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质量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1节 质量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1节 质量 初中物理
人教2011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正确说出质量的单位和进率,并能正确地进行质量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因为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
3.了解常见的测量工具,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4.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知识,即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和用天平测质量。
教材首先从学生所熟悉的铁锤和铁钉、木桌和木椅、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通过比较组成这些物质的多少,引出质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质量的单位──千克、克、毫克、吨,列举了一些物体质量的大小,目的是让学生对千克形成较具体的观念。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又能与能量相联系,这些知识将在高中物理中学习。在初中对质量的概念讲得很浅显,只简单地使学生认识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但这并不是质量的定义,教学中不必过分强调。对于物体的质量不随位置、状态、形状而变,也是让学生知道即可。教学中让学生对照着实物认识天平的各主要部分和它们的作用。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习后面两节课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在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对于天平这个工具的使用只要讲明白应该问题不大。学生的问题主要是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常见的物体的质量他们没有办法想象和了解,还有一些物质的尺度比较小或者比较大的话用基本单位来表示可能存在问题。
4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2.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难点: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5教学过程 5.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问题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电视上有报道某某商品有“质量”问题,某某产品“质量”合格,这里所指的“质量”与我们物理学中所讲的“质量”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活动2【讲授】新课讲授 课件展示:
铁锤、椅子、铁钉、桌子、自行车轮胎、汽车轮胎
让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
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
一个汽车轮胎和一个自行车轮胎都是由橡胶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橡胶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个汽车轮胎比一个自行车轮胎所含的橡胶多;一把铁锤和一颗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颗铁钉所含的铁多;一个桌子和一把椅子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个桌子比一把椅子所含的木材多。由此,又可以如何分类呢? 教师总结归纳:
(1)铁钉和铁锤、桌子和椅子,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橡胶,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2)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们平时所买的牙膏、药品等物体的包装盒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及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呢? 教师总结: 质量的国际单位:千克,符号是kg; 比千克大的单位:吨(t)
比千克小的单位:克(g)
毫克(mg)单位进率: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1t=1000kg=1000000g=1000000000mg 巩固练习
用投影展示学生的演算过程,纠正学生的错误。教师补充:
生活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公斤、斤、两,1千克=1公斤=2斤 1斤=0.5千克 1斤=10两=500克 1两=50克
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练习:
(1)80mg= _________ g =_________ kg
(2)0.5t=_________
kg = ________
g 实验探究
1).泥团变成泥人,泥的质量会变化吗? 2).烧杯中的冰化成水,质量会变化吗?
3).宇航员将小国旗带至太空,质量会变化吗? 4).加热铁块,让它温度升高,铁的质量会变化吗?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提问:
橡皮擦用久了会变小,艺术家讲一块石头雕成人像质量会变化吗?变化了多少呢?
从而引入质量的测量。
我国早在秦代就已经发明了测量质量的工具—秤。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测量质量的工具吗? 教师归纳总结:
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学校实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学生天平。同时出示图片。
教师展示实物天平,介绍托盘天平的各个构造,并指明各个构造的作用。展示课件,介绍天平(1)使用前的注意事项:
①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
②向右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镊子,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应使用烧杯或者白纸间接称量)
(2)使用托盘天平的基本步骤:
①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②移: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③调: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此时横梁平衡;(若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左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反之,平衡螺母向左调)
④测:将被称量物体放在左托盘,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用镊子夹取砝码放在右托盘;当加入的砝码不合适时,移动游码,直至天平平衡;
⑤读:托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即被称量物体的质量。
⑥收:实验完毕,整理好器材(3)天平的读数
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活动3【练习】单位换算练习题 练习:
(1)80mg= _________ g = _________ kg(2)0.5t=_________ kg =_________ g 活动4【活动】天平的操作 操作:
学生用天平测出身边的橡皮、笔等小物品的质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强化知识。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结成冰,质量不变
B.100g铁块从沸水中取出后,质量和原来一样 C.1t黄沙比1t棉花的质量大
D.把一块玉石雕刻成玉器,质量变小了 2.调节好的天平,如果移动了位置,再使用时()A.调节平衡螺母 B.调节游码的位置 C.不必重新调节 D.以上都不对
3.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其原因是()A.传统习惯
B.用镊子更容易抓住砝码
C.砝码不易弄脏生锈,保持天平的精确度
D.可以轻轻地将砝码放在天平盘上,天平不易损坏
4.托盘天平上有标尺和游码,移动游码的作用是()A.调节横梁平衡 B.代替指针指示的刻度位置 C.相当于向左盘加小砝码 D.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 5.质量是1.5×103g的物体,可能是()A.一个成人的质量 B.一只小狗的质量 C.一头鲸的质量 D.一只猪的质量
6.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下列操作中不规范的是()A.用镊子夹取砝码,以免砝码生锈
B.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C.在测量中,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然后读出质量数 D.不用天平测量质量过大、超过天平测量范围的物体
