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主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小编推荐]
案主自决原则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摘要:案主自决原则作为社会工作伦理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也是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然而,社会工作深受西方基督教文化、个人主义的影响,社会工作从西方到中国,必然存在一个价值理念的本土化过程。文章对于中国主流传统文化之于社会工作中案主自决原则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应用案主自决原则时存在一些困境:案主能力与资源的不足导致不能自决;社工与案主在主人关系的不对等、社工在助人过程中角色不清导致的案主不能自决。
关键词: 案主自决 西方文化 传统文化 自决困境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构成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它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描述,但是都强调了它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在Charles Levy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论述中,其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划分为三类:对于人的价值偏好这主要是指社会工作在理解人的本性方面的信念与价值观,如相信人有与生俱来的尊严等;对于与人有关的价值偏好,这主要是指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的看法以智力于建设一个怎样的社会;对于有关人的工具的价值偏好,它是指社会工作在与人交往时所观察到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它较高层次的价值观工具手段。西方社会工作专家毕仁在《社会工作本质》一书中指出,社会工作的价值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对人的尊重,第二个是相信人有独特的个性,第三个是坚信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1]。
社会工作的不同于其他专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只有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指导下与影响下社会工作实务才得以进行与发展。因此,社会工作也被行业内的许多人士称之为一种道德实践,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得以存在的灵魂。
(二)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主自决原则
案主自决原则属于Charles Levy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分类中的第三部分,即对于有关人的工具的价值偏好。案主自决原则是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操作化的一种。专业社会工作伦理中一个重要原则是案主自决,它是建立在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有独特性和具有潜在的发挥自己优势实现自己价值的认识之上的。
案主自决原则就是社会工作者在尊重案主的价值和尊严以及确信案主具有能够改变的能力的前提下,提供给案主认识自身潜能的机会,帮住案主对于当下情景做出分析,鼓励案主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的工作伦理原则[2]。案主自决承认案主有自我进行选择和决定的权利,它要求社会工作者在案主拥有自决的意志和能力以及自决方向和后果绝对没有危害到案主生命等重大利益的情况下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决定。对于案主来说,他们需要自己为自己的生活做出决定,并且承担因此而可能造成的一切后果和责任。对于社会工者来说,他们需要促使案主自觉,与案主分析自决的可能性,并且为案主创造自决的条件。
二、案主自决原则的哲学基础
(一)基督教文化对于社会工作助人原则的影响
社会工作作为在西方国家发起的专业与职业,其产生与发展必然受到西方文化与价值理念的影响。社会工作从宗教而发,基督教文化对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基督教认为人人皆是上帝的子民,认为人生而平等。特别强调个人的责任,认为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人有自我选择与决定的能力与权力[3]。社会工作从基督教发源而来,必然在一开始就会收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社会工作既然作为一种助人的专业与职业就必然涉及到在助人活动中对于受助者的看法,社会工作在主人关系中强调案主自决,认为案主有自我选择的权力,也正是在这样的价值指导原则下,社工运用三大工作方法为增强案主自我决定的能力而努力,通过提升案主的自我决定能力,实现案主在生活环境的极大自由,从而助人实现自我价值。
(二)个人主义对于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的影响
个人主义也为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个人主义取向渊源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在1718世纪的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大放光彩,它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对待他人或者社会个人主义在20世纪发展到顶峰,成为了西方特别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3]。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深受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个人主义对于个人尊严与权利宣扬为社会工作形成案主自决的价值观指导原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必然是行为自主,思想自主的个人,个人必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也对于个人的自我价值进行了提升,认为人是世间万物的尺度,人的尊严与自由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必须保证生活于其中的人的尊严与自由,而人的尊严与自由在社会工作中的体现在与承认人有自主选择与自主决定的能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案主自决原则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中的“人”对于案主自决的影响。
儒家学说的创立是基于中国的关系本位文化和伦理为本的,道德精英主导型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社会空间的理性化与自治主要通过伦理的和治人的方式来实现,儒家传统正是因为这一点而能发挥极其重要的社会整合的作用(方朝晖,2006)因此,儒家的创立与存在并不是要实现真正的人本,而是为了社会整合和国家统治[5]。儒家思想中有人本思想,以人为根本。孔子提倡爱人,他说,仁者人也 孟子说,仁者爱人,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将“人”当人看待,要爱人 但是这里的“人“与西方社会中的以人为本中的“人”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社会中的“人”是指作为个体的人,而儒家思想中的“人”是宗法人伦关系中的人和 由人伦(核心是亲属血缘人伦关系)来形成的家族、民族和国家这类整体(徐显明,2000)正是这“人”的概念,长期以来抹煞了中国人的个体独立性与差异,代之的是一种笼统的群体概念[5]。儒家伦理传统以家庭为基础,注重父子、夫妇、兄弟之家庭人伦关系(蔡萍卫小将,2006)在“三纲五常”的伦理等级下,个人要服从家长与君主[6]。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强调集体的和谐与统一,强调个人需配合家族或集体的利益而行动,从而忽视了个体的利益与权利。个人在传统社会是非常渺小的,或者说根本没有个性可言。儒家文化主导中国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对于中国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西方社会工作倡导的案主自决原则面对中国儒家文化对于个人的忽视,必然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当然社会工作在进入中国本土中也必然面临一个本土化的问题。
(二)集体主义对于案主自决原则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和谐。在传统文化中,集体是一个混合概念,它既包括由血缘组成的家庭 家族,也包括由关系组成的集体。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和集体的作用,中国人个人的力量是附属于原始人际关系甚至是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中国的家庭观忽视个人利益,强调家庭整体利益(陈红莉,2006)中华文化强调集体精神,谋求通过伦理建立“大同社会”[7]。传统文化以集体的和谐统一为出发点,强调个人依附组织而生存,因此个人应配合集体和社会整体利益而行动,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文化与西方社会尊重人的价值能动性、独特性与潜能的人本主义文化存在严重分歧。因此从西方而来的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操作中会遇到很多困难。
(三)中国人的求助模式对于案主自决原则的影响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来满足人们的各种救助服务需求。在中国社会,由于个人与家庭(家族)是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所以本质上并不存在“求”与“助”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施报观的影响下,当要在自己与他人之间发生求助关系时,求人者就要考虑求助行为可能带来的代价“人情债”,万事不求人的思想就萌生了。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家庭不鼓励家人向外求助,以免被视为没有能力照顾家人而被歧视。只有个人在认为自己以及周围可以帮助自己的人与集体均无能力帮助自己时,才会向社会求助。这时来求助的案主认为自己已经毫无能力与办法改变自己的状况,而且希望助人者做一个全能者,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求助心态下,对于建立平等的助人关系是不利的。而且在中国助人模式中的助人者也认为自己有义务完全负责案主的事情,有着“帮人帮到底”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促成的使命感容易削弱案主自我能力增强,并且也容易使助人者面对求助者产生情感枯竭。
四、社会工作实务中对于坚守案主自决原则的困难分析
