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写写帮整理)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
福州外国语学校
谢茂设
一、可望而不可及的“桃花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我国高中语文教育描绘了一幅理想主义蓝图,但由于过于理想,这幅蓝图要变成大厦,难之又难。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学段,并非专业教育。新课标不仅以必修课的形式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以选修课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等专门领域,都要有专门的造诣。在这些专门领域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知识,阅读大量作品,还要有相当的评价能力和创作能力。
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学计划脱离较远。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高中语文按每学期实际授课18周,除去平时复习考试和毕业前的总复习,实际能用来授课的,只有400课时。那么新课标规定的每个模块要在36个课时内完成。
每个模块都要大量超支。超支的时间到哪里要?学生的课外时间早就被瓜分的一干二净了,哪还有时间留给语文,何况语文的胃口也太大了。
另外,新课标高估了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实力。高中语文教师,即便是学历合格的也不大可能在新课标所涉及的各个专门领域都有较高造诣。能胜任的是少数。而学生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对的,只是课程改革毕竟刚刚起步,出现问题了,从专家、决策者到实践者都应该积极的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二、教学困境
1、教学单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施难。
首先,缺失探究的社会条件与基础。新编教科书中的不少课后思考探究题都有一定的探究难度,不是单凭了解课文内容就可探究得出来的。
其次,是过大的考试压力和过重的教学任务阻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开展。
思考探究题费时费力。没有花费一定的时间搜集资料,了解情况,是难以进行探究的。再看看我们教师的教学任务,每学期要完成两册书的教学,任务比旧教材的教学还重。教师有时间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开展得充分、到位与富有成效吗?此外,我们的学生还面临着升学的任务,面临着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的挑战,学习科目多,难度深,考试压力大,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会有心思与时间投入到探究式的学习中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开展得如何,是否充分到位与富有成效,也就不难想象了。
2、作文教学的编排欠科学,教师教学困境多。
这些作文教学在特点上,可以概括为“多”、“粗”、“缺”三字。
“多”即形式内容多样,教学时间集中(要求随必修课程,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完成)。
“粗”即写作指导粗略,记叙文、散文、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与指导欠细化、系列化与递进性。譬如议论文的写作,只在必修4的第一和第二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中简单提到一点论点、论据与论证的关系及常用的一些论证方式。至于论点的提炼、论据的选取、论证方法的运用等细一点的内容则全无介绍、指导。
“缺”即缺当前几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写作指导。
应该说这些写作教学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点,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也确能起到“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作用。与旧教材的写作教学相比,确是作了不少有益的补充和改进。但同时暴露了旧教材写作教学所没有的缺点。
首先,把旧教材中分三年时间学习掌握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学习掌握,不仅明显增大了学习的强度,而且也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规律。每种形式的作文教学都要求学生去实践或写作,不仅时间不允许,且易让学生陷入浅尝辄止、粗知皮毛的境地,教师若有目的地选取一些重要的或跟高考作文紧密相关的内容形式去实践或写作,则有悖于新课标课程内容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必修五册中的“表达与交流”真正成了一块“鸡肋”,使教师陷于一种难以取舍的困境。
其次,写作指导的简化,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借鉴的机会,教师失去了科学指导的方法。同时由于考试要求的不变与教学要求在内容上的减省则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与教师教学的困难。新课标必修课程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埋安排结构”与“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恰当地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那么如何写才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连贯,如何安排才算结构合理呢?如何才更好地展开想像和联想呢?必修五册并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教师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普遍缺乏这方面科学而全面的理论与方法,难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学与指导。教学目标要求与现实(教材内容编排)的矛盾,使教师处于一种有心无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此外,当前几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与要求写作指导的缺失,也使人对新课程内容编排的科学与合理性产生质疑。新课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面对高考,就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熟悉掌握高考作文的几种命题形式与写作则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一个迫切需求。新教材缺失这些内容的编排,这难道不是编排上的一大缺点?这也令教师陷入需不需要补充,到底以教材内容为教学的指南,还是以高考要求为行动的准则的两难境地。
所以,我想,写作教学的改革也应与时俱进,把它独立出来,不再依附于阅读教学,不再出于编写课文单元的需要与非出于学生写作的需要编排于单元后。基于学生日后发展的需要,可象选修课一样,在掌握基本文体写作的基础上可选写选学。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写作规律编出有利于高中学生三年写作的指导;对常规文体的写作,其指导要细化、深化和有递进性,并尽量提供同龄人的佳作。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借鉴和掌握。其内容的编写不仅要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也要为眼前的高考服务,编有为各类高考作文写作的指导。
第二篇: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对新课标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语文组 张斌
