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19-05-15 04:1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第一篇: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材都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选编,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80%以上的课文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也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让学生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风格上,至于那些论述类、实用类文本则被忽视了。事实上,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是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非常重要的媒介。我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第一,要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努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把握文本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

这里的整体感知,主要是指通过朗读等方式初步把握和感受某个文本的基本思想情感。现代阅读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对文本的阅读一般有四个层次:直觉的阅读、理性的阅读、评价的阅读和创造的阅读。初步的整体感知属于直觉的阅读,是文章阅读的基点,也是阅读者理解和感受的起点。学生在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初始阶段,要对文本形成一个整体感知,这既符合阅读的基本规律,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前提。

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首先,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的思想观点。在简短的导课后,教师便用“读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一问,迅速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恩格斯表达出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接着,教师又通过追问“除了恩格斯的悼念与赞美之情,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提炼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就是整体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便从整体上迅速把握住了文本的中心内容。其次,在学生初步把握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后,教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叙述马克思贡献的句子吗?”引导学生根据论据认识到马克思是一个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也较好地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再次,处理好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切入分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局部也并非绝对的,文本的各层次相对于整个文本来说是局部,但相对于其内部的层次来说又是整体。

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中,学生首先对文本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即明了本文“重点写了马克思的伟大精神和贡献,同时表达出恩格斯自己的深深悼念和赞美”;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更进一层的局部分析,认识到本文写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主要体现在其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个方面;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别就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进行具体的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革命实践体现在“他一生所做的主要事情是从事人类的解放事业”,其理论贡献体现在“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等等。如上所述,从阅读的思维过程看,阅读文本大体都要经历“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入细,再由细致到完善的认知过程。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这两个不同层次,尤其是后一层次的整体感知,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体会论述类文本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处理好概括提炼与感受体验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虽然偏重内容逻辑方面概括提炼的功夫,但也要同样重视对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反对浮在文本表面的干巴巴的抽象概括,对于那些文学性较强的论述类文本(如演讲稿等),更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

首先,体现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的要求。论述类文本讲究观点科学、鲜明,说理严谨,因此准确是论述类文本语言的生命,如果不准确,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恩格斯对马克思深情地赞美和悼念的句子,进而追问:“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这句巧妙的对比追问,激发了学生对“将”字的好处的品味和体会。其次,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思想和情感。我们知道,虽然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讲究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但它还要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说理时往往要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适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的感染力,这就体现出语言的生动性。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们的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是怎样的好呢?”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所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处理好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所选的论述类文本大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或经得起推敲的典范文本,与文学类文本相比,论述类文本在理解上有相对确定的特点,这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当然大多以肯定其中的观点为主。教师更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究,对文本阐发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迷信不盲从,通过深度的自主合作探究,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更新、丰富、纠正文本中陈旧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补充、发展、完善文本正确的观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明真问题和伪问题,防止牵强附会式的无意义的批判。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中,也鲜明地体现了论述类文本阅读中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特别是在本堂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富有情感冲击力和思维启发力的问题进行引导:“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就是对马克思最好的悼念!他的伟大是跨越时空的美丽!在我们的心中,马克思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请大家四人一个小组思考交流一下,你心目中的马克思是怎样一个人,另外,如果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他,你会把他比喻成什么?”二十多位学生分别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看法,这些比喻无一重复,使马克思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强有力地体现了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解读的巨大生命力,同时,这些比喻又都表现了作为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的马克思的崇高、伟大、无私、无畏……,都符合历史上马克思的真实形象,都符合文本内在的基本理解,因而很好地体现了基本理解与多元解读的关系。

论述类文本对于培养和发展高中学生概括、提炼、分析、判断、综合等抽象思维能力,深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认识,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作用必将越来越突出。

第二篇:职业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 中等职业高中学生不同于普通高中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差,尤其是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职业高中分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现有教学资源。

关键词:分层教学 职教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70-01

一、分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何利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使每位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分层教学的做法,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采用分层教学,教师在备课中备学生这一环节,更加明确具体了。比如,在讲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课堂上,a层学生必须理解李白风格,并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词的意境美。b层学生理解李白风格并与前文的柳词比较。c层学生只要了解词的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即可。作业布置上,c层侧重检查背诵;b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知识。这样,a层学生觉得作业有挑战性,趣味性,能提高自己。b、c层学生觉得作业力所能及,愿意做,及时交。这样避免了以往教学中一些学生因没有压力、动力而厌学,一些学生因听不懂,完不成作业而弃学的现象。

