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时间:2019-05-15 04: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第一篇: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主持人 主:(以下简称“主”)参与人 巢:(以下简称“巢”)程 洪(以下简称“程”)

第一节课

主:老师们,大家好!高中语文新课程远程研修已经进入了第五个专题。这个专题我们将围绕如何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这个话题来展开讨论,主要有五个方面。首先,我们来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巢: 课程标准强调要 通过广泛的应用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是考虑到,学习语文最终是为了用语文,当然也可以说是享受语文。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学语

文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当然不能光享受不实用,也就是工具性。对学生来讲,还是要在生活中工作中用语文,就不能局限在语文课堂上运用语文,到了其他地方就不会用。这是说不过去的。我们语文老师、语文课程不能推卸责任。有的学科老师,如数学、物理老师,还有一些地方的教育局长跟我谈,我们这里的学生其他学科成绩不好,根子还是在语文。一想道理也对。就拿大家关心的高考来说,有的人参加高考,数学题目题干要求有的是没看清楚,有的是看不懂,这就是语文的问题。可能有些是数学的知识和术语,有些是题目要求没看懂,但归根到底还是语文问题。这个责任光靠语文老师不够,各科老师都要关心这个问题,当然语文老师更要关心这个问题。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里有一个部分是 应用·拓展,目标要求第一句话就是:“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有一个专家对我说,很多人反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要求降低了。我说不对呀。这句话跟以前相比,不是低了,而是高了。1 首先,正确、熟练、有效这三个状语,不光是用,还要能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第二层意思,不光是语文课堂上,还要在其他生活、学习的领域中。比如在化学生物等学科中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也算是能熟练运用语言文字。在生活中熟练运用,涉及的面更广泛,在这个目标中,还提到“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学语文用语文过程中还可能产生一些的附带成果——我在用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这方面很有兴趣,我希望在这个领域发展。比如老师组织大家搞一些广告设计,尝试广告创意。学生发现自己有乐趣,这就是在语文应用中初步认识自己的潜能和爱好。

主: 这还是一个综合的效应。你刚才提到我们的新课程目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比较注意强化这方面的要求。

巢:是 这样的。另外拓展应用当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自己发展的新的道路。我们注重了跨领域的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范围,进行了广泛的语文学习的实践。这样,语文综合应用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不光是这个小圈子小范围。昨天我们在另一个专题谈到,各科老师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的视野你的能力很有局限性。一拓展就发现我们的天空那么广阔,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了。原来我们在各个领域都可以比试一下自己的身手。所以我想在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有着这样的意图。

程:可能老师们都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实际运用又不是一回事。比如老师也会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他也知道到生活中感悟积累一些东西,到了一定过程,语文知识能力才会成倍增长。在具体教学实际中就忽视了。我们有些语文老师上课时就这么说,学语文就是上好语文课。不像数学要做作业。语文可以不做题目,这实际上把语文狭隘化了。开阔视野也罢,跨领域学习也罢,学语文不是解决语文试卷中的问题。一个社会人需要交流需要交际,那么语文就是基本的交际工具,肯定要回到实践中去。简单讲,2 就是在生活实际中学语文,学了以后然后再回到生活实际中去。当然对我们学校教育来讲,这方面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怎么从生活中来?怎么回到生活中去?因为毕竟课堂教学是主体。比如今天春游,回家写一篇作文,这是实践课了,但也是表达个人情感,毕竟这方面太少。初中高中阶段开展一些研究性学习,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但总感觉操作难度还是比较大。一线教师还是有很多困惑。

主:困难确实存在。但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要有这种意识。不仅是课程标准写到了,两位教育前辈也非常强调这一点。顾黄初先生曾经明确说:“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相容。”刚才巢老师在解读这一块时也强调了这一点。还有刘国正先生说的这段话:“语文是社会的产物,语文能力的提高,是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的效果,毫无疑问,学校的语文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但还不够,还要把眼光放大,组织和动员社会的可能争取到的一切条件开展语文教育,才能真正奏效。”语文学习应打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

巢:我插一句。我们一些老师已经有了这样的意识了,但是做法还是打不开思路。我举一个例子,就是阅读。不是说走出校门去,我们组织的范围没有影响我们正常的教学秩序。我举两个小例子,一是读什么,语文老师家长要求学生规规矩矩地读,要读课内的东西,你读到了外面去就是闲书。当然读小说、读诗歌又是另外一种情况。还有一类,我看有些学生看的艺术类、工程类的书,这到底算是什么?其实他已跨出了这个领域。学生选择这一类的书看,这说明我们学生本身会看了以后对绘画雕塑产生了兴趣。某一领域的专著也好 , 科普读物也好,总有一个它自己的话语系统,你只有了解了这个话语系统,才能读进去,才能弄懂它的意思,甚至能讲述给别人听,这就是准确熟练 3 有效表达。北京一位数学专家跟我谈到,他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一些障碍,很多与语文基础有关。他想搞一门数学阅读课,想办法建设这样一门课程,我也很感兴趣。如果成果出来了,我们可以分享。你在数学领域可以建立一门选修课,那些数学选修课的内容,我们可以把它介绍给那些编语文教材的人。有些同学读数学没正确领会,理解没抓住要害,我们设计搞这样一个活动,在读数学的时候,让他们一读就能抓住要点。其实大家都在关注,就是帮助他理解弄懂。以往,我们学科间一直很隔膜,编语文书的老师一下子还没想到那么多。

程:可能大家都太关心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了,语 文老师就是看语文,没有把眼光放在广泛的学习中。知识也罢,情感也罢,各方面其实有迁移作用。数学家丘成桐谈到数学中的语文美,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请水墨画家画一些质子粒子的结构。不管哪个单学科的专家,其实他们的知识结构都是相通的。平时阅读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关注其他学科领域的东西。反过来对语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老师没有意识,或有了意识没有手段,还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还没有达到操作层面。说实在话,一线教师有很多压力,学校会给你压力,社会会给你压力。你不是语 文老师吗,干嘛做这些事?