案主自决原则作为指导社工在实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在理论层面许多社工都很认同并表示会坚守这一原则,但是在不同的实务领域中的社工在运用这一原则时都遇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老年人养老服务中,医务临终关怀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无不陷入一种两难境地。面对不同领域社工在坚守这一原则的问题,文章对于原因进行分析,方便社会工作者应对实务中的两难处境。
第一,案主本身能力的不足。社工服务的案主是残障人士、一些失能者或者是现在还无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群时,比如儿童时,社工在遵循案主自决原则是就必须考虑案主实际能力。案主是否有自我选择的意识或者理智,案主在自我决定之后的后果承担,这些均是社工工作者必须考虑的因素。第二,案主的资源不足。面对处于社会劣势环境中的案主,他们往往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资源占有不足,社会支持缺乏,从而导致他们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尽心选择与做出有利于自我发展或者家庭发展的决定。
第三,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关系中的角色不清。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以及集体主义思想影响,作为助人者的社工会不自觉的在专业关系中以全权负责者自居,并且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赋予其一种拯救案主的使命感[8]。于是在专业的助人关系中,社工的角色大多数只有一种:助人者,而且是不注重案主自我能力挖掘的助人者。社工在专业服务中的定位不清,角色不清,必然导致社工为案主多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案主的能力与选择权无法保证与尊重。
第四,助人关系中的地位不对等。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的求助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在无法利用自己力量以及周围人力量解决事情之时才来求助于专业人士的,是一种被动改变的心态。并且认为求助者是专家,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问题原因在哪里或者解决的出路在哪里,于是在求助中的依赖心很强。而且,在崇尚权威的意识中,社工也往往容易以权威自居,从而使得在专业助人关系中形成一种施予者与接受者的关系与角色,而不是西方文化中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社会工作的助人关系中更是如此。这种地位不对等与社工拥有比案主丰富的专业知识有关,但是更为核心的因素是双方在专业助人关系中的自我定位。
五、案主自决原则困境出路的探索
(一)案主自决理念的树立
在认知行为理论中认为,人的行为是受个人的认知指导的,而不是机械的对于情景的反应。因此,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需要改变一个人的对于行为的认知,或者希望某一个人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首先需要为其树立主导这个行为的认知。在社会工作的案主自决原则中,社工首先需要让案主或者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必须自决或者自己有自决的能力与权力。在案主自决之前,必须先有案主的自觉,即社工协助案主发现自己有自决的权力,有自己决定的能力,只有案主意识到这一点,在专业的助人关系中,案主自决才会得以真正的贯彻与坚守[9]。促使案主产生自觉意识,社工可以为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讲解一些知识,让案主意识到自己决定的重要性,或者对于案主的一些不利于自决的非理性观念进行识别与修正,从而助于案主形成自决意识。
(二)社工在助人关系中的角色定位需准确
社会工作者强调助人自助,对于案主自决社工在其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专业的助人关系中,社工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定位对于案主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社工在专业关系中时时刻刻对于自己角色定位的反思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时一助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因此,不同阶段中助人者是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社工的角色主要有,助人者、使能者、关系协调者、资源链接者、支持者、倡导者,政策影响者等。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对其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在方案的每一个阶段,社工首先应该为自己做好定位,分清楚双方在服务中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中坚守案主自决,不越界,促使案主力量的发挥。
(三)对于案主的赋权
在上面对于案主无法自决的原因分析中,案主能力与资源的不足,是案主无法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强调为案主进行赋权,赋权在三个层面进行,个人层面,案主人际关系层面,影响案主的政策层面。在这里主要强调为案主在个人层面与案主人际关系的层面的赋权。社工通过提升案主的能力,扩充案主的知识,改变不利于案主进行自我决定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得案主可以做到自我选择,自我决定。
(四)评估具体环境与个人的情况,优化生命。
社工在遵循案主自决原则时必须要考虑的一点是,案主自决之后的后果是什么,自决的代价是谁在承担。对于一些案主在危及到自己生命时或者自决之后危及到其他无辜之人的生命或者重大利益之时,案主能不能进行自决,是社工需要考虑的事情。因此,面对具体的案主以及案主具体生活的环境,社工首先要对于案主的能力及当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初步的评估与判断,然后再服务中坚守案主自决。如果案主在自决之后,会出现任何人的生命不安全,那么社工首先应该考虑保护生命,再者选择尊重案主自决,生命至高无上,一个社会不会让自己的公民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社工与案主一起所做的一切行动最后都是为了优化案主的生命,因此,在案主自决时,必须保护案主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2]王淼.浅析专业社会工作中的案主自决[J]金田,2009.[3]郅玉玲 莫肖超.浅谈“案主自决”原则影响因素及其在社会工作教学中的运用[J]社会工作,2012.[4]王建.社会工作案主自决原则在中国本土实践中的困境[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0.[5]徐显明.文化与人权的主体[C]// 王家福等.人权与21世纪.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6]蔡萍,卫小将.中西传统文化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构建[J].科学之友,2006,(5B).[7]]陈红莉.社会工作本土化:文化视角下的家庭治疗[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8]韩晞婷.试论“案主自决”原则在社工实务中的局限性及其贯彻[J]福州大学学报,2012 [9]徐 震, 李明政.社会工作伦理[M].台北: 五南图书出版社, 2002.
第二篇:助人自助、案主自决、越俎代庖
助人自助、案主自决与“越俎代庖”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特征,它是指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互动,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启发和帮助下,受助者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解决问题,摆脱困境,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案主自决是社会工作原则之一,它是指社会工作者要尊重案主(受助者)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由案主对自己的事作出决定。
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等社会工作价值原则强调尊重人、相信人、平等待人,是 对人文精神的高扬和有效落实。与其他助人服务单方面施与以及被动接受的情况相比,社会工作更加注重人的发展、崇尚以人为本的特点。
案例甲:矿难,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屡发频发的事件。在市场需求剧增、丰厚利润刺激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庇护下,不法私营煤矿主只管多产煤,不顾矿工的生命安全,常造成坑道塌陷、瓦斯爆炸、冒顶淹水等导致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而事故发生后,如何做好善后工作?做好遇难矿工家属的安抚?此时,社会工作者受命于政府及相关机构之派遣,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得以及时发挥。
面对矿难事故惨景以及痛不欲生的矿工家属,社工小郑心中沉甸甸的,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下决心要以所学专业知识帮助这些家属度过难关。小郑和同事深入遇难矿工家庭调查研究,制订工作方案,与遇难矿工家属建立援助服务关系等,并借助来自政府的资源,调动社会和社区资源,为遇难矿工家庭提供多种救助。
但还有遇难矿工家属沉浸在矿难阴影中难以自拔,有的不吃不喝,整日以泪洗面;有的欲寻短见„„怎么办?一定要让他们摆脱困境,恢复正常的生活。小郑他们运用团体社会工作方法,组织了好几次小组活动,促成这些家属相互见面,引导他们彼此倾诉、相互交流,宣泄和释放心中的悲哀和痛楚,渐渐地起了效应。小郑还针对情况的发展与变化与家属访谈,启发遇难矿工家属面对现实,重新树立生活信心,发挥个人潜能,调整生活目标,以自立、自强的态度生活下去,这样才是告慰去世亲人的最好方式。遇难矿工家属终于从矿难阴影中走了出来,小郑他们助人自助取得了成效。
案例乙:社工张云在走访居民家庭作调查时,了解到一残障老汉双腿截肢,其老伴患有心脏病,子女不在身边且多年无来往,日常生活与操持家务十分困难,有时发生老两口同时摔倒半天爬不起来的情况。张云为这户老人家庭深深担忧,一心想要帮助他们过好晚年生活。张云根据老人的实际状况,并积极寻求可行的政府与社会援助资源,为其设计了解决方案:
一是残障老汉入住养老院,这样一方面老伴可因此“解放”出来,卸下多年的照护重负;另一方面老汉在养老院专业护理下,日常生活与起居有可靠的保障。
二是老两口双双入住养老院,两人都能得到照护,这样可彻底解决老人的困难。
对两个方案,老两口都无法接受,一方案把相依为命的老夫妇生生分开,造成亲情的分割,给老人双方都带来(尤其是老伴)难以适应的孤独,对老人心理有伤害,不利于以后的正常生活。二方案受经济条件限制,老两口只靠老汉一人的退休金生活,两人同住养老院每月需交近2000元的费用,而老汉的退休金还不到其二分之一,老人实在负担不起这个费用。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老人不愿离开家的地缘和亲缘心结。民间有俗语:“金旮旯,银旮旯,不如我的穷旮旯”,老人在家住了数十年,街坊邻居、熟悉的社区环境,怎么舍得离开?
