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2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1.梁启超论说康有为早年学事
先生以十九岁丧大父①。年十八,始游朱九江②先生之门,受学焉。九江者,名次琦,字子襄,粤中大儒也。其学根柢于宋明,而以经世致用③为主。研究中国史学、历代政治沿革得失,最有心得,著述甚富„„先生从之游,凡六年,而九江卒。其理学政学之基础,皆得诸九江。九江卒后,乃屏居独学于南海之西樵山者又四年。其间尽读中国之书,而其发明最多者为史学。究心历代掌故,一一考其变迁之迹,得失之林,下及考据、词章之学,当时风靡一世者,虽不屑屑④,然以余事及之,亦往往为时流所莫能及。又九江之理学,以程朱⑤为主,而间采陆王⑥。先生则独好陆王,以为直捷明诚⑦,活泼有用,故其所以自修及教育后进者,皆以此为鹄⑧焉。既又潜心佛典,深有所悟,以为理性之学,不徒在躯壳界,而必探本于灵魂界。遂乃冥心孤往⑨,探求事事物物之本原,大自大千诸天,小至微尘芥子⑩,莫不穷就究其理。常彻数日夜不卧,或打坐,或游行,仰视月星,俯听溪泉,坐对林莽,块然无俦,内观根意,外察物相,举天下之事,无得以扰其心者,殆如世尊起于菩提树下,森然有天上地下惟我独尊之概。先生一生学力,实在于是。
──梁启超著《南海康先生传》
【解读】这是梁启超为康有为写的传记中,介绍传主早年学事的一段材料。梁启超写此传时,康有为尚健在,当时正值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梁他们流亡国外,继续从事相关政治活动。该传发表于1901年12月的《清议报》,共9章,此段材料出自第3章《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介绍了康有为年轻时投师及自修的为学经历和学术变迁特点。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和维新战友,对传主的有关情况应该是了解得比较确实的。
从这段材料中可以体察:①康有为年轻时也是接受的传统教育,拜岭南大儒朱次琦为师。乃师虽然不是新学人物,但为学以经世致用为主,这对康有为当有积极影响。②朱次琦去世后康有为在西樵山自修的数年间读书多而杂,从经史之学到考据、词章之学,从陆王心学到佛学等等。其状态也颇有非常之处,似陷于一种艰苦探索似悟非悟的境界。③所谓“先生一生学力,实在于是”之说,道出了康有为此期为学悟道对其一生学力的奠基作用。当然,这时他还没有明确的维新思想,但其特定状态,为一旦与新学接触便会产生热衷之态和顿悟之感,提供了一种境界上的过渡基础。
【注释】①大父:祖父。②朱九江:即朱次琦,广东南海人,因讲学于九江乡礼山学堂三十年,人惯以“九江”称之。③经世致用:是指将学问用于治理世事方面使之发挥尽大作用。④不屑屑:不介意的样子。“屑屑”亦有琐屑、细碎的义项,这里似非此意。⑤程朱:指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理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⑥陆王:指宋代的陆九渊(抚州人,因乡居贵溪之象山讲学,人称“象山先生”)和明代的王守仁*,理学心学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⑦明诚:明哲真诚。⑧鹄(gǔ):箭靶的中心,比喻目标、目的。⑨冥心孤往:潜心苦思,无伴独行。⑩微尘芥子:比喻微小事物。芥子,芥的种子,很细小。块然无俦(chóu):孤独没有伴侣。根意:根本之意。殆如世尊起于菩提树下:大概就像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于菩提树下那样。世尊,指佛祖释迦牟尼。菩提树,佛教徒相传释迦牟尼曾在树下得证菩提果而成佛,便将该树称为菩提树。森然:形容森严可畏。
2.梁启超述康有为接触西学
(先生)既出西樵①,乃游京师。其时西学初输入中国,举国学者,莫或过问。先生僻处乡邑,亦未获从事也。及道香港、上海,见西人植(殖)民政治之完整,属地如此,本国之更可知。因思其所以致此者,必有道德学问以为之本原,乃悉购江南制造局及西教会②所译出各书尽读之。彼时所译者,皆初级普通学,及工艺、兵法、医学之书,否则③耶稣经典论疏耳,于政治哲学,毫无所及。而先生以其天禀学识,别有会悟,能举一以反三,因小以知大。自是于其学力中,别开一境界。
──梁启超著《南海康先生传》
【解读】这一段材料出处同上条。叙事时序上也是承接前者的。康有为出西樵山后,于1879年有游香港,接触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以为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之夷狄视之。1882年过上海,进一步与西方文化事物接触,更激发了他研究西学、考察和借鉴西方政治的热情,故大量购读西学书籍。当时所阅及的西学书籍虽然内容范围上尚有较大局限,但毕竟是开辟了一个既往未曾涉及的新领域。他由西方有关政治、文化事物受到启发,再反观清朝的社会现实,维新思想和志向由此而发。将这条材料与上一条材料联系起来可以体察:①康有为的学识和思想层次,在他有机会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事物和西学前后,具有质的差别。②按材料中的说法,康有为最初接触到的西学也多数技艺层次者,但他有所谓“举一以反三,因小以知大”的悟性,故能“别开一境界”。这不能说没有道理,就此而言,个人素质条件和思想追求的因素的确值得重视。不过又要注意到,康有为也决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在所初涉西学知识的启发下,继续向更高层次探求,有的放矢地不断扩大阅读、研究的领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不会停止于初涉范围,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注释】①西樵:指上条材料中所说的西樵山。②西教会:当指西方国家基督教会在华有关机构。如由英、美新教教士在上海创设的广学会,就出版过大量西学
*浙江余姚人,以其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
书刊。③否则:这里为“要不就是”的意思。
3.康有为呼吁明定国是,一意维新
殷忧①所以启圣,外患所以兴邦,不胜大愿。伏愿皇上因胶警之变②,下发愤之诏,先罪己以励人心,次明耻以激士气;集群材咨问以广圣听,求天下上书以通下情;明定国是③,与海内更始④;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⑤,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大校天下官吏贤否,其疲老不才者,皆令冠带⑥退休;分遣亲王大臣及俊才出洋,其未游历外国者,不得当官任政;统算地产人工,以筹岁计豫算⑦;察阅万国得失,以求进步改良;罢去旧例,以济时宜;大借洋款,以举庶政⑧。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士气奋跃,海内耸望,然后破资格以励人才;厚俸禄以养廉耻;停捐纳⑨,汰冗员,专职司,以正官制;变科举,广学校,译西书,以成人材;悬清秩功牌⑩,以奖新艺新器之能;创农政商学,以为阜财富民之本;改定地方新法,推行保民仁政,若卫生济贫,洁监狱,免酷刑,修道路,设巡捕,整市场,铸钞币,创邮船,徙贫民,开矿学,保民险,重烟税,罢厘征,以铁路为通,以兵船为护: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著《上清帝第五书》,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
【解读】这段材料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该书撰于1898年1月。当时德国借端已经强占了中国的胶州湾,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已见端倪,形势危急。康有为正是在这种形势之下,第五次上清帝书(他第一次上书是在1888年,“公车上书”算其第二次上书,后续有上书)。在这次上书中,康有为痛陈对时势的忧愤,提出维新救国的建策。此段材料中,就涉及到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内容。所谓“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尽革旧俗,一意维新”;“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等项,可视为其最重要的原则性事项。所涉及的显然已不仅仅是一般的政务改革,而且也包括诸如“国会”“宪法”之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事情。这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康有为的民主政治思想。至于其他若干政务改良事项,不少也当属于以前未有的“新政”。
