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

时间:2019-05-15 04:3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

第一篇: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

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

胡塞尔曾经说过:“当我们一起生活,面对面的谈话,在辩论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经常处在那种人格主义的态度中。”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是道德的素材,而且从中也在接受道德的影响。按照胡塞尔的观点,儿童道德的养成,应当根植于儿童真实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道德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家也会发现“生活化”成为各门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如数学、语文、科学等等。而我们的《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正如鲁洁教授所说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课程的基本理念,那就是“回归生活”。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的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无论是对教材,或是对课堂、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我们除了一改课堂是“舞台”,老师是“主角”,学生是“群众演员”的旧有弊端;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外,更应让我们的教育真正“生活”起来,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需要。

一、激活教材,由书本世界回归生活世界。

作为课程理念和教学事实的中介——教科书,既要通过其体例的选择、结构的编排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同时又要提示施教者在教学实施中怎样去实践《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

《品德与生活》以崭新的面貌问世,学生凭借教科书所呈现的话题、范例来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来组织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学习人类的文化成果。这里所说的是“凭借”,而不是“重复”。也就是说教科书功能并不是要让学生在头脑中去“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维,做出自己的结论,呈现生活的自我。正如新课标要求教科书实现的功能是“激活”一样,是要它成为一种“活性因子”。

《品德与生活》教材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把儿童投放在广阔的现实生活中。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反思和整理。《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不要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空间,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从而来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生活世界是书本世界的基础,是书本世界的意义之源。从生活性的角度看,教材内容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更重要的是应该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1、书本世界来源于儿童生活世界。

“源于生活”是指教材关注和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从儿童日常生活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或典型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以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生活主题、范例或者以“生活图景”的形式呈现。例如,在教材每个单元和课文的设计中,要调查儿童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涉及和解决他们生活的现实问题,以真实生活的“逻辑”为依据进行安排。如第一册教材的单元安排为《你好,新学校》、《我们的生活》、《我爱我家》、《我们一起迎新年》四大主题。围绕这个主题下又分别设了不同的课文。这些主题和课文都是面对刚刚踏进小学门槛的新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即将要面对的生活而组织的。如在《你好,新学校》这一主题中安排了《美丽的校园》、《老师,您好》、《学校的每一天》、《我是小学生》四篇课文。让学生参观新学校,认识新老师,知道自己是小学生了,并为此而多了一份自豪感和责任感。正如书本前言“致一年级的小朋友”中说的:“让我们和你手中的书一起走进你向往的小学生活。这里有你多彩的生活。”这样的安排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自儿童的真实生活。孩子们都觉得这些事情都将在自己的身上发生或曾经发生过,因而愿意相信;来自自己的生活,孩子会觉得离自己很近;讲述的都是最普遍的事,切合实际,因而可行。

2、书本世界引导儿童生活世界。

我们的书本世界呈现的不仅是一种“生活图景”,更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图景”或是“富含价值的生活图景”。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这些重构了的“生活事件”,搭建起了教学回归生活的桥梁,引导教师去关注儿童生活,了解儿童生活,也将更好地引导儿童积极面对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少儿时期由于认知、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真实的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使学生对生活有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现在社会是一个独生子女“横行”的社会,不少家长把孩子捧在手心小心呵护,不仅满足孩子们各种“享受性”要求外,很少会让孩子参与劳动。如在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今天我当家》主题中的《进厨房》一课时,教师主动联系家长,让家长配合引导儿童在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分担父母的辛劳,为长辈尽孝心,让孩子感受到劳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功感。从而引导儿童热爱劳动、爱护家人,引导儿童真正做生活的小主人。

所以,教科书——书本世界,只是学生学习的材料,不应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教材更好的体验生活,体验快乐呢?一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改变教材;二是:尊重学生活动的权利,补充教材;三是尊重学生的探究权利,超越教材。那些来自现实、反映学生实际情况的道德需要、道德同感、思维难题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贴近学生生活,问题具体鲜活的,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让儿童真正回归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

二、重建课堂,由课堂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我们的品德教育是在对儿童生活的积极引导,使孩子的生活更有质量,更闪光彩。其最终目的仍是指向学生的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让课堂教学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我们要注重儿童生活中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积极、主动、探究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一方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生活”。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永远不可能真正等同于真实生活,也不会变成真实的生活,而应该是一种经过“重构”的、体现教育意图的、有教育意义的“近似真实”的生活。换句话说,课堂中的生活虽然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个部分,但它是儿童一种特殊的生活,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真实的”生活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安排的具有特定教育意义的生活过程。另一方面,生活本身就是儿童成长的“养料”和资源,课堂教学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课堂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自己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起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现实生活。