张云又为老人推荐了第三方案,向当地政府申请“居家养老服务网”的援助。该“服务网”以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的方式,免费为孤寡、独居和困难老人家庭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
老人乐意接受第三方案,在社工张云的帮助下,老两口终于得到“居家养老服务网”的服务。很快,“服务网”服务员便上门照应老人起居、打扫卧室、厨房与卫生间,清洗衣被,并代买菜、购物和拿药等。现在老人家里清清爽爽,连地上都一尘不染。此事还感动了10多年不联系的儿子儿媳,从外地赶来“常回家看看”,并帮着做家务孝敬父母。
通常情况下,助人自助、案主自决无可非议,以上两个案例经社会工作实践检验,证明其具可操作性,并行之有效,社会工作者应当保持和遵守。但助人自助、案主自决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这里要强调两个必须的前提:第一,受助者(案主)在有可能、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助,并具备自决的意志和能力。第二,自助、自决的结果对受助者(案主)绝无危害,并且不会危害他人和社会。
成语“越俎代庖”,出自《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替代别人做事。
显而易见,越俎代庖具有与助人自助、案主自决相反对立的含义,在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教科书上,越俎代庖是被否定、批判的,与其类似的还有家长作风。家长作风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工作伦理较突出的特点,社会工作者往往为了受助者(案主)的利益,代做决定,以保护其权益。
社会是多元的,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两转”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产生涌现,现实社会中的人也因社会嬗变而千差万别,这些都是对当前社会工作的挑战。社会工作者若以不变应万变,死守助人自助、案主自决行教条,有可能适得其反,产生与社会工作主旨和价值理念相悖的负面效应。所以我们还得逆向思维,一分为二看问题,充分认识越俎代庖、家长作风的特殊性、合理性,发挥其在通常情况之外的特殊作用。
案例丙:某医院过道的坐椅上躺着一患病农民工,工友们把他送来只交了一点钱,输了1瓶药液后,便无人过问。医院左右为难,继续为其治疗谁来埋单?不治疗又有悖于人道主义,而病人躺在过道里也有碍观瞻,造成负面影响。医务社工小顾闻讯赶来,与患病农民工交谈了解情况,得知其因建筑工地上常加班加点,长时间得不到休息而劳累致病。小顾首先找医院院长,建议给予继续治疗;接着联系该患病农民工所在的建筑工地,敦促工程队负责人尽快支付医药费;在敦促无果的情况下,小顾又依据《劳动法》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求助,代理农民工主张合法权益。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干预下,该患病农民工医药费问题终于解决,获得正常治疗。
看起来社工小顾没有遵守助人自助、案主自决价值原则,而是自行其是,越俎代庖替患病农民工代做决定,并为其奔走呼号,主张权益。但我们欣慰地看到患病农民工医药费问题终于解决,获得正常治疗,其正当权益得以落实和保护,社会工作的利人主旨在这里实现了,“条条道路通罗马”,越俎代庖、家长作风也有行得通的时候。如果小顾按助人自助、案主自决教条行事,只是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供患病农民工选择,让农民工自己去跑门路,自己去解决。小顾倒是省心省力了,那躺着的患病农民工他还有能力自决吗?他还有气力爬起来到处奔走求助吗?我们从小顾的助人过程看到了情感和理性的创造性结合,并从中看到了同理心——这个社会工作技巧的有效运用。同理心,是指社会工作者准确地体察受助者(案主)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并把它传达给受助者(案主)。此案中的农民工当时内心感受就是要看病治疗,小顾准确地体察到并及时援助,以社会工作者的良知和责任感,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我们应当大力提倡。
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认为:我们的问题和西方国家有很多不同。助人自助是从西方、香港、台湾学来的,这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但是它和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有很大不同。社会工作发展问题实际上是用机制问题解决体制问题,如果我们走得很快,在中国不太现实。
„„什么是服务?要以服务对象为本,没有价值观就做不到社会工作应该做到的职责。因为没有以服务对象为本,而是以我们自己的工作为本,这不符合我们社会工作的要求。所以,王思斌说:我们讲社会工作发展面临观念创新、价值创新,在中国怎么搞这个价值创新?应该对以往的概念有一个梳理,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模式。
中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如何走?我们应多在实际问题、矛盾和挑战上攻关,比如助人自助、案主自决与越俎代庖的研究,以中国的社会实践检验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并加以改造,适者用之,中西融合,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观点和理论。这样,解决一个问题和矛盾,就等于在本土化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第三篇:社会工作实务在企业中的应用——EAP
員工協助方案(EAP)的發展和前景
——社會工作實務在企業中的應用
浙江工商大學 社會工作0902
王海霞
0920300224 摘要
本文叙述了员工协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以下简称EAP)的含义、发展、具体实施及作用,从微观层面分析了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与EAP的关系和区别,并探讨了EAP在中国存在的必要性和服务于中国的可能性。企业推动EAP服务对员工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个人身心不适应的症状,更可以纾缓员工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协助员工解决个人的问题,另方面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职业灾害等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达成劳资双赢的局面。
关键字 企业 员工协助方案(EAP)社会工作实务 引言
近年来,职场压力与过劳死亡等议题普遍受到社会大众所重视,职场压力不仅对个人会造成不良适应反应,对企业更是一大威胁。对个人的不良反应包括:失眠、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低落等等;因个人的不良适应而对组织造成的影响更包括:高缺勤率、高离职率、高职灾率、旷职、绩效低落、甚至怠工等等。这提醒我们必须重视这些问题。EAP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其内容包括了:工作、生活及健康等方面,例如:工作调适、职涯发展、人际关系、家庭婚姻、心理卫生、酗酒戒赌等等,可协助解决、改善企业员工职场压力的问题。总之,企业推动EAP服务对员工来说,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个人身心不适应的症状,更可以纾缓员工因工作所带来的压力;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协助员工解决个人的问题,另方面亦可以提高工作绩效、减少职业灾害等等,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益,达成劳资双赢的局面。
EAP的实施,有助于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气氛、企业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EAP可以提高员工健康度和企业绩效,这对企业的决策、管理、改进和员工开发都意义重大。
1、員工協助方案(EAP)的定義
一、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
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簡稱EAPs),也可以翻译为员工帮助计划,是 美國 1970年代以來在企業界發展出的新方案,以協助員工解決社會、心理、經濟與健康等方面的問題。美国国际EAP协会(以下简称EAPA)给出的定义是:EAP是工作组织的资源,其运用专业的技术,透过预防、确认和解决员工个人及生产力问题,以增进员工与工作组织的效能。换言之,系指工作组织为了协助员工及提升生产力,而提供一系列的EAP服务方案,目的在于发现并解决有关影响员工工作表现的个人问题,包括:健康、婚姻、家庭、财务、酒瘾、药瘾、法律、情绪、压力及其他。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发展成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其内容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法律纠纷、理财等各方面的指导,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在天津这种服务才刚刚兴起,从中可以看出企业对员工的关怀日趋人性化。希望更多企、事业机构能注意到这一问题,关心员工心理健康。
有關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有很多学者(以台湾学者为主)提出过解释,整理如下
學者/單位
Dessler 年代
員工協助方案的定義
方龙彰 罗叶勤 谢鸿均
劳委会
是企業內一正式方案,是由雇主針對那些有酗酒、購博、或有1994 壓 力等問題的員工,提供一些有關於諮商或是治療之方案,協
助他 們解決個人或工作問題。
是指輔導運用適當的知識與方法於事業單位內,以提供相關的民84
服務,協助員工處理其個人、家庭與工作上的困擾或問題。
是指輔導運用適當的知識與方法於事業單位內,以提供相關的民85
服務,協助員工處理其個人、家庭與工作上的困擾或問題。
是指一事業單位內由企業主所提供的服務性計晝活動、目的在發現有關勞動生產的問題,並提供有效的方案活動解決這些問民85
題。
是指企業組織為了照顧員工及提昇生產力、所提供的一種計劃性
活動,目的在發現解決有關影響勞動生產的個人問民87
題。
注:表格来自王冠貿《企業實施員工協助方案之探討 — 以 D 公司為例》
2、員工協助方案(EAP)的發展史
EAP服务在国外发展的已经相当成熟,截至九十年代末,世界财富500强中,有90%以上的企业建立了EAP项目。在美国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企业员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务,大多数员工超过500人的企业目前已有EAP,员工人数在100-490的企业70%以上也有EAP,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加。