2010年高考福建卷十分值得注意,第七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了对小说课外情节的掌握,涉及《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五部小说;第八题要求考生简述“高老太爷逼觉民娶冯乐山侄女的情节”和“桑丘总督狼狈去官的过程”(任选一个),涉及《家》《堂吉诃德》两部作品。此题的设置鲜明的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如何在实际的教学中贯彻这一目标,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课内学习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己阅读。独立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已经决定了这一点。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新课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容置疑。遗憾的是部分教师对此要么熟视无睹,要么弃之不理,抑或放任自流,流于形式,与课标精神相悖。
培根说,“在人类的一切消遣活动中,阅读无疑是最高尚的。”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影响到一个人成熟乃至成功的重要因素。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本身具有的惰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都需要语文教师科学的引导,使阅读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汲取知识,怡情养性,进而丰富生活、享受生活的良好途径。
五册必修教材每册介绍了两部名著,中外各占一部,共计10部。它们分别是:第一册《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第二册《家》《巴黎圣母院》;第三册《红楼梦》《堂·吉诃德》;第四册《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第五册《三国演义》《复活》。篇目的设置注重经典性,兼顾了课内外的衔接、互补以及体裁和题材的多样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灵活的操作:
一、重视“导”。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导入”。我们可以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既拓宽学生的视野,又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的美妙世界;也可以借助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辅助手段。百家讲坛、名著影视作品、网络中关于名著的热门话题等等,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如以作文写作进行引导,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激发写作欲望的名著情境,学生在泛读精读和讨论后,对作品,对社会人生会引发许多感想,进而产生写作激情和灵感,最终完成的作文必会独到、深刻。反过来也让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的重要性。
2、“导读”。应有明确的阅读量,一般每学期1~2部作品为宜;应有明确的阅读方式,精读,以求透彻;泛读,以求广博。设置要合理;应有明确的阅读目标,是了解内容把握主题还是分析写作特色,抑或审美体验都要作具体要求。
二、做好“监测”。要对名著阅读的进程和效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1、.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反馈表。内容要细化,每周读多少页,摘录多少,写下多少感受、体会等,计划是否完成或提前,原因是什么等都要明确记录。
2、.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总结。定期组织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辩论会、进行读书
笔记展览评比、戏剧表演、编读书手抄报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进一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监督。
3、教师精选名著中的经典片段,设计成具体问题,将其引入试卷,对学生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
随着河北省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诸多问题也出现在师生面前。“名著导读”与新教材其他部分的教学一样,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随着各位同仁的不懈努力,我相信,“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外水如天”的一刻,很快就会到来的。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1
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进步,这正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我参加此次培训学习后再次深刻领悟到的真理。
首先,我的教育理念又有新的发展,教学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更新。
听了各位专家的报告和讲座,我明白了现代教育对教师成长发展提出的新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我对教学技能和方法的探索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发展。各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和优质课,新颖独特的教学理念,娴熟实用的教学技巧,适合当代初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背景介绍、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机智点拨等,让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专家们对议论文、散文、小说、说明文的教学建构思想,无疑是给我们在一线从事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教学方面的新的思路和要求,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不竭的活水。
我深深地感到:作为老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应是一个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不断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关注社会,关注学科的发展;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经常进行案例研究,把教学看成是一种艺术,一种追求,让自己拥有先进的课改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丰富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运用讲座中的科学方法指导自身的教学工作,争取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其次,经典课例分析,开阔了我的视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语文学科本位知识。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感触,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天都有惊喜,聆听了专家的一场场精彩讲座,我获得了思想的重生和心灵的洗礼。通过专家引领,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初中语文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我准确地把握了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各类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认识并掌握了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在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尤其是在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环节上,让我知道了现在语文这门课在全国大背景下的现状和发展。专家通过教学的课例,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第三,专家讲座,使我把握教材和设计教学的能力有了提升。