1、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课堂中的儿童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的联系,充分发挥已有教学经验在教学中作用,如第一册中《我们一起迎新年》的主题中,天真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过年的,算算时间,新年即将到来。课刚刚开始,没等我把话说完,孩子们就欢呼雀跃了,纷纷把自己的“过年史”向大家“汇报”:过年一定有漂亮的新衣服穿(我有好几套呢!);过年时全家人一起去拜年,大家在一起很开心(大人还买鞭炮给我们放呢!);每年过年,我都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买很多自己想买的东西(压岁钱我们不可以随便花,要给爸爸***);过年时我最喜欢„„孩子们俨然沉静在喜气洋洋的新年里了。多么快乐的时刻啊!我仿佛也和孩子们一样回到了童年,享受着新年的种种“优厚待遇”。同时他们又在盼望着新的一年快快到来。“现在你是小学生了,你打算怎样迎接新年的到来呢?”是啊!就让儿童的这种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变成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使课堂教学成为儿童交流已有生活的过程,成为扩大和深化生活经验,提升生活经验和能力,创造和体验美好生活的过程。: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

新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而且较好地注意到选取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事件”为范例。所以我们更应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关注儿童即刻的真实生活,在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引导儿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世界。如:在教学第二册的第一单元《春天的歌》时,正值春天向我们悄悄走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参观了“校园的春天”,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春天的身影,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日子。让孩子们也来给校园打扮打扮——种上一棵小树苗,“和小树一起长大”。孩子们玩玩泥土,知道了怎么种树。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进而引导孩子每天观察,记录花种、树苗的成长记录表,这不正是孩子自己的成长记录表吗?

3、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儿童的真实生活。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本课程的性质: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来实现。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棱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根据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加强行为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世界!如:第一册《我是小学生》一课中的“看我多精神”这个板块。让学生通过与幼儿园生活做比较,知道小学生的课堂常规要求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由模拟不同的职业来说明“坐、立、行”的重要性。如:解放军叔叔站岗放哨;模特表演;新闻联播的播音员„„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和练习:教师师范;树学生榜样;同桌互相学习纠正;小组比赛„„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养成坐、立、行的正确姿势。重要的是孩子们知道了有了正确的姿势,人显得更精神、更自信,同时还是一种讲文明的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儿童的现实生活,无疑是指导学生实践的有效途径。课堂以学生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并且给了学生充分创造的空间,让生活走进学生的认识世界,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走出课堂,由单一生活回归多元生活。

道德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螺旋上升的过程。新教材中留有大量的实践空白。让学生课后操作、延伸、巩固,大力实践与儿童生活经历相关的社会生活活动。

课堂生活只是儿童整体生活的一小部分,课堂和学校里的资源也只是课程和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人们常说的“生活即教学”“社会即学校”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因此,品德教学应从学校生活扩展到儿童的家庭、社区、社会,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使游戏、电视和网络,以及教师、家长、公众,甚至儿童自己都成为品德教育者。从而使儿童的全部生活和儿童生活周围的一切人、事、物,都成为教育资源和教育者。

社会是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而生活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构成。由于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差异、家庭状况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儿童所体验的是不同的生活。当然,在这些不同的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道德品行的发展问题。在设计这些共同问题时,应兼顾生活的多元化,使不同生活世界的儿童都能在教育中找到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也让儿童在多元化的生活中产生富有个性的体验。

学生的个性生活与家庭是最密切的,通过与家人和社会接触多元的生活。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我把活动由原来的“老师带着小朋友上超市”改成了“家长带着小朋友上超市”。教师在儿童进行购物前和家长联系:购物时尽量多指导,少干预。让孩子充分运用课堂中习得的购物一般步骤和技巧,自主进行一次购物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理能力,或者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收获。活动中,孩子们真正体验了独立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社会的丰富多彩。活动后的结果确实让人意想不到:(一位刚转进班级的新生)我从小住在农村老家,第一次去超市,我眼前一亮,那么多的东西可以随便选。下次回老家挑奶奶最爱吃的桂花糕,她一定很开心;爸爸妈妈很少带我去超市,昨天自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感到昨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出发前我问妈妈家里缺什么,由我去超市买,后来我把妈妈要我买的酱油错买成老酒了。虽然我买错了,但下次我肯定不会弄错了;我的文具盒已经用了一学期了,本来我想给自己买一个漂亮的新文具盒。可是在超市门口看到有个阿姨带着一个小弟弟在向行人乞讨,所以后来我买了一些好吃的送给小弟弟,虽然新文具盒没了,可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是啊!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孩子去购物的时间也不一样,购物的超市也不同,他们看到的是不断变化的多元社会,所以他们的收获也是五彩缤纷的。

