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级语文上册第课《诗人谈诗》教学案苏教版-精
《诗人谈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新诗的特点,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评论的方法。
3.品读文章,谈谈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学会欣赏新诗。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学会在赏析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诗歌中体现的诗意,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文学的四大体裁: 诗歌、小说、戏剧、散文。2.了解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一种最为精粹的文学种类,它是文学之王。在文学的大家族中,它的历史最为悠久,它的传播范围也最为广泛。只有学会了领会、感受、体悟诗歌,才算是学会了欣赏文学,才算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3.借助资料了解作者曾卓。
曾卓,当代诗人。其诗富有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抗鼎之作。鲁蔾,现代作家。历任天津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鹅毛集》、《红旗手》等,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4.给加点字注音。
门槛()
曙光()
乍然...()
眺望()
.
旷.野()
弓弦.()
山峦.()笼罩().5.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身处黑暗的他对光明的渴求。【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也学了不少新诗,冰心的《繁星》、朱湘的《少年歌》、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等等。欣赏这类文体,我们可以从语言风格、结构布局、情与景的交融等方面入手,来评价一首诗。去品味诗歌的字词、写景、抒情、状物和意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诗人鲁藜的世界,去领会他为我们创造的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二、诗歌讲析
1.教师感情地范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学生听读,注意诗歌节奏,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
2.学生反复朗诵原诗,把自己对诗的理解在书上标注一下。3.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1)读完这首诗,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
(2)“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开门,还是深夜。”第一节诗写月光引发的错觉,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一个“流”字,是诗人的主观感受。用了这个“流”字,使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动有趣了。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可能是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这种错觉,更显示作者对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这句话是在另一层次上对现实的真实感受。
(3)第三节诗写月光下眺望所见景物,你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吗?试试看。
河岸被山影压着 有星流过旷野去 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
明确:诗人独自面对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来的人。这里用了“感觉到”这个词,就使这句诗有了更深一层的含意: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这里的诗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仅是指他自己。当时还处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诗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经受过战斗的洗礼,但是整个中国还处在黑暗之中。最后两句诗,作者盼望黎明以后发现夜还正深,这是冷静和成熟的理智。
4.当堂熟读成诵,有感情地背诵《一个深夜的记忆》。
三、学习《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曾卓,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以诗人的身份写下的这篇对鲁藜的《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虽然只有五六百字的篇幅,却以其精练明晰的文字,深刻独到的眼光,为我们如何阅读和评论诗歌,学习诗歌评论的一些常识做出了榜样。
1.浏览全文,明确大意。
第一部分(1),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2—5),作者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
第三部分(6),写作者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
2.迅速找出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我欢喜这首小诗的宁静而又深沉的意境,这在 一般新诗中是少有的。”
3.曾卓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 4.朗读全文,运用作者的评论,加深自己对诗
四、课后阅读诵读《乡愁》或《雨巷》,学写诗歌评论
参考:《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 2 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雨巷》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资料宝藏】 1.作者简介
曾卓(1922—2002),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揉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3 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出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谋求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徙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2.关于新诗
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滥调套语”充斥,“无病呻吟”的倾向相当普遍,古典诗歌所使用的词汇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上)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表现不断变化而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诗草创阶段的努力,以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主张白话俗语入诗,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因此,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话韵文”、“国语的韵文”(钱玄同《〈尝试集〉序》、胡适《谈新诗》、康白情《新诗底我见》)。1917年2月,《新青年》2卷6号刊出胡适的白话诗词8首,是中国新诗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批白话新诗。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1920)。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1921)。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众多诗人的探索和一些杰出诗人的创造,使新诗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从五四运动以来,新诗一直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主体。
第二篇: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中考数学 1.3.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复习教学案
1.3.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会证明矩形的性质定理及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的有关性质定理.2、能运用矩形的性质定理或有关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与证明.3、在进行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中,能将命题由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与符号语言,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矩形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演示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演变过程,得到矩形的概念,并理解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二、探索活动:
1、在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让学生观察对角线的变化),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 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 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它的其他内角是什么样的角?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操作,思考、交流、归纳后得到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矩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同时矩形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角是直角的条件,因而它就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矩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2、如图,矩形ABCD,对角线相交于E,图中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
AEBDC将目光锁定在Rt△ABC中,你能看到并想到它有什么特殊的性质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现在我们借助于矩形来证明.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BCDA1
1求证:边AB上的中线等于2AB.证明:在∠ACB内作∠BCD=∠B,CD交AB于点D ∵∠ACB=90°
∴ACD与BCD互余,∠A与∠B互余
∵∠BCD=∠B ∴∠ACD=∠A ∴DA=DC=DB,即CD是边AB上的中线,且CD=2AB
三、例题精讲
例1.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且AC=2CD,求证: △OCD为等边三角形.AD
O
BC
分析:利用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结合“AC=2AB”即可证得.本题若将“AC=2AB”改为“∠BOC=120°”,你还能得到以上结论?