二、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让学生“举手摘桃”

在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认真分析研究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在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只需付出努力就能得到收获为原则,为不同层面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抬抬手就可以摘到桃子。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不能制定过高的教学目标,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负荷,也不能制定过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觉得毫无挑战性,兴趣缺失。对此,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使之更适应各个层面的学生,对于语文优秀生,教师应适当提高对其的学习要求,确保他们的精力能够花在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的思维探究活动;对于语文后进生,教师应将教学目标适当放低,主要以学生对语文基础性知识的掌握为主。

三、分层教学实际操作策略

1.分析学情,科学分组

1.1分层教学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根据实际,将基础较好、学习目的性明确的分成a层;语文成绩相对薄弱、但兴趣尚浓的分成b层;基础差、几乎无兴趣的分成c层。

1.2向学生讲明分层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而采取的不同的教学模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并不是对学生的歧视和偏见。

1.3分层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每过一段时间,根据学情要进行个别调整,实行动态管理,使a、b层学生逐渐增多,c层学生逐渐减少。

1.4健全整层的评价管理,建立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体系,合理要求,科学评价,形成互相促进、整体提高的竞争趋势。

2.区分差异,因材施教

2.1备课设层次。备课时,设置合理的认知层次:形象记忆内容设为第一层次,保证c层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内容为第二层次,使b层学生“吃得好”;知识拓展性内容为第三层次,满足a层学生“吃得饱”。

2.2讲课设层次,降低难度,分层递进。a层学生可适当引申,增加阅读欣赏能力的培养;b层学生加强语文关键语句的理解、文章结构的领悟,注重读书方法的指导;c层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增加最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分层教学的易出现的弊端

由于各层的教学目的很笼统,以致学生不明确自己学a层与学b、c层有什么区别,他们认为分与不分都一样,甚至有许多学生为了减轻压力,愿意到b层甚至c层、d层。现行的语文分层教学是以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依据,明显地印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无视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差异。这样的所谓分层,不仅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重蹈优差生区别对待,“重优轻差”的旧辙。首先,一些分层考试的试卷只是个别题目难易不同,到底什么样的题目才算难,什么样的才算易,出题老师也没有什么衡量标准。其次,分层考试中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其结果是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这对学生评优很不公平。因此,许多学生不愿意选择a层。

五、语文分层教学落到实处的建议

要使分层教学真正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就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特色,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分层。职业高中文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学习方面有某些兴趣爱好或专长的学生口胃。教材可选用校本教材。教学方法要灵活,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的实践性。校本教材可开设《诗词赏析》、《广播社团》等特色课程供学生选择。不可否认,现行教材如果不进行深入挖掘,就很能适应当前的升学的需要,我们便在其它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加强,让他们扎实掌握语言基本功,让他们有很强的阅读和独立写作的能力,让他们能在升大学的应试中游刃有余。

因材施教。通过对语文分层教学理念、模式、手段不断地创新和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职业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高考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全国卷),面对颇有点文字游戏的选择题,不少考生心生畏惧,答案正确率不高;或者做对了,耗时却很长。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1

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2)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2.论据(用什么证明)

(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3.论证(怎样证明)(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 记叙;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④比喻论证(比喻--在说明文中为打比方,散文中为比喻)(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4.议论文的结构

(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5.驳论文的阅读

(1)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哪些道理和论据?(3)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2

常见考点

(一)议论文的论点考点

1.分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即分清论题和论点)。2.注意论点在文中的位置:(1)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2)在文章结尾,就是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写法。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之,因此,总而言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3.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论一般位于段首或有标志性词语:首先、其次、第三等。4.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有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5.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论据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分析论据可以看出它证明什么,肯定什么,支持什么,这就是论点。

(二)议论文的论据考点

论据是论点立足的根据,一般全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1.用事实作论据。事例必须真实可靠,有典型意义,能揭示事物本质并与论点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议论文中,对所举事例的叙述要简明扼要,突出与论点有直接关系的部分。明确论据时,不仅要知道文中哪些地方用了事实论据,还要会概括事实论据。概括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2.用作论据的言论,应有一定的权威性,直接引用时要原文照录,以真核对,不能断章取义;间接引用时不能曲解愿意。