总之,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事件及问题为素材和依据,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正如鲁洁教授强调的:教育要回归生活,我们要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特别是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

第二篇: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让校本课程与生活牵手

——花坪小学05-06校本课程实施小结

花坪小学创办于1974年,原名东风小学,从最初的8位教师30多名学生逐渐发展起来。几经迁移,于1986年定址于“九墩子”即花坪小区27号,校名确定为“花坪小学”,沿用至今。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积淀了较丰厚的文化底蕴,师生员工秉承“以人为本求发展”之教育理念,即走向“生本”——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走向“师本”——以教师为本,为教师创设适合他的环境,走向“校本”——以学校为本,从学校丰厚的文化传统中提升品牌,形成学校特色,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塑造高素质学生群体,打造学习型(研究性)教师团队,构建现代化管理模式,创市县级名牌学校。基于以上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加强管理,认真进行需求评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主题,以校本研修为载体,做到边实施边修改边完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现总结如下:

一、实施分级管理,确保校本课程稳步实施

随着一所学校校本课程开设年级的逐渐增多,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上必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让校本课程融入学校大的研修环境中,保证校本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力避由专职教师单人开发、单人实施、单人管理的封闭局面。为此,我校实施了分级管理,各级机构既各负其责,又形成合力,其同为校本课程出谋划策,保驾护航。管理流程为:校长→领导小组→教导处→研修组长→牵头人→授课教师。其具体职责是:校长负责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及课程主题的确定,指导调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总结的全过程;领导小组在校长的指导下,负责校本课程的需求评估、审议、研讨、评价工作;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开发实施方案、开发指南的制定及课程的管理评价、资料整理工作;研修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学教研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教学月查、资源整合等,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牵头人负责该课题组内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课时的划分、教学进度的调整、课题实施情况小结、课题资料整理,并组织集体备课;授课教师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求有教案、有反思、有案例和小结(每学期不少于1篇)、有学生作业或作品。实施分级管理,从而避免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管理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抓好两个评估,慎重选择主题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课程,在开发内容上既要避免与其它课程之间的交叉,又要注意同一课程在不同年级的简单重复。为此,我们认真进行了两个评估,一是对上一学年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进行评估,二是对学校、学生、家长进行评估。

评估一:上一学年,我们一是在起始年级按计划每周开设了2节必修课程,主要内容有:以“认识花小我骄傲,展示自我我能行”为主题,通过认识自我、认识班级、认识学校等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幼小衔接,建立自信,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初步具备爱班级、爱学校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成长加油站”为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从校内安全、校外安全、饮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生理卫生及健康常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生命安全及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自护自救知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加油指路;针对当前独生子女中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等问题,对学生进行孝敬教育,教育学生常说孝敬话,勤做孝敬事,从孝敬父母入手,进而培养学生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真正让“孝”成为“百行之首”;结合时令开展一些小专题教育,如阳春三月,带学生走出教室找春天;清明时节,对学生进行一些浅显的革命传统教育;“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对学生进行爱劳动教育;“六一”儿童节前夕,对学生进行少先队知识教育等。通过评估,我们发现:该校本课程小主题太多,缺乏整体感和层次感,各主题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目标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过程方法的演练,形式较单一,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兴趣不浓。二是在1-6年级探索性实施选修课程,将校本课程与科技活动整合,按校本课程的理念及要求开发科技活动,共开发了18门课程:《诗歌伴我快乐成长》《快乐五子棋》《剪纸》《童年泥趣》《美术字与生活》《生活中的美术》《我成长我快乐》《我爱书法》《刺绣》《阅读积累与运用》《让数学好玩》《名著欣赏》《英语课本剧》《身边的科学》《长阳民俗》《社会实践》《篮球精神》《葫芦丝——我的好伙伴》。其中,前四门课程的招生对象主要为1-2年级学生。通过评估,部分课程仍没脱离兴趣活动的模式,缺乏课程内涵,脱离学校办学理念。

