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虫洞存在的可能性与时间旅行
研究课题:浅谈虫洞存在的可能性与时间旅行
高一15班
张峰齐
主题一:虫洞的设想 主题二:关于虫洞利用的猜想 主题三:时间旅行
引言
对于这个课题的兴趣源于一部极为经典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电影内容不必再述,其中的穿越虫洞到达河外星系、以及主人公穿越黑洞引力场进入镜像空间的情节便是直接与主题有关,也由此开始了这次关于虫洞的了解与探究。关键词:虫洞、黑洞、白洞,时间旅行,引力
主题一:虫洞的设想
“虫洞”的概念最早于1916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弗莱姆提出,并于20世纪30年代由爱因斯坦及纳森·罗森加以完善的。虫洞被设想为一座桥梁,一座在强引力作用下利用时空弯曲而连接两个相距甚远的宇宙时空的桥梁。但是虫洞的存在也是不稳定的,科学家猜想冲动是由暗物质维持开放,所以虫洞并不是那么稳定,它随时都有收缩的可能性。当虫洞收缩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基点,而如果此时宇宙飞船正在穿越虫洞,就会与几点发生碰撞。所以要想利用虫洞,则需要使虫洞可以稳定的存在。
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如何让暗物质稳定存在并维持虫洞开放就成了关键问题。与虫洞的不确定性不同,暗物质已有上述爱因斯坦的计算中以及后人的大量计算过程中被证明了确实存在。
由此看来。虫洞的确有存在的可能,于是我们可以提出关于利用虫洞进行“时间旅行”的设想。这里的时间旅行,其实指的是通过虫洞穿越到遥远的外太空,从而超过了光通过这一距离的速度,所以被成为“时间旅行”。
主题二:关于虫洞利用的设想
既然虫洞有存在的可能,那么虫洞就一定有被利用的的可能性。
虫洞是连接了黑洞和白洞的爱因斯坦-罗森桥,那我们就可以分别谈谈黑洞和白洞的利用。
黑洞通常情况下是有质量巨大的恒星坍塌后形成的强引力场。一颗恒星本在进行着核聚变的过程,在一开始只存在着氢原子,但核聚变让这些氢原子结合产生了氦原子,随后就是锂原子、铍原子、硼原子……一直到铁原子,但是由于铁原子的质量过于巨大,其中的能量便难以被释放出来,于是恒星的核心中的能量便渐渐变弱了,再也无力支撑起质量巨大的外壳,于是恒星就会坍塌,恒星上所有的物质就会向一个基点靠拢,而这个基点的密度便会呈几何倍数地递增从而成为一个强劲的引力场,吸收着周围一切的物质,甚至连光也无法逃脱,而当黑洞质量足够大时,就会产生白洞把黑洞吸收的能量悉数释放回宇宙。连接黑洞和白洞的就可能是虫洞。科学家提出,沿着黑洞的基点线进入,就有可能如同《星际穿越》的主人公那样来到多维度空间,进而实现时间旅行。虫洞被视为连接黑洞与白洞的一条通道,物质被黑洞吸收进去,通过虫洞传送到白洞,然后从白洞被辐射出来,这就为时间旅行提供了可能性,因为穿越虫洞的过程是不需要时间的,你在2:00站在虫洞的黑洞入口,你就会在2:00站在虫洞的白洞出口。即便如此,时间旅行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任何物质会在进入黑洞时被瓦解为最为基本的粒子,然后从白洞被释放,那么整体又该 如何通过呢?另外,虫洞内吸收了大量来自附近恒星的辐射,X射线、伽马射线……当人通过虫洞时,怎样才能避免被这些射线完全烤焦?只有解决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时间旅行才会有可能。
主题三:时间旅行 很多人自从年少时便开始向往着时间旅行,有的想穿越到过去改变历史,有的想穿越到未来一探究竟,很显然,即使真的存在时间旅行,这些也都是不可能的。时间旅行是什么?是来到多维空间(包括以具象存在的时间轴)看到过去的景象,这是一种可以被理解为超越光速的状态,即你追上了光的影像。但是,在这个多维度的空间中,你所能做的也只有静静看着过去发生的一切,想改变它却又无能为力。
但是时间旅行仍然存在着许多疑点。首当其冲的,便被爱因斯坦在他的相对论中提出。
在爱因斯坦之前,牛顿的经典物理学一直被奉为至理,牛顿认为,空间可能因强劲的引力场而扭曲,但是时间却是永恒的,即无论如何,时间都会以它自身的固定的距离前进。爱因斯坦却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高速运行时,时间也会发生弯曲。两个年少的好朋友相约出去玩,其中一人执意离开坐上光速运行的宇宙飞船,也许他只是想体验一两个小时的兜风快感,但是当他回来时,他会发现他的伙伴已经完全的老去了,也许他的伙伴的重孙都已经出世,也许这就是时间旅行,就像电影中一样,当主人公穿越虫洞时,她的女儿已然长大成人。