【注释】①殷忧:深切的忧虑。②胶警之变:德国借口1897年11月发生的山东巨野教案(两个德国传教士被杀),很快出兵强占胶州湾,进而提出一系列侵略要求,造成严重事变。③国是:国策,国家大事。④更始:除去旧的,建立新的,从头开始。⑤纡尊降贵:谓地位高的人谦卑自抑,屈尊俯就。⑥冠带:帽子和腰带,借指士族、官吏。⑦豫算:即预算。豫,通预。⑧庶政:各种政务。⑨捐纳:旧日政府准许士民捐资纳物卖取官职、荣衔或某种资格,清朝许多时候亦实行,晚清一些时候尤滥,为一项明显的弊政。⑩清秩功牌:颁给清贵之官的功绩奖牌。厘征:厘金的征收。厘金本是清朝为筹集镇压太平天国的经费而开征的一种额外商税,事后延续下来,持续到民国年间。知戴:知遇感戴。
4.启超论说“君政”与“民政”
〔材料一〕欧洲自希腊列国时即有议院,论者以为即今之民政。然而吾窃窃①焉疑之。彼其议政院,皆王族世爵主持其事,如鲁之三桓②,郑之七穆③,晋之六卿④,楚之屈景,父子兄弟,世局要津⑤,相继相及耳。至于匹夫编户,岂直不能与闻国是,乃至视之若奴隶,举族不得通籍⑥。此其为政也,谓之君无权则可,谓之民有权则不可,此实世卿⑦多君之世界也。度其为制也,殆如英国今日之上议院,而非英国今日之下议院。周厉无道,见流于彘⑧,而共和执政;滕文公行三年之丧⑨,而父兄百官皆不悦,此实上议院之制也,不得谓之民政。若谓此为民政也,则我朝天聪、崇德⑩间,八贝勒并坐议政,亦宁可谓之为民政也。俄史称俄本有议事会,由贵爵主之,颇有权势,诸事皆可酌定。一千六百九十九年,大彼得废之,更立新会,损益其规,俾权操于已(见《俄史辑译》卷二)。俄之旧会,殆犹夫希腊、罗马诸国之议院也,犹多君之政也,俄之变多君而为一君,则自大彼得始也。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由恶而进于善,有定一之等,有定一之时,如地质学各层之石,其位次不能凌乱也。今谓当中土多君之世,而国已有民政,既有民政,而旋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
──梁启超著《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李华兴吴嘉勋编《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启超曰:吾既未克读西籍,事事仰给于舌人,则于西史所窥知其浅也。乃若其所疑者,则据虚理比例以测之,以谓其国既能行民政者,必其民之智甚开,其民之力甚厚,既举一国之民而智焉,而力焉,则必无复退而为君权主治之理,此犹花刚石之下,不得复有煤层,煤层之下,不得复有人迹层也。至于希、罗二史,所称者其或犹火山地震喷出之石汁,而加于地层之上,则非所敢知,然终疑其为偶然之事,且非全体也,故代兰得常得取而篡之,(西史称借民权之名以攘君位者,谓之代兰得。)其与今之民政殆相悬也。至疑西方有胚胎,而东方无起点,斯殆不然也。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 3 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盖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吾知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而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此亦事理之无如何者也。
──梁启超著《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梁启超选集》
【解读】这是梁启超《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中的两段话。该文发表于1897年10月6日《时务报》第41册。梁启超这篇文章的主旨从其题目即可知大略。在维新派人物中,梁启超对于所谓“民政”、“民权”的理解比较到位,主张比较有力,宣传也是比较积极的。这里所择录的两段材料中,将“君政”与“民政”比较论述,并且把眼光放及世界史的大范围和长时段,中西对照,古今联系,在若干环节上认识也是较有见地的。
稍具体地说,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①梁启超能够把西方古希腊时代的贵族共和制与近代民主政治体制分别开来,并且列举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政制情况,认为那是“世卿多君之世界”,民无权而“若奴隶”,根本不能谓之“民政”。虽说梁启超将当时中国的情况与古希腊类比或有不尽妥帖之处,但否定中国当时即有“民政”是关键所在,这对于以中国自古即有议院之类,从而否定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现实必要性的论调,显然是釜底抽薪式的颠覆。②对俄国历史上的政制沿革,也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由事物进化的一般规律,批驳中国既有民政,而当“旋复退而为君政”谬论,认定“此于公理不顺”。从材料二中,主要可以体察:①梁启超自省自己“未克读西籍”,而借助翻译了解西学的局限,但坚信事物的发展定理,以地质构造的有关事例作比喻,提示出他的一种认识思路。②梁启超以日本的现实事例为证,反驳从中西差异说来否定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观点,认定中国不可避免地也要行民政,并预言“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意思是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显示出梁启超对民主政治认识的视野相当广阔,对前景的瞻望也颇为乐观。
【注释】①窃窃:暗中,私下。②鲁之三桓: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在鲁文公死后他们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③郑之七穆:指春秋郑穆公后裔子展、子西、子产、伯有、子太叔、子石、伯石,他们是掌握郑国政权的世卿。④晋之六卿:指春秋时柄持晋国国政的范氏、中行氏、知氏、赵氏、韩氏、魏氏。⑤要津:重要的津渡,比喻关键环节。⑥通籍:古制,将写有姓名、年龄、身份等事项的竹片挂在宫门外,经核对,合者才能入内。这里似借指获参君国政事。另外,进士初及第也称“通籍”,此处似非取此意。⑦世卿:世代承袭的卿大夫。⑧周厉无道,见流于彘:周厉王(公元前?-前828),为穆王四世孙,名胡,残暴昏乱,统治无道,终被国人放逐于彘(时地名,在今山西霍县东北)。⑨滕文公行三年之丧:滕文公为战国时滕国(在今山东滕州一带)国君,滕定公之子。他为国君前曾见到过孟子,定公死后,孟子教以行三年之丧。⑩天聪、崇德:清朝入关前皇太极执政的年号,天聪十年,崇德八年,计在公元1627—1643年间。贝勒:满语,本为部落之长的意思,清代为满洲、蒙古贵族的爵位,位在郡王下,贝子上。大彼得:指彼得大帝(1672—1725),俄国沙皇,任间以专断和勇于改革著称。舌人:古代司通译之官。这里指翻译。花刚石:即花岗岩,也称花岗石。希、罗:指希腊、罗马。相悬:相差悬殊。震旦:古印度语的音译,即中国。
5.梁启超论宪法与民权
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徇庇①;耳目皆属于众论,4 更无所容其舞文②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梁启超选集》
【解读】这是梁启超《立宪法议》中的论说。该文原载于1901年6月7日出版的《清议报》第81册,主要就立宪法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所录材料阐述了宪法与民权的关系。中心意思是两者密切联系,不可相离。认为以民权来限君权、官权,发挥其监督作用,才能保证宪法不使败坏,不流于空文。由此自有助于认识梁启超的民主政治思想。
【注释】①徇庇:徇私庇护。②舞文: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6.孙中山指斥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戕害民权
(一)满洲人的行政措施,都是为了他们的私利,并不是为了被统治者的利益。
(二)他们阻碍我们在智力方面和物资方面的发展。
(三)他们把我们作为征服了的种族来对待,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与特权。
(四)他们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
(五)他们自己从事于、或纵容官场中的贪污与行贿。
(六)他们压制言论自由。
(七)他们禁止结社自由。
(八)他们不经我们的同意而向我们征收沉重的苛捐杂税。
(九)在审讯被指控为犯罪之人时,他们使用最野蛮的酷刑拷打,逼取口供。
(十)他们不依照适当的法律程序而剥夺我们的各种权利。
(十一)他们不能依责保护其管辖范围内所有居民的生命与财产。
──孙中山著《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孙中山全集》第1卷