评估二:我校所辖范围62个单位,但67.6%的单位已经改制,大量流动人口子女进入我校,因此面对的家长主要是厂矿企业职工、下岗职工、街道居民、进城打工者、周围五个村村民„„素质能紧跟时代发展的家长不足5%,有的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但只知道用分数衡量学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切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对学生无多大要求,只要求会认识名字、会买小菜找钱就行,家长在哪里做生意,那里就是学生的学习

场所;有的家长根本无法、无能力管教学生,放学生于游离状态。生源的复杂性导致学生层次多,教学教管的难度大,巨大的社会压力让人难以承受。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学生素养提高速度不快。有的学生活泼有余而刻苦不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家庭条件的优越,一些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家庭的呵护,一些孩子认为所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有坐享其成的思想,缺乏一种感激之情,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这些品质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飞速发展。

学生及家长需求:在品德、修养方面,大多家长希望孩子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富有爱心、正直诚实、学会宽容、学会珍惜;学习习惯方面,希望孩子按时上学、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积极主动、善于思考、目的明确、广泛阅读、勤学好问、有创新意识、擅长表达和交流;生活习惯方面,希望孩子积极锻炼身体、讲究卫生、饮食均衡、少吃零食、学会自理、学会负责、活泼开朗、乐观向上;兴趣特长方面,希望孩子在书画、诗歌诵读、手工制作、弹琴、写作、棋类、球类、唱歌、舞蹈、健身、剪纸、讲故事方面得到发展;家长提出的拟开课程有科技、英语、环保、公德、孝敬、智力开发、土家文化、数学、交际与口才、家乡变化、本地名人访谈、书法、绘画、自护自救、历史、武术、生活习惯等;家长建议:激发兴趣、细化目标、深入浅出、贴近生活、家长参与。学生的共性需求为动手操作型、智力型、情趣型、知识型、人文型内容。

在完成两个评估的基础上,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经过周密分析,慎重考虑,一致确定新一学年校本课程主题为“与生活牵手——小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具体内容包括学生健康成长所必备的良好生活、学习和行为习惯,各年级主题分别是:我是生活小主人,我成长我快乐、成长加油站、精彩生活我能行、成长的足迹、回报生活。

三、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几点感悟

感悟之一:好习惯是练出来的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有实际表演练习,只教给它们行为准则,而不让他们去做,就难以形成言行一致的品质习惯。如我校曾平老师在训练新生早读习惯时,把早读阶段再细分为几个环节:“进校——上楼梯——进教室——掏书——读书”,在讲清每个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演练。又如:进教室这一环节,可按下列步骤进行。先讲清“推——关——走——坐——摘——放——掏——读”八个动作,即进教室要轻轻地推开门,轻轻地关上,悄悄走到座位,悄悄地坐下,慢慢地摘下书包,慢慢地放下,迅速

掏出书,打开书朗读。先由老师示范,讲清要求后,进行示范表演,边说边演。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表演练习,一个个地过关,为增加新生演练兴趣,还进行了进教室表演比赛。

曾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一日生活常规教育的每项内容的每个细节,都应该给学生示范一下,然后让学生做一做,演练演练,各项内容的具体要求,就在演练的过程中记在心中,落在行动上,养成习惯了。

感悟之二:儿歌助行,快乐多多。

说儿歌,是低年级学生喜欢的活动,利用儿歌来强化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说儿歌的过程中,记住要求,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如课间活动要求:“高高兴兴下课了,下节用具要备好,先去方便不要跑,回来再玩不是闹,活动地点去报到,小组游戏多欢笑。”

如上课铃响了,要马上坐好等待上课,可以说儿歌:“铃声响,把嘴闭,快步走到座位去。腰挺直,手扶膝,两脚平平放在地。向前看,头抬起,看谁坐得最神气。”

为了让学生养成回家先写作业的习惯,可说儿歌:“放学回到家,先把作业查,样样都复习,项项都别差。”

为了让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可说儿歌:“上课时,向前看,脑子跟着问题转,想出结果争发言。听发言,作判断,纠正错误要勇敢,何时都要抒已见。”

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均积累了不少于25首儿歌吧。

感悟之三:评价激励促成长

怎样让学生逐步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并亲身感受到成长的快乐?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引进了形式多样的评价激励机制。如按评价时段分,有课评、日评、周评、月评、学期评;按评价主体分,有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按评价形式分,有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级评价和代币评价。同学们在这灵活多样的评价激励中,时时能听到自己成长的脚步声,老师们也处处能听到花开的声音。

