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1:5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

第一篇:《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

走近文学大师

——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

漳州一中 汪怡平

一、教学内容分析

“走近文学大师”是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一个专题,这部分是新教科书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此套书的亮点之一,它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该专题侧重引导同学们对所学过课文的文学大师的作品进行梳理和整合,通过阅读和拓展,通过自主思考、合作研讨,培养同学们的探究能力。通过接近大师,进入大师的精神世界,吸纳作品的精华,提高个人文化积淀和文学素养。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在学生对经典文学有隔膜感,对经典缺乏一份尊崇、一份耐心。网络文学、卡通、漫画的流行冲击学生阅读经典的时间,学生喜欢流行物的鲜活、好读。现在学生用语幼稚,理性含量少,文化含量少,很多人对该读什么书很茫然。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起点,尽量多接触经过历史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多挤点时间读大师的经典,让自己起点高一些是终生受益的事情。

三、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封闭的教学内容与陈旧的教学方法,以课外学习为主,课内交流讨论为辅的原则,开展语文学习活动,使课内外衔接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书籍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天赋财富,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在审美的过程中充分舒展自己的个性,最终提升自身人格修养。同时在阅读中增强语言感受力和文学鉴赏力,并培养学生创新、合作、探究精神。

四、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文学家的思想品格和他们的作品,让学生开阔眼界,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一些方法,训练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他们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把“走近大师”与“名著导读”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调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能自主自觉地阅读,且能思考探究,以此作为活动的基本支撑。

难点:如何在整个活动中培养学生研读、鉴赏名著的意识;如何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语文活动;如何组织和调控小组活动。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准备: “走近文学大师”是一个系列活动,教师组织四次活动,总活动时间一个月,以课外自主学习为主。

一、讲座(阅读经典的意义及“如何进行文学名著积累和梳理”)

二、组织观看电影《家》、《巴黎圣母院》及电视剧《围城》片段。

三、讲座:请外援师院博士开讲《—沙—世界,从“两希文学传统漫读外国文学名著》

四、以“我读名著”为题举行“读名著,品人生”鉴赏研讨课 本教学设计是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在前三个活动过程中已通过介绍掌握读书的几种方法和阅读最重要的规则,整体读完《家》、《围城》、《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老人与海》等作品。

1.经过摸底调查,教师量体裁衣圈定三部作品,提供几道参考题目,供同学思考。

《家》(1)你认为《家》中哪一个人物性格最复杂,请简述理由。

(2)作品中哪些场面或人物描写最令你感动?为什么?(3)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哪些主要特点?

《围城》(4)《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处?

(5)这部小说描写的场景、细节结实、饱满,你认为最吸引人的是哪一处?

(6)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都是《围城》中的知识女性,试关注她们的命运,分析她们的性格。

《巴黎圣母院》

(7)同样爱着斯梅达,弗比斯与伽西莫多的爱是不相同,不同在哪里呢?

(8)许多小说曾被改编成电影,例如《家》、《巴黎圣母院》,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针对某一部小说的改编,谈谈你的看法。

2.成立活动小组,按计划将任务分配给学生,每人写一篇读后感。由组长负责分工,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要求全员参与,团结协作。先搜集资料,再选择与整理资料,并制成课件,进行展示。强调如果有可以帮助别人进行探究活动的信息,注意及时与人分享。

3.确定活动课的发言人,讲解形式力求创新,做好充分的发言准备,每人发言不超过12分钟。

(二)活动过程(教学过程)

形式:因为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特意设计安排学生成为主角来活动、演示,教师只将学生的活动串起来,起组织作用,各小组发言人做小主持人,展示任务分给各课题小组来完成。

1.教师导入:

古人说,读一部好书,“视之如锦绘,听之如丝簧,味之如甘腴,佩之如芬芳”,这话说得有理。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朝谒巴金,拜访钱钟书,同他们探究小说的魅力,走近文学大师我们可以感受到乱世悲歌英雄泪,金戈铁马忠义魂„„ 这节活动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名著的世界,一起和智者进行对话,一起和智者探讨世相人生,尽情享受经典的魅力。2.各学习小组展示阅读成果

