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

时间:2019-05-14 22:59: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

第一篇: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

杠杆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会画力臂

3、会用实验探究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重点] 力臂的概念;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力臂的画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得出过程 [学法指导] 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用我手头上的这些工具吗?

二、自学自测:

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对照课本图11—1试一试,你是怎样拔出图钉的?有那些不同的方法?

什么方法方便、省力?

2、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什么叫力的作用线?

3、什么是杠杆?杠杆的几个名词是如何定意的?

4、怎样才能正确的画出力臂?自己试一试。

5、什么叫杠杆的平衡?如何调节杠杆的平衡?

6、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是如何得出的?

三、互学互助:

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交流预习成果,说一说你的体会。(针对课前预习1回答)

2、仔细观察图11—2指出图中的工具有那些共同的特点。教师再模拟撬石头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杠杆:

支点: 动力: 阻力:

动力臂: 阻力臂: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说明杠杆,并分析它的五要素。例题分析:教师以羊角锤为例分析杠杆的五要素和力臂的画法:

3、做书图11—4实验让学生做好记录并填入课本上的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记录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公式中F1表示、F2表示 L1表示 L2表示

四、导学导练:

1、判断正误:

(1)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3)利用直棒撬起重物时,用力的方向只能向下。()

2、画出图只各力的力臂:

3、一个人用12m长的扁担挑起重200N和300N的两桶水,肩膀应放在离200N的这桶水多远?

4、力臂是指________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5、杠杆平衡是指杠杆处于________状态或作________________.6、杠杆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字表述),用公式表示为______

7、当杠杆在 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我们在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中,是使杠杆在平衡。

8、下列关于杠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杠杆只可以是直的 B、杠杆一定有支点

C、杠杆的支点可以不在杠杆上 D、杠杆的长度等于动力臂与阻力臂之和

9、一杠杆正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在这个杠杆上再施加一个作用力那么该杠杆:

A、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这个力加在阻力这一边

B、仍有可能平衡,只要该力加在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之间 C、仍有可能平行,只要这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 D、杠杆不可能平衡,因为多了一个力

10、在一根长2米的杠杆的两端分别挂G1=30N和G2=50N的物体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支点应在距G1为 米的位置。

五、课堂小结

六、教学反思

第二篇:新苏科版18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1.2滑轮课时作业1

[第十一章 二、滑 轮 第1课时 定滑轮及动滑轮的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图中利用了动滑轮的是()

图2-K-1

2.关于滑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②定滑轮实质上是一个等臂杠杆

③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力

④动滑轮实质是一个省力杠杆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如图2-K-2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总重60

N的物体被匀速提升了10

cm,若不计滑轮、绳的重和摩擦,则拉力F及其向上移动的距离s分别为()

A.F=60

N,s=0.2

mB.F=30

N,s=0.2

m

C.F=60

N,s=0.1

mD.F=30

N,s=0.1

m

图2-K-2

4.如图2-K-3所示,动滑轮重为2

N,拉力F为8

N,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重物G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

图2-K-3

A.G=6

N,弹簧测力计示数为8

N

B.G=14

N,弹簧测力计示数为8

N

C.G=16

N,弹簧测力计示数为8

N

D.G=14

N,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6

N

5.如图2-K-4所示,某同学用重为10

N的动滑轮匀速提升重为50

N的物体,不计摩擦,则该同学所用拉力F的值可能是()

图2-K-4

A.20

NB.25

N

C.30

ND.35

N

6.如图2-K-5所示,分别用F1、F2、F3、F4匀速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力及摩擦,则()

图2-K-5

A.F1<F2<F3<F4B.F1>F2>F3>F4

C.F1=F2=F3<F4D.F1=F2=F3>F4

7.如图2-K-6所示甲、乙两个装置中,已知A在地面上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为40

N(不考虑动滑轮和绳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要使A向右匀速滑动,拉力F甲与F乙的大小分别为()

图2-K-6

A.40

N和20

NB.20

N和40

N

C.40

N和40

ND.20

N和20

N

8.某同学用如图2-K-7所示的装置探究动滑轮的特点,进行了正确操作后,将得到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分析数据后发现,实验结果与课本中“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不符,面对这一事实,下列做法中最不可取的是()

实验次数

物重G/N

拉力F/N

1.0

0.65

1.5

0.90

2.0

1.15

图2-K-7

A.与同学分析可能的原因

B.实验失败,停止实验

C.改进实验条件,重新实验

D.查阅资料,了解结论的适用条件

二、填空题

9.如图2-K-8所示为工人师傅往高处运送货物的两种方法.若要改变施力的方向应选用图______所示的方法,若要省力应选用图______所示的方法.如果甲、乙两图中物重相等,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将货物匀速提起时,图甲中工人所用的拉力为200