(三)议论文的结构、层次考点

1.结构有: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2.此考点的基本形式: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

(四)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考点

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1.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X-X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答题思路:(1)道理论据,增加论据的权威性。(2)事实论据,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3)比喻论证,或生动形象证明了……,或深入浅出证明了……(要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来确定)。(4)对比论证,两个方面比较,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考点

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1.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严密;2.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3.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下面从不同角度解释一下:A.语言准确表现为:① 概念使用准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B.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不细致,较笼统。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则会喧宾夺主。这一点一般的议论文都有体现,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答题思路: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

(六)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考点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①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②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七)开放性、拓展题考点

这种题一般都是,考查学生阅读文章后所产生的情感体验或理性思考。解题时需结合文章发挥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感悟。答题方式:相当于写一篇小的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注意必须引用名言或名人轶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八)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考点

答题思路:议论文中非议论成分,都是为论点服务的(不同表达方式,作用不相同,要看使用非议论成分的目的来确定)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3

阅读方法

1.通读,整体把握全文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2.精读(文段)

这里的“精”,不是“精细”,而是“精明”,只有精明地读,才能准确吸纳判断。什么叫“精读”呢?只读该读的(与选项对应的内容),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3.用好比对方法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做论述类文本、实用类选择题,除此之外,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资料2014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中段考复习资料之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小题。

民间文化的强国动力

罗杨

民间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文化上的表达,民间文化融于一个民族全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凝聚着民族的情感,承载着文化的血脉,彰显着国家的软实力,自然也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品格智慧来自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做事的态度,大部分取决于我们文化生存环境的熏染。民间文化是附着于每个国民身上的,一旦民间文化迷失,必然会导致国家的“礼崩乐坏”和民心涣散。

弘扬民间文化就是诠释一个国家的形象。对民间文化的自卑,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以至于在一段历史时期几乎摧毁了一个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中国几千年不散不败,这个凝聚力大概不是靠经济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落后过;也不是靠军事的力量,因为我们曾经被侵略过。中国历尽艰难而弥坚,靠的是文化的凝聚力。就拿几千年民间文化孕育出的春节来说,这个强大的“磁场”可以在一个晚上将地球上所有的华人凝聚在一个“团聚”的信念上,而这种凝聚力又可以世世代代相传而不变。仅此一点就可以打消那种对民间文化强大作用的疑虑。

优秀的民间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化闪烁出中华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化传统,渗透在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又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整个人类所作的贡献,也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推动“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这也正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上世界舞台,走进世界文化史册的具体行动,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要提升在全球性文化博弈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站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推动最有民间性的文化进入国际通行的文化表达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文明史。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道德,是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浮现出来的。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所以,王安石说:“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对于青少年来说,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教育有着比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关乎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身份的确立,关乎我们是否拥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苏轼说:“天下将兴,其积必有源。”优秀的民间文化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智慧的源,是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

(选自《学习时报》2012年6月4日)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深厚的思想意识承载体,是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推动者。

B.民间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的表达者,它在文化上表达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凝聚民族情感,承载文化血脉。

C.民间文化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品格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

D.民间文化具有很大的凝聚作用,其一旦迷失,就会使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文化秩序遭遇严重破坏、民心涣散。

E.“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之一,它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A.认为农业文明不能适应工业文明是对本国民间文化存在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认识在一段时期内严重影响国家的复兴和强盛。

B.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长期落后挨打,虽历经艰难,却不离不散,靠的是强大的文化凝聚力,而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力量。

C.孕育于中国民间文化的春节,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能在这个特定的时间点使全球华人向往团聚,这足以证明民间文化强大的凝聚力。D.中国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不断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已经融入世界文化之中,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组成部分,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财富。

14.文中引述王安石和苏轼的话,分别说明什么?请根据原文概括。(4分)

15.为什么说“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认同”?综合全文,请加以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美与自然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有些人物生来就美,有些人物生来就丑?比如赞一美人,你说她像鲜花,似轻燕,你决不能说她像布袋,或是像癞虾蟆,这就分明承认鲜花和轻燕原来是美的。这种见解并不限于一般人,许多哲学家和料学家也如此想。所以他们费了许多心力去探寻最美的颜色是红色还是蓝色,最美的形体是曲线还是直线,最美的音调是G调还是F调。但是这种普遍的见解显然有很大的难点,如果美本来是物的属性,则凡是长眼睛的人们应该都可以看到,应该都承认。但是美的估定却没有公认的标准,假如你说那人美,我说她不美,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服我呢?有些人喜欢辛稼轩而讨厌温飞卿,有些人却正好相反,究竟谁是谁非呢?同是一个对象,有人说美,有人说丑,由此可知美本在物之说有些不妥。