1.國外
(一)國外員工協助方案的演進
員工協助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末,由於企業規模的擴大,生產線急速擴充,大量引進勞動人口,但是工作的環境並未改善,使得怠工、罷工、裝病的狀況普遍存在,部分的管理階層為了消除工人的不滿而所提供的各種福利措施。之後陸續有公司提供類似的服 務,直到 1936年有工業社會之父尊稱的的梅堯(E.Mayo)在西方電器公司霍桑廠創辦了非精神病的工業諮商方案,才變得較有規模,該公司聘有二十名諮商員,為廠內員工提供諮商的服務。而美國員工協助方案是由一九四0年代的「工業酗酒方案」所發展出來,工業酗酒方案的產生係為了處理員工酒精中毒的問題,方案的諮商員治療員工酗酒的行為,幫助員工恢復應有的工作表現,以避免員工失去工作,並有利於工作組織生產力的穩定。一九七0 年代「工業酗酒方案」
擴大服務範圍而成為「員工協助方案」,這種方案與工業酗酒方案之不同之處是「員工協助方案」也治療其他有關社會適應的問題,如情緒困擾、家庭和婚姻問題等。目前美國有兩個有關「員工協助方案」的專業組織,一是「員工協助專案協會」(Employee Assistance 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EAPA)、另一Professionals Association, EAPA)、另一則是「北美員工協助學會」(E)。員工協助方案專業領域發展至一九八0年代,已有許多企業組織提供此一專業的服務給員工。目前美國排名五百大企業中設有「員工協助方案」的佔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員工人數達一百名以上的公司中,有百分之六十成立員工協助方案。現今美國有超過兩萬個以上的員工協助方案(Haught,1999)。2.港臺(臺灣)
自民國七0年代,我國原有勞工輔導制度,算是台灣員工協助方案的前身,由於各廠礦推動不力,使勞工輔導並未在事業單位中全面劄根,故員工協助方案推行成效仍屬有限。因此行政院勞工委員便在民國79 年間,以「工業社會工作」名稱推廣勞工輔導業務。自民國83 年起,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為配合社會變遷,以及因應現代勞工需求,將「工業社會工作」更名為「員工協助方案」(以下簡稱EAPs)積極大力推動(蔡明湫,民 86)。以提供勞工生活面、工作面與社會適應問題之協助服務。目前,勞委會根據「輔導事業單位推行員工協助方案實施要點」,不僅積極推展專業制度之建立,同時亦委由救國團承辦EAPs專業人員養成基礎班與進階班訓練課程。此外,為落實推動本土化的EAPs,以切合各事業單位之需求,曾委託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在北、中、南三區成立 「EAPs推行小組」並定期集會研討(林桂碧,民 88)。各地張老師亦陸續透過講座、刊物、訓練、活動等方式,專責推展工廠青年輔導工作(林桂碧,民 84)。經近五年來的宣導與培訓,事業單位亦逐漸體認列EAPs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企業組織實行員工輔導工作,始於台灣松下電器在民國 61年成 立 BS(BigSister)組織,選任資深且服務熱忱的女性人員扮演作業員與主管間的溝通橋樑。民國71年迪吉多電腦在工廠成立諮商輔導室,聘請專任工作者從事員工心理諮商服務。自此之後,陸續有企業在其內部推動有關員工服務的活動。民國77 年後繼有台電、宏碁、明碁、中華映管、中華汽車、統一超商、統一企業、台積電、致伸 … 等公司設立員工輔導室或是員工諮商中心並聘請專業人員協助員工,這些現象顯示:企業界越來越重視員工服務了(方隆彰,民 80 ;林桂碧,民 84)。根據勞委會推動「員工協助方案」的推行小組調查。目前台灣目前大約有30 家企業推行員工協助方案。目前其運作模式大都以設立諮商室或以轉介的方式委託外面的專業顧問進行服務(勞委會,民 90)。3.中國大陸
3、員工協助方案(EAP)在企業中應用的意義
基本上實施員工協助方案的目的在期望透過員工協助方案的執行能有效的解決員工在工作上、生活上所遭遇的各種問題與困擾,使員工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工作,提昇工作績效並促進其生涯發展。另一方面,企業期望因本方案的實施,降低員工流動率,進而提升生產力。並能減少企業整體福利成本之支出,以及增進勞資和諧(郭嘉珍,民 88)。有關實施員工協助方案的目的,本研究採用勞委會所認為員工協助方案的實施的功能與目的為代表性說法(勞委會,民 87)。可區分為以下幾方面:
(一)企業整體
1.增強員工對企業組織之向心力與凝聚力。
2.有效之員工福利、人力資源管理的投資,減少未來問題處理之成本,增進企業競爭力。
3.有助於樹立良好企業形象,並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
(二)員工本身
1.協助員工解決生活上之問題,提昇整體生活品質,促進身心健康。2.促進員工良好之人際及工作和諧關係。
3.改善員工福利,滿足員工之需求。
4.協助員工自我成長,引導其生涯發展。
(三)工作方面
1.穩定勞動力與人力資源,例如降低離職率、缺勤率等。
2.提高生產力與工作績效,包含工作數量與品質。
3.協助解決工作上所遇問題,減少工作上之焦慮,提高工作情緒與士氣。
4.協助新進員工及一般員工適應工作與環境。
(四)勞資關係
1.增如勞資間溝通管道,可扮演上下意見溝通的橋樑。
2.促進勞資和諧:經由員工與主管或企業與工會之間之良性溝通,共創和諧的勞資關係。
4、員工協助方案作為社會工作實務在企業的具體應用
依据EAPA制订的实施「EAP标准与专业手册」,所谓EAP专业技术系根据Paul Roman & Terry Blum 在1985年发表的”The Core Technology of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一文中指出:EAP必须具有的核心技术:
(一)员工个人的行为问题与工作表现具有密切关联,例如:出勤状况、职场人际关系、酗酒、药瘾等问题将会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因此,对于因个人行为问题影响其工作表现的员工,EAP应提供信赖和适时的问题诊断与评估服务;(二)EAP专业人员必须对工作组织的管理者(督导、经理和主管等)提供专家谘询,告知如何运用EAP政策和程序采取合宜的步骤,做好适当的转介;亦即是,透过谘询、训练和援助,帮助工作组织的管理者如何协助有困扰的员工改进工作表现及改善其工作环境,同时亦将EAP的服务延伸至教育员工及其家属;(三)EAP专业人员在必要时,可以运用有效和适当的面质,直接协助有困扰的员工解决问题;换言之,可运用面质、刺激和短期干预的方法,面谈工作表现有问题的员工;
(四)EAP服务必须与谘商、处遇、其他社区资源作微观连结,并且做好个案管理,以及尽可能运用工作组织外的社会资源;例如:转介有问题的员工接受诊断、处遇和协助,并且做好个案追踪或提供追踪服务;
(五)EAP服务必须做好工作组织与谘商、处遇、其他社区资源之间的宏观连结,并协调工作组织与外部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平衡沟通;亦即是,EAP专业人员需要与处遇、其他外部服务提供者建立及维持有效的关系,同时亦可以为工作组织提供谘询,协助工作组织与外部服务提供者之间有效的合作;
(六)EAP服务(欧美国家)的焦点系为酗酒员工和其他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问题的员工,提出恢复生产能力,以及为工作组织降低成本和减少福利支出的一种最重要承诺;所以,EAP的服务不仅鼓励酗酒和药瘾的员工多接触员工健康福利,同时也鼓励心理和情绪困扰的员工多接触员工健康福利;
(七)EAP服务是为解决员工在工作组织上问题,因此,在员工使用EAP服务之后,EAP专业人员必须以评估研究方法证实EAP服务对于工作组织和个人工作表现是有成效的。
三、服务项目
基于以上核心技术,美国EAP所发展出来的服务项目,可分为与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有关的服务及非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相关的服务两大类:(一)与健康/管理照顾服务法令有关之服务─
属于健康照顾服务包括:临床评估、临床诊断、心理谘商、化学药品依赖(chemical dependency)/精神健康处遇;至于所谓管理照顾服务,系指为健康照顾服务提供网路、健康照顾系统、福利等之管理。(二)非健康/管理照顾法令相关之服务─
支持团体、家庭/医疗休假条例(简称FMLA)及儿童/老人照顾服务、法律/财务转介、美国残障法(简称ADA)服务团队;健康促进(wellness promotion)、失能管理(disability management)、工作/生活方案(work/life programs)、紧急意外/压力管理、回复责任的协助、危机管理、物质滥用专业服务、转职/退休服务、福利工作方案、冲突管理/暴力预防、处遇和评估团队、职场禁止药物滥用(简称DFWP)、职场安全卫生方案。
四、服务输送模式
EAP服务的输送模式,主要分为内部模式、外部模式及混合模式等三种型态:(一)内部模式(Internal model)─
是指工作组织僱用EAP专业人员,协助员工处理生活面、工作面及健康面之任何问题与需求。
(二)外部模式(External model)─
系工作组织与外部EAP公司签订契约,再由EAP专业人员提供服务给该公司员工,以协助员工处理生活面、工作面及健康面之任何问题与需求。(三)混合模式(Combination model)─
某些服务由内部EAP专业人员负责,有些服务则委由外部EAP专业人员或机构提供。
五、实施现况(一)历史沿革─
1.第一阶段(1980年以前),是事业单位因内部员工的需求(尤其是针对新进员工的工作适应或住宿员工生活辅导),成立「大哥哥大姊姊(BSC)」或宿舍辅导员协助员工处理工作上或生活上之问题;
2.第二阶段(1980年至1990年中期),系依据政府颁布「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办法」,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劳工辅导人员从事员工谘商辅导工作;
3.第三阶段(1990年中期之后),因政府部门鉴于「劳工辅导制度」无法符合事业单位的需要,亦不能满足劳工朋友的需求,转型配合劳委会积极推动,并且强调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劳资关系、员工谘商辅导及工业社会工作之「员工协助方案」服务系统。(二)推动模式─
1.依据1981年「厂矿劳工辅导人员设置要点」,事业单位应依厂内劳工人数设置劳工辅导人员,以推动劳工辅导工作。地方劳工行政机构每年编列预算,透过各种方式如研习、研讨、座谈、观摩和表扬等办理推展劳工辅导工作。中央劳工行政单位亦委托「张老师」机构,以谘商辅导模式办理劳工辅导人员训练。因此,「谘商辅导」方式便是台湾EAP工作初期的推动模式。
2.1990年代的后期,劳委会劳工福利处基于工业环境中的劳工的问题不只是个人事务,同时也受到企业组织管理、劳工法令、工作环境、家庭因素、生活事件、工作生涯之影响,以及检讨政府过去以「劳工辅导」概念推动EAP工作不易之困扰,修正以「员工协助」的概念和方式继续推展EAP工作,成为现阶段政府积极推展的EAP专业服务模式。推动至今,确实受到被协助的劳工、服务提供者及曾推介员工至EAP服务的管理者之肯定与接纳。(三)宗旨目标:
主要系运用「员工协助方案」核心技术发掘员工的问题与需求,并运用内外部资源协助解决其问题或满足其需求,期使在生活上,有着安定的生活,并提升生活品质,增进身心健康家庭快乐和谐;在工作上,能适应工作环境,以减少工作的不安,并稳定流动率,以提高生产力与工作绩效,发展其潜能,促进人力资源之发展;在劳资关系上,强化有效的沟通,增进员工对事业单位的向心力,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与合作,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四)组织架构:
1.在管理部门设立专门单位或由专人负责,如中华汽车、福特汽车、台电、台积电等,较能有系统、有组织、有制度地推动「员工协助方案」的服务业务;但是,最大的危机是倘若高层主管无意支持,其各项服务工作(或方案)将不易推动。2.设立「员工协助方案」服务中心,由各部门主管共同参与,再由专业人员专办、非专业人员专办或兼办,如统一企业、汉翔工业(未来)等,拥有各层主管支持的优势;但是,如果没有一个专人(最好是专业人员)专办的话,各项服务工作(或方案)也将无法有效地推动。
3.「员工协助方案」服务业务分属于人事部、公关处、福利会和工会等,并由专业人员专办、非专业人员专办或兼办,如中油、台湾松下、中美和等;因为员工问题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又分属于各部门或单位,假如由各部门皆能各其所司发挥功能,理应适得其所;但是,若缺乏一个统筹规划的部门或单位,将会产生资源浪费的问题。
4.直接委托外部EAP公司、EAP非营利机构、心理谘商辅导机构或EAP专业人员,提供企业组织和员工个人(或及其家属)各项员工协助方案服务(如:心理谘询方案、健康医疗方案、法律谘询方案、管理谘询方案、理财谘询方案、转职服务方案、退休规划方案、离职员工服务方案等)。(五)服务内容:
1.心理谘询类─新进人员工作与生活适应,员工个人情绪、压力、情感、婚姻、家庭沟通,生涯规划与转换,退休和离职谘询等;
2.教育成长训练类─员工进修,补习教育,技能训练,生涯规划,自我成长讲座,辅导专业智能训练等;
3.休闲育乐类─社团、康乐、联谊、旅游、球赛、文艺活动等;
4.医疗保健类─设置医务室或诊疗所,与特约医院合作,提供健康教育等; 5.福利服务类─急难救助,托儿托老,救济补助,法律税务谘询,投资理财等。
六、企业实施EAP程序
为推动EAP服务,无论采用以上哪一种服务输送模式(内部、外部、混合模式),在工作组织内部都需要建立一个服务系统,其实施程序如下:(一)确认实施EAP的负责部门─
成立专责新部门或单位、指定某一部门或单位负责、人事部门。(二)成立推动EAP的组织─
任务小组编制(人数、任务职称、职责),任务小组的工作要求(确定角色、定期开会、完成分配之任务、尊重彼此意见…),订定小组目标,拟定计划书/时间表(确定方案目标、策略;编列预算;设计可行方案,以获得支持;相关人员训练计画;规划宣导方法与程序;决定由哪一部门或哪一工作区域试行实施;作业流程之监督、评估、修正等)。(三)方案需求调查与分析─
先对工作组织本身之现况与特色做全盘分析,了解员工需求,针对员工需求结合工作组织目标设计适合的员工协助方案。(四)设立目标及编列预算─
设立目标(针对需求或问题思考目标,含短、中、长程目标),编列预算(先多方面思考工作组织内、外部可利用资源)。(五)设置服务窗口─
拟定服务窗口的角色/职责,订定作业流程。(六)选定EAP专业服务机构─
与外部EAP专业服务机构签约,如医院、法律事务所、社福机构、谘商辅导机构、EAP企管顾问公司等,员工直接去寻求协助或由工作组织相关人员(主管、同事…)推介。
(七)EAP服务系统宣导会─
行政管理说明会(对象为人力资源部门有关人员),介绍说明会(对象为第一线主管),基层方案协助网路(对象为各阶层员工或志工),员工引导介绍说明会(对象为全体员工)。
(八)EAP服务系统推广─
主管人员训练(对象是主管、督导人员),给予所有员工有关EAP的介绍信,及方案小册子,同时亦寄至员工家中。(九)试行EAP服务方案─
依据当前企业组织或员工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满足的需求规划先导方案试行,并评估其成效,再修正方案。(十)全面实施─
再次举行说明会,以加强宣导;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协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员工们;与工作组织目标结合,时时考虑EAP服务的适时性;建立EAP服务之标准化,包括EAP服务设计(任务小组、需求调查、服务实施系统)、执行计画(政策叙述、执行计画)、行政与管理(EAP服务程序、行政管理层级、行政品质、社区网路、EAP服务安全保证、EAP服务信赖度、专业伦理)、直接服务(危机干预、评估和推介、短期谘商、EAP服务进展管理、追踪管理、教育训练)、间接服务(配合工作组织内部活动、结合社区组织和社会资源、与EAP专业服务机构合作)和评估等六大部份;EAP服务之管理;EAP服务之扩展。
5、展望
第四篇: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课程,十分注重学生技能的习得和独立开展个案工作能力的培养。鹰架学习法是一种搭建鹰架以支持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的教学方法,其理念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有相似之处,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期望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独立和自助的能力。将鹰架学习法运用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课程,可以从中探索如何操作鹰架学习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和自主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独立开展个案社会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个案社会工作;鹰架学习法;社会工作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214-02
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三大手法之一,也是社会工作者最早以及最常用的专业手法[1]。因此,社会工作专业近百年的发展历史里,个案社会工作始终作为这门学科的核心课程。社会工作是一门实务型学科,个案社会工作因而十分注重学生技巧的习得和实操能力的培养,不仅期望学生熟记各种理论知识,还特别强调通过实践教学来让学生修炼个案社会工作的实操技能,以便从事专业工作时能迅速上手。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运用鹰架学习法,以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增进其思考与探索的自主独立性,进而促进学生独立开展个案工作的能力。
一、鹰架学习法概述
(一)鹰架学习法的理论基础及含义
鹰架源自一种生态种植方法――招鹰灭鼠。鹰本是田鼠天敌,但它们往往只是在麦田上空盘旋,并不飞下田地来捕捉田鼠,以致田鼠猖獗进而庄稼遭殃。聪明的农夫经长时间观察,发现鹰不愿飞落麦田的原因:一是怕误食毒饵;二是麦田上无落脚点,鹰无歇息或望(以搜寻鼠类和警惕危机)的地方。于是,农夫在麦田上安装高达4米、类似十字架的鹰架以供鹰落脚。果然不出几天,农夫便在鹰架底下发现了鹰的排泄物,并且麦田里的鼠类数量也骤减了。
这种搭建鹰架以招鹰灭鼠的方式与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关于儿童的研究发现有相似之处。维果斯基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儿童的能力发展状态存在两种水平:第一种水平是实际发展水平,即儿童实际处理难题时所表现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或较有经验的同伴协助下处理难题时所可能达到的潜在能力水平,被称为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有待发展的区域,这个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维果茨基指出,儿童在最近发展区里接受新的学习,其能力发展会更有成效,期间若还能获得成人帮助,则更加容易汲取单凭自己无法汲取的知识,进而提升原有的发展水平到更高发展水平[2]。
布鲁纳和伍德等人结合农夫招鹰灭鼠的智慧和维果斯基的学习理论提出了鹰架学习法。他们借助这个概念来描述有经验的人(同伴或成人)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协助,能够激发儿童的潜在学习能力,使儿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3][4]。卢戈夫和西蒙斯等人明确将鹰架看成是一种协助,他们认为鹰架学习法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而提供协助(搭建鹰架),使其处身于最近发展区里学习,并随着学习者水平的提高能够逐渐减少协助(撤去鹰架)[4][5][6]。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 3)的有关文件则将鹰架学习法定义为:“鹰架学习法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渐引向深入。”[7]
综合上述,鹰架学习法是伴随学习者能力递进上升而不断提供帮助、撤去帮助,提供帮助、撤去帮助……的螺旋上升过程。提供帮助是为了使学习者在最近发展区里学习,当学习者在帮助之下能够由实际发展水平发展到潜在发展水平时就撤去帮助,然后为学习者在下一阶段学习中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潜在发展水平提供新的帮助,让学习者能够在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习,进而又撤去帮助。如此螺旋上升,直至学习者独立成长。
(二)鹰架学习法的教学意义
从上述理论基础和含义可知,鹰架学习法强调以学生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而教师只是支持者和协助者。因此与控制学生并将之当成是知识灌输的被动接受者的学习过程相反,鹰架学习法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能力程度,并根据其实际需要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其在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由此可见,鹰架学习法的教学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师生关系的反思上,认为学生主动的“学”比教师机械的“教”更为重要。