【解读】这是孙中山1904年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中,所列举的清朝统治腐败和戕害民权的一些事项。民主政治与封建专制是相对立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不可能有民主政治,而要实行民主政治,就必须推翻封建统治。在当时的中国,满洲权贵集团是清朝的最高统治层,所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高扬起“反满”的旗帜。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其“十六字纲领”中的“驱 5 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的一项,此意也十分明显。这与旨在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民权主义,是紧密联系的。孙中山即明确说过,“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此语的具体语言场合见下面第8条材料)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再加上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的形成,不是一朝即成的事情,有一个多年逐步铺垫的过程。这不是仅限于口号和原则,同时也表现在诸多具体环节和实际内容的理论阐释上。此处采录的这段材料,也可以视为从特定角度和环节上对酝酿中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内容的一种具体阐发。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主要是从民权的角度着眼和立论,来指斥和否定“满洲人”统治的。其中涉及到的民权事项,如平等权、自由权、生存权、财产权、言论自由权、结社自由权以及依照适当法律所应享的各种权利。清朝专制统治剥夺了人民的这种种权利,推翻清王朝、建立新政权后让人民享受这些权利,正是孙中山的或明或隐的义项。
7.孙中山阐释三民主义纲领
(一)驱除鞑虏①„„
(二)恢复中华„„
(三)建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平均地权。文明之福祉②,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③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此四纲,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全国行约法六年后,制定宪法;军政府解兵权,行政权;国民公举大总统,及公举议员以组织国会。一国之政事,依于宪法以行之。此三期: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④于是乎在焉。
──孙中山著《同盟会宣言》,《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下册
【解读】这是孙中山在1905年8月同盟会成立时发表的《同盟会宣言》中,对同盟会纲领以及的施治分期的论说。关于同盟会纲领四项内容的阐述文字,在本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本课的“资料与注释”部分全文刊载,可参见。这里只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体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项名录出,具体阐述文字省略,“建立民国”(他处表述的“十六字纲领”中或作“创立民国”)和“平均地权”两项则全文录出,这两项分别体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与这总共的所谓“四纲”相联系,孙中山又拟想分为三个施治期。前两个分别为“军法之治”和“约法之治”时期,具体阐释内容也省略未录,其大致意思是:军法时期在刚推翻清政府建立新政权的最初三年内,由军政府总摄政权,实行管制,除旧布新;约法之治时期承接上期,以六年为限,此期内军政府将地方自治权归于其地人民,军政府、地方议会、人民皆按“约法”行事。约法之治时期之后便是宪法之治时期,对该期拟想的施治情况,材料中予以全文录出。
从此段材料可以看出:①颠覆清政府而建立的新政权,一改专制统治的面貌,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制定有宪法作为保障。在民生方面也要通过“平均地权”予以根本性的改善。②实施宪法之治并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的,即要通过“军法之治”和“约法之治”两个阶段的过渡,最后达到“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这虽然在当时还只是一种设计,但亦见孙中山民主政治理念中已包括具体施治方案的构想。
【注释】①鞑虏:旧时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清朝统治者。②福祉(zhǐ):幸福,福利。③俾(bǐ):使。④胥:都,全。
8.孙中山论民权主义
至于“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现在恶劣政治,固然可以一扫而去,却是还有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试想明太祖驱除蒙古①,恢复中国,民族革命②已经做成,他的政治,却不过依然同汉、唐、宋相近。故此三百年后,复被外人侵入,这由政体不好的缘故,不做政治革命是断断不行的。研究政治革命的功夫,煞费经营,至于着手的时候,却是同民族革命并行。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著《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下册
【解读】这是孙中山1906年12月21日在日本东京《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演说中的一段话。《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革命党人的重要舆论阵地,被利用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鼓吹革命。孙中山就是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值该报创刊周年之际,他在纪念会上发表了进一步阐释三民主义的演说,这里录载的,是其中关于民权主义论说的部分内容。
从这条材料中可以看出:①孙中山把“民权主义”定性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明确指出它“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明显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的界限。所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更是直截和明确地道出革命绝不是仅以“反满”为指归,而是追求消灭专制、实现民主政治的境界。②孙中山阐释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是基于中国当时特定的政治情况,将颠覆满洲贵族统治与建立民主共和政治制度统一起来而防止偏弊的重要认识。
【注释】①明太祖驱除蒙古:是指朱元璋推翻并取代以蒙古贵族为最高统治者的元朝。②民族革命:此处的所谓“民族革命”,仅从以汉人为皇帝的明朝取代以蒙古人为皇帝的元朝而言,与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内涵是有很大差异的,不应视同。
9.孙中山论“考试权”和“纠察权”
因为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平地选拔人才,使优秀人才掌管国务„„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表面上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 7 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方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美国国会内有不少蠢货,就足以证明选举的弊病。
至于纠察制度,是除了要监督议会外,还要专门监督国家政治,以纠正其所犯错误,并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从正理上说,裁判人民的司法权独立,裁判官吏的纠察权反而隶属于其他机关之下,这是不恰当的。
──孙中山著《与该鲁学尼等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
