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5 04:0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

第一篇: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

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探究能力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它可以让孩子自主探索世界,发现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有效利用幼儿园资源,通过种植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是一种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幼儿去观察和发现问题。本文以学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契机,分析了自然角中种植活动的趣味优势和实践优势,并提出了幼儿种植活动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然角;种植活动;探究能力

一、探究能力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探究能力对于幼儿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指南》中认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按照《指南》中的要求,我们应该从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入手,提高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自主发现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发展,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来源于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果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了,那么幼儿就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对其以后的学习与发展的帮助会很大。所以说探究能力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二、种植活动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优势

(一)种植活动的趣味性

对于幼儿来说,这个世界是新奇的,种植这件事就更是新奇,一粒小小的种子居然会长成一株小花或一颗小树,真是神奇!孩子们会完全投入到种植活动中,认真学习种植的步骤,看着孩子们认真的样子,我们都觉得自愧不如。一粒种子为什么会在土壤中发芽,发芽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他们还会勤劳的浇水,施肥,让种子快快变成幼苗。这棵幼苗会长成什么呢?会不会开花?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孩子们会每天都来观察幼苗的新变化,幼苗的每一点变化都会牵动着孩子们的心,让他们新奇,让他们惊叹,种植的奥秘是无穷的,种植的乐趣是无限的,孩子们会从中慢慢体会。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和爱心,也让孩子们从中激发起自己的探索欲望。

(二)种植活动的直观性

虽然引导幼儿尝试运用归类、排序、概括、抽象的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南》中关于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但是这一切都有赖于先让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发展形象思维,而获得感性经验最好的方法只通过直观的观察。种植活动中每颗种子的成长过程都是直观可见的,无论是坚硬的种子还是松软的土壤、无论是嫩绿的幼苗还是生病的叶子,无论是鲜艳的花朵还是成熟的果实等等都是幼儿可观、可感的。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他们可以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和特征,其中的科学、问题及规律都符合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易于观察,也易于理解。

(三)种植活动的实践性

种植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实践,可以让他们懂得种子是如何种到土壤中的,又应该如何来浇水,施肥。种子变成幼苗后,需要什么营养才能健康成长。这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种植实践中,幼儿会爱上劳动,因为他们的付出会得到回报,种子一天天发芽、成长,这是小朋友们辛勤劳动的结果,在他们的辛勤培育之下,幼苗逐步成长,还可以开花结果。这可以让幼儿爱上实践,爱上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什么时候幼苗生虫子了,什么时候幼苗需要肥料了,都需要幼儿在实践中观察,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是小朋友,他们也会在实践中学到很多知识,从实践中感受自然,进而热爱自然,激发自己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

三、优化“种植活动”指导,促进幼儿探究能力养成

(一)种植活动中设置情景,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种植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是非常新奇的事情,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活动时,要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主动思考,进而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们结合了《指南》中的建议:“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比如:可以让幼儿先观察我们要种的种子,然后让他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种子?让孩子们说说怎么做会把种子变成一株植物。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真正的种植了,幼儿教师准备了种植的工具,小铁锹,小水桶,给孩子们讲解怎么用这些工具进行种植,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进行的一项大工程,因为我们要把小小的种子养大,把它们变成一棵棵小花,让孩子对这项活动感兴趣,并知道小铁锹是用来铲土的,小水桶是用来浇水的。孩子们会跃跃欲试,每个人都想参与到这项活动中,都想为种子的发芽做贡献。另外,要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花盆,并发给他们每人一粒种子,让他们学习之后,自己动手把自己的种子种到花盆中。这会让孩子对种植格外感兴趣。

(二)种植活动中引导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实践

《指南》中建议:“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易的调查或有趣的小实验。”在种植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不断的抛出不同的问题,让孩子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小朋友种下的种子会长出什么植物呢?让孩子在种植的过程中期待,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给孩子发的种子总结出几种植物的特点,像黄豆刚长出来叶子是圆圆的,而小草的种子刚长出来叶子是长长的,根据种子长出的小叶子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什么植物,这样小朋友在种子出土的时候就可以自己判断出这应该是一株什么样的植物。这会大大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孩子们自己观察小花盆中的植物什么时候发芽了,什么时候出土了,什么时候需要浇水,什么时候需要施肥等。孩子们会带着这些问题去观察,去实践。让他们懂得要想把自己的花养得漂亮,必须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只有注意观察,细心饲养,花盆中的小花才会茁壮成长。

在一次养殖、观察萝卜的活动中,孩子们发现萝卜发生了变化(叶子长蚜虫后,萝卜表面出现的残渣),他们惊奇地告知老师,萝卜长毛了。随即,他们推测把虫子吹掉就好了。这样的想法是受其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多从表面现象来推断事物变化的规律,他们的原有经验不够支持他们把物体的表面现象与其背后的缘由建立很好的联系,但是,原有经验却告知他衣服上的土可以掸掉,萝卜上的脏东西也一样可以。当几天后,萝卜一次次重新长出毛时,孩子们明显感到自己原有经验的治标不治本,因而产生了仔细观察的动机,他们感到萝卜上的毛毛一定是从上面掉下来的,而不是自己长出来的,因此,发现了叶子的奇异:这个叶子怎样歪不妞妞的。明显,他们的原有经验是叶子应当是比较平整的,因而,孩子们发现了长在叶子上的蚜虫。这时候,他们以为:虫子咬萝卜,萝卜会死的,因而产生了往掉蚜虫的想法,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我表示愿意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救大萝卜。孩子们的讨论,明显应用了原有经验,不同的幼儿表示出对同一题目的不同感受和想法,我和孩子们一起留意聆听他人的看法,同时使孩子们丰富自己对事物的熟悉并产生新的想法:“老师,用水给它洗洗吧,我妈妈说洗干净不爱招蚊子。”“我们家有毒蚊子的药,毒死它吧。”“虫子死了,萝卜也不能吃了。”“那用消毒水行吗?老师擦桌子时就用,给萝卜注射行吗?”这句话,引发了一阵笑声。“用肥皂水行吗,我们手上的虫子用肥皂一洗就干净了。”„„明显,孩子们在这个给大萝卜治病的进程中,充分调动自己从生活中积累出的各种经验,他们试图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作出解释。

(三)种植活动中激发实践,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

由于幼儿思惟能力、认知水平有限,对事物的熟悉直接受其原有经验的影响,所以,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的种植实践总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比如种子没发芽,长出来的植物生病了,水浇多了,水浇少了等等情况,当遇到问题时总会不断的深入实践继续探索,种子没发芽是有原因的,或许是种子的原因,或许是环境的原因,温度,湿度,土壤情况等,这都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探索,植物生病了,是生虫了,还是发黄了,找到原因。正常生长的植物是需要浇水,施肥的,应该浇多少水,什么情况下植物需要浇水,都需要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在这个进程中,或许幼儿会表现出分歧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但在幼儿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上都是极为公道的,是合乎他本身逻辑的。