其次,鹰架学习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进而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学生在学习时若所学知识远高于自己的理解水平,那么学生将会因产生学习挫败感而失去学习本质动机;若所学知识早已滚瓜烂熟或远低于自己的理解水平,那么学生也会因得不到学习成就感而不能激发学习本质动机。鹰架学习法的优势在于它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关注和运用。所谓最近发展区,根据上述维果茨基的观点,其实就是刚好高于但又不远高于学生现有能力水平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里,学生既不会因为完全理解不了知识而丧失学习本质动机,也不会因为知识太浅而提不起兴趣。因此,鹰架学习法注重提供支持让学生得以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学习的做法,正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本质动机,使其现有能力得到重视,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最后,鹰架学习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成长,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从整体上说,鹰架学习法的模式是“教―扶―放”,呈现的趋势是教师的引导逐渐减少而学生的主动地位逐渐提升,由此既可避免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也能够不断缩短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直至脱离教师独立成长[8]。
二、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
鹰架学习法的核心内涵是搭建鹰架让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里建构知识,然后伴随学生能力提升之后撤去鹰架。因此,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可简单理解为搭建鹰架,撤去鹰架。而所谓鹰架,在日常课堂教学上可分为两个类别:跟知识有关的和跟理解方式有关的。前者是指学生所需学习的知识有先后之分,先学的知识是后学的知识的鹰架;后者指为学生提供的具体支持刚好符合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水平。具体上,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如下。
第一,创设学习情境――找出学生知识层面的最近发展区,即他们具备的知识范围及程度,然后整理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结合这些知识点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第二,分解学习任务――将学习情境转化为一个需要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进一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解学习任务为若干个递进任务,前一个学习任务是后一个学习任务的鹰架。
第三,控制水平――在每个学习任务里协助学生建构知识时,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实际发展水平,提供具体的协助和指引,并且这些鹰架是因应学生的理解能力水平而搭建。参照伍德关于“有效指导的本质――按情况而控制学习过程”的观点,这些有针对性地控制水平的鹰架分为五个等级:一般的口头提醒、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指出材料、预备装配、示范[4]。控制水平的等级越高,学生能力发展的空间则越低。比如学生在教师示范下才学会某种技能,其能力发展空间是低于他只在教师口头提醒下就学会某种技能。
第四,效果评估――评估效果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知识建构程度、实际发展水平的提升程度,以及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程度。
三、鹰架学习法在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让学生学习如何为有需要人士开展个案服务的课程。这门课程不只需要学生熟记各种与个案服务有关的字面知识,更期望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将之运用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总而言之,个案社会工作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培养学生运用个案社会工作手法开展个案服务的实践能力。参照鹰架学习法的操作模式,个案社会工作实践教学课程可分为创设学习情境、分解学习任务、控制水平与效果评估等四个环节。
(一)创设学习情境
社会工作者开展个案服务的常见情境有两种:在个案工作室里与案主进行个案面谈、在案主家中进行家访。相较于家访可能面临的复杂情况,个案面谈一般是在个案工作室里进行二人面对面谈话,因此个案面谈较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本文仅以个案工作室里的个案面谈作为学习情境。教师利用学校个案工作室的实训资源,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创设出一对社工与案主在个案工作室面谈的情境。
(二)分解学习任务
在个案面谈的学习情境里,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是运用专业知识进行一个有效的个案面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个学习任务分解为几个环节:对白设计、积极聆听、面谈演绎。
第一,对白设计环节。学生二人一组需要设计一份约一小时的社工与案主的对话内容,其中包括单向性的对白(如自我陈述)以及互动性的对白(如提问及回应)。然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所设计的对白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尤其注重像提升动机、引领、反映、影响等个案工作技巧是如何呈现在对白上。
第二,积极聆听环节。首先让学生在非语言运用的前提下营造积极聆听的氛围,如座位的布置、坐姿、眼睛接触、身体放松等;然后练习运用语言来达到营造积极聆听的氛围,如一边点头一边“嗯嗯……”或复述技巧的运用,“你的意思是……”又或查证技巧的运用,“如果没听错,你刚才讲的是……”最后,教师跟学生分析他们的表现情况,力求学生学会积极聆听技巧的运用,并将之贯穿于整个个案面谈过程。
第三,面谈演绎环节。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人饰演社工,一人饰演案主,结合积极聆听技巧的运用,将修改后的个案面谈对白演绎出来。演绎的过程综合了个案面谈的所有专业方法,如语气、肢体语言、用词的运用,有效的提问及回应的运用,尊重和同理心的表达等等。
(三)控制水平
在每个学习任务上,教师运用控制水平的方式来给学生搭建鹰架。在对白设计环节上,教师通常运用一般的口头提醒让学生留意社工的说话,若发现学生未能理解(即不符合最近发展区),就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如告诉他们控制社工对白的分量不多于案主的对白。如果仍有学生未能做到,则指出材料,提示他们在教材有相关内容可阅读。考虑到一般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除非特别情况,一般对白设计上教师不会运用到后两个等级的控制水平。
然而,在积极聆听及面谈演绎环节上,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在个案工作室的模拟环境里实际操作个案面谈过程,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其表现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表现出来的理解水平,运用控制水平的不同等级来为学生搭建鹰架,对理解水平较高的学生运用较低等级的控制水平,反之对理解水平较低的学生运用较高等级的控制水平,甚至教师亲身示范。比如,有的学生运用了第二层次的同理心表达来回应案主的感受,教师会做出明确而具体的口头指示,“这是第二层次的同理心表达,请试一下运用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若学生不明白,并且教师提高控制水平的等级到预备装备(提供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的内涵和形式)之后学生仍不能够领会,那么教师就需要亲自示范如何运用第五层次的同理心表达。
(四)效果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轶事记录的方式客观而具体地记录下学生建构知识时教师所搭建的鹰架,将之呈现给学生,共同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个案面谈知识的盲点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特别是,将撤去鹰架后学生的表现或教师所运用的控制水平层次逐渐降低的情况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肯定其独立运用个案面谈技巧的能力提升以及学习自主性的增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单论对人的教育,鹰架学习法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相似,运用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实践教学上也能够满足培养学生技能和独立成长的目的。不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个案社会工作技能的习得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应当继续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相信学生的潜能,不断创造条件以支持学生独立成长,才能在教学中也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宗旨。
参考文献:
[1]何雪松,陈蓓丽,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Vygotsky, L.S.,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M].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3]Bruner, J.S.,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M].New York: Norton.1968.[4]David, Wood,Aspect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ldren of Social Worlds.[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6.[5]Rogoff, B.,Children's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M].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84.[6]Dickson, S.V., Chard, D.J.& Simmons, D.C.,An Integrated [J].Reading/Writing Curriculum: A Focus on Scaffolding.LD Forum:1993,18(4).[7]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8]张亮晶.从鹰架观念谈工商管理案例教学[J].河西学院学报,2006(6).
