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

时间:2019-05-15 05:3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

第一篇: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

第四课时 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

I.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关系。(2)理解集合运算性质。

(3)理解集合运算关系在图像上的意义。(4)会用集合的运算关系表示Venn图。

II.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让学生理解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其性质,并能有效进行运算及表示。

III.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算关系再度加深对集合的理解。重点与难点: I. 重点:

(1)集合与集合之间的补运算关系。(2)运算关系之间的反演率。(3)集合之间关系的图示方法。

II. 难点:

(1)集合的混合运算

(2)集合运算的图像理解。(3)Venn图读图。

教学过程:

I.

复习引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从集合的Venn图表示入手思考集合之间的补集运算关系。

II. 全集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III. 补集的概念:

(1)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2)记作:CUA,读作“A补”。

U(3)CUA={x|x∈U且x∈A}。

(4)补集的Venn图表示。

IV. 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1)(CUA)∪A=U,(CUA)∩A=

UACA(2)若x∈A,则x∈A,则x CUA(3)若x∈A,则xA,则x∈CUA(4)CUABCUACUB,CUABCUACUB

1、设U=R、A={x|x1 或x2 },求CUA CUA=x|1x2

2、已知集合U={a,b,c,d,},A={a,b},B={b,c,d}求CUACUB,CUAB,CUAB,CUACUB。

CUACUB={e} CUAB={a,c,d,e} CUAB={a,c,d,e}

CUACUB={e}

练习及作业:

I. 课堂练习:教材1.3(3)II. 作业:练习册1.3-A、B

第二篇:2007年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人教版

2007年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

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阅读课本P2-P3内容 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举例)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例3.(06高考山东卷)定义集合:A⊙B={z∣z=xy(x+y),xA,yB},设集合A={0,1},B={2,3}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D)(A)0

(B)6(C)12

(D)18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板书设计(略)

课题:§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1)0

N;(2)

Q;(3)-1.5

R 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7,2≤2,试想集合间是否有类似的“大小”关系呢?(宣布课题)新课教学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A B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则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 即

练习

结论: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自集。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存在元素,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举例(由学生举例,共同辨析)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结论:,且,则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3)已知集合A={2,x,y},B={2x,2,},且A=B,求x,y的值 答: x=0,y=1或x=,y=(4)设A={-8x+15=0} B={x∣ax-1=0},若BA,求实数a组成的集合。答:集合为{0,} 课堂练习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 第5题 提高作业:

已知集合,≥,且满足,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设集合,试用V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设计(略)

课题:§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新课教学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

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例题(P9-10例

4、例5)

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记作:A∩B

读作:“A交B”

即:

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例题(P9-10例

6、例7)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 即:CUA={x|x∈U且x∈A}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例题(P12例

8、例9)

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课堂练习

(1)设A={奇数}、B={偶数},则A∩Z=A,B∩Z=B,A∩B=(2)设A={奇数}、B={偶数},则A∪Z=Z,B∪Z=Z,A∪B=Z

归纳小结(略)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P13习题1.1,第6-12题 提高内容:

已知X={x|x2+px+q=0,p2-4q>0},A={1,3,5,7,9},B={1,4,7,10},且,试求p、q;

集合A={x|x2+px-2=0},B={x|x2-x+q=0},若AB={-2,0,1},求p、q; A={2,3,a2+4a+2},B={0,7,a2+4a-2,2-a},且AB ={3,7},求B

第三篇:高一集合教案

1、集合的概念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 2.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3.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问题教学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分析、归纳,形成概念.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引入课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新 课 课件展示引例:(1)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正数的全体;(3)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 师:每个例子中的“全体” 是由哪些对象构成的?这些对象是否确定? 你能举出类似的几个例子吗?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如下:(1)集合、元素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为何?是用什么符号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集合的分类有哪些? 从具体事例直观感知集合,为给出集合的定义做好准备. 老师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 课

1.集合的概念.(1)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 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 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记作aA,读作“a 属于A”.(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 a 不属于A,记作a  A.读作“a 不属于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