7.某同学没有按要求取放砝码,使一些油腻粘在了砝码上,这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则测得的值与真实值相比较,将()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8.下列关于托盘天平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托盘天平调好后,左、右两盘可以任意调换 B.称量过的天平,换一个水平台后使用无需再进行调节 C.认真仔细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就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D.在用已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横梁不平衡不能用平衡螺母调节横梁平衡
9.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时,发现所用的砝码已经被严重磨损,则用它测出的结果与质量的真实值比,将()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以上都有可能
10.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了分度盘的右边,这时应该()A.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B.向右边移动游码 C.减小右盘中的砝码 D.将平衡的螺母向左调
11.小冬去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先将游码调零了,则他用这架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
A.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B.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C.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填数字:
(1)太阳的质量是2.0×1000kg,合_________________t=_________________g(2)一只苹果的质量约为1.5×100000mg,合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kg(3)你身体的质量约__________kg=__________t=_________________mg 13.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物质”、“质量”、“物体”三个概念中的一个: 铁锤和铁钉是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铁做成的,铁是_________________,铁锤和铁钉含有铁的多少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它们含铁的多少。
14.以下是“用天平测水的质量”的实验,请填出合理的步骤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的位置,使横梁第二次平衡 D.将空烧杯放在左盘里
E.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示数之和就是空烧杯的质量 F.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
G.在烧杯中装水后放在天平左盘中,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H.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与空烧杯质量之差就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15.用托盘天平按正确的使用方法测物体质量时,如果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称出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g。
16.某同学将2枚钉子放在一架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上,然后将5粒纽扣或4只螺母放入右盘时,天平平衡;他又将4粒纽扣放入左盘,右盘中放入3个螺母和1个1g的砝码,天平也平衡,每枚钉子、纽扣、螺母的质量各是多少? 17.某同学用已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条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点上,但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这时怎么办?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水结成冰,质量不变
B.100g铁块从沸水中取出后,质量和原来一样 C.1t黄沙比1t棉花的质量大
D.把一块玉石雕刻成玉器,质量变小了
2.调节好的天平,如果移动了位置,再使用时()A.调节平衡螺母 B.调节游码的位置 C.不必重新调节 D.以上都不对 3.使用天平时,取放砝码必须用镊子,其原因是()A.传统习惯
B.用镊子更容易抓住砝码
C.砝码不易弄脏生锈,保持天平的精确度
D.可以轻轻地将砝码放在天平盘上,天平不易损坏
4.托盘天平上有标尺和游码,移动游码的作用是()A.调节横梁平衡 B.代替指针指示的刻度位置 C.相当于向左盘加小砝码 D.相当于向右盘加小砝码 5.质量是1.5×1000g的物体,可能是()A.一个成人的质量 B.一只小狗的质量 C.一头鲸的质量 D.一只猪的质量
6.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下列操作中不规范的是()A.用镊子夹取砝码,以免砝码生锈
B.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C.在测量中,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指针指到刻度盘的中央,然后读出质量数 D.不用天平测量质量过大、超过天平测量范围的物体
7.某同学没有按要求取放砝码,使一些油腻粘在了砝码上,这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则测得的值与真实值相比较,将()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8.下列关于托盘天平使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托盘天平调好后,左、右两盘可以任意调换 B.称量过的天平,换一个水平台后使用无需再进行调节 C.认真仔细地测量物体的质量,就可以避免测量误差 D.在用已调好的天平称物体的质量时,如果横梁不平衡不能用平衡螺母调节横梁平衡
9.某同学在用天平测量某物体的质量时,发现所用的砝码已经被严重磨损,则用它测出的结果与质量的真实值比,将()A.偏大
B.偏小
C.一样大
D.以上都有可能
10.用调节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发现指针偏向了分度盘的右边,这时应该()A.向右盘中增加砝码 B.向右边移动游码 C.减小右盘中的砝码 D.将平衡的螺母向左调
11.小冬去调节天平平衡时,忘记了先将游码调零了,则他用这架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时()
A.测量值等于真实值 B.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C.测量值大于真实值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填数字:
(1)太阳的质量是2.0×1000kg,合_________________t=_________________g(2)一只苹果的质量约为1.5×100000mg,合___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___kg(3)你身体的质量约__________kg=__________t=_________________mg 13.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物质”、“质量”、“物体”三个概念中的一个: 铁锤和铁钉是_________________,它们都是由铁做成的,铁是_________________,铁锤和铁钉含有铁的多少不一样。_________________表明它们含铁的多少。
14.以下是“用天平测水的质量”的实验,请填出合理的步骤序号:_________________ 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横梁平衡
C.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的位置,使横梁第二次平衡 D.将空烧杯放在左盘里
E.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示数之和就是空烧杯的质量 F.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
G.在烧杯中装水后放在天平左盘中,称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 H.烧杯与水的总质量与空烧杯质量之差就是烧杯中水的质量
15.用托盘天平按正确的使用方法测物体质量时,如果右盘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称出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g。
16.某同学将2枚钉子放在一架已调平的天平的左盘上,然后将5粒纽扣或4只螺母放入右盘时,天平平衡;他又将4粒纽扣放入左盘,右盘中放入3个螺母和1个1g的砝码,天平也平衡,每枚钉子、纽扣、螺母的质量各是多少? 17.某同学用已调节平衡的托盘天平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操作情况如图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条错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零点上,但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这时怎么办?