第五篇: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案列分析
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渲染课堂的情感氛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科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故事法应用于中学科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独到的功效.一、实施故事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曾以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运用故事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确实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故事引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光与颜色》第一课时,先讲小孔成像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墨子是一个大学问家。大学问家都是很勤学的,天天晚上挑灯夜读到深夜。有天晚上,他读书累了,伸了个懒腰,忽然发现对面墙上有个人影,啊!有鬼。但大学问家都是有定力的,他不惊慌,定睛一看,那不是隔壁读书的王二吗,怎么他的影象出现在对面墙上了,而且还是倒立的?“把他叫来问问。”墨子想。他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叫王二过来。
“王二,过来。”
“先生,什么事?”
学生推门进来,毕恭毕敬地立在面前。墨子朝前一看,影象没了,这下糟了,他不知道该向学生说什么,挥了挥手,让王二退下。谁知道王二刚过去,墙上的影象立即出现,而且还晃动了起来。“王二,过来。”
“先生,什么事?”
学生又推门这进来,毕恭毕敬地立在面前。墨子一看,影象又没了,这下心里窝火,自不必说,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发付学生了。但最后还是无奈的让学生过去。
奇怪的是,学生一进入隔壁房间,他的影象又在墙上晃动了起来。墨子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好奇与恐惧,把王二叫过来,将刚才发生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都讲了出来。谁知王二更为惊奇,他对墨子说“先生,不瞒您说,我早已看到我那边墙上有先生的影象,也是倒挂着的,只是一直不敢跟先生说。”墨子心中似有所悟,便与王二交谈起来,但好久也谈不出结果。
第二天,墨子召集了他所有的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但一连三天,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墨子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对大家说:“这个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了,但我们的后代比我们聪明,我们现在把这个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他们会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样,《墨经》中就有了让人冥想千年的记录。
这样引入,学生一下子就对光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光知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2 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物质性质,科学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 在学“甲烷”时教师可以用“东陵大盗”的故事:
1928年夏天,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孙殿英,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他要趁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机会开幕取宝,发笔横财,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挖掘和爆破,奉命开墓的官兵终于打开了慈禧墓,进入墓室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可刚把火柴一划,墓室就发生了爆炸,突然间卷起了一片火光,他们被炸得血肉横飞.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CH4)的气体创下的奇迹。
这样,甲烷的易燃性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生了根。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3、运用故事讨论问题,引起学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的中间环节,新授知识刚学完,可以插入与它有关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轻松一下,换换脑筋,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进行合作探究,深化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这一节,教师讲到 g= 9、8 牛/ 千克,这个数是个平均数,它的大小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有关。这时突然说讲个故事,学生立即来劲。故事讲的是一个卖鱼的商人,他到冰岛去贩了一船鱼去埃及卖,下船后一称,少了两吨鱼,他怀疑是船员偷了他的鱼。立即将船员告上了法庭,结果聪明的法官给出的结论是船员并没有偷鱼。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上到液体压强的规律时,讲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前,海滩上忽然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深海鱼,并且全鱼肚翻出,死相难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海啸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预兆。(得出的结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巧用故事,增强实验的趣味。
做实验也可与故事结合。学生一般都喜欢实验,但也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对于学生喜欢的实验,与故事结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一般的实验,用故事则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做托利拆利实验,先讲大气压发现及深入研究的科学史,再做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就明显集中了。把普通的实验取一个好听的名称,使学生与故事发生联想,也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我给起名叫“开封有个青天”,钠与水的反应我给起名叫“哪吒闹海”,非常形象生动,课堂效果确实很好。
5、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已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知识后,可以引用“化铁成铜”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加深理解和记忆。宋朝有一个商人惟利是图,用'点铁成铜'的方法骗人钱财,他把别人交来的铁器放在清水中,然后放入一些白色粉末,清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溶液只见溶液中的铁器慢慢地变成了紫红色的金器,请想一想,商人是利用什么进行骗人的(利用置换反应:CuSO4+Fe===FeSO4+Cu)“.又如:初中化学第三章”碳酸钙“这节课的主要内
容,可以运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复习巩固:”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据说洞内有一,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C02,原来此洞地处'咯斯特地区',属石灰岩溶洞,在地层深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受热分解出二氧化碳:CaCO3==CaO+CO2↑,CO2可溶于水,山洞中溶有CO2的水又与 CaC03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03)2 CaC03十H2O+CO2===Ca(HC03)
2当含有Ca(HC03)2的地下水溢出地面时,由于
受热,Ca(HC03)2又分解放出CO2:
Ca(HCO3)2===CaCO3↓十H2O+C02忄
因此,山洞里弥漫着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运用故事深化德育,增强德育效果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科学学科中有许多科学故事、科学典故,这些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深化德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牛顿第一定律》时,讲牛顿
坐在苹果树下发现苹果为什么都往地上掉呢?并且讲一些有关牛顿的故事;在学习九年级简单机械中《杠杆》一节内容时,可引用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怀,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腐,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例如: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我们社区有一户没有装潢的人家,晚上洗澡时,在卫生间里用生了一盆炭火,并把门窗关上便开始洗澡.一段时间后,他便感到有点难受,渐渐地支撑不住,他家里人见他半天不出来,便把门打开,只见他只有微弱的呼吸不会说话了,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不约而同地说:木炭燃烧消耗了房间内大部分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多了使人窒息.我便补充说不但有C02还有CO,CO是剧毒的.如果这个人能懂得基本的化学知识
