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传统语文教学的得失
作者:张志公 《语文教学论集》
这里说的传统语文教学指的是汉唐以后,特别是宋代以后直到19世纪末叶的语文教学(当然那时并没有“语文教学”这个名称,但是这类工作是一直在进行的,这里姑以今名称之)。自从宋代王安石在科考中采行“经义”、“策问”的办法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逐渐定型。元明以下顺着这个路子产生了八股文。当时先生教写八股文,学生学写八股文,这方面的教学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学。这里只谈一般的语文教学,不谈八股文的教学。不过八股文这种科举考试方法实行了几个世纪,而那个时期许多读书人都巴望着能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八股文那一套对一般的语文教学不可能不产生影响。这影响是非常恶劣的,深厚的,甚至直到今天它的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只有在特别需要说到八股文对语文教学的恶劣影响的时候,本文才会偶尔提到它。
下边分两部分来谈。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经验;一部分谈谈传统语文教学有哪些明显的缺点,今天应当怎样对待。
二
传统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教学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并且充分运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的效率。
汉语汉文的特点很多。这里从教学的角度着眼,主要注意到以下四点。
1.语素(morpheme)以单音节的为主。在古代汉语里,这些单音节语素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没有统计,估计该在2/3以上)是自由的,就是说,每一个这样的语素都可以单独构成一个词,虽然它也能同另一些单音节语素合起来构成另外一些词。半自由的语素(单独构成一个词的能力小,而同其他语素合成词的能力和自由语素一样)比较少一些。不自由的语素(没有组合能力,只能单独作为语法成分使用,或者组合能力很小,而组合的时候有固定的位置)更少。总起来看,汉语语素在语言里的活动能量很大,组合能力很强。说汉语的人,掌握的语素够不够,运用得熟不熟练,是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2.汉语是声调语言。每个音节的主要元音都有一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四个声调,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高降调。古代汉语的声调还要复杂些。一个单音节语素都有一个声调。声调有区别语素意义的作用。
3.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它没有或者说极少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它不靠词的形态变化表示语法关系,不靠形态变化作为把词组合成更大的语言片段的手段,而是靠语序和辅助词。
4.汉字和这样的汉语相适应。一个汉字表示一个单音节语素,就是说,它有一个固定的形体,读成一个带调的音节,表示一个最小的语义单位。汉语无需用字来表示形态,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形态,而用字来表示辅助词,这是汉字能够胜任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意到,并且充分运用了这些特点。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由于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很多的词是单音节的,一部分词是双音节的(中古以下双音节词逐渐增多。半自由语素逐渐增多,但是除了很少数音译外来词之外,没有多于两个音节的词),而词又没有形态变化,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一连串整齐的(即音节数相等的)结构,也非常容易押韵。又由于汉字与这样的语言相适应,所以从古代直到清末民初所有的识字教材几乎无例外是整齐押韵的。这种整齐押韵的教材,容易诵读,容易记忆。一本《三字经》,包括了最基本最常用的两千来个字,全部是三字一顿,整整齐齐,全部是押韵的,并且,这600多个三字(即三语素)结构,几乎包罗了汉语全部最基本的语素组合方式和最基本的语法结构。只从初期语言训练的角度看(我们这里不谈它的思想和知识内容),这本启蒙教材可以认为是传统语文入门教学的经验总结。此外还有大量以四字为单位的整齐押韵的识字教材,各有特点,这里从略。
②基于同样的理由。传统语文教学采用了一种符合汉语汉文特点的、有一定科学性的、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属对。属对,俗称对对子。比如,先生说“天”,学生说“地”,与“天相对。从一字对开始,然后二字对,三字对,一直练到七字对,八字对,十字对,甚至更多。这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语言基础训练。用“绿叶”对“红花”,意味着用一个形名结构对一个形名结构;“红花”是两个平声,“绿叶”是两个仄声;“红”与“绿”是同一类同一等级的概念,“花”与“叶”也是。“卧牛”和“奔马,可以相对;“飞禽”和“走兽”可以相对。道理相同。但是“卧牛”不能和“走兽”相对,虽然都是动名结构,动与名之间都是修饰关系,因为“牛”与“兽”不是同一等级的概念。由此可见,这种练习是把词类、词组、声调、逻辑几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三字对以上,就更复杂了。然而,只要用之得当。这种练习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既训练他们的头脑要清楚,能够辨别词性、结构、声调、概念的异同,又训练他们的思维要敏捷。属对,古已有之,到了近体诗(律诗、绝句)时期,成了一种格律,诗里的某两句必须成对。属对这种语文教学方法的形成,显然和近体诗有渊源关系,然而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作诗的范围,发展成一种教学手段了。明朝以下出现了一批专为教学用的属对教材。
③还是由于汉语的特点,传统语文教学从来特别重视语序和辅助词。因为汉语是靠这两种手段来表示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以及语气情态的,所以一向被作为教学重点来对待。这一点容易理解,不必多说。这里要着重说一说的是,汉语由于基本上没有形态变化,词与词的组合以至更大的语言片段的组合少了一层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组合要容易一些,自如一些,因而从语义配合的角度以及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考虑的余地就大一些。王安石的脍炙人口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其所以被人赞赏就是由于那个“绿”字。据传说,他的手稿上首先用的是“到”,然后改为“入”,又改为“满”,经过几次修改,最后才改定为“绿”。他完全不需要考虑这里应当用形容词还是动词,不需要考虑应当用什么“词尾”,不需要考虑“江南岸”应当用什么“格”的形式,他所考虑的是在这个语言环境里用个什么词表现的语义色彩最好,用了哪个词所形成的这个语言片段的表层形式可以含蓄更多的或者更足以引起人联想或想像的深层意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在这里王安石所作的是语义学的考虑,而不是语法学的考虑。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汉”,其所以有名也正是由于那个“淡”字。就连确实是起语法作用的、作为语法手段的语序和辅助词,也同样可以从语义或语言艺术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都不仅仅是诗人、作家的事情,也是语文教学的事情。指导学生阅读,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涵咏”,“玩味”;指导学生写作,要帮助他们在这些地方“字斟句酌”。如果认为语义学的研究和运用在中国有比较久远的历史,这种看法不是没有根据的。
