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实验报告
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实验报告
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实验报告张贵民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程度。学生普遍怀有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在这样的思想包袱下,有的学生一篇文章寥寥几笔似乎就万事大吉,无话可说;还有的学生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篇幅不短,但细细读来就会发现里面经常充斥着空话、套话、假话,缺乏自主作文的个性,缺乏童真童趣,使人读之无味。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能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语言也大多苍白无力,缺乏吸引力。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承担了省教研室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并认真实验,做好总结,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习作教学的现状及分析2008年5月四所实验校分别对本校语文教师及实验年级部分学生及家长发放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其中教师问卷表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学生问卷表发放480份,回收480份;家长问卷表发放480份,回收476份。下面以特色实验小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统计的数据,进行我区习作教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1.学生对习作兴趣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喜欢作文的只有24.2%,较喜欢作文的有46.8%,两者相加,占到71%,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事还有29%的学生不喜欢作文,对习作没有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这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对作文根本不感兴趣,这是很令人担忧的事情。2.“三无”“三假”现象依然严重。从学生对待教师布置习作的态度上,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多是依赖教师的布置和安排,喜欢教师布置习作的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79.9%,是被动的接受训练。而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为了应负考试作为写作目的的,占到了52.4%。真正把习作作为一种表达需要的只占到了28.2%。由此可见学生中依然存在着“三无”(一是无明确的表达动因,只知道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或应试而写;二是无具体的对象,只把教师当成唯一的读者;三是无真情实感,只知道按教师的要求,用自己的嘴讲成人想听的话。)“三假”(一是内容虚假,习作脱离生活实际。二是情感虚假,习作远离精神生活。三是语言虚假,语言运用脱离交际实际。)。3.语言贫乏,言之无物,缺少真情。对教师的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多集中在“不会观察,缺乏积累”“语言单调,词汇贫乏”“ 内容空洞、缺乏真情”上,这再次说明,学生需要加强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和学习中应用积累的语言,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俗话说“情动而辞发”,也只有学生动了真情,才会文如泉涌,也只有学生的情被老师激发出来,带着情去写,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心。4.学生渴望自由,喜欢有话可说。从对学生调查来看,有83.1%的学生喜欢自由作文,66.1%的学生喜欢想象作文,由此我可以发现,现在学生习作的思维、手脚并没有完全放开,学生没有得到相对自由的表达空间,这主要还是对学生束缚和限制太多。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学生比较喜欢记事和看图作文,这是由于事就在身边,稍加留心,或老师稍加提醒,就会有很多训练的机会,学生熟悉,有话可说。同样,看图作文,无论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都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话题,而且较为直观,学生只要能看懂图意,就会有话要说,有话可说。5.课外阅读亟待加强,练笔形式急需丰富多变。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家长,都把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集中到了增加课外阅读量上,分别达到71%,80.3%,80.9%。这说明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都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都认识到了“厚积”才能“薄发”。从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途径的调查中发现,目前学生习作(练笔)的形式需要继续不断丰富和创新,让学生不断在新颖的形式下,新颖的活动氛围中,不断激发自己对习作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动力。6.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其他形式迅速跟进。从对学生、教师在运用的习作教学方法的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出,学生和教师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现在习作教学中依然是讲授盛行,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新课改以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时代在变迁,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才行。7.作文教学内容,以“园地”为主,与课文相关为辅,关注日常生活。调查发现,学生对习作内容排列顺序依次为:语文园地上要求的79%,和课文有关的49%,日常发生在身边的事情44%,教师精心设计的40%,这说明目前学生习作的内容已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也更注重了通过课文,身边的人、事和自己精心设计的活动作文,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8.批改方法,依托传统,增强自主性。从对评改方式的调查中发现,习作的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老师精批细改,面批面改的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甚至是家长评价所占的比重明显加大。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我们在为期一年的课题实验中,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是2008年5月份的前测和2009年6月份的后测,现仍以特色实验学校的统计数据为例进行说明。1.学生习作的兴趣明显提高。进行课题实验以来,学生喜欢习作的人数明显增加,很喜欢与比较喜欢习作的学生比例由过去的71%上升为86.5%,完全不喜欢习作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6%。2.学生写作的目的性增强,无病呻吟的局面大有改观。后测显示学生进行习作的目的性进一步明确,前测中认为写作目的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占总人数的28.2%,而后测中则占到总人数的42.1%。由此可见,学生在明确了自己的习作目的,把习作作为表达自己心声的一种重要方式,我口写我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3.习作的内容更趋多样化,更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学生习作的内容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仅依靠老师规定的教材上的习作进行训练的下降了2.8个百分点,而结合课文读写结合的比例,由前测的49.2%,上升到后测的73%;写日常生活中,身边事情的比例由前测的43.5%,上升到后测的68.3%;写老师精心设计的内容的比例也大幅上升,提高了18.2个百分点。4.学生写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但习作积极性明显提高,习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从内容上看,假、大、空现象少了许多。因学生有了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反思积累,习作内容给读者以真实的感觉。从语言上说,习作中的病句、错字明显减少,学生开始进行环境描写,开始较自如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整体感觉学生习作语言生动了,描写深入了。从思想上看,学生开始透过现象思考本质,甚至有个别学生理性地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一些身边发生的事情。从速度上看,绝大多数学生能在40分钟内完成习作,思维也更加敏捷,作文能力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教师习作教学的方式进一步多样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一年的试验和探索,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讨论、仿写、续写、扩写、表演、现场活动、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课堂。讲授的方式下降了16.2个百分点,而其他的习作方式均有所提升,上升幅度在11个百分点以上。6.学生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逐步养成,能力逐步提升。养成自己修改习作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上升14.3个百分点。能够认真面对作文批语,并修改的学生所占比例,提高了9.9个百分点。
三、应对策略与方法
(一)拓宽习作训练渠道,激发学生兴趣。1.丰富训练形式,使学生言之有物,有“法”可依。(1)调动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在观察中作文。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文章来。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并将观察送入作文中。郑上路小学的何慧娜老师《观察花生》一课,积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带来的花生的颜色、大小、形状,用手摸一摸它的外表,通过鼻子闻一闻它的气味,亲口尝一尝它的味道如何,让学生明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这样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把握它们在这几方面的特点。这种让学生把实物带进课堂,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除了有计划、有组织的观察作文外,还要随时注意学生想什么,做什么,及时指导学生动笔写作。(2)创设情境,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作文。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如果长期困在课堂写作,他们就会产生“如在鸟笼中”的感觉,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为此实验教师有目的地开展课外活动。通过指导观察、分析,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他们的写作情绪。如:互助路分校的罗艳青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及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环保调查,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走进社区、公园、马路……了解家乡的环境状况,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尚雪艳老师结合学校的“家长开放周”和“游戏节”,指导学生学写新闻报道。