以前的我,对教材研究不够,教学设计不精,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待改进,对课堂教学改革建议中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理解片面,致使有的课堂教学环节安排不科学;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教学过程注重于教而学的重视不够;结果学生的语文思维训练不够,能力提高缓慢,情感熏陶不深入。
通过专家讲解,我真正了解了现行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留给教师较大的空间,教师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更需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只有进行个性化的整合与重组,才能使教材的使用得心应手。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认真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根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要求进行教学设计;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习环节完整,联系紧密,衔接自然。课堂教学要能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解决什么问题”,注意对学生加强训练,数量要合理、梯度恰当,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总之,通过本次培训,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课堂教学,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信念,让我明确了自己今后课堂教学中需要改进与努力的方向。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2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
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具体操作如下: 1、名言警句背诵
名言警句用简短的话语向我们昭示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为它比较短,容易背诵,而且蕴含的道理让人一读就懂,所以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鉴于此,我在班里组织了进行名言警句积累的活动,上课铃一响,同学们便依次站起来背名人名言,全部背过后,再进行新课的学习,此活动从我接这个班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2、古诗文诵读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文教局对我们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篇目的要求,怎样让学生的古诗文诵读做到扎实有效,为此我想尽了办法,因为我班人数比较多,如果在课堂上依次检查学生们的积累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后,我采取了运用古诗文积累过关卡的形式。即在课堂上随机抽取人员背诵,发放过关卡,有他们再去检查他们组其他成员的背诵,并且负责发放过关卡。过关卡积累到3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学士,积累到40张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院士,积累到50张就可以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小博士,积累到70张则被评选为古诗文积累博士后。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积极性,我还采取了与学生共同背诵的形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目前,此种活动的方法还在积极探索之中。
3、中外经典品读
对于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则主要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分期分主题向我校的图书室借阅图书,并且保证每本书抽出两课时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内阅读,其余部分在课外进行阅读,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综合性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1、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开展课题研究作业,如:挖掘传统节日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单元整体推进课题研究、主题学习实验、经典诵读实验等,在研究过程中,我通过调查、分析,明了了实行这些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组撰写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各个课题的特点,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研究活动。
例如,在挖掘传统节日方面,我根据各个节日的特点,每次活动的开展,主要分以下几步进行:
1、查阅有关节日的资料;
2、围绕节日的特点开展一次活动,写出活动日记;
3、看有关和活动节日的`文章,根据年级特点摘抄或写读后感;
4、搜集与该节日有关的名言或俗语等;
5、写出节日活动感悟。
并且,每次活动之前,我都以他们居住的远近划分成各个组,选出组长,组长带领组员写出详实的活动计划,活动结束之后,写出详实的活动总结。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进行了充分挖掘、探究,孩子们对这些节日的由来、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且我们以挖掘传统节日为契机,对平常的节假日进行了拓展探究。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功,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
2、布置主题教育作业,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会做人。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确实是,有时一味的说教,讲大道理,不如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为此在平常的作业中我经常布置一些体验性的综合性作业,例如:今天我当家,我被冤枉了,考试时我的钢笔没色了,……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体验到了父母的艰辛,体验到了应该学会包容……并且做到了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举两得。
3、鼓励学生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
在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结合活动,学会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通过学习,我想到的还有很多,中华语文博大精深,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对于《语文课程标准》,我还需继续学习,切实地做到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3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思想品德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4、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思品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4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自当认真学习和研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了。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讨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谈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那么,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但愿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5
