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蒹葭》课堂实录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课《蒹葭》实录整理
执教者 永嘉县实验中学 范圣龙
师(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教师深情朗读第一节,(舒缓,绵长,全场默然,迅速被感染)
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全诗——
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这三节诗之间有什么特点?
生:三句话好像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只是改变了一些字词
师:还有要说的吗
生:都有“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师:也就是说句式相同,你们很敏感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有一种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来感受这艺术魅力
学生齐读
师: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
生;:我依稀看见了芦苇飘荡,尽头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在对男子微笑
师:这是怎样的芦苇? 生:很浩荡,飘忽不定
师:哪个词告诉你这些?
生:是蒹葭苍苍的苍苍
师:你读一下 同时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
师:大家感受一下,这两句的不同之处,读一读
生:第二句有停顿,有延长,可以体现出惆怅的感觉
生:第二种拉长后有一种风吹过来芦苇在飘荡的感觉,芦苇的叶子上似乎有霜花
师:读急了,感觉就消失了……拉长了读可以将惆怅凄美表达出来……我们再读
生齐读“蒹葭苍——苍——”
师:假如老师再改成蒹葭苍盛行不行?对,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其实蒹葭两字本身就很有韵味,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叠词二字,已经蒹葭两字的拼音,说:这叫做双声……
大家齐读包含蒹葭二字的句子
师:是啊,这么美的画面,刚才有位同学说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子……她在哪里?
生:在芦苇的尽头
师:还可能在哪里?
生:在诗人的心中
师:是啊,距离产生美,他们之间有距离,产生了朦胧之美……
还有,他们的位置是固定的吗? 生:是飘忽不定的……
师:从此你心中就走进了这样的一位女子——你们还看见了什么?
生:看到了主人公追逐的步伐,也依稀浮现在我面前
师:是啊,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这样的一幅画,它们都是朦胧的美丽的,其实这里还有一种声音,走近诗歌,你仿佛也听见了什么?
生生交流,屏幕上一行字——我们听见了——
生:我仿佛听见了水流的声音,带着主人公的心情
师:你走近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写水的几句拿出来欣赏一下,……这两句诗中,主人公有怎样的心情?我们选读……在水一方……
生齐读——
师:此时……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因为对面的伊人是可望不可即的
师:我追问你一句,虽然在河对岸,但伊人在不在?生:在
师:主人公就坚信他在对岸,虽然有一段距离,但他还悲伤吗?
生:是激动,是兴奋
师:是高兴的,满怀憧憬的……这种憧憬集中在哪个字上面?
生:在
师请同学读这句,读出这种憧憬,并板书憧憬二字
生读一遍 师:我们要关注这个 在 字,连读三遍,加强感觉
师:如果要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
生:加“啊”
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 啊,为什么
生:虽然看到了,隐隐约约的感觉,除了激动憧憬可能还有——
生:是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果太响了就会破坏这种感觉
师:你很懂得这种默默的欣喜——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生齐读,加了啊的这句
师:我们回到原文,再读回没有啊的原文,这个啊字的味道已经藏在哪了?对,“在”字中
男生齐读 在水一方 这句 全班和一遍 在水一方 四字
师:是啊,自己心中的伊人就在水对岸……回到第二句,主人公还是那么幸福吗?
生:焦急的,看到了却不能到达
师:哪一个字就能体会这种情感
生:宛
师:焦急的,怎么办啊,想追寻却又找不到,有一种淡淡的失落
再请一个同学读这第二句,读出这种淡淡的惆怅
生读……一遍,宛 字拉长
师:再放松一点,这 宛字 再读一遍
生读,大家读再读一遍该句 师: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什么呢,对 “唉”字 齐读 加了字的原文
再请一个女同学读 唉 字意味全包含在原文中了
同样请一同学读,全班和一遍最后一句
师: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
生:溯游从之 等句子中有
师:这种逆流而上的划船声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还有其他词表现吗?
生:阻 长 等字
师:请一同学试着读这种追寻的艰辛
生读一遍
师:有感觉,我们重点关注 溯游从之道阻且长的阻和长就像主人公船桨一样每一下都那么艰辛,跟老师一起读,眉头皱起来,可能更能传达……
生齐读一遍
师:出示这三句,大家一起读这三句
师:是啊,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副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我们再读,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师:从什么地方?
生:溯游从之等句,感受到了主人公奋力向前……
师:同学们,他奋力向前,追求不止,一共几次啊? 生:三次,也许六次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两次
生:无数次,地点的转化体现了无数次
师:应该是无数次,我们的主人公不达目的不罢休,生命不止,追求不止
生:表现了他执着的精神
生:坚韧的精神
师板书 执着
师:追寻的结果可能是百年好合也可能是永远追求不到,但是重要的是追寻的过程,他追寻了两千多年,让我们起立,拿起课本,在朗读声中感受这种执着的精神,老师读第一节,大家读二三两节——配乐——
请坐,大家齐读理学家朱熹的一段话……
师:伊人仅仅就是爱人吗?