4.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5)常用数集如何表示?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梳 理本节课知识,并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把集合与元素的定义分析透彻. 请同学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并说出所举例子中的元素. 教师强调:“”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 颠倒过来写. 教师强调集合元素的确定性.师:高一(1)班高个子同学的全体能否构成集合? 生:不能构成集合.这是由于没有规定多高才算是高个子,因而“高个子同学”不能确定. 教师强调:相同的对象归入同一个集合时只能算作集合的一个元素. 请学生试举有限集和无限集的例子. 师:说出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的关系. 生: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 检查自学、梳理知识阶段,穿插讲解 解难点、强调重点、举例说明疑点等环节,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 新 课(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 的集合,记作 N+或 N*;(3)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4)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5)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4)非常接近1 的实数. 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由2,2,3,3 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 个元素;(2)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如果a  Q,b  Q,则 a+b  Q. 例2 用符号“”或“”填空:(1)1 N,0 N,-4 N,0.3 N;(2)1 Z,0 Z,-4 Z,0.3 Z;(3)1 Q,0 Q,-4 Q,0.3 Q;(4)1 R,0 R,-4 R,0.3 R. 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1)-3 N;(2)3.14 Q;(3)1 3 Z;(4)- 1 2 R;(5)2 R;(6)0 Z. 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生:讨论,回答,明确说出理由. 生:模仿练习;讨论并口答. 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师:出示例题,请学生填写. 生:口答各题结果. 师:引导学生进行订正,并说明错误原因. 学生模仿练习; 老师订正、点拨. 通过具体例子,师生的问答,巩固集合概念及其元素特性. 通过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集合中元素特性的理解. 通过例题2 和练习2,加深对特殊数集的理解以及元素与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表示,既突出重点又分解难点.

