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45(大全)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45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阅读《更衣记》,完成下列各题(侍宝华编题)
1、文章共24节,可分为三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内容。第一部分(1—2):由晒衣服而引起的对服装的回忆。第二部分(3—13):清代服饰的特点和变化。第三部分(4—14):民国时期的服饰特点。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3—6节中,介绍了清代服饰哪些特点,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答:特点:没有什么时装可言,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对于穿着有着严格的规律,仅有姑娘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社会现实:世界迂缓、安静、齐整,等级制度森严,思想禁锢,社会少有活力。(2)课文第7节中说“对于细节的过分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这反映了时人什么样的心态?
答:反映了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 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
(3)清代末年,服装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各反映了时代什么特点?请结合课文具体阐述。
答:(1)服装变小、变紧,以女装而言,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时代特点:政治**,社会不靖,社会处于一种“过渡时代”,百姓生活“颠连困苦”。
3、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民国初年的服饰有哪些变化,各说明了什么?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舶来晶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抄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
组卷:
张艳花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上去的时候,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2)、作者对于时装的日新月异有见解?、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 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人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4、在张爱玲笔下,女子的时装始终与政治时事相连,请分析下面几句话所体现的女子的地位,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1)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2)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颇,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3)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服装的改变正是在男性作用下的时政变化的结果,反映的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从衣饰到身体,从身体到生存和自由,整个肉体和精神始终处于男权目光的审视下,处于被鉴赏与被监管地位。
二、请结合《卜算子》,完成下列题目(魏清编题)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词中梅花的境遇如何?(3分)
答:梅花寂寞的开放在荒凉的驿亭外断桥边。加上黄昏的的风风雨雨,更使其环境冷落凄凉。除此之外,还深受群芳的嫉妒。
2、作者笔下的梅花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答:以梅花的遭遇,自况自己政治上被排挤的处境;以梅花的清高坚贞,表达自己坚守正义,决不妥协的决心。
组卷:
张艳花
第二篇: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44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44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阅读《老房子》,完成下列各题(侍宝华编题)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为何参观“潜口山庄”,“我从未激起过太多兴趣”? 答:(1)山庄崭新雪白的外墙缺乏一种历史感;
(2)人为集成的山庄无法拥有老房子那种独特的风致。
2、阅读文章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徽州老房子“粉墙黛瓦”特点的形成原因,作者介绍了哪些说法?
答:(1)金声从自然生态角度的阐述,认为徽州村落外观的粉墙,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的侵蚀;(2)张翰的说法,认为粉墙形成是因为服贾四方的徽商,成为巨富,荣归故里,穷极土木、广侈华丽以明其志。
(2)、徽州民居除了粉墙黛瓦外,还有哪些特点,分别是如何形成的?请分条阐述。答:(1)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五岳朝天),形成原因:最初是为了防火,后来成为一种装饰;(2)“四水归堂”,形成原因:除了防盗外,还有对暗室生财的迷信。前者与大批徽州男子外出经商有关,后者则源于古老的风水观念。(3)“三雕”(砖、石、木),形成原因:由于明清时期对民间营建有着严格的规定,富商们不得不将自己的住宅营建成小而精的样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房子的细部雕琢。
3、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对于徽州民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由深入画境、寻幽探胜的陶然忘返转为平静的思考。(2)从总体上看,徽州民居有哪些缺陷?
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光线昏暗,无法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4、阅读第四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表现徽州人生活方式的变化的?
(1)引用余治淮的文章,对比描写徽州人生活方式变化的客观现实;
(2)套用胡适大小绩溪的比喻,从理论上说明国内战乱频繁,交通梗塞,徽州商人文化
组卷:
张艳花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没落的必然;
(3)引述大学生走访西递后的文字,抒发对百年老屋的落寞与无奈的感慨。(2)、请分别概括作者、余治淮和“大学生朋友”对于老房子的“不同观感”。作者对徽州老房子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有一种留恋、惆怅落寞和对其现实命运的思考;余治淮心里并不十分舒坦,有点沉甸甸的,但能有理性的认可现实;大学生朋友则认为百年老屋正在被时间淹没并努力残喘,辉煌与没落总是相依相缠。
(3)、徽州乡土建筑的与田园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徐缓节奏“该如何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兼容?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历史总是在发展,有没落,也有新的辉煌,对于老房子,我们可象潜口山庄一样集中保护,也可分散保护,这样既可保持原有的建筑情境,还可继续发挥其作用,在居住中保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见创新练习)
二、请结合《满江红》,完成下列题目:魏清编题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翻译“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句,并赏析。
答:自己已至而立之年,可是建立的功勋事业却犹如尘土,微不足道;完成抗金复国的大业,路途艰难遥远,尚需栉风沐雨,披星戴月。
上句回顾过去,言个人功名不足挂齿,下句展望前程,言复国大业任重道远,不容懈怠。激励自己努力奋斗,表现了诗人精忠报国的胸怀和境界。
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赏析。答:用对偶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也表达了战胜敌人的信心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展现了抗金英雄昂扬豪迈的精神风貌。
3、这首词的语言风格特色是什么?