【解读】这是孙中山1906年11月与俄国社会革命党首领该鲁学尼的谈话中的片段,内容主要涉及对“五权宪法”中“考试权”和“纠察权”的阐说。所谓“五权宪法”,是孙中山借鉴并增益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计出的拟在将来建立的新国家中采用的一种政体模式,并要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它是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的基础上,另外加上“考试”(又言“考选”)和“纠察”(又言“监察”)两权。在本段材料中,孙中山主要就是阐述所拟加两权的优越功用的。从中可以看出:①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办法,并不能保证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公平与公正,还举出“美国国会内有不少蠢货”的例子来印证。而拟想加上考试途径,就更有保障。②孙中山设计的纠察权,不但要“监督议会”,而且还要监督和纠正“国家政治”,实施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他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今天共和政治的不足处”。当然,事实上所谓“五权宪法”,也不可能成为解决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弊端的灵丹妙药,不过由此可见孙中山力图在政治体制方面补失防弊的良苦用心。
10.孙中山论“三权”与“五权”
三权宪法,人皆知为孟德斯鸠①所倡,三权以后不得增为五权。不知孟德斯鸠以前一权皆无,又不知何以得成立三权也。宪法者,为中国历史风俗习惯所必需之法。三权为欧美所需要,故三权风行欧美;五权为中国所需要,故独有于中国。诸君当先知为中国人,中国人不能为欧美人,犹欧美人不能为中国人,宪法亦犹是也。适于民情国史,适于数千年之国与民,即一国千古不变之宪法。吾不过增益中国数千年来所能、欧美所不能者,为吾国独有之宪法。如诸君言欧美所无,中国即不能损益②,中国立宪何不将欧美任一国宪法抄来一通,曰孟德斯鸠所定,不能增损者也。
──孙中山著《与刘成禺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
【解读】这是孙中山于1910年二三月间与刘成禺的谈话中的一段话。当时刘成禺是旧金山致公堂所办《大同日报》主笔。据该段材料上文可知,孙中山常与留学日本、欧美学习政治法律的学生畅谈五权宪法问题,他们中有人听了感到骇异,认为“三权”为“世界共尊之宪法”,“增而为五”,“未免矜奇立异,为世界学者所不许”。孙中山反驳他们的观点,说了这里择录的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之所以能够创议五权宪法,是他不拘泥于成法,不视某一种政制模式为不可增损变易的唯一典范,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实际国情,依其现实需要为指归。当然,这只是他的立意,并不是说他的有关认识就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但他的这种认知理路无疑是可取的。将这段材料与上一段材料联系起来,有助于理解上的相得益彰。
【注释】①孟德斯鸠:18世纪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提出三权分立的学说,主张开明的君主立宪制与信仰自由,有诸多有影响的著述。②损益:减少和增加。
第二篇: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教案
河北省华北油田三中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六单元第2课教案
课程目标: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幼童出洋时间、目的。滦和大桥、京张铁路。保路运动、中东铁路。
理解:幼童出洋意义及失败原因。阻碍铁路建设的因素、詹天佑的开创性贡献。詹天佑进行路权斗争的实质。
运用:近代铁路事业步履维艰和今天中国发展铁路运输网对比。路权斗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分析材料、问题探究、归纳詹天佑一生的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詹天佑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爱祖国、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重点: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所作出的贡献。
难点:晚清铁路事业受阻的原因;詹天佑个人业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幼童留学生
1、出生:1861年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一个茶商家庭。
詹天佑父亲詹兴藩时,遇上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的大炮把长期控制外销贸易的“十三行”轰掉了,在广州的外贸小商人,开始衰落。不久,詹氏的茶行也宣告破产。詹兴藩一家由广州迁往南海,一边读书,一边种田,以维持家计。
2、赴美留学:
(1)他十岁时,清朝为推进洋务事业,宣布招收12~14岁幼童赴美国留学,培养洋务人才。这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詹天佑被选中。1872年,詹天佑随第一批30名幼童踏上赴美留学的远洋轮。
同治六年湘系军阀曾国藩就任两江总督。中国第一个留美的耶鲁大学毕业生容闳,向他献了一个选派幼童出洋赴美的“条陈”。三年后,这个“条陈”终于得到清政府的批准。留学生共分四批,名额为一百二十人,年龄为十二至十五岁。清政府并指定容闳到香港主持“选送幼童出洋肄业”的招生工作。
此时,詹兴藩有个同乡在香港经商,名叫谭伯村。他非常喜欢詹天佑。
1871年春天,谭伯村特地从香港赶到南海,劝詹兴藩不要放弃詹天佑留洋的机会,说这是“洋翰林”,一辈子的“铁饭碗”。而詹兴藩迟疑不决,直到谭伯村答应把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詹天佑的夫人谭菊珍)给詹天佑配亲,这事才算定了下来。
(2)经过暂短的适应与语言培训后,詹天佑先后考入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西海纹海滨男生学校、丘屋高级中学。1878年,詹天佑以全班第一、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丘屋高中。留美期间,詹天佑深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目睹了美国铁路事业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对世界面貌的改变。
(3)1878年,他考入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决心学好西方先进科技,报效祖国。大学期间,他学业成绩优秀,并在第三年完成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
(4)1881年保守派官僚以美国发生排华事件和留学生“抛荒中学、背弃孔孟之道”为由,取消留学事业。留美学生分批回国。
1881年,原定十五年的幼童留美计划中途夭折。当时,耶鲁大学的22位留学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欧阳庚二人顺利完成学业。容揆和谭耀勋抗拒召回,留在美国完成耶鲁大学学业的。李恩富和陆永泉则是被召回後,重新回到美国,读完了耶鲁。这样,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第一批返回的21名学生均被送入电局学传电报,第二、三批学生由中国当时的新式企业如福州船政局、上海机器局留用23名外,其余50名分赴天津水师、机器、电报、鱼雷局等处当差。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在他们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滦煤矿矿冶工程师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清末交通总长梁敦彦,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詹天佑回国前,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贵国贫穷,既无筑铁路之器材,亦无筑路之人才,以君之学识,如应聘美、英,当可宏图大展,阁下之生活亦可丰裕。”詹天佑谢绝了,回答道:西方国家虽富,那是外国,我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知识,却不能眷恋其物质享受;中国虽贫虽弱,她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回去贡献所学,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
点拨:派幼童留学体现了中学对西学的被动吸纳和接收;而最后幼童回国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的排斥、抗争。
学思之窗:你认为这种教育目的会不会在幼童身上产生中学与西学的矛盾?幼童留学夭折的主要原因会不会与此有关?
