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5 04:3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

第一篇: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

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

摘要:从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二元对立的悖论中,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其自然观呈现出一种矛盾性亦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自然,谴责人类征服自然的行径;另一方面却宣扬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热衷于对自然进行精神征服。笔者结合海明威的作品分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及其表现。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批评;自然观

前言:海明威是热爱自然、观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罗伯特.E.弗莱明(Robert E. Fleming)在《海明威与自然世界》(Hemingway and the Natural World)的前言中指出,很少有作家象海明威那样与自然关系密切。于海明威而言,自然是他生命的湾流,自然深入其骨髓,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自然的知识以及他对自然的需求伴随了他的一生。从青少年到中年,从创作的早期到中期,海明威的自然观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对自然的态度呈现出一种矛盾性或双重性。他一方面热爱、赞美自然,表现出对遭到破坏的自然的同情和关注;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征服自然,从中见证自我的价值。而且海明威的生态矛盾观并不是无缘无故形成的,而是源自父亲的影响、宗教观念、以及个人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探究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自然观。

一、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我们所说的生态危机可以说本质上是人类中心主义统治地位的危机的反映。因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思维模式是一种二元对立思想,这使西方人较早产生主体和客休对立的观念,以致决定了西方人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一方面,卞客对立使西方人总是把人和自然截然分离;另一方面,主客对立容易使西方人产生人类高于自然和应该战胜、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最终成为西方文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范式。

1、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类是生物圈的中心,只有人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存在物无内在价值,仅具有工具价值,它们被排除在人类伦理关怀和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之外。海明威在多数情况下对待自然的态度既是这种自然观的展现,人和自然的对立以及人要征服和战胜自然成为他多数短篇小说中的主题。比如《弗兰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没有被斗败的人》以及《一个非洲故事》这几篇小说中,由于自然仅仅被视为人类征服的客体,其中的人物对被打死的猎物没有任何同情和怜悯之心。相反如果猎人打猎成功,人们会感到无比自豪,并为征服自然而庆贺一番。

2、海明威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这一自然观的形成主要是受西方文化二元对立思想,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亚里士多德不仅给生物规定了等级关系、隶属关系,将人置于金字塔的顶层,而且认为自然为人类而不是为了所有动物而存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张扬则将自然看作是人类战胜的对象,考验人类知识的力量的对象。而莎士比亚对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1的咏叹表达了人类优越于自然的信心。在基督教文化里对人与自然关系也表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圣经》“旧约”关于创世纪的传说中就奠定了人与自然之间怜理与被怜理的等级世界,自然注定低于人类。在《创世纪》中,上帝在考虑造人的时候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们怜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的所有野生动物以及地球上的每一个爬行动物”(《创世纪》1:26),“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这种在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征服自然的观点确立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二元对立思想。

另外,海明威生活在西方现代社会,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他的自然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西方现代社会里,正是科学主义盛行的时代,自然科学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使人类对于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充满信心。近代培根的实验科学、笛卡尔一牛顿机械自然观由于片面强调分析方法、强调主客二分,突显人与自然的区别,进一步强化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在美国,20世纪初工业革命达到高潮。大量的汽车来到农村、山林,乡村和田野变成了公路网,工商业发展势头强劲,民众在受教育程度、工资待遇和一般经济状况方面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进入了一个经济大发展的“镀金时代”,科学主义加强了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生活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中,海明威自然免不了要受到这种思想范式的巨大影响。

二、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海明威的复杂自然观还体现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生态思想,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把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自然有一种关心和爱护。海明威的这种生态意识己为众多国外批评家 1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Act2 .Se.2.lines.306-10. 所认同,他们认为海明威描述了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自然风景,体现了大自然高度的审美价值,并通过探讨其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来说明他的主题反映了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如霞琳M·默非在文章《海明威作品中温柔的猎人:矛盾性抑或双重性》中说明海明威的作品揭示了一种对自然的尊敬和体验。格伦·拉弗也宣称人与大地的和谐关系对海明威至关重要。

1、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及其表现

由挪威著名哲学家A·奈斯(AmeNaess)创立的“深层生态学”(DeePEcofogy)是激进环境主义思想中最有影响的一支,它颠覆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主导范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两条根本性原则,即大写的“自我实现”原则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原则。其中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奈斯称之为“生物圈的核心民主”2,亦被称之为非人类中心主义(non-anthropocenlrism)的自然观,即生物圈中的所有的存在物,包括人类与非人类、有机体与无机体,都有自身固有的、内在的价值,人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互动共处的关系。非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伦理关怀和权利主体的范围从人扩展至整个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存在物。这种生态思想在海明威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他将自然作为一种独立性的存在而予以关注,人不是世间唯一的主体,人与自然是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人和自然之间是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的关系。如在《大二心河》中有一细节描写,主人公尼克放生了一条鱼。在放生之前,他先把手弄湿,就是为了避免破坏鱼身上的保护层。又如在《一个非洲故事》里,尽怜朱玛和戴维之父在故事里表现出人类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但是戴维已经开始把大自然视为平等的主体,对大象充满了同情和怜悯,而不再喜欢朱玛,因为朱玛杀害了大象,从中表现出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2、海明威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成因