以上这些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都是从汉语汉文的挣点中产生的。
三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教学要从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特点着眼。不论他们是否明白的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实际的作法是这样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古人一直强调多读。他们认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他们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们不主张狭窄,主张广博。要求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要求“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言”;他们也并不都主张“两耳不闻窗外事”,有识之士是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行万里路”是比况的说法,无非是说要接触社会而已——因《出师表》而知名的诸葛亮,显然是个学问家。据《三国志》记载,当刘备三顾草庐访问他的时候,他侃侃而谈,纵论天下大势,使刘备为之心折。“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作不到这一点的。然而,他们毕竟认为多读书是根本。
2.凡工具,必须操作熟练,运用自如,才能发挥效力。尤其是,唐宋以下,一直还在教学离开他们实际使用中的活语言越来越远的以先秦两汉语言为基础形成的逐渐定型化了的书面语言——“文言”(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有所缺失的一面),要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至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因为这种材料主要是从书面上得到,不是从生活里能得到的。要把这些从书面上吸取来的语言材料作到能够运用自如,仍旧要在书面上下工夫——多写多作。
于是“多读多写”就成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如果说他们是“以多取胜”,大概是符合实际的。古人强调多读多写是与他们一直坚持使甩文言有关联的,这个关联中有毛病。然而掌握语文工具要靠积蓄丰富的语言材料。要靠纯熟的驾驭这些材料,这条原则是正确的。即使他们早已重视了口头语言,也仍旧是应当这样作的,只是读什么、写什么会有所不同而已。
四
传统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极易被人们忽视的经验是重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使他们自己能不断的增长读书作文的能力。由于我们现在老一代的人所经历过或见到过或听说过的传统语文教学已经是封建社会到了腐朽没落趋于灭亡的最后年代的作法,那时候的教育的确是纯然把学生当作完全无能为力的被动接受的机器,听凭老师灌注一些他们所不理解或者不愿意接受的僵死的东西,从而使他们经常处于朦胧迷惘的状态,使他们的头脑趋于僵化,于是我们就很容易认为全部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来就是这样的,于是就教与学的关系这一点上对传统语文教学作出全盘否定的判断。其实,上边说的那种作法纯属封建社会末期教育工作中的糟粕,不足以称为经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在许多方面都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当然不可能都是精华,然而也决不可能都是糟粕。如果都是糟粕,何来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学,亦然。
这里,我们不仅想起了先秦的诸子百家争鸣,专从教育的角度考虑,我们想到了教育家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学而思”;他说过“启予者,商也。”他称赞过子贡对他讲《诗》有所发挥。前边举过《中庸》里的八个字中,除“博学”外,还有“审问,慎思,明辨”。我们想到了古人说的“教学相长”,提倡学生和老师互相“问难”。我们想到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来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我们还想到了古人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历史上,直到明清之际,有识之士无一不是反对“学究”(书呆子)的,反对“泥古不化”的。连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反对只用“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思无邪”那几旬教条去讲《诗》。这些才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是传统中的精华。倘若十二三世纪之后的教育家能够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倘若语文教学不受到八股文的严重污染,我们的教学论本来是可以更早的达到先进境界的。
全盘肯定前人,认为不可及,或者全盘否定前人,认为不足道,都是最容易的事。实事求是的恰如其分的作出分析,真正作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笔者曾经研究过传统语文教育,写过这方面的书,今天看来,其中有些论述未尽允当。现在提出上边这些看法,带有自我鞭策之
五 传统语文教学有一些明显的缺点和问题。除了前边有两处已经稍稍涉及之外,这里再提出下边主要的四点。
1.语文教学全部以书面训练(读,写)为内容,完全忽视口头语言的训练。读诗,要求吟咏;读文,要求朗诵;属对,有时口头行之。然而,这并不是口语训练,而是书面训练的辅助方式。可见的结果有三点。第一,戏剧文学发达很晚,从语言上说,半文半白,不够规范。第二,小说发达也晚,从语言上说,情形更差,除了明清之际很少的几部章回小说之外,语言大都是不好的,甚至是不通的。以上两点,当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有关,不能完全归之于语文教学。第三,影响所及,直到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口语能力是不足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会上对于口语能力薄弱不以为意,还没有看到口语能力和书面能力之间的关系,没有看到口语能力不足对于现代化生活、现代化工作的不良影响。
2.与前者有关,长期坚持“文言”,使人们对文言产生了错觉,甚至产生了迷信,似乎学了文言就一定能够提高语文能力,不学文言就不可能提高语文能力。事实完全不是这样。读一些古典作品对于认识古代社会,对于认识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学修养,都是有益的;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某些积极作用。然而,依靠文言来全面的有效的提高现代所需要的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并且越来越不可能。一代一代离开文言越来越远,决不是越来越近。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里不可能对这个问题深入讨论,只好说到这里为止。