例2.如图,在矩形ABCD中,BE平分∠ABC,交CD于点E,点F在边BC上,① 如果FE⊥AE,求证FE=AE.DEC②如果FE=AE 你能证明FE⊥AE吗?
(有平行、角平分线这两个条件时一般就会有等腰三角形)F
AB
例3.如图 BD,CE 是△ABC的两条高,M是BC的中点,求证:ME=MD.A
ED2
思考:连接DE,N是DE的中点,求证:MN垂直平分DE.四、课堂小结: 1.矩形的定义、性质;
2.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
3.从位置、形状、大小等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比较平行四边形、矩形的对角线把它们分成的三角形的异同,发现并应用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证明矩形的特殊性质;反过来,我们又利用矩形的性质证明“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五、课堂检测
1. 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对角线AC=10cm,•边BC=•8cm,•则△ABO的周长为________. 2. 矩形的一内角平分线把矩形的一条边分成3和5两部分,则该矩形的周长是()
A.16 B.22
C.26
D.22或26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是60°,一条对角线与矩形短边的和为15,那么矩形对角线的长为_______,短边长为_______.4.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4cm,求AC的长.六、课后作业
1.如图1,周长为68的矩形ABCD被分成7个全等的矩形,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
AOBDC
(A)98(B)196(C)280(D)284
(1)(2)(3)
2.如图2,根据实际需要,要在矩形实验田里修一条公路(•小路任何地方水平宽度都相等),则剩余实验田的面积为________.
3.如图3,在矩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且MA⊥MD.•若矩形ABCD•的周长为48cm,•则矩形ABCD的面积为_______cm.
4.已知,在矩形ABCD中,AE⊥BD,E是垂足,∠DAE∶∠EAB=2∶1,求∠CAE的度数.5.如图,在矩形ABCD中,已知AB=8cm,BC=10cm,折叠矩形的一边AD,使点D落在BC边的中点F处,折痕为AE,求CE的长.
七、教学反思
AOEBDC 4
第三篇:新沂市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人谈诗教案
诗人谈诗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时安排
1、简介作家作品,布置任务,了解作家作品、补充明确任务。
2、组织自主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阅读《一个深夜的记忆》
3、组织对《一个深夜的记忆》的讨论 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
4、组织自学《宁静而深沉的意境》 结合自学讨论交流对诗文的理解及诗歌的意境的理解
5、指导确立专题 自主组合确定专题
6、提供帮助 提出疑难
7、指导学生形成成果 完成专题 课内1课外3
8、组织交流展示(班上汇报或板报展出)交流展示成果 1
9、师生共同反思 专题示例
(1)走近曾卓或走近鲁藜,了解其人;
(2)曾卓或鲁藜诗歌的风格(语言、手法、主旨)初探;(3)我眼中的某位诗人及其作品等等。附 相 关 资 源 作者简介
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被捕入狱。1957年因病保外就医。1959年下放农村。1961年调任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79年底平反,调回武汉市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获全国第二届优秀新诗诗集奖作者在该书的序言中这样说:“我希望朴实地唱出心中的歌:没有喧哗,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矫糅造作,不是仅仅用华丽的语言将诗装饰起来,不是仅仅用智慧的语言将诗点缀起来。我知道,读者是不容易被欺骗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与欢乐》、《美的寻求者》、《让火燃着》、《听笛人手记》等,其中《听笛人手记》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还有诗论集《诗人的两翼》、剧作集《处女的心》等。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
2、鲁藜简介: 鲁藜(1914-1999)原名许图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贫苦,未读完高小即开始干各式活路,随父兄迁徒于湄公河两岸,得一台籍落魄文人陶冶影响,获得古典文学初步知识。1932年回国,在海外飘泊16年。“七月派”重要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后参加左联。1936年在沪入党,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学习,结业后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1949年任天津文协主席,1955年,因所谓“胡风反革命案”而蒙难二十多年远离文艺界。1980平反后,历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认为:“诗不可能是自我表现,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娱乐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诗就是射向敌人的子弹,诗就是捧向人民的鲜花。”引入阶级学说。七七事变不久,胡风创刊《七月》,取意为二:抗战与现实主义。先后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变后终刊。后又办《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风主编《七月诗丛》,人称“七月诗派”。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醒来的时候》、《儿时的歌》、《鹅毛集》、《鲁藜诗选》等。
其它内容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供余光中简介和《乡愁》的鉴赏: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2)赏析:《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1课时作文及修改文章专题 选学生习作,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训练 2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贯穿在课文的学习中处理,不单设课时。
第四篇:江苏省泰州市白马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3.体会文章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教学重点: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教学难点: 1.感悟体会作者的观点 2.品味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pì)犀锐(xī)陶冶(yě)晦塞(sè)要塞(sài)瓶塞(sāi)...... 探骊得珠(lí)矻矻穷年(kū)鞭辟入里(pì)无关宏旨(hóng)
寸积铢累(zhū)新陈代谢(chén)物竞天择(jìng)字字珠玑(jī)2.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寸积铢累:。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5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文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文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爱默生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知识反不如机智来得重要。——L·A 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 根 5.反复朗读课文,找出每段中心句。
(二)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介绍写作背景:
以“纸上谈兵”故事导入,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熟读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指挥作战,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有学问不等于有智慧。那学问与智慧有何关系?