“高墙大院里的激流”

--《家》阅读小组

主持人:大家好!我今天代表我们阅读小组谈谈我们的感悟,(欢迎大家提问题)以下展示的都是我们小组全体成员经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的作品,出现不同意见我们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但同时把他们的看法上传到班级网站,请同学阅读、交流、共享。

(1)请大家看屏幕显示内容

a.(屏幕显示巴金青年、中年、老年的肖像图)

b.自制 《短片》简介巴金的生平、创作《家》时的背景,名人说巴金。c.电影《家》几个主要人物的图像:觉新、觉民、觉慧、梅、鸣凤、瑞珏、琴等。

(2)支持人提出问题:巴金笔下的人物都血肉饱满,栩栩如生,哪一个人物给你印象最深?《家》在人物刻画上有什么特点?

(3)生1:最喜欢觉慧,最讨厌高老太爷

生2:最可怜瑞珏,最不理解觉新

生3:看了短片,知道巴金是一位倾向性很强的作家,他从不掩饰自己对笔下人物的爱憎感情。但是巴金在具体刻画人物中是如何把握的,这一点我了解不多,请你们介绍一下。

(4)主持人:感谢几位同学的捧场,第3位同学提出问题我们接招,真实这也正是我们此次品读感悟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家》最突出的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学理想。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作品通过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勇敢)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以及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中的自比(觉慧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的寂寞),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如第三十六章写三兄弟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的不同反应,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三人的不同性格,表现得多么明晰。(主持人边分析边播放电影《家》相应片断)

2、不神化所热爱,所歌颂的人物,不简化所憎恶,所鞭挞的人物,巴金虽然从不掩饰对自己笔下人物的爱憎,但在具体描写中却能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即使对他倾心歌颂的觉慧,在突出他的反抗精神和斗争决心的同时,也没有回避他思想的幼稚,心情的矛看等弱点,主要表现在他和鸣凤的关系,但也不掩饰他灵魂深处的软弱和不足,通过批判和自省,使他经受锻炼,由软弱变得刚强,从“幼稚”走向成熟。着墨不多的克安、克定,既写了他们的鲜廉寡耻,也写了他们能吟诗作文的才华。

3、借助于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a.浓郁抒情色彩的长篇独白,(播放第二十六章,鸣凤投湖前哀诉无门的心理独白,字字含泪、句句带情。)

b.人物之间倾诉衷肠的大段对话,(播放第二十四章杨对珏带泪啼血的诉说。)c.梦境、幻想等潜意识展露(播放第二十六鸣凤死后觉慧做的梦)

d.动作、神态等细微变化。(播放第十章觉慧在园中故意对鸣凤说要她嫁出去,鸣凤的惊恐、失望、伤心,通过眼睛的变化表现出来。)

(这种边讲边播放的方式,效果看来不错,既形象又有说服力,从同学们频频点头可说明问题)

(5)主持人:今天站在大家面前,我的话像关不了的水笼头一样,嘀哒嘀哒很想多谈谈,但一想到时间限制,而我们小组的感受又实在太多了,就好到此为止吧,大家休息一会儿。(做个鬼脸)我们提倡资源共享,欢迎同学上网和我们交流看法,本人没经验请多包涵,谢谢。

师:刚才《家》阅读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怎么样? 生:自然,形象不错,气质不俗。师:能用成语概括吗?

生:落落大方,玉树临风(师生听完都笑了)

师:阅读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家》是作家由真诚热烈的心里唱出的青春之歌,在小说中我们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痛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动荡了。作者以情动人,语言行云流水,在整体上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渗透读者的心。

感谢《家》阅读小组精心下载影片《家》中那么多精彩片断,让我们沉浸在影片设置的氛围之中。

师:下面请《围城》阅读小组上台研讨。

《围城》——内外儒林众生

《围城》阅读小组

主持人:大爱好!我现在的举止活泼得像通了电似的(熟知围城内容的同学听完此语都哈哈大笑)(看来这位同学善于活学活用,善于调侃,制造幽默气氛)有位外国人曾说过:来中国做两件事:一是到万里长城去看看,二是干什么呢?哪位同学知道?(有点冷场)你们要抓紧时间,老师可在掐表呢?