《指南》中建议我们:“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实际上遇到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也是孩子们在种植活动中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积累种植的经验,慢慢的孩子们会爱上种植,在自己的努力下种植出茁壮成长的植物来。这一活动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幼儿的探索能力。经过这一次种植,孩子们会在第二次种植时增添很多的经验。

激发探索实践的有益方式是鼓励幼儿对种植的植物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包括记录的日期和植物的生长数值,根据这个记录小朋友还可以画出植物生长的图画。比如,3月2日,植物出土,植物高1cm,3月4日,植物高2cm等,小孩子不会写这么复杂的内容,幼儿教师可以指导他们用画图的方式,植物高1cm,就照着植物的样子画出来,有几片叶子就画几片叶子,有多高就画多高,然后在下面标上日期就可以了。这幅图片一目了然的向我们展示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既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的记录能力。

(四)种植活动中及时鼓励,评价幼儿的探索成果

孩子是需要鼓励的,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错误,但他们会尽心尽力的把种植活动做好,当看到孩子们认真去做时,要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知道这么做是对的。就像《指南》中说的:“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收集证据。”当孩子们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时,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这种观察力和耐心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至关重要。另外还要对孩子的探索成果进行评价,比如他们积极探索的结果,或者是他们耐心观察的结果,引导孩子具备积极探索、耐心观察的特质。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往往疏于坚持,幼儿教师要不断鼓励和引导,幼儿的期待时间特别短,所以这一活动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力,鼓励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想出解决的办法。如果他们能在种植活动中学会了这些优点,并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四、成效与反思

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孩子们学会了种植的基本方法,在实践中学会通过观察来判断植物的方法,懂得如何照顾他们的植物,并学会了细心观察,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孩子们更加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更愿意到自然界中去探索,自主发现自然界中的奥秘。提高幼儿自主探索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种植活动让孩子们会从中受益更多,不仅提高了他们科学探索能力,生活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这次的种植活动让我们受益颇多,我们发现孩子们更愿意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让孩子多亲近自然,让更多的实践活动深入到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结题报告

《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

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意义

1、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的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园区外拥有数十亩未经商业开发的农田。园区内还拥有采光良好、土质较为肥沃的种植地300多平米。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潜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具有可充分挖掘的自身优势,极有利于幼儿开展种植活动。

种植活动可以为幼儿提供充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其中得到最真实和最直接的体验。从而萌发亲近自然的情感、催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初步获得探究经验和探究能力。

但随着农村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正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不断疏离。针对这一现状,我园自2010年就立足于园本实际,开展了名为《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县级课题研究。(此县级课题已在12年底成功结题)我们希望继续通过课题研究,不断挖掘种植活动之于幼儿的发展价值。不但让幼儿感受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体验种植、收获的乐趣;还能感知植物生长以及自然变化的奥秘,从而获得更多未知的发现;并能以种植活动为载体,让幼儿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获得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可以自由探索、自由成长的天地。实现以大自然为课堂,在与阳光、泥土、植物、动物的互动中获得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通过课题研究,有利于引领教师将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又将实际教学工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从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有关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国内有关这方面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丰富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构建科学完善的理论架构。

从实践方面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本课题的研究还能够丰富老师们的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技能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增强研究能力,促进老师们的专业发展,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的再界定

1、种植活动

通常人们所说的种植活动是指农业生产中,农民种植农作物的生产活动。本课题中提到的种植活动和传统意义上的种植活动不同,指的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对于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丰富孩子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体验劳动的快乐,锻炼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具体来说,本课题中的种植活动是指通过我园教师、家长,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带领我园各年龄段的幼儿有计划、有目的的把农作物的种子、幼苗埋在或栽到土里,通过持续的对其松土、浇水、施肥、观察记录、收获、分享等一系列的活动体验过程。

2、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是指人能够同时对知识网络,语言表达,身体协调自由灵活操控的能力。通常来说,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在本课题中的幼儿综合能力主要指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操作能力与探究能力,协作能力与分享意识等。

3、幼儿

本课题中提到的幼儿指的是幼儿园中从小班到大班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年龄都在3至6岁之间。

4、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指的是以解决现实及未来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并且开发有效的技术及系统,通过教育实践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并循环往复的对其进行改善的研究活动。本课题中的实践研究指的是通过运用相关种植知识,组织我园师生在园本种植计划和班级种植计划的引领下,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班级的特点开展种植活动,让幼儿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种植活动中体验参与种植活动并健康成长的全过程。

三、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关于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方面,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研究结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有关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的研究:罗慧指出在幼儿园里,大班的孩子是大哥哥、大姐姐,这一阶段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他人的认可,自己的意见别人都能赞同。但是他们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进行培养。刘爱玲研究了利用结构游戏提高幼儿综合能力,指出结构游戏中,可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索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合作能力;在结构游戏的环境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幼儿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创意拼插,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郭阳提出版画是发展幼儿综合能力的极好手段。在版画活动中,幼儿通过双手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认知用画、刻、剪、撕、折、贴、印的方法再现出来,它不仅能够培养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对幼儿表达、自理、合作、交往等能力。国内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探索了运用不同方式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取得了一些经验。

有关种植活动运用于幼儿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张春美研究了幼儿种植行为,提出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种植园地的价值,并在活动准备过程中提供经验准备、材料准备和场地准备,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等待、学会倾听以及鼓励探索,在活动后支持鼓励幼儿后续的探究和释疑活动,为幼儿不断积累与种植相关的新经验创造条件。陆旭梅指出种植园是幼儿们的快乐之园,同时也是学习之园。在种植活动中,教师教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幼儿在种植的过程中体验到种植及观察记录的乐趣,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老师们可以种植系列活动为载体,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观察、管理等系列活动,让种植活动成为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徐蕾提出在幼儿园里,每间教室的走廊、阳台都设有自然角,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观察活动的重要场所。

这些研究成果对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目前来看,这些研究多通过理论分析得到结论,而国内有关运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实践研究还比较少,鉴于此,本课题选择了这方面进行研究。

四、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实践研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品质,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积极投身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中,从而发展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或通过课题研究,构建种植园本化课程,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综合能力。)

2、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观察幼儿、分析幼儿及有效指导幼儿活动的能力;将课题研究融入课程实施当中,拓宽和丰富教育范围与内容,提升教师实施课程、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或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助推教师专业发展。)

3、通过课题研究,逐步形成绿色办园理念,形成鲜明的办园特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将幼儿园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幼儿能力的教育理念与策略向家庭教育渗透,同时构建互动、合作、和谐的家园关系。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通过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展开。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有效开发种幼儿园植活动资源的途径和策略。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可行措施和有效策略。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开展了研究初期和实践研究后家长与教师对开展种植活动的相关认识的调查。