郑上路小学的实验教师更是创造性的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兴趣。开展了“水果冷拼盘”“今天是我的生日——班级生日会”“包饺子”“与曹文轩面对面”“小商品交易会”等生动有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写作时不再感觉无话可说,无事可写。(3)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的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实验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训练点,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进行仿写、续写、想象作文等。仿写,首先仿写语言。特色实验小学的吴娜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描写动物”这组课文时,引导学生发现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丰子恺先生的《白鹅》,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这四篇文章各具特色,是可供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为此,学过课文之后,吴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习作,学生成功地仿写出了《小乌龟》、《小狗》等文章。其次,仿写要仿结构。生动优美的语言就像一颗颗珍珠,还需要用金线把它们仔细地串联起来,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就像找到了合适的金线一样。学完《槐乡的孩子》后,让仿照课文描写“天热”的总分的构段方式,写一段话,反映天冷的情形。学完《香港,璀璨的明珠》之后,让学生模仿文章结构写家乡郑州,并适当运用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有利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还可以在课文的结尾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扩写。(4)沟通作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中发掘习作的素材。例如:听音乐作文、画画作文、介绍一个有趣的自然实验等等。鼓励学生自己创办《诗意作文》集,让学生给自己的作文配画,学生的创作激情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真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手抒我情。(5)关注自我,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针对独生子女自私自利,娇生惯养的情况,在学生中开展“了解自我、关注自我、回报家人”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去采访父母、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了解自己成长的故事,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了解家人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写作时抒发真情实感。(6)加强写班级日志,培养学生观察、合作、积累材料等能力。所谓班级日志,其实就是班级日记,就是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记录一天当中学校或班级中发生的轶闻趣事。每次写作之前,四人小组都要针对今天的事情进行筛选,选出大家共同感兴趣的事件作为写作素材。然后交流如何把内容写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最后有一人执笔,大家轮流写日记。这样不仅把新课标提出的合作学习落得了实处,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选材、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口语交际、积累材料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在阅读、生活中积累语言和写作素材。1.以阅读教学为依托,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1)在朗读中积累。朗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反复诵读,熟读成诵,从而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因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主动积极地积累语言。(2)在品析中积累。在品析鉴赏中积累语言,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应在好词佳句的鉴赏中,深化认识融会贯通,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3)在说话中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在教学中,以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4)在运用中积累。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学生有意识地在运用中已有的积累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2.教给方法,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读课外书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积累语言和作文材料,还可从中受到思想教育。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方法,以此丰富学生的积累。A.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优美词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B.体会式,把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下来;C.提纲式,弄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D.批注式,把重点语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符号勾画出来,在空白处写上批语,心得,体会或意见;E.卡片式,用厚纸剪成大小一样的卡片,按照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分门别类的摘记下来。3.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叶圣陶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三)淡化指导,自由表达。1.力求选材角度多样化。引导学生多向思考、多角度、多方位地开拓思路,从内容和形式上放开,选择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最想说的内容来写。2.力求表达方式自由化,表情达意自主化。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放宽限制,学生爱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可边想边拟提纲,也可边想边说,也可以边想边画简笔画,无拘无束,力求在轻松中再现他们的描绘的多彩世界,而摒弃以往单一机械的作文写法指导。在作文的表现形式上,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序化的束缚,力求作文构思的“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个体选择最能抒发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形式作文。从而让学生从条条框框中、规矩法则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大胆表达,不拘形式,随感而发,自由倾吐。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空间,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愿望和向往。我们决不能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更不能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的有“深刻有意”的价值倾向,应解放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激发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力,让学生感到自由和欢乐。让学生在作文创作中自由地驰骋自己的思绪,大胆地抒写自己的情怀,成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
(四)“五步”评改,多元评价,提高习作评价的实效性。1.“五步”评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习作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和改作文的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两种能力同步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把作文评改过程分为五步走,第一步精评细改——从字、词、句、段、篇,写作方法入手,给学生指出优点、长处,分别加分给予鼓励。对不足处给予批注,批注要有针对性,让学生看得懂,看得清楚,便于独立修改。学生拿到作文后,要进行修改誊写,由此体会教师的批改用意,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异议,按照自己的想法再做修改,教师收回后再次简批。第二步精评不改——教师集体评讲,学生积极参与,肯定学生作文中优点,指出文中的缺点与不足,由学生按照教师、学生的点评,汲取他人优点,然后进行独立修改。第三步共评共改——教师在某篇作文的修改上,把批改的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把前两阶段中学习积累的作文批改方法用于此环节。第四步互评互改——由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伙伴,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批改对方的作文。教师浏览学生作文,重点检查学生的批改情况,对于问题较大的地方给予指导。此时作者仍旧要根据同学的意见来自改。第五步自批自改——学生在前四个阶段的基础上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师要检查指导,使学生逐步提高修改能力,掌握修改方法,形成修改习惯,最终提高作文水平。2.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能力。(1)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新课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同伴;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从而改变以往的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现象。提倡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并非否定教师在评价中的作用。与传统习作评价不同的是,在习作评价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转变角色,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教师要根据习作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在习作方面自己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通过参与评价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掌握写好作文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学习伙伴处在同一个层面,对同伴的评价,被评价者更易接受。而且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同伴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老师提出的习作学习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在习作中的进步与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另外,家长也可以参与到学生作文评价中来。