生:追求的梦想,目标吧
生:作者也是一个痴人,在寻梦,寻找心中的海市蜃楼……
师:追寻这种看到就摸不到的……感觉
生:追寻一种幸福……
生:一种心灵的寄托……实际上虽然得不到,但是要拼搏—— 师:我们都在追求美好哦,我们读这段话,一起共勉吧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修前路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第二篇: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
浙江省湖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课堂教学实录《大雁归来》课堂实录(执教: 长兴实验初中 杨小平)
一 课前播放《鸟与梦飞行》的片尾曲《to be by your side》营造氛围。中文歌词: 《鸟与梦飞行》片尾曲 《to be by your side 》 飞跃大海,飞跃大洋 掠过黑色树梢的森林 穿过了山谷但我仍然不敢呼吸为了回到你的身旁 飞过变换的沙漠和平原 越过笼罩着光辉的山脉 穿过肆虐的狂风和暴雨 为了回到你的身旁
(上课铃响)师:这是一只多情的大雁在歌唱着回来的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叫做—— 生齐答: 《大雁归来》。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课题,告诉我你读到这个题目时是怎样的心情。生:很高兴。师:为什么?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生:很盼望。师:为什么?
生:大雁来了,大地充满生机。
师:今天有一个人要带我们去迎接大雁归来。他,是个很特别的人,特别在哪里呢?我们拿出老师发的资料《利奥波德和<沙乡年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 5 段。生: “他,会在七月的凌晨三点半起床,像地主一样巡视大地和他的“佃农”,在四、五月的 每一个晚上到树林空地上观赏鹬(yù)炫技的空中求偶舞蹈,也会在雪融时追踪一只自冬眠乍醒而大胆跑出洞穴去探险的臭鼬(yòu);他会注意草原上普遍为人所忽视而自生自灭的所有野花的生日,也会在八月经常随兴到沙洲上看河流作画;更谨记着每年雁归来的时刻,并年年替他农场里的山雀上脚环;而他过早地离开他所热爱的土地是为了扑灭邻居农场的大火 „„” 师:通过这一段文字,你感受到这是个怎么样的人? 生:是个特别热爱大自然的人。生:有爱心的人。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用怎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 阅读全文,看看“我”是用什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读课文时请大家做好下面几件事: 给各段标上序号; 圈点出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 看看 “我” 是用怎么样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文章的哪一句话最能表达“我”对大雁归来的感受? 生:(读课文)生:是用喜爱的心情迎接大雁归来的。最能体现我的感受的句子是“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 3 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师:为什么你觉得这一句最能概括作者的感受呢?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心情很愉快。
生:我觉得是“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 3 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 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这句话最能表达出赞美之情。师: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
师:(板书“野性的诗歌”)我们往往把怎么样的事物比作“诗歌”? 生:美好的事物。师: “野性”又是什么意思?
生:是和关在动物园里不一样的,是在大自然里的。生:是自由自在的。生:是无拘无束的。生:是天然的。
师:文中哪些段落或句子让你感受到大雁归来是自由的,美好的,是一首”野性的诗歌”? 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先自主品读,写上批注,然后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可以先说一说,交流交流。
生:第 4 段,“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写得很亲切。师:具体是哪些词让你觉得特别亲切?
生: “低语”,它把沙滩当成“久别的朋友”,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师:你能想象一下它在低语什么吗? 生:我的朋友,我又回来了!师:沙滩会怎么说?
生:我很想念你,我的朋友。师:(点头、微笑)
生: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这 一句也是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大雁的友好活泼。它把 “水洼” “池塘” 和 当作朋友来 “问好”。
生: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师:为什么说“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生:因为大雁来了,春天就来了,天气就温暖了,冬天就过去了。师:哦,大雁带来春天,带来温暖。
生: “在我们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这里把大雁的动作姿态描绘得很美。” 师:具体是哪些词语?
生: “盘旋”“扇动”“滑翔”、、师:我们把着些词圈点出来。
生:我喜欢的句子是“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师:哦,为什么呢?生:因为这句话很有感情,能看出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师:你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好吗?
生:(读)师:这个句子该怎么读?重音在哪里? 生: “又”
师:对,还要注意什么?
生: “回来了”可以读得慢一点,深情一点。师:我们来试一试。生:(读)
师:这个语段真是太美了。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其它同学闭上眼睛听,想一想在你的面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我们给它起个名,好吗? 生:好 生:(读语段)
师: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什么画面? 生齐声:大雁归来图 师:你还读到了什么图?
生:第 6 段,“每次出发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师:说说。
生:它们像人一样,有“辩论”,有“争论”,写得很有趣。
师: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而“辩论”吗?生:它们在为到哪个玉米地里去而辩论。师:有道理。那它们为什么而“争论”呢? 生:它们在争谁找的食物多一些。生:它们在争哪些食物好吃。
生:它们在争派谁把食物带回去。
师:(微笑,点头)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这里作者仅仅把它们当作鸟来写吗?生:不,把它们当做人来写了,表现了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
师:对啊,爱融化在字里行间了!我们一齐把这个语段朗读一下,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感悟。生:(齐读)师: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 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这里用比喻的方法写鸟的动作,写它们快速降 落的样子,很形象。
师:下面的鸟为什么“欢呼”啊? 生:它们等待的食物来了,它们特别高兴。生: “它们一群一群地喧闹着望收割后的玉米地飞去。”这里用“喧闹” “一群一群”的,写 地很热闹。
生: “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用了拟人手法,它们一边吃还一边交 谈,很温馨。
师:这个语段所描述的是什么画面,我们也起个名吧。生:大雁寻食图。师:这个“寻”字不太雅,我们换一个。生:(大家异口同声)大雁觅食图。师:很好!生:
我觉得第 9 段很有趣,“突然间,刺耳的雁叫声出现了,并且带着一阵急促的混乱的回声。有翅膀在水上的拍打声,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辩论所发出的呼叫声。随后,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
师:分享一下你的感受。生:他们是一个集体,很热闹。它们还会争吵,辩论。生:它们队伍里有也有领导。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 “一个深沉的声音算是最后发言,喧闹声也渐渐低沉下去”。师:这是一幅怎么样的图画? 生:大雁集会图。
师:通过刚才的品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我对大雁的感情是? 生:喜爱。
师:我爱大雁,我爱大雁的什么,仅仅是爱它的外形,它的鸣叫? 生异口同声:不是!师:那是什么?
