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示范教案 (逍遥游 第2课时)(共)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翻译课文中重点语句及其他文言现象。
2.检查“奚以„„为”句式和“志、图、名、置、穷”五个词语的义项的掌握情况。推进新课 研习课文
引导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文意。明确:《逍遥游》是从一个神奇而迷人的故事开始的,鹏鸟海运徙于南冥,需水击三千里,抟扶摇上天九万里,后乃培风图南。为什么要这样呢?作者先用“野马”“尘埃”“生物之以息相吹”来说明“风”的作用,再用杯水芥舟来说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最后讽刺蜩与学鸠讥笑鹏鸟,自鸣得意的浅薄情态,并用行远更需多备粮的道理来批判蜩与学鸠的浅识。由此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不知晦朔的朝菌”“不知春秋的蟪蛄”及“大寿的冥灵大椿”“众人匹之的彭祖”来喻证“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以斥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所以,那些才智可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比一乡的俗情,德性可投合一国之君的心意而得一国的信任的人,属小知之人,宋荣子犹然笑之。那么,宋荣子、列子就是作者充分肯定的人物吗?不是。他们虽然一个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一个是“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但是,他们都没有达到无所不可,逍遥自得的境界。在作者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呢?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必有所待(依靠和凭借)便能“乘天地之下,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忘我”的至人和无意于求功的神人和无意于求名的圣人,才能达此境界。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主旨。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第1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1)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鲲鹏之大?
明确:不是。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鲲鹏飞上九万里高空,《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4)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5)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3.第2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辩”。
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4.第3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1)提问:第3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2)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6.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股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合作探究 诵读鉴赏
1.《史记》中说庄子“汪洋自恣以适己”,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特点?
明确:(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NF03D,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讨论:我们今天怎样看待自由,评价本文中庄子所表现的人生观。[庄子追求的是什么?逍遥游(自由)→无所待(绝对自由)]
我们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从现实生活中,从文学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让学生举例)有一则寓言说,河流抱怨堤岸束缚它的自由,堤岸放松了对它的束缚。结果河流因溢出堤岸漫流,或渗入土中,或被阳光蒸发,而消灭了自身。还有一则寓言说:风筝抱怨绳线限制了它的自由,使它不能施展宏伟的抱负,绳线放开了它,结果风筝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这些都说明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任何自由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都是相对而言的,都受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逍遥游》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这是没落阶级不满现实时的一种自我超脱的空想,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把争取祖国、民族的自由解放,看得高于个人的一切。)
美国总统尼克松:
“自由的精髓就在于人们都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命运。”(自由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不仅仅是个人的。)
3.讨论明确:你对庄子提出的境界有什么看法? 明确:(1)追求自由是庄子思想的一个基本方面,他认为: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能与天地浑然一体,遨游在绝对自由之中。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摆脱外在世界的束缚。这当然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使得一些人渴望逃离社会。
(2)庄子不是让人逃避现实,自绝于世,而是要人不成为物的仆役、牺牲品。他为人树立了一个终极的目标:让人幸福而自由地生活。
方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想象奇特、对比鲜明、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寓言体文章,因此重点研究学习这些方面,对于了解庄子及其作品的全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借鉴、发挥与创造极有帮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例题剖析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2.《庄子》一书共_________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_________。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下列加点汉字注音。徙()坳()堂 抟()夭()阏()蜩().....决()起而飞 .舂()米蟪()蛄()斥NF03D()沮()数().....泠()然 .
(三)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___________ .2.《齐谐》者,志怪者也:___________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 ..4.腹犹果然:___________ ..5.众人匹之:___________ .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五)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之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__________ .(2)众人匹之___________ .(3)之二虫又何知___________ .(4)则芥为之舟___________ .(5)汤之问棘也是已___________ .2.以
(1)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 .(2)以五百岁为春___________ .(3)若夫„„以游无穷者___________ .
(六)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出现哪些活用的现象?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2.置杯焉则胶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5.我决起而飞„„时则不至 .
