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

时间:2019-05-15 04:4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

第一篇: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

第二章

翻译的实质和任务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传播或交际活动,其实质是双语间意义的对应转换。“Translation is translating meaning.”(Nida)

意义的本质是语言符号在交际事件中的信息载荷。

语言符号的意义潜势具有随意性同时又具有社会性。

语言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个性化色彩,同时还具有多层次性。

意义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本章从翻译的实质及要求考虑,采用以下分类方式:

1、概念意义(conceptive meaning);

2、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3、形式意义(formal meaning);

4、风格意义(stylistic meaning);

5、形象意义(figurative meaning);

6、文化意义(cultural meaning)。

一、概念意义(指示意义、认知意义)

概念意义指将词或片语同现实世界或虚构或可能实现的世界的现象联系起来的那部分意义。

(That part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or phrase that relates it to phenomena in the real world or in a fictional or possible world.)

概念意义是语言信息的核心和主体。它包括词、词组、句子及超句群的语义内容。

语义内容有两层意思:1)表达了什么;2)怎么表达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1.We are in good shape.2.The Voice of the Turtle

3.The Prodigal Daughter

4.I love her dearly.She loves me some.5.Anna was thin and black, a very umbrella of a woman.概念意义的转换是全部意义转换的基础,轴心和主体。

二、语境意义

任何词语、语句、语段都必须处在特定的词语联立关系即上下文中,又受到特定的,大于上下文、扩及相关的社会交际情景即广义的语境调节。语境是意义的基本参照系。

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

Firth 语言内语境(intralinguistic context)实现语言内关系意义层。1.The author’s fingerprint is quite obvious in all of his works.作者的特色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语言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实现语言外关系意义层。

1.A.Mary can make better cakes than me!

B.Nonsense, my dear;I don’t think Mary’s cakes were any better than yours.2.I pity you!

语言内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的情态色彩意义、语法意义以及句子及超句群在特定的集约形式中的意义。

语言外语境对意义的调节机制,涉及词语在特定环境中所产生的意义,以及社会功能意义,也就是情景意义。

情景意义的影响因素:

(一)言语的交际目的,涉及到意义产生的语用学行为机制。

(二)言语的交际对象,即所谓接受者因素。

(三)言语的交际场合,即所谓的时空因素,这里也涉及到形式意义和文化意义。

三、形式意义

形式意义是语言符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任何概念意义都必须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使符号所承载的内容成为可感知(听觉、视觉)的实体。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杜甫《前出塞》)

Heart-sick, heart-sick, leave old village;

Far off, far off, approach Jiao River

四、风格意义

风格意义属于高层次意义构成,对其研究应属于翻译理论中高层次的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探求风格对应问题,包括文体、语体、修辞风格等方面的对应。

风格的构成主要由语言表现的特点构成的。

风格难译,是因为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五、形象意义

形象意义一般可分为:

隐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

明喻意义(simile meaning)

换喻意义(metonymical meaning)

六、文化意义

文化翻译的任务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含蕴着文化信息的意义。例如:

1.Out in the west where men are men.2.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3.今天饭菜不好,请多包涵。来,先干上一杯。

There are best dishes we’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Now, to everyone, cheers!

4.“个人主义” = egoism≠individualism

5.materialism / idealism 2

第二篇: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一部分---老龄化产业

随着中国老龄化快速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演员吴秀波最近成为媒体的焦点倒不是演什么新片或有什么绯闻,而是居住在养老院的母亲想儿子,抱怨来的次数太少,老太太每次都要用笔记录双方见面甚至是通话时间。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记者随机采访了身边的人。

“如果夫妻双方都健在,我还是愿意居家养老。毕竟,一切都是熟悉的,有感情,也方便。”一位现年近50岁的朋友表示。

调查显示,愿意居家养老的占大部分。理由如下:一般家庭目前居住都是成熟社区,医疗、购物、交通等都比较方便,这些都是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设施。