主:很多家长会以为这是不务正业。

程:第二个方面,课改以后,有些人头脑发热,把语文无限扩大化,反正不是说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嘛。想说的东西全是语文,特别是一些经验介绍的,很多课都是这样,的的确确不是语文课。比如上《肖邦故园》一堂语文课,请一位音 乐老师弹钢琴,一节课下来我只知道这是 c 大调,其他的语文知识就不知道了。学科交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方向。选修课内,我跟美术老师讨论过,怎样让学生看了一幅画,有了感悟就能把它写出来。说明性怎么写,抒情类怎么写。实践中,可能课改中语文拓展就走了样。4 一方面承受很大压力,一方面想改以后,步子就乱了。我不是说他们迈大步,将来能迈多大,就迈多大。只是现在不能迈乱步。

巢:刚才提到第二个问题:“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会不会使语文课程变得 ‘不务正业’”?这个问题脱离了具体的教学行为便无法评价。有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看你怎么处理。有这些担心也很自然。有的人觉得这样做吃力不讨好。吃了自己的饭,种了人家的田。这种情况肯定有,很正常,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另外,他觉得难以评价,将来对付高考怎么办?我的力气花下去划得来划不来?也有些地方认识到这个问题,现在流行一个大语文观,扩大语文学习范围。他热情很高,搞得不好的话,负载的东西太多,量也很大。这样一来课的目标不清楚:要达到什么目的,还有,语文的目标是什么?有人想把语文跟绘画结合起来,可是语文的目标找来找去找不出来。所以这里头目标定位很重要。前些时候有的地方,热情高涨,形式上搞得热热闹闹。

主: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巢:内行人一看目标出了问题,目标有了偏移。再有的就是要拓宽范围,一提到实践活动,有人就想到过去的开门办学。动不动就把学生拉出去,又要花费很多时间。学校领导也害怕管理上出现问题。有些人以为拓展就一定要带着学生走出去,我觉得这只是一个途径,但不是一定要带出去才叫语文的拓展。可能这是一种误解。

程:我们语文教学内部也有这样的误解。我们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教师上《五人墓碑记》,就带着学生到虎丘去看了。教育系统也组织人拍摄,报纸上也登出来。这就是一个误导。我跟 那位老师开玩笑,按你这么说,今天我们讲《登泰山记》就得带学生去登泰山。明天我上《珠穆朗玛峰》,就还得带过去。是一个极大的误导,语文教师做得也太幸福了。这种活动体验课是对语文活动的一个误解,这堂课是情感体验,还是参观游览?活动体验,要有目标定位。我们这堂课,我到底干嘛?活动形式很多,分 5 小组调查,是不是一定要离开学校去搞?搞得轰轰烈烈?时间长了,学生也厌烦了。学生以为,演讲课就是教我们这个地方音调高一点,那个地方低一点,这个地方来点手势。这不是语文课,变成了形体表演课。那是上海戏剧学院要教的东西。

主:不管怎么做,我们的立脚点最终要回到语文上来。一种是到课外去,还有一种在课堂内,有些老师做得也很好。我记得 于漪老师教北朝民歌《木兰诗》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中 “东、西、南、北 ”有怎样的含义?它们与汉乐府《江南》中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中的 “东 ”“西 ”“南 ”“北 ”有什么不同?与徐渭题写在青藤书屋的对联 “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中的 “东 ”“西 ”“南 ”“北 ”有什么差异?与王实甫写在阳关的对联 “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 ”中的 “东 ”“西 ”“南 ”“北 ”又有什么差别?那么我想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就已经考虑到知识的拓展,考虑到语文与实际的应用。把课堂教学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了。

巢:是这样的,刚才的举例很有说服力。在课堂上与古人的对联联系起来。坐在课堂里,学生的大脑就已经拓展了空间,这么一来拓展了这个空间。现在条件好了,在虚拟的空间更容易开展这种活动,实现起来更容易。我也不是一定反对把学生拉出去,必要的时候身临其境去体验一下,有的学校暑假带着学生走出去,所谓的 文化苦旅,就很有意义。

主:你说拉出去,我倒想起上海市 建平中学 搞的 万里长江壮游活动。前后半个月的实践,一个年级几百个学生坐大游轮,从长江口到重庆,历时半个月,白天游览景点,“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进行社会考察;晚上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和专题研究,“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因为设计周密,落脚点还是落在语文。所以学生在“览山川之秀”中来“阅人文之本”,“悟人情之美”。所以,这事 不能一概而论,活动就一定不好。

走向社会充分实践,也是一种做法。但 课堂上关注也很重要。

程:边走边看可能很好。老师就得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讲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时,告诉他很多背景资料,就是要给他拓展一个空间。对美国历史那个阶段的了解,其实也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对相关时期的其他人物、文化思潮都有一个探知的欲望。我的意思是,要把我们的课堂放到社会生活大课堂中去。

主:在这样的拓展阅读中,学生感受着有色人种在那个时代艰难的处境,社会歧视给人带来的巨大不平等,也进一步感受到社会尖锐矛盾中马丁流露的对改变现状的强烈要求。其实我们课堂上还是有很多事情可做。

程:上《我有一个梦想》,我让同学听英语原声,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表述法。我们通过英语的学习,同样可以提高我们中文的表达水平。这其实也是跨领域学习,当然不是每节课都上成这样。用好我们的课堂,还是可以拓展很多内容的。拓展语文活动,一是要看有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二是看有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三是看有没有这样的需要。

主:老师一定要开阔视野,一个视野开阔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得心应手,可以左右逢源。如果自己也搞不清,如果自己也弄不明白在这方面可不可以拓展,那就很困难了。刚才我们讨论了 第二个问题“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会不会使语文课程变得 ‘不务正业’”。

巢:会不会不务正业?抓住目标就不会,抓不住目标也可能会,所以要提醒大家。程:可能会,我觉得还是观念问题。只是关心形式,忽视了语文素养、情感世界观的提高。追求形式主义才造成的。

