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时间:2019-05-15 04:41: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第一篇: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思维中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加强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浅薄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想创新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但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空间,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求长(正)方体的体积”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个苹果摆在讲台上,要学生求出苹果的体积是多少。全体学生起初都愣住了,而后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如果苹果能像橡皮泥那样被捏成长(正)方体就好了……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终于悟出了可以将苹果这个不规则的体积转化为规则的体积,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容器盛一些水,将苹果放入,只要量出水面升起的高度,就可以算出苹果的体积。以此类推,不单苹果这个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其他一切类似物体的体积都可以计算。这一设计不但使学生提高了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思维更趋于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等问题,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激发。

三、创设空间,鼓励自主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学生与标准答案不同的想法,而且要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自由、主动地发展。如,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退位减法”时,教师在出示例题31-13=()后,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计算,然后展示汇报。绝大部分学生是用竖式计算的,只有一个学生说:31-13,1-3不够减,因为3-1=2,就是说1-3差2,我在算完十位31-10=20后,再减2,还回来,20-2=18,所以31-13=18。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没有错误的,同样也是反映了退位减法的实质。即使教师认为这种算法思考过程十分麻烦,也不能轻易否定。我们应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的精神。

不论学习任何知识,最佳途径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去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

第三篇: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我国的传统教育,尤其是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传统的基础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够重视。许多学者、专家都著文谈到中美学生的差异,认为中国的学生聪明勤奋、有礼貌,基础知识扎实,善考试,但在动手能力、自主性、创造性等方面明显不如美国学生。我国的中学生可以在国际各类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而我国的科学家却一次也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教育的反思。我们缺乏创造型人才,实际上是与我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密切相关的。也有专家认为,我国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导致了我们不能培养出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自2000年——2005年,我积极参与了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研究工作,作为语文学科的实验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反复探究,通过研读,我深深地认识到: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利用教材,那么小学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目前,创新教育被提到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其理由是:

1、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

进行创新教育,必须提供创新的条件。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教材已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1)、小学语文教材描写了大量创新性的“物”。这些“物”有世界最古老的拱桥“赵州桥”;有巧夺天工的“马踏飞燕”;有令世人惊叹的“万里长城”;有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有适应社会和自然变化的各类“新型玻璃”;有现代化办公用具“电脑管家”等等。古今中外,人们在实践中发明创造的各种物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映。这是人类创造的结晶,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最有说服力的教材。(2)、小学语文教材记叙了大量创新性的“事”。如:操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在比萨塔做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等等。这些课文记叙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创造精神。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必将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震撼。(3)、小学语文教材歌颂了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毕升、地动仪的发明人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的伟大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小时侯并非都是人才,他们是凭着勤奋的工作,科学的态度,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这些人的创造品质,必将在学生的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学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文”。小学语文教材大约由300篇课文,每篇课文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都充满了创新精神。

2、语文学习具有鲜明的创造性特征。

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有创造思维的参与,比较而言,学习语文的创造性特征更为鲜明。(1)、阅读离不开创造,读一篇文章,读一本书,人们的理解、感受、评价会有区别,甚至截然向左。一千个哈姆雷特,推而广之,一千个《西游记》的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孙悟空。同一本书的主人公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各呈异彩,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个词语解释,可以几种方法并存;同一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可以采用多种语言形式;同是名家朗诵同一段精彩的文章,其速度、重音、停顿、语气的处理,绝不会是一个模式。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充其量只是一种“死读书”。(2)、作文更离不开创造。听与说,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听同一个人说话,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围绕同一个问题议论,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是说话的常情;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是说话的大忌。(3)、求异,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语文学习虽然也要求相同,如识字、阅读、作文、听话、说话都有一些统一要求,但语文学习求异的成分更多。因为无论是吸收还是表达,都与个体的基础、阅历、情感密切相关,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决定了语文学习充满了创新精神。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称象》一文时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称象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多么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如此种种,比如,读了《小摄影师》问学生:小男孩还会来吗,为什么?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骆驼和羊》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画杨桃》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说说,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读了《穷人》让学生编故事续写《两个孩子来到桑娜家之后》,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三、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更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语文教材是一座创造的宝库,它可以用来发展人的创造力,也可以用来堵塞人的创造力。运用之功,全在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生命的激情,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着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理论策略》

中州古籍出版社

韩和鸣

房鸿烈

主编

《关于小学语文教材》

全国小学语文教材主编

崔峦。(网上资料)