二、交流预习(用幻灯片一投影字词):
三、整体感知:
1.解题,理清文章的思路。
讲清论点与论题的区别,论题是文章论述的对象,而论点是作者就论述的对象所阐明的观点、主张。论点:①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②是明确的判断;③在形式上是完整的句子。论点不能是疑问句或是一个短语。本文题目是论题。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2.速读课文,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找出中心论点。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此文,根据以上四种方法试着给每一段找出中心句。(2)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用幻灯片投影: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 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读书也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3)从中可见,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文中什么位置提出的? A.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中心论点在文末提出。
B.论点的位置:
①题目,②开头(特别要注意开头一段的最后一句或有前面的材料引出的能承上启下的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③结尾,④自己概括。
四、研读探究:
㈠研读文章的第1、2节思考:
1.既然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那么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呢?两者谁更重要?
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反映人生、客观事物的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智慧更重要。
2.学问与智慧是两个抽象深奥的概念,为了将这两个概念阐述得通俗易懂,易被接受,为了突出智慧比学问更重要,作者运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来阐述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这些比喻生动形象贴切,能让人更准确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 2 别。
3.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
(二)研读文章的第3段—第6段。
1.学问与智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①学问离不开智慧。②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2.为什么说“学问离不开智慧”?
①有学问而无智慧者,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②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3.为了证明“有智慧者,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这个观点,作者还列举了哪三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a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b达尔文创立进化论。c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例证典型,进一步阐明学问离不开智慧这一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思考文章中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交流总结归纳:
第3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除了运用了举例论证,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对比鲜明)引用赫胥黎、爱因斯坦的话,强调了“见人所未见” 是大智慧者的重要的思想特征。
第4节论述了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第5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和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是最靠得住,最为清澈,最可宝贵进行对比,做对比论证;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又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6节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学问与智慧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本文能受读者喜爱,除了拥有正确的观点,还在于充满了智慧的语言。)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一句加以赏析并背熟。(1)教者出示
例句: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赏析: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能最靠得住”这一道理。
(2)学生讨论交流。2.仿写。(要注意句式、修辞及两者的相互关系。)(任选一题)
(1)例句:若是把学问比作建筑材料,那么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么智慧便是
。(2)例句: “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从水底上涌。”
从“友谊 · 理解”、“成功 · 失败”、“幸福 · 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例如:惟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青
五、课堂检测。(总结全文)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这篇文章为我们谈论的论题是学问和智慧,在作者看来学问是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发现,是创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_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两者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作者对此持的观点是(即中心论点)我门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_ 2.本文的观点给你哪些启示?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六、课后作业。
1.根据解释写出词语。
():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2.下列标点符号错误的是()A.我们可以把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B.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C.近来,地处中东的叙利亚国内形势动荡,其局势何去何从,目前尚难预料。D.“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阅读《品味瑕疵》,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每题3分)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 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1)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面是对本文的有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引用两句谚语,目的是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会有瑕疵,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些瑕疵,从而逐步走向“完人”。B.用最美女神维纳斯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两只残缺的手臂,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美”这个观点。