生:爱它的活泼可爱。
生:爱它的坚定执著,第“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 生:爱它的热情友好,“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渲嚷着发出邀请。”
生:爱它的团结,第 11 小节,“大雁的这种联合观念„„”。生:爱它的重感情,比如“孤雁”,因为失去了亲人而忧郁鸣叫。生:„„
师:这么美好的大雁“我”是在什么地方观察到? 生:在沙乡。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 生:从老师发的资料。
师:为什么 3 月的沙乡会成为鸟的天堂? 生:这里有沙滩。生:有河流,有玉米粒 生:有“我”这样的爱鸟者。生:还有松林。
师:那你知道沙乡原来是一个怎样的? 生:是一个沙子农场。
生:是一个“被现代文明榨取殆尽又被抛弃的沙子农场”。师: “我”在这里做了什么?你从资料中获取了那些信息? 生:在这里,他带领家人每年种上上千棵的松树„„
生:在这里,他积极地行动着,渴望恢复沙场的生态平衡„„
师:是啊,他不仅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他还是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土地奔走呼号,人们称他为威斯康星河畔的大地守护神。师: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我”、沙乡、大雁三者之间的关系,你用哪个词?生:和谐。师:是啊,大地、河流、动物、植物、人,我们共同谱写了一曲“野性的诗歌”,创造了一 个和谐的家园。这体现了作者的一种理念,请大家再次阅读老师刚才发的资料《利奥波得和〈沙乡年鉴〉,告诉我什么理念?》 生:是“大地共同体”。
师:很好,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吗?
生:就是说大地上的一切,包括土壤、河流、山川、动物、植物和人,都是平等的。生:它要人们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师:智利·米彻斯特有一句诗“大地应该是个女人的模样,一切生物依偎在她宽阔的怀抱。” 这句诗可以作为这个理念的注解。他不但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一个积极的行动者,他还是一个深沉的思想者。
师:我们再来看课文。是不是在任何时候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尽情发挥它们的“野性”?
生:不是的,第三小节写“11 月南飞的大雁”是“一声不吭”的,因为“大雁知道,从黎 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还有第四段写道: “三月的 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师:是啊,三月的大雁能自由地飞翔,欢快地鸣叫,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休战时刻”。
生:老师,秋雁觅食时是“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利捡拾玉米粒。”悠闲的很。
生:我有不同意见,这里的“时而”是因为它们不敢在一个地方呆久,怕被猎人发现,是一种紧张状态。
生:第四段大雁刚回来时“试探性”也写出了紧张。
生:还有孤雁,它们不断鸣叫,而且声调忧郁,因为它们失去了亲人,成了“单身”。
师:它们可能失去了—— 生:可能失去了妻子。
师:哦,可能是失去了妻子的鳏夫。
生:还可能是失去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是啊,难怪它们要不断悲鸣,它们是在呼唤自己的亲人啊。利奥波得曾经在《沙乡年鉴》 里这样表述: “孤雁是冬季狩猎中的幸存者,现在正徒劳地寻找着它们的亲属。这样,我就可以毫无顾忌地为这些孤独的鸣叫者悲哀伤痛了。” 师:利奥波得用文字表达着、呼吁着,雅克.贝汉用镜头表达着、思索着。(播放《鸟与梦飞行》视频(时间:2 分 28 秒 内容:在迁徙途中,大雁在空中美丽而诗意地飞翔,音乐和画面唯美动人,但猎人的枪口正对着它们,“砰”„„)生:(观看 惊叹)师:罪恶的枪声让我们回到了残酷的现实。请大家再看一则来自 2009 年 03 月 19 日 12:43 央视《东方时空》的新闻,你也可以登陆 http://www.xiexiebang.com,标题叫“鄱阳湖卖天鹅肉 疯狂捕捉一夜杀五百只”(用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资料,内容简介:人们用天网和毒药大肆捕 杀天鹅,卖给附近的餐馆。触目惊心!)师: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每年冬天有成千上万的天鹅到此栖息„„一位村民对这镜头忧心忡忡地问:这样下去,天鹅还会回到这里吗?只怕我们再也看不到天鹅了!师:结合这则材料,请大家想一想,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大雁归来》,把它改成《大雁》不是更简洁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谁能解利奥波德的心语?
