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一、概述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题简析:本课题选用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亚威农少女》、《梦》、《公牛》等代表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毕加索的创作手法和绘画风格演变,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立体主义绘画的魅力。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的作品不十分了解,不知晓画家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对于作品的构成、重组和变形难于理解;但对于毕加索画面的独特视角还是有非常强的兴趣,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绘画的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立体主义绘画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构成方法,学会简单的评价现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毕加索不同阶段作品的特点以及与相关其他大师作品对比。
教学难点:教学组织及学生兴趣的调动,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让他们能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不厌烦。
四、教学资源:BBC《艺术的力量》,各主要艺术网站搜取资料,微信公众账号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么?(图一)
同学们:看风格猜测:野派马蒂斯的、毕加索的、塞尚的„„ 教师:再看这幅呢?能确定是谁的作品了么?(图二)同学们:毕加索的。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根据以往的知识我们记得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斥责法西斯,用艺术的力量对抗暴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位大师并不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大师毕加索。(板书)
(二)毕加索的成就:
课件展示: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同学们惊叹毕加索是位高产作家。
大师之间的对比:梵高的作品为800多幅,且命运多舛。毕加索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 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作品对比:《多拉 玛尔德肖像》与《蒙娜丽莎》仿佛是镜面反射,只是表现语言不同,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反传统观念。(此处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毕加索出现之前的绘画主流是什么样的呢?
回顾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绘画主流:(板书)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画》
鲁本斯的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伦勃朗的《夜巡》
委拉斯贵支的《纺织女》、大卫的《马拉之死》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回顾以上作品由学生总结作品的表现方式:都是具象的表现方式。
(四)毕加索的现代美术创作产生的背景(教师逐一引导归纳)
1.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局面给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骚乱和不安。悲观情绪、反抗、灾难融入了美术创作。
2.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安乐椅式的艺术取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丛生。
3.科技引入美术创作,立体主义多维的观察方式诱发艺术新的现象。4.哲学思潮影响.5.原始文化、东方文化被吸收。
(五)毕加索的探索
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早期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逐步探索,初期“塞尚风格”形成了立体主义的宣告:《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亚威农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六)视频欣赏:《毕加索与公牛》
学生总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毕加索独特的画风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来抽象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没有规律。毕加索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其不断地探索和艺术信仰。
学生们懂得了原来毕加索抽象而概括的作品并不是随笔涂画而来的,也是经过从具象到较概括再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的。来看看两者的对比,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七)小结:“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的成就并非只是机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部分毕加索的作品,大家对他及作品应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吧,今天我们从立体主义打破、重组的手法和其观察视角走近了他的作品,我们课堂上看到的作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除了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还是剧作家、诗人、雕塑家。我们可以更多方面的去了解他。
(八)课后作业“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伴随着欣赏我们身边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创作结束课程。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课堂时间为40分钟,铺垫时间应进行控制,视频内容十分恰当且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通过学习都对毕加索有了新的认识,对立体主义、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达到了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
第二篇:课题:走进大师——达芬奇 毕加索
课题:走进大师——达芬奇
毕加索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达芬奇和毕加索的生平、艺术特色,能对他们的代表作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并学习艺术家艺术热情,丰富学生美术史知识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了解达芬奇
毕加索的生平、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达芬奇和毕加索的作品的不同风格,初步读懂毕加索的作品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探索、欣赏、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通过欣赏两位大师作品,让学生思考讨论分析,分别说出作品是哪位大师的并说明理由,激发学生兴趣,导出本课——
