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粤沪版《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案
粤沪版《探究电磁铁的磁性》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5.3探究电磁铁的磁性
课前小测:、奥斯特实验证实了。
2、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与
磁体的磁场相似,请你举出一个生活中应用电生磁的实例:。
3、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小磁针将
()
A.顺时针转动
B.逆时针转动
c.不转动
D.不断转动
课堂练习:
知识点1:电磁铁
、电磁铁是由
和
两部分构成的。
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作出以下实验方案:
用漆包线(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图4所示的a、b、c、d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完成下面填空:
(1)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它的不同;
(2)通过比较a、b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3)通过比较b、c两种情况,可以知道
;
(4)通过比较d图的情况,可以知道。
结论: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
和
有关
3、与永磁体相比,电磁铁的优点有如下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或断来控制。
B.磁性的强弱,可由电流的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控制。
c.南北极可由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D.电磁铁与永磁铁相同其磁性的强弱也是不能改变的。
4、下列生活实例中应用了电磁铁的是:
()
A.电炉
B.电话
c.电热水壶
D.电烙铁
5、要增强电磁铁的磁性,可采用的方法是()
A、增大线圈中的电流
B、减少线圈的匝数
c、降低线圈中两端的电压
D、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6、试分析书本100页图中电铃的工作过程:
课后练习:、写出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中应用电磁铁工作的三个装置①
,②
,③。
2、关于电磁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破铁的磁性强弱跟通过它的电流强弱无关
B、电进铁中电流方向改变.其磁性强弱也改变
c、在相同通电螺线管中.加铜芯比加铁芯磁性弱
D、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无关
3、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S,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图中的电磁铁()
A.a端是N极,磁性增强
B.a端是S极,磁性增强
c.b端是N,磁性减弱
D.b端是S极,磁性减弱
3、如图所示,当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
()
A、悬挂磁铁的弹簧伸长
B、悬挂磁铁的弹簧缩短
c、悬挂磁铁的弹簧的长度不变
D、悬挂磁铁的弹簧可能伸长,可能缩短
4、在完成“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的关系”实验时,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另一个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当线圈中的电流和匝数一定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会不会还与线圈内的铁芯大小有关?”
①你对此猜想是:
;
②现有大小不同的两根铁芯,说出你验证猜想的方法:
5、如图电路,将R1=10欧的电阻接在一个电压不变的电源上,此时电流表示数为0.3安,若在电路中再串联一个阻值为20欧的电阻R2,则通过R2的电流为多少?
第二篇:14.4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教案(北师大九全册)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知道电磁铁的特点(与条形磁铁相比);
3.知道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极性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1.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
2.能从实验结果定性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研究电磁铁有什么特点。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索出电磁铁的特点和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四.教学用具
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小堆大头针或钩码。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什么有关系?
2.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二)引入新课
实验:(1)用小磁针探察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2)在通电螺线管的内部插入铁芯时,用小磁针探察磁场的强弱有什么不同?
看到的现象:内部插入铁芯后对小磁针的作用大了
表明:内部插入铁芯后磁场大大增强了。
由此可见,要利用通电螺线管得到强磁场时,一般都要把螺线管紧密地套在一个铁芯上,这样就构
成了一个电磁铁
电磁铁:内部插入铁芯的螺线管。
(三)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性除了是否带铁芯之外,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假设(猜想): 实验检验:
1.教师演示电路的连接及实际操作。
2.学生分组实验:(分析学生都猜想后,逐一验证,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电磁铁的磁性的强弱和电流大小的关系。把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和电磁铁匝数较少的线圈连接成图4—36实验电路图,让线圈匝数、线圈横截面积不变,调整变阻器滑片,使电流变小,观察电磁铁吸引钩码的数目:
再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流增大,观察电磁铁吸引钩码的数目。
(2)研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的关系。
让线圈横截面积不变,改变接入电路中螺线管的匝数,同时调整变阻器滑片,保持电流大小不变,观察电磁铁吸引钩码的数目是否变化。
(3)研究电磁铁的磁场强弱与线圈横截面积的关系。
让线圈匝数不变,改变线圈的横截面积,同时调整变阻器滑片,保持电流大小不变,观察电磁铁吸引钩码的数目是否变化。
(4)将实验结果填入下面的空白处:
①电磁铁通电时________磁性,断电时_______磁性。
②通入电磁铁的电流大,它的磁性越_________。
③在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越________。④在电流一定、线圈匝数一定时,线圈横截面积越大,线圈磁性。交流与讨论:学生讨论,小结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结论。
结论: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线圈的横截面积越大、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强,线圈的磁场就越强;线圈中间插入铁芯后,磁场会大大增强。
3.整理实验器材,各物品归位。
(四)课堂反馈练习
根据实验让学生讨论电磁铁有什么优点?
(五)教学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电磁铁的优点和电磁铁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布置作业
1.电磁起重机的铁芯应该用软铁还是用钢制成?为什么?
2.练习册本节习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实验器材:一个线圈匝数可以改变的电磁铁、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一小堆大头针或钩码。
1.电磁铁:内部插入铁芯的螺线管。
2.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线圈的横截面积越大、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强,线圈的磁场就越强;线圈中间插入铁芯后,磁场会大大增强。
3.:优点:强电磁铁磁性的有无用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用电流大小来控制;它的南北极用电流方向来控制;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4.应用:电磁起重机、电铃、发电机、电动机、等。
第三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沪粤版)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
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4.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拓展与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3.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 = F2L2)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六、反思:我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力图突出两点:第一,从生活中的杠杆的共同特征引出杠杆的定义;第二,通过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
针对第一点,我注重突出“体验”。事先准备了一些教学用具,如扳手、剪刀、开瓶器,让学生上台来体验这些工具的用途,从中引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及杠杆的定义;学生对其感兴趣,且对杠杆有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杠杆五要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针对第二点,我先预设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设计。学生所得出的科学概念是在充分分析手中的信息后自行获得的,教师所起的作用就是先“扶”着学生进入有效的研讨思路,再“放手”让学生自行获取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记录、分析能力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本课充分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我认为该课不足之处:学生实验时间过长,使得学生对这堂课所学的内容没有归纳小结;实验器材良莠不齐,会造成实验结果与结论不符。
第四篇: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沪粤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一课时
联合中学 徐正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
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的平衡: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杠杆的平衡
2、实验视频(1)实验说明:
①实验中,调节杠杆自身的平衡可通过杠杆两端的
平衡螺母完成(左高右低把平衡螺母向左调.哪边高,所有的平衡螺母都向哪边调。)②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准确的读出力臂(2)杠杆的平衡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即:F1 L1 = F2 L2
第二课时 5.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3.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1.假如大人重750N,小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 时,小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 = F2L2)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第五篇: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沪粤版)
6.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
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 1.提出问题
看图6-37问题:跷跷板为什么能上下转动? 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 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4.分析论证
[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5.拓展与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3.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二)生活中的杠杆
[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 O 向动力 F1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 向阻力F2 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 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 OA 和 OB 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
四、教学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作业 板书设计:
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条件
1、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F1L1 = F2L2)
2、三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