N,则图乙中工人所用的拉力应为________N.图2-K-8

10.如图2-K-9所示,物体甲和乙的重力都是200

N,若滑轮重均为20

N(不计摩擦和绳重),当用力分别匀速提升物体甲和乙时,力F甲=_______N,F乙=______N.若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为1

m,则力F甲移动的距离为______m,力F乙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若用图乙装置提升另外一个物体丙,人对绳子的拉力F丙为260

N,则物体丙重为________N.图2-K-9

11.如图2-K-10所示,在拉力F的作用下,滑轮和物体A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的滑轮是________(选填“动”或“定”)滑轮.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5

N,物体A所受的摩擦力f=________N.不计滑轮的重力和滑轮与绳间的摩擦,拉力F=________N.若物体A移动的距离为0.4

m,则拉力F移动的距离为________m.图2-K-10

12.如图2-K-11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使物体以相同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拉力分别是F1、F2、F3,这三个力的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分别是s1、s2、s3,移动的速度分别为v1、v2、v3,不计滑轮重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F1∶F2∶F3=__________,s1∶s2∶s3=____________,v1∶v2∶v3=____________.

图2-K-11

三、作图题

13.将图2-K-12甲、乙中的滑轮抽象成杠杆,请在图中标出支点O,并画出动力F1、阻力F2、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图2-K-12

四、实验探究题

14.小亮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相同的钩码,研究过程如图2-K-13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根据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1)由图的研究过程可知:小亮正在研究使用定滑轮时,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的关系.

(2)由研究过程可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K-13

15.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小雯同学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完成了如图2-K-14所示的实验,并记录了下表所列的数据.图2-K-14

实验

次数

物重

G/N

使用定滑轮时测

力计的示数F1/N

使用动滑轮时测

力计的示数F2/N

1.00

0.60

0.65

1.50

1.10

0.90

2.00

1.60

1.15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书中的结论有较大偏差.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对小雯的实验方法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时作业】A

1.D 2.D

3.B [解析]由图知,此时拉力:F=G=×60

N=30

N;拉力作用点上移的高度:s=2h=2×10

cm=20

cm=0.2

m.4.B

5.D [解析]使用动滑轮时,若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上,则动力臂是阻力臂的2倍,动力等于阻力的;若拉力的方向斜向上,则动力臂会变小,因此所用拉力变大.

6.D [解析]不计滑轮本身的重力及摩擦的情况下;图甲、乙、丙中是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也不费力,故F1=F2=F3=G.图丁中用的是动滑轮,能够省一半的力,故F4=G.所以,F1=F2=F3>F4.7.A [解析]图甲中的滑轮是定滑轮,不能省力;图乙中的滑轮是动滑轮,可省一半力.

8.B

9.甲 乙 100

[解析]图甲中是定滑轮,使用定滑轮不省力,故拉力等于物重,即拉力为200

N;图乙中是动滑轮,使用动滑轮最多可省一半力,故图乙中工人所用的拉力应为100

N.10.200 110 1 2 500

11.动 5 10 0.2 [解析]题中滑轮可随物体一起向右运动,故它是动滑轮.因物体A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其受到的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二者大小相等,则物体A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力f=F示=5

N.滑轮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水平向右的拉力和两股绳子水平向左的拉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滑轮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每股绳子的拉力是5

N,则拉力F=10

N.12.2∶1∶4 2∶4∶1 2∶4∶1

[解析]

(1)图甲:滑轮为定滑轮,不省力,所以此时拉力F1=f.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1=v物,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1=s物.

(2)图乙:滑轮为动滑轮,省一半的力,所以此时拉力F2=f;但是费距离,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v2=2v物,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2=2s物.

(3)图丙:滑轮为动滑轮,但拉力的作用点在动滑轮的轴上.对物体而言,只有一段绳子拉物体,绳子上的拉力F与摩擦力f相等,对于滑轮而言,拉力F3与两段绳子向左的拉力(2f)相平衡,所以,F3=2f;拉力的作用点移动的速度即为滑轮移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为绳子末端的速度,所以v3=v物,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3=s物.