二、感受大师
1、展示富有艺术魅力达芬奇和毕加索的自画像,在学生感受并讨论分析其分别是用什么技法来表现的。
2、介绍达芬奇大师。
3、欣赏达芬奇大师的作品,分析了解他的绘画技法和风格,感受其艺术特色。(重点赏析《自画像》、《蒙娜丽纱》、《最后的晚餐》
4、简介毕加索大师概况,让学生感受大师。
5、欣赏毕加索大师大师的作品,分析了解他的绘画技法和风格,感受其艺术特色。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欣赏课,如按书本常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准备上课前,我注意了资料的收集,在了解大师时,重点结合大师的几幅杰出代表作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大师,注意图文并茂,从大师作品中进一步了解大师及其作品风格和艺术特色刺激学生视觉,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精力集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篇: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探讨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走近文学大师
2.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文学大师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从作家、姓名、国
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 及作品的思想精髓 方面探讨。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简答:
(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琴姐:
觉民:
觉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作家
姓名
国
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华
(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巴金
中国
《家》
(略)
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略)
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
中国
《红楼梦》
(略)
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
法国
《高老头》
(略)
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
(略)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
中国
《三国演义》
(略)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唐吉诃德》
(略)
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
(略)
(略)
(略)
(略)
2.(1)岂余心之可惩
“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不肯过江东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 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
第四篇:走近大师 感受数学
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去杭州参加 “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这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学者。名师专家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如罗明亮老师的《小数的意义》;俞正强老师的《植树问题》;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黄爱华老师的《数的加减法》;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和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等。几天的学习让我近距离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当我再次翻开听课笔记,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为我们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课堂上俞老师没有用任何多媒体设备,却用一支粉笔成就了一堂“智慧”与“生动”相遇的数学课!俞老师摒弃了原教材中关于“间隔数和棵树”的抽象模型建构,从“20米绳,每5米分一段,能分几段?”和“20米路,每5米栽一棵树,共栽几棵树?”这两题的对比入手,在充分复习“平均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段”与“点”的区别,抓住“段”与“点”的关系,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植树问题只是除法意义在生活中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建立起“点数与段数关系”的植树问题模型。与此同时,在深刻建构“两端都种”的“正宗”植树问题模型基础上,顺势带出另外两种植树问题模型,即“一端不种-1”和“两端都不种-2”,轻重缓急,学以致用。当课堂上一些孩子被以往结论所牵绊,丢失了探索知识本真的能力时,俞老师却并不急,一次又一次的从孩子出问题的地方开始,让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明白了植树问题要看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记住口诀。这就是大师的教学,总能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最难的问题。植树问题看起来复杂变化多端,俞老师将它们归结为一类问题,即种在点上的问题,再由这类问题产生出一些特殊情况,点和段的问题实质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相应模型,学生只要循着头脑中知识的结构去寻找相应的模型,对问题进行转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整节课在俞老师幽默而独特的语言魅力鼓舞下,在俞老师似是信手拈来而又步步深入的思维辨析下,在俞老师形散神不散的数学思想指引下,学生的思维每时每刻都经历着强烈碰撞,与会师生堪称享受了一回思维大餐。俞正强老师幽默风趣的话语,看似平云流水,缓缓流淌,实则暗藏急流险滩,平缓中述说着深刻。正如俞老师的那句话:不要催促,让河流以自己的速度前进。俞老师低头找孩子们的幸福,而我们最需要学会低头思考。在这次学习中,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吴正宪老师和华应龙老师。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饱含着她那浓浓的师生情感味,她柔和的声音,亲切的笑容,贴近生活的事例,精湛的设计,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如一汪清泉涓涓细流,润人心田;华应龙老师的《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以新颖的阅兵为研究背景,融知识性、趣味性、思考性为一体,在阅兵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五天的专家引领、课堂教学展示,无不深刻贯穿了“新常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正如一句教育格言说的那样:永远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永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学生,用心做事,用爱育人。谢谢大家!