2、文献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幼儿教育、学前教育等书刊,寻找相关研究的理论支撑,了解当前研究动态,借鉴相关研究方法与形式。

3、观察比较法:通过长期有目的的观察,对比幼儿、教师、家长在实践研究前后的变化,以认识研究效果。

4、行动研究法:将种植活动作为我园常规教学活动,合理制定种植活动课程学期、学月及周、日计划。将科研、教研和日常教学三结合。有目的地开展研讨、分析、评价与总结,继而进行反思与调整。促使课题研究不断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5、个案分析法: 选取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从中剖析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找出问题根源,提出改进的方式。促进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育行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七、研究措施

本课题的研究历时2年多,具体通过分析准备、实践研究、积累总结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研究工作、研究措施、研究成果如下:

1、析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路径,建立研究机制

基于县级课题的一些成功经验,我园为了更好更扎实的做好市级课题的研究管理工作,特邀请相关专家对课题进行了指导,在课题组的共同商讨下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实践研究思路,并在以下三方面进行落实和保障。

1)组织机构保障

我园成立了以园长叶美蓉为组长,保教主任邱发蓉、副主任冯秀娟为副组长,保教助理、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及骨干教师为主要课题研究小组。园长负责课题的总体指导与督促。保教主任负责研究工作的具体实施。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活动的落实与反馈。各部门及人员分工明确、各施其责。

在以园长为核心的统一管理下,课题组成员对每一阶段的计划或成效都要进行讨论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思路。在实施部署上达成共识,保障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有效开展。

2)研究制度保障

我园依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如:教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同时,还建立了日常的研究工作检查制度,如: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总结活动,每周开展一次有效的种植教学活动,每学期收集2篇典型的教育案例,不定时组织幼儿开展观察与记录活动等。从工作面上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我们还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与交流,通过研读书籍、网络资料、撰写论文案例等形式,使教师们把实践的工作向理论层面提升。

3)研究经费保障

我园设立了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活动所需材料、人员补贴等。每学期为每位研究人员及研究班级给予400至800元不等的课题研究经费。(以考核等次确定经费额度)在考核获得优秀时,另外再给予400元奖励。经费的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2、实践研究阶段:开展实践研究,探寻有效策略,关注研究成效

本阶段是我园课题研究的主体阶段,主要围绕3个研究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策略研究。

1)有效开发种植活动环境资源的策略。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有丰富的资源可以挖掘。在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对园内环境也进行了规划与设计,与孩子们一起将幼儿园装扮成种植的乐园。

①打造幼儿种植园地

我园为孩子们规划了一片专门用于种植的小农场,依据现有班级数量划分为14块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为了孩子们能更加方便,更加富有乐趣的参与种植,将研究初期的小农场从园外迁址到现在的园内。通过专业设计的小农场,也由孩子们自己命名为“仙踪林”,不但在外观上更加美观,还人性化的为孩子们提供了就近取水、清洗的水池、随手可以取放的工具、可供休息和开展活动的凉亭以及能展示孩子们活动过程的展示栏等。为孩子们日常的种植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持。

②开辟亲子种植园区

除园内专门打造的种植园区以外,我们还有效利用校门外的一片空地,将其开辟成为亲子种植园区。孩子们除了和老师、同伴们一起参与快乐的种植,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在亲子园里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与家人一起照顾它的成长,发现和探寻自然及植物生长的奥秘、自由支配种出的成果。这是不同于和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另一种感受。

③创设园内公共区域

在园内的公共区域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充满种植氛围的大环境:在园大门两侧、门厅、走廊,我们都摆放了季节性植物或花卉。大厅的种子墙和楼梯的扶手空间,我们展示着各种种子的标本;走廊墙壁上悬挂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种子粘贴画;种植活动展示墙呈现着孩子们活动的精彩瞬间,班级的班牌均以植物种子粘贴而成;每个班级外都设立了自然角,摆放或悬挂各种植物等等。

我们创设浓厚种植环境氛围,是为了让孩子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激发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增强孩子们感知自然、探索自然的欲望。

2)探索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有效策略。

①种植科学化,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发展幼儿探究能力,是我们对于“种植科学化”的定义。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实践工作:

第一,在实验观察区中自主探究

我们在大、中、小三个年龄段6个主研班级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有目的的创设实验观察区。持续开展主题类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关注植物本身的生长过程中,运用观察、记录、猜想、分析等方法,探寻其背后的奥秘,积累自然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探究经验。如中一班创设的“水里的空心菜”,孩子们在对空心菜连续的生长观察中,发现植物并非只能生长在泥土里,水分才是植物生长的必需物质。大四班的“蘑菇生长记”,让孩子们见识了神奇的“菌棒”了解了蘑菇的生长过程中和生长环境;找到了“菌棒里的蘑菇总也长不完”的原因。他们不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继而进行猜想、查找资料、验证,从而解决问题。他们不断的建构已有经验,探究能力也不断得到发展。(以下插入观察区图片)

第二,在科学活动中建构经验

种植园是研究活动的根据地。我们充分利用种植园,开展了“种植前、种植中、收获后”的一系列认知、观察和探究活动。如组织幼儿在种植前对劳动工具进行认识;感知泥土的特性;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等。在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对比和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了解与植物共生的昆虫及其他动物;对植物生长进行记录与测量等;收获后引导幼儿对果实种子进行观察、对比、收集、再加工等等。如中一班孩子们在对四季豆的茎观察后产生兴趣,以“向上攀援的茎”为主题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在接下来的查找资料、寻求帮助、找到答案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什么叫“藤蔓植物”,哪些植物又属于藤蔓植物,还发现同一种植物在向上攀援的过程中,茎都是朝着相同的方向卷曲攀爬的。中二班的孩子们在观察蚕豆后发现,蚕豆外壳上多了一些像“芝麻”一样的小黑点,为了弄清这些黑点的来历,他们展开了新的探究活动。他们询问有种植经验的张爷爷,求助于老师,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最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在张爷爷的帮助下开展了一次喷施农药的杀虫行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地进行预设活动,同时还特别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兴趣点,适时生成新的科学探究活动。幼儿的经验在一次一次的活动中不断得到建构,科学探究能力日益提高。(以下插入活动图片)

②种植童话化,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愿意在种植活动中大胆表达自我想法,积极交流与分享。通过想象与联想开展儿歌、诗歌、故事的仿编和创编。从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对“种植童话化”的定义。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第一,在“每周一记”里畅所欲言