答:风格粗犷豪迈,悲壮沉雄,全词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鼓舞力
组卷:
张艳花
第三篇: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33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
033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阅读《寒风吹彻》,完成下列各题(周娴修订)1. 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几件事情?
2.阅读文章第6段--16段,思考作者“深夜运柴”的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概括。
3.文中的“冬天”“寒风”“寒冷”“雪”等词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4.请你谈谈对文题“寒风吹彻”的理解。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人来体现这一主题的?请分条详细说明。
5.作者的语言质朴隽永,有一种乡土味儿,更有着乡巴佬的狡黠,多数平和,偶露“冷智”,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6.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寒冷的真实体验和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他在第26段中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
组卷:
张艳花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资料连接】
刘亮程,1962后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沙湾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和《风中的院门》(上海文艺出版社)。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于1998年在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新疆文坛的热切关注,多位评论家先后撰文对其创作进行研讨。接着,1999年10月,在国内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天涯》杂志的头题位置刊发了“刘亮程散文专辑”,并配发了李锐、李陀、方方、南帆、蒋子丹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推荐文章。一时间,国内文学界为之哗然。湖北《今日名流》杂志随即对刘亮程做了长篇专访;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以“刘亮程和他的村庄”为题对其作了专访;《书评周刊》、《作家文摘》、《新华文摘》、《江南》等报刊也纷纷转载刊发刘亮程的散文及评论文章;在新疆压库1年多的数千册刘亮程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也在一个月里被订购一空。2001年4月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刘亮程笔下的“自然”,不是传统认识论美学的“人化自然”,而是自然的最本原、最本真的状态,是与人平等共生、平起平坐的自然。他笔下的一粒小虫、一只蚂蚁、一株小草、一条狗、一匹马、一片云,甚至是一泡牛粪,都含有不凡的意义,它们与人一样重要,一样有权晒着黄沙梁的太阳,呼吸黄沙梁的空气,沐浴黄沙梁的春雨,遭遇黄沙梁的风沙。他可以从一块石砾、一棵树、一滴露水中挖掘出真理;从一头驴、一只猪、一条狗身上找到生命的全部含义。在他眼中,一扇门、一阵风、一把铁锨、一只箩筐都是鲜活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生活,都在过着自己的“一辈子”,既简单又复杂,既宁静安详又躁动不安。他说:“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他还肯定地说:“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或许在无意中,刘亮程表达出的,正是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命思考。这种思考,正合了著名的“绿色和平哲学”所阐述的:“人类将会同宇宙万物一样享有自己在生物环链之中应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只是不应该破坏生物环链所应有的平衡。”、刘亮程在他的文章里是一个农民。这个农民终日扛着一把铁锨走在田野上,悠闲时便东张西望,关心着村里的驴和村外的免,还有忙碌的蚂蚁和离群的飞鸟,以及风中的落叶和太阳下无名的野草。这是一个完全感性的世界,声音和色彩的世界,与文学中常见的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意识与潜意识等等视角毫无关系。但感性并不是肤浅和无知,恰恰相反,能够传达体温和脉跳的感觉,常常展示着任何高超理念也无法企及的深刻。
二、请结合《江城子》完成(1)~(3)各题。(张艳花编题)
江 城 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1)怎样理解“十年生死两茫茫”?(2分)
答:(2)“不思量。自难忘。”中的“自”有什么妙处?试简析。(2分)
答:(3)下片有一个感人的细节描写,先指出,再赏析其写作技巧。(3分)
答:
组卷:
张艳花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参考答案:
一、1. 作者在文中主要具体写了哪几件事情?