海明威的这一自然观形成有多种因素,有其家庭及自身经历的影响,亦有西方文化及创作时代背景的影响。

首先,海明威创作中流露出的自然观受父母尤其是父亲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长得非常威猛,爱好打猎、钓鱼等野外活动,“幼年时期他就是一个活泼淘气的‘野小子’,经常缠着爱好野外活动的父亲带他一道去打猎、钓鱼。”3大卫·奥尔指出,童年在野外的生活对生态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在生态学方面有所作为的人在儿时都与某个地域有密切关系。这种童年时代的纽带“具有神奇的效果,可以使人在生态方面富于想象力。没有这样的经历,人们 2 Roderick F.Nash.The Rights of Nature.A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thnics[M].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6,第46页. 3熊钧.海明威作品精粹[C].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第1页. 很难成为自然界忠实而有力的捍卫者。”4年少的时候,他就学会了露营,狩猎和钓鱼。而且在狩猎中,埃德·海明威不光教儿子使用工具和武器,而且还教给儿子打猎的一些原则,如不能为杀生而杀生,如果杀了,必须吃掉等,这些原则同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子们所遵从的一些基本规则相似。更重要的是埃德·海明威教给了儿子如何细腻地观察大自然的本领,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描写到大自然、酒和饮食以及他所要的捕获的动物时,往往能写出别人所观察和感受不到的美感,并且细腻得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海明威大自然不只提供了无限美丽的景色和渔猎的场所,也提供了精神慰藉的场所。贝克在撰写的《海明威传》中也提到,每当他写完一部作品,他就会逃到西部或佛罗里达群岛去休整身心。

其次,众所周知海明威穷其一生游历自然,使他成为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自然是海明威创作的主题之一。他去过伊利诺斯州的大草原,密执安的铁杉林,西班牙、东非、基韦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国西部的落基山等地的自然对于他来说,不仅仅包括景色,也包括经历和活动,这些进一步扩展了他对于自然万物内在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态度也在变化发展着。早些时候,年轻的海明威就从父亲和祖母那里继承了“不能为杀生而杀生”这一理念,即一方面酷爱狩猎,另一方面又尊重猎物。有一次一只箭猪和邻居的狗缠在一起,海明威和他朋友一起把箭猪给杀了.他们为此而被教训了一顿.据贝克毋幽哟记载,由于已经杀死了箭猪,海明威他们只得把这头肉臭皮厚的箭猪煮了吃了。这一次的教训让海明威刻骨铭心,使他领悟到为杀生而杀生是一种犯罪,也使海明威作品中,流露出对动物的尊敬、赞赏和对他们遭遇的怜惜。

另外,海明威的生态思想亦受到西方文化和宗教的强烈影响。西方文化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是人类中心主义占了主流,但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资源还是有悠久的历史。《圣经》本身就既包含了征服、统治自然的观念,同时也含有爱护美好的自然界和保护濒临灭绝物种等生态思想。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认为,诺亚方舟行动计划是挽救濒危物种的第一个行动计划。《圣经》里也有大量的对大自然和野生动植物的赞颂。以色列人认为,自然资源及其壮丽是大地的重要特色,摩西把上帝的应许之地描绘成一块生态乐园。此外,在古希腊神话中,北美印第安文学,卢梭、华兹华斯和梭罗等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的作家作品中包含有丰富的生态主义思想。这些思想对西方人的生态思想产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海明威也不例外。

最后,海明威生活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也促使海明威形成了这一自然观,虽然海明威生活 4 F. Marina Schauffler. Turning to Earth:

Stories of Ecological Conversion[M]。Cha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2003,第56页. 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但“进步”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人同大自然的关系更加恶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西部平原数次发生严重的沙尘暴,而且影响的地区越来越广。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对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这一时期,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战争屠杀、灾难性的经济危机、贫富的悬殊,这些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了可怕的创伤。海明威本人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了战争和科技对自然和人性的摧残。1918年海明威以记者的身份参加美国红十字会的战地服务队,开赴意大利前线,停战后带着遍体鳞伤回到美国,战争的恐怖经历在他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而战后的物质文明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安定与完善,反而带来了道德上的沉沦。这些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海明威成为一位彻底的反战者,主张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相处,并追求对自然的回归,从中获得精神的慰籍。

结语及启示

要真正确立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关系,惟有摆脱人类社会所建立的以个人自我价值为出发点,以对一切为语言所限定的异己力量的征服为价值实现手段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人类中心主义。只有真正走下人类为自己设立的至高无上的宝座,才能清醒地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不至于让大自然的报复将人类文明吞噬成一具白骨。但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伴随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而确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历史阶段对文明的发展起过不可低估的作用,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已是根深蒂固,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受着它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人意识到了“出海太远”的危机,但仍难以摆脱对征服自然的自豪感的追求。海明威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仍然在当代人的身上延续。这种自然观上的矛盾反映了现代人面临着如何认清人自身在自然大家庭中的正确位置,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万物以人为中心谬论的重大课题。在如何恰如其分地贬低人类自我及其传统的伦理道德,重新确定自然中万物的作用时,人类陷入了尴尬的局面。即使是在当代,生态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之间还在进行激烈的论战。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跨越人类社会学、文学、政治、经济各大领域的广泛被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 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70. [2] 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03. [3] 海明威.春潮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4] 杨通进.人类中心论与环境伦理学[J].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1999,(3): 62. [5] 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2000. 123.

第二篇:野兽主义画家作品欣赏

野兽主义画家作品欣赏

什么是野兽主义?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开始形成,最初的前卫美术运动是“野兽主义”。

“野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

在法国1905年的秋季沙龙展览会展出了以马蒂斯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由于画风令人惊愕,以致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赛勒看到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间有一件马尔古所作的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雕塑家多那泰罗风格的作品,便随口说了一句:“多那泰罗置身于一群野兽的包围之中。”从此,这个画家群体就被称为“野兽主义者”。

以马蒂斯为首的这群青年画家不满足于象征主义的神秘色彩,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

野兽主义画家弗里茨给野兽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颜色的交响技巧,达到日光的同样效果。狂热的移写(出发点是受到大自然的感动)在火热的追求中建立起真理的理论。”

野兽主义的主要原则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全部采用既无造型,也无幻觉明暗的平涂,手段要净化和简化,运用构图,在表达与装饰之间,即动人的暗示与内部秩序之间,达到绝对的一致。马蒂斯说过:“构图,就是以装饰方法对画家用以表达自己感情的各种不同素材进行安排的艺术。”