其实,各地政府已经采取相关措施,应对老龄化的到来。如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最近,上海静安区提出了“床位不离家,服务送到家”的居家养老模式。即上海静安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内居家养老的实际,将本区餐饮、医疗、商业、家政、服务等公共资源进行整合,给予适当经济补贴,成立了15个助老服务站,使老年人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静安区模式的好处在于:第一,能够为空巢老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服务站上门服务,基本上做到了人性化;第二,能够减轻老人思想压力,使老人安心静养。老人们待在家里静心休养,而不再为吃饭、就医、保健、洗澡、理发等犯愁;第三,能够减少子女的负担,促进家庭和谐。

成都这个休闲城市,也在居家养老上成效明显。全市有10126名“空巢老人”享受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有22000余名志愿者、1000余个社会组织、5000余名专业人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过去是养儿防老,现在不同了,估计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早有思想准备”,一位受调查者告诉记者。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调查显示,有部分人群选择去养老院或者是老年公寓养老。也不是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可以和同龄人在一起,各种服务设施齐备,万一出现问题,也能得到及时救助。只是,远离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对亲情的渴望显得极为迫切。

再看吴秀波将自己母亲送进北京西城区老年公寓的事情。一个月4000元,30多平方米,卫生设备齐全。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一应俱全。

“现在很多老年公寓或养老院,都建立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这很不方便,尤其是医疗等。毕竟,老年人一般都有些身体上的毛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位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人士告诉记者,她认为把老年公寓或养老院孤零零地建在郊区,不太合理。

按照我国相关规划,将加快老年活动场所和便利化设施建设。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老年人需求,加强街道、社区“老年人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着力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缓解老年生活基础设施不足的矛盾。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开辟老年人运动健身场所。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上世纪70年代即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达到了“超老龄社会”。日本人平均寿命高达83岁,位居世界第一,也说明日本在养老保障上的成功。据悉,日本老年人住宅设施的建设实际上是跟政府规范管理密切相关的,相关法律对于建筑规模、人员、服务内容等等都有详细规定,老年住宅的建设都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或者约束下开展的。而且,建造地点都是在城市中间,交通等都十分便捷,这样,防止老年人彻底脱离社会主体。

其实,客观上说,老龄化给政府和社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有很多潜在商机,如中国养老产业。据预测,2010年至2015年中国老年人规模将由1.78亿增加到2.2亿,养老产业市场规模2010年1万亿元到2050年要增加到5万亿。其中,护理、医疗、服务等领域受益最大。有专家表示,养老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通过整合资源,推动了城市社区餐饮服务、医疗保健、物资配送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稳定运转。同时,还能创造就业岗位,减轻区域内就业压力。与此同时,还得需要一批训练有素的医护、家政、饮食服务人员。

第二部分----莫言获奖看文学翻译暗淡现状

随着11日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中国籍作家诺奖“零的突破”,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问题再次引发社会热议。目前我国当代文学向外传播面临着复杂情况,想登高涉远,谋求合力至关重要。这个合力包括政府与民间,中国作家与外国翻译家以及外国出版商之间的协力。今天,世界阅读中国已有很多渠道,但是文学始终是一个独特而富于魅力的选择。这是一条新的“丝绸之路”,只不过这次骆驼背上托载的不是瓷器、茶叶,而是文化与精神。

不过,莫言获奖并不能掩盖中国当代文学对外翻译出版的尴尬现实。“中国文学还没有走向世界,但是世界文学却已经走向中国了。”作家刘震云说。据统计,目前作品被译介的中国当代作家有150多位,只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1.3%。中国每年出版的引进版外国当代文学作品数量却十分巨大。在美国的文学市场上,翻译作品所占比例大概只有3%左右,而在3%的份额中,中国当代小说更是微乎其微。如此,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影响能有多大?我个人感觉这种尴尬源自于我们国家的外语教育的偏颇。

其一,现在的很多外语教育也和我们国内的大部分教育套路是一样的,就是两个字,考证。国内等级,国外等级,各种水平测试不厌其烦,而这些水平测试的方向更多的注重的是词汇和语法之类的,无法体验出语言的优美,有的只是死记硬背和完成任务。

其二,大部分的外语学院只是重视外语的学习而忽视了我国自身文化的涉猎,很多同学拿着各种奖学金,却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获奖感言。唐诗宋词几乎不会,遑论汉赋元曲,就连很多当代作家的大名都没听说过,又怎样能理解中文文学作品的精髓?无法理解文学