(七)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的特点。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适也。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参考答案:
(一)1.哲学 文学 道 2.33 代表作 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xǐ āo tuán yāo â tiáo xuâ chōng huì gū yàn jǔ shuî líng
(三)1.这(只)2.记载 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 5.比
(四)CE
(五)1.之:(1)动词,到、往。(2)代词,代“彭祖”。(3)指示代词,这。(4)代词,代“水”。(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以:(1)介词,用、凭借。(2)介词,把。和后面的“为”构成“以„„为”固定结构,译为“把„„当作”。(3)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以便”。
(六)1.使动,使„„倾倒。2.名词作动词,粘。3.名词作动词,南行、南飞。4.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5.名词作状语,有时。
(七)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之夭阏”为“夭阏之”。2.疑问句中的介词宾语前置句。“奚以”为“以奚”。3.宾语前置句,“奚适”为“适奚”。4.选择句,“其„„其„„”表示“是„„还是”。
板书设计 逍遥游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逍遥游
鲲鹏 海运
野马、尘埃
——大—— 皆“有所待” ——小——
小大之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活动与探究
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在班级里开展辩论会。引导学生要辩证地看待“庄子”的“逍遥游”。遵守校规校纪,争做文明学生。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庄子”的“逍遥游”。遵守校规校纪,争做文明学生。活动内容:阅读《庄子》及相关的作品,联系现实并写一篇思辨性文章。活动形式:在班级里召开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的辩论会。活动步骤:
1.积极阅读《庄子》及相关的作品。2.联系现实并写一篇思辨性文章。
3.召开以“自由与纪律”为话题的辩论会。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习题详解
一、答案参阅第二课时【合作探究】的“诵读鉴赏”第1部分。
二、若
1.像、好像。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假如、如果。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以抚安,与结盟好 《赤壁之战》 3.你。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 是
1.代词,这。
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动词,表判断。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斯
1.副词,则、就。
例: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 2.代词,此
例: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捕蛇者说》 之
1.助词,的。
例: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代词,这、此。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助词,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无实义。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特
1.形容词,独、独特。
例:杰然特起,高百余尺 《过小孤山大孤山》 2.副词,只。
例: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修 1.长。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2.修饰
例:美要眇兮宜修 《湘君》(要眇:美丽的样子。宜修:修饰的合适。)
三、找出诗词句子所化用的文句: 1.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3.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
(此题可适当让学生延伸到课下去做,借助网上查阅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二篇:示范教案 (陈情表 第2课时)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在充分了解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并默写课文。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
1.抽查学生的背诵、默写。2.“研讨与练习”二 明确: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孩:小孩,此是作者自指;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译文:我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译文: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寻:不久。除:授予官职。译文: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译文: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
译文: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推进新课 研读课文
(一)学生齐读第一段
1.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2.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3.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讨论,不必拘泥固定答案。教师提供参考答案,投影逐条显示)
多媒体课件显示: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二)学生齐读第二段
1.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2.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看出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用追问的方式)
提示:按时间顺序。表时间:逮、前、后、寻。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启下文“日薄西山”)。3.第二层如何表现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三)默读并口头翻译第三段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提示:矜守名节。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提示:伏惟、且、但,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提示: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四)教师范读第四段