主:我们看看 应该怎样引导学生投入 广泛的语文应用实践? 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巢:我们确实要关注跨领域学习,但是基本目标必须立足于语文。我不是说不能为 7 他人做嫁衣,但是自己的田荒了,还是一个不务正业。数学老师搞一些数学阅读,也可能为语文打工,所有老师都要跨领域,但都必须立足于本学科上。第二选题要恰当,有些题目很可能就跑到外面去。特别是开始阶段,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教材编写者要有这方面的意识,要让现在老师容易操作,也知道结果,可是后来走偏了。刚开始有意识研究一下选题,等慢慢熟练了就不需要有意而为。等以后不要有意识去做,就可信手拈来。他在选题上考虑解决实际问题,一个是能解决实际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假问题。在实践中形成应对的能力,是个动态问题。从学生那头看,要注意学生的兴趣、需求,学生才有热情去做。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老师本人有什么优势,如果离老师兴趣距离很远,做起来很痛苦,那就不行。把马丁 · 路德 · 金《我有一个梦想》翻译成英文,如果老师英语基础好,那跨领域学习太容易了。语文老师把英语课本拿来,把课文翻译成中文,我估计现在英语老师不干这个事。现在翻译界的情况——我说这话对翻译工作者好像不恭敬,他翻译出的东西看不下去,他们跟几十年前的老翻译家的语文功底就不好比。语文老师你可以指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来处理翻译,效果更好。开始,学生翻译很不流畅,经老师一调整,觉得很有意思,原来翻译也不是很难的事。也可尝试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再尝试翻译一篇英文。经过几次指点,学生觉得也不是很难的事。把语文中的文言文短文翻译成英语,“然也”就是“ yes” 嘛。

程:我教一个高中双语班时,看到一本唐诗英译本,我教学生读,让学生看,读完以后自己感悟。有些网友很有才,把英语流行歌曲翻译成中文古诗词形式,韵很美,也很有意境。语文功底好,翻译出来就不一样。跟学生进行这样的交流。有些中文译本跟英语原文不一样,英语比中文表述更有力。我觉得方言也是这个意思,可作拓展。文言文的“奈何”,就是吴方言苏州话里的“那哈”,很有趣。方言中的优势,老师也可利用,根据学生条件、学校条件、地理条件,可做的事还很多。以前把一篇说明文介绍的操作 8 过程弄得很懂,最终这篇文章怎么去表现物象这个语文知识没掌握怎么去把握。第一个意识问题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还是回到目标到底是什么。同样学习《景泰蓝制作》,完了再回到实践中,再去叫他介绍一个东西,让他知道原来是这么做的。这是一个回到实践的过程。学生将来要作一个产品说明,将来做文案,都会要用到。我不是说我们就是直接教这个东西,而是说当我们有这样的素材时就要尽可能把它用好。

巢: 一方面注意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会情绪高涨。另一方面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弱点。刚才那个老师可能外语基础比较好,他可能做得比较好。假如教师对音乐感兴趣,他也可把这课上得有声有色。

程:我们做《贝多芬传》阅读的时候,老师如果对音乐很感兴趣,他会把这篇文章理解得更深,感悟得更透。有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才能,也可以应用起来。

巢:语文课上,我们搞一个贝多芬的音乐来听一遍,大家讨论,然后写一篇文章。音乐课上,也可跟音 乐老师沟通,让学生带着语文任务去上音乐课。让音乐课等其他课程为我们语文服务。

程:这不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吗?

主:或者作为我们这节语文课的基础或延续,一定要关注学生兴趣。巢:一定要密切关注实际效果,否则这事做不长。

主:我曾经看到一个 “水之韵”这样的主题活动。首先确定的一个主题,人类进入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语文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语文教师应顺应形势,引导学生以多元的、开放的眼光进行阅读,让他们在阅读中经历文化的洗礼,铸炼人格,产生智慧。这是他确定的一个主题。另外一个主题,奔腾长江、咆哮黄河、浩瀚洞庭、曲池碧波、9 山间清流、月下小溪、陡崖瀑布……无不浸润着诗人文士的情怀。通过本次主题阅读,帮助学生从一个方面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祖**亲河流的现状,增强忧患意识,培养责任感。基于这样的主题,定了三个方面的活动目标。这样的一次活动,目标是明确的,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在语文上,这样做又改变了过去满堂灌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体验、去感受,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也得到了提升,他们体会着水文化所带来的精神财富,情感受到了熏陶,思想获得了启迪,境界得到了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收获是多方面的。

巢:他把阅读讨论写作活动综合在一起,阅读的不是单独一篇,内容上也有综合:有古代、现代;有抒情文、应用文; 应用对老师对学生是一种考验,这里头需要综合运用。

程:这里涉及很多方面,不仅是基础知识,还有学习方法的问题,自我组织能力。还有老师和同学互动,要求比较高。不仅仅是我对于课程的热情,还有知识结构的问题。要看自己的驾驭能力,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否则,看似热闹,没有效果。

主: 这节课主要讨论了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来学习语文的意义和方法等。确实,语文学习要走出学校小天地,走向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明确目标,突出语文因素,让学生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并内化为语文素质。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

主持人 主:(以下简称“主”)参与人 巢:(以下简称“巢”)

程 洪(以下简称“程”)

第二节课

主:老师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意义和方法等等。这节课继续讨论两个问题:如何使学生在应用实践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如何使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

巢: 上节课部分涉及到这个问题,其实好多问题是关联的,讨论时无法分得开。多方面因素注重应用,注重实际效果、语文能力。初步有一个增强运用语文的意识,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在什么场合都有可能用上语文。如果开展这方面的活动,效率高不高,首先在 于老师学生的意识是不是增强了。

主: 学习鲁迅作品,许多老师都喜欢把学生带到鲁迅博物馆。参观一次就出来了,可他又不知道目的是什么,我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还有的老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到浙江的绍兴,一定要去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去感受。但 没有感受鲁迅笔下的那个儿童时代,有些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什么效果。