3.我们的前人似乎很不善于总结经验。尽管有如上所述的那么多很可贵的经验,可是两三千年来一直没有一部系统的论述语文教学的著作,没有彤成一套语文教学的理论,据此产生出一套或几套可以广泛使用的方法。于是教学成果完全取决于教师。“名师出高徒”,如果碰不上一位高明的“名师”,那就只好倒霉了。直到晚清才有了如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王筠的《教童子法》等几部书,里边虽然不无很精到的见解,可惜都已经不同程度的受到八股文的污染,大大降低了它们的科学性。
4.宋代的吕祖谦编了一本《古文关键》,谢枋得编了一本《文章轨范》。用名家名作的文章选本进行语文教学,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后,陆续有了《唐宋八大家文选》、《古文观止》、《古文释义》等等许多文章选本,用作语文教材。类乎此的办法行至今日而未衰。这种办法有可取的一面,就是在广泛阅读之中,选择少数佳作精讲细读,作为示范,以收举一反三之效。但是,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第一,脱离实际应用。文章的语言既是与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差很远的文言,而体裁又大都是抒情散文、论文、游记、杂记之属,间或有少数章奏、书信、祭文之类,日常生活和一般工作中常常用到的文体极少,科学技术性的(如医书、药书、农书等等)完全没有。第二,从语言教育的角度看,没有系统,反映不出语言训练的计划和步骤,碰上什么算什么,因此实际效率很低,又没有一个用来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对学生没有明确的要求。再加上不教系统的语文知识,且不说历史上还没有现代的语法学之类,就是传统的文字、训诂、声韵之学,也只是极少数学问家的研究对象,而其研究成果又决不有计划有选择有步骤的教给学生。其结果是语文教学长期停留在松散的“粗放经营”的状态,陈陈相因,代代相传,没有大的突破。选本教学的办法,一直影响到现在,无非在旧的基础上加上些新的内容,所谓旧瓶装新酒而已。至于作文训练,即命题作文的办法,受到八股文的蒋染尤甚,这需要专题探讨,这里就不谈了。
六
以上对传统语文教学作了一个很简略的回顾。看起来,去粗取精,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大力进行。令人遗憾的是,近百年来,传统经验中那一部分既符合汉语汉文实际,又符合比较科学的教学论的作法,似乎没有受到重视,得到发扬,随着我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趋向一致的潮流,把那些作法加以改进以至改造,赋予它以时代精神和新的生命,进而与现代的教育科学、语言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既是传统的又是非传统的,适应汉语汉文特点的,适合现代需要的,我们自己的语文教学的路子。相反,传统作法中比较差的那一部分,影响似乎反而大一些,有的被原封不动的继续使用着,有的被部分修改甚至只是改头换面的使用着。把这种局面改变一下,扭转一下,真正作到继承传统中的优良部分,使之科学化,现代化,发扬而光大之,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的责任。笔者对于咱们能够很好的完成这个责任是抱有希望并且充满信心的。
第二篇:语文教学的经验得失
语文教学犹如漫漫征途,是一个多次反思的过程。我们需要有勇往直前一冲到底的信心,更需要沿途的一个个补给站,补充能量、调整状态,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教学中如果缺少了反思和提醒,必然容易迷失方向。从新课程的理念看,当代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实施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更应当是教学过程之后的反思者。新课改把教学反思提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指出“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明确提出了“新课程强调反思”,并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据此做出相应的变化。
一、语文反思性教学的含义 反思性教学的含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着不同的界定。这里,只阐述我国学者的观点。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学主体(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讲,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教学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其目的就是使教学进入更优化的状态,使教师成长得更快,更专业,同时也为今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意思就是说只有通过学习、实践和总结,学会在教学中反思,才能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缺点,才能获得发展。理论实践表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1.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程改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破旧立新的。这既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困惑和挑战。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没有固定和现成的答案。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反思就可能被误解误读,从而影响课改顺利进行。而对教学进行反思可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识,从而减少课程改革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2.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专家型教师和教书匠型教师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有无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就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实现的。3.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就本质而言,教学反思的价值追求有两个方向: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学会教学是教学反思的直接目的,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失误,进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来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或者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语文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回顾教学情况的摘记,而是教师主动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重新审视和组织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有追问的习惯,这能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1.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前,教师要对教学活动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为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控制功能,如果定得过高或者任意扩展,偏离学生的实际,就会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反思教学过程中是