生1:是不是与钱钟书交谈,我是猜的,因为你要介绍《围城》嘛!主持人:答案完全正确,这位同学很有灵气!(及时评价,很老练)一部《围城》,使得大众认识了钱钟书,中国有句老话,说“文如其人”,《围》的高质量和独具特色,的确与钱钟书这个人,与他身为一个大学者是内在相通的。

(1)作品无一处不聪睿俏皮,《围城》小说才情横溢,妙喻连篇譬喻的运用,俯拾即是:如小说中写方鸿渐不大情愿地吻了苏文纨,是这样写的(屏幕打出这段文字)

“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味道。”

比喻新颖深刻,游刃有余,极其精当地传达了人物当时的微妙心理。(即苏文纨喜欢方鸿渐,而方无意于苏,但又没法推避)

(2)《围城》中讽刺幽默的笔法无处不有,无孔不入。比如写方鸿渐到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国产女明星的《春之恋歌》把空气“撕割得七零八落”“春天,春天怎么还不来?我心里的花儿早已开!唉唉!!我的爱——”接下来作者写道“逻辑的推论当然是:夏天没到,她身体里就结果子。那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跟鼻子的生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可是,至少该有像鼻子那长短,才包涵得下这弯绕连绵的声音。

在当时的环境中,女明星的尖声把空气撕割得七零八落是一出悲剧,而作家的“逻辑的推论”却把事情推向喜剧,寓哭于笑,而其后的比喻,则更是滑稽戏谑。

这种譬喻手段的运用自如,正是作家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知识面在创作上的表现,这也是“学者型小说”的风格表现之一方面。钱钟书不仅在小说《围城》中妙语连珠,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例如:一次在大学生讲座上更冒出经典之句:讲座上说的话越少越好,就像女生穿的裙子越短越好。我们喜欢吃鸡蛋,不见得要喜欢下蛋的鸡(婉拒别人采访他时所说)

知道吗,这位风华绝代的才子到清华的志愿是——“横扫清华图书馆”。呦,时间到,我该下场了。

师:说不完,道不尽的《围城》,浓缩成一句话:幽默源于智慧,智慧写尽人生!

师:《巴黎圣母院》阅读小组的代表已跃跃欲试,有请——

一部中世纪的史诗

——《巴黎圣母院》阅读小组

主持人:(法国)拉马丁曾说过《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巨人般的著作,我们看不到在我们的时代有任何东西可以和《巴黎圣母院》相比拟。这是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式的作品,这是中世纪的史诗。(落地有声,铿锵有力)

《巴黎圣母院》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屏幕大字显示)每一个读过《巴黎圣母院》的人,对这部小说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人物,这就是美丑对照的艺术魅力,我们参考很多鉴赏评论的文章也都谈到这一点,所以我们阅读小组成员经过交流,达成共识,回避热点,把赏析的目光停留在两个方面:

1.谈谈作品中的喜剧和悲剧气氛 2.谈谈小说的结尾的处理

首先,作品中喜剧和悲剧的气氛始终像一对孪生兄弟轮换登场,造成情节强烈的张力。作者安排了两个王国,两个国王,两种法律、两种审判的对照,在看似一本正经的地方,却演着一幕幕的滑稽剧;在表面上野蛮的场景里,却表现出作者的理想信念。

1、屏幕显示

①路易十一穿着几乎掉光了毛的皮衣,戴着“用最坏的黑布做成的又旧又脏的帽子”的肖象(配文字说明)

②居住地点:巴士底狱(因为那里比卢浮宫坚固)

③语言:一会儿“拯救平民,杀掉贵族”,一会儿“杀尽百姓,绞死女巫”