野兽主义画家们广泛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设色,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依靠结构上的原则,不顾体积、对象和明暗,用纯单色来代替透视。马蒂斯的老师莫罗曾对他说过:“你必须使绘画单纯化。”所以作为野兽主义始终的代表马蒂斯顽强地使色彩恢复它本来具备的力量,单纯和表现的意义。

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

主要画家: 鲁奥

(1871-1958年)

乔治?鲁奥(Georges Rouault)生卒于巴黎,祖父是位敬佩伦勃朗和库尔贝的业余画家,童年时从祖父那里获得绘画知识,14岁时在彩色玻璃设计行当学徒,同时在国立装潢学校上夜课,20岁考上美术学校,尔后入莫罗画室,成为老师得意的学生,在这里结识了马蒂斯等画家。

鲁奥在对社会与宗教的思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他的主题,以暗红色和蓝色大胆地薄涂并勾出强有力的轮廓来表现,成为相当忧郁阴沉的形象。晚年鲁奥的绘画多为厚涂,色调浓艳,形象以浓重的粗线勾出来,以此为他的特色。

鲁奥的风格,尤其是他坚持使用浓重的黑色轮廓线以及他有时画的发亮的一粒粒的蓝、红、绿和黄色,往往被认为与中世纪彩色玻璃画相近。鲁奥的轮廓线明确地采用剪影的原理把整个身体分成块面,具有庄严的感觉。

鲁奥是最杰出的现代版画家之一,他创作木刻、彩色石版画和铜版画,所以在他的油画中也有版画的影响,粗犷而有力度。他的画风有时被列入野兽派,但表现派对他来说更为适合。

鲁奥毕生忠于自己的老师莫罗,在莫罗去逝后,他担任莫罗美术馆馆长。

《镜前裸妇》

鲁奥曾受到过天主教作家、宣传家波罗伊的影响,他寻求一种适合于他自己观念的主题,对于充斥社会的资产者洋洋得意的邪恶行径表示出强烈的义愤和憎恶,他认为妓女就是这一腐朽社会的象征。

他在这幅描绘妓女生活的《镜前裸妇》中,就是抱着强烈的憎恶心情来抨击她们所代表的道德败坏的社会。画中没有同情,只有揭露。他把妓女置于很窄的空间里,以暗蓝色为主,以黄白色画肉体,用淡蓝色画阴影,勾出浓重的轮廓,呈雕塑式的造型。而面部令人憎恶,在身体上渗透着腐朽和死亡的病兆,画中的裸体毫无美感,令人厌恶。

马蒂斯是粉饰社会抚慰心灵,而鲁奥是揭露。镜前裸妇,1905 年,25.5x21cm,布混合材料,巴黎现代美术馆,Georges Rouault,乔治?鲁奥

敲鼓丑角,19031936 年,77x54cm,布 油彩,匹兹堡 卡内基美术博物馆,乔治?鲁奥

芒更

(1874-1949年)

亨利?夏尔?芒更(Henri Charles Manguin)生于巴黎,逝于圣特罗佩。

芒更曾师从于莫罗,尔后与马蒂斯、马尔凯等青年画家从事野兽派的艺术活动。他从不想超越自己能力的范围,始终保持平静的态度,作着适合自己风格的画。

芒更的画,几乎不存在有直线,一切主题都化为灵巧的曲线,一切都连贯协调;颜色在暗示着和勾画着形状,而形状的起伏又召唤着颜色的变化,绝非一团漆黑的阴影。他的艺术始终是颜色鲜艳,给人以轻松持久的美感,他的画被称之为“幸福的绘画”。

窗前裸妇,1904 年,61x50cm,布 油彩,私人藏,亨利?夏尔?芒更

7月14日的圣?特罗佩港,1905 年,61x50cm,布油彩,私人藏,亨利?夏尔?芒更

室内裸女,1919 年,73x60cm,布油彩,日内瓦小皇宫博物馆,亨利?夏尔?芒更 马尔凯

(1875-1947年)

阿尔贝?马尔凯(Albert Marquet)出生于波尔多逝于巴黎,被认为是一位最早的野兽派画家,因为他信奉柯罗和库尔贝,又受日本画影响,所以他又是位现实主义画家。马蒂斯称他是“我们的葛饰北斋”。

马尔凯22岁时和友人马蒂斯一起随莫罗学画,在以后的艺术生涯中一直与马蒂斯过从甚密,但是他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曾以结实的笔法、强有力的笔触画肖像和人体,尔后人物从他的作品中消失了,完全投身于风景画。他从不讨好观众的趣味,拒绝一切头衔、勋章和荣誉,生活在简朴得体的清静之中,作画自娱自乐,从不理睬评论家和收藏家,不取悦任何人,他的艺术如他的人格。

马尔凯是位杰出的素描家,他使素描成为速写,把它高度集中,使其附属于颜色。他画中的色彩统一、清澈,他的画以和谐、平衡、结实、稳定取胜,然而又不给人以压迫和喧哗之感。

安德烈?鲁韦尔像,1904 年,92x61cm,布油彩,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尔贝?马尔凯

《鹿特丹》

在这幅由线条和色块组成的单纯的鹿特丹港口画面上,画家把港口景色简化之后移入画中,既没有大胆设想出来的换位也没有故意的变形,始终还以自然的光线,真实的色彩和寻常的透视描绘景色。有人认为由于他和马蒂斯的友谊才逗留在野兽派中,因而他就立刻回到了怀乡的、单纯的自然主义,并结合着柯罗的抒情气氛。

鹿特丹,1914 年,65x81cm,布 油彩,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尔贝?马尔凯

弗拉芒克

(1876-1958年)