第二篇: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领悟课文所寓含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弄懂布鲁斯成功的原因,体会布鲁斯屡战屡败不懈斗争的精神。课时重难点:
练习写话中感悟布鲁斯王子屡战屡败的不懈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第八次》,它是一个什么故事?(历史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齐读两遍课题。(师相机板书课题——11 第八次)
2、复习词语:(教师出示词卡)
师:上节课我们还认识了一些新朋友,谁能大声的把它们读出来?
欧洲
侵略
抗击
布鲁斯 磨坊
唉声叹气
结网 几乎
信心
感动
招集
3、谁能把上面的第一组词语连起来,说一句跟课文有关的句子?(生回答师生相机评价)
(欧洲的苏格兰遭遇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进行抗击)
二、初步感知布鲁斯的英勇: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再一次走近布鲁斯王子吧!(板书:布鲁斯)
1、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作为一位王子,当发生战争时,他完全可以让将士去抗击侵略者,自己在王宫里等着战报,而布鲁斯王子却亲自带领军队去抗击敌人的侵略。战争随时可以夺走他的生命,而他却没有躲避、退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布鲁斯王子是一位怎样的王子?(英勇、爱国)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现在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谁能读出布鲁斯王子的英勇和爱国?
3、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布鲁斯王子的英勇和爱国吧。
三、理解布鲁斯的“几乎失去信心”:
1、师:如此英勇、爱国的王子,他带领军队抗击侵略者,会遭到怎样的战况?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文)
2、师:同学们刚才的朗读中你有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王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交流:看到一位唉声叹气的王子,他一连打了七次败仗,受了伤,一个人呆在磨坊里)
3、师:同学们什么是“唉声叹气”?你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唉声叹气”?英勇的王子是因为什么独自呆在磨坊里“唉声叹气”呢?
(生反馈)(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师小结:贵为王子的布鲁斯,他原本应该住在王宫,可因为自己的国家受到侵略,他带领士兵们英勇的抗击。第一次抗击,他们失败了,没关系,他们再次发起第二次的抗击,可是还是失败了。第二次失败也没关系,整理军队再来第三次的抗击,结果还是失败。就算第三次抗击也失败,依然没有关系,他们再来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可是,第七次抗击最后还是失败,而且自己还受了伤,只好躲进磨坊独自唉声叹气。(师板书:七战七败)
师:磨坊是老百姓干活的地方,是比较偏僻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七战七败并受了伤的布鲁斯王子孤零零躲在小磨坊里疗伤,将士们也打散了。想着自己的国家即将被别人灭掉,自己的人民将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由,作为一位王子,此时此刻却无法保住自己的国家保护自己的人民,他是如此的难过、伤感,所以他几乎——(导读)“失去信心”。
4、出示句子,指名读:
师:现在谁来读读这个两个句子,看看有什么不同?
面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面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教师根据生朗读进行评价,小结:“几乎失去了信心”指没有完全失去信心,没有彻底灰心,还有重新振作的可能。)(板书:几乎失去信心)
4、有感情的齐读句子,再一次感悟“几乎失去信心”。
四、寻找布鲁斯重新振作精神的原因,品读、感悟蜘蛛结网的过程:
1、师:在文段当中那个词可以看出布鲁斯没有完全失去信心?——(几乎)。对,几乎就是没有完全,没有彻底失去信心。现在同学用最快的速度浏览第三、四自然段。
2、品读蜘蛛织网的故事。
师: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谁?干什么?(蜘蛛、结网)(板书:蜘蛛)
3、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在文段中找出描写蜘蛛结网的词语或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
4、生反馈。(教师根据生反馈,用红笔在小黑板上标记)
5、生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师:大风吹来,丝断了、网破了。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蜘蛛经历了几次失败?(七次)(教师相机板书:七结七断)你觉得蜘蛛结网是一个怎样的过程?(不容易、艰难)
师:是啊,蜘蛛结网,结了断断了结,第一次结网,一阵大风吹来,网吹断。二次再接又被吹断,蜘蛛在继续结网,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一连结了七次,网还是被大风吹断了,可是蜘蛛都没有灰心,同学们想想,如果第八次蜘蛛没有成功,它还会继续下去吗?(会)蜘蛛从头干起直到成功为止。(师相机板书:并不灰心)(引读——师: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生接:丝断了,网破了.......)
师:一只小小的蜘蛛,要把网结成功,都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多么艰难,多么的不容易啊!可它却没有因为失败而放弃。请大家一起来读,读出它结网的艰难、不易和不灰心!