在作文评价中,教师也要打破校内外的界限,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定期把学生的习作带给家长,或者定时召开家长会,请他们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家长可以肯定孩子作文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探讨有关作文改革的问题等,这样做既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又使校内外的教育得到了延伸。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博客圈进行评价。(2)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目前,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普遍是用等级表示,即在学生作文本上批以“优、良、中、差”,再加上几句空空洞洞的诸如“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的评语就完事大吉了。孰不知这恰恰由于学生不知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或不足在哪里,不知应如何进行修改,更不知今后应如何做,从而逐步泯灭了学生的写作欲望,造成作文畏难心理的膨胀。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它的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①符号评价。即通过一些特定的评价符号,来激励学生。如画上“大拇指”,送上“小笑脸”,盖上“小红花”等表示。②语言评价。即用语言进行描述性的评价,分为口头评价和文字评价两种。口头评价,主要是指通过个别交谈,当众肯定,具有鼓舞和促进作用。文字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第二人称书写。无论是优生、中等生、还是后进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习作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③体态评价。即教师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或行为动作对学生的作文给予评价。如伸出大拇指、满意的微笑、抚摸孩子的头等。孩子们会从教师的体态语言中读出肯定、满意、爱护、希望之情,进而消除作文畏难心理,增强写作兴趣。④展示评价。即让学生上台行使评价权,课前每组确定1至2人上台评讲,每次轮流。评价的方式可以一边读被评的文章,一边读讲评者的批语,也可以读完全文再对文章作整体评价。对于大家认可的好作文、好的片断张贴到展示橱窗中,进一步接受大家的评议。⑤综合评价。即将以上几种方法综合使用,既打上等级,又画上符号,还可以写一些激励性的评语等等。实践证明,这样的综合评价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因而更受学生的欢迎。3.习作评价要因文而异,着眼发展。“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于作文也不应该以“完文”来要求。具体到某一次的习作,尤其要关注这一次习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不应该面面俱到。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对于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可以用提示性的语言,商量的口吻,使其感悟,促其提高。我们知道作文的评价标准应是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不能只局限于评价学生的文章写得好不好,还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重视对学生习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关注整个写作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时,不能不顾及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语文素养差异,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还有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等。要做到因文而异,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以评价,从而形成一个客观、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让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能感受到关注,体验到成功,觉得自己确实能写好作文,从而有效地保护他们写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为他们创设良好的作文心境。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研究,我们在习作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认真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一定会逐步改变习作教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虽然在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过反思研讨,实验教师也发现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1.习作评价标准缺少弹性,不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灵活调整,过于重视横向比较,轻视纵向比较,学生不能及时发现自己习作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2.学生自评互评能力悬殊较大,修改习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指导和点评针对性不强。3.学生语言表达风格雷同,缺少个性化的语言和表达。4.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限题、限字、限体、限时的情况,教师指导过细,导致学生习作出现成人化、套路化、平庸化的倾向。5.仍有相当多的学生(42.1%)认为习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6.在实验中,我们尝试拓宽习作课堂教学的形式,精心准备,为学生的习作创设各种情境,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潜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优等生原有的基础扎实,观察力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兴趣的保持时间长,因而发展速度愈快,而一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则缺乏捕捉习作材料的敏感,不会表达、不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写出来的文章空洞、乏味、如流水账一般,这些实际情况加速了班级的两级分化。7.作文的批改和评价工作任务重、效果仍不是十分明显,虽然我们尝试自评、互评、家长评等形式,但如何能简单快捷、省时、高效的操作是我们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二篇: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题目: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众多金融机构中发展历史较长、机构网点较多、服务面积较广、具有鲜明特色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对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一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农村信用社持续经营;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能力的提高是持续经营的基本要求;三是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基础力量,只有注重发展能力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经营风险,解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低效运行状态,才能加强和改善服务,达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现代农村金融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农村信用社实行综合发展能力建设。本文主要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浅谈的研究,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找到根本原因,进而做出对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主要有七大结构,主要为:一.目录; 二.对农村性用社的浅谈。其中有农村信用社的三大目标(合作制目标、经营制目标、“三农”目标);三.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四.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五.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六.结束语;七.参考文献。
关键字: 农村 信用社 合作制 改革 目标
目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浅谈.........................................1
1.1 合作制目标..................................................1
1.2 经营制目标..................................................21.3 “三农”目标.................................................2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3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3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3
2.3 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3
2.4 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3
2.5 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3
2.6 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4
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43.1 农村金融体制现状............................................4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4
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5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5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确题„„„„„„„„„„„„„„„..5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策„„„„„„„„„„„„„„„„„„„..6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6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6
4.6 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7 4.7 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7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7
5.1 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7
5.2 对农村性用合作社的政策支持应加大力度………………………………..7
5.3 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7 6