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梳理总结也可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 4 结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不属于.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 5.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点. 强调总结. 作 业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教学难点】 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实例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在教学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一些常见集合的特征性质.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1.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 2.用符号“”与“”填空白:(1)0 N;(2)- 2 Q;(3)- 2 R. 师:刚才复习了集合的有关概念,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 回顾旧知; 学习新知. 新 1.列举法. 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 师:强调要注意的问题: ①注意区别 a 与 {a}. a 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 按集合元素不多和集合元素较多分类讲解,便于学生接受. 5 课 新 课 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1,2,3,4,5,6}. 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 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2)方程 x 2 -5 x+6=0的解集. 解(1){5,7,9};(2){2,3}. 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大于3 小于9 的自然数全体;(2)绝对值等于1 的实数全体;(3)一年中不满31 天的月份全体;(4)大于3.5 且小于12.8 的整数的全体. 2.性质描述法. 给定 x 的取值集合 I,如果属于集合 A 的任意元素 x 都具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 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 {xI | p(x)},它表示集合 A是由集合 I 中具有性质 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 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1)特征性质明确; 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 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 师:集合{1,2}与{2,1} 表示同一个集合吗? 生:是. 多媒体展示例题1. 学生口答.通过教师讲解、师生问答,详细说明什么是特征性质. 出示例子: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 “能被2整除且大于0”,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就是此集合的一个特征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描述总结集合的特征性质是什么? 多举实例也有利于概念的理解. 通过一组简单的口答题,掌握集合的列举法. 通过例1 和练习1,巩固列举法的使用. 对集合性质描述法的理解是难点,此处通过举例,由特殊到一般,便于学生突破这一思维障碍. 6 新 课(2)若元素范围为 R,“xR”可以省略不写. 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2)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平面  内到两定点 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解(1){ x | x >3};(2){ x | x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l={ P ,|PA|=|PB|,A,B 为 内两定点}. 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2)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绝对值等于3 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不等式4 x-5<3 的解构成的集合;(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 师生共同归纳出性质描述法. 教师强调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应注意的两个要点. 讲解例题2,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 师:(1)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如平行四边形全体也可表示为 { x | x 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2)在几何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点(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点的集合. 学生模仿练习.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答案,引导全班学生统一订正. 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通过例2,让学生掌握由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不同类型:有限集、无限集或代数、几何的表示方法,并使学生规范解题步骤. 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两种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 小 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列举法. 2.性质描述法. 3.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1.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2}. 2.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 如:集合 {xQ|1≤x≤4}.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对本节课的体验. 作 业 教材 P9,练习B 组 第1,2 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 2.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 图表示. 3.培养学生使用符号的能力;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设计典型题目,并提出问题,层层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完成题目的同时,思维得以深化;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探索精神和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已知:M={-1,1},N={-1,1,3},P={ x | x 2 -1=0}.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集合 M 中元素与集合 N 有何关系?集合 M 中元素与集合 P 有何关系? 师:出示三个集合,并根据这些集合提出一组问题. 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师: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发现了:集合M 与集合N;集合 M 与集合 P 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两个集合之间关系的问题. 温故而知新,以旧带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使学生对出现的新概念不至于感到突然,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很自然地引入本节课内容. 新 课 1.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 的子集. 记作 A  B 或B  A; 读作 “A 包含于B”,或“B 包含A”. 2.真子集定义. 如果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并且集合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师:通过对引例中元素与集合关系的分析,得出子集的定义. 请学生举满足“A  B”的实例. 在理解了“子集”定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元素与集启发学生对引例进行深入分析、提炼,从而为概念的形成作好铺垫. 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归纳出定义. 集合间包含关系 8 新 课 么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 记作 A  B(或B  A); 读作 “A 真包含于B”,或“B 真包含A”. 3.Venn 图表示. 集合B 同它的真子集A 之间的关系,可用Venn 图表示如下. 4.空集定义.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空集. 记作 . 如,{x| x 2 <0};{x | x+1=x+2},这两个集合都为空集. 5.性质.(1)A  A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2)  A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对于集合A,B,C,如果A  B,B  C,则AC.(4)对于集合A,B,C,如果A  B,B  C,则 A  C. 例1 判断:集合A 是否为集合B 的子集,若是则在()打“√”,若不是则在()打“×”.(1)A={1,3,5},B={1,2,3,4,5,6}()(2)A={1,3,5},B={1,3,6,9}()合的关系,试叙述“真子集”的定义. 老师总结,得出真子集的定义. 介绍用Venn 图表示集合及集合间关系的方法. 请学生画图表示:A  B. 请学生举空集的例子. 师: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表各组看法. 解疑:不能. 因为集合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它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是任一个集合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 B 中的元素. 师: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判断. 生:根据定义作出判断. 师: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订正,加深对定义的理解. 的正确理解与表示是难点,通过让学生举例可以突破这一难点,增进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通过置疑、解疑的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子集的概念. 通过分组讨论,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分解了难点. 在学习定义之后紧跟上一组根据定义进行判断的题目,利于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巩固新知. A B 9 新 课(3)A={0},B={ x | x 2 +2=0}()(4)A={ a,b,c,d },B={ d,b,c,a }()例2(1)写出集合 A={1,2}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2)写出集合 B={1,2,3}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解(1)集合 A 的所有子集是 ,{1},{2},{1,2}.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A 本身,即{1,2},剩下的都是A 的真子集.(2)集合B 的所有子集是 ,{1},{2},{3},{1,2},{1,3},{2,3},{1,2,3}. 在上述子集中,除去集合B 本身,即{1,2,3},剩下的都是B 的真子集. 练习写出集合A={a,b,c}的所有子集及真子集. 生:尝试解答例题. 师:引导学生订正;请学生归纳“写出一个集合的所有子集”的步骤. 学生模仿练习,进一步理解子集及真子集的概念. 在板书的过程中,突出解题思路,体现解题步骤. 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 小 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的知识点: 1.子集. 2.真子集. 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老师梳理总结.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作 业 教材 P12,练习A 组第3、4 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4 集合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 2.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3.学习类比方法,渗透分类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 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经历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的过程,体会集合语言,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启发,使学生的思考、发现、归纳等一系列的探究思维活动始终处于自主的状态中.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课件展示下列集合:(1)A={1,3},B={1,3,5,6};(2)C={x | x 是长方形},D={x | x 是平行四边形};(3)P={x | x 是菱形},Q={x | x 是正方形};(4)S={x | x>3},T={x | 3 x-6>3};(5)E={x|(x+1)(x+2)=0},F={-1,-2}. 师提出问题: 1.第(1),(2),(3)题中两个集合的关系如何? 2.第(4),(5)题中,第二个集合是不是第一个集合的子集?第一个集合是不是第二个集合的子集? 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继续提出问题:第(4),(5)题中,两个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顺利引出新课. 新 课 如果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记作 A=B. 读作 集合A 等于集合B. 如果A  B,且B  A,那么A=B; 反之,如果A=B,那么AB,且B  A. 例1 指出下面各组中集合之间的关系:(1)A={x | x 2 -9=0},B={-3,3};(2)M={x | |x|=1},N={-1,1}. 解(1)A=B;(2)M=N. 例2 判断以下各组集合之间的关系: 师:可见,集合A=B,是指A,B 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如,{1,-1}={-1,1}. 师:如果集合A=B,根据子集的定义判断:AB 成立吗? 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容易得出:A=B. 从具体实例直观感知集合相等. 有效设置问题,理解用子集的观点来理解集合相等. 及时巩固集合相等的定义. 放手让学生独立 11 U S T F 新 课 新 课(1)A={2,4,5,7},B={2,5};(2)P={x | x 2 =1},Q={-1,1};(3)C={x | x 是正奇数},D={x | x 是正整数};(4)M={x | 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N={x | x 是有一个角是45的直角三角形}. 解(1)B  A;(2)P=Q;(3)C  D;(4)M=N. 练习1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a {a,b,c};(2){4,5,6} {6,5,4};(3){a} {a,b,c};(4){a,b,c } { b,c};(5) {1,2,3};(6){x | x 是矩形} {x | x 是平行四边形};(7)5 {5};(8){2,4,6,8} {2,8}. 例3 指出下列各集合之间的关系,并用 Venn 图表示: A={x|x 是平行四边形},B={x|x 是菱形},C={x|x 是矩形},D={x|x 是正方形}. 解 练习2 集合U,S,T,F 如图所示,下列关系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订正后,总结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师: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试做. 生:分析、试做. 师:出示答案订正,请学生核对做题情况,改正错题并找出自己出错的原因. 生:交流做错的题目与出错的原因. 师:汇总、强调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重视. 师:出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图. 生:将答案画到黑板上,全班同学讨论订正. 师:点评,给以赏识性评价. 首先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选一个代表回答本组讨论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加以点评. 完成,培养自学能力,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进一步巩固了集合之间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间关系是难点,通过学生试做、老师订正、学生反思、师生纠错多个环节,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思考与争论中得到正确答案,学生之间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高潮,有效地突破难点. 通过例3 和练习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强化学生的画图、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用Venn 图解决集合间关系问题的意识. A B C D 12(1)S  U;(2)F  T;(3)S  T;(4)S  F;(5)S  F;(6)F  U. 小 结 1.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2.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便于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反馈、记忆. 作 业 教材P12,练习B 组第1、2、3 题. 学生课下完成. 巩固拓展.