1.本段中哪句话表达文章的主旨? 提示:“愿乞终养”。
2.贯穿全段的是哪两个词? 提示:“尽节”“报养”——忠孝两顾。3.用语有什么特点? 提示:“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无比恳切。4.由本段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二、重点语段赏析
(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赏析: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2.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赏析: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3.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赏析: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赏析: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琅琅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5.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赏析: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感;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合作探究
探究课文内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提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以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提示: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结合课文来谈)提示:
(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废远。(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解说:讨论的目的是为汲取李密“孝”中的积极意义,并过渡到课堂训练)方法引导
以诵读为途径,以品味为主,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抒发思想感情的妙用之心,让学生了解文章人伦至情之美,并学会一些抒情技巧。读中议,议中读,在不断的诵读中感受情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深理切。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例题剖析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嵇康遇害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博览无不该通。该:完备。B.此书既行。行:流传。
C.后安为兄所枉诉。诉:叙说。
D.宜因衅除之。衅:缝隙,引申为机会。
2.下列各句加点的字都有活用,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
①远迈不群 ②康友而善之 ③康友而善之 ④康不为之礼 ⑤以淳风俗 ⑥康将刑东市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②③④⑥/⑤ C.①②④/③/⑤⑥ D.①②④⑥/③/⑤
3.下列八句话,分别编四组,构成嵇康遇害根本原因的一组是()
①远迈不群 ②与魏宗室婚 ③知其不可羁屈也 ④吕安服康高致 ⑤辞相证引 ⑥会以此憾之 ⑦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⑧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A.②③⑥⑦ B.①④⑥⑧ C.③④⑤⑦ D.④⑤⑦⑧
4.下面对文意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是魏国皇帝的亲戚,官拜中散大夫。他超迈不群,常修养性服食之事,不与一般人结交,他所与神交的只有“竹林七贤”罢了。
B.嵇康当大夫时,也常常在柳树下打铁,有一次他与向秀打铁,钟会特意来拜访,他不予理睬,锻不辍,钟会站了半天,只好回去,他又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因此钟会非常恨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C.嵇康与吕安友善,吕安被他哥哥枉诉,引嵇康为证,于是嵇康也被收。钟会向司马昭进谮言,要他因衅除之,于是嵇康吕安同时被害。
D.嵇康在东市被刑时,三千太学生请求他留下来做老师,嵇康不答应。他看日影,还未到行刑时,便索琴弹一曲《广陵散》,叹道:“《广陵散》于今绝矣!”天下士人都为他悲痛。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②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③康乃与涛书告绝。
④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①嵇康谈吐优雅,风度翩翩,可是却使形体像土木一样,不能修饰美化自己。②山涛将要离开掌举的官职,推荐嵇康代替自己。③嵇康就给山涛一封宣布绝交的信。
④后来吕安被他哥哥诬告,因为某种事情被关在监狱里,供词里引嵇康为证,于是又逮捕了嵇康。
板书设计
陈情表
活动与探究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及情感储备,设计一场“亲子”活动,体悟亲情,学会尊重父母,平等对话。
活动目的:指导学生体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尊重父母,理解父母。
活动内容:利用双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开展一次对话。话题可以是围绕个人的理想、学习、成长,及家庭生活、父母的工作等。并做好谈话的记录。
活动形式:亲与子交流,并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然后在全班进行集中交流。活动步骤:
1.首先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和父母进行交流,整理归纳好谈话的记录。2.学生根据记录下的谈话,整理成文。3.小组交流,选取代表作典型发言。
4.教师对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结果作评价。
习题详解
一、设计此题目的,意在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二、参阅“第二课时检查预习”。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http://www.xiexiebang.com
三、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陈述自己无奈之情。一方面,因后世引用的名句比较多,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学生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体验,来选取名句,激发情感,产生共鸣,由于个人生活经历不同,产生的体验也不同。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第三篇:示范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2课时)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别的学科,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今天我们先一起来猜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谜底:建筑