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建议和研究对策………………………………….8
6.1 注重人员的选拔及对员工的激励机制…………………………………….8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8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9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9 结束语
录
农村信用合作社浅谈 1.1 合作制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财富明显分化,一些弱势群体事实上难以获得商业金融的眷顾,如果他们能够志愿加入合作金融组织,实现互助自救,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农民中的大多数无疑属于弱势群体,他们所需的资金融通,很难从政策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获得,只能依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社本应担此重任,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农村信用社不恰当地充当了“官办银行”的角色。在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之后,农村信用社由人民银行实施监管和行业管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也未能得到有效体现,原本应该属于民营银行的农村信用社,蜕变成了被动执行人民银行各项政策的附属机构,比如它们需要负责落实收编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推行信用镇、信用村、小额农贷等政策。
挑战合作金融存在的一个普遍观点是:金融业具有风险集中并延期爆发的行业特征,不适宜由受教育程度不高、对金融业知之甚少的农民通过一人一票的方式行使管理权力。问题的关键不在农民的素质高低,而在农民一人一票的选举是否受到他人不恰当的干预,比如:来自宗族的或者基层政府官员的干预。
事实上,实行合作制将使股权结构更加分散、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经营目标更加清晰、民主管理更加深化,合作制的组织形式不可能构成金融企业管理混乱的理由。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企业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企业依靠所谓的“精英管制”只能维系一段时间,只有建立在私有产权和民主监督基础上的法人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企业的存续经营。金融业作为风险集中的行业,需要特别的法规和独立的机关进行监管,但这并不能说明金融业不能沿用现代企业的多种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制和合作制。
由于合作制企业具有股权分散、进出自由、一人一票、主要为社员服务和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等特征,相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合作制企业需要更严格的法律监管。合作制企业需要通过既类似又有别于《公司法》的专门立法来加以规范,特别要对下列问题给予清晰的法律界定:合作制企业是否只限于自然人出资入股?是否应该通过限制个人出资比例来保证其股权分散?进出自由(如《农村信用合作社管理规定》第十九条)导致合作制企业资本流失又如何保证存续经营?一人一票又如何吸引人们更多地出资入股?由于合作制的经营宗旨,从本质上看不是以盈利为目标的企业组织,而是半企业、半事业,带有一定慈善性质的弱势群体自救组织。因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比如,美国的信用合作社就是由独立于银行体系的专门立法、监管机构、保险机构、清算体系实施监管和服务,享受一切税收豁免,董事及部分经理人员由不在信用社计取报酬的志愿人士担任。
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应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经济基础和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因此,把农村信用社改革定位为“恢复”合作制,显然脱离了现实情况。因地制宜的农村信用社改革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将大部分农村信用社根据自愿原则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如:县域)联合改建为合作制的合作银行;二是在农村城市化地区,将经营管理达到相当水平的农村信用社改建为股份制的民营银行。
1.2经营制目标
农村信用社作为集体所有制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服从宏观调控大局要求的前提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指导思想是:在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和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业务经营为中心,以利润为目标,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努力开拓业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大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经营效益,以切实增强信用社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实行经营目标责任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要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由县(市)联社统一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信用社民主管理组织的作用。信用社经营目标责任制的各项指标要分解落实到社内各职能部门和岗位,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作为法定代表人的信用社主任和作为共同经营承包人的信用社职工,其责、权、利应有明确区分。各项经营指标的确立与考核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原则,严禁弄虚作假;必须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切实将责、权、利挂起钩来,按劳分配,奖优罚劣,落实各项考核奖惩措施,真正做到经营成果与经济利益挂钩,达到预定的经营责任制目标。1.3 “三农”目标
农村信用社的存在是以能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前提的。有利于农户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的满足,是应当赋予农村信用社的基本功能。农村信用社作为支农的主力军,无论怎么进行改革,都应当有利于实现上述功能。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是信用社发展的可行方向。例如,实现产权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甚至其它战略投资者愿意进入农村信用社,如商业银行的入股、收购兼并等,只要能改善信用社的经营绩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形式。在农村贫困地区,现存的信用社组织形式如果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突破现有的各种形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因此,改革不能在现有的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推行,首先要确定其功能,然后据此考虑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地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构造农村信用社改革后的制度框架,主要和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其功能作用,而不是其“出身”。民间借贷和合作基金会,从制度安排的角度来说,不是正规的安排,特别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管保证,风险性大。但从功能角度来说,其生命力恰恰在于替代了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所欠缺的功能。一方面要求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必须首要考虑功能因素,特别是通过改革要能够提供目前被非正规制度安排金融所替代的功能供给;另一方面,把正规安排之外的金融行为,通过引导和规范纳入到正式制度安排中来,扬其功而避其险,这是考虑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制度安排应当具备的视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在短期内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与稳定,我们必须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并通过相应的制度约束,保证其功能实现。这些制度特征和约束至少应当包括:(1)是立 2 足于农村社区的金融组织;(2)这个组织的功能是聚集农村、农民和农户的资金,并通过金融手段在“三农”发展中进行配置;(3)这个组织应当使农民贷款尽可能地方便,并有内在动力自觉并不可选择地在“三农”中寻求资金出路;(4)这是个能够自动进化的、开放的和动态的制度安排,随着各地“三农”需求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功能方向;(5)这个组织体系应当具备自我风险控制能力,并受相应必须的监管约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特点
2.1 以资金互相合作为基础
农村信用社产生和起源的基础理社员的股金,股金的筹集是人们出于相互资助的动机,用群体的资金合力,资助其成员克服经济困难,促进成员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这种合作,既能有效抵制高利贷剥削,又能以优惠、灵活的方式为成员提供服务,是受群众欢迎的金融形式。
2.2 以资金为媒介实行成员间的联合
农村信用社是市场经济里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联合,其中成员的联合是主体,资金的联合是客体。在内部管理上以人为本,实行“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作为社员代表的个人(含团体社员的法人代表)在信用社是平等的,资金的数量失去了特权,成员联合的本质则是体现了人的联合。
2.3既包含精神和道德的因素,又不是慈善机构
农村信用社讲究互助合作,讲究民主意识和集体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精神和道德因素。其吸收社员要求忠实可靠、正直勤勉、恪守信用。作为信用机构和金融企业,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坚持在服务中实现效益。2.4不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
农村信用社的首要任务是为社员服务,不是单纯为赚取利润而存在。同时为了不断地满足社员日益增加的服务需求,农村信用社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必要的盈利是实现更好地为社员服务的必要前提。2.5以民主的方式进行管理
农村信用社按照章程和管理规定,由社员入股设立,实行民主管理,社员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并设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组织,受社员代表大会的委托开展民主管理,实行对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制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由理事会聘任主任管理日常社务,并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2.6以灵活的方式进行经营
农村信用社因其性质的不同,一般在经营上享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的灵活性因国情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浅谈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状
3.1 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