第四篇: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教学改革

创新教育

甘肃省临洮县南屏镇学区

晏治祖

创新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就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一下创新教育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去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巧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次,在数学教学中,因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有“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笫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一、重视学生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他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 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一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素养的培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从世界的发展看,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应从小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

一、激发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尊重受教育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此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刚入学的儿童具有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特点,他们的求知欲强,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喜欢研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我在“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学中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一入学就把学具引入课堂,使学生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我首先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对于他们来说,小棒、图形不仅是一种学具和算具,还是一种“玩具”。当他们得知这些学具可以帮助学好数学,深深地为它们所吸引。课堂上的自由摆、集体摆、小组比赛摆,既具有游戏的色彩,又富有比赛的气氛,学生摆小棒、摆图形,行动迅速,兴趣很高。时而看数摆小棒,时而听数摆图形,时而动口陈述操作过程,眼、耳、手、口、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符合儿童单项注意力不易持久的心理特点,从而形成了广泛的信息通道,使其思维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同时,三种计算方式的结合,相互交替的学习、练习和运用,使儿童的脑神经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调节,学习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寓学于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的心理要求,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我采用线段、图像、实物(自制教具)等直观形象教学。如,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在教学“34+28”时,我按以下步骤:(1)动手操作小棒练习,学生摆小棒;(2)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下面摆28根小棒,并注意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3)启发学生,先把单根小棒合起来有12根小棒,把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小棒下面,这时还剩2根小棒。

教学中由教师讲,再由学生跟着摆,小棒算式对照,使学生理解笔算竖式和计算法则,最后通过计算强化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由实物操作——揭示算理——巩固练习,促进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使学生容易接受。

二、启迪创造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师就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如:“弟弟比哥哥矮1/6,弟弟是哥哥身高的()/()?”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联想:弟弟比哥哥矮1/6,哥哥比弟弟高1/5,弟弟是哥哥身高的5/6,哥哥是弟弟的6/5倍,弟弟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5/11,哥哥是兄弟俩身高之和的6/11。

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单位“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发挥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因此,我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应用题的教学中,针对数量关系抽象、隐蔽、条件变化等特点,我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析方法,还教学生应用转化、假设、逆推等推理方法开拓解题思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解答问题。当学生掌握了多种推理方法就可以广开思路,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例如: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1)学生通过触觉,感知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实物的六个面,并标明“上、下、前、后、左、右”。(2)学生通过视觉,观察了解表面积的意义。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出示长方体模型,沿着棱剪开,再展开,并贴于黑板。(3)学生动手操作,理解表面积的意义。(4)学生独立动手操作正方体模型,巩固表面积的意义。(5)教师引导学生看两个展开图得出结论。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1)让学生分组讨论、动手操作,探索各种求法,教师再用电脑演示验证。(2)借助学生熟悉的教室,引导学生弄清长方体六个面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自我检查,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四、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动手实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学生动手操作的时机,要主动创设情境来吸引学生动手操作,养成学生动手实践的习惯,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学的需要,精心地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运用于教学之中,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典型问题的开放性习题,或就地取材,将原有的习题稍作变化,改成开放题,穿插于数学教学过程之中,鼓励学生自由地设想,并从中感悟创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因而,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出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和教师的关系对于他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要用对待自己孩子的方法来对待他们,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要放下师者的“尊严”,不要高高在上,要和蔼可亲,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慢慢对你亲切起来,当然爱屋及乌的力量也会慢慢显示出来的。其次,教师还要转变以往的旧观念,要用全新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要切实地理解和信任学生,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都需要信任、关心、理解、帮助,都有极大的可塑性,都隐藏着极大的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

下载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是一股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着一个民族壮大成长。在当今这个时代,科技得以飞速发展的根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作为一下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新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5篇

    例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有份报纸写到: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描述上海浦东开发引起的变化时,特别指出:纵横交错的“地铁”给人民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时有一位学生......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渗透环境教育 新地中心学校王晓梅 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心的一个全球性问题。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

    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谈初中化学创新教育 作者:汪龙阶 单位: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中心学校 学科:化学邮编:438321 手机:*** 【内容摘要】教育改革搞了了十几年,但目前基本现状仍然是“教师教、学......

    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

    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新个性(“善不善”......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教学中(精选5篇)

    数学论文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卧龙区谢庄乡中心学校 王 蕾 融创新教育于数学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创新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模式 健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