莫里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出生在巴黎一个佛兰德斯血统的家庭,父母是音乐家,过着豪放不羁的生活,因此青少年时代的弗拉芒克很少受到正规学校的教育。19岁时开始进修一些绘画课程。他与少年时代的朋友德朗成为终身知交。在他的心目中凡?高是他崇拜的偶像。

画家32岁时开始受到塞尚新见解的影响,但到39岁时又走向一种表现的现实主义。在他全部的艺术生涯中,他始终与北欧或德国表现主义有密切的联系。他后来独具特色的风景画,用的是质感厚重的笔触,把我们带回到17世纪荷兰风景画世界――看到雷斯达尔和霍贝玛。

《夏都的住宅》

弗拉芒克具有叛逆的气质,他曾自豪地宣称从未被局限于卢浮宫之内,而且他想以他的钴蓝、橄榄绿和朱红色把美术学院燃烧殆尽。他喜欢用锡管里直接挤出来的明亮的色彩,把鲜红色与纯橘色结合起来,并以鲜明的蓝色和绿色来使色彩更为强烈,他的画和凡?高一样在燃烧。

夏都的住宅,1905-1906 年,81。9x100。3cm,布 油彩,芝加哥艺术学院,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布日瓦尔的山丘,1906 年,54.1x65.2cm,布油彩,斯图加特国家美术馆,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夏都的拖轮,1906 年,50x65cm,布 油彩,私人藏,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夏托纳弗村,1933 年,81x100cm,布油彩,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莫里斯?德?弗拉芒克

凡?东根

(1877-1968年)

凯斯?凡?东根(Kees Van Dongen)出生于荷兰鹿特丹附近的德夏汶,他是位天才,少年时代就有素描和色彩佳作。曾在鹿特丹美术学院学习,20岁时定居巴黎,迫于生计干过各种活。1905年结识马蒂斯,并积极参加了野兽派活动,是马蒂斯之后野兽主义理论的中坚和领导者。

凡?东根具有潜在的表现主义天份,在气质上和趣味上决定了他的野兽主义立场。他从劳特累克处学到了简练、强劲、准确的笔法,他以多变的长线条,强烈而率直的色彩,浓郁感人的艺术手法震撼人。遗憾的是这些独立、真挚感人的艺术表现在他的晚年愈来愈少见了,他开始追求轻松、无力而呆板的表现以迎合社会的虚荣,他的敏感、悲观、即兴创作的热情和不受羁绊的勇气已渐消失。

印度舞蹈者,1907 年,100x81cm,布 油彩,私人藏,凯斯?凡?东根

莫德赫斯科引吭歌唱,1908 年,100x81cm,油彩,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凯斯?凡?东根

俄罗斯歌剧的回忆,1909 年,54.2x65cm,布 油彩,渥太华 加拿大国家美术馆,凯斯?凡?东根

弗里茨

(1879-1949年)

埃米尔-奥东?弗里茨(Emile-Othon Friesz)出生于法国勒阿佛尔,逝于巴黎。

弗里茨早年就学于故乡的美术学校,师从于一位崇拜普桑和柯罗的老师。20岁时来到巴黎入博纳画室,因他不满学院主义而离开美术学院,后来积极投身于野兽派的艺术活动。他陶醉于色彩,迷恋曲线,具有反对矫揉造作和故弄风雅的个性。可是在1908年与野兽派画家分道扬镳时,弗里茨又回到了早年老师教导的传统上来了,重新看到逻辑性的构图、体积感和分面的效能。33岁的弗里茨创办了一家画院,自己从事教学,从此脱离了现代艺术,他运用精湛的艺术技巧,简洁的笔法从事创作。

《费尔南?弗勒雷像》是一幅令人赞叹的肖像画,他以强烈的色彩、果断而有力的笔触塑造了一位富有才能和激情的诗人形象。画风具有塞尚的传统。

费尔南?弗勒雷像,1907 年,73x60cm,布 油彩,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埃米尔-奥东?弗里茨

德朗

(1880-1954年)

安德烈?德朗(Andr? Derain)出生于法国沙东,逝于加尔什。他和弗拉芒克共用一间画室,19岁时结识马蒂斯,1905年和马蒂斯在法国南部一带旅行作画,深受马蒂斯影响,是野兽派的先驱者。德朗首先发现黑人艺术,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丰富和想像的浓郁;他还发现原始艺术、庞贝绘画、中世纪哥特艺术和文艺复兴初期大师们艺术的奥秘。他研究了古人艺术创造的秘诀,重新踏上他们所走过的路,运用传统创造现代艺术。大自然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博物馆中历代大师之作是他创作的模特。

德朗早期的作品使用的是分段色块、快速的曲线和生硬的颜色,手法并不粗野,笔下的线条还算典雅,色彩也还和谐。他所采用的主要颜色是绿色、蓝色、以及从玫瑰红到深紫的所有紫色。在他的画中看不到相撞的笔触,看到的是精湛技巧的比例、色彩关系,不相混杂的色块线条,果断肯定不含糊。在创作中他主张秩序、朴实、有条不紊。在他的艺术思想和创作中堆积了过多的回忆,汇聚了过多的思想。阿波利奈尔在1916年对他的评价是:“德朗狂热地研究大师们的作品,他临摹他们的画,表明他十分想要了解他们。同时,他以无与伦比的勇敢,超越了当代艺术认为最大胆的一切举动,从而简练、清新地重获艺术原则,并从中发现其规律。”世人对他的评价不一,有人说他是“法国在世的最伟大的画家”。

科利乌尔的山,1905 年,81.3x100.3cm,布油彩,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安德烈?德朗

老树,1905 年,41x33cm,布 油彩,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安德烈?德朗