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方向,即建立制度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以盈利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基于这一改革取向,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不约而同地大量撤并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与营业网点,同时逐步向城市收缩并上收贷款权限。作为长期以来农村地区最重要金融机构的农业银行,在其他国有商业银行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后,非但没能填补网点与业务上的空白,相反也紧随其后收缩农村金融市场。更为重要的是,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润最大化和资源配置有效性原则的约束下都不愿将资金投入期限长、见效慢、风险高的农业项目,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农业信贷投入的逐年减弱。据调查,1995-2004年各家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例由11.27%下降到3.1%。农村信用社则由于资金实力和服务水平所限,以及不良资产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银行、信用社能提供的贷款只占农村贷款客观需求量的30%以下。为此,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3.2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的不足将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陷入不良循环的境况。因此,农村地区后续经济实力不强,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增强,不但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而且危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将加大。具体表现在:(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整体弱化。县以下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快速萎缩。农村资金向城市逆向流动,导致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农村金融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三农”的要求。过去农村的融资渠道有四大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合作基金会等多个渠道,现在多数地区对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贷款基本上只剩农村信用社这一渠道。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影响农村资金的整体供应。而民间金融长期被排斥在体制之外,现行农村金融具有明显的金融抑制特征。长期以来,民间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不能见光,只能在“地下”活动。(2)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体系单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县域的分支机构主要以吸收存款为主,从农村吸收的资金更多地投向回报高的产业和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支农服务水平不高,对重点农户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支持不 4 到位。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其业务范围相对较窄,机构设置较单一,难以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的机制不健全。金融监管部门对防范和打击高利贷、地下钱庄比较重视,但对如何组织和引导民间借贷为“三农”服务重视不够。农村金融机构撤并继续延伸,一些偏远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出现了“真空”,问题十分突出。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个服务于城市化的制度安排,没有充分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思路。(3)竞争性的金融制度安排扭曲了农村金融的本来面目,无法解决困扰农村金融市场的四大问题。将民间金融排斥在外的竞争性金融体系,无法克服农村金融市场固有的四大难题,结果很可能是将灰色金融推向黑色金融。这四大难题分别是: 信息不对称问题。调查表明,由于缺乏有效的财务报表和数据资料作为,农村放款人通常需要与农户进行较长时间交往才能采集足够的信息,用于判断是否提供信贷。由于贷款规模微小,正规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有关农村客户特点及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承担信息采集的时间和成本;
抵押物的问题。银行不愿接受农村客户提供的抵押品(没有房产证的房屋、小企业厂房设施、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而且双方在估价上差距甚大,这些物品在正规金融看来价值不大。即使银行接受了这些抵押品,也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抵押品拍卖市场去处理。
特质性风险与成本问题。正规金融机构很难了解与应对农村生产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社会风险和市场风险,相对于较小的贷款本金而言,他们的信贷成本太高,高到难以用利率提高后的风险溢价去弥补(因为受到监管机构规定利率上限的限制)。
非生产性借贷问题。农村借贷尤其是小额的农户借款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满足日常生活之需,这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生产性用途是相悖的。而竞争性金融体系将民间金融排斥在体制之外,无法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固有特性,间接助长了“潜行于地下”的农村灰色金融(合理不合法,对社会有益)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尤其当民间金融与地下经济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紧密结合时,情况尤其危险,随时都可能向黑色金融(不合理也不合法,对社会有害)转化。不仅使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受到干扰,更深层次地说,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应予关注的问题
4.1 进一步明确信用社改革的目标
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逐步满足多样化的农村金融需求是信用社改革 的根本目标,而暂时解决信用社的经营困难,处理目前的累计亏损和不良资产 只应是阶段性目标。由于地区的差异,强调统一的管理模式或必须是什么样的 所有制形式,显然不是一种符合实际的改革思路
4.2 管理体制及监管模式的确立问题和信用社的监管体制如何设置,是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建立全国统一的联社 管理体制是一种集聚风险的制度设计。继续保持 3.8 万家产权独立的信用社由 中央银行监管并负责业务管理、指导也不现实。既然设立全国联社体制存在障碍,中央银行集中担负监管和业务管理又面 临各种实际困难,那么地方政府承担信
用社经营管理和部分监管责任显然就成 了信用社改革的题中之义。如何建立地方金融管理 及监管体系,确立中央与地 方即统一又分散、各负其责的金融监管体系,又不仅仅只是信用社改革所能够 解决的问题,这将涉及整个银行业监管体系的改革及银行业自身如何重组的问 题。比如国有商业银行是否拆分和如何拆分、中小型银行的发展、现有地方商 业银行的管理和监管问题、储蓄保险制度的建立等等。“地方金融”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适时地 提出地方金融管理与监管体系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 容。地方政府不仅对辖区内的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定“守土有责”,建立地方 金融管理和监管体系也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的改革方针。因此,信用社 的地方管理问题并不是简单的下放管理和监管权限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银 行业的改革战略和制度创新的问题。
4.3 信用社改革应采取分散决策
近来,不少改革建议都提出了要求地方政府承担管理信用社责任的问题。但是如果信用社改革始终采取中央制定统一方案,地方政府负责实施的模式,显然不符合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分散风险应该与分散决策相结合,只是分 散风险而不分散决策,难以真正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
4.4 对信用社的扶持和经营限制应予权衡
政府对于未来信用社的经营是否要给予政策扶持,各个方面的意见分歧较 大。一些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金融机构应该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政府不应予以扶持。我们同意信用社在机制改革完善之后应该具备可持续发展 的能力。但是,信用社在目前的经营活动中还受到各种限制。比如监管的时候 完全依照商业银行的法规进行管理,但在业务开展方面却又无法享有一般商业 银行的待遇。像金融工具应用的限制、只能给农户农业生产贷款的经营范围的 限制等。一些行政事业机构下发文件明确规定不允许其基层机构将资金存于信 用社,也不允许委托信用社进行代管、代收、代付等业务。此外,信用社地处 乡村地区,经营活动具有金额小、活动半径大、经营成本高的特点,而信用社 的资金来源中个人储蓄一般要占到 60-70%或者更高,因此其资金成本也高于其 他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要负担起信用社未来的管理和监管责任,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过 去的不良资产和累积亏损如何解决。中央政府必须对当前信用社近4000 亿元的 累积亏损和呆坏帐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地方政府才具备改革信用社、建立新 的管理和监管体系的基础。现有的改革方案中对此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比如通过中央财政逐年补贴、给予税收优惠、中央银行给予再贷款等等手段都 应是值得考虑的。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依据各省市自治区的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可以采取对不同的改革模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政策和不同的扶 持措施。除了上述的限制和信用社自身利益的经营特点,未来政府是否对信用 社给予政策扶持还取决于其产权制度如何重构、如何定性、管理体制如何设置 等问题。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如果不对信用社经营进行补贴,那么在监管和经营管理方面就应取消其已经设定的各种限制,并应根据其特殊的经营环境给 予更为灵活的利率决定条件及储蓄动员的空间。如果鉴于部分地区信用社的实 际状况而必须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一定限制,那么政府就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否则,这些限制会成为一些信用社的借口,使其不愿意为农村经济发展提 供优质、有效的服务。否则将会影响信用社动员资源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使其在竞争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4.5 地方政府承担职责应以储蓄保险体系的建立为前提 与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相配合的一条重要措施是: 应尽快建立多层次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基金,以降低和分散中央银行(其实是中央财政)所担负的银行机构的全部风险。
4.6应逐步扩大贷款利率自由化改革的试验
