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

时间:2019-05-15 05:29: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

第一篇: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过程与方法

(1)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2)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两名同学分别拉一拉力器,学生猜想他俩谁用的力大,引出力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测量力

老师介绍常用测量力的工具并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投影]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二)怎样用图表示力

[多媒体演示]一个人推或拉一辆车(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举或提一个木箱(力的大小相同,且在一条直线上)…… 设问:我们怎样来表示力对物体的作用,而不必表明是什么样的力?

[讲解] 老师假设刚才人拉车的力为100N, 演示如何用力的示意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

[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

[学生练习](1)

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三、教学小结

通过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掌握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四、作业

板书设计:

1、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成正比

使用方法-调零

认清量程、分度值

使弹簧的伸长和拉力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

3、力的示意图:画法

第二篇: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教案

6.2 怎样测量和表示力

1.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测量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⑵ 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⑶ 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实验过程。⑷ 领会用示意图表示力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⑸通过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教材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本节课的编写思路:本节课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具体(力的测量)到抽象(力的表示)的思路编排的。在上节课知道力有大小的基础上,顺其自然地引出了力的测量。然后通过活动1的A部分,认识弹簧测力计,了解其主要结构;通过活动1的B部分,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要点;接着通过活动2,让学生练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同时在测量纸条承受的最大拉力的过程中感知力的大小。最后介绍了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弹簧测力计是初中力学实验的三大器材(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天平)之一,要求学生必须正确熟练地掌握。同时,弹簧测力计使用注意事项比较多,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因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3.教学建议

在实际生活中,同学们很少用弹簧测量计测量力、用图示法表示力。因此本节课一定要把弹簧测量计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其构造,了解其原理,动手操作,练习其使用方法;对于力的示意图,也要多做练习。

关于课题的引入,可以首先给学生一个拉力器,让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表演拉拉力器的过程,提出问题:哪个同学对拉力器的拉力大?你是怎样判断拉力大小的?让学生感悟“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伸长的程度来显示”。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入课题。怎样测量力

可以把图6-12的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先发给学生一根弹簧,让学生逐渐增大对弹簧的拉力,观察弹簧的变化,得出初步结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被拉伸的越长。然后,提出问题:拉弹簧的力如果一直增大结果会怎样呢?启发学生认知“弹簧的伸长具有一定的限度”。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一步猜想弹簧的伸长跟所受拉力大小的数量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跟拉力的关系。在这里要向学生强调弹簧的“伸长”与“长度”的区别。然后,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利用所给的钩码、刻度尺等器材收集数据,得出结论:弹簧的伸长跟拉力成正比。最后通过“信息浏览”介绍胡克定律,加深学生对以上内容的认识。

活动1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弹簧测量计的构造,练习其使用方法。可以两个同学一组,发一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在活动开始以前,可以启发学生回忆温度计等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通过类比,把使用温度计的一些注意事项迁移到弹簧测力计上。从而让学生在活动A中,通过观 察,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外表特征,弄清楚所用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了解测力计的主要结构。在活动B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使用说明”,使学生知道“校零”、注意测力计的量程、明确测力计分度值及读数方法、弹簧的伸长方向要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等使用要点。同时,可以让学生用手对弹簧测力计分别施加1N、2N、5N的力,亲身体验一下1N、2N、5N的力的大小。接着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活动2的内容,通过实际测量,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使学生对弹簧测力计能够熟练使用。

关于活动2,可以把这个活动改成一个探究实验,先让学生猜想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实验探究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如跟纸条的宽度、厚度或材料等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由于学生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能够测量的最大力只有5N,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实验时所选择的纸条要尽可能的薄一些、窄一些。注意: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探究“影响纸条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因素”只是过程、形式和手段,不是目的,不要把这些作为知识点来处理,那样既冲淡主题,又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另外,也可以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根头发所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来进一步熟悉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感知1N的力的大小。怎样用图表示力

提出问题:要想全面准确地说明一个力,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描述?引导学生回忆力的三要素,同时让学生试着用文字说明图6-16(a)中手对钩子的拉力,并与图6-16(b)的表示方式相对比,让学生感知用“画图”的方式比较简单、直观、形象,从而引出力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结合图6-16(b)中拉力的示意图,讨论在力的示意图中,怎样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并让学生画出教科书图6-17中三个力的示意图。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画示意图的不足之处以及画图时遇到的困难、疑惑,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总结。

关于力的示意图的几点说明:(1)使学生会从力的作用点开始,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2)对于“力的作用点”,为了便于学生跟具体的施力、受力物体进行对照,在一般情况下,要求学生画图时“从力的作用点开始……”,即用“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尾”在受力物体上。而事实上,在画力的示意图时,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画图的布局、标注方便的角度,灵活地选用 “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3)对于“力的大小”,作图时不要求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严格成比例,即对于传统教材经常要求的“先选定标度,再按比例用线段表示力的大小”不作要求。让学生知道对于同一张图上较大的力用较长的线段表示即可(不必成比例)。(4)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在思维要求上,已经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它已经脱离了具体的施力物体,是一种抽象出力的本质要素的模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这是一种物理学描述抽象事物常用的模型方法,还可以结合光线这种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光线也是一种模型,它用线条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比较所学过的测量工具,如刻度尺、温度计、天平、弹簧测力计等,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2.用弹簧测力计测某一物体的重力,未挂物体前,指针指在A处,挂重物后指针指在B处,如图6-2所示,则该物重应为()