1.5 集合的运算(一)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 2.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 3.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难点】 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发现式教学法和自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分析归纳、形成概念.并通过对比,自学相似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引出集合运算的定义. 第一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 第二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B={黄瓜,猪肉,毛豆,芹菜,虾,土豆}. 师:提出问题: 1.两天所买相同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C,则集合 C 等于什么? 2.两天买过的所有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D,则集合 D 等于什么? 生:思考,感知集合运算. 联系实际,引出集合运算: 问题中新得到的集合 C,D 是由已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 我们就把由已知集合,按照某种指定的法则,构造出一个 13 新的集合,称为集合的运算. 新 课 新 课

一、集合的交 1.交集的定义. 给定两个集合 A,B,由既属于 A 又属于 B 的所有公共元素所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交集. 记作 A ∩ B,读作 “A 交 B”. 2.交集的Venn 图表示. 3.交集的性质.(1)A ∩ B B ∩ A;(2)(A ∩ B)∩ C A ∩(B ∩ C);(3)A ∩ A= ;(4)A ∩ = A= . 例1(1)已知:A={1,2,3},B={3,4,5},C={5,3},则 A ∩ B= ; B ∩ C= ;(A ∩ B)∩ C= . 例2(1)已知A={x | x 是奇数},B= {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 A ∩ Z,B ∩ Z,A ∩ B. 解 A ∩ Z={x | x 是奇数} ∩ {x | x 启发学生观察引入中的例子,并发现结论:集合 C 中的元素是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即集合C是由既属于A又属于B 的元素构成的. 出示四组图片,请学生讨论:如何根据交运算的定义,用阴影表示出“A ∩ B”. 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 请学生根据交集的定义和上面的Venn 图进行讨论,填写性质. 想一想,如果A  B,那么 A ∩ B= . 师:出示例1(1)生:口答. 师:出示例2(1),引导学生弄清:(1)整数的分类;(2){x | x 是整数},{x | x 是奇数},{x | x 是偶数}各集合之引导学生感知、归纳、总结,形成概念. 通过画图,深化理解交集定义中“公共元素”的含意. 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通过讨论,深化对交集定义的理解 通过一组简单的有限集求交集的口答题,使学生初步掌握交集的定义. 借助 Venn 图解答题目,数形结合深化对交集的理解. A B A B A(B)A B 14 新 课 是整数}={x | x 是奇数}=A; B ∩ Z={x | x 是偶数} ∩ {x | x 是整数}={x | x 是偶数}=B; A ∩ B={x | x 是奇数} ∩ {x | x 是偶数}=.