生:用“归来”表达作者的企盼,希望人们能保护大雁,保护野生动物 生:呼吁人们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和动物和谐相处 „„
播放《鸟与梦飞行》片尾曲 《to be by your side 》 „„ 明天,我将继续飞翔 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峰穿过了你睡梦中的疆界 飞进令我不敢言语的山谷为了回到你的身边
第三篇: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实录整理
浙江省2010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实录整理 《孔乙己》 执教人 宁波滨海学校(象山)耿锋贤
师: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你们预习课文后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乙己? 我现在通过问题检查一下。最大的爱好是? 生:读书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爱面子 生:偷东西
师: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满口子乎者也 师:最爱的东西是什么? 生:长衫
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一笔好字 饱读诗书 品行好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不在,别人也便这样过
师: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 人世悲凉
师:是啊,你说的很仔细,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人对一直弱者的凉薄
文中除了写孔乙己还有些什么人? 生:酒客 掌柜 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看看他们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鄙视,嘲笑
生:从第四段中“孔乙己你又添新伤疤了……”“还有人高声嚷道……”“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起来打”。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再现一下这个场面,你们都是酒客,来,我们找三位同学扮一下酒客 三人本别扮演角色读,其他人读旁白部分 师:酒客,看屏幕
这三句话已经特意设置成了红色字体 读完后,教师鼓励,同时说:这里也有些疑问,请同学自我评价一下,请刚才几位同学回答一下
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叫”道,而不是“说”道? 生: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添伤疤了……
师: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我根据这个判断他遭人打了
师:大家都来看啊,他偷东西了--------师:第二位同学,前面已经叫了,你为什么还要高声嚷?
生:前面嘲笑一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要再大声叫…… 师:那你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嚷”要低沉些 师低沉地读了一遍
生:老师嚷得太小,要又大又清楚 老师用指责的口气读了一遍
生:这样太高了,没有疑问,太凶狠了 师:我不行了,要不你再来一次。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第三个酒客,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哪个词? 生:清白,吊起来打。因为掌握了证据,所以证据确凿…… 台下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要分三次说? 生:想看孔乙己的表现,好嘲笑
生:想玩玩他,逗逗他,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慢慢玩弄他,玩
师:所以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尊严 生:这些人有点过分。
师:还有没有别的嘲笑的话?
生:孔乙己,你也识字吗?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生:这两句话是致命的要害,(抬头看着老师)你想想,要是你十年寒窗,最后什么也没有读出来,你肯定早就难过死了,且别说别人来嘲笑
师屏幕显示这段话说: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玄机?
生:明显知道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伤疤 师:这里有特别的神情。生:不屑置辩 生:很得意
师:酒客们希望能看到这场面? 生:不希望,这样就不能嘲笑他了 师:有没有希望的?
生:我想是希望,因为先捧他,捧得高高在摔下他,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全场掌声响起
生:因为认识字是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 生: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也配合手势做了一个捞东西的动作
师: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揭,连起来看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而刚才只是胀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这明显说明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这五句话真厉害,是事先商量好了,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其实那个社会,这种冷漠是惯性的态度,习惯了这样去作弄——
师:是有了默契,心领神会对不,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猫捉老鼠,其实鲁迅在《狗猫鼠》那篇文章里也说到了猫捉老鼠和人们的幸灾乐祸一样……
你们现在觉得仅仅是嘲笑吗? 生:鄙夷 生:笑柄 笑料 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 生:是赏玩……
师再出示并一起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么样》 师:所以他们应该用一个词——看客 来形容。下面我们看掌柜的对话 生读,同时屏幕显示
一个同学读孔乙己,大家分角色读
问题:掌柜的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是什么意思 生:冷漠,贪财,冷血
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么说冷血
生:不礼貌,没有客套,直接就问钱,孔乙己都已经那样了也不关心,说明没有同情心 师:和酒客比,他更多了一份冷酷,对
下面一句和前面某个地方似曾相识(学生答出)师继续: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而掌柜的明知这些还说,目的是招揽客人,因为他知道酒客都喜欢这样,可以调节气氛,是自己生意更好 师:所有前面……“引人发笑”…… 生:是在利用孔乙己
师:即使腿断了,也还要利用,他的眼光里更多的是冷酷,还有残酷的利益
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达到了,前面说没有顾客,而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人数发生了变化,再看笑声——哄笑——笑了——为什么人数变少了,笑声也小了,说明有一样价值没有了
生:说明此时孔乙己被取乐被嘲笑的价值也没有了
师:所以,连生命失去也就无人顾及了。全文来看,这些酒客对谁产生了伤害或影响? 生:当然是孔乙己,子乎者也的话,后面掌柜的又一次嘲笑了,而孔乙己只是低声说道,跌----跌----跌-----说明自尊已经丧失,精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生:失去了读书人的尊严
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因为第十段中说话的声音变了,连长衫也没有了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乙己死在人们的冷漠里嘲笑里,所以文章最后有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还有对谁产生了影响? 生:对孩子们 生:有一句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我”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我一生,“我”一开始赞赏,教我写字,“我”后来不耐烦,越走越远,这个孩子从小就学到了嘲笑,而掌柜的也不加指正——,师:这种看客文化不仅……而且形成了冷漠的氛围,甚至连小孩子也变得麻木不仁 屏幕显示《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 师:还有谁在看这一切呢? 生:是作者,当然也有我们
师:我们通过谁知道呢,当然是作者通过小说告诉了我们这一切,我们思考一下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是一样吗?
师: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是肃然不笑的,我们也哟冷静地看,我们也肃然不笑,这样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出示文字材料——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的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于高兴的尽有————南腔北调集
师联系实际,出示视频——2003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 师:今天你是什么态度呢?今天看客现象死灰复燃
真没有想到鲁迅半个世纪前的现象今天还在上演,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鲁迅语)孔乙己少了,但是冷漠还在——当漠视……以下为教师激情演讲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最后一段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共勉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
第四篇:《蒹葭》教学实录
朱碧波《蒹葭》教学实录
执教者:朱碧波 深圳市翠园初中部(深圳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地 点:山东菏泽
时 间:2004年4月19日
整 理:曾培辉 李雪菁
课前营造气氛:
多媒体展示古朴画面:“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同步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学实录: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我是第二次来到山东了。山东人民热情淳朴,山东的同学聪慧纯洁。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俗话说得好: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蒹葭》。让我们合作愉快,好不好?