13.如图所示

14.(1)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2)使用定滑轮时,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无关

15.1)图乙中没有考虑弹簧测力计外壳受到的重力,图丙中没有考虑动滑轮受到的重力

(2)图乙中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图丙中测出动滑轮和钩码总重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杠杆的科学 1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工具和机械

2.杠杆的科学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20、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课件——杠杆图

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

生(齐):支点

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

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

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

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师演示讲解:

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

师边说边组装

注意事项:1.杠杆尺有标记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0.5牛,另一端为力;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有一个;4.我们看课件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几个格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1个格,在第二个洞,距离是2个格;5.请根据表格做好记录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根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数据和发现。生1.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一次 2牛

0.5牛 1 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引导:请看后面数据杠杆当怎样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师板书:大于

省力)

师:说的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2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二次 0.5牛

1牛

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师提示:请说完整。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师板书:小于

费力)

师:真棒!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1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4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三次 1牛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师板书: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

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整的说说?

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

(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费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出示剪刀——省力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省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师出示课件: 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师出示课件: 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钓鱼时、人体杠杆等 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

生:夹物的地方是重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它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师:人钓鱼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距离。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

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动脑筋:

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明。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位置最轻松? 生1:挑中间位置。

师:假如一头重,一头轻呢? 生2:挑支点位置。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位置时,担子是平衡的,人最轻松。拓展活动: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合适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第四篇:12.1动能 势能 机械能学案: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

§12.1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备课时间:

主备:

审核:备课组

上课时间:

班级

姓名

【点拨●导学】

1、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认识运动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

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通过探究,知道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

2、学习重难点:

知道影响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3、学习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探究任务】

任务一、学前准备

为什么高速公路上要限速?运动员脚踩滑板从高处滑下,为什么会越来越快?头顶落下一片树叶和落下一个大石块,你怕哪一种,为什么?

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那么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呢?

任务二、活动12。1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条件的分组实验)

分析图12-3

12-4,你发现了什么?

实验1:思考:实验中的小车是否可以用不同的小车?两次实验中小车开始下滑时的高度是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怎样才能比较出小车动能的大小?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同一个小车速度______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________。

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有关。

实验2:

思考:实验中的小车在第二次实验中为什么要加上钩码?两次实验中小车开始下滑时的高度是否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速度的小车,质量______的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________。

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__________有关。

总结:物体动能大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关.运动物体的_______越大,______越大,动能就越大。

任务三、活动12。2

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

学生实验

“会跳的卡片”

卡片跳起来了吗?如果不将卡片压平,放手后情况又怎样?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结:发生弹性形变的橡皮筋能对卡片做功,因此它具有

能。在一定限度内,形变越大,形变物体的就越大。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能对其它物体做功,它就具有弹性势能;

【限时作业】

1、关于功和能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具有的能越多,它做的功越多

B.物体有了能就一定正在做功

C.做功的物体一定具有能

D.物体做功的多少与它具有的能无关

2、下列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不是由动能造成的是:

()

A、台风吹倒了树木

B、洪水冲垮了桥梁

C、大火烧毁了房屋

D、冰雹砸死了庄稼

3、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

()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B.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小

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样大

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4、下列情况只具有重力势能的物体是

(),只具有弹性势能的物体是

(),只具有动能的物体是

(),具有动能和势能的物体是()。

A.空中飞行的炮弹

B.拧紧的钟表发条

C.弹簧

D.水平路面上行驶的车

E.被举高的重锤

F.站在上行自动扶梯上的乘客

5、下面的四幅图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

()

6、下列物体中,既有动能又有势能的是

()

A.在平地上滚动的足球

B.被运动员举着的杠铃

C.在空中飞行的小鸟

D.被压扁了的皮球

7、在学习势能知识时,小明同学猜想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物体高度,②物体质量大小,③物体所处地理位置。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首先决定对因素①进行验证.他把橡皮泥平铺在水平面上,让1个小球从不同高度自由下落,记录结果如表所示。

(1)由表中的数据可判断重力势能的大小与

有关;

(2)本实验的结论是;

(3)若想对因素②进行验证,你认为实验中应控制相等的变量有:。

第五篇: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 一、杠杆 第1课时 杠杆的五要素 同步练习

第十一章 一、杠杆 第1课时 杠杆的五要素

一、选择题

1.关于力臂,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力臂可以不在杠杆上

B.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时,力臂为零

C.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D.杠杆在支点处受到的力的力臂一定为零

2.如图1所示,开瓶器开启瓶盖时可抽象为一杠杆,不计自重.图2中能正确表示它工作示意图的是

()

图1

图2

3.如图3所示,一轻质硬棒在F1、F2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将该硬棒看作杠杆,其支点可能在杠杆上的()