A.1.2N

B.1.4N

C.1N

D.1.6N 3.用手拉弹簧测力计,随着弹簧被逐渐拉长,会感觉越来越费力,是因为:。

图6-2 4.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他们选取了甲、乙两种规格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6-3所示图像。若他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________弹簧;若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用________弹簧。

5.(1)画出图6-4所示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所受重力的示意图。图6-3(2)如图6-5所示,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请在图中画出足球所受地面支持力的示意图。

6.小红利用一根橡皮筋自制了一个测力计,发现它的量程太小(只有1N)使用价值不大,小红想提高测力计的量程(变1N为2N),图6-5 图6-4 初步拟定了以下几种方案:

(1)换一根相同的橡皮筋,然后改变刻度达到要求;

(2)把两根相同的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然后改变刻度,提高量程;(3)直接改变刻度方法,把刻上1N的地方换成2N;

(4)直接在刻1N的地方下面继续按比例加刻刻度,直至2N。你认为可行的方案是___________。另外几种方案不可行的理由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略 2.C 3.弹簧的伸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 4.乙

G 5.(1)如图6-6所示

(2)如图6-7所示。图6-7

图6-6 6.可行的方案是(2)。●“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该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2N,量程是5N。由于不挂物体指针指示不在零点,不能直接使用,使用前应先调零。

2.略

3.推力示意图如图6-8所示 4.=,=,>。⑴(a)、(b);⑵(a)、(c);⑶(a)、(d)。

图6-8

第三篇: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教案(沪粤版)

第四课时

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了解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3、掌握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4、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2、难点: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看、读、记四正确。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什么?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某刻度尺测得某物体长度为6.784米,准确值为多少?估计值是多少?使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什么?

3.单位换算:0.285米

一、分米

一、厘米。

(二)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节课来具体学习它们的应用。

二、合作交流 共同探究

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

问题:如何用毫米刻度尺测一张纸的厚度?纸弄皱了,还测得准吗?

点拨:由于测量工具精确度的限制,某些微小量,无法直接测量,在测量时,可以把很小的多个物体叠加起来,用刻度尺测总长,再去算每一个的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测多算少法”。

做一做:用手中的刻度尺测出一张纸的厚度。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直径?

点拨:对于部分形状规则的物体,某些长度端点位置模糊,或不易确定,如圆柱体、乒乓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等,需要借助于三角板或桌面将待测物体卡住,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转移到刻度尺上,从而直接测出该长度,这种测量方法叫做“卡测法”。如:圆柱体直径测量方法。

问题:你怎样测出硬币的周长?

点拨:长度测量时,要求刻度尺应紧靠被测物体,在实际测量中,有些长度并非直线,如地图上铁路或河流的长度、圆柱体的周长等,无法直接测量,可以借助于易弯曲但弹性不大的细棉线等,与被测物体紧密接触,然后量出细棉线的长度即可,此种方法被称为“变曲为直法”。

2、体积的测量

复习提问: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

多媒体展示:练习体积单位的换算。30立方分米=_______立方厘米=_______立方米。

议一议:如何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

思考:如何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师出示实物讲解)?

点拨: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

多媒体展示:量简和量杯的实物图片。

说一说:

(1)量简和量杯刻度单位?

(2)量筒和量杯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量筒和量杯刻度特点?

总结:量筒和量杯刻度单位:毫升(mL)。l毫升=1立方厘米1升=1立方分米;量筒上的刻度均匀,量杯上的刻度上密下疏。

演示实验: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

思考:通过观察实验能总结一下如何正确使用量筒和量杯?

总结归纳:使用方法:①放平稳,倒人液体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②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讨论:如果视线是仰视,读数会有什么影响?

多媒体展示:怎样读出所取液体的体积数?

小结: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学生练习测量几次)

讨论: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点拨:利用量简或量杯可以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师指导下学生动手练习)

说一说:你是如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

多媒体展示:(1)在量筒中倒人适量的水,正确读出水的体积V。

(2)用细线系住物体。轻轻沉入量简内液体下,正确读出上升后水的总体积v2。

(3)算出被测量物体体积数为V=V2—V1。

(学生练习读出图中的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

3、时间和长度的估测

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物理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什么办法吗?

