、为刘思影叠一个千纸鹤,在上面写一句话。
2、编辑一份小报,主题是:别让“法轮功“再毒害你!(课外)
第二课时(一)交流手抄或剪贴的小报
1、将小报贴在教室四周的墙上。
2、同学自由观看。
3、选读小报的有关内容。
4、教师总结(二)新闻链接
1、社会各界人士反对邪教“法轮功”。
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社会各界人士反对邪教的事迹?
2、我国政府反对邪教“法轮功”的主要措施。
(1)我们国家在反对“法轮功”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2)你所在的社区在反对“法轮功”的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三)故事会(课前应认真准备)说一说社会名界人士反对邪教“法轮功”的故事。
1、何祚麻的故事。
2、司马南的故事。
3、你还知道社会其他有关人士反对邪教“法轮功”的事迹吗?说一说。(四)作业
倡议书的撰写。
1、分组
(1)、按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即倡议书的撰写组和漫画设计组。
(2)、讨论小组成员的分工。
2、学习新闻链接的内容
(1)分析新闻链接中刘思影所在学校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的倡议书的内容。
(2)、谈谈对该倡议书内容的体会。
3、分组活动
(1)、按倡议书撰写组和漫画设计组分别开展讨论。
(2)、两个组分别制定工作计划。(A)确定具体主题。
(B)按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进行工作。
(3)、完成倡议书的撰写和漫画的绘制。
(4)、两个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5)、倡议书撰写组成员对漫画进行评价。
(6)、漫画设计组朗读倡议书并进行评价。
(7)、两个组根据评价意见进行修改。
(8)、完成活动任务。
4、课后作业
(1)在学校宣讲本班反对邪教“法轮功”的倡议书。
(2)在学校进行漫画展示,或者将上述两项合并为出一期队报进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