中国的建筑即是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史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和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合作探究
一、讨论文章的题目
文章写的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对“特征”一词来进行详细的分析。
1.“特征”的限定范畴: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界定了地域。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2.“特征”概念的引入: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至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3.“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据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二、研读课文,分析以下文句的用法和作用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明确: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明确: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
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
明确:这里是多个排比手法的混用,先是连用六个“怎样”,然后是在一些小分句中还包含着几个“成为”的句式。用非常简练但不混乱,简单但不遗漏的语句将“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一一数了出来。这一种特殊的长句,只有在对所描写事物非常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可见作者的文字驾驭功力。
4.建筑的“文章”也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明确: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5.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明确:“文法”与“词汇”都是文学中的专用字词,运用到建筑上,能够让读者更加形象地理解建筑的某些特点,这样的比喻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趋于生动、形象,让无法理解建筑词汇的人们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知识拓展
重要的修辞——比喻
1.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按理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比喻的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向秀丽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4.比喻的种类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一样。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A,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B,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C,这里是花的海洋。(“花”修饰“海洋”)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D,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E,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4)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F,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订好计划一样。
作业布置
课后做“研讨与练习”
三、四题。
板书设计
成就中国建筑体系的分布与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的“文法”与“词汇”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活动与探究
活动主题:城市建筑的小考察。
活动目的:建筑是城市的立体雕塑。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矗立。同时,对传统文化古老建筑的保护,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结合课文的研读,在认真预习,做好提纲的前提下,作一次中国建筑的社会考察,对于扩大学生视野,理解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将语文课的外延拓展到课外,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育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效果。
活动方式
1.重点选择家乡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
2.有条件的地方,可请专家重点介绍城市建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活动程序
1.课余集中分组或个人自行考察。
2.确定考察课题、建筑名称、考察方式、考察内容。3.写出考察报告。4.课堂交流。其他参考课题
1.一座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记××××× 2.从城市文化的变迁看建筑风格的变化 3.青瓦·红墙·浮雕 4.飞檐的装饰美
5.×××××英雄纪念碑
习题详解
一、在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的描述上,先是从个别建筑物到群体建筑物,然后再是从低到高的顺序一一分列。其中,特征的一至六点是属于结构特征,而七、八、九点则属于装饰特征。
二、作者之所以在总结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将之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是由于一般人是很难理解建筑学中专用的名称的,这里作者用写作中的词汇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能够起到一个帮助大家理解的作用。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有一定的“可译性”,其实这是非常正确和客观的。毕竟建筑的基本作用和建筑的基础都是一致的,并且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有利于建筑学研究的广泛性,也能够提醒人们,在总结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借鉴和参考别国的经验的。
三、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用比喻手法,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
系,有利于读者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更能够让大家接受这一种说法。这也为后面的各个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了一个深刻的伏笔。