生:好!
师:谢谢!
师导入:一段经典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赤足的女子,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任风激扬。
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暗生的白发,你的悲伤,你的喜悦。浅浅淡淡,真真切切。
在水一方的,不是缘,是梦。
老师刚才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的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节课,我和同学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师: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好,请大家做好准备,听我朗读。
(在钢琴曲《在水一方》背景音乐的衬托下,老师配乐朗读,朗读基调滞缓悠长,一唱三叹,苍凉婉约,其情戚戚切切。)
师:老师读得不好,等一下同学们一定读得更好。同学们刚才找到这首诗的韵脚了吗?哪位同学先说一说?(老师巡查)大家要在韵脚上注上拼音,就可以发现韵脚了。
生:(有些犹豫的)站起来。
师(鼓励的):没关系,大声说。我们已经是好朋友了,对吧?
生:苍、霜、方…..生: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生:第三章是采、汜、坻…..师:还有没有更正或补充的?好,请坐。
生: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晞、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全面,但有一个字的读音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跻”读“jǐ”还是“jī”?
生:jī
师:好!现在一起试着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请注意读音。现在,我带读一句,你们跟读一句。
师: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生:苍苍,萋萋,采采……
师:回答得很好!一点点失误,哪位同学来更正一下?
生:还有“道足且且”……反复叠唱,是《诗经》的特点。
(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师: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叶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生:齐读
师: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
生:第一章中是 苍苍 萋萋 采采
为霜 未晞 未己
一方 之漏 之涘 且长 且跻 且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趾
师:谢谢你!你回答的很好。(出示幻灯片,明确各章的不同的词。)我们来看一看不同的字,请大家注意各章中不同又重复的词,这是诗经中反复咏唱,一唱三叹的特点。这些充分的表现出诗经中一种怎样的语言结构形式呢?
生:辞赋
师:“赋”是哪个赋?
生:赋予的“赋”
师:不错!这位同学提到我们下面要讲的内容。赋是叙事,你的理由是什么等下再说。赋是诗歌创作的特点。但是这里的结构形式是什么呢?重章叠唱,一唱三叹。朴素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现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齐声朗读。
生:齐声朗读
师:同学们的声音很响亮,但是品味一首诗歌,最重要的是读出诗的情感。光注意朗读的工整、节奏是不够的。我们如果对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的话,会读得更好。请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师:很勇敢,谢谢你!请你来回答。
生: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强烈的追求一个美丽女子。
师:很好“强烈”这个词用得好!
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说法
生:应该是写一个人为了追求友谊而得不到时的失望的心理过程 师:一个说追求爱情,一个说是寻求友谊,很有想法,我们说,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结论。很好!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把她看成爱情诗,也可以把她看成友情诗。
二、再读,想象诗歌的诗意美。
师: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现在就请同学说说诗的绘画美通常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画出了情感。
生:我认为诗的绘画美,表现在内涵美。
师:现在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表现诗中优美的画面。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生:诗中写出了在水边芦苇丛中一个男子对心上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师:他是怎样表达爱慕之情的?
生:“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说,我的心上人就在水的对岸。
生:“溯洄从之,道途且长。”意思是,我要溯流而上追求她,虽然路途漫长而艰难。
师:你说得很全面。哪位同学再作补充?这位同学的描绘是这幅画的内容,那么要怎样才能使这幅画美起来呢?有色彩,有伊人,有美丽的景物……下面有一个小环节:驰骋你的想象力。这幅画很美,那么景物是如何美的呢?诗中刻画了几个人物?伊人是男是女?
生:女的。
师:有没有认为伊人是男的?这一半同学想象景物如何美,那一半用学想象伊人是如何美(?是男?是女?伊人是如何漂亮、他(她)性格、气质。……是怎样)
(生思考问题……)师:现在请各小组选派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伊人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一袭白色纱衣,一头乌黑亮发,非常漂亮。
师:美若天仙。
生:伊人是一个漂亮的窈窕淑女。有一个男子在爱慕着她。从环境来看,她是一个清纯漂亮的女孩。
师:请问,诗中有哪些信息在暗示这点?
生:诗中写到芦苇之美,师:“白露为霜”,表明那个男子很早就起来追求心中的伊人。其他同学还有没有看法?
生:伊人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在美。她气质高雅,非常的温柔动人。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要说?
生:她是一位女子,由于不能与心上人相会,她的心情很“萋苍”。
师:理由是什么?
生:环境非常凄清,凄清的环境衬托出她萋苍的心情,师:这位同学看出了诗中用环境描写来表现画面,衬托心情。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平时读书多,知识面广。
师:这位伊人这么美,值得这位追求者上下求索,确实很美。诗人为什么不把这种美直接地写到诗歌里面呢?
生:如果直接写,就很难突出追求者的心情。
师:用环境描写更能够表现他的美,表达她的爱意。说的非常好。诗中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这是一种“比兴”手法。现在我们来分声部朗读。男同学读一二句,女同学读三四句,如此交替循环,读完全诗。
学生:朗读。(交替分部朗读)三、三读,体会诗的情感美。
师:诗人在诗中用朴素的文字表达诗人强烈、细腻、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体味诗的情感美”
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配乐朗读全诗,看看范读老师是否读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
(播放配乐范读)
师:大家觉得这位老师朗读得怎样?