本身的精髓与魅力,即使外文水平再高也翻译不出文学的价值。

教育的不成熟造成了人才的不成熟,而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恰恰缺少的就是一批精通中文的外国翻译家与学者。作家徐坤说,如果中国作家能与这些外国翻译家进行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将既有利于外国译者快速锁定有价值的中国作品,也有利于中国作家深度了解别国的读者心理。

莫言说“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文学走出去不同于出口商品,这是缓慢的过程。”他指出,中国文学的翻译出版,已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需要通过文学观察中国,中国也需要通过文学来展示自己的真实形象。”

第三篇:翻译理论与实践

大连外国语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初试)

翻译理论与实践 考 试 大 纲

大连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法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是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招收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为法汉互译实践能力以及基本翻译理论知识。本考试遵循科学、公平、安全、规范的原则,评价的标准是高等院校法语专业优秀本科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大连外国语学院对报考法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择优录取,确保研究生的入学质量。

I.考查目标

1.考查考生的法译汉实践能力;

2.考查考生的汉译法实践能力;

3.考查考生对翻译基础理论的了解程度;

4.考查考生对翻译现象及翻译本质的认识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

1.法语文学语篇汉译约30%

2.法语非文学语篇汉译约20%

3.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约38%

4.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约6%

5.翻译理论基本概念阐释或翻译现象解析约 6%

四、试卷题型

1.法译汉: 共2题,其中文学语篇翻译40-50分,非文学语篇翻译20-30分。

2.汉译法:1-2题,汉语文学语篇或非文学语篇法译50-60分。

3.名词解释:法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或中国著名翻译家名词解释2题,每题5分。

4.论述题:1题,对翻译理论基本概念进行自由阐释或解析翻译现象,10分。

III.考查范围

1.19-21世纪法语文学作品翻译

2.法语非文学语篇翻译,侧重文化翻译

3.中文现当代文学语篇法译或中文非文学语篇法译,侧重文化翻译

4.法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及中国现当代著名法语翻译家名词解释

5.翻译理论基本概念或具体翻译现象阐释与解析

第四篇:翻译理论与实践题签A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Term 1 2011-2012 Academic Year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1-12-1)-018612A

试 题(Test)

课程名称(Subject):翻译实践 考核类别(Type of test): 考查

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专业选修课 考试形式(Test type): 论文

使用范围(Target group):外语系2008级英语专业1-8班,合作1-3班,英语(旅游酒店管理方向)1-2班,英语(商务英语方向)1-3班,商务英语(商务英语方向)合作1班,英语(市场营销方向)1班

Writing a paper on one of the following topics:

1.浅议功能目的论在经贸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2.浅析功能目的论与科技英语翻译

3.浅议功能目的论与旅游英语文本翻译

4.浅议功能目的论与商务合同翻译

Requirements:

1.You are required to choose one from the above topics.2.Your paper should have a complete organization, including a title, a clear and logical

argument, analysis with examples and a conclusion.3.You are required to write at least 3000 words with several English examples..4.The format of your paper should be standard(please refer to the attachment).Evaluation Criteria:

1.Format(10points)

2.Language(vocabulary, structure, organization)(30 points)

3.Knowledge(you are required to show the knowledge you have learned)(30 points)

4.Idea(your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30points)

第五篇: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高金星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人事处,河南郑州450011)

中图分类号: G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043-03

党的十六大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打破选人用人中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营造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十六大的这一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深化高校编制改革、用人制度改革以及分配制度改革,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1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1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需要 高等学校现行的内部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从根本上解决体制改革转变中的这一深层次矛盾,必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在最能促进学校发展和办学质量、水平的提高上。

1.2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再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科教兴国的动员令。高等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的主战场,要占领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营地;要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要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作贡献。高等学校要完成好这一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靠改革求效益,在改革中上水平。