中学和西学在教育目的上肯定会产生矛盾,这也是幼童出洋失败的主要原因。
中学体现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满腹儒家经纶、满口仁义道德、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封建奴才,而西学不光是要掌握格物致知的西方科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具备独立人格,向往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公民,甚至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封建官吏主观设想幼童的最佳模式是掌握西学来为中体服务,但在实践中,幼童在接触西学的过程中已经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西体”的影响,这样必然出现封建势力所深深恐惧的西化、洋化,这也是他们所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就把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召回,幼童出洋在坚持了十年之后因此夭折。
二、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
1、初显锋芒:詹天佑怀着把所学贡献给祖国的满腔热忱重归故土,却被腐败的清朝官僚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学习海军驾驶,后被派到水师学堂任英文教习。直到1888年,他才被中国铁路公司聘到津沽铁路工地任帮工程师。詹天佑一心扑在主持津沽段铺轨工程上,在短短的80天内完成任务。
1888年,詹天佑由老同学邝孙谋的推荐,到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被湮没了七年之久的詹天佑才有机会献身于祖国的铁路事业。
此时正值天津-唐山铁路施工,他不愿久居天津,就亲临工地,与工人同甘共苦,结果只用八十天的时间就竣工通车了。但李鸿章却以英人金达之功上奏,并提升金达为总工程师。
帮工程师
又称帮定工程师,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素质较为全面的人员,如某客户(老板)不愿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工厂管理上,则找一个既可以在技术上维护机器,又可以在管理上很有成效地帮助自己的人,即帮定工程师。
帮定是一种行业,如:帮定主管、帮定部PE主管等。
2、建成滦河大桥:1890年,清政府决定上马关东铁路(注:关东铁路原计划以津唐路唐山站东15公里的古冶为起点,向东北关外地区延伸建筑,出山海关经锦州、广宁、新民厅至沈阳以至吉林,作为干线,然后由沈阳造支线至牛庄、营口,共计2323公里)。工程的难点是滦河大桥。英籍总工程师金达曾把这个获利颇丰的项目包给英国人,但他们在深水急流中打桩连连失败。这个项目又先后包给日本和德国工程师,结果都失败了。最后金达想到了詹天佑。年轻的詹天佑多方测量滦河水流地质等情况,新选桥址,将中国传统桥梁打桩法与西方近代先进技术结合,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造桥墩。詹天佑成功地建造了19世纪末 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气压沉箱法(水中用的较多)
1841年法国工程师特力格(Triger)创造了气压沉箱施工法,并于1849年用于桥墩施工。气压沉箱是一个无底箱形结构,顶上有双通廊,以便人和材料进入。沉箱下沉至水底后,注入压缩空气以阻止水进入。人在其内开挖地巷,使沉箱继续下沉至设计标高,气压沉箱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可处理下沉的障碍物,可直接观察到地巷原形,也不用灌注水下混凝土,质量比较可靠。但施工者需要在高压空气中工作,不但效率不高,而且对身体有害。中国早期修建的桥梁如钱江大桥曾采用这一技术。
3、修建京张铁路
(1)提出: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认识到铁路对调兵运械和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路权的争夺白热化。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京张铁路。消息传出,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也不相让,双方争斗不休。最后达成协议:互不插手,让中国人自己去修。而各自的算盘是坐视中国在经费和技术上求助于他们,以便坐收渔利。詹天佑被任为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他面临重重困难:清廷拨款有限,时间紧迫,沿线重峦叠障,修路工具简陋,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工程成败与中国荣辱系于詹天佑一身。
(2)修建:詹天佑抱着为国争光的信念,不顾塞外的飞沙走石,风吹日晒,在深谷和崖间测绘,记下各种第一手资料。他勘测三条路线,反复掂量施工成本、难度、铁路效益,最后定为关沟线(北京西北往南口的路线,其中南口至岔道城约20公里最险峻的一段叫关沟,包括东园、居庸关、四桥、青龙桥、八达岭等高地)。为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设计“人”字形路线,延长了坡面,减小坡度,将隧道缩短至1091米。他采用直井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没有通风设备,就用风扇机、手拉风箱代替。他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爱国热忱,昼夜奋战,顶着巨大压力和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1909年,京张铁路终于提前全线通车。
人字形路线
在解决八达岭青龙桥附近火车爬高问题上,詹天佑利用折返线的办法,大胆地在山腰设计了一条“人”字形线路,以减上坡度。又决定在此段铁路上,使用“2-8-8-2”型活节马莱大马力机车两台来牵引列车爬坡,前拉后推,以加大机车的动力。当列车到达山上铁路折返交叉点时,再反过来,推变拉,拉变推,这样不仅减小了路的倾斜度,而且又省去了换机车的麻烦,从而能使列车平稳地通过八达岭高峰。
直井施工法
多在陆地中、山崖间应用,主要应用于桥梁横架和隧道开凿方面,桥墩施工的办法通常有二:一是直井挖掘技术,二是斜井挖桩技术,詹天佑开创性地将直井挖桩技术应用于隧道。
对于工程上的困难,詹天佑从未放在眼里,对于人为的障碍却使詹天佑忧愤至极。清河有个叫广宅的人,是前任道员,皇室载泽的亲戚,朝野均有势力。铁路恰经其坟地,他即率众闹事,阻止工程,私下又许以重贿,要求改道。邮传部竟不敢过问。这里北面是郑王坟,南面是宦官坟,西面是那拉氏 父亲桂公坟,要大改道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和经费。
詹天佑以受贿为可耻,绝不改道,竟以去留相力争。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载泽吓得不敢与闻外事,广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经其坟墙以外通过。
(3)意义:
①中国人自行筹款、勘测、设计并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②创造了中围铁路史上的奇迹。
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 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③是詹天佑个人事业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杰出成就。学思之窗:上述名言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精神?