感悟之四:个案研究,其乐无穷

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耐心,对特殊的孩子还得用特殊的办法,“个案研究”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案例:倔强的小男孩

在新课改启动之秋,我校一年级新生中来了一个特殊的小男孩,他叫平,然而他的脾气却一点

儿也不平静,特别倔,还爱骂人,谁要是惹了他,就会攥紧小拳头,大吼大叫,又打又骂,不但在家里对父母是这样,在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也是如此。

听说他的“暴行”是在开学两个星期之后:一天下午,班主任例行小结当天情况,当点到“平”违纪时,平“嗖”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双目圆瞪,双拳紧攥,露出一副凶相,像要吃人似的,嘴里还大声吼着“我没有搞!”“我不要你管!”等一些不堪入耳的话。

这还了得!刚上一年级就这样,这样的恶习如果不消灭在萌芽状态,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呢?孩子刚上学两个星期,他的这一恶习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班主任决定去家访,从父母那儿了解一些情况,以便对症下药。通过家访,得知平从小性格倔强,家长忙于生意,没有时间耐心细致地给予引导,遇到平顽皮时,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据说有时棍子打断了,平的身上打出血了,他也不会“屈服”,好一个倔强的平!如此看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真是没说错,孩子的问题竟出在家庭。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决定从家长入手,向家长宣讲正确的教子方法,家校配合,共同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了解到平的“超常”表现和特殊家庭背景后,作为校本课程科任教师的我想到:一是不能和平发生正面冲突;二是要利用“校本”特色帮助平克服“倔”脾气。

平虽然倔,但很爱面子,特别爱听老师表扬。我抓住平的这一特点,每次上课铃响了,就往教室门口一站,眼睛向教室四周扫视一圈,最后落在平的身上。这时的平就会坐得端端正正,我连忙抓住机会,向全班大声宣布:“我今天要表扬的第一个人是——”平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越发精神。平上课最爱插嘴,这时我就把眼睛故意望到一边,说:“我要请一个最文明的不插嘴的同学回答问题。”平马上闭上嘴巴,小手举得直直的,两眼聚精会神地望着我。我说完后先停顿一会儿,然后回过头来,好像突然发现平在举手似的,故作惊奇地说:“平这时没插嘴,小手也举得好,请你吧!”平就会自豪地把脚向外跨出一大步,然后眉飞色舞地发表他的“独家演讲”。平上课还爱做小动作,每每这时,他的两只小手在课桌里翻得“天昏地暗”,两只小眼睛却一刻不离地盯着老师,看到这一情景,我就会说:“瞧,平听讲多认真呀,两只眼睛一直望着老师呢。”平听到后就会自觉地把双手拿到桌面上来,悄悄地坐好听讲。就这样,一堂课下来,巧妙提醒加适度表扬,平基本上能循规蹈矩,听讲习惯也一天一天进步了。

转眼之间,平上二年级了。平的自觉性终究有限,老师的表扬也要洒向更多的同学。后来平又与几位老师发生了不文明的争吵。对平的恶习,我是听在耳里,急在心上。结合校本课程的教学,结合少先大队活动,我把第一个月的教学内容定为尊师敬长教育,学生每天写尊师敬长日记,只要是让老师、长辈或是其他人高兴的事都可以写,如学习进步了、改正了某个缺点、做了一件好事等,少则一句,多则三五句,老师根据质量数量给予加分,学生兴致很高,平当然也不例外。有一天,平写了三件事:(1)今天上校本课程我表现很好,老师给我奖了“大拇指”;(2)今天我没有发脾气;

(3)今天我的数学作业得了100分。我调查核实后给他加了30分。我还给平单独建了一个行为跟踪记录本,平和他自己聘请的监督员每天向我汇报,改正了哪些缺点,还有哪些缺点没有改,我都一一作好记录,并及时鼓励。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在班上开展一次民主测评,由全班同学评议:平现在哪些方面进步了?还存在哪些不足?说到“进步”时,平就会低着头,眼睛偷偷地看老师和同学,脸上溢满害羞而幸福的微笑;说到不足时,如打人,我便有意让平望着全体同学,并统计出被打人次,还故意问他:这是真的吗?平就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里说着“对不起”,一副非常虔诚的样子。

新学期开学了,我采用了新的评价方法,没有再要求学生写日记,也没有要求平每日汇报。两周后,我照例对平进行了一次民主测评,先由他自己评价,他讲到本学期又一次顶撞了老师,我事先已知。这时,我让他把事情的经过按照正确的态度重新“演”了一遍。演完后,平说:“刘老师,我能不能再请一个监督员天天陪我去向您汇报呀?”我当时愣住了,但是看到他那双真诚的眼睛,我微笑着答应了他。

不知明天的平会怎样?但我愿意等待。因为最甜的果子往往在最后成熟。

四、问题及反思

1、习惯培养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话题,也是一个容易反复的问题,因此是一个常抓不懈的课题。习惯培养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怎样体现螺旋上升?怎样使之形成序列,克服随意性?