结论:疯子一样,小丑一般的国王

“黑话王国”国王——衣衫褴褛,举止粗鲁(但与民众一样)

2、法庭审判:

宗教法庭对爱斯梅拉达审判:严刑峻法、诬陷栽赃,视人命如草芥,把执法当儿戏。

“黑话王国”对误闯“圣迹宫廷”甘果瓦审判:既不诬陷无辜,也不刑讯逼供,虽然法律和过程简单了些,但却给人辩解的权利。看似森严恐怖,实则公正合理。

3、“黑话王国”国王侠肝义胆,勇敢豪爽。带领大家深夜围攻巴黎圣母院,向路易十一不公正的王国提出挑战,这个情节寄托雨果的社会理想。

(屏幕播放电影《巴黎圣母院》相对应的情节)

(同学们的反应先是哈哈直笑,后是有所思、有所悟)

作者借着这两个王国、国王、法庭审判的对照,揭示了悲剧的社会根源,增强作品反映历史批判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增加情节的起伏变化,更富于传奇色彩和浪漫气息。

其次,小说的结局:小说结局情节的设计具有神秘色彩,也闪烁着雨果人道主义的理想光辉。小说终结,伽西莫多用力将“活恶魔”曾经收养他的义父克罗德推下深渊之后,失踪了。一两年后,人们在摩头山地穴的骨堆发现两具骷髅,一具以奇特的姿态搂抱着另一具。这另一具是女子的,身上还残有白袍衣片儿,一具是男的形态丑陋,颈椎骨上没有裂痕,像是自己来这儿而非绞死,当人们想把他和他拥抱的那具骨骼分开时,他化作了尘埃。

奇特的构想,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人们心里竖起了一座非人工的真善美的丰碑,它净化人的心灵,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雨果,一位满怀激情的诗人,他写小说如同写诗,他像暴风一样轰响在世界上,唤醒了人心灵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他教导一切人看生活美和真理(划线部分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响起画外音,一遍一遍地朗读,声调越来越高,同学们都沉浸在设置的意境中,在思考,在咀嚼这句话)(主持人悄然退下)

(当画面停止后,沉静一会儿,忽然响了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代表了一切,感谢今天发言的三位同学,感谢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们,因为你们的热情,因为你们的合作,因为你们的探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收获。

通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同学们已掀起文学大师的一角头盖,初步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同学们上下求索吧!

[附]征文题目,课外完成

以“我心中的(巴金、钱钟书或雨果)为题写一篇文章,或以假如我是(名著中的一位人物)为题写一篇文章。

七、教学反思

1.此项活动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而且学生的戏还唱得有模有样,有点“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意思。真是给我一个机会,我会还你一个惊喜,后生可畏!

2.在此项活动教学中我们坚持必须凸显语文性,必须坚持以阅读为活动的基本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以提高表达、交流、写作能力为活动的落脚点的认识,取得良好的效果。

3.此项活动的实施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形成学生多向联系、多维综合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养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

4.活动教学在新课程中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系列的有计划的活动更能以“动”带 “学”,通过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趣促学,真正扭转语文学科的尴尬地位。记住“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漳州一中 汪怡平)

八、点评

本设计指导思想符合高中新课程对文学教育的要求,过程清楚,可操作性强。本设计与其说是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不如说是学生文学阅读的成果展示。当然,这一次的展示,作者是作了较为充分的准备的。从前期的阅读指导到最后问题的形成,到最后活动的组织,本设计都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走近文学大师”这一主题来开展。活动的开展实际是活动过程的实录,当然,尽管是实录,设计的思路还是很清晰的。多媒体的展示与师生的言语,既有文本内容重现于评价,又有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展现。总体而言,这一次活动尤其是《家》这一环节,能够体现学生对作家思想的理解。(虽然《围城》与《巴黎圣母院》更多的是走近文本,但这一活动对于促进学生的文学阅读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一次活动的设计,我们感到学生整体的参与仍略显不够。如果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效果当会更好。