学思之窗第一句主要是表现詹工作细致、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第二句主要是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为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1、为国勘路: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威望倍增,张绥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洛潼铁路都要他去勘测、设计和指导。年过半百的詹天佑以饱满的热情跋涉于南北山野河川之间。但是,由于清廷腐败,铁路经费无保障,工程难度大,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等种种原因,致使粤汉、川汉等铁路命运多舛。
2、维护路权
(1)投身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并与英、德、法、美四国银行团签订《湖广铁路借款合同》,实际上将路权出卖给外国人,导致各省掀起了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詹天佑身处逆境,不甘沉沦,一面支持保路运动,一面推动铁路建设。
(2)修建粤汉铁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为交通部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他亲自督办了工程浩大的川粤汉铁路。尽管受到借款合同束缚,加上政府无能,军阀混战,他仍克服了各种困难。到詹天佑逝世前,粤汉铁路的广州韶关段和武昌长沙段得以完工。
(3)争取中东铁路权:1919年,詹天佑抱病接受北洋政府交通部的电召,作为中国代表,出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铁路委员会”辖下的技术部委员,赴海参崴,与英、美、法、日等国代表一道,主持俄国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他多次发言要求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义正辞严地指出,中东路理应由中国人全权管理,不许他国插手,也无需协约国共管。但由于北洋政府软弱无能,他几经努力,仅争回了中国工程师可以被中东路聘用等微小权利。为此,他心力交瘁,导致病情加重。
3、英才早逝:在临终前的口授遗呈中,他念念不忘未修完的铁路和培养铁路人才的未了心愿,个人的事情却只字未提。59岁的詹天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四、詹天佑的突出功绩及总体评价 1.突出功绩: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2.总体评价: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19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2)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尽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体现_广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
(4)詹天佑的杰出贡献集中反映在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境,能想方设法,依靠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筑了京张铁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干。
(5)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国为民担风险,主持修筑了京张铁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祖国的中国心。总之,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
詹天佑年谱
1861年 出生于广东南海 1872年 12岁赴美留学
1878年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丘屋高中,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路工程科 1881年 学成归国
1888年 任中国铁路公司津沽铁路帮工程师
1890年 完成施工难度较大的滦河大桥,在工程界崭露头角 1905年 出任京张铁路总办兼总工程师,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 民国初年 任川粤汉铁路会办、督办 1913年 任交通部技监,主持川粤汉铁路工程
1919年 出任协约国“联合监管远东委员会”技术部委员,并与帝国主义斗争,竭力维护中国铁路主权。同年,逝世。
2.詹的精神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深入实践、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学习延伸
1.中国铁路的制约因素 国家腐朽和衰败,经济实力不足 帝国主义觊觎中国路权 缺乏受过良好教育的技术人才 工程设备落后
思想观念封闭落后(如修铁路会损伤地脉,破坏风水等)2.这是开放型的讨论题,教师主要点明两层意思:
(1)国家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业绩的取得,或者说制约、影响着个人业绩的大小,是影响个人业绩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2)个人业绩的取得是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积极贡献,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篇:高中历史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击
选修2 第一单元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的冲击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整个西欧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
A.阿奎那 B.詹姆士一世 C.王权 D.基督教会
2.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3、“君权神圣”思想的内容不包括
A.国家是上帝的产物 B.君主的权力是上帝通过教皇授予的
C.议会无权限制王权 D.中央集权的政府或君主政体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4、被称为“神学之王”、代表着西方中世纪神学思想发展顶峰的哲学家是 A.阿奎那 B.彼德拉克 C.詹姆士一世 D.洛克
5、“君权神圣”思想的主要作用是论证了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高于教权 C.王权高于议会 D.“法在王上”
6、“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目的是
A.论证教权高于王权 B.论证王权高于教权 C.论证王权高于议会 D.论证“法在王上”
7、下列不是詹姆士一世“君权神授”理论提出的背景的是
A.教会的神权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B.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上升 C.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统治矛盾加深 D.英国积极对外扩张
8.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讥讽詹姆士一世是“基督教世界中最聪明的大傻瓜”,主要是因为詹姆士一世
A放纵王室肆意挥霍 B常年发动对外战争 C无力解决财政危机 D与议会间斗争激烈 9.詹姆士一世认为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主要依据是国王权威来自 A 人民 B议会 C教会 D上帝 10.阿奎那和英王詹姆士一世学说的相似点在于
A把国王称作神,与上帝相提并论 B君权无限 C从神学角度为君权作辩护 D王权高于教权 11.明确提出“天赋人权“理论的著作
A.卢梭
B.洛克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2.以下提法不属于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是:
A.主权在民
B.社会契约
C.分权制衡
D.教权至上
13.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14.下列学说,哪些是与洛克有关①天赋人权②人民主权③三权分立④法制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不仅被转变为法国《人权宣盲》的基本精神,而且被凝练为“自由、平等、博爱”响亮口号的伟大作品是
用心 爱心 专心
C.国家的阶级实质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成
27、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论述,其主要的不同点
A.社会背景
B.根本目的 C.途径手段 D.阶级属性
28、康有为、梁启超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
①“中体西用”②依靠清王朝进行改革③建立君主立宪④实现民权⑤实行共和制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孙中山在1906年说道:“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人的满洲政府。„„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表明孙中山
①正确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②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盲目排满行为③指明推翻清朝统治有双重意义④运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3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计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 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洛克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孟德斯鸠
材料三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社会契约论》
材料四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华时,新华社评论说:“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伟大民族,虽然分处欧亚大陆两端,相距万里之遥,但两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19世纪以来,西学东渐,法兰西文明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法国大革命为近代中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带来了重要启迪。”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洛克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1)法律和自由不可分。
(2)为了防止“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孟德斯鸠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4分)(2)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3)卢梭《社会契约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分)
(3)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
(4)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在法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4)影响: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5)19世纪末中国思想界出现过类似的思潮,但却没有给中国带来根本性的变革,其主要原因是什么?(6分)
(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处在逐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危机严重;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案
1-5 DACAA 6-10 CADDA 11-15 CDCBD 16-20 AADBD 21-25 DBCBA 26-30 DCCBD 31.、答案:
(1)法律和自由不可分。(2)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分别属于议会、国王和法院,以达到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3)卢梭认为人是生而平等的,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主张通过一种新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新的人民主权的政府。(4)影响: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5)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处在逐步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弱小;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本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民族危机严重;封建势力仍然十分强大。32.答案:
(1)提出“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论;主张君主立宪制代替君主专制制度。(2)君主立宪政体。条件:制定宪法和培养合格国民,“广开民智”,开放民权。(3)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四篇: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思想家柏拉图含答案
清单一 柏拉图的生活经历与政治活动
柏拉图的生平和他的理想国
1.出身
公元前427年,柏拉图出生于古希腊雅典的名门望族。2.师从苏格拉底
大约在20多岁的时候,柏拉图结识了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跟随他学习哲学。3.外地游历
公元前399年,柏拉图先后到埃及和意大利等地游历,广泛考察各地的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制度,与各地学者商讨学术问题。
4.理想国
柏拉图针对各国政体存在的种种缺陷,苦心孤诣地设计出一种理想的政治体制,试图付诸实际,但都失败了。
[深化认知]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对话体著作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人。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开始寻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
清单二 柏拉图的教育活动
雅典学园
1.创建
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建立了阿卡德米学园。2.特点
学园不仅研究政治,传授进行政治活动的本领,还非常重视自然科学知识。3.地位
雅典学园存在了800多年,是地中海地区著名的学校。
清单三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影响深远的思想家
1.主要哲学观点
柏拉图提出了唯心主义的理念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
2.政治观点
(1)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居民分为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部分,如果他们各自恪尽职守,国家就达到了正义与幸福。
(2)柏拉图认为国家的目的不是民主,也不是自由,而是和谐与效率。
(3)《法律篇》强调法治,即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包括统治者在内。3.重要作品
《理想国》《法律篇》等。
探究点一 柏拉图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有许多美丽的事物以及善的事物存在着„„另一方面我们又说有一个美自身、善自身,相应于每一组我们认为是众多的事物都有一个单一的理念,它是一个统一体,我们把它称为真正的存在。
——《国家篇》
材料二 万物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又已经知道了一切,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不能通过回忆某一件事情——这个活动一般叫学习——发现其他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勇气,并不倦地研究。由此可见,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曼诺篇》
上述材料体现的是哪位思想家的什么哲学主张?请指出这一主张的现实意义。
[答案] 哲学主张: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实际上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现实意义: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宝贵财富,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论形成] 对柏拉图思想的分析评价 1.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认知。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于我们今天倡导科技创新有着重大的启迪作用。
2.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针对当时希腊各种政体的弊端提出的关于理想国家的设想,体现了建设和谐国家的追 求。
3.《法律篇》
柏拉图忽视了法律的性质,没有认识到如果法律不好,遵守法律也不会是正义的。探究点二 柏拉图的世界地位与影响
[史料探究]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1)结合材料一指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这一目标会实现吗?
[答案] 关系:政治家首先应是哲学家,即国家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来担任。目标:建立理想国。实现:不会。
材料二 不过在他(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中,也还有些积极的因素:他第一个指出教育的伟大政治意义,提出公共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内容,确定了心理构成的基本部分,规定了在当时看来广泛的学科范围„„主张女子应与男子受完全平等的教育„„为后世借鉴。
(2)简单概括材料二中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答案] 教育的政治性、重视学前教育、学习内容丰富、男女平等教育。
[结论形成] 柏拉图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1)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
(2)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世界由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组成。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真实、完美而永恒。感觉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虚假、残缺而变幻。两者是对立的。这是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3)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政治主张,虽然理想国家最终成为乌托邦,但其思想对世界影响巨大。
(4)柏拉图创办的阿卡德米学园,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它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学园重视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是其中的代表。
(5)只要研究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史,柏拉图就是无法回避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的思想存在争议,但他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的影响,是大家公认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古希腊文明在哲学上的贡献,体现在“探索人的理性”上。柏拉图认为构成理性世界的是()A.道
B.理
C.理念 D.物质
解析:选C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故A项错误;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故B项错误;柏拉图认为构成理性世界的是理念,故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世界的是物质,故D项错误。
2.波普(当代思想家)说:“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这里主要是说()A.柏拉图的思想有正反两方面相等的影响 B.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核心内容 C.柏拉图著作直接影响了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D.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影响巨大
解析:选D 从材料“柏拉图著作的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可知柏拉图思想影响巨大,故D项正确。
3.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走向灭亡,一般是因为上层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据此,柏拉图提出()A.统治者应兼具理智与美德 B.各城邦应实行民主政体 C.城邦公民应具有充分自由 D.城邦应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选A 材料认为国家灭亡与统治者的腐化堕落有关,因此统治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理智与美德,故A项正确。
4.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解析:选B 材料主要说明借东西要还这种“美德”有时候也可能做坏事,用于杀人,所以人们要对此进行理性思考,不能盲从,故B项正确。
5.柏拉图认为,让哲学家的智慧受缚于法律僵硬的形式和教条,就等于让真知识服从于“意见”,让大智慧屈从于习俗与偏见。法律是因为一般人固有的缺陷而设立的,而哲学家却没有这样的缺陷。柏拉图的上述观点()A.提倡哲学家主导法律的制定 B.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威 C.表达对现实不良政治的不满
D.开创理性主义的传统
解析:选C 柏拉图认为社会存在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制定了法律,这些法律是针对问题而设立的,却让那些没有问题的哲学家也遵守,因此,强调了对这种不合逻辑政治的一种不满,故C项正确。
6.柏拉图“理想国”是奴隶主的理想,资产阶级把永葆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他们的理想,无产阶级则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说明()A.在阶级社会,理想具有阶级性 B.他们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时代的人们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解析:选A 理想可转化为现实,每个阶级的思想都是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
二、非选择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他们虽然一起出生,彼此都是兄弟,但是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的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但是又由于同属一类,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复杂,所以上天给统治者的命令最重要的就是要他们做好后代的护卫者,要他们极端注意在后代灵魂深处所混合的究竟是哪一种金属,如果他们的孩子心灵里混入了一些废铜烂铁,他们决不能稍存姑息,应当把他们放到恰如其分的位置上去,安置于农民工人之间;如果农民工人的后辈中间发现其天赋中有金有银者,他们就要重视他,把他提升到护卫者或辅助者中间去。要知道,神谕曾经说过:“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理想国》
请回答:
(1)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柏拉图的阶级划分有什么特点?是否在宣扬血统论?(6分)(2)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社会结构是怎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体制?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什么不能变成现实?(8分)解析:第(1)问阅读材料内容,可知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分成了统治者、军人和平民三部分,这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强调实际能力,因此不是在宣扬血统论。第(2)问联系《理想国》的内容归纳出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并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不能变成现实的原因。
答案:(1)特点:柏拉图将城邦公民划分为三个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被先天性地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柏拉图的阶级划分属于等级制度,但他并非宣扬血统论,因为他主张护卫者要根据具体的人的实际能力来确定他属于哪个阶级。