回答:用人体的指距、跨步距离„„进行粗测。

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现成的长度测量工具——指距、跨步距离等粗测课桌的长和宽、教室的长和宽,并与用刻度尺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组织学生讨论测量结果的正误。

讨论:你知道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点拨:利用声呐、雷达、激光等现代常用测距技术,让学生各抒己见。

找一找:在你身上找到长度等于lin、ldm、Icm、lmm的不同部位,今后在没有刻度尺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些身体上的刻度进行粗略的测量。

议一议:1秒钟可以做什么事情?选择合适的计时工具,测一测你脉搏1min跳动的次数。

点拨: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l毫米,小拇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腿长大约1米。

分组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合作,测出你的身高是多少?手臂长是多少?走一

步路的距离是多少?大拇指指甲宽是多少?

估一估:请用你身上的尺估测一下课桌的高度,教室的宽度等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如何用铅笔和刻度尺来测细铜丝的直径?

解析:用分度值为毫米的刻度尺无法直接测量不足1毫米的金属丝的直径,我们可以采用“测多算少法”,将小的直径叠加后算出总长度,然后再除以叠加的个数。

答案: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这个线圈的总长度L,则可以算出该金属丝的直径D=L/n。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2)体积的测量。

拓展: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做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人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B.用细线拴住铁块,轻轻放人量简内水中,并使之全都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_______(填步骤前的序号);

@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__________=__________cm3。

解析:不规则物体如果是浮在水面上的可以按照下列方法处理:

(1)用体积不计的细针使物体浸入水中;(2)可以用铁块或重物把物体绑着沉下去;(3)可以用细沙代替水。本题主要采用方法(2)。

答案:A V3—V2 15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

六、板书设计: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1、长度测量的几种特殊方法

2、体积的测量

3.时间和长度的估测

第四篇:2.1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案(沪粤版)

第六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⑵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⑶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⑸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并结合生活经验,了解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⑺ 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声音的传播条件。(2)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

(3)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2、难点:

会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观察法、演示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录音机、乒乓球、水槽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最好。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然后,请同学们阅读“帕斯卡的故事” 提问:通过实验阅读你有什么收获?

2、声音的传播――声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图片,让学生归纳:

3、声音的传播条件

活动2:演示,比较空气、木杆等物体传递声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与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3:听水中发出的声音

演示实验2:参照课本图片,一位同学在水中敲击石块,另外的同学耳朵贴在水槽的外面,试试能否听到敲击石块的声音。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提问:真空能传声吗?

演示实验3: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让学生注意声音的变化。

让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抽气机一直在抽走罩内的空气,当罩内空气抽完了,我们就听不到声音了,这个现象表明了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对以上活动进行归纳,得出结论。指导学生阅读“贝多芬的故事”和“信息链接”。

教师:请你猜想一下,当宇航员到达月球后,他们是怎样相互交流的?与同学们交流并讨论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请同学们阅读P27内容,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题:百米赛跑中,如果终点计时员听见发令枪响才按表计时,这样的计时方法准确吗?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并要求学生能否计算出:听见枪响计时会慢多少?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28的内容,说说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并写在方框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STS”。

三、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指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自我评价与作业”的2、3、4。

五、板书设计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做声波。

3、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可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4、声音的传播速度:(1)15℃的空气中声速为340m/s。(2)V固>V液>V气

5、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发声体振动――介质――人耳

第五篇:物理:沪粤版八年级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

7.1 怎样描述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l)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泞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3)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对人最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山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5)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人益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人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人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关于运动的实例,比如: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哈雷彗星,‘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流星雨,九大行星运动,布朗运动等等,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从宏观到微观世界,一切物体都处于运动之中。

二、教授新课

(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教师引导]:组织辩论赛

辩题:火车到底动还是不动? [学生活动]:正方:小明派 观点--相对于站台 火车不动

反方:小华派观点--相对于已开行的列车 火车动

[学生活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看图7-1,怎么判断谁运动了?学习参照物的概念

[分析得出结果]:要说明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再根据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来做出判断,小明选取站牌,小华选取已开行的列车为参照物,所以他们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列举一些实例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看图]: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对教材中图7-2进行研究,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正确结论,并填写课本上的相关内容。

(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 无名氏《浪淘沙》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 李白《秋浦歌》

[学生活动]:齐声朗诵,并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学生结合本节的STS观看播放的课件等视频资料,加深对运动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你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三.课堂小结

1、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和判别。

2、运动的相对性。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四.作业:P39-40第1、2、3题

下载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6.2怎样测量和表示力教案(沪粤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2-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沪粤版)

    2.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

    粤沪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教案

    第七章 2 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与方法......

    力的测量的教案

    力的测量的教案 力的测量的教案1 【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

    2.2,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沪粤版)(范文)

    第七、八课时 2.2 /2.3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沪粤版)(5篇)

    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1、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振动频率有关,不同的动物发出声波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不同;了解乐音的三要素。 2、会......

    6.3重力教案(沪粤版)

    6.3 重力(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案 沪粤版

    沪粤版2.2《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教学设计(扫描版) 用心爱心专心 - 12用心爱心专心 - 4 -......

    八年级物理下册 怎样描述运动教案1下 沪粤版

    沪粤八下《7.1 怎样描述运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定参照物。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