巢: 没有感受到鲁迅儿童时光,三味书房屋去过了,咸亨酒店也到过了。其实许多情景可以通过联想,不必,也不可能事事都身临其境。而且现在的咸亨酒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其实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经验联想出来。我们要追求效果,要考虑到自己的目标,增强拓宽应用意识,要时时拥有清醒头脑,注意追求效果。否则,这么几次一折腾,学生没兴趣,觉得只是玩玩而已,最多想到的是茴香豆,喝绍兴酒而已。至少我们要考虑到我们教学的效果,自己事先要有个效果的估计,目标要清楚,要定好计划。拓宽学习的范围,不是说一定非要走一趟大观园,有很多的办法可以把这个问题拓宽了的,这个可能意义更强。首先你要确立一个目标——语文目标,然后要清楚要分哪几步 程序,一步一步来实现目标。要确定目标,11 我们语文学习要拓宽范围,进行广泛应用实践,要实践的还是语文问题。其他领域的学习,是语文进入另一领域学习的载体。最后我们还是要在语文上有所收获。

程:我有几个想法,第一是立足语文课堂,能不出去就解决的问题,就不出去,同样可以往外拓展。第二个,如果有条件,我们带学生到语言材料活动的现场,也可以。但是,要知道是干吗去,要有一个活动设计,不是跟旅行团走一遍。白天参观游览,晚上睡觉打牌。第三,我们对于实践活动千万不能狭隘化,不是说组织一个活动才叫实践,学生也有个体的实践,他生活中间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其实很多。跟长辈交流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发现报章上面的病字病句,自己阅读本学科也好、其他媒体的东西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实践。不要盲目化,非得组织个什么东西才是活动。第四,真的组织的时候,语文的效果在哪里,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不是单纯为了完成计划。至于效果问题,第一方面语言知识,实际的东西,在这个实践中间有了提高;第二学生也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第三可能跟学习关系不大,学生在组织时团结合作的能力的提高;第四,学生在过程中自己觉得有用了,不是用考试试卷上的分数来衡量,我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对于外面的世界,外面的生活,我自己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对我个人的成长还是有一定的收获,一下子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那么一二三四这样排下来,可能我们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能达到这样一个目标,就要基于不同的活动,明确这次活动的侧重点。成长有收获,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能达到每一个目标。活动不能随意,活动要有效果,能够做到单一方面的提高就很好,不要面面俱到。效果可能是无形的,不是非要达到一个什么马上看得见的效果。

巢: 在实践中,刚开始时候触角能够多方面去展开,去尝试,过一段时间等成熟了,进行系统的完整的构思。有的活动可以小一点,有些可以大一点。以前我 12 曾做过尝试,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设计试卷,我用了一个数学智力测验题。不是很深的数学题,但要动脑筋。当时有过犹豫,会不会把学生带到智力难题中去。有一次,我在家里,不露声色地说了这一道题。很快家里人就做出了答案。如果他们觉得难,在试卷里我可以把答案告诉他。题目大致是这样,有三个瓶子,一个可装八斤油,一个可装五斤,一个可装三斤,八斤的瓶装满,要求就用这三个瓶子分出两个瓶子各四斤。最后,我要求把过程写出来,其实是叫他写一篇说明文,最后看他文章写得怎么样。事后好多同学说,这个试卷我做得不好,但我认为这样的题目有利于提高我们学习语文的能力。如果把它作为教学目标,我们就是要他能把说明文写好。为了追求效果好,我们开始不要把步子放很大,慢慢来,由小的组成大的活动。

程: 其他领域内容作为一个引子,把那道考试题如果做成教学内容,不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最终是解决一个语文问题。俞孔坚写的一篇散文《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写工业旧厂房的改造,厦门造船厂旧厂房改造成滨江乐园。它其实是以文学家的视野,而且很关注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的角度写的一篇散文。很多老师自己不是很了解,做了很多案头工作,可能这一堂课就变成环境改造或者是建筑学之类的课,找很多张上海北京老厂房改造后的照片,但最终不是一堂语文课。可 能老师会说:我激发了学生在这方面的兴趣呀,但那不是这堂语文课所能达到的目标。这节课最主要的收获是什么?其他学科知识只是一个载体,进入,然后从事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活动。

主: 像我们教材之中这样的文章,我们的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确实要注意,还是要突出语文的因素,否则这节课就没有语文的味道。

程: 老师一方面上这样的课可能自己也觉得很为难,没有这样一种知识结构,13 没能力去上,其实刚开始他这样理解就已经把课误解了,他觉得是专业领域的课。

巢: 前几年的一个初中例子,那时候大家都在探索怎样综合地学习。茅以升的文章《中国的石拱桥》,教材里面要求引导拓宽学习,有的老师就设计学习专题——“桥”。老师就讲各种各样的桥,桥的历史,桥的结构,桥的文化,桥的科学技术,这样一堂课,第一,不是一节两节课可以讲清楚的,第二,到后来这不是语文老师能驾驭得了的。

主: 我们学 这样的文章,不是 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就抓住其中某一个内容无限的深挖,而是知道这篇文章是怎样来写的,这才是语文要达成的教学的目标。

巢: 你如果说要拓展《中国的石拱桥》,你后面开展一个活动,是不是可以在语言,文字,写作等等方面有个考究,还是要有个限度。否则的话,和桥相关的都拉进来,那就没完没了了。

程: 我们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既要功利,又要非功利。既要功利,当然不能跟学生讲学这个东西是有用的,你能拿分数的,这样肯定不行。又要非功利,只要有一定的扩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都是可以的。但量是多少,度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主: 讲到底还是一个效率问题。巢老师谈的智力测验题,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我看到台湾有一道测试国学能力的题目:“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单就文字意义,寻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则最不恰当的组合是:

A、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行动”。

C、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D、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 “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