第五篇:走近大师系列讲座总结
学科技术前沿讲座总结
------37060213王烨
在这个学期里,我们有幸聆听到大师们给我们带来的计算机学科前沿技术的讲座,在紧张的大三学习生活中,每周能有一节这样的课程,即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了解到我们计算机学科前沿的东西,又能有所放松。
第一节课,是由熊璋老师给我们讲的“数据活化的思考”由数据化到建设智慧城市,通过各种各样的例子揭示了从计算机产生到发展到现在的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三个革命性的进步,计算速度,因特网,搜索,那么接下来是什么呢,为此:数据活化的概念被提出,英文命名是Data Vitalization,也就是赋予数据生命的意思。旨在把隔离的数据变为整体,恢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突破数据利用的局限性。
接下来是由李波老师讲的“计算机科学的科研工作和论文写作”深刻的讨论了计算机科学的哲学视角,宏观上的计算机科学是算法、是集成电路、是社会科学……我们作为计算机工作者需要有理想主义信念,持续不断的热情和完美主义的追求。同时还讲述了计算机工程的主要研究方法。现在最需要的是领域专家,最需要的是领域知识,而不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从而引出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趋势,服务中心化,多样化,个性化,普及化,那么在科学论文写作上我们需要透彻的背景分析,详实的理论基础,代表性的实验数据和总结未来的工作。
接下来是“高性能计算的发展”,所谓高性能计算就是指通常使用很多处理器(作为单个机器的一部分)或者某一集群中组织的几台计算机(作为单个计算资源操作)的计算系统和环境。有许多类型的HPC 系统,其范围从标准计算机的大型集群,到高度专用的硬件。课上讲述了高性能计算的机遇与挑战。
然后是由马世龙老师讲的“描述逻辑及其应用简介”课上讲述了产生式表示法,语义网表示法等知识的表示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知识表示模式的选定,充分表达领域知识,有利于知识进行推理,便于知识的维护和管理以及便于计算机的理解与实现。学到了基本语法构造有原子的概念(一元谓词)原子角色(二元谓词)和个体(常元)等相关语言表示的基本概念。
在下来是由李舟军老师讲的“基于主题爬虫的网络信息收集与分析”,所谓爬虫是一种自动获取网页内容的程序,是搜索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搜索引擎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针对爬虫而做出的优化。爬虫为搜索引擎从万维网上下载网页。传统爬虫从一个或若干初始网页的URL开始,获得初始网页上的URL,在抓取网页的过程中,不断从当前页面上抽取新的URL放入队列,直到满足系统的一定停止条件。讲述了从爬虫到主题爬虫引入的新概念,其中包括主题描述,主题相关度分析,定向爬行和URL权值等相关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主题爬虫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接下来是由刘超老师讲的“科研工作发展概况与展望”详细介绍了我们学院各个实验室和老师的研究方向,为我们考研找导师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最后一节课也是由李波老师讲的“传感器网络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所谓传感器网络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分布的自动装置组成的一种计算机网络,这些装置使用传感器协作地监控不同位置的物理或环境状况(比如温度、声音、振动、压力、运动或污染物)。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最初起源于战场监测等军事应用。而现今无线传感器网络被应用于很多民用领域,如环境与生态监测、健康监护、家庭自动化、以及交通控制等。课上详细介绍了传感器网络的特点,设计及评价因素以及其重要的应用方向。
时间过得飞快,短短的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这个学期的学科技术前沿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前沿知识,为我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这几节课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熊璋老师讲的“数据活化的思考”,我们大一的时候就听过熊璋老师讲的“计算机导论与计算机伦理学”对他的讲课风格记忆深刻,熊璋老师讲课非常有激情,这次讲座也是一样。
在课上,熊老师从“IT的下一次革命性在哪里?”这个问题说起,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与热情。讲述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30年前,计算机刚刚兴起,计算机的速度,数目都让计算机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那时候一台巨型机还不如现在的一个手机的运算能力,于是,通过各种技术革新,我们的CPU的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便宜,性能越来越强大;20年前,由于计算机数的普及,数量大量增加,人们开始思考让那么多计算机协同工作,把计算机组合为计算机网络,于是网络诞生了,又是一大革命;到10年前,当网络上的计算机以及他们贮存的数据,多到人已经无法想象的时候,如何快速获得人们想要的东西,成为一个难题,于是搜索出现了,百度,Google,互联网的奇迹等等,乃至最近很火的云计算,目前都还谈不上是能够超过搜索这一概念的技术理念。看着如此让人振奋的IT技术革命,那么下一个革命性的进步将会是什么呢?
熊老师提到了非常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漫天的人造卫星每时每刻的不停传回海量的数据,NASA曾经愿意低价将自己卫星获得的地球数据出售,却找不到这些数据的作用,起初Google Earth使用的地图数据,甚至是NASA70年代拍摄的地图,说明,这些数据,虽然存在,却很不小心的成为了放错地方的“垃圾”;类似的,满大街的摄像头,更有甚者同一个路口,同一个电线杆上,平排着4个摄像头,隶属于各个机关部门,重复布线,非常浪费;原因就是我们部门布置的摄像头凭什么给你们部门用,其实这些部门说的也有道理,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国家,只有国家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统一分配,这样各个部分才能协调起来,也就不会出现类似摄像头的例子了,还有就是信用卡问题,我想大家都不止一张信用卡吧;满仓库的历史资料,学术文献,例如苏27的设计资料有10个车皮那么多;医保数据,移动通讯数据,等等。
从以上现象反映的问题是,我们身边有大量的数据,但是数据因为类别、行业、部门、地方(机构)被隔离,其间的关联性被遗忘,因而数据的利用率受到了极大被限制。由此,熊老师提出数据活化的概念(Data Vitalization),说白了就是赋予数据生命的意思。就是把隔离的数据变为整体,恢复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突破数据利用的局限性。
在数据活化的概念提出之后,又进一步畅想,引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介绍了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以及信息化建设需采取的管理与技术相结合的建设方法;提出了智慧城市理念,从用户管理、信息服务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倡给数据以生命,让数据为广大用户服务。
熊老师的讲座非常鼓舞人心,让我们非常激动,就好像下一步IT革命“数据活化”就在眼前一样。作为计算机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也会为下一步的IT革命做出自己的一分小小的贡献。
不仅熊老师的讲座给我印象深刻,每一个老师讲的都非常好,对我们的自身发展,职业选择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在此感谢辛辛苦苦教育我们的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