C.本文采用“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的论证结构,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D.第③段的事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瑕疵的玩具,就能超越完美的经典。(3)第④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你指出一种,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它的作用。
(4)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 “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学会品味瑕疵,能够收获很多。(句式符合论点表达要求,观点正确即可)。(2)C(3)①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后激励自己,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的例子(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工作遭拒绝,最终成为著名喜剧大师),证明了“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更具说服力。
②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司马迁、卓别林两个例子与一些运动员过早退役的事例加以比较,突出强调“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的观点,使文章内容更全面,论点更鲜明。(4)答案略。(举例恰当并运用文中的观点合理分析)附板书设计:
学问与智慧
学问 智慧
区别 知识的聚集,是工具 智慧是发现,是创造,是一种能力
联系 学问离不开智慧,否则便是死学问(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智慧也不能离不开学问,必须以学问做基础(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20《香菱学诗》教学案范文
20香菱学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过程与方法
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要好学、乐学,更要善学、苦学。【教学重难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初三压力较大,不如我们先听一首歌来轻松一下,好不好?(播放《红楼梦》主题曲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生答:《红楼梦》)但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角不是贾宝玉,也不是薛宝钗,而是香菱。
二、走进作者:
曹雪芹(约1715—约1763),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3]》)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以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本79、80二回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三、检测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阮()庾()
鲍()暧()
诌()颦()臊()纨()榭()坞()缯()鳏()摩诘()揣摩()蘅芜苑()()()
2、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________,又名________。全书________回,前八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____,后四十回的作者是________,他们生活的时代都是________。(2)《红楼梦》一书以________、________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3)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________________;薛宝钗________________;贾宝玉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3、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五、合作探究:
1、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有哪些。
2、林黛玉在全文中是如何指导香菱作诗的?
3、对我们有何现实的指导意义?
六、精读品析:
找出文中对香菱学诗时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品析作者在用词上的精练。
七、拓展延伸:
试用文中的写诗技巧写一首小诗。
八、反馈检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平仄(zã)三昧(wâi)
墟(xū)里 相(xiàng)公
B.请柬(jiǎn)胡诌(zhōu)
画缯(zēng)解(jiâ)元
C.鳏(guān)夫 措(cū)词
诧(chà)异 害臊(sào)
D.暧暧(ài)芜苑(yuán)
摩诘(jí)古砚(yàn)2.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填空。
(1)《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又名。全书以 和 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_____、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2)请分别写出文中涉及的几个重要人物的一个故事: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
(3)课文中提到的“李青莲”是指唐代诗人_________,请写出他任意连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从本文中选取一个人物对出对联。
上联:梦寐以求范进终中举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诗中所指人物是谁?(1)在《红楼梦》中,“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梦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指的是
(人名)。
(2)在《红楼梦》中,“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远偏消,清明涕泪江边望,千里东风一路遥。”指的是
(人名)。
(3)在《红楼梦》中,“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指的是
(人名)。
(4)在《红楼梦》中,“桃花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指的是
(人名)。(1)袭人(2)探春(3)迎春(4)李纨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香菱有学习兴趣——乐学,讲究学习方法——善学,2 有可贵的学习精神——苦学
教学反思
《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课从内容上看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学生要更深入学习是有难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把对香菱学诗的过程、学诗成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作变教学的重点,对于黛玉这个人物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从教学的效果来看,所预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对于部分难点,比如文中涉及到的三首诗的理解,没有能很好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强理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言的机会有些少,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有些应该学生说,应该学生查的没有让学生说,让学生查,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还做得很不够。还有在语言赏析,讲得太多,让学生读得太少,有时候好的句子多读几遍往往要比多讲一些效果更好。
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选用了一首《红楼梦》的主题曲,学生对这首歌非常喜欢,很好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从教学策略上来说,这节课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主,让学生与学生交流,相信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