我觉得这样的题目就特别强调学生在实践来运用语文。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一个是广告的概念;一个是历史知识,庄子的特点是什么,还有他们的思想,为什么把庄子跟自然联系在一起。题目虽小,考察的范围却很广泛。

程:从考试角度,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不是要你死记硬背。

巢:作为一道选择题,难度系数很高的。不是很大的题目。分数分布要有一个梯度。打破这样一种习惯,一下子拿到我们这里不适合。毕竟他们读的古代的东西比较多。

程:学语文不是学语文书,写作文不是写 800字,而是表现对社会的认识,有没有观察社会,思考社会。然后才能呈现在你那 800字上面。课堂学习可能是一篇文章的技法,但是课外的实践需要你在生活中处处去观察思考,再反过来解决问题。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有这个意识。课堂教学解决什么语文操作的问题,课外的实践是不是活动了,就是实践。比如有些一个社会现象,我们自己组织小组辩论,其中进行了思考,也应该是实践活动。不是离开课堂,才是实践活动。

巢:湖北有一个学校,学生没条件看书,要解决课外阅读问题。有个老师动了脑筋,他把自己家的电视机搬到学校。让学生 每天早晨收看电视,就看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些谈的都是社会热点问题,用这种方式把 语文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了。之前学生写作文 没话题可谈,也没这方面的素材,学生没东西可写。经常用这样的方式 讨论,每次 用几分钟讨论节目里的内容,有些跟节目里的观念相同,也可能有不同想法。这样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了,虽然没走出山村,这样学生的思想走出了山村,把语文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了。

程:很多选修课,可以更多的跳出文本。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新闻采访,设计一 15 些采访计划。“当代语言生活”这门课,可以组织学生研究新词语的发展,这些新词语到底要不要收入词典。这种选修的开展,走到课外的可能性大一些。学校兴趣小组也可以找一些社会热点的东西去做。还有研究性学习,走出去,走进来,不要拘泥于一种形式。有些讨论课上,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走到不知哪里去,课内问题没解决好,课外又不知跑到哪里去。

主:我想再举一个例子,苏轼的《前赤壁赋》。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把握苏轼作品中所体现儒释道合一的哲学思想,因为苏轼对世界的直观把握,对宇宙万物的观点,无不体现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中最有特色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理想。一个老师 让同学们以文本为依据去寻根溯源,追溯苏轼的哲学思想与对生命的感悟。先让同学自己质疑,在讨论了“第四段以水和月为喻谈论变与不变的道理,其中到底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苏子看待宇宙和世界的看法与‘客’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之后,老师还引导大家思考:当一个人执着于一种信念,但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时,其结局会是什么?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往往有两种方式。一是像苏轼一样,用另一种人生理念去解脱自己,还有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回顾历史,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哪些文人采取了结束生命的方式?有同学说到古代的屈原、近代的王国维、当代的海子。也有同学说到国外,茨威格,海明威,都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对人生终结的宣告。教师引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屈原自杀迫使中国诗人想到出路何在的问题。陷入类似的政治失意困境的灵魂经过艰难的摸索和辨认,重新确立了精神方向,找到了一条充满逸情的出路——逍遥。从儒家的现世承担到道家的逍遥于世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也许,儒道互补是比王道统治秘术更大的秘密,屈原不懂更大的秘密,只有死路一条。苏轼显然属于深谙这个秘密的人,不得志时懂得如何心安理得,怡然自 16 适,既不会提出‘天问’,也不会自杀。道家信念给君子带来新生,君子再不会因思无所依而自杀。”引这段话,老师是为了强调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中西方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灵魂的救赎,比如陶渊明、王维、李白、曹雪芹,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道德逍遥的精神;再比如,但丁、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艾略特、卡夫卡,在他们的身上则体现了神性拯救的精神。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文学家用生命的价值去实现灵魂的自我救赎呢?当时听这节课有很多思考。

巢:这个案例,让我想到语文的拓展与应用的问题。刚才的例子是独立的,可能是专门为学生拓展应用设计的。像这样的一个拓展,更容易开展实施。许多问题联系起来。在课内阅读,跟现实当中的某一方面联系起来,跟哲学思考联系起来,对人生生命价值的探索。有那么一点时间,顺手牵羊延伸出去,我们语文教师更加容易做到。我又联想到一个例子。一个老师讲一篇初中课文《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先组织学生弄懂课文大意。读下来,提出怎样很好地理解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发言非常热烈。学生理解得很不错,老师就很放心了。这个时候,老师作进一步延伸,问周处是不是英雄?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我们一下子看出老师目标想引导学生怎么全面地历史地看待作品中的人物。教学进度完成了,老师就可以适时拓展。当时我在想,这堂课上得很好,如果这堂课还有三分钟时间,可以进一步延伸拓展:在那个时代,周处打死老虎被人看成英雄,今天算不算?请大家思考。再可以提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不要求回答,可以课后再聊:现在保护野生动物意识很强,可是在野生保护动物区,很多野兽跑到村子里,伤害了人畜。那里的老百姓发出这样的呼声,我们保护了野生动物,谁来保护我们?这就是我们法律上还有空缺。在东北,猎人把猎枪交了,结果被熊咬伤了,终身残废。我们却没法解决补偿被熊咬伤 17 的猎人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回避不了的。让学生去思考,课外去思考。

主:力求在语文的本位基础上去追求效率的最大化。

程:假如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关于生死,关于命运、苦难,还有野生动物保护,老师就该刹车了。我看要有一个度,我也在思考,语文课堂上我们到底可以野到哪里,有时候野到回不来了。

巢:如果课堂花很多时间讨论动物保护问题,那可能偏离目标。最后的时间,我们抛出一个问题,你有兴趣你来讨论,这是学生从中得益的事,给他终身发展带来效益。关注语文教育的效应,很可能学生将来对法律有兴趣,将来研究立法问题,这就是附带效益。这个度我们要把握好,不在课堂上做过多的研究。