2、怎样把课堂上的习惯培养成果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怎样检查评价,使之有实效又便于操作?

3、怎样发挥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来开发课程资源,而不是让授课教师独自开发?

4、习惯培养可否作为必修课,由班主任老师授课,便于评价落实,另开设选修课,发展学生个性,增加校本课程的选择性、趣味性。

第三篇: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心理承受能力差、缺少意志力、情绪波动大、不易与人交流等问题。由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自然这副重担就落在了体育教师的肩上。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和所处该年龄段身体的基本特征,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向他们传授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促使其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也采用多种教育教学途径,逐步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为自己长期在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问题尤为严峻。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实践,使我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和出现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下面就体育与留守儿童的健康教育方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言传身教 德育渗透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影响。

因此,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要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体育教师言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至关重要。

二、善于发现,善于引导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疏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负面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我们因为是寄宿制小学,留守儿童多达200多人,学生会有许多的想法与困惑很难去倾诉。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学生很愿意找体育教师去沟通,利用这样的机会,体育教师会掌握很多其他学科教师从学生身上无法得到的信息。教师只需要静静的聆听,及时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帮他们进行分析,给学生良好的建议。通过多次的交谈后,许多的孩子会露出甜美的微笑。也可以安排一些集体运动项目,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从心理上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留守儿童心理变化,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三、培养交流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

留守儿童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而

(本文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让儿童自由地探究生活 现场会 汇报材料

让儿童自由地探究生活

——王庄镇演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几点做法

近年来,我们以文化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为目标,扎实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显著成果。学校在2006、2009年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2名教师被评为“全国课题研究先进个人”,5人次荣获全国优质课、视频说课一等奖,4人次分获“泰山名师”、“泰安市教学能手”、“泰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肥城市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

下面将我校常态化实施本课程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点因由,点石成金”,精心开发课程资源。

除了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成长点和教师的引导推荐确定活动主题外,我们在对以往课题研究工作的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修改和补充,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课程资源体系,使活动内容变得更加立体丰满。

针对部分研究内容还不够深入,学生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未能在一定深度的层面上进行,学生真正直面课题自行探索的东西较少的问题,我们广泛征集问题资源,启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且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作为小课题研究内容。今学期我们在四年级开展了“身边的科学”小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从一些身边的小细节入手,进行有科学意味的探究性活动。比如研究小狗小猫等是否存在左撇子现象,左撇子和右撇子的比例问题,和小动物的性别是否有关系,研究它们的喜怒哀乐,以及和人类是否有相似之处等;他们还研究藕眼的个数、大蒜的瓣数等是否存在规律可循,初步感知统计学的相关原理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较好的培养。比如在研究“小狗是否存在左撇子”这一问题时,他们自主设计了一件研究器材,在一个木架上悬挂了一个小桶,并在里面放上食物,这样小狗如果想吃到食物,就会用前爪去抓小桶,从而判断出是属于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百分之九十的小狗并不是用前爪去抓,而是用嘴去拱小桶,通过拱翻小桶的方法来吃到食物。于是他们就改进制作了第二件作品。他们制作了一个类似水渠的工具,两块木条之间的距离经过了精心设计,这样小狗用嘴不能接触到食物,从而只能用前爪去取,这样,也就能得出狗是属于左撇子还是右撇子了。