因此,有一派哲学家说,美是心的产品。美如何是心的产品,他们的说法却不一致。康德以为美感判断是主观的却有普遍性,因为人心的构造彼此相同。黑格尔以为美是在个别事物上现出“概念”或理想。比如你觉得峨嵋山美,由于它表现“庄严”“厚重”的概念。你觉得《孔雀东南飞》美,由于它表现“爱”与“孝”两种理想的冲突。托尔斯泰以为美的事物都含有宗教和道德的教训。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说法。说法既不一致,就只有都是错误的可能而没有都是不错的可能,好比一个数学题生出许多不同的得数一样。大约哲学家们都犯过信理智的毛病,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在觉得一件事物美时,我们纯凭直觉,并不是在下判断,如康德所说的;也不是在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如黑格尔、托尔斯泰一般人所说的。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

还不仅此,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你看到峨嵋山才觉得庄严、厚重,看到一个小土墩却不能觉得庄严、厚重。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

依我们看,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形象属物而却不完全属于物,因为无我即无由见出形象;直觉属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美之中要有人情也要有物理,二者缺一都不能显现出美。再拿欣赏古松的例子来说,松的苍翠劲直是物理,松的清风亮节是人情。从“我”的方面说,古松的形象并非天生自在的,同是一棵古松,千万人所见到的形象就有千万不同,所以每个形象都是每个人凭着人情创造出来的,每个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就是每个人所创造的艺术品,它有艺术品通常所具有的个性,能表现各个人的性分和情趣。从“物”的方面说,创造都要有创造者和所创造物,所创造物并非从无中生有,也要有若干材料,这材料也要有创造成美的可能性。松所生的意象和柳所生的意象不同,和癞虾蟆所生的意象更不同。所以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美是物所固有,持此观点的人不止于一般人,而且还有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B.对于“美是心的产品”的问题,康德、黑格尔、托尔斯泰的说法都不一致,这些说法不可能都错误,但可能都正确。

C.康德认为审美是“在下判断”,这和托尔斯泰主张审美是“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普遍原理”有着本质区别。

D.峨嵋山有“庄严”、“厚重”的概念,但是它也须先有使人觉得有这种概念的可能性,人们才能欣赏到它这样的概念。

E.直觉与形象一样,都离不开物,没有物,直觉就不能活动,没有形象的直觉也就没有美感。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之所以热心寻找最美的颜色、形体、音调等审美对象,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寻找美的本质属性。

B.由于艺术的欣赏大半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因此信理智的哲学家都不能欣赏艺术。C.人先能够凭心灵创造出 美来,物然后才有使人们觉得美的可能性。D.美之中有人情也有物理,因而美是心物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结果。14.文中说“松的形象这一个艺术品的成功,一半是‘我’的贡献,一半是松的贡献”。请指出

“我”的贡献是什么,松的贡献又是什么?(4分)

15.人们常说“情人眼底出西施。”依据文意,分析“情人眼底”为什么会出“西施”?(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程方平

(1)进入21世纪,在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进一步凸现,成为构建各国教育特色的重要基础。此时适逢中国近代教育走过百年历程,如何传承与发展本土文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理论争鸣与各类尝试风起云涌,故需要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来规范和引领未来的教育发展,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奠定重要的历史基础。

(2)中国教育尊重传统,不仅在思想和精神领域重视“道统”,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和标准规范都非常关注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然而,自百年前开始,在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我们以往用于反思和自省的自我批评变成了盲目和全盘自我否定的依据,例如,历经1300年探索实践的科举制度,就有许多可资借鉴的遗产。国外的研究与实践非常认同中国的科举对文官制度的影响,认为此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还包括自荐、特举、名家推荐、技能考试、机构寻访和延请等多途,而深入人心的“行行出状元”思想也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再从中小学的语文、数学教学来看,中国的传统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等方面,相对于源自西方的各类教学法,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百年来的教育实践证明,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亦是与中国教育的传统息息相关。近一二十年,中国学术界陆续推出一批中国学科史及学科教育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界借鉴本国的教育遗产提供丰富资源。