程:我们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角度,这是一个目标。我在激发你的兴趣和能力,为你提供一个目标。长期的熏陶,学生可能会自主思考一些社会问题。它不一定是直接的思考,可能是迁移性的。学生可以另外思考,达到这个效果,我看就够了。

巢: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不是我们这堂课的主要目标,不是我语文课本身的目标,我只是发挥一下,在语文学习的时候就可生发出许多问题,有兴趣的让他深入研究。没准学生在某个问题有一点启发,学生将来成为专家。当年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在初一的时候听了清 华大学老师讲“哥德巴赫猜想”,这虽然距离初中内容很远。但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最终成为了不起的数学家。语文课上,这种讨论不要占据课堂时间太多。课后我们有时间有兴趣再讨论。

程: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去。让学生自己去关注去思考。比如生死问题,关于生命苦难,社会自杀率越来越高。帮助学生在课外去思考,比在课堂上讨论效果更好。就是在这课堂也争不出什么结果来。

主:这里有一个把握一个度的问题。

巢:在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提出来不是本堂课的主要目标。有一个度,这个度可能在模糊地带。从这个角度看可能越界,从另一角度,可能不出界,正好是模糊地带。这个时候,我们还是适可而止。顺手一挥,可能就把这个带进来了,可能给学生带来的好处更多

主:任何事情都不要走极端,如果仅仅拘泥于从语文文字到语言文字,那不是语文教学的追求。但是如果抓住一点无限生发,抓住只言片语无限展开,那也不是语文教师的追求。所 以说我们在广泛的实践当中要学习语文,刚才大家都谈了一个是必须要立足于语文,但是反过来说又不能仅仅拘泥于语文,它还是要联系经济,文化,社会,艺术各个方面,所以我觉得也不是说它只是达成某一项能力的提高,它还是培养一种综合的人文素养和一种综合的素质,或者更明确地说,它不仅仅是追求一种质疑的目标,还是追求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他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各个方面的培养。所以其实刚才讨论的已经涉及到第 5个问题:怎样才能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这节课,主要谈两个问题,上节课主要谈三个问题。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积累靠应用,积累与应用要有效结合起来。要想真正掌握语言文字,一定要对文字有所理解。而这种理解,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不断的运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深化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把把语文学习范围扩大到其他领域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目标的实现。拓展应用实践,不仅是课外活动的事情,课内也完全可以有所作为。课外的拓展应用,要开展语文活动,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要有明确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程序,创设好合适的情境。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仅是在课堂言说的过程中形成的,或许还是学生在充分的践行中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谈到这里,老师们,再见!

第二篇:在学习实践中的收获

在学习实践中的收获

——第三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

作者:第三十四„文章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员部点击数:394更新时间:2008-12-26

一、党性修养得到不断提升

1、第三十四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的学员切实做到了三个转变。47名学员来自全省各地各条战线,处于领导岗位,担负着一定的工作责任,自到校接受入学教育以后,均自觉地实现了由工作到学习,由干部到学员,由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的转变,充分认识到本阶段认真搞好学习就是出色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主动安排好手中的工作,端正学习态度,适应新的环境,安安心心投身到繁重的学习活动中去。

2、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制度规定。学校的纪律、制度规定是完成学习任务的保证。我们无论是上课讨论,还是外出考察,均做到遵章守纪,令行禁止;在生活上严于律己,不越规矩;整个学习期间没有无故缺旷,坚持有事请假,特别是在体力消耗较大的军训和校运会上,更是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业。

3、参加各项活动,开展勤政廉洁教育。集体开展军训既增强了团队意识和时间观念,又磨炼了意志和锻炼了身体,学员们受益匪浅;我班学员在校运会拔河比赛中,更是不惧强手,历败不乱,在与处长班遭遇战中,经创纪录的五局对决,反以一负两平两胜取胜,为获得冠军淘汰了强劲对手,虽然参赛队员手被拉伤,啦啦队员嗓子嘶哑,但集体荣誉感得以彰显,坚忍不拔的精神得以确立;同时积极开展勤政廉洁教育活动,集中收看警示教育专题片,按时举行了支委会议、学员党性分析等,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同时净化思想,净化灵魂,净化行为。

4、心系灾区,踊跃捐助。全班同学参加了党校六枝扶贫点捐助活动,并派代表带着4800元捐款慰问了被帮扶对象;“5.12"汶川大地震后,学员们热切关注,讨论激烈,踊跃捐款,全班自愿捐款9000元,列各班之首,同学们除参加党校开展的对四川灾区的捐助外,还在单位参与捐款活动,上交支持灾区的特殊党费,充分展现了党员的职责和公民的良知,也进一步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学习士

气。

二、理论知识得以丰富

1、十七大精神的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国家在二0二0年时期的目标,树立了科学发展观作全面的指导思想,确立了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发展理念,明确了社会事业将作为建设重点,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省的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宏伟目标,规划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发展阶段、任务、目标和措施,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党校为加深学员的理解,还举办了以《学习十七大精神,实现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性跨越》为主题的讲演活动。

2、授课教师的传道。教师都是本专题的专家,对某一方面的研究系统而深入,同时还占有大量信息,上课准备充分,态度谦逊,举止优雅,不仅使学员系统地提升了理论知识,例如对十七大专题授课,党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讲解等,还充分调动学员的分析探讨能力,激发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深层研究,以及全方位讲授了宏观经济、现代管理、依法行政等综合知识,丰富补充和更新了知识面,充实了学员的理论功底,为下步工作打下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3、外请报告的收获。学员参加了全部由国家部委、省内外学者、有关领导主讲的专题讲座,普遍感到精彩纷呈,深受感染。如中央党校的王长江教授《关于十七大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董关鹏教授《如何面对媒体与公众》,国资委邵力主任《加强监管,推进改革》,王富玉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等等,开拓了学员视野,引起大家共鸣。