就不至于险些丧生了.6.运用故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总是直接的评语,有的甚至很生硬。感性的,富于人情味的,催人上进的评价越来越成为现实的需要。故事用于评价正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它最大的好处是只可能指事,不会直接指向人。如学生最初做科学计算题,往往过程写不完全,如果一个个声色俱厉地骂过去,硬伤难免,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借助于故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选择的故事是《习惯问题》: 和尚的头总是亮光光,光光亮的,那是因为天天刮的结果。和尚入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剃头。有一个小和尚,他学剃头非常认真。开始,师傅要求他给冬瓜刮毛,他认认真真地刮,没几天,他就能将冬瓜毛刮得一根不剩。不过,他有一个习惯不太好,每次干完后总要得意地将剃刀往冬瓜上一插(配以动作)。
过了一段时间,师傅看他能将冬瓜刮得亮光光的,觉得可以给和尚剃头了。小和尚第一次给人剃头,非常投入,全神贯注,每一根毛发都刮得干干净净,头剃完了,他得意起来,随手将剃刀往前一插。(动作一出,学生大笑)
好倒霉的和尚啊!
很显然,没人愿意做那倒霉的和尚!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把科学故事应用于科学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能诱导学生对科学殿堂的深深向往.二、选择、编撰、讲述故事技巧。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学阶段是人智力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每个年级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就有区别,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对童话式的故事较有兴趣,而九年级的学生早已厌烦了小狗小猫,他们对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兴趣较浓,选择故事就要满足他们智力发展的特点。
1、要根据学习的具体要求。
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打个比喻,科学知识就象一道菜,故事就象佐料,下料一定要根据菜来定,目的是让菜的本味更能体现出来。
2、故事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对故事的基本要求,有趣的内容才能自然地抓住学生的心。如战争题材的故事学生就很喜欢,在讲《声音》时,我就援引过很多的战争,其中《谁帮了盟军的忙》最为学生喜爱,兹录于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
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
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
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
3、故事要有新颖性。
《新课标》要求科学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选用新颖的故事很能贯彻这一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时代的脉搏,能够从各种优秀期刊上选到合适的故事。例如高科技反恐、生物技术、太空探索等。下面这则《新型反恐武器》就非常典型:
“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
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
4、讲故事的语言要生动。
教师要比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去,要有激情,要绘声绘色地表现故事的情节,同时还要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必要时还要和学生一起表演,师生的情感随情节共同达到高潮。在语言的组织方面要多学学安徒生等讲故事的高手。
5、故事教学要能引起师生互动。
故事教学不是叙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适当设置互动环节。特别是自己编撰的故事,尤其要注意通过设置悬念要学生自猜、互猜,增加不确定性,最后再从扑朔迷离中走出来,这样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看看《范成大煮饭》:
宋朝有个著名的文学家范成大,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到峨眉山旅游。到了3700米的山顶,开始埋锅造饭。米饭煮了许久,捞起一看,还是半生不熟的。他再耐心地等,过几分钟就看看,不料看了多次,米饭还是半生不熟的。他觉得非常奇怪,与随行的人讨论起来,是火不猛?是米不好?还是水的问题?经过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水上,说这里的水太寒冷,是“万古冰雪之汁”。于是大家只得吃了一顿夹生饭。
饭后,他们一行转过了几个山坳,竟然发现这里有人家。他们觉得十分诧异,在这饭都烧烧不熟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居住?因此,他们带着浓重的好奇心去访问。当他们把疑问说给居民,居民笑着说:“你们一定是没有盖锅盖吧。”这一下范成大更懵了,难道我们大家原先的想法都错了,见识还是太浅陋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高空的气压远比近地面的要低得多,所以高原、高山上就有许多奇怪现象。如平地上水的温度到了100℃就沸腾烧开来。而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水的沸点只有95℃;到了海拔高度2200米,水在92.5℃就滚开;拉萨市的海拔高度为3645米,开水的温度是88.4℃;在更高的高山上,水温不到80℃也就沸腾了。与烧开水一样的是煮米饭,米饭煮了许久还是半生半熟的,所以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部队、机关等都用密封的高压锅烧饭。
6、故事要比较性地选择。
用于评价性的两个故事《写万》和《蚯蚓一家》,都能说明凡事不可过头。但我以为《蚯蚓一家》要好的多。《写万》大家熟悉,《蚯蚓一家》是个极普通的笑话,如下:
蚯蚓爸爸有一天觉得无聊,自己一刀两断便可以走棋了。蚯蚓妈妈一看,这办法行,于是两刀四段便可以搓麻将了。小蚯蚓一看,乖乖,我切成二十四段不是可以踢足球了吗。(惨!)
用这则笑话的好处是新颖,绝大多数同学不可能熟悉,同时也包含了蚯蚓能再生的科学知识。所以,同样是有趣的故事,还是要慎重选择,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故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案例力图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三大要素: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
案例教学与故事教学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甚至可以代替,但二者之间到底有一定的差异:
1、目的不同。案例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而故事教学的目的要宽泛的多,可以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是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是印证科学知识,可以作形象注解,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
2、内容不同。案例要求的必须是真实的情景和事例,可以有动人的情节,也可以没有;而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虚构的,必须有情节。
3、材料不同。案例的材料叙述或视频展示力求简洁,典型;而故事要求情节丰富,有趣,以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4、范围不同。案例只能紧扣科学知识,分析科学问题;而故事既可以紧扣科学知识,又可以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进行评价。
5、作用不同。案例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分析,提高学生能力,而故事的作用可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案例和故事是有差异的,是交叉关系。
四、关于故事教学的几点反思
1.人们大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凡是故事都是一个人讲的,其实故事不仅要讲,还要会演,甚至是让学生去猜故事,形成教学互动。如果一味地去讲故事,学生只要竖着两只耳朵去听,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灌输教育。
2.故事教学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故事教学万不可甩开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3、故事要服从课堂教学的需要,要从学好科学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去选择、编撰、讲述、分析故事。不能完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或追求课堂的热闹效应而讲故事,否则会造成油水分离或本末倒置。
4.故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需要,不是每节课都可实施,都要实施,天天用反而没有新意。
5.故事教学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知识,扩充知识储备量。做故事资料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积累的方法。只有知识储备量丰富了,故事的选材就越灵活,编写和应用也就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