2.建筑上的东西除非亲眼所见,否则是难以理解的,作者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墙壁的作用,特地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这样一来,墙壁的作用也就随之而来了。
3.将建筑比喻成“文章”,这本身就是很有韵味的比喻,然而作者还趁势利用比喻,将建筑划分成“大文章”或“小品”,生动而形象化地将中国因为“命题不同”而风格不同的建筑区分了开来。
四、本题目可以结合本课设计的课外活动与探究,结合本地区的一些基本的建筑来谈谈本地区建筑的传统风格和现代风格
第四篇:《逍遥游》教案全课时
第六课《逍遥游》
一、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二)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三)学习本文的写作风格,即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借寓说理,夹叙夹议的写作技巧;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五)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即追求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境界。
二、教学重点
(一)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风格、写作技巧、艺术特色;
(三)掌握基本文言常识。
三、教学难点
(一)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二)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三)了解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四、课时分配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安排课时为3个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具有代表性的学派以及庄子思想、庄子文章;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落实基本知识
1.导入新课
咱们中国的3D动画《秦时明月》相信大多同学都看过,据我了解,这部动画制作精良,人物形象美轮美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第三部“诸子百家”尤为精彩,所以老师我也看过,看完后也觉得非常好看。
同学们在看完这部动画后一定认识了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先辈,那么就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知道这百家诸子中的哪几家?(学生多能举出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
(总结学生回答)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伏羲、唐尧、虞舜时期是我国文章发生和进步的时代,夏、商、周是文章昌隆的时代,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则是文章极盛的时代,不仅各个学派纷纷出现,并且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盛局面。
老师就拿《秦时明月》里的人物和同学一起梳理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派。墨翟是?墨家。孔子是?儒家。老子庄子是?道家。韩非李斯是?法家。孙武孙膑是?兵家。管仲范蠡是?纵横家。室利房达摩是?佛家。许行是?农家。吕不韦是?杂家。惠子公孙龙是?名辩家。文王徐福是?阴阳家。等等。
其实老师列举的这些远远不够,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名家一共189家,著有4324篇著作。
好了,今天咱们就来学习和了解这百家诸子中的一家——道家庄子。
那么在讲庄子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儒、道、墨、法四家的主要思想。
首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礼”,宣扬“礼”是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处理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套规范。而其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面是《论语》中所说的“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是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其次,孔子还有一个重要思想是“义”,“礼以行义”。
说道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兼爱”或“兼相爱”。即不分等级、远近、亲疏的爱天下所有的人。我们今后学习到墨子的文章时,老师再给大家细讲。
接下来是法家,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管仲。法家的核心思想自然是“以法治国”注重“法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那么相较于上述三个学派,道家的思想也有其独特的领域。道家的巨擘是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庄子究竟要通过《逍遥游》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2.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播放录音材料(注意读音和断句,帮学生正音正字)如重点字音: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3.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前后排分小组讨论学习,初识文章大意,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方面问题),老师给予解答。
4.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参阅注解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2)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给每个文段分节
(二)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段翻译,熟知文章内容;分段讲解,掌握写作技巧及修辞运用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又有“小大之智”
(1)请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及断句、节奏)并逐句翻译(要求学生参阅注解,并用自己的白话进行翻译,教师纠正翻译错误或不当之处)
(2)学生谈谈第一段讲了哪些内容,总结学生观点。
(文意方面)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写作技巧方面)明确本段内容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2.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还是不自由)
(1)请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及断句、节奏)并逐句翻译(要求学生参阅注解,并用自己的白话进行翻译,教师纠正翻译错误或不当之处)
(2)学生谈谈第二段讲了哪些内容,总结学生观点。