五、感悟蜘蛛结网给布鲁斯带来的启示
1、师: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觉到,你们已经被蜘蛛坚持不懈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此时,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他是怎样的反应?一起朗读一下第四自然段。
2、指名反馈布鲁斯看到蜘蛛结网的反应。(布鲁斯感动极了。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
3、师:布鲁斯为什么会“感动极了”?(指名反馈)
师,布鲁斯看到一只不起眼的蜘蛛都能够为了结成一张蛛网,难怕一次又一次的失败都不会灰心,更何况自己还是一国的王子,所以他被蜘蛛——生答:感动了。
师:这一部分那些是描写布鲁斯的神态?那些是描写布鲁斯的语言?(猛地
跳去来、喊道)
4、师指名模范布鲁斯的神态、语言,相机点评。
师小结:作者这样的描写能够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布鲁斯的感动。你看,布鲁斯因为感动居然忘记伤痛,猛地跳了起来!今后我们在别写人物时就可以学习这样的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描写,这样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把人物写活来了!来,我们大家再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5、情境渲染,点明课题“第八次”。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到了布鲁斯的感动、他的兴奋,他打算要怎样?(在干第八次),同学们我们的课题是什么?(第八次),这里点明了我们的课题。
“是啊,布鲁斯王子心想:难道我还不如一只小小的蜘蛛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站起来,大声喊道(生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要眼睁睁地看着我的国家就此灭亡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大声喊道(生读)我也要干第八次!”
“难道我要看着我的子民从此流落街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吗?不!绝不!于是他猛地跳起来,大声喊道(生读)我也要看第八次!”(师板书:第八次)
六、拓展想象书写动员稿,升华文章中心,解决课后第四题:
1、指名第五自然段。师:布鲁斯居然决定再干第八次,那会做些什么呢?那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五自然段。
2、师:因为七次战争的失败,布鲁斯的军队都被打散了,当他受到蜘蛛的启发决心再干第八次时,于是他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团结起来再次抵抗敌军的侵略。
3、拟写“动员书”。
师:布鲁斯因为七次战败几乎失去了信心,相信他的士兵们也的信心也几乎丧失了。老师有个问题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探讨探讨,布鲁斯会怎样动员和招集他的士兵们?
4、小组交流:
亲爱的苏格兰百姓们,勇敢的士兵们:
你们知道吗?一只小小的蜘蛛要经历__________的失败才能把网结成,它们面对失败从不灰心,最后_________。我们是___________的战士,难道还不如__________吗?只要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布鲁斯王子
5、教师根据各小组反馈小结。(板书:终于成功)
七、小结下课:
师:英勇的布鲁斯跟小蜘蛛同样经历了七次失败,可当布鲁斯看到小蜘蛛的坚持不懈,受伤的布鲁斯被感动了,甚至忘记了自己的伤痛激动了的跳起,大喊要干第八次。尽力过七次失败的布鲁斯王子,第八次终于成功了。请同学们回去后完成课本65页第四题,并把蜘蛛结网的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布鲁斯 蜘蛛 ↓
↓
七战七败→几乎失去信心 七结七断→并不灰心
↘
↙
第八次
终于成功
相同的遭遇
第三篇:《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第八次》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执教:无为县开城中心小学 张修忠 点评:孙友根
【教材简介】
本课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外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古代苏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次战斗,终于赶跑了侵略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设计理念】
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在听、说、读、写、演的语言文字训练中体验人物情感,感悟深刻道理,提升阅读能力,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屡败屡战的不懈斗争精神,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生齐读课题)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昨天学的词语。出示: 侵略 失败 信心 灰心 动员 战斗 抵抗 成功 生1读。
师:读得很准确,谁能更响亮地再读一遍? 生2读。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谁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布鲁斯王子带领军队抵抗外国侵略军,七次都失败了,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动员人民起来抵抗,最后成功了。
【点评:整体观照,通过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既检验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运用能力,又自然地走入文本,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
二、以读促悟,感悟英勇
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个精彩而又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课本第63页。出示: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
师:自由地读一读。(生自由读)师:谁来读一读?
生:古时候,欧洲的苏格兰遭到了别国的侵略。王子布鲁斯带领军队,英勇地抗击外国侵略军。师:“抗击”是什么意思? 生:抵抗。
师:那“英勇地抗击”呢? 生1:勇敢地抵抗 生2:顽强地抵抗。
师:布鲁斯王子为什么要抵抗外国侵略军呢? 生:他们的国家遭到别国的侵略。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王子很英勇。生2:王子很勇敢。
生3:王子很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师:为自己的国家着想,其实就是爱国。布鲁斯王子领导的战斗是保家卫国,是正义的战争,让我们为英勇的布鲁斯王子,为勇敢的苏格兰人民加油,一起读。生齐读。
【点评:紧扣“英勇”,读中感悟、体会布鲁斯王子为了自己的国家奋不顾身,让学生在朗读中激发阅读激情。】
三、品读词语,感悟心境
师:可是,一连打了七次仗,苏格兰军队都失败了,布鲁斯王子也受了伤,战争是残酷的,残酷的战争几乎让布鲁斯王子失去了信心。师:为什么布鲁斯王子几乎失去了信心呢? 生:因为一连打了七次仗,王子都败了。师(板书):布鲁斯 抗击 七战七败
师:是呀,当打了第一次败仗后,布鲁斯王子不断地安慰他的将士,不要灰心从头再来;当打了第二次败仗后,他仍然信心满怀,坚信胜利一定属于他们。可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他们仍然以失败告终。这都已经是第七次了,布鲁斯王子的心都凉了半截,他的信心也一点一点地消失了。
师:同学们,你从哪儿感受到布鲁斯王子此时已几乎失去了信心? 生: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出示:唉声叹气
师:请同学来读读这个词。
师:唉声叹气是什么样子的,谁来表演一下?(生表演)师:此时,你能感受到布鲁斯的心情吗? 生:难过。
师:为什么难过,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我们的国家被别国侵略,而我居然不能把他们赶出去,我真无能呀。师:难过地读读这个词。生:(难过地读)唉声叹气。师:你呢? 生:很伤心。
师:为什么会伤心?