1.3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高校发展内在的客观需要近年来,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一些成效,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然而新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尚未完全涉及教师队伍建设,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部分应是教师队伍,尤其是在改革后的转型时期或过渡时期,新的用人机制与原有的以身份管理为基础的职称制度、工资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从总体上说,高校还比较明显地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种种弊端,突出表现在,教职工事实上仍然端着“铁饭碗”,坐着“铁交椅”,吃着“大锅饭”;学校管理机构政府化倾向严重,机构重叠,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学校“干部”级别意识浓厚, “官本位”思想严重;用人效益不高,优秀人才和中青年教师待遇偏低,教师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学校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影响了高校自身的发展。

1.4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时机已成熟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改革文件,为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用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政府机关精简机构、人员分流已取得明显成效。科研单位已成功转制,科研人员实行了全员聘任制。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已开始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相继出台,全社会各方面都在深化改革,这些都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氛围,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和机遇。目前,高校教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大为增强,愿望迫切,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目前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几年来,各高校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进。但是, 由于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政策不完善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不够解放等原因,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仍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全员聘任制未到位。聘任制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实行彻底的聘任制,不但要破除职务和待遇的“终身制”,而且要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难以实行,多数高校仍停留在校内岗位聘任上,受聘职工没有落聘危机感。因为高等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社会环境的整体,用人有其特殊性,人员自我消化的能力差;高校和社会之间又缺乏人才互聘和流动的渠道和办法。因而,实施聘任制时,难以把不适合的人分流到社会上去,或者予以辞退。所以,对于落聘人员的处理直接影响了聘任制的实施效果,人事制度改革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二是干部职务能上能下未到位。打破干部职务终身制,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内容。近几年,多数高校在干部竞争上岗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受传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又因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多数高校在打破干部终身制问题上不理想、不到位。三是由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不到位。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是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模式形成的人事管理都是身份管理, “身份”成为难以突破的障碍,加上现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仍然沿袭1949 以来的工资管理模式,即身份管理模式的工资制度,使这种观念更难突破。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只能暂时在身份管理与岗位管理中寻求一种趋于平衡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与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不配套的,必然要被岗位管理所取代。四是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一方面,高校教师、教辅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工人等诸类人员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是不同的,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另一方面,诸类人员考核要求不统一,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晋职晋级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因而在聘后管理上,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是长期探索的课题。五是分配不合理依然存在。近几年,许多高校在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以校内津贴拉开分配差距,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倾斜,调动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初步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但是,在改革中也暴露出了新的矛盾,仍存在着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专任教师的考核通过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均可量化,而党政管理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却难以量化考核,因而,在分配上导致专任教师收入是刚性的,而党政管理人员则相反,造成分配不尽合理。

3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3.1精简机构,加强编制管理

3.1.1 精简机构,核定领导职数 根据《高等教育法》、《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和精简、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机构基本职能,剥离服务、经营职能,划出教学科研辅助服务部门,职能相近的机构尽可能合并或合署办公。学校党政管理机构和领导职数在不超过上级规定限额内,根据学校实际确定。

3.1.2加强编制管理 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编制总数内,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对各类人员实行定编、定岗、定职责,压缩非教学科研人员,严格控制进人,提高人员使用效益。学校党政管理人员编制控制在全校人员总数的15 %以内;教学科研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占学校人员总数的80 %以上。按职能、任务和性质分类,加强编制管理。(1)学校本部编制。学校本部编制包括基本教育规模编制(教师编制、教辅编制、职员编制)和专职科研编制,由学校直接管理,统一使用。①教师编制:指从事教学工作、学术研究工作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编制。② 教学辅助人员编制:指从事实验实习、情报图书资料、电化教育等工作,以及其他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编制。③职员编制:指专职从事党务、行政管理、行政事务工作的人员编制。④专职科研编制:指学校承担国家重要科学研究任务所专项配置的人员编制。(2)附属单位编制。生活后勤服务单位从学校整体分离,实行后勤社会化;产业部门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企业化管理。承担公益性社会服务任务的附属单位,如校医院、幼儿园等,根据承担学校任务情况,实行编制总数控制。

3.1.3完善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人事管理体制 规范流动编制管理,对新增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实行人事代理制度,建立新的流动编制人员管理机制。3.1.4实行新的用人办法 实行固定人员和非固定人员相结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用人办法。