《两艘驳船》

德朗想把凡?高、高更、塞尚的因素与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因素融汇贯通于自己的创作中,这使他的野兽主义带有明显的折衷成分。在这幅画中画家赋予了色彩以独立的地位,明亮的红、黄、蓝、绿等色彩构成了强烈而和谐的对比。画中色彩具有爆炸的耀眼光芒,令观者振奋。但是他的艺术表现、空间处理和造型并没有脱离古典法则,色调也类似新印象主义,看得出画家想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的愿望。两艘驳船,1906 年,80x97.5cm,布 油彩,巴黎 蓬皮杜艺术中心,安德烈?德朗

杜菲

(1877-1953年)

拉乌尔?杜菲(Raoul Dufy)出生于法国的勒阿弗尔,逝于弗卡尔基埃。杜菲14岁时打工,业余上美术夜校,23岁时获得一笔可观奖学金赴巴黎波拿巴路美术学院入博纳画室学画。那时卢浮宫大师们的艺术令他害怕,真正和他商讨艺术的是凡?高。当他1905年看到了马蒂斯的《华丽?宁静与快乐》一画时说道:“在这幅画前我懂得了全部绘画道理以及它存在的意义,看到素描和色彩所反映出来的神奇想像力,印象派的写实主义失去了对于我的魅力。”从此他放弃了早期风格成为野兽派中的一员大将。

31岁的杜菲开始为塞尚以构成对待物象形体的观点所吸引,他与布拉克一起研究构成,他们以形体构成为主,所有形象都被几何形化。另一方面他们又引进立体主义分析性构图,其色彩也仅限于土黄、蓝绿与灰色。这只是一个短暂的实验而已,很快又回到喜爱的装饰性色彩和精致的素描结合的画风中去。

杜菲是位快乐的画家,他愉快地观察、想像和创作,从不放弃感觉世界的真实性,他能通过作品描绘自己内心的活动。他以大量的方块、长方形、三角形和卵形,意到笔随地组织和展现观察的魅力。在他的作品中,所有的物象都具有清晰的轮廓、动势和节奏,但又都是艺术的真实,而非自然真实。画家通过线条和颜色,直接向我们传达他的个性和感情。他的画不是通过所画对象本身去诉说,而是通过再创造的艺术形象感染观者。

杜菲从不看重荣誉,他只是一个为画画而活着的画家,他以其对现代艺术的贡献受世人注目。

水上节日,1906 年,60.7x73cm,布 油彩,私人藏,拉乌尔?杜菲

赛船,约 1908 年,54x65cm,布 油彩,巴黎现代美术馆,拉乌尔?杜菲

向莫扎特致敬,1915 年,75x62cm,布 油彩,私人藏,拉乌尔?杜菲

勒阿弗尔的水上节目,1925 年,88x98cm,布 油彩,巴黎现代美术馆,拉乌尔?杜菲

第三篇: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英汉双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浅析《雾都孤儿》中的现实主义 从《嘉莉妹妹》看德莱塞的女性观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 目的论下英语广告仿拟格的汉译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 我对直译和意译的看法

从关联理论看科技英语的翻译

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 《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初探

《三国演义》不同译本中回目英译比较研究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性格悲剧所反映的世纪社会问题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

论《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昌盖茨“美国梦”的转变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An Application of Schema Theory in Interpreting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The Gothic Beauty and Spiritual Essence of Allan Poe’s Short Stories 《道连葛雷的画像》叙事艺术的分析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英语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功能

浅析《乞力马扎罗的雪》的现代主义特征

欧洲余烬里飞起的凤凰--Geoffrey Hill诗歌主题与艺术风格 会话中性别差异的语用研究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 英语中的女性歧视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词汇负迁移对汉译英的影响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英语词汇习得研究 《宠儿》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中源于希腊罗马神话主要神祇姓名词汇的认知探索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The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ve Images in The Waste Land 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从语用角度和文化角度浅谈隐喻的翻译 《儿子与情人》恋母情结分析 英语语义歧义分析及其语用价值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看求职简历汉译英 中美跨文化交际中的高低语境文化对比研究 浅析霍桑罪恶观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的体现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英汉称赞语回应的对比研究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Hero of The Catcher in the Rye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从冲突到融合——从文化的角度看《喜福会》 重新诠释玛格丽特的人生悲剧根源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影响英语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中英称谓语的差异

浅析《苔丝》中的象征主义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浅析Gossip Girl中禁忌语的一般功能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父权制社会的傀儡—从安吉尔看父权主义思想 英汉句子状语的对比与翻译

The Analysis of Promotion Strategy of L’Oréal in China 课本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清教思想在《失乐园》中的体现

对比哈利•波特与蜘蛛侠浅析英美英雄文化差异 从美学角度谈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透过七夕和情人节看中西文化差异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从饮食角度透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打破沉默——接骨师之女中“沉默”主题的解读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中英礼仪文化禁忌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试析厄内斯特.海明威的悲观主义倾向的成因及其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体现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汉鸟类词汇文化内涵比较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89 分析《宠儿》中塞丝的创伤与愈合 90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从词汇对等角度看《红楼梦》中“笑”一词的英译 92 奥巴马演讲辞的话语分析

On the Female Initiation Theme in Little Women 94 论中庸观对中西方文化的影响

A Tactics Study of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Stage 96 裘德悲剧成因的分析

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的词汇差异 98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99 《看不见的人》的象征意义

纳博科夫小说《洛丽塔》的爱情讽刺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02 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解读会话含义 103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审视:基于通识教育的视角 105 象征手法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运用研究 106 成功智力理论对英语素质教育的启示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英语言语幽默的翻译—以《老友记》为例 108 可口可乐产品推销中的中国元素分析

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绝望主妇》中话语标记语I mean 110 论英语演讲开场的决定性因素和相关策略