生:布鲁斯会想:我堂堂一个王子,却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我没有脸见父老乡亲了。师:伤心地读读这个词。生:(伤心地读)唉声叹气。师:你的心情又如何? 生:像被刀割一样。师:为什么?
生:布里斯会想:我一连打了七次败仗,我真是太无能了。师:读读这个词 生:唉声叹气。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布鲁斯心中的苦闷,也都体会到了他的心情。布鲁斯王子一连打了七次败仗,他就在心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带着我们的感受读一读。
出示:他躺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不断地唉声叹气。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学生读,师相机点评。生齐读。
师:此时的布鲁斯是不是已经完全失去了信心呢? 生:不是。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不是完全失去信心,我从“几乎”一词知道的。出示:对这场战争,他失去了信心。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想想能不能把“几乎”去掉?
生:不能,第一句意思是他完全失去了信心,第二句意思是他还有一点点信心,并没有完全失去。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以朗读、表演等活动形式为主,目的主要是为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课本中、带入到人物中,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碰撞人物的心,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人物的情感之中,亲身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样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味。】
四、朗读品悟,感受执着
师:是呀,只要有一丝的希望,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就在布鲁斯王子心灰意冷,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他的内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只蜘蛛在结网。
出示:一只蜘蛛在结网的图片。师:蜘蛛一共结了几次网? 生:八次。
师:前七次成功了吗? 生: 没有。
师(板书)蜘蛛 结网 七次未成
师引读: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大风吹来—— 生:丝断了,网破了。
师:这就意味着先前的努力——(白费了),蜘蛛灰心了吗?(没有)师引读:只见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师:再一次的努力——(白费了),蜘蛛灰心了吗?(没有)师引读:只见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师:看来这网是结不成了,也许你会劝小蜘蛛放弃努力,你会怎么劝呢? 生1:小蜘蛛,你还是别织网了,你是斗不过大风的。
生2:小蜘蛛呀,你还是等风停了再织吧,否则你还是会失败的。
生3:小蜘蛛呀,你还是别费力气了,这么大的风,你再织网还会失败的,说不定你还会被风吹走的。
师:可只要有一丝希望,小蜘蛛就不会放弃努力.师引读 :只见蜘蛛重新扯起细丝——(再次结网),又被风——(吹断了)。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就这样——(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都没有——(结成)。可蜘蛛——(并不灰心),照样——(从头干起),这一次它终于——(结成了一张网)。师:这一次,它终于—— 生:成功了。师(板书):成功 师(点击“终于”):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蜘蛛结网很不容易。师:谁愿意读一读。生1读。
师:你读得很认真,仿佛你就是那小小的蜘蛛似的。生2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那只小蜘蛛。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一路读来,目睹了蜘蛛结网的过程,此时此刻,假如你是布鲁斯,你心里会说些什么呢?
生1:哇,小蜘蛛,你太了不起了。
生2:小蜘蛛,你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生3:小蜘蛛,你前七次结网都失败了,第八次终于成功了,你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点评: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以读代讲,采用层层递进、一咏三叹的复沓策略,营造出与文意吻合的气场,让学生与蜘蛛展开对话,读中领悟蜘蛛那种执着、永不放弃的精神。】
五、心灵对话,想象体验
师:是呀,经历了第八次才获得了成功,这专注而又执着的小蜘蛛不仅感动了我们,还感动了——(布鲁斯)
师引读:布鲁斯——(感动极了)。师:此时的布鲁斯会想些什么呢?
生1:是呀,蜘蛛都能干第八次,难道我堂堂一个王子要放弃吗? 生2:难道我真的忍心看着我的子民被欺负,国家灭亡吗?