4、考察,研讨的体会。本班省内考察主要对贵阳建设规划、城市污染治理、山水黔城小区建设管理、荔波旅游产业发展等几个项目进行考察参观,省外考察按党校统一安排进行,集中考察了上海大众,隆力奇、雅戈尔企业,华西村蒋巷村的新农村建设,义乌小商品批发城,参观了新加坡工业园区,在昆山听取了《招商工作成就及做法》、《昆山发展模式》两个专题授课等,学员们还进行了专题讨论,围绕发达地区的途径和成就,如何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发展自身而各抒已见,建言献策,并上交了考察报告,三、眼界视野得到深层开拓

1、国际国内形势研判。通过相关专题讲授,学员们加深了对全球政治、军事格局变化的认识,了解了美国次贷危机、石油和浪食价格暴涨、股市动荡对世

界经济的深层影响,讨论了台海局势、国内供求、自然灾害、奥运举办等等综合因素对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深刻地树立了全球化意识。

2、爹现贵州历史性跨越的战略思考。通过对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和学员研讨,深化了对“两欠”的省情认识,进一步树立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置于全省发展、全球产业化布局分工的大环境下去思考、去研究,明晰了围绕生态环境、民族风俗作为贵州的两大特色,从而突出抓好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旅游以及资源型开发利用产业等的战略发展重点。

3、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十分明确,但发展的途径必须科学,那就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也必经清楚,那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GDP不能统治一切,和谐社会才是科学发展的目的,也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建立。

4、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机关,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重点支持合作医疗,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十分关注人饮安全,积极推进城乡就业,全力保障社会民生。这既是修正过去的发展观念,弥补以前的工作不足,也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的前提,更是改革成果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的本质回归。

四、师生情谊得到全面发展

1、尊敬师长、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全班学员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好笔记,讨论时积极发言,课外也全面服从学校安排,这既是对校规校纪的遵从,更是对知识、对劳动的敬仰。

2、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党校教育比较普通国民教育有自身的优势,其学员来自全省各条战线,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学校开展的互动式教学,为学员介绍基层经验、发表心得体会、展观个人风采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采集信息、吸纳观点,从而完善课程内容。

3、同学情深、互帮互学、推进工作。中青班的学制较长,又是全脱产,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岗位的学员们提供了相互结识、相互了解、相互交融的独特空间,每一个人都是从繁杂的工作岗位脱身出

来,身心得以放松,交流更加顺畅,紧张的军训、井然的课堂、热烈的讨论、精彩的考察,无不时刻加深着同学们的友谊,而良好的学员关系必然会为今后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激励着每个学员的健康成长

第三篇: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

[摘 要]正确的阅读理解取决于对语篇的整体层次的理解,在公共英语教学中应坚持整体语言教学,在整体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背景介绍、巧用信息、语篇分析等方面来探索,整体语言教学都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整体语言;语篇;阅读理解;整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2)01-0109-02 所谓整体语言教学中的“整体”是指教学中要把语言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学生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技能”。戴炜华教授在理解和介绍整体语言教学时,反复强调,它不同于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整体语言是语言教学中的一种教育哲理[1]。我们姑且不去预测它将来是否会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法,毕竟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语言教师已经将它用于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语文教学界的“学习语文论”的创立者洪镇涛先生也提出“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他指出,现在学校盛行的脱离语境的拆成零部件式的字-词-句-段-篇的“科学训练”,恰恰是不科学的。他还提出,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应该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完整语言。

整体语言哲理在阅读教学方面强调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填充式地直接讲解,或让学生被动地重复课文中或教师讲解中已经提出的信息。这正符合我们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文整体教学,就是把一篇课文作为整体来教,保持其内容的连贯性、趣味性和逻辑性。专科英语作为公共课,课时少,许多学校不单设泛读课,这就要求教师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特别是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孤立地教授某些词汇和语句、单纯地分析语法、逐词逐句地将课文从头至尾讲解一遍就算完成任务,要结合对课文大意、结构安排、写作风格、作者态度和时代背景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语言思维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共英语教学真正走出误区。

一、背景介绍,整体导入

学习是一个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并建立前后联系的反复认知过程。人的知觉在感知现象时,首先感知的是现象的整体,然后才是构建该现象整体的诸要素。因而,在课文教学中,应有效地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三步教学模式。背景知识的整体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不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该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特点、思维方法、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等。只有知道耶稣基督诞生的故事,才能透彻地理解shepherd,sin,lamb等词汇在一些上下文中的比喻意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以便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的准确率。

教师针对背景材料或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文导入。采用直接介绍或讨论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利用背景知识和自己原有的知识构建意义。对那些语言比较简单,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题材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文章,采取讨论式比较适宜。这种介绍方式不仅巧妙地介绍了背景,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热情。如《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Stress”一课。导入课文时,可以通过讨论下面几个问题来完成:1.Doyouthinkstressisanormalpartinourlives?2.Listwhatgivesyoustress.3.Isstressalwaysabadthing?Whyorwhynot?4.Howdoyoudealwithstress?要求学生两两讨论或小组讨论。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针对性以及语言组织技巧,使学生逐步达到快速切中要点。结合本册的“主题句”的阅读技巧,让学生运用“主题句+支持句”的技巧回答上述问题。这样不仅巧妙地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篇章布局和写作技巧,而且,通过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了使部分和整体相统一,教师可采取连问式。学生耳听、手写、口答、组织语句。教师辅导讲解,过渡、连句成段,使每个学生都必须“跳摘果实”,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巧用信息,整体把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阅读活动主要是为了扩大认知范围、拓展思维领域、积累语言经验,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语文熏陶中获得一定的语文感悟能力。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信息传递、接受、加工、输出、反馈的完整过程。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获取信息的实用性阅读。从课文中获取信息、提取意义是阅读的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在《实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文前有pre-eradingtask,文中有while-readingtask,文后有after-readingrask,这些都为学生准确理解课文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从任务教学法的理解题中,学生就能揣摩出文章的大概主题,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整体把握课文。教师应指导学生准确、快速地提取主干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调取相关信息,加以合理地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指导点段落,划出主题句、中心句、关键词,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增强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语境中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关键语句和段落的理解,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义,让学生意识到语义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定位。教师应按语篇的要求重新确定词汇、语法的学习重点,也就是从语用原则出发,对知识进行重组,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指导学生从把握整体去理解局部,帮助他们理清全文的思路、概括作者所述观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英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语篇分析,强化教学效果。传统的英语教学着重分析句法结构,常进行解剖式的分析,单位越分越小,教师力求面面俱到,文章分析完后,问学生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回答往往不尽如意,因为这种教法往往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章不论长短,都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词句自然衔接,语义连贯。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注意向学生传授语篇衔接手段,比如,介绍Halliday/Hasan提出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阐述观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能指导他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作中,注意做到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课文教学的最后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环节是“commentsonthetext(课文评述)”。在英语专业教材中,如华东师大编写的本科英专教材《英语》,很重视这一环节。公共英语教材中却没有这一环节,但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的习惯,使学生对不同文体文章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以强化学习效果。