“每周一记”活动是我们利用家长开展的幼儿口述日记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记录者和引导者角色,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并为孩子作记录。我们将种植活动融入孩子的口述日记内容中,建议家长定期带孩子走进种植园,或足出户外,亲近大自然。以种类丰富、形态万千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为感知和讲述的素材之一。引导孩子大胆进行语言表达:描述植物的外形特征、猜想植物生长背后的秘密、对植物进行拟人化的联想等。直观而随时处于动态变化的大自然有效的刺激着孩子们的神经,使他们迫切的想要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但有效的运用了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同时还调动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观察和想象。例:中一班张天华的妈妈在一篇案例中这样描述到:下午,我和儿子来到班级种植地,一起观察地里的玉米。儿子指着两棵玉米问:“妈妈,你猜他们谁是哥哥,谁是弟弟?”我顺势问他:“你觉得呢”?儿子说:“我觉得高的应该是哥哥,他又高又壮,矮一点的是弟弟,因为他不喜欢吃东西,又不喜欢锻炼所以又矮又瘦。”儿子继续问:“那他们会吵架吗?”我说:“应该不会吧,他们会相互关心对方。”儿子说:“我觉得他们会!”“为什么呢?”“他们会争抢好吃的呀,好玩的呀。”孩子俨然就是将两棵玉米比作了生活中的两兄弟。于是,我逐步引导儿子对两棵玉米的生活进行联想。儿子居然编出了一个玉米哥哥和玉米弟弟深夜为了一起对付坏鸟小偷的故事。没想到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如此丰富,我随即将儿子所编撰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日记本里。这将是他成长历程中宝贵的经历。

第二,在语言活动中表达与分享

种植园里总是蕴含着许多的教育契机。教师们在带领幼儿进行种植园活动时,孩子们总是对变化着的植物充满兴趣,并急切的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师们便有目的地根据大、中、小班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和特点,预设出各类语言活动,谈话、讲述、仿编、创编等。让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升语言。如,小班孩子们主要是在对植物进行直观感知后,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植物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如:大大的萝卜、小小的萝卜,叶子是尖尖的、小小的,花是粉红色的等等。大胆表述、以及简单的形容词的学习和运用,可以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在中大班,孩子的语言逐渐丰富,学习需求也高,教师们会以他们感兴趣的种植园为题材,组织孩子们对植物进行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描述,学习更多更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或引导孩子们相互交流不同的感受,分享不同的发现,体验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或以熟悉的儿歌、诗歌为基调,开展仿编创编活动;或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编撰故事等,灵活运用已有语言经验,建构新的语言表述能力。

③种植艺术化,培养幼儿艺术表现能力。

第一,在充满“绿”的环境中感受美

大自然就是一座艺术宝库,我们总能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植物与环境带来的美与享受。春的生机、夏的奔放、秋的丰硕、冬的神秘。我们有效利用园区的自然环境,让绿色充满整个幼儿园,使其成为孩子与自然直接对话的场所。门厅大厅的土培植物和水培植物会随季节变化随时更换,班级外的种植角会在孩子的照顾下保持生机勃勃;墙壁和走廊悬挂着孩子们用植物种子粘贴的装饰画;种子墙上错落有致的摆放着形状颜色各异的植物种子;种植园里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凉亭和围栏。这一切都让孩子们无限的接近自然,感受自然所彰显出的美与艺术。

第二,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和创造美

种类丰富、形态多样的植物,能为孩子们的艺术表现活动提供许多可直接运用的天然材料。教师们深入挖掘种植园的教育价值,设计各类艺术教学活动,为培养孩子们的艺术表现开辟有效的途径。花繁叶茂时节,教师们组织孩子到种植园进行写生,在相同事物的刺激下,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视野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收获的季节,教师们带领幼儿运用植物种子或果实开展创作活动。如,将收获的玉米、大豆、小麦、豌豆等种子进行种子粘贴画活动,孩子们创造性的粘贴出风景、花朵、动物等平面画;将红薯、土豆、蚕豆等进行组合造型活动,经过插接或直接上色创造出新的造型。将成熟的紫浆果摘下,榨取出天然的紫色颜料,又再用于其他绘画活动。孩子们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创造在种植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与支持。他们不但乐在其中,教师们也从中寻找到有效培养孩子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与策略。

④种植生活化,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

收获的过程是孩子们最具成就感的过程。是长时间的等待与照顾的最终结果。除体验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意外,我们尽量让“收获”更加有意义。教师们设计了“交换活动”和“售卖活动”,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第一,在“交换”中学习交往技巧

交换活动是孩子们将自己收获的果实的一部分与别的班级进行交换,那样就可以得到更多种类的果实。但这个过程需要孩子们提前进行思考,想要和谁交换,别人是否愿意和自己交换,怎么样才能让别人和自己交换。这需要孩子们具有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正确选择交换方式的能力。在交换的过程中孩子们为了交换成功,会更多的关注对方的想法,会采用别人愿意和乐意接受的交流、表达方式,更多的在自己的意愿和别人的意愿中寻找链接点。如大一班老师在一则案例中这样描写到:孩子们在收获菠菜以后,希望能用菠菜与大二班互换一些萝卜回来。为了互换成功,孩子们开始了自己的交换行动。琳琳捏着一小捆菠菜来到大二班,她花了一些时间对班上的孩子进行了观察,最后,她找到一个提着大萝卜,身高身材和自己相似的女孩开了口(或者他认为这个女孩比较容易交流,较易实现自己的交换计划):“我能用菠菜和你交换萝卜吗?”女孩看了看她,再看看自己手里的萝卜,很明显萝卜比菠菜大多了,女孩有些不愿意。琳琳明白了女孩的心思,但是她真的想要换回这个大萝卜,于是她又想了一想:“我的菠菜虽然很少,但是很好吃,吃了以后力气会很大,而且刚刚才摘的很新鲜。用它可以做出很多的菜肴。”女孩还是有些不愿意,毕竟琳琳的菠菜实在太少,于是说:“我的萝卜一样可以做出好吃的菜肴而且会做出一大碗。”琳琳不愿放弃,思考了一会儿又开始了第二次交流,她问:“要怎么样才能换到你的萝卜呢?”女孩想了想,“除非你能用更多一点的菠菜来换。”琳琳听后,找到本班的一个孩子,和她说了刚才的事情,她们商量以后,决定把各自手里的一小捆菠菜一起用来换女孩手里的萝卜。琳琳拿着两小捆菠菜,成功的交换回一个大萝卜。交换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习和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方式,让他们懂得了如何在满足自我的同时还要去关注他人,了解与人交往的规则与技巧。

第二,在买卖中体验社会生活。

售卖收获的蔬菜果实,也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孩子们自由讨论出来的处理收获品的好办法。孩子们将所收获的蔬菜、果实清洗、整理,在幼儿园内“摆摊设点”。将来往的家长和园内的教职工作为出售菜品的对象。他们自己商量售卖的方式和价格,在售卖前和老师一起了解售卖的过程和规则,提前为自己的菜品设计宣传语言,预演售卖的场景。了解小面值货币的运用方法。在售卖的现场,他们大胆的宣传自己的菜品,或主动出击争取买家的购买。与买家讨价还价,争取能以最好的价钱卖出所有菜品。