第二篇:<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课堂教学设计

梳理探究走近文学大师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填写下列表格。作家

姓名 国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髓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家》

《巴黎圣母院》

曹雪芹

《高老头》

《哈姆雷特》

罗贯中

《唐吉诃德》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简答:

(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简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具体指的是。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简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琴姐: 觉民: 觉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作家

姓名 国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华(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巴金 中国 《家》(略)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略)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 中国 《红楼梦》(略)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 法国 《高老头》(略)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 中国 《三国演义》(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唐吉诃德》(略)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略)(略)(略)(略)

2.(1)岂余心之可惩“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不肯过江东“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

(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湖南怀化中方县一中学生)

第三篇:走近文学大师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探讨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走近文学大师

2.教学重点/难点

走近文学大师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梳理积累

1.你读过哪些文学大师的名著?请梳理你的阅读记忆,从作家、姓名、国

籍、作品名称、印象深刻的作品形象 及作品的思想精髓 方面探讨。

2.默写名家名句,走进文学大师。

(1)屈原《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兮,?”

请你谈谈对“余独好修以为常”的理解,并说说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人格?

简答:

(2)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请你对照李清照的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位宋代著名女词人的评价。

答:

(3)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这首词中“书生意气”的内涵是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具体指的是

。这首词反应了作者当时怎样的精神面貌,与他后来的成就有怎样的关系?

答:

二.实践探究

3.品读名著名段。

觉慧走到琴的旁边,问琴道:“琴姐,你觉得有趣吗?”

“我不觉得有什么趣味”,她淡淡地答道。

“你看了,有什么感想?”觉慧不肯放松地追问了一句。

“没有感想,”依旧是简短的答语。

“太平淡了,小时候看起来倒有趣味,现在却不然,”觉民在旁边接口说下去。

“你们当真一点也不感动吗?”觉慧严厉地问道。

觉民不明白他的意思,便掉过头看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这种低级趣味的把戏,怎么能使人感动?”

“难道人就没有一点同情心吗?”觉慧愤愤地说。

“你说得太过火了。这跟同情心有什么关系?五舅他们得到了满足,玩龙灯的人得到了赏钱。各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这还不好吗?”琴发表她的见解道。

“真不愧一位千金小姐,”觉慧冷笑地赞了一句,“像你这样聪明的人也看不出来。你以为一个人应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吗?你以为只要出了钱就可以把别人的身体用花炮乱烧吗?这样开来你的眼睛还没有完全睁开嘞!”

(摘自巴金《家》)

(1)这段对话是针对一件什么事情展开的,请简要概述。

(2)对于这件事情琴姐、觉民、觉慧三人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琴姐:

觉民:

觉慧:

(3)作者通过觉慧之口表现出怎样的思想?

4.“对于文学经典,通读全本和只读节选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有许多所谓的简写本,以及许多根据经典改编的电视电影,对于了解经典也有帮助,但这些都代替不了自己诵读经典。”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

1.作家

姓名

作品名称

印象深刻的文学形象

作品的思想精华

(答案不是唯一的,仅供参考)

狄更斯

英国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巴金

中国

《家》

(略)

反叛封建家庭,追求民主、幸福的理想家园

雨果

法国

《巴黎圣母院》

(略)

教会的丑恶与贫民百姓的真善美互为反衬

曹雪芹

中国

《红楼梦》

(略)

反叛封建礼教,崇尚个性解放,哀悼封建社会的末落

巴尔扎克

法国

《高老头》

(略)

揭露资产阶级暴发户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的金钱关系

莎士比亚

英国

《哈姆雷特》

(略)

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道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罗贯中

中国

《三国演义》

(略)

“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塞万提斯

西班牙

《唐吉诃德》

(略)

崇高的理想一旦脱离现实,便只能酿成悲剧

(略)

(略)

(略)

(略)

(略)

2.(1)岂余心之可惩

“余独好修以为常”的意思是,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屈原在此强调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信仰,表白他一生自尊、自重、自爱,至死不改的人生态度。