(2)社会结构: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统治者、军人、平民。体制:统治者负责治理国家,要有智慧之德;军人担当对外御敌、对内保民之责,要有勇敢之德;平民从事各种生产,要有节制之德。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国家的统治者应 该由哲学王担任。原因:柏拉图理想国的政治设计超出了社会政治的实际需要,哲学王的理想最终成为乌托邦。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谈到了教育规划:儿童6岁开始入男女分校学习,接受同样的教育,并且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分别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很丰富,包括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16岁毕业后,大多数人,尤其是手工业者、农民的子弟要进入社会做一个顺从的劳动者。而奴隶主子弟在17~20岁期间要接受较高一级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勇敢,使之成为保卫国家的军人。体育训练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还要学习军人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这一阶段的学习结束后,大多数奴隶主子弟结束学习,担负起保卫国家的职责,成为军人。只有极少数的人可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受教育。用20年的时间来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衡量各种事物。这是最后阶段的教育,学生50岁毕业后可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成为哲学王。
——摘编自郑晓沧译《柏拉图论教育》
(1)根据材料,概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6分)(2)你能否依据以上材料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做全面、客观、严谨的评价。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问,从柏拉图理想国家的阶级构成和材料中的教育体系的关系,依年龄进行不同的教学,教育对国家的作用等方面概括其教育思想。第(2)问,材料单一,不能做到“全面”,且材料为后人的著作,不是第一手史料,材料还可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识,不能做到“客观、严谨”。
答案:(1)思想:教育由国家主办;按理想国三个等级的设想构建教育体系;按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与培养目的进行不同的教学;男女都必须接受教育;主张全面发展;以哲学王为最终培养目的;重视教育对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答出四点即可)(2)依据:不能。
理由:因为材料单一,无法求证(孤证不立);材料为二手资料,且可能带有材料选取者的主观色彩。
第五篇:新人教四下数学教案第2单元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备课教师 王赞赞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
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图片)
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 预设:
生:方便全面观察
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预设:
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
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的现象引入新课,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二)探索新知
1.观察同一立体图形
(1)师:请看屏幕这是由四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有三位同学进行了观察:
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位同学分别是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 预设:
生:小刚从上面看的,小丽从正面看的,小明从左面看的。
(2)师:到底对不对呢?你们的桌子上也有四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轻轻搭出这个立体图形,实际观察一下。
(3)出示活动建议:
①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立体图形。②在方格纸上拼摆出你看到的图形。③验证拼摆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4)学生活动,师巡视。
(5)汇报信息:(将学生作品贴黑板上)
(6)集体反馈:
问:谁的观察结果和他的一样? 看看,我们刚才的判断对吗?
(7)小结: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我们发现: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设计意图】观察与想象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不可缺少的要素。通过全面、有序的观察活动,使学生对所观察的物体有了整体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表象。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的同时,培养了空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
(1)师: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老师搭成的立体图形,搭建的方法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2)一生任意将四个小正方体拼摆成几何体(教师黑板上贴出学生对应作品)预设:
(3)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形状。(4)学生动手操作(5)反馈交流,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的、、开放的、积极的活动过程。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并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明确结论科学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确定方法。(1)师:我们已经观察了两个不同的几何体,结果和大家想象的相同吗?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有什么方法吗?同桌讨论一下。
(2)集体交流(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设计意图】从更理性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本质的习惯和意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三)巩固提高 1.基础练习:
下面的图形分别是小强从什么位置看到的?连一连
(1)学生试连线(2)动手拼摆,验证想象 2.提高练习: 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连一连、找一找、想一想和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认知得到巩固,为后续课程中进一步研究二维与三维图形打下基础。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视野,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四)提炼升华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凸显数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美、感知美、欣赏美、追求美。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三、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手影游戏吗?人们用灵巧的双手能够变换出很多活灵活现的影像。让我们欣赏一下。
2.师:在刚才的视频里,你们观察到什么变了,什么不变? 预设:
生:人的手没变,影子的形状变了。
3.师:你知道吗?在对图形观察的过程中,也会存在类似这种的变与不变的现象。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对物体的观察。(板书: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明确研究主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有很多,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试试?
出示图形:
2.活动建议:
(1)用4个小正方体搭出一个立体图形,(2)想象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并在纸上摆出来。(3)观察立体图形,验证想象的结果。(强调:只摆一个立体图形观察)3.学生活动,师巡视调样。
4.师:哪组愿意把你们的作品到前面来展示?
预设: 第一组展示:
(1)师:他们组摆了一个这样的立体图形(黑板贴图),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
(2)师: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从不同方向看得到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
生: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相同。
(3)师:前面我们发现“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4)通过观察这个立体图形,你又有什么新想法呀? 预设:
生:从不同的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也可能是相同的。第二组展示:
(1)师:还有哪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
(2)问:这个立体图形,检验一下,他们摆的和观察到的形状一样吗?(3)师:比较一下这两组的观察结果,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预设:
生: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5.同时出示三组图形
(1)师:为什么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进行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呢?(2)师: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怎样可以快速判断? 6.学生分组讨论 7.交流信息 预设:
生:看三个物体的长、宽、高,对应两个数据相等时,从对应角度观察才有可能相等。8.师:我们还有很多种拼摆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有这种现象呢?我们来看一看。(展示其他方案,应用观察方法对比)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学生的学习只有亲历其中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通过学生自主地研究,利用现实生成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发现更能够被普遍接受。
(三)巩固练习P14做一做
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集体交流结果: 预设:
生:这3个物体从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是相同的,从正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3)实物验证并说明方法的正确性
【设计意图】适当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学生对于方法的掌握,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数学模型。
(四)提炼升华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预设: 生:要全面观察
2.师:是呀,观察要全面!请看屏幕,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再来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是难免的。对不同的生活际遇,我们应以乐观、豁达的态度来看待。时候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人生原有另一番滋味,另一道风景。正如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设计意图】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在《一个数学家的辩白》中写到:“数学家的造型与画家和诗人的造型一样,必须美;数学的美很难定义,但它却像任何形式的美一样真实。”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全面观察认识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数学,而是将其上升到哲学世界观的高度,这是一种“大数学观”的体现。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完成课堂作业本 全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