在这样的售卖活动中,孩子们扮演着社会角色、学习社会规则、体验社会生活,用真实的体验不断积累着社会交往经验。

(3)探索在家园互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策略。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力量,在种植活动中开展家园合作种植的研究。目的在与通过家园互动的形式,将以种植为形式的自然教育理念向家庭教育渗透。我们主要运用了以下两个策略;

①成立种植课题家长研究小组

我们在14个班级中每班选择了5名家长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成立了家长研究小组。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是以家庭或亲子种植园区为阵地,和孩子共同开展种植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充当着孩子的合作伙伴、支持者和引导者。在研究工作中,家长成员和教师具有相同的义务和责任,具体表现在:

1、引导幼儿开展种植实践活动,共同感受种植的乐趣;

2、和孩子一起观察、记录,支持孩子探寻种植现象背后的原因;

3、记录孩子在种植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孩子的行为,采取适宜的教育手段。

4、定期与教师交流家庭研究情况,相互调整和借鉴有效策略,把握有利的教育契机。当家长和教师采用相同的教育手段之后,幼儿园教育理念将自然而有机的渗透至家庭,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

②开展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

为了增进家园沟通,和谐家园关系,我们还以种植活动为主题开展了多样化的家园互动活动。如家长义工活动:他们走进幼儿园,协助孩子们购买种子秧苗;为种植园翻地;带领孩子认识种子;教孩子们如何种植菜苗、如何进行分苗易株。他们还走进课堂活动,为孩子们开展教学活动,如像孩子讲述蔬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为孩子们介绍美味的菜谱等。家长开放日活动:如大三班在收获的季节中邀请家长参与孩子的半日活动,与孩子们共同参与收获,将收获后的蔬菜果实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小班组老师为了鼓励孩子均衡饮食,爱上鸡蛋和蔬菜,开展了有趣的蛋菜肴活动。家长们提前和孩子在家准备了各种蛋菜肴数十余种,活动当天进行交流与品尝。孩子们感受了和亲人、老师、同伴一起活动的快乐,家长也获得了来自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教育理念。亲子游活动:家长们在家委会的组织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们走出户外,在大自然中自由探索、尽情嬉戏,体验植物、阳光、泥土与空气带来的各种感受。如中二班的家长们在丰收的秋季带领孩子们走进果园,开展采摘橘子的活动。满园的橘子让孩子们欣喜若狂,他们观察橘子的形态;学习亲手采摘橘子;一起分享美味的橘子,体验着大自然带给自己的无限乐趣。

3、积累总结阶段:汇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提炼研究成果

本阶段主要是梳理汇集研究过程中的资料,包括课题组资料(调查问卷及分析、阶段计划及成果、研究报告)、教师资料(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种植课程计划及活动课程集、活动照片及音像资料、各类课题研究获奖证书)、家长资料(案例、每周一记、观察记录、家庭教育随笔)、幼儿资料(观察记录、美术作品、)

八、研究成果

1、生成了园本化种植活动课程

在研究过程中,我园以种植为基本活动,在陈鹤琴“活教育”理念、杜威“做中学”、卢梭“自然教育”、瑞吉欧“方案教学”等理论的支撑下,形成了我园种植活动原本化课程方案,基本探索出园本化课程的实施途径、管理模式,以及将我园在研究过程中所开展的大量优质活动以“领域学习活动”“区角活动”“生活活动”“家园共育活动”四个内容为板块,按年龄段分类整理成我园种植活动资源集,同时在反复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将活动进行优化,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提供了有利的参考。(详见园本课程方案及课程集)

2、形成了园本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操作策略。(1)环境支持策略

《纲要》和《指南》一致强调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在环境创设中,我们以“生态化、艺术化、人性化、参与化”的原则创设物质环境,以支持和保障幼儿开展各类种植活动。生态化是指幼儿园环境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走廊花红叶绿,园区绿树成荫,种植地蔬果满园,自然角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在园区内便可感受四季变迁。艺术化是指对环境的美化作用。园区设计风格统一,一草一木的摆放都恰如其分,与建筑环境相得益彰。人性化是指环境创设以人为本的理念,精心设计的种植园便是最好的体现。参与化是指环境创设实现了环境与幼儿的互动。走廊上幼儿利用种子制作的装饰画、幼儿每天参与观察和照顾的自然角、种植园及亲子园的活动等都充分体现了环境的参与性。

(2)活动支持策略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因此我们以研究目标为基础,开展了领域学习活动、区域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生活活动四大板块的活动。每项活动都以幼儿年龄特点为基础,目标明确。设计和开展种植活动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①、生活化原则: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活动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活动宗旨要让孩子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②、同步异步相结合原则:同步异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就是将集体学习和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相结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关注全体,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在个别化学习、分组学习中关注个体,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实现更多隐性目标。

③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即要严格根据研究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预设各类活动,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点、活动中的有效教育契机开展有价值的生成活动。预设的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活动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孩子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基本发展。生成活动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幼儿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将两者有机结合,在预设活动时,深思熟虑;追随幼儿抓住机会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才能真正做到师幼互动。

(3)教师支持策略 ①兴趣追随

追随幼儿兴趣就是要充分认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幼儿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教师应在活动前和活动中追随幼儿的兴趣。活动前,应尽量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感兴趣的主题为活动内容,保证幼儿能以积极愉悦的情绪参与到活动。活动中,由于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关注点也可能偏离教师预设的目标和内容。此时教师就应以幼儿的兴趣为主,适时转移活动重点,并紧紧抓住幼儿的即时兴趣,生成新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②适时引导

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对幼儿进行“适时”引导。

活动前,激发幼儿活动欲望。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关注与认识往往只会停留在表面,要进一步激发孩子参与欲望,就需要教师的“推波助澜”,让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实践中,引导幼儿深入探索。种植活动就是让孩子在“做中学”,引导孩子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为他们提供环境和材料所需,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评价时,引导幼儿关注过程。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过程的不断反思,关注他们参与活动的过程,而非过多关注自己的活动结果,让幼儿在关注评价过程中思、感、悟、行,加深活动体验。

③操作体验

操作和体验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主要方式。凡是幼儿可操作的活动内容,教师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尽可能创设操作体验的环境,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参与,让幼儿在操作体验中主动学习。