参加工作已经第三年,但是高中语文新课程在高中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包括我自己在内,对于如何教越来越迷茫。面对这种情况,重新拾起《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后,似乎有了那么一些感悟。
一、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同时,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在高中教学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往往忽略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通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认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在工作学习、学习生活中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语文作为母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认识汉字,学会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浸染,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当下,高中生学习任务中,压力大,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中被动学习,有时借助手机网络,抽烟酗酒等来释放压力。面对这些问题,作为语文课程必须发挥其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关系,磨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自立自强,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自己的价值,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愿意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从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整合目标,重视语文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积累。语文课程新标准从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五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注重能力的时代。语文教学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对未知的事物进行认识与思考。面对一些社会问题,能够从多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从中有所启发。当前的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网络媒体等的传播往往给学生造成误区。语文课程必须重视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评价这些问题。
三、以课本为载体,关注其他资料。
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须和选修课程,能够适应不同学生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各自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实施。
四、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提升能力不是靠教师的讲解,而是要通过自己的领悟与实践。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的合作等方式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总之,通过重新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我在教学上又有了新的思考。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将新课程标准的众多理念付诸实践。
第四篇: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学校:中牟四高
姓名:张海霞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中牟四高张海霞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段时间笔者围绕着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番回顾和反思,现做一梳理。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语文教育先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冲击,再有“语文费时又费力,学也无法得高分”的高考制约,后有“不懂英语与计算机是现代文盲”的观念打击。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以往,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语文也渐渐失去了轻松与活跃的氛围,变得沉重与凝滞;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去了活动与场景,只剩下知识与思辨。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周国平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文章中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再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实事求是的说:老师有点空就讲、学生有点空就练,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坚守的确实不牢、不死。当前,河南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极力倡导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能力还给学生。我觉得实施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特别有利:以前,学生“两眼一睁,就开始竞争”,丝毫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现在,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自然而然阅读的时间也会多起来。“既然留得阅读在,学生就莫怕作文难啦!”。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打开网页你会发现信息是按秒来更新的,学生的“教科书”就是现在的世界。语文教学不关注学生学习的习惯能行吗?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必须渗透一个理念、坚守两块阵地、关注三种习惯。这就是我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行胜于言,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决心身体力行,矢志不渝,坚决落实到
底。
第五篇:新课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构想
新课标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构想
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无论是教学设想、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步骤等方面都有着与必修文本不同的教学个性和教学要求。文本的特点给我们教师提供了选择的自由度,给老师们提供了创造性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领略唐诗宋词艺术魅力的平台。
可是面对丰富的精品佳作,教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 “愿学”、“乐学”呢? 下面我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分四部分谈谈我们学校教授《唐诗宋词选读》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唐诗宋词选读》的课程目标,给课堂教学准确定位。我们认为选修课应定位在必修课内容上的拓展,认识上的加深。系统性要强,探究性要强,而且通过阅读鉴赏,要让学生了解作家的思想与作品的风格,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的作品主题与表达技巧,构建诗歌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整合教材,实行模块教学