(3)在中国教育传统的思想与实践中,不仅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袼物明辨”、“慎思笃行”、“活到老,学到老”等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学术争鸣、标新立异、兼收并蓄、树立思想流派的传统等。中国的教育传统既崇尚权威,又不迷信权 威,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如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几乎于同一时间(孔子早约50年)诞生,且形式、内涵基本相同;中国的算学与阿拉伯即欧洲的数学在概念条形式上虽有不同,但都为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西方大学几乎同步,且传统精神高度一致,而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也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主要借鉴.中国教育传统中永恒的、富有创新潜力的价值早巳受到国外思想家、教育家的深切关注,不仅数百年前影响了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也多次强调他的思想曾借鉴了中国的教育传统。可见,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需要国人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全面否定和浅尝辄止均是对历史、民族与未来不负责任、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表现。需要铭记的是,一个不知道尊重自己传统的民族难以受到其他民族尊重,也难以真正自信、自强。

(4)在西方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其他民族国家利益为代价走过工业化、商业化历程之后,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中国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看到了各大文明古国的传统,看到了文艺复兴运动对传统的再造,也看到了西方社会工业、商业文明及其科学精神、实用哲学、社会管理和契约制度等的文化价值,认识到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有需要重点学习或补课的地方.

(5)传承和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非机械地重复和照搬,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对经典的死记硬背。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清代学者赵翼曾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所强调的是,任何时代都会为与时俱进的发展提供无限开拓进取的空间,而基于文明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推进社会、引领思想。每个时代都应有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认真审视和深远思考,并以此来指引实践,找到更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选自《新华文摘》2011年笫17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因为中国教育重视尊重传统,所以本土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

B.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在制度文明上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人才评价选拔方面最公平合理的实践探索。

C.由于西方模式和标准的影响,使我们的教育缺少自信,因而,中国教育要回归传统。D.科举时代鉴别和选拔人才绝非仅有死记硬背一途,“行行出状元”思想就是常规科举的重要补充。

E.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得益于传统教育,近一二十年中国对传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本国的传统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

13.下列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中国的传统教育绝非可以简单地用机械灌输来概括,当中有不少与西方教育源流和现代教育理念相似、相通的原创教育思想。

B.家学、书院、师徒制、耕读习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现在已消失,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中国传统教育在形式、内容、方法、观念和评价,许多方面更适合于中国学生及中国知识的具体情况。

D.中国的教育传统主体精神是提倡独立思考、注重实践和勇于创新,而“知行合一”、“格物明辨”、“慎思笃行”等教育思想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在重视智育的同时也重视德育。

14.第三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论证中国传统教育的具体成就与影响的?请分条归纳(4分)

15.根据文意,作者认为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4分)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民间文化的强国动力》参考答案

12.BD(A.原文第1自然段第1句的表达为“维系着社会的和谐运行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所以,说“民间文化是„„推动者”不恰当。C.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1自然段第3句,应表述为“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人们品格和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生存环境的熏陶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做事的态度”。E.于文无据。根据第3自然段第3句,看不出“我国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行动”之意。)

13.C(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2自然段第2、3句,“国家的复兴和强盛”应改为“文化的复兴、国家的强盛”。B.将或然当必然。根据第2自然段第4句,应在“不是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前加“大概”。D.根据原文第3自然段第2句“它既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整体文化的个性”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自己的个性,说其“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不恰当。)

14.①引用王安石的话意在说明,国民的文化心理是从世代相沿的社会风俗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积淀所形成的。(2分)

②引用苏轼的话意在说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根植于优秀的民间文化,弘扬民间文化是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2分)

二、《美与自然》参考答案

12.【理解、分析文意】DE(5分)A“可见此观点的正确性”理解错误,应为“此观点具有普遍性”。B它们不可能都正确,但可能都错误。C“本质区别”错,从“因为这些都是科学的或实用的活动”可知道它们本质相似。

13.【分析综合】D(3分)A是因为他们坚信美是物所固有的。B过于绝对。C错在“先”与“然后”,据第三段“从此可知物须先有使人觉得美的可能性,人不能完全凭心灵创造出美来”可知。