(2)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不肯过江东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写女词人把酒与菊花相对,见菊瓣纤长,菊枝瘦细,而斗风傲霜,而人却悲秋伤别,无从消愁,此情此景让女词人顿生人不如菊之感。“人比黄花瘦”一句,含蕴丰富,情思无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借古讽今,用项羽的故事发泄对南宋朝廷误国的愤恨。在国难当头,李清照一名纤纤女子不可能象辛弃疾那般“挑灯看剑”,“把吴钩看了”,但她深刻的思想痛苦远比浅薄的欢乐更有人生价值,更有思想意义。南宋统治集团在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的醉生梦死之中花天酒地,而区区一柔弱女子,却能痛切国破家亡、始终为此而愁思郁郁,不肯去追欢取乐(《永遇乐?元宵》:'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两首诗体现了女词人外柔内刚,忧国思民的宝贵人格。

(3)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书生意气”指有革命理想的青年学生,意气风发,奔放豪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撰文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这首词反映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和建设美好国家、造福人类的豪情壮志。这种远大的志向激励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卓绝地奋斗,打下无产阶级的江山,缔造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3.(1)五舅等阔少花钱拿耍龙灯的人的身体来放花炮。

(2)琴姐:没有什么趣味。但五舅和耍龙人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下公平。觉民:太平淡了,是低级趣味的把戏,不能使人感动。觉慧:应该同情迫于生计的耍龙人,有钱人不该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穷人的痛苦上。(3)富于同情心,正义感,呼唤人的尊严、平等。

4.答题示例:我生在农村,常在农村,这里人们对于读书不是十分热衷,而学校的条件也并不好,买书对于并不富裕的农家少年,总不是一件易事。幸运的,因为有了电视的普及,很多书都被搬上了银幕,我们间接的也就“读了书”,可是,这样的读书总给人一种不真切、不充盈、缺乏原汁原味的感觉。转眼,到了高中,学校图书馆可以借到一些名著,书向我展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书像一个 永远都不会背叛我的朋友,无论何时何地,它都真诚地牵着我的手,给我鼓舞和勇气。有些人看了一些书,知道了书中故事。知道了名人轶事就大肆炫耀,我不赞同他们的做法,读书关键在于从书中学到什么,当书中情节和我身边的事相同或接近时,我产生强烈的共鸣,继续去追索下文,用我的观点和看法与书中的看法比异同。名人事迹对我产生鼓舞作用,给我人生启发,指点迷津,伴我快乐成长。读书就如同爬山,登得愈高,望得愈远。读书,品味的不仅是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更是品味哲理。当带着书中的理性爬上山顶,擦亮眸子,目光就会穿越世俗的尘埃上升为一种高度、一种品味、一种潇洒、一种脱俗。博览经典名著,能让众多的智慧之光聚焦我的头脑,开启我的智慧之窗。

第四篇: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走近大师毕加索 教学设计

一、概述

课程类型:欣赏·评述 教学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课题简析:本课题选用了毕加索《拿烟斗的男孩》、《亚威农少女》、《梦》、《公牛》等代表作,通过对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感受毕加索的创作手法和绘画风格演变,分析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立体主义绘画的魅力。

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听过毕加索的名字,对他的作品不十分了解,不知晓画家的表现手法和特点,对于作品的构成、重组和变形难于理解;但对于毕加索画面的独特视角还是有非常强的兴趣,本课让学生学会欣赏并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大师毕加索的绘画的作品,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激发学习大师作品的兴趣,初步了解立体主义绘画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师作品,能表达自己对毕加索独特的人物表现方法的感受和体会;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增长知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初步理解立体主义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毕加索立体主义构成方法,学会简单的评价现代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西方现代绘画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世界多元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毕加索不同阶段作品的特点以及与相关其他大师作品对比。

教学难点:教学组织及学生兴趣的调动,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让他们能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知识而不厌烦。

四、教学资源:BBC《艺术的力量》,各主要艺术网站搜取资料,微信公众账号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这是谁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么?(图一)