教材现行专题按作品的年代编排,整体感强,能让学生对唐诗宋词的发展历程和代表诗人有一个总体了解,但这样编排教材的缺点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唐代不同时段的同种题材风格诗作整体感不强,比较零碎;这对于高考应试来说是种缺憾。因为,同种题材风格的作品分散在不同的专题,不利于学生日后鉴赏某类诗歌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因此,我们设计导学案时就打破了原有专题的框框限制,把教材整合为三大模块。
(一)导学模块:
讲授《唐诗宋词选读》之前,我们收集了了部分同学的的反馈意见,发现他们古诗阅读存在如下问题:(1)欣赏诗歌不知从何处入手(2)感到诗歌的语言难以准确理解,读不懂诗歌(3)不熟悉诗歌表达技巧。根据学情,在教学之初,我们教师先从意象和意境、诗歌特点、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整编出“意象和意境,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和方法,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三个专题。引导学生梳理列举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意境和常用表现手法;让学生明白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为了讲究节奏和谐,音韵整齐,诗歌的语言经常颠倒词序;因为语言讲究凝练,所以古诗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相当普遍等。最后把准确理解翻译古代诗歌语句的常见方法教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调、补、改、联、猜等方法来疏通字句,再提取关键词句,找到全诗的骨架,弄清结构脉络。
我们的课堂教学也证明,开课之初,这样一铺垫,就使学生鉴赏诗歌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再具体到每一首诗歌的品读,学生把握起来就游刃有余,思考探讨也容易找准方向。
注意:导学模块,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最好充分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诗歌,而且要让学生重视积累,做好知识卡片。
(二)名家模块:体现的是诗人个体作品的丰富与风格的多样。这是选修重点讲授和学习的内容。
我们先引导学生理清诗史的线索,然后重点讲四位诗人——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
这个模块,有的诗词大家在不同人生阶段,因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风格的差异还比较大,像诗坛巨星——杜甫。为了让学生了解其一生创作历程,我们整理了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读书游历期、困守长安期、陷贼与为官期、漂泊西南期以及四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望岳》、《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体会杜甫是怎样由青年时代胸怀大志、积极进取、乐观自信随着社会变化而逐渐变得心系天下、忧国忧民、沉郁悲壮的。这对于学生今后鉴赏杜甫不同时期的相关作品很有意义。对其诗作风格——“沉郁顿挫”的体悟,我们也是注重整理了学生先前学过的同类典型作品,如《登岳阳楼》。用其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开阔壮大)“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感情深沉悲凉)两句让学生体会杜甫的“沉郁”,用整首诗歌的构思来帮其认识“顿挫”。有了感性认识,再学《兵车行》;至此,杜甫漂泊西南时期“沉郁顿挫”的风格,学生就会了然于胸。此外,杜甫个别诗歌还表达了一种恬淡、闲适的心境,教师应该给学生适当的补充,以便让学生全面了解杜甫诗的特点。注意的问题:
必修教材:名家的相关作品,是比较分散的。选修课教学,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不仅要充分了解作家的身世经历,还要熟悉其作品的题材及多种风格,形成体系。
(三)题材模块:展现的是特定时代的诗人群体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
我们划分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咏
史怀古诗5个板块。以作品主题归类教学,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鉴赏,既可以避免“编年体”式的枯燥乏味,又可以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咏物诗:《房兵曹胡马》和《马诗》 山水田园诗:《次北固山下》《汉江临泛》 怀古诗:《泊秦淮》《桂枝香·金陵怀古》 边塞诗:《从军行》《燕歌行》(并序)羁旅思乡诗:《商山早行》《除夜宿石头》
这一模块属于拓展阅读。我们立足《唐诗宋词选读》,想通过上述篇目,引导学生探究、掌握各种题材诗歌的常见意象、常用的艺术技巧以及诗人一般要抒发的感情。之后,精选题目,巧妙设题,让学生拓展巩固,并自己总结出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
注意:诗词名家是基本阅读,题材分类是拓展阅读,这种点面结合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一个经纬交织的网络,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到系统化,让学生能力化,还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总结规律性的知识。
三、课型设计:
在课堂的构建上,我们主要有六种课型:学生自主赏析课和教师系统讲解课,诵读品味型和意境再造型,归纳整理活动型与撰写专题小论文。前两种是基本课型。注意:
(1)自主赏析,教师虽然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不等于完
全放手,教师还必须做些指导,定些要求。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往往针对某一具体诗词,并不能从宏观的角度来对某一作家加以把握,这样教师还要加以补充完善。
(2)就归纳整理活动型而言,主要依托于教材单元中的“学习活动”部分,采用分组竞赛、擂台对抗等活动,穿插于模块之间,既可以调剂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归纳所学内容,甚至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新知。
四、应注意的问题:
1.重视诵读:唐诗宋词是语言艺术,鉴赏时应以品读为核心。它是文本解读的有效手段,也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参读、诵读、美读、比读、议读、评读、研读。不仅要读,而且要反复诵读,每次都有明确的目标预设,通过诵读推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比如杜甫《兵车行》,可以分层诵读,由浅入深,理解诗歌的内容,完成审美鉴赏活动。
2.重视以读促学,读写结合。在鉴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穿插一些诗、词的仿写,对联的扩写、诗词的改写(如改为新诗、散文),也可以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和评论文的片段或全篇写作。每个专题结束,指导学生写好专题小论文,进行梳理总结,形成个性化的比较成熟的观点和认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重视学生个性化的体悟: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研讨者,鼓励学生积极互动交流,发表个性化见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和演讲能力,又活跃了学生思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适当补充材料,拓展视野,开阔写作思路。讲授李白、杜甫的诗,我们老师给学生补充了《草堂·诗魂 》《 酒与剑诗化李白人生》《杜甫的象征》,学生据此写出了《致李白》等许多精美的小文章。5.知识梳理切忌粗枝大叶,遗留空白点,一定要系统全面,形成网络。
6.课堂教学切忌形式花哨,课件过多,讨论过滥,一定要夯实基础,讲究实效。
以上,就是我们的一些建议与做法。我们的认识可能很肤浅,做法也还很笨拙,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