生:朗读节奏均匀,规整,语调动听。
生2:我认为读得不好,诗的节奏没有读好,没有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出情感。
生:应该读出对自己心上人的追求但是又可望不可及的心情。
师:那你来挑战一下这位老师,好吗?
学生:(开始高亢有沉吟的、节奏抑扬的朗读。)(成功的朗读使台下的老师们不由鼓起了掌。)
师:山东同学的朗读水平就是高。刚开始,我很害怕献丑,那就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吧。终于让我引出个“玉”来了。(师的一番话使学生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___的情感。
生:憧憬。
生:焦急。
生:失望。
生:第一章是写诗人对伊人的深深怀念。第二章是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强烈追求又得不到的真挚情感。第三章是表达了对伊人的失望情感。
师:你的表达非常流利,思维敏捷,表达能力很强。谢谢你!
刚才同学们已经把诗人丰富、复杂、细腻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下一步我们来创造性的朗读。你认为是怎样的情感就怎样读,读出个性美。
为了更好的理解诗人细腻的情感,请同学们一起来齐声朗读,好不好?同学们,先默读全诗,酝酿一下感情。
生:好!(学生很有热情,且较之开始的朗读,在节奏和情感上均改变很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首诗。感受《蒹葭》的音乐美,想象《蒹葭》的绘画美,体味《蒹葭》的情感美,最后让我们和着优美的旋律齐声地背诵这首诗。
师:我想提问一个同学。你认为要很快地背诵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吗?根据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背完第一章,你觉得第二章会不会好背?
生:会好背。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多数句子一样,只有个别字词不同。记住这个别字词,全诗就背下来了。师:按这规律,请同学们把全首诗当堂背下来。哪位同学背第一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二章?
生:流利背诵。
师:哪位同学背第三章?
生:流利背诵。
师:大家都背得很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和着钢琴优美的旋律背诵下来。
师生:齐声背诵。
师:谢谢同学们!下课。
第五篇: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教学实录
2014年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实录一等奖《逍遥游》课堂实录(课前准备,小黑板上写好课文。)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如果说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小扣柴扉久不开”,那么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把扣变为推,轻轻地推开《逍遥游》之门,到里面去探寻一回。好不好? 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
一生朗读课文。(生鼓掌)
师:小伙子读得很流畅,我相信在学习的过程我们会读得越来越好的。同学们,咱们学习文言文,翻译来疏通文章,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而且这项学习活动,我们一定要扎扎实实的把它做好。在预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独立地完成了第一稿的翻译。然后呢,我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又在小组内把我们的翻译进行了交流。但是我们的第二稿还没有完成,因为我们在小组内还存在着小组无法完成的翻译和争论比较激烈的句子。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些问题。
小组有问题的这些同学站起来,到黑板上来把这些问题画出来。自已上来。` 学生到小黑板上来画有问题的课文句子。
师:看一下,如果是相同的我们就不画了。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的句子: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
师:看来我们在翻译上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你们看,这些问题是我来解答还是我们自己来解决一下。
生示意自己解决。
师:好。自己来解决一下是吧?那我们还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现在跟教室里有所不同,我们前后几桌组成小组,变成六人小组。把黑板上画线的句子我们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师巡视交流。(约三分钟半)师:来,我们停下来。解决得差不多了哦?来,有没有小组解决了一个问题,请这小组举手。
生1:我们组解决了“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它的意思是野马般的雾气尘埃是生物气息相互吹拂而形成的。师:通不通顺?通顺?哦,不同意,你说。
生2:我觉得应该是流动的雾气尘埃各种有生命的东西所产生的呼吸而维持的。
师:你刚才说的是什么?(问生1)吹拂的。
靠这个吹拂的,靠这个维持的,我觉得你们这两个同学有没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都是对的。还有没有?
生1:我要解决的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当它鼓起翅膀在天上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师:你说。
生:我们组认为“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意思是鹏鸟凭着由急剧盘旋而上的飓风由地上达到几万里的高空。
师:这一句话,我们很多小组有不同的问题,她这句这样翻译了,我们其他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还是有疑问的,你来。
生:我觉得不应该翻译出九的虚指,直接翻译九的话会更有气势。凭借旋风盘旋而上可以达到九万里。
师:你强调了这个九,可以不翻译。大家知道这个九是虚指,指的是极高极高。对不对?你不把翻译出来也可以。
生:的是我们组翻译的是“水击三千里”,我们觉得这句话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翅膀拍击水面击起三千里高的海浪。第二个意思是鹏生长翅膀拍击水面,长三千里。
师:你们对三千里的浪是高还是长你们还是有争论,是不是?其他组怎么看?
生:这个不是浪花,而是远。师:远,是三千里远。同学们,就这句话三千里高的浪花或者三千里长的浪花,其实大家争论的这个点都是指向哪个字?都是指哪个字的有力?