④激励评价

激励与评价是激发幼儿情感和调动幼儿积极思维的语言技巧。在教学活动中,无论要达到任何教学目的,幼儿的情感和思维状态都是基础。没有情感的活跃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决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激励语言的使用决不能是笼统的固定不变的赞扬语,如:“你真棒”,“你做得不错”等。激励语言应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特征。教师应以平等、亲切自然的方式与幼儿交流。假如幼儿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给予语言肯定,如:“你一定观察得很仔细,老师都没有发现,你居然描述得这么清楚”或者幼儿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可以说:“你一定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而且和别人不一样,要不然怎么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呢”。假如有幼儿回答了一个与教师所提问题不相干的答案,教师如果直接否定,那么幼儿会在心理上招受打击,其他人也可能因此而不发言。如果教师说:“你的答案很有意思,也许我们可以等一下再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的问题是„„”假如孩子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教师可以说:“这是你的观点,不知道朋友们对这个观点是怎么看的,谁来说说看?”这样听起来具有合作性而非指令性的语言,小心的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又让孩子们有兴趣将问题继续讨论下去。

(4)家长支持策略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整合家长资源,争取家长的支持,能在最大程度上共促幼儿发展。

争取家长对工作的支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用平等的关系,努力营造和谐的关系。

②和家长分享班级管理,让他明白教师所做的工作。③将孩子的进步,归功于家长自己的努力。④树立“家长榜样”,争取更多家长的力量。⑤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他问题。

九、研究效果

1、走出课堂,融入自然,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悄悄成长

幼儿的学习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交往能力只有在实际交往中才能得到提高。在“生活中学习,活动中发展,实践中收获”的思想引领下,在家长们的合作参与中,家、园共同建构了具有西幼特色的种植活动课程。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幼儿的学习由传统的课堂学习转换成为生活中、自然中的学习。他们变得开朗、自信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热爱大自然、更加热爱生命。他们关注变化的春夏秋冬,并爱用自己的方式去探寻它的奥秘。他们变得乐意交往,体验合作的乐趣和与朋友交往的技巧。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艺术家,因为一片叶一朵花,都会因为他们的独特视角而变得不同。大自然犹如一座神秘的宫殿,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孩子们悄悄成长。

2、在活动中实践,在研究中反思,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也是活动的受益者。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专业技能得到提升、专业情感得到满足。种植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还助推了教师不断思考教育方法。在《纲要》和《指南》的精神引领下,逐步形成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她们变得从关注活动结果到关注活动过程,从关注自身行为到关注幼儿行为,从关注教师的主导到关注环境与资源的合力。

同时,课题组教师遵循“边做边学、边做边反思”的研究思路,在扎实推进课题研究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公开交流或发表。两年来,教师有 篇文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幼教刊物上发表,有 篇文章在省级刊物发表,有 篇文章在县级刊物发表,有 篇论文获省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分获市一、二、三等奖,篇研究论文获成都市教育科研阶段性成果二、三等奖,有5篇文章分获县一、二、三等奖,有 篇文章在园内评比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共形成优质论文百余篇,个案、观察记录、教育反思近千篇。(插入获奖情况前后对比柱状图)

3、在参与中体验,在合作中渗透,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家长们不再简单地配合教师和幼儿园工作,而是站在孩子发展的立场上和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主动申请承担种植园的开垦和维护工作,家长之间主动建立交流网络,为班级工作、幼儿园工作出谋划策。他们准时参加大大小小的家长会和家园活动,父母的身影逐渐代替了爷爷奶奶的身影。他们认同幼儿园“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教育理念。主动引导孩子参与体验自然的活动。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种植,一起观察、记录,将自己变成孩子的朋友与孩子一起探索问题。他们为孩子制作观察记录,认真的写下孩子在活动中的一点一滴。他们关注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他们,在真正走入了幼儿教育之后,深度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已在教育态度与方法上的不足。并以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为基础,开展家庭教育,形成了家园合理。(插入研究前后对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 柱状图)

4、形成了西幼的特色与品牌,幼儿园文化与特色初步形成。

我园作为一所乡镇发展中的幼儿园,在“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理念引领下,正探寻一条具有西幼特色、打造西幼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促进了我园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更是形成了系统的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种植活动课程。“生活化、活动化”课程的设置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园幼儿各年龄段、各发展水平幼儿综合能力的提高,还充分整合了家长、环境等多方资源,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为我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声誉,致力打造西幼品牌。

十、研究中的问题.总得来看,本课题的研究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研究目标,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方面,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整个实践环节还有待进一步丰富、深入、细化,进行总结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利用种植活动培养幼儿综合能力的措施和策略。另外,还应该加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以便更好的推广应用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本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及时间精力有限,也对本课题的研究结论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在实践总结方面,幼儿教育理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提升。

第三篇:浅谈种植活动中幼儿能力的发展

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为什么落到地上?”提问中引发积极的思考,锲而不舍地努力探索,最终揭示了地球万有引力的客观规律。幼儿园的孩子对新鲜事物总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脑子里经常会出现许多“为什么”,越是好奇,问题越多,这就是可贵的质疑精神。我们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在探索中提出问题,引导孩子敢想、敢说、敢问。为此,开展了“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能力”的这一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对于幼儿来说,自然环境能更直接的为他们的自主探索提供支持,种植活动是真实自然的,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他们没有认真的、仔细的认识过黄豆,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进行了黄豆的认识,帮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它。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案例:小朋友和老师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豆豆,生成了科学活动:“认识黄豆”。小朋友自己介绍带来的豆豆的名称。老师把不同的豆豆分放在盘子里,让幼儿自己观察豆豆的不同特征。文文惊讶地说:“老师,我发现黄豆有一点淡黑色,黄豆是不是有点坏了,”小宇说:“是虫子咬的小伤痕吗?”,“其实,小朋友说的黄豆的伤痕是黄豆的芽眼”,“你们再找找红豆、黑豆、绿豆有芽眼吗?”这么一说,大家开始仔细地寻找着。幼儿都被这一句话吸引了,都在认真的、努力的寻找“芽眼”。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黄豆,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自己通过观察发现黄豆的秘密。在活动中幼儿的好奇心带动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幼儿能观察的很仔细,也很用心。他们还会自己动脑筋想,这个黑色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会自主的进行讨论。得不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就会请老师帮忙,以后幼儿碰到自己不认识的事物的时候也会去观察,去思考。

(二)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如今的幼儿因为平时缺乏锻炼,很多本来应该会的能力都在“退化”,然而通过照顾黄豆苗,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幼儿之间会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种植时遇到的问题,同时他们还会比较谁的种子张的快。有些用心的幼儿,每天早上来都会用杯子给自己的豆芽浇水,让它茁壮的成长。