同学们:看风格猜测:野派马蒂斯的、毕加索的、塞尚的„„ 教师:再看这幅呢?能确定是谁的作品了么?(图二)同学们:毕加索的。教师:很好,同学们都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的作品,根据以往的知识我们记得毕加索是一位伟大的画家,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斥责法西斯,用艺术的力量对抗暴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位大师并不了解,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大师毕加索。(板书)

(二)毕加索的成就:

课件展示: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同学们惊叹毕加索是位高产作家。

大师之间的对比:梵高的作品为800多幅,且命运多舛。毕加索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 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作品对比:《多拉 玛尔德肖像》与《蒙娜丽莎》仿佛是镜面反射,只是表现语言不同,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反传统观念。(此处由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三)毕加索出现之前的绘画主流是什么样的呢?

回顾自文艺复兴至19世纪的绘画主流:(板书)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圣母画》

鲁本斯的 《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伦勃朗的《夜巡》

委拉斯贵支的《纺织女》、大卫的《马拉之死》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回顾以上作品由学生总结作品的表现方式:都是具象的表现方式。

(四)毕加索的现代美术创作产生的背景(教师逐一引导归纳)

1.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局面给人们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骚乱和不安。悲观情绪、反抗、灾难融入了美术创作。

2.西方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贫富两极分化,生活节奏加快,追求安乐椅式的艺术取向,为艺术而艺术的流派丛生。

3.科技引入美术创作,立体主义多维的观察方式诱发艺术新的现象。4.哲学思潮影响.5.原始文化、东方文化被吸收。

(五)毕加索的探索

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早期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逐步探索,初期“塞尚风格”形成了立体主义的宣告:《亚威农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亚威农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六)视频欣赏:《毕加索与公牛》

学生总结: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毕加索独特的画风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来抽象作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和没有规律。毕加索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是因为其不断地探索和艺术信仰。

学生们懂得了原来毕加索抽象而概括的作品并不是随笔涂画而来的,也是经过从具象到较概括再到抽象的演变过程的。来看看两者的对比,感觉是非常强烈的。

(七)小结:“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的成就并非只是机遇,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部分毕加索的作品,大家对他及作品应该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吧,今天我们从立体主义打破、重组的手法和其观察视角走近了他的作品,我们课堂上看到的作品只是他众多作品中的冰山一角,除了在绘画上独树一帜,他还是剧作家、诗人、雕塑家。我们可以更多方面的去了解他。

(八)课后作业“蓝色时期”、“玫瑰红时期”、“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古典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抽象主义时期”。

伴随着欣赏我们身边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拼贴创作结束课程。

六、教学效果及反思

课堂时间为40分钟,铺垫时间应进行控制,视频内容十分恰当且吸引学生注意力,同学们通过学习都对毕加索有了新的认识,对立体主义、对现代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基本达到了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

第五篇:《走近对联》——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

1.给出上联对下联。

①上联:行千里路

下联:(读万卷书)精卫填海

雪中送炭 望梅止渴

绳锯木断

②上联:精卫填海

下联:()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锦上添花 画饼充饥

水滴石穿

2.对联寻亲:将下列打乱的对联准确配对。

①发愤识遍天下字

②雨滋春树碧连天 ③腊梅吐芳迎红日

④学海无涯勤可渡 ⑤书山万仞志能攀

⑥立志读尽人间书⑦绿柳展枝舞春风

⑧风送花香红满地(①⑥、⑧②、③⑦、④⑤)

3.对联与生活息息相关,凡眼前景、身边事皆可入对联。请根据所提供的情境作集句联。辑一副对联,表达你和远方的朋友之间的友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高考对联集锦:(多媒体显示)

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1.扫千年旧习(树万代新风)

2.祖国江山好(神舟遍地春)3.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春意融融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欢歌阵阵新观念新方法迎新春呈现 瑞雪纷纷新景象新行为踏新春涌现 烟花朵朵新时代新气象迎新年到来 墨香飘飘新规矩新生活伴新年来临