生3:一只蜘蛛都不放弃,难道我一个王子要放弃吗?那样我就太对不起我的子民了。师:想到这儿,(引读)他猛地——(跳起来),喊道:——(“我也要干第八次!”)师:同学们,这里不是说,不是讲,而是——(喊),用尽力气地——(喊)。这一喊,喊出了什么? 生1:勇气。生2:信心。生3:成功。生4:永不放弃。生5:坚持不懈。
师:谁来演一演布鲁斯? 生1演。
师:想想布鲁斯感动极了,他会有哪些动作呀,拳头怎样,表情呢? 生2演。
【点评:言为心声,语言是从人物心里流淌出来的,当布鲁斯王子喊出“我也要干第八次”时,让学生与人物同呼息、共命运,设身处地融入角色,说说心里在想什么?再让学生表演,体会布鲁斯的心情。】
出示:他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经过激烈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师:心动不如行动,布鲁斯四处奔走,招集被打散的军队,动员人民起来抵抗,他要把他的见闻和感受告诉他的将士们,假如你是布鲁斯王子,你会怎样动员这些士兵重新鼓起作战的勇气呢?
出示:英勇的斗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生讨论,师巡视指导)师:下面把你们讨论的内容用笔写下来。(生写,师巡视指导)师:注意写字的姿势,开头空两格。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播放音乐)
师:孩子们,现在你就是布鲁斯王子,站在你面前的就是你的将士们,你将如何动员呢? 生1:亲爱的斗士们:我们虽然失败了七次,但不表示我们永远失败,你看,那只小小的蜘蛛不是战胜了大风,最终成功了吗?我们难道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只要我们有永不放弃的精神,我们就一定会胜利。生2:亲爱的斗士们:我在山上的一间磨坊里看到了一只蜘蛛,它一连结了七次网都失败了,但是他并不灰心,最后织成了一张网,我们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还有第八次,我们不要灰心,跟着我一起把敌人赶出我们的国家,冲啊!
生3:亲爱的斗士们:一只小小的蜘蛛都能不放弃,最后取得了成功,只要我们永不放弃,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的,走,跟我去干第八次,我们一定会成功的。师:假如你第八次抵抗不成功呢? 生:我会干第九次。师:第九次也不成功呢?
生:我会干第十次,一直到成功为止。师:我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的王子。师引读:经过——(激烈的战斗),苏格兰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军)。布鲁斯的第八次抵抗——(成功了)。
师:同学们,这成功来得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激烈的战斗。
师:是呀,战争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是什么支持着他们呢? 生1:蜘蛛永不放弃的精神。生2:蜘蛛坚持不懈的精神。生3:蜘蛛永不灰心的精神。生4:蜘蛛不怕困难的精神。
【点评:让学生抓住“空白”进行角色体验,有时为了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效应,课文往往有意识地留出空白,这些空白正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的好材料。课文的最后一段便是如此,让学生想象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几乎失去信心的士兵来参加第八次抵抗。读写结合,学生进入了角色,也就进入了课文的情境,角色体验促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解。这样做是符合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思想的。】
六、联系实际,提升认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同学们,你们碰到过哪些挫折和失败? 生1:一篇课文读了几遍都读不好,就不想读了。生2:学溜冰,学了很多天都没有学会。生3:做实验,好多次都没有成功。„„ ……
师:学了这篇课文,面对失败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师:你会在心底加油地说—— 生1:失败是成功之母。
师:你会在心底勇敢地说——
生2:我们要学习蜘蛛永不放弃的精神。师:你会在心底坚强地说——
生3:面对失败,我们不能放弃,要向小蜘蛛学习。„„ ……
师:是呀,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有蜘蛛那执着的精神,有布鲁斯王子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什么事都能成功,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人生的强者。好,下课。【点评:让语文服务学生的生活,这不只是教学一篇课文,而要让学生深深感受蜘蛛、布鲁斯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失败的态度,从而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对这篇课文的主题作总结和提炼,让学生学既巩固了“内涵”又拓展了“外延”。】
第四篇:《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观潮》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之一 严萍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一课,了解到江潮还没有来,江面很平静,可是海塘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等啊!盼啊!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同学们,那是什么声音呵?
生:潮来了!
师:对,大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
师:说去就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轻声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大家要仔细地听潮、看潮、用心体验潮,观后说说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读到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三、四自然段,并记下问题。)
生:大潮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它的声音非常大,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大潮给我的印象是它气势非常的雄伟。
师:那你所说的气势是你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是我看到的!
师:能看到气势吗?
生1:我觉得气势是想到的。
生2:我觉得气势是感觉到的。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真不错。
生:我不明白的地方是课文中“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句话前面说白线很快地移来,后面又说它拉长变粗是逐渐的,我不明白这里前后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师:她真会动脑筋!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课文中为什么用白色战马,而不用别的什么马来形容大潮呢?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大潮声音的词句,用“直线”画出描写大潮样子的词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读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读,勾画。)
生:我画的描写潮来时声音的句子是——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大潮样子的句子是——从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师:嗯,你听到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闷雷滚动,看到它的样子——一条白线。
(师板书:闷雷滚动、白线)
师:那么大的潮为什么会是一条白线呢?