否达到预期目的,课堂教学中是否采取应变得当的措施,是否有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是否有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是否将教育学心理学中的一些原理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这些都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2.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合理使用了教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因此,我们在反思中应该对教材的使用加以记录。比如对教材的理解及运用情况,学生对教材的反映以及合理的建议均应记录在案。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要明确一节热闹的语文课并非是成功的。再者,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所以应该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回忆、梳理和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剖析,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提供借鉴。学生是反映教学最好的镜子。教学过程结束后,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感受与评价,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查漏补缺。4.反思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教学中,随着师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交流,往往会偶获灵感或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火花。这些教学过程中的精彩之处,常常是不由自主地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去捕捉,可能会因为时间的问题,稍纵即逝。因此,及时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闪光之处,也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可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借鉴,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和推陈出新。5.反思学生的“闪光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常常在不经意间产生各种“奇思妙想”,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并借机引发学生讨论,给学生多一份思考空间,也给课堂带来更多的自由空间与精彩场面。对不适合展开的问题应委婉带过,留着课下交流。当然所有的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为今后教学提供相类似的经验,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为以后提供丰富的教学材料。
四、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 1.增强反思意识。面对新课程,语文教师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然需要拓宽,综合课程素养仍然需要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科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相互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提高反思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是语文教师提高反思能力的知识基础。缺乏理论的反思是肤浅的,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也正反映出对理论理解的浅陋和偏离。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自学理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听专家的讲座、参与校本研究等方式,主动地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使教学反思既在理论的指导下有效展开,又在反思中去把握理论的实质。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是语文教师提高教学反思的有力保障。教育科研与我们对日常教学行为的反思具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对日常教学的反思是教育科研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教育科研是对日常教学行为反思的提升。3.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1)自我提问法。自我提问法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后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促进自身反思能力提高的方法。自我反思的方法适用于教学的全过程。(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提高教师教育