答:①早年深夜运柴。②目睹老人冻死。③姑妈母亲的等待和衰老。
如加上把文章开头部分概括为“我在大雪天的活动和对往事的回忆”也可以。
2.阅读文章第6段--16段,思考作者“深夜运柴”的这段经历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和性格特征?请结合课文概括; 答:给“我”留下了寒冷孤独、疼痛害怕、无助冷漠等感受;
表现了贫穷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作者坚忍、勇于抗争的性格特征。
3.文中的“冬天”“寒风”“寒冷”“雪”等词语包含着哪几层意思? 答:
一、自然界彻骨彻髓的冷风,展示了恶劣的生存环境;
二、心理遭受的寒风般的创痛,暗示了苦难、无助、冷漠、孤独乃至绝望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4.请你谈谈对文题“寒风吹彻”的理解。作者是通过描写哪些人来体现这一主题的?请分条详细说明。答:“寒风”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通过对以下四个画面的描写:“我”在成长历程中 ;“路人”在跋涉路途中”;“姑妈”在等待春天中;“母亲”在年迈衰老中。
5.作者的语言质朴隽永,有一种乡土味儿,更有着乡巴佬的狡黠,多数平和,偶露“冷智”,请从文中举例说明。
答:例如“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寒风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等句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寒风无孔不入的巨大威力和阴森可怖的特点,颇具新鲜感和生动性。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行拙实慧,“那些年”隐含着对历史无言的追忆,而“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沧桑感,有效设置悬念。整个句子平中蕴奇。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这里的雪显然不只是具体实在的雪,而是有象征意义的雪,意寓生命中的苦难等,作者由实到虚,赋予了雪以丰富的内涵,拓展了文章的深度。
组卷:
张艳花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6.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寒冷的真实体验和对人生、生命的独特感悟。他在第26段中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 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不难理解那种弱小而又卑微的个体在残酷的生命历程中不由自主和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凄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经历,对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对这样的困顿与孤独无助,我们需要一点温暖,但是,这温暖来自哪里?那就是我们自己!
不同意。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让人感觉寒冷、苦难中似乎少了一丝“亮色”,沉重而压抑,甚至有时也会陷入无边的黑暗和令人恐惧的寒冷中,但生活是多元的,有黑暗也有阳光,有寒冷也有温暖,有残酷也有温情。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一地的痛苦感受而丧失了对全部生活、未来生活的信心。
二、(1)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
(2)这一字为全诗之眼。它既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切,又领起下文,意贯全词。十年之久,生死之隔,思念之情萦绕心间难以排遣,想不去思念却又自然忆起,因而有了“夜来幽梦忽还乡”,正是“自难忘”的最好注释。
(3)这一感人细节是夫妻梦中重逢。描写技巧是细致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神情。妻子对着明亮的窗子梳妆打扮,迎接远归的丈夫。然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无声地倾诉。那种深切的思念之情,通过梦中相逢却又有泪无声的细节描写,表现得更加强烈感人。
组卷:
张艳花
第四篇: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018
我们一直在努力——为2009年语文高考涂抹一片底色
2009届高二语文综合学案018
班级学号姓名
一、阅读甘地《体验真理》,完成.(刘学飞编题)
《甘地自传——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一共七个部分,本文选取的是《甘地自传》的开头(绪言)和结尾(告别)两个部分,阅读这两个部分回答:
1、作者说“我的意图不在于写一部真正的自传”,那么作者写作“自传”主要目的是什么?“自传”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说明学院式原理的各种实践上的运用; 他自己体验真理的无数经历。
2、“这个称号常常使我深深感到痛苦,而且我不记得由什么时候,它曾使我感到过得意”中的“这个称号”指的是什么? “圣雄”
3、甘地在《自传·绪言》部分告诉了我们他三十年来“所致力和争取达到的”“目的”,请阅读找寻出来。自我实现,面对面看着上帝,达到“莫克萨”。
4、甘地在《自传·绪言》中强调了一种很重要的对待事情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什么?
虚心或谦虚
5、甘地《自传·告别》中说“如果我要继续描述我的体验,我便不能不提到我同这些领导人的关系”,“这些领导人”指的是什么? 同大党领导人
6、甘地《自传·告别》中再一次强调,他在向读者宣示“实现真理的唯一办法”他说根据他的“一切体验的结果”,什么样的人 “才能完全看到真理”? 完全实现了非暴力的人
7、甘地《自传·告别》中说“我自己还有达到这三面的纯洁”,“这三方面的纯洁”具体指哪三面的纯洁? 思想、言论、行动
组卷:周娴1
二、请结合李商隐的《无题》,完成下列各题。(孙玲编题)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情为探看。
1、想想“东风无力百花残”有几层意思?
第一层写景。东风有力,百花才得盛开,东风力尽,百花凋零。(秋天)
第二层写人。花固如此,人又何尝不然。实为身世遭遇、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第三层写情。已开的爱情之花很快凋谢了。第四层情景交融。东风力尽,百花凋零,那景象似乎是为两人的分手而低回哀伤。
2、“春蚕到死丝方尽”除了“丝”、“思”谐音双关外,还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简要分析。比喻。把自己比作春蚕,说那些无穷无尽的蚕丝,就是自己心里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蚕丝无尽,这相思也就无尽。除非春蚕僵死了,或者化成了蛹,这相思之情才算是完结。(借代、象征、拟人、起兴)
三、请结合李商隐的《安定城楼》,回答下列问题。(孙玲编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雏竟未休!
1、清人冯浩评此诗云:“言扁舟江湖,„„见志愿之深远也。”为什么能“见志愿之深远也”?