案例:今天我们再次去观察黄豆苗,他们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小朋友一看到豆苗,就说:老师你看我的,已经长出那么多的叶子了,已经长大了很多了。孩子们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自己中的黄豆已经长大了,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在一片感叹声中,突然琪琪大声的说:“看我的黄豆叶子上全都是小洞洞。”“老师,我的也有小洞洞”。大家都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我请小朋友自己观察一下,能不能找到破坏豆苗的“凶手”。翔翔大声的说:“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进过老师的提醒,幼儿就想办法要把虫子杀死,不能再让他破坏豆苗了。小雨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然后我们就找来水壶,兑好药水,在浇药水时,有朋友还说:豆苗我来保护你。很关心自己的豆苗。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对自己的苗苗是多么关心,看到幼苗长大了很开心。同时看到幼苗长了虫子,能积极的想办法来保护豆苗,这个就是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通过这样的方法就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并且通过遇到虫子的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事件,培养幼儿的爱心,同时也能看出种植活动使幼儿更加的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三)种植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是加强幼儿脑功能锻炼、发展幼儿智力极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是幼儿熟悉的、容易收集的,他们对这些东西感到好奇,而种植活动就是它一个小小的索引。

案例:小朋友种下黄豆现在已经长出了两张黄豆叶子的黄豆苗了。楠楠提出:“黄豆宝宝长出了叶子住在纸杯里有点不舒服了,怎么办呀?小宇说:“我和奶奶把黄豆种在地上的”……小朋友纷纷议论着。最后商量决定把黄豆苗“搬家”,种在幼儿园的种植园里。老师教了小朋友种植的顺序,用水管小心地给黄豆苗浇水。因为小朋友还要经常来看看自己种的黄豆苗,所以,在黄豆苗旁边插上写有自己名字的小标牌。

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现黄豆生长在杯子里已经不够了,需要搬家,教师告诉他们种植的方法,放开手让幼儿自己发展。因为都是自己的豆苗,他们都很小心的进行种植,怕弄坏了自己心爱的东西。挖土、浇水这些事情在家里都是不会做的,在活动中也能看出幼儿动作的笨拙、和不知所措。这些都是幼儿的生活经验,不能舍弃。

(四)种植活动给幼儿带来收获的快乐。

随着季节的变化,同时在孩子们的细心观察照顾下,小山上的植物都成熟了,孩子们高兴地拿着工具来收获了,当孩子门抬着满满一篮子毛豆回来时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是我们自己种出来的毛豆,今天我们可以吃毛豆啦!然而分享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们尝到了新鲜的毛豆,特别的好吃。在品尝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幼儿懂得谦让,懂得一起分享,而且他们还懂得珍惜,知道这个是来之不易,是他们期待、盼望了很长时间,用爱心和责任心浇灌出来的。通过这次种植活动,对幼儿一些方面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幼儿不仅仅得到了能力上的发展。我们老师也体验到了种植的乐趣,我们老师与幼儿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幼儿生活环境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条件。《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作为教师,我愿积极为幼儿创设环境,丰富生活,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幼儿科学活动中探索能力的培养,也就是通过幼儿的观察、操作、讨论等实践活动,让幼儿自主活动,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

一、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杜威说:“兴趣是生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兴趣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兴趣使幼儿敢于冒险,并使活动得以维持。幼儿没有兴趣,就缺乏真正的动机,而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求知欲望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在提高幼儿兴趣的同时,首先必须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1.结合自身的体验和特点,引导幼儿探索。

科学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至日月星辰、雨雪雷电,下至花草树木、鱼虫鸟兽,幼儿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问这问那,什么事都喜欢寻根刨底的追究。为了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没有顾忌地展开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在自由活动的时间,我总是与孩子们一起聊天:“为什么一天中会有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人在冬天呼吸时会呼出白气来?”“宇宙、天空会是怎样的呢?”„„孩子们在与教师没有顾忌、相当宽松的环境中,逐渐养成了敢说敢表达自己心中想法的习惯。如:在秋天,我带孩子们到野外秋游,让孩子们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宝宝”,感受一下秋天的美景。孩子们格外兴奋,纷纷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秋宝宝”。有的说:“我发现梧桐树叶落下来了”;有的说:“美丽的菊花开了”;有的说:“秋天的田野里,到处是金闪闪的”;还有的说:“秋天的空气最新鲜、最舒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找到了答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孩子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愿都得以体现。又如:为了让幼儿辨别生熟鸡蛋,我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生熟两个鸡蛋,引导幼儿自己旋转鸡蛋玩,从中发现生熟鸡蛋的转速不一样,转得快的是熟鸡蛋,也可引导幼儿把鸡蛋放在耳边摇晃,了解有声响的是生鸡蛋,没有声响的是熟鸡蛋。通过动手操作,积极动脑而获得的经验总是令人难忘的,而成功的喜悦又会激起幼儿更高的探索热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养成积极探索的习惯。还如科学小实验“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提出只用一只手,替乒乓球和瓶子“搬家”,幼儿尝试了一下,有的说用胶布把瓶口粘住,有的说把瓶子倒过来放,还有的说用胶水把乒乓球粘在瓶子里,从老师的操作中看到了乒乓球不停地作圆周运动时就不会掉下来的现象,他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同时对现象产生了兴趣,激发了动手探索的愿望,在他们探索尝试过程中,一次又一次观察操作直到获得成功。他们从中了解了生活中的离心力现象,孩子们也就越来越喜欢探索科学现象,养成了探索事物的兴趣,培养了敏感、好奇、好问的习惯。2.创设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幼儿探索。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张贴一些生动、直观的科技挂图,配备一些试管、量杯、颜料、天平,放大镜、温度计、指南针、电线、开关、磁铁以及制作的万花筒、摇筒、响筒等。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在认识磁铁时,我在科学区里提供了大量的铁制品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物品,先让幼儿用磁铁去吸各种各样的东西,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磁铁的奥秘,再提供材料让幼儿去探索:为什么有的东西磁铁吸不起来,而如果在布片下放一块铁,那么布片就会被吸起来呢?从而让幼儿了解磁铁的传导性。在活动中我常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一类的话,在鼓励、表扬、支持、肯定的环境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自由的机会。而幼儿的活动更积极、更主动。我还经常围绕主题活动,布置诸如“风的形成”“好玩的水”“有趣的镜子”等,让幼儿感知科学的奥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在摆弄这些镜子时,不仅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而且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再如开设自然角,选择一些常见且易于管理的树木、花卉、蔬菜,如小麦、蚕豆、水仙花等,还可以饲养一些小鸡、小兔、小金鱼、小乌龟等,让幼儿经常地亲近自然,认识自然,让幼儿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新情况,增长新知识。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科学是一种探索,而探索是非常有趣的。”可见,创设科学教育环境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引导幼儿操作探索,只有积极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教给他们正确的探索方法,幼儿的探究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幼儿的创新行为才能更全面更深入。1.提供能启发幼儿探究并实现教育目标的材料。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风的形成”,幼儿对于风,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也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但他们对风的产生,大风和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塑料板、纸片、小灯笼、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力扇扇子时,产生的风就大,灯笼(或气球)的摆动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知道了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