4、对:写作对联作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正对与反对。联

①联想法。因为对联最大的特点就是既“对”又“联”。“对”即结构上上下联要有对应关系;“联”即内容上上下联要互为关联,因此可以说“联想法”是制作对联最基本的方法。相似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对联制作中还包括同义)之间的联想。如有一副对联:“春晖盈大地,瑞气满乾坤。”由“春晖”可联想到“瑞气”,由“盈”可联想到“满”,由“大地”联想到“乾坤”,这些均属性质或特点相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相对联想,指性质或特点相对或相反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如对联:“扫千年旧习,树一代新风。”联中的“扫”与“树”,“旧习”与“新风”,即具有事物之间的相对性和相反性。杭州岳庙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有幸”和“无辜”,“忠骨”和“佞臣”相对,形成强烈反差。相关联想,指性质或特点具有相关性的事物之间的联想。“一代园丁乐,九州桃李荣”一联中的“园丁”与“桃李”,就属事物相关联想。明朝皇帝朱元璋为阉猪匠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两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属于行业相关联想。多数情况下,一副对联拟制需由多种联想综合进行。当然,采用“联想法”拟写对联,不能孤立地从单个词语进行联想,应着眼于整体把握,既要考虑上下联词语的关系性,也要注意上下联句子内部词语之间的联.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分类:

按用途类分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楹联: 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挽联: 哀悼死者用。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chī mèi wǎng liǎng十九世纪末,八国联军对我国发动了疯狂的侵略战争,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的清政府毫无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据说,在“议和”会议开始之前,某国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国人民。于是,他对举政府的代表说:“对联,是贵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现在我出一联,你们如能对上,我给你们磕五个头,如对不上,也应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时,他脱口念出了上联: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个“王”字,用来指代“八国联军”,同时,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气焰。在场的其它帝国主义分子听了,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发笑;有的虽然胸有不平,但无词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怕惑不安,头晕眼花。这里,只见代表团中的一书记员,投笔而起,铿锵答对: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魑魅魍魉”是传说中能害人的四种妖怪,联语不公对仗工稳,而且以蔑视的口吻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像害人的“小鬼”一样,经常侵犯我国主权的罪行。其它代表听了,心里出了一口气;侵略者们听后,个个愕然肃目;那位挑衅的先生听了,瞠目结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个头,引起哄堂大笑。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1234567 ABCDEFG(横批:0K)

月下对花前

黎明对黄昏

山明对水暗

骄阳对皓月

朝晖对夕阴

清风对明月

下载《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近文学大师——语文积累与梳理活动》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近“岁寒三友”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实践活动课 ——教学设计 执教人:王新凡 单 位:十四小教育集团达士营学校2018.01 《走近“岁寒三友” 走近“岁寒三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进......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活动梳理(合集)

    小学语文高段教学活动梳理 ——鲲鹏小语2013暑期“高段教学”课例观摩与研究 主持人:常新涛 资料整理:常新涛龙华闫晓枫 活动背景: 此次活动以 7月15日~7月20日“鲲鹏小语暑期......

    三年级语文《走近经典,走进谚语》教学设计

    接近经典,进入谚语教学设计nn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什么是谚语,理解谚语中包含的真理,积累和可以记住更多的proverbs.n2,在日常生活中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谚语,n3,通过学习,刺激学......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梳理——优美的汉字(教学案例)

    1、 语言文字结构基本规律的知识 如,汉字的构造方式(如,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短......

    积累与运用·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语序对语义的影响。 2.积累词语,感受祖同语言文字的优美。 3.自主阅读成语故事及描写春天的短文,进一步积累语言。 4.参加以春为题的综合性学习活......

    幼儿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幼儿文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层次、主要环节。 2.通过观摩(周五进行)讨论幼儿园教师示范的同类型的语言课,掌握编......

    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文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层次、主要环节。 2.通过观摩教学视频,讨论幼儿园教师示范的文学作品活动,掌握编写......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之一 - 语文备课大师 首页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课题】:《清平乐·村居》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南宋爱国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