3.2改革用人制度,推行全员聘用(任)制

3.2.1根据“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推行全员聘用(任)制度 打破专业技术职务和干部职务终身制,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党政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聘任制和领导职务聘任(选任)制,工勤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学校、系(部)与教职工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合同,确立受法律保护的劳动关系,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

3.2.2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职员、教辅、工勤等各级各类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3.2.3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改革领导干部单一的委任制 在选拔任用中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对不同类型的领导职务,分别实行聘任、委任、考任等多种任用形式。

3.2.4健全考核制度,加强聘后管理 对照岗位职责和任期目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在规定期限内对上岗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辞聘、晋级、分配、奖惩等之依据。

3.3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以岗位津贴为主要形式的分配激励机制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建立国家工资与校内岗位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真正体现重实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导向,将职工收入与履行岗位职责情况、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直接挂钩,充分发挥激励功能,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实现以下分配形式: ①国家规定的工资、津贴、补贴照发,以学校自筹拉开分配差距;②把国家规定的活工资部分和自筹收入捆在一起搞活分配;③把全部工资收入重新进行分配;④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条件成熟的高校,在实行目标责任制、科学定编和目标考核的基础上,可以实行

以院(系)为单位的工资总额动态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在包干范围内,单位有用人、分配自主权,并承担相应责任。

3.4妥善安置未聘人员,建立人才流动机制 按照“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对学校新聘用的教职工,严格按照《聘用合同书》规定,在聘期内双方履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聘用期满后双方根据自愿的原则,决定续聘或不再续聘。按照“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对在聘任工作中落聘、待聘的教职工,可在校内转岗聘任或向校外流动,对少数因身体原因不适合继续工作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教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校内退养制度或提前办理退休手续。设立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承担待聘、落聘人员的管理、托管、培训、转岗安置等工作,并积极向社会用人单位推荐聘余人员。待聘、落聘人员可通过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与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交流,也可由省、市人才交流中心进行人事代理。

3.5设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学校设立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受理教职工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相关问题的投诉和申诉,维护教职工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正当权益,保证改革的公正、公平和顺利进行。

4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4.1统一思想,坚定改革信心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在思想认识上。统一思想,就是要统一到“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求发展”上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根本性改革,且非改不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学校党政领导认识上要高度统一,拧成一股绳,迎难而上,不能瞻前顾后,等待观望。早改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无出路。同时,这项改革涉及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学校在改革的步骤和具体组织实施方面,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实施。

4.2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高校党委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书记、校长要亲自抓,成立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改革思路,确立工作目标,精心设计方案,狠抓落实,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如何,对改革的成败和成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4.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改革气氛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要把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利益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政策交给教职工,使广大教职工能同心协力,思改革,议改革,参与改革,营造良好的改革气氛,确保改革收到实效。

4.4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保证。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要围绕有利于教职工队伍的整体优化,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学校的稳定来进行。在改革中要特别注意做好落聘人员的思想工作和转岗安排。当前,高校人员分流主要靠学校自身消化,高校要以“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精神,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这项工作,确保学校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下载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翻译理论与实践(高校英语专业珍贵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包括: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 2.中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 3.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翻译理论与实践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实习名称 系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外语系2010级英语专业(向雅芳、刘文红) 邵阳学院 2013年 7 月6日一、实习时间 2013年上学期7月1......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

    翻译理论与实践精品视频课教案1

    湖南理工学院精品视频课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 第1、2课时 教学对象:外语学院2012级5、6班学生共40人 教学时间:2014年9月1日下午第5、6节 教学地点:16517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Int......

    翻译理论与实践II期末考试题型

    期末考试题型Part I.Multiple Choice(30 points, 1 point each) Directions: This part consists of thirty sentences, each followed by four different versions marked A......

    翻译理论与实践论文(5篇范例)

    谈严复翻译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人类文化的交流中一直在广泛进行着。丰富的翻译活动,有利于我们科学系统地对翻译进行研究,也有利于我们形成独特的中西文化观。严复就是中......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报告

    实习报 告实习名称 系别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外语系陈景楠(1140501086)邵阳学院 2014年7月5 日一、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实习时间:2014年......

    211重点大学英语专业:翻译实践报告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节选)翻译项目报告 1 摘要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世界历史百科全书(World History Encycl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