如此梦幻的时空旅行却也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漏洞:根据爱因斯坦著名的公式E=mc2当一个物体以光速运动时,它的质量会达到无限大。由此看来,时间旅行这一概念仍有许多值得推敲之处。总结
虫洞的存在为时空旅行提供了可能性,但真正的时空旅行面临着目前不可能解决的难题。但是这并不代表着这些难题在未来无法得到解决。
最后引用电影《黑衣人》中的一句话——“注定的死亡,在那个注定的时空注定会发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注定的时空,我们人生中注定会发生的事最终一定会发生。
本次研究性学习以了解和浅度探究为主,更深入更专业的内容仍然有待学习。
引用资料:百度百科、《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
第二篇:有关穿越时空与虫洞的可行性的论文
有关穿越时空与虫洞在目前的可行性的论文
首先,我们要讨论一下穿越的理论。有三个点对这个理论至关重要。分别是: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光的速度和我们看到的物体并不是现在的样子三点。明白了这三点之后,就可以理解穿越的理论了。
我们知道光速是我们人类目前已知的最快的速度,每秒30万千米。当然,这种速度完全不够拿来穿越。所以,我们必须创建一个更快的速度——“神速”。假设神速可以达到一亿五千万千米每秒的速度,(一亿五千万千米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那么我们已知我们看见的太阳是8分钟以前的样子,若某人在12:08时以神速抵达太阳,那么他所到达的太阳就是12:00的,而这个时候在太阳上看地球的话看到的是12:00的地球。若这时以神速回到地球,那么回到的地球就是12:00时的地球。这样的话,一个来回可以提前8分钟,那么100个来回就是800分钟,1000个来回就是8000分钟。如果一个来回需要2秒,1000个来回需要2000秒。按照这个理论,某人以神速不停的运动1600天,便可回到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了!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实现穿越的话,会带来后果。那就是对其他时空的影响!如果某人从2010年穿越回了2000年,那么他会对2000年的时空产生影响!2000年的时空平白无故地多出了一个某人,假设这某人在A点出现,那么在A点周围的所有人和物都会受到影响!于是就会出现水波效益(无休止的影响)并且在这种环境下,正常的时空轨道将被破坏!于是,产生了一个新时空,但是由于蝴蝶效应,就会产生无数个新时空!而且恐怖的事这些时空都是平行时空!
但是!如果说某人穿越到了2000年时,那么他所穿越过来的2010年就不会存在。如果某人穿越过来的2010年不存在了的话,那么某人传送过来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没有穿越事件,那么就没有新时空的产生!如果没有了新时空产生,那么由新时空发展的时空都将不复存在!由此得出:从2010年的某人穿越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的时空都将消失!
而且,如果现在有一台加速器,可以将人在瞬间加速到“神速”,那么按理论这个人是可以穿越的,但是这个人在穿越的时候,所有的时空都将不复存在。现在就有两个问题摆在眼前:
1.我们还存在着,这说明时空存在!
2..加速机也是存在的,这说明我们可以穿越。
如果时空存在,那就说明无法穿越。无法穿越就说明不会存在加速机。而如今,时空是存在的,加速机也是存在的。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吗?再说了,一个人如果被加速至“神速”,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这个人是以旋转方式加速到神速的,那么他会被甩成肉泥。
2.如果是以直线进行运动,那么就会因为与空气的摩擦而烧成灰烬!