《实用英语》的课文多为科技说明文,学习要点是提要勾玄。“提要”应偏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念;“勾玄”应在理解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内涵。要求学生指出重点或剖析难点和概括内容,以达到真正增强学生分析、判断、概括、推进能力;对于议论文,要求学生辨析文章的主题句,找出围绕主题句所展开的论点、论证,确切地把握逻辑的展开线索,通过推理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找出该篇记叙文的六大要素,然后再共同讨论和分析内容。通过阅读各种文章,加深和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等问题的自我思考,引导学生在评论时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不可由教师替学生思考与解答,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使学生课堂上形成的各种能力向课外迁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留三分钟时间讨论。让学生谈谈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收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复述课文的主题句、提纲,有的甚至可以侃侃而谈。这样的讨论每天只用两三分钟,要求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整体语言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而且要不断地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展开讨论,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参 考 文 献] [1]戴炜华.关于整体语言教学[J].外语界,2001,(1).[2]洪镇涛,在“完整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2000,(6).

第四篇:在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实践中,举例您如何的运用初中“体操—技巧”教法、学法的案例

体操技巧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锻炼身体且必须经常练习的体育活动,体操技巧教学却是枯燥乏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的苦。用时长,收效差。针对以往经验教训,我有了几点新思路。

1、看教学视频,调动学生积极性。

以前都是教师先示范讲解,学生再练习,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一遍一遍的练习,学生早失去了兴趣。于是这次我先让学生观看教学片,当学生看到教学片中整齐有力的动作时,掌声立刻响了起来,显然学生来了兴趣。我说:“看人家做的好,不知你们怎么样?这套操可比以前的难,协调性,灵活性,记忆力一样都不能少。”“没问题。”“老师,要不要我给你做一节,我记下了一节。”有的学生按耐不住,已经跃跃欲试。我却说:“光会做几节不算什么,想证明你们的实力,以后的体育课上自见分晓。”下课后,体育委员就来借教学片了,说是同学们想回家自己练习。学生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了起来。

2、合作学习,组长责任制。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经常采用以优带差的教学法,收效很好。一次的广播操教学,在教师示范讲解后我也采用了此教法。所不同的是学生自愿分组,协调性较差的学生分到各组,由组长负责。最后比赛,练习效果较差的组接受惩罚。教师则巡回指导,看到多数学生共同犯的错误就立即集合纠正。并要及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积极练习。遇到较难的动作,由练得好的学生示范讲体会。这样练习的结果真的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互相比,互相评,互相学。更加关键的是学生在教练的过程中充分动了脑,记得牢,不容易忘。而且,课后组长还会组织大家巩固练习。

3、以赛代练。

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高了也有了兴趣,还提高了能力对合作学习,还有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也将勤于思考,大胆创新,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

第五篇: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堂管理不仅能使课堂活动顺利进行,而且能够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如果一位教师将课堂管理的具体方式看成是创建有效学习环境的一种手段,而不是钟情于纪律管制,那么,他就能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有效的教师不会将很多的时间浪费在维持纪律上,因为他们能够做到未雨绸缪,事先采用各种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一个积极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协同配合,这就意味着以学习共同体原理作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和参与学习的具体要求都有明确的期望,并且教会学生如何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程序转换衔接,必要时还会提供后续学习的线索与提示。教师在对课堂纪律做出必要干预时,应该尽量不要影响正在专心致志学习的其他同学。

课堂2.实施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的学习行为的措施,是教学技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项技术。它包括教师试图鼓励学生对课堂任务进行合作和参与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的组织技术。它不仅约束、控制着学生有碍学习的不良行为,而且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从而增进学习的效果。

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创立良好的课堂环境,维持有效的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可以促进课堂成员(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交流和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可以促进课堂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持久发展创造条件。

教师在实施课堂管理时应当避免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管理的手段:课堂纪律是硬的课堂氛围是软的课堂管理的技巧: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下载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五专题 在广泛的应用实践中学习语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在职业实践中锤炼 一、教学目标:认知:了解职业道德榜样的内涵及意义;知道涵养职业道德要从小事做起,在实践中锤炼。 情感态度观念:懂得职业道德的养成需要在实践中锤炼的道理;崇尚......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

    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自己对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政治课教学实效有一些肤浅的体会,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是如何让同学们做到:在“动”中感受、在“情”中领悟、在“......

    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

    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解决行政纠纷的机制,包括诉讼程序和非诉讼程序。这些纠纷解决机制在化解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矛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我结合小学三年级下册谈谈看法: 这一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统计知识,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

    在新课程实践中5篇

    在新课程实践中,语文教师一定要着眼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社会的急遽变革,家庭结构的迅速改变,学习负担的超负荷和就业压力日益严峻,都是中学生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虽然,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受到各方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模版]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简单地说就是语言感受力。具体而言,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特定环境中的话语不经过逻辑推理,直接、迅速地感知和把握。《语文课程......

    为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大全五篇)

    为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创新,特拟定以下课题供老师们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进行探索和研究。提倡大家关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学会反思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