又让幼儿观看录像,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在比较的过程中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还有:向幼儿建议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手指,他们将会理解为什么饭前要洗手;要让幼儿知道为什么夜晚要比白天黑,就要启发他们思考夜晚和白天有什么不同,进而思考为什么夜晚会比白天黑;在观察水结冰,冰化水的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温度变化对于水、冰的作用;在拍球时,引导幼儿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2.组织使幼儿探索行为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

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有意识地为幼儿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幼儿有意识地运用视觉、听觉、触摸觉等各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发现问题,并将幼儿的操作转化为动脑,多方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科学活动“有趣的人体关节”中,我以“关节娃娃”这一亲切形象的词语来组织活动,通过让幼儿跑跑、跳跳、弯腰、转身等身体动作,让幼儿感知人体上的关节,并让幼儿在人体图上标出关节部位,提出了“是不是只有关节才会动?”“人体还有什么地方会动?”“这些地方的动与关节的动有什么不同?”他们带着这些问题操作,发现除了关节会动,眼皮、心脏等地方也会动,但它们不像关节那样灵活,动的幅度那么大。幼儿在获取有关关节的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探索的积极性。又如活动“神奇的万花筒”,通过观察万花筒,了解万花筒的简单构造,并学会拆、装万花筒的简单技能。我先请幼儿玩玩,看看万花筒外面是什么样的,里面是什么样的,然后提问:“万花筒为什么会这么好看呢?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秘密呢?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好吗?”于是孩子们两人一伙,三个一群的进行着研究,当拆开万花筒外壳时,发现有三片镜子,有小花片,接着又发现了塑料盒。噢,原来如此!幼儿自己动手实践发现了秘密,他们多自信呀。这样的活动,幼儿思路开阔,兴趣浓厚,在活动中幼儿都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孩子是旁观者,也没有一个说“我不会”。在这项活动中,幼儿不但获得了有关万花筒的知识,而且大大地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培养了幼儿爱科学、爱探索的主动性。操作中,幼儿得出的观察结果都是一些容易接受的浅显的科学知识,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了幼儿探索的习惯。

科学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实施科学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仅要给幼儿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让幼儿掌握学科学方法。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就幼儿而言,探索的本身比通过探索获得的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作好幼儿学科学的引路人,引导幼儿去探索,学习怎样去获得答案,通过幼儿自身的生活去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第五篇: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

力的培养

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科学活动 自主探究 能力 培养

正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年代,而科学人才正是需要有

自主探究的精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自主探究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大胆,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经常标新立异,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新观念,要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动地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用理智知识和技术来抑制幼儿创造的灵性,活动形式集中化、同步化,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幼儿变得顺从和习惯模仿,从而失去宝贵的探究与创造天赋,自主探究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根据幼儿探究行为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表现,以下将简要的概述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的培养。

一、把握幼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是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班级内外的公共空间,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与自然界的,在活动室的自然角内,鼓励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植物盆栽与一些小动物,下课之后很多孩子都在探讨这些植物与动物的饲养与喂养的方法,这阶段他们对这些就特别感兴趣。例如我们一起照料的一只小金鱼突然死亡,就激发起孩子的探究欲望,老师提出:“我们一直换水、喂食,照顾的很周到,金鱼为什么会死掉呢?”这就引起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探究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老师要通过积极的语言来不断的肯定、鼓励、接纳来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后由孩子们提出:是不是因为小金鱼想家了?或是小金鱼是爱对我们换的水不适应啊?因为老师适时的把握好了孩子的敏感期与关键期,小朋友都能够自发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付诸实际行

动,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帮小金鱼换水喂食,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空间,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不断的探讨与交流,增强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一个问题的发生与一个问题的结果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探讨再得出结论。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或者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失去语言的思维是苍白无力的。美国人也说过:“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是一种味道,而两个人品尝一个苹果就是两种味道。” 所以,科学的实验与结果是需要不断的碰撞出火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就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在园时与同伴之间不断的探讨交流,回家后再与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交流的延续。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有时候的问题争论,正是为幼儿

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验证的过程,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孩子们探究的一个契机,从而让孩子持之以恒的得出结论。例如在《有趣的管子》这个活动中,分别为幼儿提供了四种东西(线、筷子、打气筒的气、手电筒的光),先让幼儿预测这些东西是否可以穿越直的管道和弯的管道,并说说原因,预测完了再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发现预测的与实验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实验后的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幼儿说线不可以通过弯的管道,有一部分幼儿持相反意见,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激烈讨论,再次实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发现线的硬度不一样,导致了有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在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实验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我们应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我们通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我来问一问”、“十万个为什么”等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等探索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的表达出来。例如:班级里的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仓鼠,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下课就围在小仓鼠的周围说东说西,我看他们那么感兴趣,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解答,让幼儿更加的了解仓鼠的一些知识等等。通过

提出仓鼠喜欢吃什么食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想了仓鼠喜欢吃的食物,他们的答案有有:水果、饼干、米饭、瓜子、花生、萝卜等。我就帮幼儿把猜测的记录下来,第二天,许多孩子都带来食物,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探索、记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知道了仓鼠爱吃的食物。这些事通过幼儿的自己探索而得来的答案,我还让孩子们回家跟父母进行关于仓鼠生活习性的查阅,并将查阅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所有的孩子进行分享,通过查阅与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孩子们知道了仓鼠应该怎么样,分布在哪个地区国家等等。

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幼儿的全

面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它是幼儿发现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否实现上述科学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注意启发引导,鼓励支持,热情关爱,宽容谅解,注重开展各类游戏,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角种植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陈春燕)(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实践研究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实践研究》大班组课题阶段小结 目前,我园正在进行《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合作交流能力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开学伊始我......

    读《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有感

    读《种植活动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有感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首先是文章的题目吸引了我,其次我这学期又在教大班,带着这两个吸引,我细致的看完了这篇文章,文章通过对大班幼儿......

    在区角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在区角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儿童语言的学习是在完整的情景、真实的言语实践中形成的,是儿童主动参与和建构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儿童语言的学习应完全与其生活融为一体,让......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永恒主题。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的灵魂。1998年2月14日江泽民主席指出......

    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幼儿审美教育初探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马鞍山师专2010届学前教育专业巢湖幼师教学点 窦盛红 【内容摘要】美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美可以给人以情趣,情......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方案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课 题 研 究 方 案一、问题提出:当今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是全家的小宝贝,是重点保护对象,家长对他们是呵护备至,什么也不让他们干,这样下去就会造......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论科学活动中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究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幼儿自主学习是......

    浅析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浅析在绘画活动中幼儿说话能力的培养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绘画对培养幼儿说话学习能力的价值,他们认为幼儿绘画活动是说话潜能的最佳载体,它为幼儿说话能力的发展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