3.如果这个人利用飞行器,那么他会被自己的体重压扁。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无法穿越!虫洞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简单地说,“虫洞”就是连接宇宙遥远区域间的时空细管。暗物质维持着虫洞出口的敞开。虫洞可以把平行宇宙和婴儿宇宙连接起来,并提供时间旅行的可能性。虫洞也可能是连接黑洞和白洞的时空隧道,所以也叫“灰道”。但是我们要聊的不是这些,而是虫洞的可靠性。
事实上,虫洞在这个世界上无处不在,只不过十分微小,小到了10的-33次方厘米(注:此数据来自《霍金的宇宙》)。常见的例子包括机器猫的抽屉和《Portal》系列里的传送门等。
当然,也许我们可以将一个小虫洞捕捉、扩大,让它足以经过一个人或者一架飞机!但是,我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真的“返回过去”,并且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那么这个跨时间旅行者本人还会不会存在呢?这个问题很明显,如果没有时间旅行者的外祖母就没有时间旅行者的母亲,如果没有时间旅行者的母亲也就没有时间旅行者,如果没有时间旅行者,时间旅行者怎么“返回过去”,并且在其外祖母怀他母亲之前就杀死了自己的外祖母呢?这就是“外祖母驳论”。
物理法则制约着任何的驳论产生。既然时空旅行者穿越时空杀死自己外祖母是一个驳论,那么肯定有某种原因阻止了驳论的发生。那又是什么阻止了驳论的发生呢?答案就是“自然界的辐射”。
我们的自然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辐射,当时间虫洞被打开时,自然界的辐射会进入虫洞。辐射进入冲动时会形成“回路”,辐射回路会呈几何倍数增加,最终导致时间虫洞崩溃。所以说,在时间虫洞被打开的一瞬间,也许是千分之一秒,也许是亿分之一秒,它就被辐射给摧毁了。既然虫洞不存在了的话,驳论也不会发生。既然虫洞不存在了的话,那么就再次肯定了无法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虽说如此,但是我们这篇论文讨论的是在现代的科技下的研究成果,是以“目前”为前提的。也许,100年后的人类真的可以随意地穿越时空,因为我们谁也不敢想象未来的科技可以发展到什么水平。但是,虫洞肯定不会存在,除非科学家研制出清除辐射的方法(当然,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辐射源,飞机需要和基地或者其他的飞机进行无线电联系,那也是一种辐射;空气也是一种辐射呢!)
这篇论文到现在就完毕了,谢谢你的阅览!
第三篇: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读《存在与时间》有感
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2012302180024李贝
《存在与时间》继承了古希腊的思辨传统,海德格尔对于日常语言中的“是”或“存在者”的意指提出疑问,指出以对象性的思维方式所追问的和得出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存在者”而非“存在”本身,并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这一问题。
海德格尔将“存在”重新放到最重要的本源的位置,突出三个方面探讨存在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却不等于说是最清楚的概念。
海德格尔通过不同时期对存在的观点,指出这些观点的矛盾,从而说明,存在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
2、存在是不可定义的。
这个结论从存在的最高普遍性推论而来,因此,它一定不是一个实体,从而它不等同于存在者。但因为它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不能用定义方法从更高的概念导出,又不能有较低的概念来描述,所以存在又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自明性是存在的一种属性,在人类尚未了解到存在时就已经将存在作为自己研究的基础来研究其他事物,因此,存在又是自明的。
我认为海德格尔在阐述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从“此在”出发。所谓“此在”,一般来说指我们人类现在的存在,而提问这种存在也是我们存在的一部分。我们因为此时在存在,此时在想而正是我们现在存在着,而我现在发问,因为我现在存在,因而会发问。还有一种定义,“所谓此在,即是在其存在之中与这种存在相互关联的存在者”。意思是说,此在在与各种事物相关联之际,经常把最终回归自己的可能性那样的意义与目的的关联抛到自己的前方。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里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不断地拷问,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与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而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绝不可能亲身经历。
海德格尔对于死亡和时间的理解,他通过与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比,希冀“存在”本身的澄明与显现。若他揭示出的“此在”之“被抛入世”具有一些生命自身的悲剧性,那么他通过对“向死而在”的生存论分析将“本己”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赤裸裸地揭露出来,免于在有限的生命中一直受常人控制,则是“此在”面对本己虽显孤独,但却具有了活出本真状态的可能。虽然海德格尔没有指出具体的可能的选择,但是也正因为他未指明的可能性,才给后来的“此在”留下了更多自由抉择的空间。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关于“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关于“实践性原则”,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于“不唯一性原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地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些问题都用“唯一性”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在,中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课程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为趋势,以教材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为特点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启动。目前正在执行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正在使用的各科试验教材,虽然还只是过渡方案,但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把各种取之于社会实践的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将上述三个原则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笔者曾利用英国中学理科革新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中的有关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厂址选择的问题。教材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下图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4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重点放在: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样,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活跃的、舒展的,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3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都是纷繁复杂的,而且,任何事物自身都具有它固有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同学,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同学,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同学,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同学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第五篇: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探究型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关于探究型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实施,存在问题等,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在这儿提供了一些观点,以供参考。