二、集合的并 1.并集的定义. 给定两个集合 A,B,把它们所有的元素合并在一起构成的集合,叫做 A 与B 的并集 记作 A ∪ B,读作 “A 并 B”. 2.并集的Venn 图表示. 3.并集的性质.(1)A ∪ B B ∪ A;(2)(A∪B)∪C A∪(B∪C);(3)A ∪ A= ;(4)A ∪ = A= . 例1(2)已知:A={1,2,3},B ={3,4,5},C={5,3}. 则 A ∪ B= ; B ∪ C= ;(A ∪ B)∪ C= . 例2(2)已知 A={x | x 是奇数},B= {x | x 是偶数},Z={x | x 是整数},求 A 间的关系. 生:试画出Venn 图,并解答此题. 在引例中,集合D 是集合A 与B 的什么运算? 师:出示自学提纲:(1)并集的定义是什么?其记法与读法如何?(2)如何用 Venn 图表示集合A 与B 的并集.(3)并集有哪些性质? 生:自学教材P14~15—— 集合的并,每四人为一组,讨论并回答自学提纲中提出的问题. 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订正学生回答的问题结果,并出示各知识点. 想一想:如果A  B,那么 A ∪ B= . 给学生以赏识性评价. 师:出示例1(2),例2(2)生:口答. 通过类比,得出并集的定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深化理解并集定义中“所有元素”的含意. 以学生填空和自己画图的方法,调动学生自己类比交集,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通过一组简单的有限集求并集的口答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并集的定义. A B A B A(B)A B 15 新 课 ∪ Z,B ∪ Z,A ∪ B. 解 A ∪ Z={x | x 是奇数} ∪{x | x 是整数}={x | x 是整数}=Z; B ∪ Z={x | x 是偶数} ∪ {x | x 是整数}={x | x 是整数}=Z; A ∪ B={x | x 是奇数} ∪ {x | x 是偶数}={x | x 是整数}=Z.

三、综合应用 例3 已知 C={x | x≥1},D={x | x< 5},求 C ∩ D,C∪D. 解 C ∩ D={x | x≥1} ∩ {x | x<5} ={x | 1≤x<5}; C∪D={x | x≥1}∪{x | x<5}=R. 练习1 已知 A={x | x 是锐角三角形},B={x | x 是钝角三角形}. 求 A ∩ B,A ∪ B. 练习2 已知 A={x | x 是平行四边形},B={x | x 是菱形},求 A ∩ B,A ∪ B. 练习3 已知 A={x | x 是菱形},B= {x | x 是矩形},求 A ∩ B. 例4 已知 A={(x,y)| 4 x+y=6},B={(x,y)| 3 x+2 y=7},求 A ∩ B. 解 A ∩ B={(x,y)| 4 x+y=6} ∩ {(x,y)| 3 x+2 y=7} ={(x,y)| 4 x+y=6 3 x+2 y=7 } ={(1,2)}. 师:请学生对比交、并运算定义的不同,强调定义中“公共元素”与“所有元素”的不同含义. 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解答,在黑板上写出各题答案. 师:订正答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讲解. 例4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A ∩ B 的元素是集合A 与集合 B 中两方程所构成的方程组的解,然后板书详细的解题过程,并强调注意点集的表示方法. 通过例 1(1),例 2(1)与例1(2),例2(2)的对比,帮助学生区别交集、并集的定义. 通过综合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交集、并集的方法,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结合,使学生对学过的集合有更新的认识. 在板书例 4 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确初中方程组的解的含义. 小 结 定义 记法 图示 性质 交集 并集 1.学生读书、反思: 读教材P13~16,总结本节课收获. 2.教师引导梳理,出示表格.学生填表,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梳理总结也可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作 业 教材 P16,练习A 组第1~4 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16 1.1.4 集合的运算(二)累计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满足条件的集合用Venn 图或数轴一一表示出来;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欲望,增强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教学重点】 补集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难点】 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通过引入实例,进而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其一般结果,归纳其普遍规律.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1.复习提问:集合的交运算与并运算. 2.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 计划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U={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猪肉,毛豆,芹菜,土豆}; 已经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黄瓜,鲫鱼,茄子,猪肉,芹菜,土豆}. 师:提问上节课知识,并引出新问题之后,引入课题. 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师:出示引例,提出问题: 问题 1:集合 A 与集合 U 什么关系? 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 温故而知新,便于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探求新知识. 联系实际,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概念有感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新 课