我们还发现,在以前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中,虽然我们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还缺乏对体验活动进行专题化、系统化展开,需要进一步将其引向深入。为了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紧急避险等自我保护能力,我们开展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小课题,学生从“家庭安全”“学校安全”“社会安全”“其他安全”等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设计制作了宣传版面,排演了“紧急避险情景剧”,发布了“关注安全”宣传口号,发放了“关注安全”明白纸和倡议书,我们结合学生的开展情况设置了“安全教育展室”,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到展室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能力显著增强。另外,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感,我们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学生从“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开展了相关活动。他们深切体察母亲十月怀胎的不易,留心观察父母早起晚归的奔波操劳;他们记录下老师从早到晚一天的活动,留心观察体会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同样,他们也精心设计了一个“感恩教育展室”,从图片到文字,从实物到现场展示的包水饺、炒家常菜,无一不饱含着对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浓浓爱意。“感恩教育展室”也成为我校的感恩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在研究领域上,我们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拓展。以三年级为例,针对学生年龄较小,动手能力有待增强,但想象力较为丰富的特点,我们开展了“艺术创想”小课题系列研究活动。师生们在白纸上做足了文章,如何制作线拉画、如何将漫画变得古老陈旧、如何将自己画成外星人、如何制作立体效果波纹图、如何制作点对称图案、如何制作火剪影等等。学生画的“蓝天白云图”,天马行空,清新美丽;“具有远近效果的水彩画”形象逼真,令人遐想。我们在每个年级还设置了“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的小课题,即将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中需要开展实践活动的内容整理出来,由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精心设计,作为小课题研究内容开展研究,这样,即充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落实了教学目标,又培养了学生能力,真正实现了“一科实践,多科受益”。

二、“顺水推舟,巧引妙导”,扎实推进课程实施。在教师的指导上,我们采取“教师下水”和“授人以渔”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下水”,即每一位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指导教师都必须先完整地经历整个过程,方能面向学生。制作类的小课题教师必须制作出一件精致的作品,体验类的课题教师要展示预期的整个流程,这样,每一位指导教师在学生参与活动之前就知道了课题开展的难易,学生在哪些地方容易遇到困难,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如何解决和突破等等,确保了小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

“授人以渔”,即像做“不会游泳的教练”一样,为学生提供一种方法、提示一种开展研究的流程,以及针对安全等方面做出一些必要的提醒。因为时下网络资源在学校以及学生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对于他们所提出的这些研究课题,网络上不仅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而且有生动形象的视频讲解,面对学生林林总总的学习需求,没有必要“只有老师掌握了之后才能教学生”。老师可能不会刻印章、制作丝网花、制作纸浮雕„„,但学生依靠网络、书籍等资料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而且这种学习不受课堂的限制,只要他喜欢,课余时间都可以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四年级部分学生确定了“趣味折纸”的课题,他们自己在网络上下载整理了一些关于折纸方法、图样的材料,而指导教师只是根据他们的请求帮忙将这些材料打印出来,并提醒他们在使用剪刀等工具时注意安全就可以了。

滚动发展,注意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过程体验为价值取向的,它强调的是学生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强调的是随着活动情境的展开和活动的需要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这种生成包括两个方面的改变:对于有意义的主题,可以增加;对于起初预设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发现意义不大或根本无法完成的主题则可以放弃。比如在“孔子与论语”的课题研究中,师生们发现给《论语》配上乐谱,用歌唱的方式更容易传诵,于是就生成了“唱论语”这一研究内容,不断地将课题研究推向深入和丰富多彩。

三、“平开多选,各尽其才”,全员参与课题研究。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特点,在活动开展的时间上,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将每周的两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统一安排在周五的下午,连同课外活动时间,统一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对于任双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则调整为周四下午和周五下午。确保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按质按量地完成相关活动。对于双休和节假日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安排好相关活动。

我们在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时,采用同时开展多个课题的方法,学生可以参与其中的一个研究内容,也可以同时参与多个研究课题,全由他们依据自身情况而定。由于课题“点”的选择丰富多彩,同一个班级内就会出现多个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平行发展,学生在完成一个课题之后兴趣点随即可以进行转移,进入其他的课题组进行研究;除此形式之外学生也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小课题的研究。在我校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几乎每一个学生都同时参与着2项以上的研究,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既“吃得好”又“吃得饱”。更为欣喜的是,在学生自主研究的过程中,低年级的小朋友也兴致盎然地参与进来,他们跟随着四年级的大哥哥学习“月季的嫁接”,跟随三年级的小姐姐认识“校园内的植物”,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叽叽喳喳煞是喜人。对此我们采取“顺其自然”的策略,不对他们作过多要求,目的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兴趣,既充实了孩子的课余生活,又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四、“师生互学,教学相长”,适应学生发展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可以说是“上天入地,无所不包”,传统文化、社区特色、科技前沿等等,这些内容对于师生都提出了“要抓紧学习”的紧迫要求。由于师生都长期沉浸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的狭小范围内,所以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研究领域、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有着较好的补充作用,所以师生双方都必须要加强学习,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方式方法等等,这样在活动中师生双方才能较好地进行互动交流和指导。同时,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也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教师的学习欲望,唤起他们对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我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中,像“我是‘快板王’”“奇妙的手影”等等,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在同一起点共同学习,老师的读图能力可能比学生强了一些,而学生在动手制作方面进展则比老师快很多,于是师生之间就这样互相交流、学习、进步,最终师生均学有所成,感受到学习的喜悦!