在改革试验过程中应允许并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参与贷款利率自由化的试验,只要国有商业 银行愿意参与到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贷款之中,也允许其利率依据资 金供求状况浮动。4.7信用社改革与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相配套
就目前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来看,仅仅是信用社还难以独立支撑。满足农 村经济发展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服务供给组织。因此,认为只 要解决了农村信用社的问题,农村金融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是一种过于简单的 政策思路。况且,信用社问题的彻底解决还将受到整个银行业和监管体系改革 的影响。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5.1 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节
只要农村信用社存在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则无论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其法人治理 结构扭曲的现状都难以得到真正改变,经营困难的局面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扭转。因 此,产权改革是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环节。要改革产权制度,使农村信用社产权明晰,必须做到:(1)理顺股权结构。对农村信用社长期遗留下来的每股几元、几十 元的股金进行妥善核算量化,并按照法人运作的标准重新明确并落实出资者的权利和 义务。(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出资者的所有权得到明确,股东权利得到全面保证,防止经营者 滥用权力,并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责、权、利相一致,通过改革,使农村信用社真正 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5.2 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
农村信用社目前沉重的历史包袱大多是由国家政策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干预以及 信用社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应因 地制宜,要对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进行认真鉴定,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中央和地 方财政按比例补偿的政策。其次,实行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农信社发放的“三农”贷款 应免征营业税,对贫困地区的农信社免征所得税,从而降低其经营风险,提高竞争能 力。第三,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当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 备金率、扩大其贷款规模也是农村信用社增加收入的一个来源。但是应当注意到,准 备金的减少意味着风险的增大,所以在降低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一定要掌 握适度的标准。第四,加大再贷款支农力度。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要适应农产品 生产周期,允许跨使用。当农村遭受自然灾害时,允许延期归还,从实质上体现 中央银行对农信社的扶持。第五,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农村金融的垄断局面,开展多 种形式的互助组织。允许农信社跨乡镇经营,扩大竞争面,并允许不同区域的农信社 跨区域兼并收购,实现优化组合。5.3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和科技兴社战略
由于多种原因,农村信用社的职工素质和电子化程度都较低,是影响农信社发展 壮大的一个重要
因素。因此农信社应以人为本,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和人才工程,加强 信用社员工的现代金融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将各种优秀人才吸收到农信社队伍中 来,提高农信社职工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信用社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结算和联行业务的电子化进程,增强竞争能力。
6针对镇农村信用社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6.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1)人员选拔与培训
人作为提供服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与国有商业银行职工相比,信用社职工队伍从总体上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素质较低将影响其业务发展。因此,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有一支业务素质高、思想过硬的职工队伍,这是信用社业务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镇农村信用社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招考、选调、聘用人员,严把进人关。注重从高等院校选用人才,并逐步调整信用社的文化结构,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二是信用社主要领导的任免,应改变由主管部门任命制为聘任制,竞争上岗,强化约束机制。三是加强目前信用社在职人员的培训。首先要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补习,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其次要采取在职培训、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业务和技术学习,努力造就一批既懂宏观调控,又懂微观经济分析,既懂经济管理,又懂金融立法的现代化金融人才,为信用社业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多样化的激励机制
农村信用社在某种意义上作为一种企业而言最终的竞争力来自员工,在“以人为本”的经营时代,只有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励模式,才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员工在经营中不断创新。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入手:第一,利用分配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要使员工充分认识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在实施过程中要深入细致,始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责任、风险、利益相一致,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第二,用工作自主激励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经营者知道自己的岗位职责和权利,在工作中赋予他们一定的决策权,用工作本身来激励经营者,通过参与工作目标的制定,自主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方案等,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6.2 巩固镇农村信用社与社员(客户)之间的密切关系
(1)转变经营方式,调整经营策略。农村信用社在坚持“三农”服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在经营管理上尽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注重支持数量型转向支持规模效益型;二是从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三是从资金分散使用、粗放经营向资金集中投放、集约经营转变。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资金投向的重点应为:一是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因为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二是以支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大力支持农村市场流通体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建设,尤其要重点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产业市场以及农副产品龙
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在确定重点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特点,确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攻方向,实现信贷投向定位的微观化、科学化。
(2)转变信贷方式,推广小额贷款业务。要深入调查,抓住当前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准信贷投入的最佳切入点,寻找贷款对象、培育和扩展信贷投放空间。同时,要转变信贷观念,改变只片面强调保全信贷资产而惧贷、惜贷的现象。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要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不同方式。同时,要认真研究新的、更有效的信贷投入方式和资产保全方式,适当扩大贷款范围。加大新增贷款投入,以增量带动存量。一是实行农户贷款证,简化贷款手续。通过对农户贷款最高限额的合理界定,落实农村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密切信用社与农民的联系,最终形成一批以分层次授信为主体的优质客户群体。二是推行农户联保,解决担保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信用村”建设活动,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三是实施小额贷款上柜工程,把储蓄所升格为分社,方便农户借贷需要,达到贷款、存款的同步服务。四是推行客户经理制度,使客户经理成为联接农民与信用社的桥梁和纽带。五是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的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其他任何的金融机构所不能代替的。现在国家逐步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所需的资金量也在不断上升。鉴于农民的贷款回收率很高,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简化手续,增加信贷投入,从而真正的达到支持“三农”发展的目的。
6.3 加快不良贷款消化吸收
(1)自身逐步消化历史包袱。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大多是历年的陈旧贷款。对这种贷款要采取逐步消化的方针,坚持不懈的落实,在必要时还要争取行政部门及其他部门的配合,争取早日把这部分贷款收回来。
(2)积极做好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央行不良贷款置换工作就是为了减轻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以“花钱买机制”的办法来促进信用社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信用社应抓住这难得的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信用社自身的发展,以达到洋行的要求。同时加强自身信贷管理工作,加大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加大贷后调查力度,信贷员要联系实际,深入调查建立详细信贷档案,并采取一厂一策、一户一方、区别对待、重点消化,降低不良贷款发生率,尽早实现不良贷款置换。