图3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4.如图4所示,杠杆的支点为O,F为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图中能正确表示力F的力臂的是

()

图4

5.如图5所示,杠杆AOB可以绕O点转动,在它的B点挂一个重物G,为了使它平衡,可以在A点施加不同方向的力,图中四个方向的力中,以OA为力臂的是

()

图5

A.F1

B.F2

C.F3

D.F4

二、填空题

6.在如图6所示的杠杆中,O是    ,若F1是动力,则F2是    ,动力臂是    ,阻力臂是.图6

7.发生地震后,救援队员使用撬棒把滚落在公路上的石块撬起,如图7所示.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M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则撬棒的支点是    点;若救援队员在撬棒D点沿DN方向用力撬起石块1,则撬棒的支点是    点.(均选填“A”“B”或“C”)

图7

8.如图8所示是一辆装满各种货物的手推车,当手推车的前轮遇到障碍物A时,售货员向下压扶手,这时手推车可看作杠杆,支点是    点;当手推车的后轮遇到障碍物时,售货员向上提扶手,这时支点是    点.(均选填“A”“B”或“C”)

图8

9.如果把铁锨看作费力杠杆,在如图9所示的A、B、C三点中,支点是    点,动力作用点是    点,阻力作用点是    点.图9

10.铡刀在使用时的受力情况如图10所示,某同学在图中分别作出了力F1和F2的力臂l1和l2,其中(选填“l1”“l2”或“l1和l2”)的作法不正确.图10

11.如图11所示,有一杠杆可绕O点转动,在其中点挂一重物,现在A端施加动力FA.图11

(1)若动力FA沿F1方向,则动力臂是    ,阻力臂是.(2)若动力FA沿F2方向,则动力臂是.(3)若动力FA沿F3方向,则动力臂是.(4)若动力FA沿F4方向,则动力臂是.三、解答题

12.[2020·徐州]

如图12所示是一个蜡烛跷跷板,请画出蜡烛右半段所受重力G的力臂.图12

13.[2020·泰州]

如图13所示,画出拉力F的力臂l和物体B所受重力G的示意图.图13

14.如图14所示为用钓鱼竿钓鱼的示意图,O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F1、F2的力臂l1和l2.图14

15.在图15中画出杠杆OA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图15

16.如图16甲所示是用钢丝钳剪钢丝的情景;图乙是单侧钢丝钳的杠杆模型示意图,A是用力点,B是剪钢丝处,O为支点,请在图中画出钢丝钳剪钢丝时阻力F2的示意图和动力臂l1.图16

17.在图17中画出杠杆OA的阻力F2和动力F1对应的力臂l1.图17

答案

1.C [解析]

力臂为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当力的作用线经过支点时,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为零,即力臂为零;在支点处受到的力,其作用点与支点重合,所以力的作用线经过支点,故力臂为零.2.B [解析]

用开瓶器开启瓶盖时,支点是开瓶器与瓶盖上方的接触点,阻力为瓶盖对开瓶器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2,动力为手对开瓶器右侧竖直向上的作用力F1,因为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开瓶器为省力杠杆,即F1

由图知B、D为力的作用点,不能为支点,否则一个力的力臂为零,故B、D错误.根据动力与阻力使杠杆的转动效果相反,一个力使杠杆顺时针转动,则另一个力使杠杆逆时针转动.当A为支点时,F1、F2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反,故A正确;当C为支点时,F1、F2使杠杆转动的方向相同,故C错误.4.C

5.A [解析]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在A点施加不同方向的作用力时,与力臂OA相垂直的是力F1,所以OA是动力F1的力臂.6.支点 阻力 OB OA [解析]

(1)如图所示的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O点转动,所以O点为支点;(2)若F1是动力,则F2是阻力;(3)OA是从支点向阻力作用线所作的垂线,所以它是阻力臂;(4)OB是从支点向动力作用线所作的垂线,所以它是动力臂.7.A C

8.C B

9.C B A [解析]

把铁锨看作费力杠杆,杠杆绕着C点转动,所以C点即为该杠杆的支点;右手的作用力使杠杆转动,所以动力作用点为B点;A点受到的作用力阻碍杠杆转动,所以A点是阻力作用点.10.l1

11.(1)OC OD

(2)OA(3)OB(4)0

[解析]

某力作用在杠杆上,若作用点不变,但力的方向改变,则力臂一般要改变,但力臂与力的作用线始终垂直.12.如图所示

13.如图所示

14.如图所示

15.如图所示

16.如图所示

17.如图所示

下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杠杆教学案1无解答新版苏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