(文意方面)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写作技巧方面)明确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所以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说明,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3.第三段: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即逍遥的境界,又有“小大之道”(1)请学生朗读(纠正字音及断句、节奏)并逐句翻译(要求学生参阅注解,并用自己的白话进行翻译,教师纠正翻译错误或不当之处)
(2)学生谈谈第一段讲了哪些内容,总结学生观点。
(文意方面)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但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唯有无己无功无名,才是逍遥的真正境界。
(写作技巧方面)文章最后一句,“若夫乘天地之气,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总领全文,是主旨句。
注:每一段的翻译,都需附带讲解重要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字词通假等
如a.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b.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c.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4.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35课后习题一、二、三
(三)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1.请学生思考问题: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4)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5)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6)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7)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的境界。
(8)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无己:达到忘我境界
无功:精神世界超脱物外,像“神人”一样,心中无功名所依靠,无所凭借,无所羁绊
无名:思想修养像“圣人”一样不追求名誉地位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四)小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一)第一课时作业
1.熟读全文,参阅注解用自己的话翻译全文 2.归纳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给每个文段分节
(二)第二课时作业
完成教材P35课后习题一、二、三
(三)第三课时作业
课外阅读庄子的作品,写一篇读书心得。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示范教案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胶体及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实际应用。2.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胶体的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教具准备
3只100 mL的小烧杯、蒸馏水、CuSO4溶液、泥水、FeCl3饱和溶液、胶头滴管、激光笔(或手电筒)教学过程 教学推进
[学生自学]阅读P25最后一段并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师:什么是分散系?
生:回答 [板书]分散系
师: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是树状分类还是交叉分类?
生:交叉分类
师:根据分散质或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有几种组合方式? 请同学们画出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学生完成并讨论。
9种分散系
[思考与交流]
师:请试着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实例,并讨论交流。
生:讨论并交流。
答案:见从容说课的[思考与交流2]
第1页
师:对以上9种分散系,取出分散剂是液态(包括水)的分散系进行再分类。分类的依据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请同学们阅读P26第三段、第四段,画出溶液、胶体、浊液的分类图。
生:自学并试着画分类图。[板书](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学推进
师:溶液和胶体怎样区别呢? [科学探究] 1.Fe(OH)3胶体的制备
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加入1~2 mL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将所得到的Fe(OH)3胶体与CuSO4溶液、泥水比较。
2.把盛有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烧杯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杯中的液体,从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Fe(OH)3胶体
CuSO4溶液
师:通过探究,同学们可以得出区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板书]结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过滤后的现象
Fe(OH)3胶体
泥水
师:哪位同学可以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胶体? 同学讨论回答:
生:土壤胶体;牛奶;墨水;烟雾;水泥;烟水晶。……
[课堂总结]
师:(微笑)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大家所举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日常生活中胶体的用途十分广泛。
师: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散系的概念,进一步了解了胶体的定义,学习了胶体的性质,知道了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其粒子的大小,学习了胶体的一些重要用途,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由学生完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比较,完成下表)
分散系 溶液 浊液 胶体
<100 nm >100 nm 1~100 nm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
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许多分子的集合体或分散质粒子 单个小分子或离子
体 高分子
第2页
实例
外观 稳定性 能否透过滤纸
性质
能否透过 半透膜 鉴别
板书设计 分散系 酒精、氯化钠溶液 均
一、透明 稳定 能
能 无丁达尔效应
石灰乳、油水 不均
一、不透明
不稳定 不能
不能 静置沉降或分层
Fe(OH)3胶体、淀粉溶
胶 均
一、透明 较稳定 能
不能 丁达尔效应
9种分散系
活动与探究
1.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制得Fe(OH)3溶胶,为了除去其中所含的盐酸,得到较纯净的Fe(OH)3胶体,应该采取的措施是()A.加入NaOH溶液中和