(3)加大对置换后的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除了按正规手续走账外,还派专人把原始借据专门专夹保管,以防丢失和损坏;另外对专夹保管的借据,一一列出清单分给包片信贷员让他们做到置换不死账;最重要的还要信贷员通过下发催收通知书、起诉、抵贷等方法进行处置,真正使置换的不良贷款没有置于账外。联社对于置换的不良贷款也进行了考核,加大清收力度,从而争取使不良贷款的比例达到央行票据置换考核标准。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与基期相比降幅不低于50%;或报告期不良贷款比例不高于5%。这样从根本上使信用社摆脱不良贷款的制约,向良性发展。
6.4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加强农村信用环境的建设,培养农民的信用意识,提高农民的信用观念,改变农民对农村信用社的负面看法,有利于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要重视制度性变迁,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或借鉴人民银行新发展的征信管理系统,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
系统,出台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也不可忽视非制度性变迁,积极进行政策的宣传教育,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而改变农户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金融部门、法律部门、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同时在宣传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农户贷款进行商业化管理,逐步培养农户的信用意识。
总 结
近年来,随着金融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农村信用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已经成为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在农村信用社长期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种体 制内外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提高竞争力和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有支农力 度弱、网络资源不足、新业务发展平台尚未建立,治理结构残缺、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等。只有通过明确信用社的性质及产权治理结构,明确规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经营宗旨,建立新的体制框架,培养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措施,对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 改革,才能使其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岑溪市支行课题组.关注农村信用社贷款投向“城镇化”趋向[J].广西金融研究.2006.9.[2] 董卫国.城区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2003年第6期
[3] 吴一民.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西安金融.2002年第11期
[4] 何晓梅.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年第8期
[5] 鄢华贵.解决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的对策思路[J].咨询与决策.2003.8 [6] 史金奎.农村信用社道德建设的途径[J].黑龙江金融.2006.9 [7] 丛正.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浅析[J].农村财政与金融.2004.5 [8] 罗恩平.农村信用社农户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6.9 [9] 唐笑冬.当前农村信用社法定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第5期
[10] 张明霞.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06年第9期 [11]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http://www.xiexiebang.com/ [12]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8期 [13] 杨羽飞、粱山.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若干问题的探讨[J].《金融研究》.2005年第3期
[14] 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5] 罗和平.省级农村信用社联社的设计存在弊端[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5年第4期
[16]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J].《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第三篇:环氧树脂涂料研究现状及发展
环氧树脂涂料研究现状及发展
摘要:环氧树脂是一种重要的热固性树脂品种。由于它具有优良的物理机械性能、电绝缘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耐热及粘接性能,所以用它配制的环树脂胶粘剂素有“万能胶”之美称,广泛应用于化工、涂料、机械、电子、家电、汽车及航天航空等工业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环氧树脂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树脂生产技术的提升,2008年中国环氧树脂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是受到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到2010年间,环氧树脂行业经受了巨大考验,环氧树脂市场及价格走势备受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对环氧树脂可谓带来沉重打击,由于买方市场市场的急剧萎缩,环氧树脂的价格从高峰跌入低谷。经过2009年经济复苏的带动,环氧树脂价格也重新开始攀升,但仍与最高峰的价格有差距。
2009年全年,环氧树脂的价格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年5月到达了价格的最高峰值。但在5月之后,开始大幅回落,618#由5月最高价将近26000元/吨的关口,直线下降到6月22000元/吨的价格,降幅12%。环氧树脂的原料环氧氯丙烷和双酚A的价格双双下跌,致使环氧树脂价格频频下滑。
国内产不足需
2000年我国环氧树脂产能为10.8万吨,产量为10万吨,消费量21.66万吨,2005年产量、消费量分别增加至35万吨和65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8.5%、24.5%。
2008年我国环氧树脂生产厂商已达200多家,但产能在0.5万吨/年以上的厂商却只有12家。各地拟在建环氧树脂产能为55万吨/年。
虽然我国环氧树脂产量快速增长,但供需缺口仍在不断扩大,进口量也逐年增多。2000年我国环氧树脂净进口量为11.71万吨,2005年增长至16.51万吨,2006年超过20万吨,我国环氧树脂进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1/2。我国的旺盛需求以及世界范围内原料价格的上扬,导致近年环氧树脂价格上扬,进口成本不断攀升。
2008年是环氧树脂市场低潮年份。2007年产能大幅扩张、产量大幅提高,高速增长超过了实际需求,给2008年环氧树脂市场埋下供过于求的隐患。2008年环氧树脂市场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环氧树脂下游的需求骤降,导致了环氧树脂的价格下减。
2008年初时市场尚能维持,春节以后虽然传统旺季到来,但行情不见起色,交投不温不火,并且价格逐步有所下行;奥运期间因相关管制,市场渐行渐弱;年末随着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使
环氧树脂市场受到重挫。华东地区的环氧树脂价格直线下滑,液体树脂从28000元吨价,下同降至15000元,固体树脂从23000元降至10000元,下降幅度全部超过60%,创出了5年以来最低水平。而装置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被压缩到平均50%水平以下,特别是10月创下液体树脂30%、固体树脂20%历史新低。我国的液体环氧树脂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呈现慢慢下滑的价格走势。但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8月后,价格则狂泻千里,618#的价格由最高位的260000元/吨,跌至了12000元/吨。由于2008年环氧树脂市场受石油价格和中间商操纵的影响,价格出现了剧烈的波动。2009年,我国涂料行业市场逐渐好转,作为涂料原料的环氧树脂也走出阴霾,重新回归理性市场,价格也稳步提升。粉末涂料的生产中需要大量应用环氧树脂,从环氧树脂的企业构成来看,2008年以陶氏化学为代表的外商投资企业、巴陵石化为代表的国内实力派企业在我国粉末涂料市场上所占份额有所增加。陶氏化学预计,2010年我国消费量将达90万-100万吨。
其实环氧树脂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不小的贡献,很多企业都愿意去研究它,下面就简单的来说一下目前环氧树脂应用研究方面有哪些:
发展: 环氧树脂基材的涂料将成绿色涂料主导
所谓“绿色涂料”是指节能、低污染的水性涂料、粉末涂料、高固体含量涂料(或称无溶剂涂料)和辐射固化涂料等。由于传统涂料对环境与人体健康有影响,所以人们都在想办法开发绿色涂料,20世纪70年代前几乎所有涂料都是溶剂型的,70年代以来由于溶剂的昂贵价格和降低VOC排放量的要求日益严格,越来越多的低有机机溶剂含量和不含有机溶剂的涂料得到了大发展。专家表示,现在产生了越来越多使用绿色涂料,但从基料性能和使用现状看,环氧树脂基材的涂料将成为绿色涂料主导。环保型汽车用水性环氧树脂底漆的研制
以新型第5类水性环氧树脂体系为基料,添加无毒无污染防锈颜、填料,选择适宜的助剂,制备了环保型双组分低温烘干型汽车用底漆。研究了水性环氧体系的成膜性能,环氧基与胺氢的摩尔比和颜料体积浓度(PVC)对漆膜耐盐雾性能的影响。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金属化处理研究
采用特殊的表面活化处理方法对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进行处理,然后采用电镀工艺在复合材料表面沉积铜-镍复合镀层,并对复合材料金属镀层附着力、环境适应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金属层与复合材料基材结合良好;经过温度冲击试验,金属镀层无起泡、开裂、脱落等缺陷;通过雷达波反射特性测试,表面金属化处理的复合材料与金属具有相同的雷达波反射特性,可用于防静电性、电磁屏蔽性要求较高的包装材料。
参考文献:《环氧树脂纳米涂料研究进展》作者:唐光斌 《环氧改性氟树脂涂料研究》作者:吕君亮
《环氧改性氟树脂涂料研究》作者:施铭德
《环氧树脂生产与应用》作者:王德中
《环氧树脂应用领域、行业以及发展历史的概述》作者:王嵩《世界环氧树脂产品发展趋势》作者:苏站
第四篇: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及对策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要围绕水利中心工作,研究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性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政府和社会服务,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的重要手段。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近年来,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近年来,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在一些地区和单位,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明确定性为公益性(或非经营性)事业单位,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4参考文献
[1] 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2009(12):1-4.[2] 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2009(12):40-41,43.[3] 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2009(2):22.[4] 行章寿,王龙.合阳县水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陕西水利,2009(6):52-53.