生: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就是人们在地平线上能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所以这时的潮头看起来像一条白线。
师:原来是这个原因,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那条白线就是大潮的潮头。观潮的人们从一大早一直等到了午后一点左右,这时才看到了一条白线,如果你们是观潮的人,你们会怎么样呢?
生:喊!
师:怎么喊?
生:快看呀!大潮真的来了!
师: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地喊呀,叫呀,这就是“沸腾”的场面。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师:有一点老师不明白了,怎么说人群“又”沸腾了呢?
生:我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第三自然段第二句话写了“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这句话也就是在写潮来前,人们已是人声鼎沸,所以在这里他用了一个“又”字。
生:先听到隆隆的响声,人们就议论纷纷,现在既听到声音,又看到形状,所以是又沸腾了。
生:前面已经喊了一次“潮来了!”这里是真的潮来了,所以又喊了起来。
师:课文既写出了大潮在远处时的声音和样子,还写出了观潮人的情绪,作者观察得多么仔细啊!让我们带着观潮人的情绪再来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同学们真会观潮,不仅听到了大潮在远方的声音,看到了大潮在远处的样子,更难得的是你们还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情绪,真是不简单。
师:大潮在远处时其声如闷雷滚动,其形似一条白线,难道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潮仅仅是这样的吗?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一个句子,想一想这条白线是怎样变化的?(提示学生重点理解“横贯”一词。与同桌讨论刚才同学提到的“那条白线很快地移来,却慢慢地拉长变粗”是否矛盾。)
(生自由读,并与同桌讨论。)
生1:我认为刚才这个问题并不矛盾,课文中它逐渐拉长变粗,我们在美术课学过远小近大的道理,那是一种视觉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里并不矛盾。
生2:我想这里是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很大。因为江面很宽,那么宽的江面全都是潮水,所以我从这里体会到它气势雄伟,而并不矛盾。
师:你体会得真好,“横贯江面”多么壮观!让我们闭上眼睛去想像那个情境,再读一读。
(生自由读,师播放大潮由远及近的画面。)
生:(不由自主)真美啊!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这个句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画面。
(生读“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生:我们脑海中出现了那条白线慢慢拉长变粗,向我们涌来,最后整个江面满是潮水。
师:咱们一起再体会着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生:大潮越来越近,就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个句子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再自己多读几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读得最好。
(指导学生个别赛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读书去感受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师播放大潮通过时的电脑画面,学生看着,不由自主地惊讶、赞叹。)
师:谁能谈谈你刚才的感受?
生1:我想到书上“飞奔而来”这个词。
生2:我感到潮水真是“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师板书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生3:我觉得浪潮就象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气势非常雄伟,声音非常巨大,大潮好象千万辆坦克发动的声音。
师:你体会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生3:我怕读不好。
师:你刚才体会得这么好,一定能读好!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教室一片鼓励的掌声)
(生3读句子)
师: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地鼓掌。)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该轮到我为你们喝彩了,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读得棒极了!我都被大家的朗读给震撼了,学到这儿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潮的样子?
生:想!
师:现在你们就站在海塘大堤上,每位同学就是海塘大堤上人山人海中的一员,你们现在观潮是什么心情?
生:激动!
生:着急!
生:兴奋!
师:大家看了画面后,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此时的感受。
(师播放大潮来时全景画面,学生发出惊呼。)
生1:大潮真是雄伟。
生2:我觉得钱塘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名副其实!
师:你们想不想把我们刚才看到的这一天下奇观讲给自己的亲人、朋友们听呢?
生:想!
师:那大家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生自述)
生1:我讲给我邻居姐姐听:姐姐,今年暑假我到钱塘江去了一趟,我们很早就到了那儿,直到午后一点左右,才听到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一样……
(三名学生分别依据课文和画面,加上自己的想像进行了复述。)
师: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放画面,请大家当小主持人,给画面配解说词,大家高不高兴啊?
生:高兴!
师:当主持人可不容易,你们知道解说词在哪儿吗?对了,就在书上的三、四自然段,咱们就来个《话说钱塘大潮》的第二集《潮来时》。
生:好!
(两名学生配解说词)
师:作者围绕着大潮声音、形状的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具体地描写出来,我们读后,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我们就是要学习作者这种细致的观察方法,平时多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去想、去体验,这样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五篇:《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
生:(齐答)会!(齐背课文)
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愚公移山”的歌曲、绘画、文章、成语故事等,以便这一节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做了吗?
生:(齐答)做了!(很多同学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
师:好!这一节课我将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们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
(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徐悲鸿的素描名画《愚公移山》(学生将画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欣赏并作评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将一张光盘放入微机中熟练打开,并哼唱了两句。)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学生拿着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把它到投影仪上,全是繁体字,还读了关键的段落。)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成语“大智若愚、精卫填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
(还有同学想说)师(总结过渡):好,我们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大家不急。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都很有价值!看来这个故事很有研究、关注的价值。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
二.赏析感悟、交流讨论 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
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
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 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 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
2.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
3.“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你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
生:(学生快速阅读、议论纷纷。)师:(教师在教室内个别辅导,同时目光在教室里搜寻、鼓励。短暂的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 生:我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 生:(有人窃窃私语,忽一生大喊)他这是迎难而上!师:对,很好!