生:击。
师: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们可以稍稍模糊一点,不要把它说成是高或者是长,就是大鹏的翅膀击水,击起了三千里的海浪,你们觉得可不可以?有的时候稍微开放一点,会更好。
你说。
生:我们组还讨论了“海运则徙于南冥”,我们讨论的结果是趁海运之时,大鹏鸟能乘风到南海。
师:好的,大家拿起铅笔把第二稿给补充完整。上面这些句子,有哪些是你们没有翻译好的,你们把它补充完整。学生动笔补充翻译。(约两分钟)
师:翻译好后,轻声的读读,读一读自己的翻译。
师:好,同学们。我们近代有一个思想家、翻译家叫严复,对我们的翻译提出过三个字的要求,就是信达雅,信和达呢,就是要准确。不过他还提醒我们,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可以稍稍的灵动一点,让我们的句子翻译除了字词的落实之外,还可以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就像我们刚才翻译“水击三千里”,我们在纠结高还是长的时候,我们把它放一放,其实也一样的。
【屏显:中国近代思想家、翻译家严复提出翻译的三个字要求——“信”、“达”雅:带上自己对文句的理解,从几句话甚至一整段的角度来看一句话一个词的翻译,从而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更能表达文意。】
师:好,下面让我们用红颜色的笔在我们的翻译上润色一下,让我们的翻译更自然更流畅。
师巡回指导学生的修改。(师:修改在三四两条横线上。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一下,润色一下。不一样的修改放在第三、第四行。)(约四分钟)师:好。你把文章前面的部分,把你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它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做了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它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个鸟在海运来临的时候乘着飓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生鼓掌)很好。这样一翻译,就显得很有味道的感觉。接下去,你来。生:《齐谐》是一本记录怪异事物的书。书里说道,当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的翅膀拍打水面,击起了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乘着六月将回旋而上的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游动的雾气啊,尘埃啊,是各种生命呼吸所产生的。天空是蓝色的,或者是天空真正的颜色吧!还是因为太高太远,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大鹏在高空俯视下面时,也不过是这样罢了。
师:当我们再来读文章的时候。接下来我们就自由地朗读课文。继续。在你觉得需要修改的地方润色一下。
师:你把你前面部分第一段的翻译读出来。
生:在一望无际的深黑色的北海中,有一条神奇的鱼,他有一个震撼的名字,叫做鲲,鲲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后来,这条鱼摇身一变化身成为一只巨大的鸟,这只鸟的背非常非常的很大,以至于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鼓起他那巨大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的时候,他的翅膀就像是天边的云,这鸟在海运来袭的时候,乘着疾风南行将要迁徙到南海,南海是一片自然造化形成的大海。
师:非常好,这样一翻译,我们读起来就有味道一点,再请同学再读读。生:《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书里说道:“当鹏鸟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宽大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水花。啊,鹏,它是乘着六月扶摇而上的大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流动的的雾气啊,尘埃啊,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所产生的。天色蓝色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高旷辽远而没有边际呢?大鹏在天上俯视下面的时候,也不过像这样罢了。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加了一个“啊“句,使翻译更具有个性化,把自己的情感也融进去了。同学们,我相信,通过我们的翻译,再来读文章的时候,会轻松一些,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呢,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
生朗读课文。
师:这些是昨天的在预习的时候,在预习反馈当中我摘录的一些问题,刚才我们的疏通文意,又朗读了文章,不知道今天同学会不会对文章有没有新的认识?
屏显【三个问题:
1、鲲为什么要变成鹏?为什么要那么大?为什么要飞往南冥„„(殷梦雪,陈紫馨,黄洪丽等)
2、文章最后一句写大鹏往下看,是想说明什么?(陈莹婷,周杰。余孙远等)
3、庄子写这篇文章空间想表达什么?(何可人,王奕彬,周佳皓,徐夏雨等)】
师:我们先来看第三个问题:庄子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呢?这一刻,不知道你们有怎样理解?
生:我觉得庄子乡表他想表达大鹏鸟的目标理想很远大,由此感到庄子的理想也很伟大。
师: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大鹏鸟的理想和目标很远大? 生: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师:由此可以看出庄子的志向也很远大。生:我觉得庄子想要表达逍遥、自由的情感 师:他通过什么表达的?
生:他通过大鹏鸟非常大,他想飞过南海去追求自由逍遥
师:你是说他想借助大鹏鸟的自在逍遥来表达自己的自在逍遥,好的。生我觉得他要借助大鹏鸟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表达自己想要,因为他处在战国时期,他希望自由和平。
师还是通过大鹏鸟来表达自己的向往。
生:他们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大鹏飞往南溟,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师:因为现实是不自在的,所以他向往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同学们在讲自己看法的时候还是能够联系到当时的背景的。
生:刚才几位同学说的我都很赞同,我还要说一点,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从这句话中我觉得可以看出庄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师:辩证思想,你也很具有辩证思想,你把它说说看
生,就是这样说,这句话原来的意思是:天的深蓝难道是他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说他太远了,根本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如果大鹏从上往下看,大概也是这样子吧,从这里,他首先联系到自己,他从地下往上看,看不到天真正深邃颜色,然后联系到鹏,对于鹏来说,他可能也是像我们人一样的,所以说,我看到庄子朴素的辩证思想,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庄子借助大鹏的逍遥来表达自己的逍遥” 生:这种看法我也赞同。
师:但是你还有另外一种看法,把你另外一种说法明确表述一下。生我觉得庄子还要表达一种,万物并不是唯一的,一切都是在发生的变化。师:那么为什么大鹏从上面看来和我们人看上去是一样的呢?