Feminist Consciousness Shown on Scarlett O'Hara Impacts upon Today's Female 112 从翻译美学探究散文英译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114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116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名称的研究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118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French Higher Education 120 中美价值观比较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

Culture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Classrooms 123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

Analysis on Paul Morel’s Life Pass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wrence’s Unconscious 125 从目的论角度看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126 浅析哈利波特中的女巫形象 127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128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30 女孩与玫瑰—《秘密花园》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悖论式的唯美主义--论王尔德的《道连•格雷的画像》 132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社会理想

悲剧的幕后黑手——《美国的悲剧》浅析 134 浅析简•爱的反抗性格及其形成过程

《苔丝》与《呼啸山庄》中复仇主题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36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137 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38 论《红字》中的博爱精神 139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141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从时代背景看《唐璜》中个人主义到人道主义的升华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144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蝴蝶梦》中女主角吕蓓卡的人物形象分析

The Implication of Edna Pontellier’s Self-awareness in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147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 148 从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中美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 149 探讨武侠和骑士形象的异同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 151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52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153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154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55 汉语喜剧小品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156 英语动结式V+PP的语义整合研究 157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

158 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 159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60 奥巴马竞选总统获胜演讲的文体分析 161 散文英译的风格再现

162 解读艾丽斯沃克的《日常用品》中的黑人女性文化 163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 164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童话

165 英语专业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学习问题研究

166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context Culture in Language Expression 167 《虹》中的女性婚姻观浅析

168 The Tragic Color of Tender Is the Night 169 浅析《弗兰肯斯坦》中怪物“善”与“恶”的转变 170 对中式菜名英译的试探性研究 171 中介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探究

172 归化异化策略下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

173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 174 汉语叠词翻译的对等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5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76 一项有关影响中国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的调查研究 177 人性在《红字》中的体现

178 《沉默的羔羊》三部曲中汉尼拔博士性格探析 179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80 残酷的战争和脆弱的爱情----再读《永别了,武器》

181 An Analysis of Oscar Wilde’s Subversion of Traditional Fairy Tales 182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183 艾伦金斯堡及其《嚎叫》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影响 184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185(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华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186 Study on Net Lexicon and Its Future Trend 18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188 从儒学与基督教的角度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189 从《喜福会》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看身份的寻求 190 浅析《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享乐主义 191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象征

192 An Analysis of Young Goodman Brow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193 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4 浅析罗斯福就职演说中的美国精神 195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态语应用

196 顺应论视野下茶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197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

198 The Admiration of Great Gatsby 199 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200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第四篇: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

乡愁中的感伤主义色彩——读白先勇的作品有感(2008-01-02 09:55:02)转载标签: 文化摘要: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是白先勇创作的特点,但感伤主义更具个人色彩,作家通过塑造不同人物的乡愁形象来表现。本文试着从作品中的不同阶层的人物的乡愁去进一步挖掘作家内心深处的感伤情怀与实质。

关键词:白先勇;感伤情怀;乡愁;

白先勇创作的三大特点:中西合璧、悲剧色彩和感伤主义。因此,白先勇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伤感主义色彩,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几乎流露出郁结在作者心中的无限的哀愁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构成白先勇作品的感伤主义色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就作品中所突现的“乡愁”——怀念祖国、故乡、亲人的无限哀愁。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家如此深有感触?他们又是以怎样的方式表现的呢?近代中国的历史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化,1949年中国大陆解放,一部分的中国人由于对中国的情况不理解就离开大陆到了台湾,后来美国经济的强行侵入,使得台湾的经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那一些人就对台湾产生了一种茫然的心态,他们不知何去何从?成了所谓的“无根的一代”,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无限寂寞孤独的“乡愁”。他们身处异国,但经常怀念的却是自己童年时代的祖国、亲人、故土。所以在台湾的某些作家的作品中就形成了一种感伤的情绪,曲折地反映了爱国主义思想和深沉的民族感情。而白先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作品中的乡愁是通过各类人表现出来的,下面就他的作品来试将人物归类。

一类是台湾上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在《游园惊梦》中,钱夫人的“感伤”,她虽然到了台湾后但心中总是念念不忘大陆的东西,对南京的一切总是难以忘怀,口中总不离南京,常常用台湾的的东西与大陆的东西来对比。在穿衣服上,尽管衣料旧了看起来不够亮,但一想到是从南京带出来的就宁愿用它来裁衣也不愿意到鸿翔绸缎庄买份新的。因为“她总觉得台湾的衣料粗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哪里及得上大陆货那么细致,那么柔熟。”在与人谈到看戏上,她觉得台湾里演的戏不值得看,“好久没看了”、“住在南部,难得有好戏”。在喝酒时,她有这样的感慨,“可是台湾的花雕到底不及大陆的那么醇厚,饮下去终究有点割喉。”“没想到真正从绍兴办来的那些陈年花雕也那么伤人。”在窦夫人问她有没有发觉台北变了些时,她就沉吟了半响,侧过头说:“变了很多”后又轻轻地加了一句“变得我都快不认识了——起了许多新的高楼大厦。”在《梁父吟》中,孟养临终时的遗言:“日后打回大陆,无论如何要把他的灵柜移回家乡。”王钦之送给孟养的挽联就嵌了这么两句“出师未捷身先死,中原父老望旌旗。”朴公在评价孟养的孩子时说:“虽说身后哀荣,也不能太离格。我看孟养的那个男孩子,竟不大懂事。大概在外国住久了,我们中国人的人情礼俗他不甚了解。”„„这群上层人物虽然过着一种新的生活,但植根于心中那顾乡愁并没有褪去,他们留恋昔日的生活,昔日的事物,有着传统的文化思想都希望能够“落叶归根”,重归故土的愿望。