1、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2、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3、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一些问题的思考
本文从实践出发对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进行了反思,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实践需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学习过程设计、根据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认为就学校而言资源的问题可能关键在于如何选用的问题,而不首先是资源建设的问题。本文还介绍了课程应用软件系统的一些特点和选用原则。认为基于网络应用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根本问题是制度和师资的问题。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探究性学习
付强
探究性学习在各国教育中都颇受重视。鉴于东西方的巨大差异,我们不能只看到“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取得的成果,应当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因素来看待西方“探究性学习”取得成功的必然性。同时,在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努力创造条件,理性地实施探究性学习。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
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多层面的活动,包括通过观察、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调查研究、实验来收集、分析、解释数据,得出结论或作出评价,以及交流结果。通过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发挥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在我国
探究性学习在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学校的实施中,的确也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要指出,类似的成功毕竟不是普遍的。相对来说,在中小型城市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已与大城市有明显的差距。可以说没有大城市开展的那样有声有色。开展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的出现不能仅仅归结于学校的开展不利,缺少经验,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国与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三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探究性学习的比较
(一)历史与传统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有两个显著的历史特点,一是中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时期,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自周代开始直至 民国初,等级和礼教森严的社会体系才开始有所转变;二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严格而根深蒂固。封建思想使得中国长期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探究性学习的提出,与西方的文化、思想本身是相一致的,而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却是相背的。因此,探究性学习在西方很容易被广泛推广和接受,实施起来效果显著,而在我国的实施中却面临了一些矛盾和困难。
(二)教育体制:我国教育体制主要的表现是应试教育,推崇的更多的是规范,致使探究性学习开展时,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高和想象力有限。虽然知识扎实但具体应用时能力较差。西方重视感性认识,强调实践能力,因此开展探究性学习时,学生很投入,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强。
(三)家庭:东西方家长的不同态度与指导程度,对探究性学习将起到截然不同的影响,鼓励、支持与正确的引导将有利于孩子更大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促使探究过程顺利进行。而相反 的行为则抑制了孩子的探究欲望,使其丧失了创造与实践的积极性。尤其,很多探究过程是要在家中进行的,所以家庭对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效果有很大影响。
(四)学校硬件设施资源:西方经济的发达,使学校具有很好的硬件资源供学生研究和学习使用。而我国经济能力有限,学生多,学校设施及资源相对贫乏,贫困地区更为严重。这使得我国进行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受到条件的限制。
(五)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由于受传统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的影响,研究意识与能力大多较低,又由于升学率的问题,对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积极性不大。
(六)学生:西方的学生,独立性强,喜欢发现和思考。我国的学生由于传统教育影响,基础知识扎实,但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创造力、动手能力较弱。
(七)社会支持
四、探究性学习在我国实施的建议: 1.突破传统,转变观念 2.完善教育体制 3.家长的配合与转变 4.解决硬件资源、条件的问题
5.教师的提高:在师范学校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课程结构的调整;在职教师的全方位转变。
6.学生: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
7.寻求社会支持: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学校与各有关方面单位联系,协商如何给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方便。
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采用分步实施,逐步过渡的方式。实施的同时注意以上提到的问题突破传统、转变观念,完善教育体制,做好家长的配合和转变工作,解决学校的硬件资源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对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寻求更多社会支持各方面的改革来配合进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最终实现全面的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全文请参阅: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