生:因为对于大鹏来说,他的翅膀卷起的风暴,抑或它乘借着六月的大风而上,从这里可以看出,从它这里来看,它的身下都是雾气,雾气阻挡他往下看的视线,所以对于大鹏来说,也不一定看到真正的颜色。
师:你觉得大鹏逍遥吗? 生:我觉得他很逍遥。
师:昨天我们同学在预习反馈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很有意思的答案,叫做沈一杰,我们请她来读读她的观点。
生:鹏是天空的宠儿,它逍遥可以自由的飞,可为了生存却不能逃过迁移,它看似逍遥却并不逍遥,师我们很多同学说大鹏鸟很逍遥,可这位同学却说大鹏鸟看似很逍遥,却不逍遥,究竟大鹏鸟逍遥不逍遥?咱们是不是围绕这个问题来看一看。请同学读课文,我们来看一看,大鹏鸟究竟逍遥不逍遥?
生读文章。
生:我觉得大鹏鸟师不逍遥,如果它真的逍遥,北海那个地方够他畅游了,可它最终却想化身为鸟,迁徙到南海,说明它想翱翔在天空,扩大自己的志向,追求真正的逍遥,师:原本是不逍遥的,他想化而为鸟,追求真正的逍遥,但它真正的化身为鸟了,它逍遥吗?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再说,我和你争论一下,因为很多智慧都是在争论中出现的。
生:大鹏鸟化而为鸟时是不逍遥,因为它要在海运之时徙于南溟,它是被迫的。
师:哪一个词啊? 生:徙,迁徙。
师:海运之时,海运是什么时候? 生:大海波涛汹涌动荡的时候。师: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呢? 生:因为这个时候比较危险,师:危险的时候他徙于南溟。生我认为大鹏鸟是不逍遥,海运则将徙于南溟,他想追求理想到达南溟,但是他必须在海运的时候,风很大的时候,借助在海运的时候的风迁徙到南溟。
师:他才是真正的根据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我觉得大鹏鸟是逍遥的,师:说出你的根据来。
生:因为她从北海到南海的路程很远,说明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生:我觉得它不逍遥,虽然前一位同学说它可以在空中自由飞翔,去自己想要去逇地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游动的雾气,尘埃它们都是非常小的生物,它们也要凭借风来飞翔,它们与大鹏是一样的。
师:“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逍遥的,因为它可以无拘无束的探索搏击无边的天际,师:从哪里写出来的? 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的。
生:我觉得鹏逍遥的,因为没有事物可以做到绝对的逍遥,同样依靠着其他的事物,所有事物都需要相互依存。
师你举个例子看。
生“海运之时则江西于南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鹏需要借助其他大风,其他事物呼吸所产生的气息,雾气才能到南海。
师:它也是需要凭借的。
生大鹏处在追求逍遥,原来是鱼的时候不够逍遥,所以要变身为鸟但是后来变成鸟后他要迁徙,他想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这种绝对的逍遥又是不现实的,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不显示?
因为他做鱼或鸟的时候都是有所羁绊,不是无忧无虑的,师举例说说
生他是鱼的时候想要化身为鸟 师他想化身为鸟就说明他不够逍遥。
生:刚才她说的有一部分我是赞同的,但是我有一段话也要反驳他,他说大鹏一直处在追求理想,追求逍遥中,我想要说,逍遥对于大鹏来说,能够追求就是一种逍遥,如果一切东西都在我们理想之中,我们不需要凭借自己的优势或者努力去得到,就一点意义都没有了,如果说鹏不是逍遥的话,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又是逍遥游呢?难道是反话吗?
师:大家有没有觉得,我们这位女生把刚才我们的观点都解释了呢?在他看来,鹏要化而为鸟,他要飞往南溟,他们种种姿态就是一种逍遥,智慧就这样在辩论中出来了,非常有哲思。
生 他不逍遥,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鹏鹏虽然可以再天空中自由翱翔,却不能摆脱天空的束缚,因此才会看不到天空真正的颜色
师:还是有局限的。
生:我觉得鹏相对于其他很多的生物来讲,它算是逍遥的,至少它可以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师:举个例子。
生:比如说,它既然可以做到化而为鸟这个地步了,有些生物对于自己的理想虽然有所想的话,但、有许多的束缚,然后没有办法去追求。
师:大家都焦点在“化而为鸟”,有一句话“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句话里有没有隐藏什么信息? 生:我觉得这个鹏能飞上九万里的高空,也是要凭借着扶摇激荡回旋而上的大风而飞上九万里,因此我觉得它是不逍遥的,虽然它能飞得很高,但是它也要凭借着扶摇。
师:是的。好,你说。
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逍遥。刚刚班长说题目是《逍遥游》,我想结合一下社会背景,那个庄子在文中只是表达一种寄托,但也不能全部否定。真正的逍遥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的。从那个“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可以看出来,生物是相生相息的,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完全脱离。师:你说的话虽然比较秀气,你似乎在给我们一个总结,那么的辩证。同学们,《逍遥游》原文洋洋洒洒几千字,我们今天只学习了前面的两段,小小的两段,一百四十多个字。我想如果咱们以后能够去看一看《逍遥游》的原文,看一看庄子的其他文章,或者像几位同学一样,再去关注一下他的生活背景,那么我们对于庄子的追求,逍遥的追求会更加清晰。
【屏显: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只抓住了一个机遇,凭借着飓风,让自己遨游和自由飞翔的鲲鹏。这也是一只有着远大的目标并且内心蓄积了无穷力量的鲲鹏,它翱翔在《逍遥游》之中,它是最富有魅力的一个形象。
它又翱翔在中国文学文化历史上,又是一个极受关注的最富象征意义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李白啊,杜甫啊,他们的笔下都有这只鲲鹏在。】(板书画线条形成鹏)
师:来,同学们,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拿起文章,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生齐读。
师:找几句你心目中,尝试着背背看。(铃响)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