另一类是中层人物表现出来的“乡愁”。这类人多是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在外国接受教育,过的是外国式的生活。这大概是白先勇把自己在美国留学时期的生活经历与心中所想所感投射到这一类人的身上。所以在《芝加哥之死》中,描写了吴汉魂在美国芝大苦读了六年,连自己母亲去世也不能见到最后一面,对母亲的思念导致他发恶梦,而他曾经热恋的女友也嫁作他人了,他在芝加哥住了那么多年,本来一切已经适应的了,周围的环境也渐渐熟悉,但

他只觉得“芝加哥陌生得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地理名词”,他立在梦露街与克拉克的十字路口,“茫然不知何去何从,他失去了方向观念,他失去了定心力„„跟不上它的节拍。”最后即使他考上了博士学位,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但他却投湖自尽了,因为母亲的声声呼唤,他觉得自己真的受不了要找一个地方落脚。但他又说“他不要回台北,台北没有高层楼的大厦,可是他更不要回到克拉克街高层公寓的地下室,他不能忍受那股潮湿的霉气„„”追究他的死,其实是因为他感到他已经失去了一切,已经没有根。而美国的社会和西方文化他无法接受,他的名字“吴汉魏”就说明他完全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极端的孤独与痛苦使他不顾那个颇为舒适的职位而选择了轻生。在《冬夜》中,余嵌磊教授和在美国的吴柱国,他们在短暂的见面时间里,他们对过去在大陆时代的学生生活的回忆,“比北平那些胡同还要乱多了”。吴柱国对台北卷子的评价,他里面穿着一件中国丝棉短袄。他喝龙井不喝红茶,他笑着摇头说:“我们中国人还是那么喜欢应酬。”他们谈论“五四”运动时期在北京的艰苦战斗岁月,当几个中国教授和学生在《五四运动的重新评价》中谈到“五四”是一个流产了的“文艺复兴”,吴柱国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离开了会场,他认为自己在国外做了几十年的逃兵,没有资格为“五四”讲话。他们还谈到在大陆、台湾、美国的同学的生活,工作情况,对他们的命运的关心。余教授在谈到自己撞伤的腿中说:“我看我们中国人的毛病,也特别胡扯,有时候,洋法子未必凑效,还得弄帖土药秘方来治一治,像打金针,乱插一下,作兴还戳中了机关——”„„可见他们对中国是多么的眷恋与热爱。还有《谪仙记》的李彤等。

最后一类是下层人物表现的“乡愁”。而这一类人作家写得更深刻,让读者为这些人感到更多的同情与可悲。在《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中,写的是男工王雄本是湖南的一个农民,在无意间给日本上抽壮丁给抽了出来,一混便是很多年了,总没能回过家,心中对那个家充满着思念。他会追问“我”关于大陆的情况,“表少爷,你在金门岛上看得到大陆吗?”、“他们是过来找亲人的。”“我们湖南乡下有赶尸的,人死在外头,要是家里有挂得紧的亲人,那些死人跑回去跑得才快呢?”有次王雄与“我”谈在金门时的情况,他说当时有不少的老士兵,而那些老士兵总令他联想那份怀乡的哀愁,“一定也跟古时候戍边的那些士卒的那样深,那样远。”后来王雄因为丽儿的疏远与喜妹的嘲弄,受到了打击,于是他投水自尽了,死时还想念着家人,眷念着养他的故乡。在《花桥荣记》中的卢先生原是广西桂林人,中学时代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好,到台湾后念念不忘桂林老家的未婚妻,他省吃俭用想尽办法存钱为的是把未婚妻接到一起住最后却被骗走了钱财还被人打了一顿,两岸隔绝的不争现实粉碎了卢先生和大陆未婚妻团圆的幻想,于是,他变得消极颓废,不再忠于爱情,和一个放荡的台湾洗衣婆草草结婚,最终酿成悲剧。„„无论是王雄在无以言说的思乡惫念与难熬的抑郁心境中,走向了荒凉的海滩,还是卢先生思念情人与梦想破碎后的悲哀,他们留给我们记忆的是腐尸的恶臭与乱舞的双手,留给我们的是无论他们怎样与现实生活挣扎,都走不出思乡的局限,除了死亡别无选择„„

这些乡愁都反映了作家的感伤情绪,他笔下的人物的“乡愁”都是极端严重,这些人物表现为极端的苦闷、绝望、甚至于自杀,形成了小说的悲剧基调。白先勇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痛苦的存在,背景的意义折射出了现实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不相通,人物灵魂深处根深蒂固的孤独感与寂寞感。因此白先勇的感伤情绪在很多时候都表现为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对一切人,不管是上层人物还是下层人物都有着无限的关注。另外作家的伤感,不完全是对台湾上层社会没落的伤感,而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中断的哀悼与惋惜。并且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反映了祖国和台湾的分离,给台湾人民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

和灾难。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评价白先勇是“中国最敏感的伤心人,他的作品最具历史感”。白先勇自己在《台北人》扉页上也写到:“纪念先父先母他们那个优患重重的年代”,并附上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云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在阅读白先勇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白先勇的小说是一幕沉重的生命剧沉沉地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从中我们可以窥视出作为一个真正的小说家他对人物命运的终极关怀,让每一个读它的人不得不沉思、领悟„„

【参考文献】

[1]白先勇,《白先勇自选集》[M],花城出版社,1996年6月.[2]白先勇,《白先勇文集》第四卷[M],花城出版社,2004年4月.[3]古继堂,《简明的台湾文学史》[M],时事出版社,2006年6月.[4]曹惠民,《台港澳文学教程》[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年10月.[5]陈丽娟,《永远的悲歌——论白先勇小说的感伤意识》[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11).[6]丛坤,《.论白先勇作品中的感伤美》[J],温州大学学报,2006,(2).