李商隐所向往的隐退,必须是在等到自己旋转了乾坤,澄清了当时国家的混乱局面之后。这样就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崇高的理想:致力于旋转乾坤,但并不贪恋高官厚禄。
2、以庄子的寓言故事结尾,寓意何在? 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鵷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也是对当时排斥他的一些鬼蜮小人的当头棒喝。
答案 :
一.
1、说明学院式原理的各种实践上的运用; 他自己体验真理的无数经历。
2、“圣雄”
3、自我实现,面对面看着上帝,达到“莫克萨”。
4、虚心或谦虚
5、同大党领导人
6、完全实现了非暴力的人
7、思想、言论、行动
二.
1、第一层写景。东风有力,百花才得盛开,东风力尽,百花凋零。
第二层写人。花固如此,人又何尝不然。实为身世遭遇、人生命运的深深叹惋。第三层写情。已开的爱情之花很快凋谢了。
第四层情景交融。东风力尽,百花凋零,那景象似乎是为两人的分手而低回哀伤。
2、比喻。把自己比作春蚕,说那些无穷无尽的蚕丝,就是自己心里无穷无尽的相思之情,蚕丝无尽,这相思也就无尽。除非春蚕僵死了,或者化成了蛹,这相思之情才算是完结。
三、1、李商隐所向往的隐退,必须是在等到自己旋转了乾坤,澄清了当时国家的混乱局
面之后。这样就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诗人崇高的理想:致力于旋转乾坤,但并不贪恋高官厚禄。
2、诗人把朝廷的禄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鵷雏,也就是以凤凰自比。这是诗人立身处世的极其鲜明、有力的表白,也是对当时排斥他的一些鬼蜮小人的当头棒喝。
第五篇:高二语文 咬文嚼字学案[推荐]
《咬文嚼字》学案
学习要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合”的谨严精神。
重点讲解 关于本文的题目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李广射虎”与“情境”
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一些“情境”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
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
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推敲”的启示
唐朝诗人贾岛,做诗严肃认真、一字不苟。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故素有“苦吟派”之称。据唐宋遗史记载,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上反复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一诗),本想把其中的“敲”改为“推”,但又下不了决心……斯时正好撞上了当时任京兆尹(相当于今市长)的韩愈的车骑。有人便把他拉到韩大人面前,当韩愈问明情由后,即笑曰:“还是„敲‟字更好啊!”这就是古今以来一直被传为美谈的“推敲”的故事。至于这一“推”一“敲”到底孰优孰劣、孰得孰失,后人便又持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韩愈之“是”以为“是”,不再认真追究(言下之意是既然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已有高见,我们又何必再加审议、再持异议呢?);另一种是有些学者诗家坚持独立思考,对此谈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这里且举两例:(1)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从这个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朱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推‟字比„敲‟字好。”因为前者能更好地表现诗人冷漠自在、独来独往的意境,同时,与上句亦更为谐调。因为若是“敲”,尽管声音不大,毕竟会惊动“宿鸟”的。(2)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辨,在其著名的《诗词例话》中又提出了与朱翁截然不同的意见。但又绝非简单草率地因袭韩愈之说,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根据,做出了自己的分析。周先生以题目《题李凝幽居》为线索,推断诗人原是写去往李凝幽居处时的环境和心境。进而指出:“就
教学课件 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二公所见,迥然不同。而原作者贾僧亦早入黄泉,看来,这桩诗案是实难定论了。但笔者倒以为,斯“推敲”之古今故事却足以给我们今人(包括笔者本人)学业做事、走笔撰文以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说做学问吧,既要有请教先哲的虚心态度,又需要有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伏案写作呢,则又该恪守以意帅文、文役于意,直至达到文质相谐、文质并茂的基本原则。
附:《题李凝幽居》原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暂去还来此,幽期②不负言。
【注释】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2.选出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赏月,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质。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
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独往独来 3.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作”:
(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一点:
4.选出加点词用得恰当的一句()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
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
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儿童的深情厚谊。
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
教学课件 5.《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6.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
(1)研究鲁迅的书。
(2)研究鲁迅的书。
(3)咬死了猎人的狗。
(4)咬死了猎人的狗。7.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1)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扶 失
(2)山色蒙蒙()画轴,白鸥飞处()诗来。
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3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既是()的,()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
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
①直指意义的特征是:
②联想意义的特征是:
9.填空:
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作,把联想的意义比作,这样作比的作用是。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横线的词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
答:。
11.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
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
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
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
教学课件 12.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
答: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参考答案
一、1.D(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2.B 3.(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
4.A(提示:B项应为“赞美”;C项应为“赞扬”;D项应为“赞叹”。)5.A 6.(1)他正在撰写一本……(2)要想了解30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斗争史实,就必须……(3)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之下(4)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
7.(1)d(2)b
二、8.①明显而确实 ②变化莫测
9.月轮;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10.不能。“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选确定文字的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
11.C
12.个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