14.【理解重点语句的含意】我的贡献是,松的形象是凭着我的人情创造出来的;松的贡献是,松的形象不能无中生有,松为我贡献了可以创造成美的物。(4分)

1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1)美不完全在物,却亦非与物无关。

(2)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产生的婴儿。(4分)

三、《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历史基础》

12. AC(A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凸现是因为全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C前后没有因果关系。)13.B“因为这些方式不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文中并无此意。14.①孔子的启发式与柏拉图的“助产术”形式、内涵基本相同; ②中国的算学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③中国书院的起源和实践与两方大学几乎同步,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是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改革的重要借鉴,④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为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及近年来创立“多元智能”理论的哈佛教授加德纳借鉴.(答对一点得一分,如果没有概括,答对四点得3分)

15.①要对中国教育传统的精髓认真反思、汲取和弘扬(2分,尊重自己的传统,使民族自信、自强,得l分;中国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等传统经验将成为反思与回归的重要参照,不给分);

②容纳、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不仅在其“形”,更重要的是其“神”,即中国传统的内在精神、思维方式和笃行实践.(2分)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入手,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重要意义 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新课标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各学科课标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内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涵深厚,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能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让学生在加深民族文化理解、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我??所学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最大的作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保存在什么地方?实际上就保存在那些母语里、那些方块的汉字里。因为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精神纽带,而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特征。汉字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音、形、义相结合的每一个汉字,都有其起源和演变史,不仅具有表言达意的作用,同时也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和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至关重要。[2]

高中语文教材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文化经典,这些文化经典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更加重视语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语文素养。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自强不息,强调真理的追求和辩证的思考,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精神,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挖掘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土壤,对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中学生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如社会责任感淡化、理想信念缺失、文化认知淡薄等,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没有把中华民族精神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逐渐忽略甚至漠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民族精神、身心素质、文化教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

1.认真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经典的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非常明显。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研读,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等进行升华,让传统文化精神滋养学生。

高中课文中的很多文言文,就是非常鲜活的例子,如教学《陈情表》时,让学生接受“孝”的教育。教学《苏武传》时,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教学《归去来兮辞》一文时,教师可以从题目中的“辞”,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入手,也叫赋,比较注重行文的韵律与句式,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文中一词多义,了解汉字在古诗词蕴含的多重含义,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积极性。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感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高中语文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还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讲究语言艺术、直奔重点设置悬念等方式,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既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又能使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多彩。

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课堂播放《红楼梦》这一节的电视剧片段,还原故事情节,让学生欣赏剧中人物的服饰、语言以及古典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节中,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3.做好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渠道

单凭教材中的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的。教师要将目光转向课外,通过课外拓展延伸,将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到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教学《鸿门宴》中“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一段时,由鸿门宴上的座次细节,对学生进行座次文化教育。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即“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东向”即“坐西面东”。《鸿门宴》座次,就属于古代“室中以东向为尊”礼节活动的形式。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课外探究现代社会座次文化内涵,可提示学生留心电视新闻里领导座次安排、宴会时宾主座次安排等。教师在课堂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学生在理解刘邦、项羽等人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加激发了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结语

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其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要肩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创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30).[2]李伟.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高考(综合),2015(08).

下载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诚信类论述

    对“诚信社会,从我做起”认知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雄鸡下成长的世代华夏儿女,都具备了中华本色。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印证着:为了五星红旗更......

    论述类作文

    支撑议论性应试作文获取高分的三要素分别是:结构、用例、文化(含思想)。结构提供穿透力;用例提供表现力;文化提供保障力。 大的外在结构是千字作文最大的逻辑外现,结构中坚实的布......

    高中语文社科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设计(5篇范文)

    一、考点阐释 1、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摘 要:写作教学应该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把作文与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把作文与学生的个性表达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问题与实践

    高中语文对联教学的问题与实践 九寨沟县中学苏金香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人教版必修一梳理探究版块第二课,也是高三必考9大修辞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中语文学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摘要】:学案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语文教学实验。作为新生事物,在实践中,有优势也存在弊端,就学案教学,本文有一些反......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实践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本人在对高一新生进行了几次微写作教学之后,对微写作的概念、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方法和成效,以......

    论述类文本训练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周国平九十年代以来,国学好像又咸了显学。而在国学热中,有一个概念赫然高悬,这便是“天人合一”。在一些人嘴里,它简直是新福音,用它可以解决当今人类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