生:老师,我来第二个。愚公移山的目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 生(齐答):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
生: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生: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
生: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
生: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生:(有不少同学在下边轻声议论和发笑)生: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
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
生: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生:(点头表示默认)
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谁又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学生交头接耳、展开激烈的讨论,约2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
生: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
生: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
生: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师:概括得很好!“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
(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一名同学站了起来)生: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
师:(显得有些激动,鼓掌)太好了!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
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 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
(有同学迅速翻看词典,有的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同学纷纷举手)生:“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
生:“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生:“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将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来呢?
(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约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大胆举手)生: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回答完毕,短暂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
师:(显得非常吃惊)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
四.课堂辩论、拓展思维
师: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讽嘲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可是也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它原来的含义需要深究一番。觉得传统说法不尽合理: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则去其智。对于智叟不宜轻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处。如果从事件本身来评判,愚公倒应该听听他的意见。
赞成愚公的我们定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赞成智叟的我们定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下边我们开始现场辩论,看看双方谁说得有理有据,显得更有道理。
(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迅速投入角色,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时时情绪激动、时时反唇相讥……)
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会劝他把家从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乐业,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乡的大自然。愚公却吃了不听智叟建议的亏。假如不是神仙帮忙,两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这说明愚公移山是不现实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领导子孙“毕力平险”,以“指通豫南”?愚公选择了后者。
反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为门前高山挡住了去路。为什么他不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单凭少数人的力量能够移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这不是凭空妄想吗?不是干蠢事吗?(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头!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着难以抹杀的“人定胜天”的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永远不会熄灭”一样。(学生鼓掌)
反方:便利交通,无可非议。但目的正确,也要办法可行。而愚公却把子子孙孙都动员起来,企图用锄凿肩担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铲除“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说实现这个远景规划遥无尽期,即使能够如愿,也必将旷废时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给愚公泼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对比的力量悬殊。应该说智叟看问题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学生鼓掌)
反方:方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两山,靠愚公子子孙孙和邻人京城氏的七龄遗男,用锄头箕畚,运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往返一次。如此,两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学生鼓掌)
正方: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就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鼓掌)
反方:愚公他们需要做饭、穿衣,把全部精力用来移山,难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风吗?这不是愚蠢之至吗?(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能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他有胆有识,有勇气,富有可贵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动起来,泥土、西北风也许都没得吃!要说“愚”,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掌声雷动)
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处,好心地指出:这样移山是徒劳的。但是,智叟的话还没有说完,愚公就骂他顽固不化,还不如小孩子的见识。可见愚公自己倒是很固执的。(学生鼓掌)
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子孙造福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值得称颂的。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惧困难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壮举,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已成了人们的伟大实践,许多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的“愚公”。而“愚公移山”被人们用来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这样说来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执在哪呢?(学生鼓掌)
反方:“愚公精神”若作为提倡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动的。但若机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学,将其绝对化,甚至简单的把神话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现实中来,那就会使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起来。
正方:好心的劝阻也罢,恶意的冷嘲热讽也罢,愚公义无返顾,决不回头。这不就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气质吗?由此看来,愚公并不愚。(学生鼓掌)
反方:不谈别的,也说挖山吧,文化大革命中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某些地方硬是大打开山造田、毁林种粮的“人民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所得甚微,有些地方剔除去昂贵的农本,收益还不如当初割山草,此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在采掘业上也是如此。苏南明明煤炭蕴藏量不大,好多矿采没有经济价值,但为了实现一个“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也是“挖山不止”,其工程之浩大,经济亏损的严重,令人吃惊。“气质”值几个钱!(学生掌声如雷)
正方:对方辩友所说的例子是对愚公精神的误解,是将其教条化的典型。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报告中曾经引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全党:“……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由此可见这则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今天,愚公移山的这种坚毅精神,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热烈鼓掌)
(有学生还想要说)
师:(做暂停手势)哎呀,太好了,太精彩了!我真舍不得打断大家,不过我们课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只能就此打住。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今天正方的几位同学列举了一条又一条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几位同学的机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方同学以寡敌众,不甘示弱,他们的一番论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听了大家的辩论以后获益匪浅!
今天的这场辩论啊,我们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从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中,大家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谈。
生:我觉得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生:“精神”和“方法”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因素往往是行不通的。
生: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关键是看你理由是否充分。生:要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谈到的几点是我们日常分析、处理问题经常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在新世纪的挑战中,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步骤;既能预见胜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既要尊重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将愚公们的干劲和智叟们的智慧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
五:结课回顾、布置作业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我相信,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了吧?也许,有些同学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去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就今天课上所探讨的问题不断展开讨论,并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愚公移山”话题的小论文,可自拟主题。
六.欣赏感受、悟道践行
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
《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师: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师点击鼠标,展示)让我们大声齐读一遍!
师生(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师: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
(铃声响)师:下课!
执教感悟 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