在演马小学,每一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都有两个装帧精美的记事本。一本是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业务学习笔记,记录平时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一本是小课题研究工作日志,课题研究如何安排、如何开展,每天都进行哪些内容,这些都细致地记录在他们的工作日志上,确保了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这些笔记也为他们以后总结自身工作、记录成长轨迹、沉淀生成思想准备了充实的物质基础。

五、“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材、课程标准等方面的特殊性,我们在学期初安排课程时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工作量、学校工作等方面予以充分照顾,确保指导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能力开展课题研究,保证研究效果。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安排上,我们还遵循以下原则,即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专职兼职教师,做到年级固定、内容固定,教师不循环。如三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每年都任教三年级,任教的内容在基本固定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动态生成。我们在三年级平行班同时开展了“艺术创想”小课题,这个课题研究系列共有60多个研究内容,交由三个班2位老师自由选择,这样开展同一个系列研究,学校在评价时便于鉴别,也便于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校成立了以业务校长为组长、教导处、教研组长和部分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题审定委员会。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必须首先提交学校课题审定委员会,先由指导教师详细地阐述所确定课题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计划等,再由审定委员会成员交流质询,并决定是否将其最终确定为研究课题。研究内容一旦确定为研究课题,指导教师在精心开展活动的同时,还需要在活动结束的时候,将所研究的课题编写出一本校本教材,做出相关作品,撰写出相关报告,学校则给予200元的物质奖励。这些编写好的较为成熟的校本教材,将面向全校所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供他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自由选择。教师自身也已成长为一个教材资源的建设者,并在一次次的课题生成、资源建设、课题开展中锻炼着自己,使自己的教材资源建设水平由低到高,不断进步,自身素质不断增强。

以上是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常态化实施中的点滴做法,不对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第五篇:儿童生活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下面是关于儿童生活现代诗歌的内容,欢迎阅读!

现代诗歌流派形成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进分子的觉醒。由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一批诗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欧美浪漫主义诗歌中找到启示和力量。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

1、《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在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小小的船》

叶圣陶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几种树》

叶圣陶

杨树直挺几丈高,柳树倒挂细枝条。

银杏叶子像扇子,香椿叶子像羽毛。

桃树杏树开花早,马缨开花春夏交。

松树柏树常年绿,枫叶秋来红叶飘。

4、《雨后》

冰心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我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放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紧紧地跟在泥裤子后面,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5、《春天》

穆旦

春天是人间的保姆,带领一切到秋天成熟,劝服你用温暖的阳光,用风和雨,使土地重复。

林间的群鸟于是欢叫,村外的小河也开始忙碌。

6、《月之故乡》

彭邦桢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下载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课程通向儿童生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智障儿童的语文学习走进生活5篇

    ◎胡建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2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自己生活的......

    如何让自闭症儿童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一、背景资料: 皓皓今年4岁,男孩,患有自闭症。父母都是大学生,平时忙于工作,故很少关心孩子,只是爷爷奶奶照顾。皓皓喜欢与男性交往,经了解,平时在家奶奶、妈妈不太与他一起......

    让校本教研成为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让校本课程成为学生通向幸福教育的桥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不少学校和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让读书成为通向理想的桥梁(5篇材料)

    理想点亮人生演讲稿 让读书成为通向理想的桥梁 三年一班 赵睿琪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通向理想的桥梁》。 每个人都有自己......

    《儿童与课程》读后感

    读杜威《儿童与课程》有感 ——地理科学 12280208 耿 欢 【作者简介】 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 20 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之一, 他的教育主......

    学前儿童生活制度(★)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_____号考生。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学前儿童生活制度》。我将从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布......

    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让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一、 设计背景: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趋势。留守儿童面临着许多的教育等问题,现在我校共有860多位少先队员,其中留......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 坐落于宁乡西部乡镇的流沙河中心小学,现有留守儿童300多人,为了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方案,积极开展了“帮一联十访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