第五篇: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林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此文系本人代写,稿费未付,携稿潜逃,强烈谴责欺骗行为,必有恶
报应
【摘要】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是林业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林业发展存在一些弊端,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部分地区林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林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现状;解决对策
林业产业不仅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和基础产业,更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下文将以云南省为例,通过对该省的林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促进现代林业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一、云南省林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达到1.7万种以上,占全国总植物种类总数的52.8%,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
“十二五”期间,云南省在坚持生态建设优先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目前云南已经初步建成门类齐全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整体实力有了明显提高。目前已经建立国际重要湿地4处、国家湿地公园1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国家沙漠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8处。超过90%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和40%上以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完成了集体林确权面积2.7亿亩和营造林3634万亩。截止2015年底,林业总产值达到了2800亿元,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3倍林区群众来自林业的人均年收入突破2000元。生态文明建设构筑了一道绿色的屏障。
(一)云南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云南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的优越、气候适宜、森林资源的丰富等明显优势,为云南的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但是在林业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科技力量较弱,林业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云南省的林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发展项目仍处于起步阶段,导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例如:云南共有6559种天然药材,但是真正被开发出来的药物资源还是很少的。
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能力和科技力量较弱以及管理运行体制的不健全导致林业资源的开采技术还不到位,云南省一些林业资源还沉睡在深山老林中,尚未被利用。所以林业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
2、省内各区域之间的产业发展不平衡
目前云南省的林业产业主要集中在滇中经济圈,而其他地方的林业资源等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导致林产业的发展区域分布不平衡,各地区间林产业发展的差距明显。
3、社会化服务功能不明显
环境标准体系认证、林产品质量标准认证、森林认证等都属于社会化服务的范畴。
云南省虽然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近年来林产业发展也更上一层台阶,但是其社会化服务功能未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这可能会导致云南省一些林产加工企业在国际化贸易中面临着不平等待遇和关税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云南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林业产权制度的不健全
目前云南省在对林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着很大的漏洞,相关林业产权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省内存在着树木资源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划分不规范的现象,这可能会降低大家对投身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事业的积极性,是云南省规模化建设商品林基地的阻碍。
5、林产业发展过程中资金的短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感受到林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国家越来越重视林业产的发展,投入的发展资金与往年相比增加不少,但是,由于由于云南的林业资源面积广且分布地区地势较为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等原因的制约,导致国家所投入的资金和云南林业发展需求的资金数目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资金的短缺是云南省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云南省林业发展中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提高林业产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林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改善林业产业结构、例如:改善人工林种植和维护技术、定向单株培育技术、复合经营技术等。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加强对林业技术人员的生产培训,培养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现代化装备,全面提高云南省林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林业的综合效益,通过市场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建立健全的林业产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
完善相关林业产业的制度和加强林业产业的管理制度,对云南省的林业的采伐必须要有政策的保障,明确森林树木的产权和林地的使用权,依法保护林业户主的合法权益,调动大家的造林营林的积极性,促使林产业的生产经营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还要建立林产业的管理体制,督促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的步伐,促进林地的合理流转。
(三)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云南省林业产业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国家林业专项资金的支持、银行的投资贷款以及省内的经济支持。云南省的林业产业较为复杂,所以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的重大项目补贴经费的,把云南的林业产业作为省内首要产业,加强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地利用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的投资贷款,推动云南省林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还要大力支持和正确引导林产加工企业合理地开采林业资源,延长产业链和鼓励个体林产业经营等方法提高云南省整体的经济效益,为林业产业的发展筹集资金。
(四)积极学习现代化林业知识,改变传统理念
我们必须加强科学经营林业产业在云南省经济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生态林业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并改变陈旧的发展观念,建立适应新时代发展和需要的新理念,促使人们对林业经营理念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五)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首先要加快云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的设备,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其他价值从而达到提升产品精加工的能力,以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为例,加快湿地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云南省林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建立,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次,建立特色园区,发挥产业园的整体优势,推动附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的集群式发展。
(六)建立林业产业的预警信息系统
要随时注意市场的动态并加以分析,及时掌握投资动向、价格变化、原材料信息等市场发展信息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向省内乃至社会发布实时信息,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帮助相关林业企业和个体经营户了解投资信息和争取的做出决策。
(七)科学的建立林产业工作队伍
在林业产业建设中,劳动者起到主导作用,我们要加强对林业农户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鼓励大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到林业培育等技术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提高林业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要打造一批专业的林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队伍,对云南省的林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八)充分发掘云南省林地开采的潜力
云南省有丰富的森利资源,我们在大力发展商品林的同时,还要充分地利用云南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黄连木等树种,成立林木能源示范基地,推动云南省生物柴油项目的发展,带动整体经济效益。
另外,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林下土地资源的优势,发展林草、林药、林菌等相关产业,提高林业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率,促进云南省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语:
林业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的发展。林业产业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指导,在今后发展中,我们要把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生产结合在一起,全面推动林业产业的发展。参考文献:
[1]周会娥.浅议云南林业发展的潜力[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6,02:133-134.[2]王利芳.关于我国林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究[J].北京农业,2011,36:102-103.[3]何小洋,蔡春梅.浅谈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及解决对策[J].绿色科技,2013,12: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