一、全集 1.定义:我们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些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这些集合的全集.通常用字母U 表示. 2.特征: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给定的集合,在研究不同问师:提出问题,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集合A 与集合U 之间关系怎样? 生:观察集合间的关系,得出;集合A 是集合U 的子集. 师:通过上例,介绍全集的定义与特征. 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全集涵义.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1,得出全集的定义和特征. 17 新 课 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 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

二、补集 1.定义. 如果 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由U 中的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 A 在U 中的补集. 记作 U A. 读作 “A 在U 中的补集”. 2.补集的Venn 图表示. 例1 已知:U={1,2,3,4,5,6},A={1,3,5}. 则 U A= ; A ∩ U A= ; A ∪ U A= . 解 {2,4,6};;U. 例2 已知 U={ x | x 是实数},Q= { x | x 是有理数}. 则 U Q= ; Q ∩ U Q= ; Q ∪ U Q= . 解 { x | x 是无理数};;U. 3.补集的性质.(1)A ∪ U A=U ;(2)A ∩ U A= ;(3)U(U A)=A . 例3 已知全集U=R,A={x | x> 5},求 U A. 解 U A={x | x≤5}. 练习1(1)已知全集 U=R,A={ x | x 师: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问题2“没有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是什么?”,得出补集的定义和特征;介绍补集的记法和读法. 生:根据定义,试用阴影表示补集. 师:订正、讲解补集Venn 图表示法.生:对例1 口答填空. 师:引导学生画出例2 的 Venn 图,明确集合间关系,请学生观察并说出结果. 师: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各条性质. 生:填写性质. 师:结合数轴讲解例3.学生解答练习1,并总结解题规律. 从引例的集合关系中直观感知补集涵义. 通过画图来理解补集定义,突破难点. 借助简单题目使学生初步理解补集定义. 例2 中补充两问,为学生得出性质做铺垫. 结合具体例题和 Venn 图,使学生自己得出补集的各个性质,深化对补集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意识. A U C U A 18 新 课 <1},求 U A.(2)已知全集 U=R,A={ x | x ≤1},求 U A. 练习2 设 U={1,2,3,4,5,6},A={5,2,1},B={5,4,3,2}.求 U A; U B; U A ∩ U B; U A ∪ U B. 练习3 已知全集 U=R,A={x |-1< x < 1}.求 U A,U A∩U,U A∪U,A ∩ U A,A ∪ U A. 学生做练习2、3,老师点拨、解答学生疑难.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补集的理解. 小 结 补 集 定义 记法 图示 性质 1.学生读书、反思,说出自己学习本节课的收获和存在问题. 2.老师引导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填表巩固.让学生读书、反思,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作 业 教材P17,练习A组第1~4 题. 学生课后完成. 巩固拓展.

第四篇:《三字经》教案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三字经》读本“融四岁”——“千而万”内容。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尝试背诵这6句三字经。

2、理解这部分内容表达的意思。

3、熟读成诵《三字经》,感受其韵律美和节奏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流利地朗读这部分内容。难点:理解这部分内容所表达的含义。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三字经》读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全班齐读上节课所学内容。

2、抽查背诵,了解掌握情况。(指生2人)

3、全班齐背上节课内容。

二、新授内容(6句):

(一)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可配乐)