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合作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的学习理念。(3)交流对话法。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对话,无论是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向同事提出自己在教材解读、教材处理、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难点,请同仁帮助分析、诊断、反思,并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这样的合作反思、集体交流,可以达到相互启发、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目的。(4)教学诊断法。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诊断可以帮助我们减少不少教学遗憾。因此,教师不妨从教学问题的研究入手,挖掘隐藏在背后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4.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和支持。这些理论可以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观点。比如关于“回归生活”、“对话”、“自主合作探究”等论述;也可以是某个专家关于课堂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教学反思中借助相关理论,可以拓宽反思的思路,避免反思活动简单化,从而探讨出“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之后的道理和智慧,以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发展。
五、教学反思的几种形式 1.教后记。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日益显得丰富,教学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就非常需要教师课后把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把一些精彩的环节,把成功的感悟和失败的体会都及时地记录下来,作为初步的思考,为进一步的交流和反思提供一手的资料。2.案例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如能及时收集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地分析与研究,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教学反思的一种重要的形式。这样收效不错。3.观摩他人的教学。俗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通过比较和学习,找出理念上的差距,找出教学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自己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反思,扬长避短,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4.用网络论坛进行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通过论坛这个平台,可以交流各自的语文教学的得失。在这里,可以学到优秀的教学思想,可以知道教学中应该避免的问题;在这里,可以激荡出思维的火花。这是一种很好的语文反思交流的形式。目前,不少地方教研室都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教学反思,是教学实践中一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教学实践的开始。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反思,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在“实践→反思→实践”的循环中收获新的喜悦。
语文教与学的经验得失
敦坊学校杜锴
2011.2
第三篇: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得失
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得失
张媛媛
近两年来,随着电子白板的推广和实践使用,电子白板已经从替代传统课堂教学功能,发挥特色教学功能,走向交互功能充分发挥的新阶段。接触过电子白板的教师会欣喜于电子白板众多的小功能,这些功能在语文课堂上正发挥着激发兴趣、直观展现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现场检测等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实用功能,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为课堂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容易对材料展示过程进行控制,教师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的播放,这使得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也避免了课堂上由于教师往返于黑板与主控台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教师可以在白板上熟练操作,这使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又可以面向学生站在白板前了,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我们知道,每当教师在计算机操作台演示课件时,教师在讲台的走动和时间的延迟,很容易对一些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学生造成冗余信息传递而破坏他对知识内容的关注和理解。这点尤其应避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由于学生对白板关注的增多(以前是黑板,但是其信息容量小,形式单一,且有污染),加强了集体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教师也变成整个学习集体中的一员,不再是远离学生的躲在设备后的软件或设备的操作者,学生在无意识中达成了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其次,使用交互白板技术能即时方便灵活地引人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材料进行灵活地编辑组织、展示和控制,它使得数字化资源的呈示更灵活,也解决了过去多媒体投影系统环境下,使用课件和幻灯讲稿教学材料结构高度固化的问题。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写画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图片都可以被保存至硬盘或移动存储设备,供下节课、下学年或在其他班级使用,或与其他教师共享。
交互白板技术使得以前色彩单调,呈示材料类型仅止于手写文字和手绘图形的黑板变得五彩缤纷,既可如以往一样自由板书,又可展示、编辑数字化的图片、视频,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其注意力。如在《詹天佑》的课例中,为了让学生具体、生动、形象地理解“人”字形线路、“竖井开凿法”等,我课前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利用电子白板功能,在课堂上随时调用,甚至让学生上台拖移图片,让学生既有形象的感知,又有实际的动手操作,学习地更有兴趣。
其三,使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透明化。它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是如何对软件操作的,如点击了哪个按钮或哪个菜单。这对计算机软件应用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但使用白板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白板特有功能及其技巧 使用。如应用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在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还不能够做到灵活的应用,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的使用,教师还不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教学课件。