B.加入AgNO3溶液,反应后进行过滤
C.插入石墨电极,通入直流电进行电泳后再过滤
D.装入半透膜中,扎紧袋口,将其全部浸入蒸馏水中,并每隔一定时间更换蒸馏水 2.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您应用本节课的有关知识解决或解释了哪些实际问题。例如:在豆浆里加入盐卤(主要成分是MgCl2)或石膏(CaSO4·2H2O)为聚沉剂,使其中的蛋白质和水等物质一起聚沉而成豆腐。
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水解后产生的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铝胶体粒子与带负电荷的水中悬浮物、泥沙等聚沉达到净化水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 nm之间 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答案:B
第3页
2.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质的根本区别是()
A.是否为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C.能否透过滤纸或半透膜
D.是否均
一、稳定、透明 答案:B 3.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溶液中的溶质粒子不带电,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带有电荷
C.通电后,溶液中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D.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前者小于1 nm,后者介于1~100 nm之间 答案:D 4.下列关于Fe(OH)3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Fe(OH)3溶胶与硅酸溶胶混合将产生聚沉现象 B.Fe(OH)3胶体在电场作用下向阳极运动 C.Fe(OH)3胶体粒子不停地做布朗运动
D.光线通过Fe(OH)3溶胶时会发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 5.用下列方法来制备溶胶,可行的是()①0.5 mol·L-1 BaCl2溶液和等体积2 mol·L-1硫酸相混合并振荡
②把1 mL饱和三氯化铁溶液滴加入20 mL沸水中,边加边振荡
③把1 mL水玻璃加入10 mL 1 mol·L-1盐酸中,用力振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C 6.有一胶体溶液,在电泳时它的胶体粒子向阳极移动;将这胶体溶液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蔗糖
②硫化钠
③硅酸胶体
④氢氧化铁胶体中,不发生聚沉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①和④ 答案:C 7.下列事实与胶体的性质有关的是()
①用盐卤点豆腐
②用明矾净水
③医药上用三氯化铁止血
④江河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全部 答案:D 8.用半透膜把分子或离子从胶体溶液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叫()
A.电泳
B.电解
C.聚沉
D.渗析 答案:D 9.向氢氧化铁溶胶中逐渐加入一种液体,先使溶胶发生聚沉而沉淀,继续加入该液体又使沉淀溶解。这种液体是()
A.KOH溶液
B.氨水
C.稀盐酸
D.NaCl溶液 答案:C习题详题
1.②⑧
①④
⑤
⑥
⑦⑩
⑨ 2.根据酸能电离出的H+数目分为
第4页
一元酸:HCl,HNO3二元酸:H2SO4,H2S 三元酸:HPO343.答案: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钢,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
点拨:混合物又可分为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或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例由单质构成的混合物:合金(Mg、Al合金)、钢(Fe、C)等;由化合物构成的混合物:煤、石油等。4.答案:科学文献分类法的应用。
点拨:分类法对于研究庞大化学物质有着重大意义,如分类法对于化学科学文献的查找资料等。5.答案: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浊液 >100 nm 不均
一、不稳定 泥浆 溶液 <1 nm 均
一、稳定、透明 NaCl溶液
胶体 1 nm<胶体粒子<100 nm
均
一、较稳定、透明 Fe(OH)3胶体
点拨:主要利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分散系的概述,即可完成表格内容。6.BD 7.答案:(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2)明矾净水
点拨:明矾净水原理是利用胶体的性质(聚沉)。备课资料 1.树状分类法
冶金分类
黑色金属
Fe,Cr,Mn 有色金属 除Fe,Cr,Mn外的金属
单 金 轻金属 Na,Mg,Al等
质 属 按密度分类
重金属 Fe,Cu,Hg,Ag等
常规分类
常见金属 Fe,Al,Cu等
稀有金属 Zr,Nb,Mo等
非金属 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其中包括稀有气体
氧化物 不成盐氧化物
NO,CO等
成盐氧化酸性氧化物 SO2,CO2等 物 碱性氧化物 Na2O,CaO等 两性氧化物 Al2O3,ZnO等
溶解度大小
可溶性碱 NaOH等 碱
难溶性碱 Fe(OH)3等 强碱 KOH,NaOH等 化合物 碱性强弱 弱碱 NH3·H2O,Fe(OH)3等
含氧酸 H2SO4等 酸 是否含有氧元素 无氧酸 H2S等 可电离出H+数目
一元酸
HCl,HClO等
第5页
盐
有机物 混合物 2.H2SO4,H2S等 H3PO4等 HNO3,浓H2SO4等
氧化性(酸根)
HNO3,H2SO4等 稀硫酸,盐酸等
酸性
H2S,HClO等
正盐 Na2SO4等
NaHSO4等 酸式盐
Cu2(OH)2CO3等 碱式盐
复盐 KAl(SO4)2等 络盐 Ag(NH3)2Cl ,Fe(SCN)3等
有机化学部分再研究 溶液,胶体,浊液
固体 液体 气体 易挥发 难挥发 有 无 高沸点 低沸点
玻璃,合金等 雪碧等 空气等 酒等 硫酸铜溶液等 高锰酸钾溶液等 氯化钠溶液 浓硫酸等 碘酒等
二元酸 三元酸 强氧化性 非氧化性 强酸 弱酸
状态
混 合 物 挥发性 颜色 熔点
其他方面
3.相关的资料
化学物质的分类
化学物质是化学运动的物质承担者,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物质客体。这种物质客体虽然从化学对象来看只是以物质分子为代表,然而从化学内容来看则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涉及许许多多物质。因此,研究化学物质的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
按照物质的连续和不连续(分立的)形式,首先可以把化学物质分为连续的宏观形态的物质,如各种元素、单质与化合物,以及不连续的微观形态的物质,如由分子、离子、原子构成的物质。(1)化学粒子的分类
化学粒子的种类也是纷繁多样的。根据现代化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原子、分子、离子、自由基、胶粒、络合粒子、高分子、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和生物大分子等等。这些物质粒子中的每种粒子都有其自身的组成和结构。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然而又是相互联系的。
原子被看作是化学变化中保持本性不变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粒子,是化学运动的主要承担者,在化学反应中发生质变。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