第五篇:老人与海中读出的海明威

老渔人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海明威的硬汉子品格像精灵一样铮铮依附在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之上,这便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象征,他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不管是自觉亦或不自觉,都作为了海明威“冰山原则”的有力体现。

圣地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容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儿)”。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

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恶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伤,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圣地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另外,我们发现从1940年《丧钟为谁而鸣》之后,海明威整整十年没有发表什么重要作品,而1950年出版的《过河入林》又遭到舆论界的一致批评,“众多评论家甚至断言海明威的才智已经枯竭,再也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vii]。这个情形与圣地亚哥老人一开始的景况多么的相似,老人背了运,一连八十四天打不到鱼,当他坐在海滨酒店时,周围的渔夫都在嘲笑他或者对他寄予同情。

圣地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为了鳏夫的光荣与尊严,圣地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他曾经一度打算为该文使用“人的尊严”这一标题。对于海明威来说,要写好一篇“一辈子所能写出的最好的作品”,“从战术上讲,现在发表《老人与海》可以驳倒认为我这个作家已经完蛋的那一派意见”[viii]。海明威意识到《老人与海》的这部作品的完成,将让“别的优秀而成熟的作品与它相比大为逊色”。我“今后还要努力写得更好一些,但这会是非常困难……我是一个专业作家,对这部作品心中有数。”老渔人圣地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ix]圣地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而海明威在写完这部最优秀的作品后,直到最后的自杀都未曾发表过任何作品,在写《老人与海》的同时写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海流中的岛屿》都是在1970年他妻子整理后发表的。

虽然海明威说:“人们说什么象征主义,全是胡扯”,笔者认为把老渔人圣地亚哥作为“打不败的失败者”的人物形象进行塑造与对海明威双重性格的探讨也分不开。悲剧超越了他的失败,升华了存在的意义,失败后的言语与行为又折射出海明威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精神上的胜利给了这些失败者和其创造者做人的尊严和勇气,同时又以一副面具去掩盖内心深处的、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懦弱和自然主义宿命论。海明威的恩师格鲁特·斯泰因这样评述海明威的性格:“他用残忍当盾牌,以掩盖他惊人的胆怯和敏感。”《海明威传》的作者库·辛格也这样说:“海明威外表粗鲁健壮而又英勇,颇具男子气概,但在内心里,他有一种女人的直觉、善感、温情、容易落泪。”而著名的海明威学者杰佛里·迈那斯教授却很直接地指出:“在外表上极力压制他性格上多愁善感的一面,装出一副男子豪放不羁的形象”。正是由于海明威本人的精心掩饰,使我们判断失误而在潜意识里对他的硬汉子精神产生了公式化的认定。对于海明威多愁善感的一面在老渔人圣地亚哥身上也有体现。且看圣地亚哥是怎样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轻握住孩子的一只脚,然后便一直握着直到孩子醒来”[x]这就是老人的细腻而又温情的一面,这一面却就被海明威极力地掩饰过,这一点也许与他双重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在现实和虚构的两个世界里,追逐描写失败而又不承认失败成了海明威内心不安与痛苦的一剂良药。

老人处境的一步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之下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圣地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圣地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圣地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圣地亚哥“重压下的优雅风度”的象征与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战争对海明威的身心推残,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虚伪及其流血的无谓改变了海明威年轻时“拯救世界民主”的宏大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铸成了海明威对人类社会的根本看法,严重的影响了创作基调。在海明威眼里,世界充满了暴力与虚伪;死亡不可避免地等待着第一个人。这就是海明威笔下主人公圣地亚哥的悲惨命运的又一象征。在这种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为自己树立一整套的生存法则,这就是:“在生活中,就是不能取胜,也万万不可以认输,你可以在默默忍受中尽力活下来;放弃感情的纠葛,莫要顾影自怜;在户外的体育运动中寻求欢乐,把„硬汉性格‟作为生命的支柱”[xi]正是这套生存法则让海明威成功地塑造出了典型的硬汉子形象,就算是驾着渔船“上面是一面千疮百孔的帆,上面先后补上了一些面粉袋,如一面标志着被打败的旗帜,”上天注定了老人失败的命运,但面对失败所表现出来的仍是硬汉子的坦然态度。海明威经过十六年之后,悟出了当年那个老渔夫的故事的真谛,他把古巴渔民的真实故事变成了一个渗透着人生哲理的寓言,海明威不再是单纯地讲述这个故事,而是揉进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和思想。“八分之一”的来源于生活素材,而余下的“八分之七”却是需要通过想象去挖掘的艺术真实与象征主义了。

可见圣地亚哥的象征所呈现出寓意的多义性,尽管其中也不乏某种朦胧气息,但我们还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式”硬汉子精神的最佳体现者。

下载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海明威作品中的自然生态主义[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定稿)

    [摘 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象征主义的浅析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主义的浅析 现代文秘Y131 Y01113140 殷丽 内容摘要: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运用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颂扬了人类在与自然搏斗时表现出的“可以......

    西方新神话主义作品《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中国文化元素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反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运动,新神话主义的出现无疑为其他被西方社会压抑已久的非基督教文化的复兴提供了契机,中国文化的复兴思潮也不断涌现。本文通过研究新神......

    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 [转贴 2008-07-13 12:46:18] 字号:大 中 小 结构功能主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

    爱上作品中的人

    爱上作品中的人 235000淮北实验高中高一(4)班刘玉梦指导老师:陆登远 她是这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她是新兵连的小兵,她是女子侦查实验班的班长,她是赤鹰大队的队员。她身上的精神与品......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定稿)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

    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

    评《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写作风格和手法Abstract Being distinguished from many greatest American writers, Hemingway is noted for his writing style. Among all his......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

    制度变革中的立法推动主义(上) ——以律师法实施问题为范例的分析 陈瑞华 北京大学法学院 教授 关键词: 立法推动主义/司法能动主义/制度变革/立法技术 内容提要: 无论是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