2、学生自读《三字经》内容,找出不认识的字。指生汇报,交流难读的字音,正音。

3、指生领读,并评价。

4、全班齐读。

5、男女生交替读。男生读一句,女生读一句。

6、开火车读。

(二)理解内容

1、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解读〗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2、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解读〗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3、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解释】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解读〗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可以借助视频使学生对相关知识背景进行简单的了解,视频至少播放2遍。)

三、巩固训练

1、自己尝试背诵课文。

2、出示补白填空检验背诵效果,补充完整后齐读。

3、学生同桌拍手背诵。

4、全班齐背。

四、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九年级教案第四课时

九年级英语导学案

Unit 8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s.(第_4_课时)授课总时数: 4 日期:2011年 11 月 10日 主备人:宋红霞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In the part, Ss should master some useful verbs and the long reading.And the reading is good for them to master why they should help others, and I hope all of my Ss are kind, and they can try their best to help others.2.过程与方法:Help Ss to master the useful phrases first, then helping them to understand the article and finish self check.3.情感态度价值观:After the class, Ss should know helping others is important for some people who need help, so if we can ,we can try our best to help them.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Learn to use some useful phrases and words;2.Learn to understand the article.2.难点

Some useful phrases and master the article.三、知识梳理

set up fill…with help sb(to)do sth help sb with sth

四、学法指导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 by themselves and try to catch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he article.五、学习过程

(一)齐读教学目标(1分钟)1.some useful phrases;2.Master the article;

(二)流程(8分钟)

1.Show some useful pharases and help Ss to know their Chinese meanings.2.Ask them to make some sentences about them.3.Help Ss to master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he article.4.Ask Ss to read the article again,and understand it.2.教师设问

How many diferent kinds of letter can you think of?

3.小组讨论

Read and find out the phrases and know their Chinese meanings.(三)练习实践互帮(8分钟)

Read and translate the text with their groups

(四)展示汇报梳理(15分钟)

1.展示在练习实践环节中所做的基础训练题或讨论的问题。Students can’t understand these sentences: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face these challenges Being blind, deaf, unable to walk or use your hands easily is somethings that most people can’t imagine.2.展示结束后要对本课涉及的知识点、重难点及规律进行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形成笔记。

Who和that 的定语从句 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信的格式

(五)达标检测评价(8分钟)

1.基础题 汉译英

1.陈先生总能想出一些赚钱的好主意。

2.我的父母不允许我在晚上和朋友去闲逛。

3.学校的志愿者工程使我们可以帮助一些人摆脱困难。4.我想感谢你捐钱给希望工程。

5.他想成为一名歌手,甚至张贴告示寻求唱歌的工作 2.达标题

根据汉语意思完成句子,没空一词

1.每个星期六的上午,他都在一家动物医院工作。

He _____ every Saturday morning_____in an animal hospital 2.你的捐献得到了极大地赞赏 Your donation______great_____ 3.他在一次事故中双目失明了 He_____ _____ in an accident 4.拥有这只叫Lucky的狗,我感到很幸运。

I_____very lucky to have the dog called Lucky.

下载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数学集合第四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一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内容及其解析 (一)内容: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集合的基本运算指的是并集、交集和补集其核心是弄清楚相应运算的定义,理解它关键......

    我爱你汉字第四课时教案

    《我爱你,汉字》第四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汉字的演变。 (2) 认识错别字产生的危害,防止和纠正错别字。 (3) 学习欣赏汉字书法艺术的方法。 (4) 学写简单的......

    书法课 第四课时教案5篇

    第四课时: 总结:要注意时间的把握。 课堂纪律要把握 教学目标: 1、 回顾上节课的新学的字体:点、广、鸟 2、 教授竖的写法,及关于竖的字 3、 增加学生知识面 教学过程: 1、回顾与......

    高一数学集合符号总结

    高一集合符号总结 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任何集合是它自身的子集.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元素......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例

    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例 石家庄实验中学 白芹彩 §1.1.1 集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知识点 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集合的元素特征 3.有关数的集合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2教案

    第二教时 教材: 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 目的: 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 一、 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含集......

    高一数学集合与简易逻辑3教案

    第三教时证明:设 x 是 A 的任一元素,则xA 教材:子集 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子集的概念及其表示法,同时了解等集与真子集的有关概念. 过程: 一 提出问题:现在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数学第四单元约分第二课时教案

    约分(例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5页例4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掌握约分的方法和能正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