自由基是含有未配对电子的不带电荷的物质粒子。它主要是从有机化合物分子进行分解而形成的,又称游离基。
胶粒是在分散体系中线性大小介于1~100 nm(1 nm=10-7 cm)的带电分散质粒子。它是由分子聚集成第6页 的胶核和离子组成的复杂粒子。
络合离子现今通称为配位粒子。它是由中心离子(或原子)与其他一些粒子(离子或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起来的带电荷的或电中性的复杂粒子。
高分子则是由大量原子以共价键结合起来的大分子。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而一般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约在500以下)。如以来源划分,可分为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如蛋白质、淀粉和纤维素等)和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如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如以组成和结构划分,又可分为由同一结构单元(单体分子)多次重复联结成的高聚物高分子(如聚乙烯、聚丙烯等),以及由不同结构单元形成,并具有特殊生命功能的生物高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等)。
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本世纪以来又相继发现了诸如活化分子、活化配位体化合物等一些新的物质粒子。
在上述这些化学粒子中,原子是基础,原子核外的电子是桥梁,其他粒子则是以原子为基础通过电子的转移、结合(配对)、接受而形成的。
研究化学粒子的分类,可以充分证明化学粒子多样性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我们确立化学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化学科学内部进行分类的重要基础。化学粒子是化学研究内容所包含的物质客体。它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相区别;同时这些学科又从不同角度研究一些相同的化学粒子,又使化学同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发生联系和相互过渡。在化学科学的内部,随着人们对化学粒子多样性的深入研究,不断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例如19世纪在原子分子学说的基础上,人们把化学分成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后来发现了配位粒子,人们就从其中分化出配位体化学;再往后又分化出研究离子行为的电化学和溶液化学,研究胶粒及其组成的分散体系的胶体化学,研究高分子物质的高分子化学,研究生物大分子行为的生物化学等。可以预料,随着化学的发展,还会发现新的化学粒子,人们对化学粒子分类的研究,也必将日益深入。(2)化学元素的分类
化学物质的宏观连续状态,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大类,而它们又都是由元素构成的。
人类认识的元素目前已达112种。其中有94种是在自然界中已找到的天然元素,18种是人造元素。
对元素的分类早在19世纪初就开始研究了。在门捷列夫之前已有不少化学家从事过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例如波登科弗、格拉法斯通、杜马、尚古都等人从各个角度出发对元素进行分类。或以元素电化序为分类标准,或以原子价,或以相对原子质量顺序为分类标准等,其中比较重要的分类成果是“三素组”“八音律”和“迈尔曲线”。
“三素组”是1829年由段柏莱纳创立的。他把已知元素中的十五种分作五组,每组中包含着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故称“三素组”。他指出在三个同组的元素中,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前后相邻的两个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而英国人纽兰兹则试着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1865年他发现“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就像音乐中八度音程的第八个音符一样”,被称为元素分类的“八音律”。德国化学家迈尔经过细致的分类研究,指出“元素的性质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他把相对原子质量作为横坐标,以原子体积为纵坐标,绘成了原子体积曲线,结果是相似的元素在曲线上都占据着类似的位置。如此,显示了原子体积和相对原子质量的函数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迈尔曲线。
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对元素的综合性分类。他指出“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元素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之间一定存在某些联系……因此就应该找出元素特性和它们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他把当时已知的63种元素进行分类,首次创立了元素周期表(下表)。下表是门捷列夫第一次发表的元素周期系(1869年)OпъITъCиCTEмъIэпEHTOBъ
OCHOBaHHOйHaиXъaTOMHOMъBъCъиXиMичeCKOMъCXOДCTBъ。
第7页
Ti=50 Zr=90 ?=180.V=51 Nb=94 Ta=182.Cr=52 Mo=96 W=186.Mn=55 Rh=104.4 Pt=197.4
Fe=56 Ru=104.4 Ir=198,Ni=Co=59 Pl=106.6 Os=199.H=1
Cu=63.4 Ag=108 Hg=200.Be=9.4 Mg=24
Zn=65.2 Cd=112
B=11 Al=27.4
?=68 Ur=116 Au=197?
C=12 Si=28
?=70 Sn=118
N=14 P=31
As=75 Sb=122 Bi=210?
O=16 S=32
Se=79.4 Te=128?
F=19 Cl=35.5
Br=80 I=127 Li=7
Na=23 K=39
Rb=85.4 Cs=133 Tl=204.Ca=40 Sr=87.6
Ba=137 Pb=207.?=45 Ce=92
?Er=56 La=94
?Yt=60 Di=95
?In=75.6 Th=118?
门捷列夫第一次对元素作了本质性的分类。后来由于人类认识的元素越来越多,特别是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一系列新发现,使莫斯莱把门捷列夫的分类又推向新的水平。至今人们已对元素的分类形成了更加完备的认识。元素周期律是应用化学分类方法取得成功的典范。
通过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门捷列夫先是根据不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对元素进行分类,为后人进一步研究物质的分类指明了方向,周期律的发现,奠定了无机化学的结构理论的基础,为无机化学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4.主要特征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举例
丁达尔效应 布朗运动 外观稳定性
不均一,不稳>100 nm 浊液 多数能 多数能 泥水
定
<1 nm 溶液 否 否 均一,稳定 硫酸铜溶液 介于1~100 nm之氢氧化铁胶胶体 能 能 介稳性
间 体
5.(1)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与胶体。
(2)有时也可以利用胶体的聚沉来鉴别溶液与胶体。
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