总之,好的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运用课件时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件使用目的,在备课时就要从“关注课堂”转变为“关注学生”。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用好课件,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
第四篇:四一年级语文前半学期教学得失
前半学期教学工作得与失
南教场小学 刘亚红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一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认真落实课程标准,抓好教学常规工作,圆满完成了前半学期的教学任务。为了能从前半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前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
一、好的方面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向组内的教师学习。课堂上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堂课都尽量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乐学。
(二)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在教学中针对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节早自习和午读时间,我都坚持和学生一起诵读优美的古诗文,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并且要求学生在日记中写学完古诗、课文后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
前半学期学期虽然我重视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但都没有要求学生把本学期积累的知识完完整整的记录在积累本上。以往的教学中我都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的,但如果只是一味的记录并不翻看、积累、消化的话也都是白搭,所以本学期我就没有要求孩子们统一记录,零散的记录在语文书上。在下一学期中,不但要注重积累,还要注重书写,将积累真正落到实处。还有,本学期的特色作业不够丰富。特色作业也做过一些,但没有统一的整理,也是一大遗憾。
总之,经过前半学期的辛勤努力,我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我明白我还存在着不足,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勤于学,努力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014.11.6
第五篇:小学数学 教学得失分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得失分析
瓦塘中心学校(分校)廖彩连
上个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不仅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任务,还在业务水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上个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认真分析得与失,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这半年的课堂改革教学历程,是忙碌的半年,是充满艰辛的半年,期末考试成绩在全乡排名进步了十个名次,这也是收获喜悦的一学期。
现将有关方面得与失总结分析如下:
1、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学事业,教学态度认真,教风扎实,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从遵守规章制度里面,我深深理解了那句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学生有学生守则的约束,教师也有教师的法则及师德,有了制度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工作任务,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2、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并对教学过程的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编写学生用的导学案及教师备课导学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从备课中我得到了很多,我深深地认识到,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更加自信地去教学,去生活,去做人。
3、增强课堂上的掌控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适时插入引导,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并把所学知识展示出来,充分利用对子帮扶,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课数学课。
4、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觉得有责任要去学好知识。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有得有失,教育教学也不会例外,以下就是我觉得我做得视策的地方:
1.为了向教学要成绩,为了达到上级领导的给的指标,为了让学生认真严谨地去学习,我变得严肃了,课堂上的激趣少了,激情少了,微笑少了;变得“吝啬”了,还会利用次科的课去上数学课,使学生的课堂变得单调了,麻木了。
2.可能所有的老师都差不多,会不由自主地偏爱学习成绩好的,认真学习的,认真主动去展示,去质疑,去补充的积极向上的学生,而很容易忽视了中等以下的学生。
3.为了成绩,实施题海战术,约束了学生的思维,也剥夺了学生玩耍的时间,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很容易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可能使之厌恶数学,这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和真挚的泪水,但同时我也收获了充实与快乐。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用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花蕾,明日一定能盛开绚丽的花朵。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通过以上的得失分析我也明白了: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争取更大的进步,为学校争光,做一个让同事、让学生都喜欢的老师。